1. 作文素材;古代或現代報國無門的人物的事跡
戰國屈原;兩宋陸游、辛棄疾、陳亮、李綱,辛棄疾是最典型最好說的
其他的易說偏,古代報國常與自身建功立業的願望聯系緊密 。岳飛雖是被陷害致死,但死前一直身居高位手握重兵,說「報國無門」牽強
詳見參考資料
2. 急需關於「愛國」的作文素材
不能是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斗,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正是由於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祖國的領土寸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佔;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
今天,我國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少年興則國興,小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3. 中國近代第一人:悲情李鴻章 ——紀念李鴻章逝世110周年
李鴻章是個功過分明的「雙面人」。前期,在中國近代史課本中,只看到其被否定的一面;後期,在報章中,更多讀到他被肯定的一面。
妙聯怒斥「鬼子」
李鴻章,1823年生,安徽合肥人,世人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
1900年秋,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攜光緒帝西逃,失蹤一段時間後出現,命洋務大臣李鴻章與列強代表議和。談判結束後,雙方共同舉行記者會。忽然,日本欽差大臣小村壽太郎使出一個損招,用漢字來炫耀武力,意在羞辱清廷。這個欽差大臣得意洋洋地說:「日本一楹聯大師早就出了上聯,向公眾誠征下聯,然而久久不得,今天只好求教於楹聯發祥國的大師了。」他隨即對李鴻章說:「大人乃當今國學名士,懇盼賜聯。」之後他亮出一張白絹,上面用漢字寫著:「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獨戰!」這是拆字聯,意思為:日本駕神馬,張滿弓,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光「大王」就有八個,且個個舉世無雙,單槍匹馬就能踏平中國!
李鴻章用餘光瞥了一眼這二十一個字,怒不可遏。他強壓怒火,思忖片刻就令人端出筆墨,又命這個日本欽差大臣研墨鋪絹,旋即帶著一副鄙夷的神態,大筆落素絹,一氣呵成,回敬道:「倭人委,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擒拿!」
此下聯也是拆字聯,與上聯針鋒相對,接得嚴絲合縫:日本萎靡不振,卻欲搶我大清龍衣,其實不過是「魑魅魍魎」四種小鬼。這些東洋鬼子屢屢犯邊,如斗膽進犯我中原,即合手將其擒拿!李鴻章的文才、急才,及其愛國情懷躍然絹上。在場的中國人見此奇聯,無不拍手稱絕,深感中堂大人為他們出了一口惡氣!日本欽差大臣「偷雞不成蝕把米」,只好悻悻走開。
近代中國改革第一人
上中國近代史課之時,「李鴻章」三個字是「劊子手」「賣國賊」的代名詞。他對內殘酷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對外與列強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二三十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可謂罪莫大焉!
1894年夏,日軍突襲北洋艦隊,次年春又侵佔山東威海。清廷無心與其交戰,遂派直隸總督李鴻章前往馬關,與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議和。一開始,伊藤博文就對中國固有領土台灣垂涎三尺,欲填日本明治維新後向西擴張之欲壑。李鴻章明知慈禧已下旨割讓,卻仍採取拖延戰術,說「容再思一月」,以望轉圜。伊藤心急如焚,不允,為即刻奪取台灣,竟從嘴裡吐出「飢甚」兩個字。人世間之厚顏無恥,大概莫過於此了。
幾年前,內地某電視台曾播放過一部長篇連續劇,說的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為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苦難歷程。劇中第一主角名為孫中山,實則李鴻章。這位洋務大臣痛感國家「患貧」「積弱」,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結論。劇中詳細介紹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踐行「實業興,則國興」這一信條,為創辦諸多「中國近代第一」而殫精竭慮:修建第一條鐵路,創辦第一個鋼鐵廠、機械廠、電報局、洋槍局、輪船局、招商局;創建第一所近代軍校、第一支近代艦隊。正因如此,李鴻章被皇權派斥責「丟祖宗之法」。他還上呈過一份奏摺,對蒸氣動力的原理及運轉過程,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堪稱一篇百年前的科普讀物。令人意外的是,此劇播放過半後,李鴻章突然從熒屏上消失了。為此,「負面李鴻章」又見諸報端。有知情者透露,這源自「有影響力之人」的干預,稱電視劇中的李鴻章形象過於「離譜」,不讓他在熒屏上「繼續鬧騰」。對此,有位友人向我嘆道:「李鴻章並沒有變,變的是史學家的筆,而且,再往深究,所變者乃政治家之嘴。」
青年毛澤東曾說:「李鴻章是船,清政府是水,舟大而水淺,李鴻章這艘船在水裡無法航行,施展不開。」風燭殘年的李鴻章回眸近八十載坎坷,不勝欷歔,稱皆奉旨行事,「舟」因「水」縛,無奈無為,潸然淚下:「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憑實而論,在中法之戰、中日甲午之戰、中國與八國聯軍之戰及戰後議和中,李鴻章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只不過是「舟」,清廷才是「水」,行舟靠水,水推則進,水阻則退。
劇中有兩個反差很大的情節,亦值一提。孫中山曾派員誠邀李鴻章參加革命,但被他婉拒。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也曾派使者訪問這位洋務大臣,稱「諸國軍艦百餘艘,擁公為帝,可乎?」李鴻章笑道:「予今年七十有九,明年八十,且死爾!觀吾子,有似乎當皇帝者耶?」
身後任人評說
對於李鴻章,西方人多有推崇,把他與伊藤博文、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並列為那個時代的「世界三傑」。李鴻章的老對手伊藤博文也不得不承認,大清國這位洋務大臣大有過人之處,稱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則正反兩面都有:此人「有才氣而無學識,有閱歷而無血性」;他是晚清「庸中的傑士」,但「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
4. 舉出歷史上留個反面事例人物,並用二百字評價他,用於作文素材
說起晚清權臣李鴻章,人們總是會想到「賣國賊」、「千古罪人」這樣的評價。但是,當我們平心靜氣、理性來思考李鴻章所處時代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我們發現,李鴻章無法也不能承擔晚清對外交往失敗的悲劇後果。
理想與現實的兩難
中西沖突,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明體系的沖突。這樣的沖突既是局勢上的沖突,也是士大夫內在觀念的沖突。因此,晚清外交的兩難本質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困境。把李鴻章放到中西對比的世界環境中去評價,有助於深刻理解李鴻章和晚清的命運。處在中國傳統外交體制解體的歷史悲劇中,李鴻章是晚清中國官僚集團中較為清醒和理性地對待「千古變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圖建立中國對外關系的新的明確的原則和適應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滿著矛盾:他認識到時代變局需要中國變革,而又無法從體制上乃至文化上採取根本的變革;他實現了從崇拜皇權到推崇國權的政治價值觀的轉變,證明他本質上仍是一位現實主義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現實主義與晚清外交面臨的兩難:既要維護帝國的傳統外交體制??天朝禮治體系或朝貢體系的傳統理想,又要適應完全對立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國際關系體系的現實,便構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兩難之下,對李鴻章對外交涉的評價,必須對他的鮮明的時代意識予以充足的關注。客觀的說,在晚清權臣中,李鴻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鴻章對時局有明確的看法,並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變局」的命題。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摺中,多次強調,中外之局勢是「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深切認識到中國必須開放,與西方競爭。這才有了後來洋務運動的興起。
李鴻章的變局觀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徵,沒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就提不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命題,也就不會有對時局的冷靜思考。
塞防與海防之爭:李鴻章的現代海權意識
1875年,清廷內部出現塞防和海防之爭。當時清廷面臨著雙重危機:西部新疆幾乎完全喪失,東面日本正凱覦台灣。實際上這還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財政預算,二是國防思想的現代化。前一個問題又和左文襄(左宗棠)與李中堂(李鴻章)的個人權力有關。在愛國情操之外,兩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義,左宗棠督師西北,而新疆是西北要塞,力爭收復新疆自然是「份內」之事。而當時國家財政不可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左宗棠後來出師新疆相當一部分還是靠自籌資金。不過,左宗棠比李鴻章的理論似乎更有煽動性,他主張塞防和海防並重。能否可行姑且不論,僅從政治斗爭上,他就比主張海防建設的李鴻章高出一籌。以恭親王奕 為主的朝廷中和了二者的爭論,李鴻章被委任為北洋大臣。而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的建設,是中國國防現代化的開始:一方面改變了傳統上注重內陸防禦的戰略,另一方面,現代化海軍的建設,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洋務運動)的重要契機,這一點,又是塞防論所不能達到的。另外,李鴻章認為日本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敵人,這一點對當今的中國人仍然具有警醒的價值。當然,如果把政策的重點完全放在海防上,也不一定能夠戰勝日本。畢竟,經過明治維新而走上現代國家之路的日本,無論在體制上、經濟上、戰略上,還是軍備上,都已經甩開清朝甚遠。
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清王朝首要和緊迫的任務是如何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國家安全防禦體系。在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之後,究竟哪一方是國防戰略的重點,戰略重心應設立在什麼位置?這個問題引起了清王朝眾多政治家的廣泛爭論。這次爭論的結果初步改變了中國已經延續千年的國防戰略格局,對中國近代國防的重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這次國防大討論為轉機,近代中國的國防開始實現了戰略性的轉移??海防成為國防重心。這就是海防和塞防之爭的歷史價值。
左宗棠和李鴻章的觀點在當時具體的個案上發生了爭論,但並不能就此認為二人完全在長期的國防上持相反觀點。作為洋務派的重要人物,左、李二人在軍隊現代化上的觀點是一樣的。左宗棠大力創設和扶持福州船政局就證明了他的海防意識。而李鴻章也不是只搞海軍。
出訪歐美:鮮明的現代意識
《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為千夫所指,失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職務。1896年2月,為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時也為「聯俄制日」,李鴻章作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出訪俄國。不久他便前往歐美做了一次環球訪問。《中俄密約》的簽字,使李鴻章相信「二十年無事,總可得也」,但實際卻開啟了列強爭相打開中國的大門。不過,對於這趟經歷,他得出的根本結論是:「至於根本計,尤在於變法自強。」
1896年6月他到達柏林。為討教強國之策,李鴻章專門趕到漢堡附近拜訪已經下台的俾斯麥。對於「東方的俾斯麥」的來訪,俾斯麥提供了建立強國的要訣: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顯然,這符合李鴻章的改革取向。但是,這並非是中國自強的根本之計。
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抵達紐約。正在海濱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特地趕來會見李鴻章。紐約港到處掛起了大清帝國的龍旗,可謂禮炮轟鳴,萬人空巷,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紐約時報》)。李鴻章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也展現了一個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銳的國權意識和現代意識:
??他抨擊美國的排華法案。適逢美國國會已通過了排華法案《格利法》。李在抨擊這個法案時,「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他說,「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嗎?這不是自由!」
??他認識到國際經濟的互利性質。當記者問到對華投資時,李鴻章認為,在華投資是雙方互利的事,並表示清政府非常歡迎任何資本前來投資,建立當代工業企業。他同時說:「對於鐵路、電訊等事務,要由我們自己控制。我們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神聖的權利。」
??他對於婦女的教育問題表達了開明的立場。美國記者問及「閣下贊成婦女受教育嗎?」時,他說:「在我們清國,女孩在家中請女教師提供教育,所有有經濟能力的家庭都會雇請女家庭教師。我們現在還沒有供女子就讀的公立學校,也沒有更高一級的教育機構。這是由於我們的風俗習慣與你們(包括歐洲和美國)不同,也許我們應該學習你們的教育制度,並將最適合我們國情的那種引入國內,這確是我們所需要的。」
??他認識到報紙或者新聞媒體應該揭露真相。他說:「清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清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時十分吝嗇……由於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也就失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價值,也就未能成為廣泛傳播文明的方式了。」
這,就是李鴻章,一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矛盾的人,一個處於夾縫中的人。戊戌變法的健將梁啟超曾評價李鴻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李氏認為自己不過是個「裱糊匠」。適逢內憂外患,從里到外都爛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將一個破屋(清王朝)裝飾一新噓噓人尚可。偶有小風雨修修補補也能看得過去,但真的遇到大風雨,破屋必然原形畢露,又豈是一個半個「裱糊匠」所能補補貼貼支撐起來的呢?
5. 作文素材 最要是小故事 哪方面都可以 但要不容易撞車的 可以復制 有幾個來幾個
徐悲鴻買畫
一次徐悲鴻在一家畫店發現一張很有名的畫,便想把它買下。他問店主此畫賣多少錢,店主回答說300元大洋。徐悲鴻認為貴了些,戀戀不舍的離開了畫店.回去後越想越覺得此畫畫得好,實在想把它買下,便又去畫店問此畫能否便宜些,店主不同意。
徐悲鴻很失望的回家後,認為此畫實屬珍品。便又第三次去畫店,最終以300元現大洋將此畫買下。心中十分高興。這天,張大千到徐悲鴻家作客,徐悲鴻興奮得對張大千說買了一張珍品畫,邊說邊取出這張畫讓張大千欣賞,張大千將此畫反復觀看後,對徐悲鴻說此畫是仿製.徐悲鴻聽後很是不快,張大千即用水將畫的右下角浸濕輕輕撕開,上面就顯露出大千仿製字樣。徐悲鴻不禁驚呆了,張大千執畫哈哈大笑遂用三百元將畫買回。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後,母親不但勇敢地沖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污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麼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託了她對未來的幻想。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里演奏"。因此,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是怕窮的,為了不過窮日子,在當時女性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婚姻作為自己的奮斗方式和目標。
1929年(9歲)入小學,報名時母親一時躊躇,覺得"張英"不夠響亮,"胡亂譯兩個字",取名"張愛玲"。後來,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說:"我自己有一個惡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換一個……"其原因就在於對母親送她上學的珍貴回憶。跟著母親讀老舍發表在《小說月報》上的《二馬》,並從此喜歡上老舍的小說。後父母協議離婚,父親再娶,母親再次出洋。父親和後母都吸鴉片,家裡總是雲霧彌漫。
1931年秋,母親將11歲的張愛玲送入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後,再次出洋。張愛玲也願意住在學校,很少回家。家庭的不幸使得有家不能歸的張愛玲把幾乎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學習和寫作中,曾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寫過小說《摩登紅樓夢》,並時有習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載於學校的校刊《鳳藻》和校外的《國光》等報刊雜志。1937年夏天張愛玲畢業時,母親再次回國,向父親提出讓張愛玲留學英國的要求,遭到拒絕,後母藉此與張愛玲發生沖突,父親歇斯底里地將張愛玲禁閉在家中。張愛玲病在床上,多日無人照應,幾乎喪命。
1938年,在困境中終於長成大姑娘的張愛玲再一次接受了命運的考驗。她雖然考取了英國的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前往。1939年秋,張愛玲終於時來運轉,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的機會。此時,《西風》月刊也發表了她的散文處女作《天才夢》。然而,張愛玲仍然未能擺脫多舛的命運,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香港,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就與她的終生好友炎櫻同船返回上海。後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又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於是,為了生活的自立,只得為《泰吾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志撰稿。
1 關於李小龍:一個真實的故事
幾年前看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的節目,是采訪一位剛從非洲實地采訪歸來的年輕女記者,她告訴全國聽眾那時他們一批中國工作小組是中國第一次派的實地進入神秘非洲進行考察的,在一次采訪工作結束,天近黃昏,她正趕往下一個村子和隊友會合,經過一片叢林,忽然冒出四個黑鐵塔似的彪形大漢,攔住她,眼看就要動手搶她了,女記者急中生智猛的大喊一聲,並擺出一個李小龍慣用的姿勢。
但她心中早已嚇的直冒冷汗,(因為她並不會武功),誰知對方突然一怔,其中一個便用英語問她是哪裡人,女記者便用英語告訴對方她是中國人,是Bruce lee那裡的人,那四個非洲青年更是尊敬的向中國女記者一抱拳說對不起,然後豎起大拇指告訴女記者:中國功夫 very good 中國人 very good 李小龍 very very good 然後尊重的放中國女記者走了
那天女記者講了好多非洲見聞,但她說這件事讓她終生難忘,李小龍的影響早已遍布全世界,這次是她真正見識了。
這件事已過多年(93年還是94年我已記不清了),但惟獨對女記者講的這件非洲 歷險記憶深刻,當時如果不是龍哥的庇佑,第二天的當地和中國新聞將會出現中國女記者非洲遇難或受辱等等的報道。
李小龍把中國功夫帶向全世界,把中國人堅強不屈的精神帶給世人 給中國人帶來了無比的尊嚴 ,使得歐洲人,非洲人,美洲人,日本人等一些外國人甘願接受李小龍這個華人英雄(要知道李小龍在精武門,猛龍過江中打的就是他們日本人,美國人,) 而我們中國人卻有人仍然在漫罵,詆毀李小龍,嗚呼唉哉!誰的悲哀?
在非洲人的心目中,中國功夫有著至高無上的威力;而每一個在非洲的中國人,都可能是身懷武功的俠客。在肯亞街頭走過,經常會有一群孩子圍住記者,吵著要學中國功夫。當我們裝模作樣比劃出個姿勢時,膽大的孩子極其崇拜地望著我們,而絕大多數小朋友嚇得撒腿跑開。
; 近日「非洲屋脊」衣索比亞舉行大選,前去采訪的我們驚訝地發現,當地人對中國武術更是敬畏有加。如果在路上被搶,你只要比劃兩下「中國功夫」,搶劫者馬上俯首就擒。這個高原國度的人們對中國功夫如醉如痴,中國武術學校在這里不僅數量多,而且名聲大,武術之花可謂開遍了非洲屋脊。
「要練一輩子中國功夫」
5月中旬的一個傍晚,我們根據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市中心廣場的廣告,很容易就找到了附近的一家中國武術培訓中心。這個名為「龍虎」的武術學校坐落在路邊一個小胡同里,當聽說我們是中國記者時,辦公室的阿貝貝小姐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
......
一位迦納的黑人朋友跟記者聊起李小龍:「BruceLee,非常強大,沒有人能夠打敗他。李小龍是非洲人的偶像,這個名字在非洲確實已經成為中國功夫甚至是中國人的代名詞
6. 關於環保的歷史名人的作文素材
岳飛的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可太平;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矣;
文天祥: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曹操:令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李鴻章:師夷長技以自強
7. 關於歷史人物的作文素材
唐太宗是個好老闆
•2011-02-27 20:49:39•來源:河北青年報
在爭奪帝位的關鍵時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陣營凸顯出嚴重的精英短缺。反觀秦王李世民方面,文有房玄齡、杜如晦、劉文靜,武有秦瓊、尉遲恭、程咬金……可謂陣容豪華、人才濟濟。唐太宗知人善任,放在現在,也是一位好老闆。
誇贊下屬
杜如晦年輕時聰慧明智。太宗發現並提拔他做秦王府的兵曹。不久,調陝州任長史。房玄齡對太宗說:「別人都不值得可惜,只有杜如晦這個人聰慧明智,通曉事理,是輔佐帝王的人才。如果您只想保持藩王的地位,就用不上他;如果您想經營天下,成就帝業,沒有這個人是不行的。」
就此太宗和杜如晦的感情就進入了「蜜月期」。太宗請杜如晦佐助秦府,封他做建平縣男爵,委任他為文學館學士。他命令文學褚亮給杜如晦寫贊,也就相當於「情書」,說道:「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意思是說:「杜如晦藝義禮樂,盛美而有法度。心懷忠貞而實行道義,使自己身立名揚。」表達了強烈的贊賞。所以,貞觀初年,杜如晦做右僕射,房玄齡做左僕射。
為下屬減壓
太宗不但能識人,更懂得用人。一次了解到二位丞相皆忙於訴訟庭審,太宗就對他們說:「你們身為僕射,就必須耳聽得遠,眼看得寬,尋求查訪賢明有智慧的人。近來聽說你們聽取和接受訴訟的狀子,每天閱讀這些狀子已經使你們沒有空閑,哪裡還能為我尋找賢士呢?」
你見到過勸你少做點活的老闆嗎?這樣的老闆會主動為下屬減壓排擾,為之創設輕松舒適的工作環境,使他們能全身心投入到本職工作中去。
因此,房、杜二人也用積極的奉獻來回報太宗。他們制定的法律命令,注意寬緩平和,用人不求全責備,也不用自己的長處去衡量別人。他們推薦的人,好像比他們自己都好。房、杜兩人遇大事常互相商議,配合默契,謀略高遠,決斷准確,人稱:「房謀杜斷」。
後來,杜如晦去世了。太宗對虞世南說:「我和如晦的君臣情義很重,他不幸去世,我心裡很悲痛,你知道我的心思,就為他撰寫碑文吧!」
打感情牌
一次,太宗品嘗新瓜美味,想起杜如晦來非常悲傷,只吃了一半就不吃了,派人把另一半瓜放在杜如晦的靈座上祭奠他。
等太宗把一條黃銀帶賜給房玄齡時,對他說:「如晦和你同心協力輔佐我,今天我賜黃銀帶,卻只給了你一個人。」說著淚流滿面。因為黃銀帶辟邪,是鬼神所懼怕的東西,太宗就命令取來金帶,派房玄齡把它送到杜如晦家裡。
過了兩天,太宗晚上夢見了杜如晦,第二天早上,太宗就告訴房玄齡,談起昨晚的夢,不禁感嘆唏噓,於是命宦官也把自己吃的食物送去祭奠杜如晦。到了第二年杜如晦的忌日時,太宗仍沒忘記此事,還派了宦官到杜如晦家中慰問其遺孀與子女。
高瞻遠矚的英明領導,科學合理的制度理念,舒適愉悅的工作環境,體貼入微的情感呵護,就是太宗能夠繪就「百川歸海」般壯麗宏圖的原因。
■文/蘇立超
8. 求索一些經典作文素材
國難當頭,2000藏軍增援東南沿海戰場。
1840年6月,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由於清軍的武器與英國軍隊相差甚遠,再加上幾十年的太平盛世,缺乏實戰的洗禮,盡管清軍官兵作戰英勇,仍無法阻擋英軍的進攻。戰爭開始後不久,英軍一路北上,先後攻陷了舟山、寧波、定海等地,隨後又占據了吳淞,逼近南京城,清朝南北交通命脈———京杭大運河面臨著被切斷的危險。情急之下,清政府只得從全國各地調集兵馬,倉促應戰。1840年底,清政府的調兵令傳到了遠離前線的藏族聚居區———四川嘉絨(今阿壩州)汶川縣三江鄉土司索衍的手中。面對國家危難,索衍當即決定,派瓦寺土司守備哈克里,會同大金土司阿木穰等人,率藏軍開赴東南沿海,協助清軍保家衛國。
在歷史上,藏族人民一直有著協助中央政府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清朝乾隆年間,瓦寺地區的藏族土司千總劉正祥、王保等人就曾率藏兵協助清軍抵抗廓爾喀(今尼泊爾)對西藏的侵略。在清軍總督福康安的統一指揮下,瓦寺藏軍「六戰六捷,殺敵四千,收復後藏」。在那場戰斗中,許多藏兵為國捐軀。幾十年後,當英國侵略者的隆隆炮聲回盪在祖國邊疆的危急時刻,藏族勇士們再次做好了為保衛國家而犧牲的准備。
1841年11月,2000名藏族遠征軍在松潘一帶集結完畢,准備出征。四鄉八里的父老為這些勇士舉行了盛大的壯行儀式,喇嘛們祈求神佛的保佑,鄉親們獻上潔白的哈達。藏軍將士們跨在高頭戰馬上,頭戴虎皮帽,身著藏袍,個個顯得精神抖擻,踏上了保衛國家的征程。
清軍統帥不學無術,靠算命指揮作戰
就在藏軍出征前幾天,道光帝的侄子、欽差大臣奕經,也從京師率部出發。但奕經並不懂軍事,是個誇誇其談的高手。
1842年2月,奕經一行抵達杭州。不久,各地增援前線的兵勇也陸續趕到。就在等待藏族援軍到來之時,奕經聽人說杭州西湖關帝廟最靈,就去求了一簽。這支簽上寫道:「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奕經百思不得其解。三天後,哈克里和阿木穰率藏族遠征軍千里迢迢趕來後,奕經恍然大悟。
藏軍到達後,奕經驚喜地發現,藏兵們頭戴虎皮帽,正好與簽中的「虎」字相應。奕經天真地認為,只要按簽上所示,讓兩支戴著虎皮帽的藏兵打頭陣,定可保清軍旗開得勝。於是,他不顧雙方懸殊的武器差距,竟命令部下強攻英軍,收回寧波和鎮海。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奕經將進攻的時間選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時分。
奕經之所以把日期定在此時,是因為這天是難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時!他又任命屬虎的總兵段永福為大將,這樣就湊足了「五虎」,此次反攻也被稱作「五虎撲羊」之計,「羊」即指洋人。奕經認為,「五虎撲羊」之計再加上頭戴虎皮帽的藏族遠征軍為先鋒,清軍自然會大獲全勝。
血戰寧波,「虎頭」藏軍成破城先鋒
奕經「五虎撲羊」的謬論固然可笑,但哈克里和阿木穰率領的藏軍確實英勇善戰。每次發起進攻前,他們總是主動要求打頭陣,不甘落在別的隊伍後面,在作戰中,他們更是表現英勇,視死如歸。
按照戰役部署,由阿木穰率領的百餘名藏族士兵負責攻打寧波城的西門。戰鬥打響後,在城裡內應的配合下,藏兵擒殺了城門口的英軍哨兵,打開城門,隨後清軍大部隊迅速攻入城中。
攻入寧波城後,清軍大隊人馬直奔英軍指揮部。據史料記載,英軍指揮部的所在地「門堅牆高」,進攻士兵無法攀登。英軍用優勢火力射擊,將裝備上處於絕對劣勢的清軍擊退到寧波城狹窄的街道里。隨即,英軍又爬上臨街的屋頂,對准擁擠在街心的清軍進行射擊。清軍冒著彈雨發起強攻,但畢竟火力太弱,始終無法前進。不久,英軍拉來了大炮轟擊,清軍傷亡慘重,阿木穰和他率領的百餘名藏族士兵全部為國捐軀。
事後,曾有英國軍官記載:「他們的屍體厚厚地亂攤在四旁,據說他們曾經決定不戰勝即戰死。他們的帽子是用老虎皮製的。」從英國軍官的記述中可以肯定:這些英勇捐軀的將士,正是前面所提到的藏族士兵。
兩戰鎮海,藏軍肉搏戰中重創英軍
在寧波反擊戰打響的同時,由哈克里率領的另一隊藏兵來到了鎮海附近,作為清軍將領朱貴的先頭部隊,他們的任務是奪取招寶山上的要塞威遠城。由於人生地不熟,藏軍在進軍時迷了路。當他們趕到時,正遇到從鎮海城敗退下來的清軍。兩軍隨後合為一路,向招寶山發起了進攻。
攻山戰斗開始後,哈克里率領藏族士兵沖上陡峭的台階,殺向招寶山上的威遠城。藏兵敏若猿猴,在英軍的槍林彈雨中閃轉騰挪,攻入威遠城。山上的英軍拚命用大炮向下射擊,但命中率極低,沒有對藏兵造成什麼威脅。就在英軍抵擋不住,准備四散逃命時,停泊在江中的英國軍艦從背後向藏軍開炮,腹背受敵的藏軍為保存實力,不得不撤退到慈溪大寶山進行防禦。
3月15日,英軍從寧波出動近2000人前後夾擊駐守在大寶山的清軍。朱貴率領包括藏軍在內的500多名清兵英勇抵抗。戰斗中,朱貴手舞戰旗,指揮部隊作戰,不幸被英軍的炮彈炸斷了右臂,他忍著劇痛改用左手指揮戰斗,最後被英軍子彈擊中,壯烈殉國。他的兒子朱昭南繼續指揮戰斗,也在戰斗中陣亡。
經過10多個小時的激烈戰斗,清軍已彈盡糧絕。眼見英軍沖上了陣地,哈克里從腰間抽出戰刀,與沖上來的敵人展開了肉搏戰。在亂軍中,他身中數槍,倒在了陣地上。戰後,損失慘重的英國人仍心有餘悸,承認「自入中國來,此創最深」。
由於在大寶山之戰中傷亡慘重,英軍不敢再次進攻,慈溪縣城才得以保全。當地百姓為紀念清軍的功績,募捐建立了「交節祠」,祭奠為國捐軀的清軍官兵。阿木穰、哈克里等藏族勇士的英名,也被安置在祠中祭祀。這些為保衛祖國而犧牲的藏族遠征軍的辮子,被剪下後送回了故鄉汶川縣的三江鄉,人們在那裡修建了一座「辮子墳」,以緬懷這些為祖國捐軀的勇士們。他們的英雄事跡也一代代流傳至今。
鴉片戰爭期間,民族英雄林則徐一度駐節縣城,水師提督關 天培曾在香山轄屬的磨刀洋迎擊英國侵略軍,廣大民眾保家 衛國的英雄事跡更是廣泛流傳
北洋水師,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創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陸台灣企圖將之占據,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之驅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加快建設海軍。大清海軍分為三洋:北洋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兩廣負責福建、南海。後來當時之南洋大臣沈葆貞,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京師,奏准優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 1875年,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 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 由於對在英國定造的軍艦不滿意,1880年,經過反復比較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 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 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處,如修建頤和圓工程等等。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朱貴將軍與英軍殊死搏鬥而陣亡的英雄事
鴉片戰爭時期民族英雄全表
陳化成(江南提督)
陳階平(福建水師提督)
陳連升(廣東三江口副將)
達洪阿(台灣鎮總兵、提督)
鄧廷楨(閩浙總督)
葛雲飛(浙江定海鎮總兵)
關天培(廣東水師提督)
海齡(江寧副都統)
江繼芸(金門鎮總兵)
樂善(直隸提督)
林則徐(欽差大臣)
凌志(福建金門鎮總兵江副將)
劉大忠(廣東香山協副將、武功將軍)
劉耀椿(福建興泉永道兼金廈兵備道)
麥廷章(廣東水師提標、左營游擊)
沙春元(天津鎮標右營游擊)
史榮椿(直隸提督)
王鼎(軍機大臣、「死諫」英雄)
王錫朋(安徽壽春鎮總兵)
韋逢甲(乍浦同知)
祥福(湖南總兵)
謝朝恩(江蘇狼山鎮總兵)
姚懷祥(定海知縣)
姚瑩(台灣兵備道、按察使)
葉名琛(兩廣總督)
裕謙(兩江總督、欽差大臣)
張然(福建水師後營游擊)
鄭國鴻(浙江處州鎮總兵)
鄭鼎臣(鄭國鴻之子)
朱貴(浙江金華協副將)
陳棠(廣州西關絲織業機行工人)
鄧潛(廣州城北三家店打石行業工人)
何玉成(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組織者)
林福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組織者)
王韶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組織者)
韋紹光(廣東南海縣恩洲堡三元里村東華里農民)
徐保(浙東人民抗英力量「黑水黨」領導者)
顏浩長(廣東番禺縣唐夏(今棠下)鄉農民)
包世臣(清代愛國思想家)
丁拱辰(鴉片戰爭時期愛國志士、發明家)
龔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和愛國詩人)
何大庚(愛國知識分子)
林昌彝(鴉片戰爭時期愛國詩人)
錢江(愛國知識分子)
魏源(清代愛國思想家)
張際亮(鴉片戰爭時期愛國詩人和思想家)
張維屏(鴉片戰爭時期愛國詩人)
鄒伯奇(鴉片戰爭時期愛國志士、發明家)
9. 作文素材
話題:理解
思路
人們都渴望別人的理解
理解需要溝通
理解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是相互的
理解是一種寬容
理解的基礎是尊重
理解能使家庭更加和睦,友誼更加牢固
理解不是單純的原諒和一味的放縱
理解往往需要一個過程
名言
其實,愛和理解並不能使人原諒,而只是使人容忍———對事實表示無可奈何的承認和接受。———周國平
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就在於它是可以理解的。———愛因斯坦
除非你理解世上最令人發笑的趣事,否則你便不能解決最為棘手的難題。———丘吉爾
有時候一個人只有在他死後才能被人理解,就像讀一本好書一樣,只有讀完了最後一行,才能理解。———高爾基
我不能相信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薩特
你所不理解的東西是你所無法佔有的。———歌德
最卓越的東西也常是最難被理解的。———愛迪生
生活中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只有需要理解的東西。———居里夫人
理解一個時代的人們怎樣思想,要比理解一個時代的人們如何行動更為重要。
———伏爾泰
理解還是很有用的!如果你不理解,你就得不到什麼。———羅曼·羅蘭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對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過於真實、誠意和體諒。
———富蘭克林
人與人之間,原存在許多隔膜與懷疑,惟有理解是化解隔膜為知己,消釋懷疑為良友的橋梁。———赫爾利
對自己的痛苦敏感,而對別人的痛苦麻木不仁,這是人性的可悲特色之一。———池田大作
應該「理解」,必須「理解」,人類最高尚的目的就是:理解一切。革命的捷徑也是:理解一切。———莫蘭黛
有些人為了生計而不去理解某些事情,要讓他們理解這些事情是很難的。———厄普頓·辛克萊
解釋和理解是兩個不同但又互為補充的認識手段。———科恩
理解絕對是養育一切友誼之果的土壤。———佚名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是最孤寂的,每個人都渴望理解。———佚名
經典素材
卡耐基挨罵
(理解意味著寬容)
理解意味寬容和通融,是融合人際關系的催化劑,是友誼之橋的緊固劑。理解的一大妙用就是它還能化干戈為玉帛。
戴爾•卡耐基在電台上介紹《小婦人》的作者時心不在焉地說錯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聽眾就恨恨地寫信來罵他,把他罵得體無完膚。他當時真想回信告訴她:「我把區域位置說錯了,但從來沒有見過像你這么粗魯無禮的女人。」但他控制住自己,沒有向她回擊,他鼓勵自己將敵意化解為友誼。他自問:「如果我是她的話,可能也會像她一樣憤怒嗎?」他盡量站在她的立場上來思索這件事情。他打了個電話給她,再三向她承認錯誤並表達道歉。理解可以打破人們之間的阻隔,這位太太終於表示了對他的敬佩,希望能與他進一步深交。
給對方一個痛哭的機會
(理解就是心靈相通)
英國一個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只有12歲,不幸由於骨癌准備截肢。手術前,埃利的親朋好友,包括她的觀眾聞訊趕來探望。這個說:「別難過,沒准兒出現奇跡,還有機會慢慢站起來呢。」那個說:「你是個堅強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們都在為你祈禱!」埃利一言不發,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謝。
她很想見到黛安娜王妃,她優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妃的贊美,誇她像「一隻潔白的小天鵝」。經過別人轉達她的願望,黛安娜王妃終於在百忙中趕來了。她把埃利摟進懷里說:「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傷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夠了再說。」埃利一下子淚如泉涌。自從得了病,什麼安慰的話都有人說了,就是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埃利覺得最能體貼理解她的就是這樣的話!
據說,黛安娜雖出身富家,卻沒受過什麼高等教育,她經常說自己笨得像牛,智商不高。但這個故事讓我們相信黛安娜一句貼心的話,足以讓埃利受益一生。
「你的孩子又笨又調皮!」
(理解造就科學大師)
愛迪生8歲那年上學了。他不僅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反而常常會使老師恩格爾深感不快。有一次老師在講解數學題,愛迪生突然發問:「老師,2+2為什麼等於4?」老師覺得愛迪生又笨又調皮,他反問道:「不等於4難道等於5?」愛迪生很想弄明白數字的奧秘,忍不住又問老師:「2+2為什麼不可以等於5呢?」老師恩格爾大為惱火,他厲聲訓斥道:「愛迪生,你故意搞亂,給我滾出去!」
愛迪生回家後告訴媽媽:「媽媽,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師卻罵我。」媽媽聽了兒子的敘述很生氣,她找到老師理論。但是,她得到的答復是:「你的孩子又笨又調皮,不管我怎麼教,他都學不會。我不願意教這樣的學生。」
結果,愛迪生離開了學校,由媽媽教他讀書。愛迪生的母親是個知書達理的人。她給兒子講文學、歷史,講許許多多科學知識。在母親的辛勤栽培下,愛迪生的求知慾越來越強,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地窖里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雖然家境貧寒,他沒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接受系統的正規教育,12歲那年到火車上當了一名報童,但母親已在他幼小的心田裡播下了科學的種子。
如果愛迪生的母親不理解愛迪生小時候的所作所為,很可能我們今天還處於黑暗之中。
朱德為母親分憂
(要理解父母)
朱德從小就非常理解自己的母親,經常主動為母親分憂。朱德的母親是一位勤勞的農村婦女,她總是天沒亮就起床,把飯煮熟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朱德看到母親這樣整日勞碌著,從四五歲開始就在旁邊幫忙。到了八九歲的時候,朱德不但能挑能背,還能種田了。每天從學堂回家,看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時,朱德便一聲不響地把書包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一到農忙季節,他就整日在田裡跟著母親勞作。
他家裡沒有水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滿兩桶水,是很累人的。但是,朱德為了減輕母親的勞累,總是盡力去做。一個秋天的晚上,母親做完了全家的飯,收拾完廚房,又忙了半天。等一切忙完,已經是深夜了,她看到水缸空了,就打算一早去挑水。第二天一早,母親發現水缸是滿滿的,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母親終於發現是朱德趁天不亮挑的。一個七八歲的孩子,用稚嫩的雙肩分擔了母親的負擔。
伽利略與車夫
(真理要得到世人的理解需要時間)
據說,有一回,伽利略為了節約錢,搭了一輛拉橄欖油的車從比薩去佛羅倫薩。在車上伽利略一路跟車夫聊天,車夫一出口就是賺錢,而伽利略一出口就是他的數學計算。他倆越談越糟糕,最後兩個人乾脆誰也不說話。車夫在想他這一車橄欖油能掙多少錢,伽利略在看著車夫裝橄欖油的桶發呆。伽利略很想算出桶的容積,這些桶的容積應該怎樣算呢?他想這些桶幾乎都是圓柱體,那麼要求出桶的容積,看來只能用桶的底面積乘以桶的高度。伽利略於是目測了一下桶的高度和直徑,一下子他便把這些桶的容積算了出來。
「你每桶橄欖油是300公升?」
「你怎麼知道的?」
伽利略便認真地給車夫講解起計算公式來,無論伽利略怎樣耐心地解釋,車夫還是聽不懂。聽不懂還不要緊,重要的是聽不懂的車夫還認為伽利略是在利用巫術。結果死活也不敢收伽利略付給的錢。
伽利略是經典力學和實驗物理學的先驅者,是第一個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並取得大量成果的天文科學家。但他由於宣傳科學,屢遭羅馬教廷的殘酷迫害,被羅馬教廷判決終身監禁。後來,伽利略在滿目凄涼和貧病交加中,在監禁地佛羅倫薩含冤去世,終年78歲。
釋鹿得人
(理解就是推己及人)
魯國國君孟孫帶隨從進山打獵,臣子秦西巴跟隨左右。打獵途中,孟孫活捉了一隻可愛的小鹿,他非常高興,下令讓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宮中,以供日後玩賞。
秦西巴在回宮的路上,突然發現一隻大鹿緊跟在後,不停地哀號。那隻大鹿一號叫,小鹿便應和,叫聲十分凄慘。秦西巴明白了,這是一對母子,他覺得心中實在不忍,於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兩只鹿撒腿跑進林子里不見了。
孟孫打獵歸來,秦西巴對他說放走了小鹿,孟孫一下子火冒三丈,把秦西巴趕出宮門。
過了一年,孟孫的兒子到了念書的年齡,孟孫要為兒子找一位好老師。許多臣子都來向孟孫推薦老師,孟孫一一接見這些人,但他總覺得不是十分滿意。突然他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趕出宮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開朗,立即命人去尋找秦西巴,並把他請回宮來,拜他為太子老師。
臣下對孟孫的做法很不理解,他們問道:「秦西巴當年自作主張,放走了大王所鍾愛的鹿,他對您是有罪的,您現在反而請他來做太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呢?」
孟孫笑了笑說:「秦西巴有一顆仁慈的心。他對一隻小鹿都生憐憫之心,寧可自己獲罪也不願傷害動物的母子之情,現在請他做太子的老師,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終於被國君理解。
王野罷官
(理解會使人如釋重負)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兩浙轉運判官王野被別人誹謗誣陷。結果,他就被罷了官。於是,他回到了老家。王野家裡還有一位老母親,他怕母親難過,擔心,就謊稱自己是要調到別的地方任職,想以此來讓母親高興高興。不料,他的母親早就猜出來了。母親說:「你罷官的事,我已經知道了。當初你父親就是因為直言敢諫,觸犯了當權者,被貶官流放的。現在你又是這樣,我其實很高興,因為你繼承了你父親的好傳統。這有什麼好隱瞞的?」
王野就非常感激母親的理解,一家人高高興興地過日子。
意林故事
知子者莫若父
我國有位著名作家,中學時數學成績竟得過零分;一位傑出數學家,卻因訥於言語而不能勝任中學數學教學。浙江海寧曾有過一位農家女孩,上小學三年級時被老師發現,她對任何樂曲能「過耳不忘」,只要聽一遍,就能當即在風琴上演奏,而她在這之前沒有得到過任何音樂訓練,但她的學習成績卻很普通。我有一位朋友,他可稱得上是一位語言大師、社交天才,但他的樂感差得驚人,哼一句最熟悉的歌詞,也總是五音不全。人的智力是由許多復雜的因素組合而成的,而性格、興趣、意志、情緒等非智力因素則更是七彩紛呈,難辨高下。作為父母,必須努力了解孩子的特點,發現其優勢與弱點,這是成功教育的甚礎。
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勢,不理解自己的孩子,這是許多父母容易犯下的大錯,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和自信來源於對自己優勢的確認,以及隨之而來的對自我價值的肯定。確認自己的優勢是人的「精神生長點」。稱職的父母必須獨具慧眼,把握孩子的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長點」。
知音難覓乎
江湖上的人都知道鍾子期和俞伯牙是難得的知音 。但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十分不幸的是,某一天鍾子期仙逝了,俞伯牙自是傷心不已。
伯牙長嘆:「天下再無知音!」從此每天操琴於子期墓前,但奏《高山流水》,不再過問世間事。這自然引起俞伯牙老婆的不滿。
俞伯牙心想婦人之見,實在俗不可耐,同床共枕幾十載,卻還不及楚人鍾子期理解他,一個能達到心靈共鳴的知音豈是易得?
某日,伯牙和往常一樣到子期墓前,忽然看到老婆追將過來,不禁搖頭喟嘆:「天下之大,知音卻難覓啊!」
老婆這次卻未數落他,只走到伯牙面前,取過他手中的琴,端坐下來。伯牙疑惑地看著她,結婚這么多年,他從未見過妻子奏琴,也未聽她談琴,不知這回葫蘆里賣什麼葯?
卻見她已經開始彈奏,正是《高山流水》,他無數次彈給子期聽的曲子!他不曾知道妻子的琴藝竟是如此之高,遠在自己之上!時而玉撥金鳴,如大江東去,萬馬奔騰;時而靈動婉約,如小橋流水,燕過柳梢。一曲奏罷,萬籟俱寂。
良久,夫人開口:「天下不只一個鍾子期,也不只一個俞伯牙。所謂知音難覓,是自己的心難覓。」
伯牙頹然坐下:常慨嘆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嘗試過去理解別人?所謂知音,存乎一心之間也。
0的爭論
意想不到,一個小小的「0」,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化學家在書中寫道:「O是氧的化學元素符號。沒有氧就沒有生命,O是一切生物的命根子!」
數學家搖頭晃腦道:「非也,非也。0怎麼會是氧?它明明是什麼都沒有的0!一切從0開始,沒有0就沒有一切。」
英語教師聽了,連連說:「NO,NO。它明明是O、P、Q的O。沒有O,就沒有OK。沒有OK,世界就失去了詩意。」
長跑運動員對0發表一番新穎的見解:「它是我的跑道呀。我天天踏著它前進,任何一個運動場里,都躺著一個巨大的『0』!
長跑運動員的話,引出天文學家的一席高論:「不,不。在我看來,『0』象徵著地球的『跑道』!春往秋來,一寒一暑,地球繞太陽公轉,在浩瀚的太空中畫了一個『0』。」
幾何學家發言了:「在幾何學上,『0』叫橢圓。任何圓,除了從正上方觀看之外,從其他角度看過去都成了一個橢圓!正像原子核外的電子軌道是圓形的,可是畫家們總是把它畫成橢圓形。」
爭吵聲傳入作曲家的耳朵。他正在構思一首小夜曲,而嘈雜的聲音使他無法靜下心來創作。「在我看來,『0』是休止符!」
作曲家的話給這場「馬拉松」爭論畫上了休止符。從此鴉雀無聲。
理解不是縱容
每當瑪瑞塔上學前,瑪麗總會嘆口氣:「我的女兒居然穿成這副德性。」她身上穿著她爸那件舊T恤,那條牛仔褲更是慘不忍睹,低腰,褲身緊得像包粽子;她走路時,褲管上的須須便在後面拖呀拖的。
這是年輕人最流行的打扮。雖然瑪麗小時候曾經歷過經濟大蕭條,窮得沒錢買衣服,也沒穿得這么邋遢過。
然而有一天,瑪麗突然像是聽到上帝的話:「女兒出門時,你都對她說什麼?『我女兒居然穿成這副德性。』你看過其他的女孩穿成什麼樣子嗎?何不親自去瞧瞧呢。」
瑪麗去接女兒,發現穿得比她女兒更「驚世駭俗」的大有人在。於是,瑪麗向瑪瑞塔表示,也許她對「牛仔褲事件」反應過度了些:「現在起,你去上學或和朋友出去玩,愛穿什麼隨你的意,我不過問。不過你跟我一起上教堂,逛街,或拜訪長輩時,你得要乖乖地穿些像樣點的衣服。」
瑪麗繼續說:「這樣做你只需讓步百分之一,我卻得退百分之九十五,你說誰比較劃算?」
瑪瑞塔眼睛一亮。母女倆達成了妥協。
從此之後,瑪麗每早快快樂樂送瑪瑞塔出門,對她的衣服不再啰嗦半句,而瑪瑞塔和瑪麗一起出門時,也都是衣著整齊大方。
苦似良葯的嚴格和無限寬宏的理解都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理解之後,還須尊重
當我還是個少年的時候,父親曾帶著我排隊買票看馬戲。排了老半天,終於在我們和票口之間只隔著一個家庭。這個家庭讓我印象深刻:他們有8個在12歲之下的小孩。他們穿著便宜的衣服,但全身乾乾凈凈的,舉止很乖巧。排隊時,他們手牽手跟在父母的身後。他們很興奮地嘰嘰喳喳談論著小丑、大象。
他們的父母站在一排人的最前端,母親挽著父親的手。
賣票女郎問這個父親,他要多少張票?他神氣地回答:「請給我8張小孩的,兩張大人的,我帶全家看馬戲。」
售票員開出了價格。
這個父親的嘴唇顫抖了,他傾身向前,問:「你剛剛說是多少錢?」 母親的頭垂得低低的。
售票員又報了一次價格。
這人的錢顯然不夠。
但他怎能轉身告訴那8個興致勃勃的小孩,他沒有足夠的錢帶他們看馬戲?
我的父親目睹了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進口袋,把一張20元的鈔票拉出來,讓它掉在地上。他又蹲下來,撿起鈔票,拍拍那人的肩膀,說:「對不起,先生,這是你口袋裡掉出來的!」
這人當然知道原因。他並沒有乞求任何人伸出援手,但深深地感激有人在他絕望、心碎、困窘的時刻幫了忙。他直視著我父親的眼睛,用雙手握住我父親的手,把那張20元的鈔票緊緊壓在中間,他的嘴唇發抖著,淚水忽然滑落在他的臉頰。
一枝鋼筆
北京有一位丁蓉老師,幾十年前他的一個學生拿了別人的東西,當時他沒有厭惡,沒有指責,而是掏錢買了一枝鋼筆,送給這位學生:「我知道你喜歡鋼筆,這枝鋼筆送給你,我知道人家的東西你不會要,趁別人不注意,你一定會悄悄地送回去。」幾十年後這位小有成績的學生帶著自己的孩子來看老師,一進門就跪在老師的面前說:「沒有丁奶奶就沒有你爸爸的今天。」
我們無須諱言這樣一個事實,當學生崇拜你時,你講十分課,他能聽進十分,當他對你反感時,你講得天花亂墜他也充耳不聞。理解不需要雕飾,理解不需要爐火純青,理解需要坦誠,理解是春的交融。信任就是理解的一種。
當然,理解不是放縱,在老師理解信任學生的基礎上,長輩對晚輩有把握的等待,有結果的期望。老師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強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學生、昭示學生、誘導學生、影響學生,給學生自我反思的契機,自我選擇的空間,自我修正的空間,自我進步的主動性———從而體現出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應用與創新
要會向孩子「推銷」自己
有位做母親的老是抱怨說女兒不能體貼父母,理解父母。父母白天工作很緊,晚上回家後還得操持家務,對女兒照顧得無微不至。可女兒呢,對父母的愛心並不「領情」,不管父母多麼忙和累,她都跟無事人似的看電視或玩游戲機,甚至連句關心問候的話都沒有。因此,這位母親時常一生氣就愛罵女兒:「你不知道我有多累。」
也許這位母親覺得自己「委屈」,女兒太不理解自己。造成女兒如此「薄情」的,也許正是這位母親自己。
不可否認,這位母親確實對女兒是一片愛心,確實是辛辛苦苦。但問題是,你的這份愛心讓孩子體驗到了嗎?你的這份辛勞讓孩子理解了嗎?如果你總是對孩子不吭不響,默默地做著「無名英雄」,又怎麼能指望孩子認識到這種不平凡中的偉大呢?又怎麼能讓他們對養育自己的親人產生敬愛的情感呢?
有位女孩,總是滿懷深情地談起她的母親,雖然有很多事自己還不懂,但母親卻老跟她講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怎麼忙?怎麼累?讓她從小就知道理解父母的辛勞,所以這位女孩自幼年起就比別的孩子懂事。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是,父母投入感情絕不是為了讓孩子與自己的感情距離越拉越大。因此,為了以愛心喚起愛心而不是換得傷心,請父母們也要學會宣傳「推銷」自己吧!
理解就在你身邊
人人都希望別人理解自己,但是不明白理解是相互的。
早上正值上班高峰期,人多、車多、路擠。騎自行車的,人刮著你,你刮著別人,人撞到你,你撞到別人,這並不稀奇。這時候,你撞了別人,會不會向人道聲「對不起」呢,如果撞傷了別人,會不會馬上喊人救治?別人撞了你,你是開口先罵,不依不饒,還是在別人的「對不起」中,道一聲「沒關系」,然後微笑著說「再見」,繼續趕路?假如你被人撞傷了,是體諒別人的無意,還是得理不讓人,甚至胡攪蠻纏,條件提了一大堆,還覺得不滿足?乘坐公共汽車,別人擠了你的坐,或者撞了你一下,你是不是能不去理會,還是一撞就跳,惡語傷人?
上街買東西,正遇人多排隊,假如別人插隊,你是耐心地詢問他是否有急事,然後決定是讓步還是勸服,還是連譏諷帶挖苦,直至引起口角?
乘火車旅行,假如你率先登車,是把你的行李舒適、寬松地攤在行李架上,還是盡管行李架空盪盪,也按規定位置排好行李?假如有人上車晚了,行李架上沒了位置,你能不能主動靠緊你的行李,擠出空位,方便他人?還是對人的難處熟視無睹,裝糊塗?
如此等等,相互體諒一下,所有的不愉快豈不都煙消雲散了?
與其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還不如從自己出發,先理解一下別人。
還行吧...
10. 關於中國夢的作文素材
1、莫言,80年代30幾歲就已志得意滿,他的作品《紅高粱》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獲得包括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內的無數獎項。然而他卻沒有因此而飄飄然,相反他以更大的耐心去挖掘身邊的人物,去記錄身邊的故事。一年年的積累,他完成了《檀香刑》、《蛙》等十多部長篇小說,並在2012年一舉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以後,他謙遜地說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成功了而不是忘乎所以,成功了而不是傲視天下,那是莫言做到的,那也是我的夢想。登上高峰以後,不是春風得意馬蹄輕,而是謙虛而踏實;不是止步不前,而是揚鞭策馬,一路長驅,永無止境。
2、2012年6月16日,神州九號飛船成功發射,而這裡面載著中國首位女航員劉洋。劉洋說過:「夢想有多遠,探索的足跡就會有多遠,當一個個夢想變成現實,新的夢想又將開始。」當她幸運的成為中國招收的第七批女飛行員時,她就開始為航天夢而奮斗。在航空航天這個特殊的紀律團隊中,她艱苦奮斗,小心謹慎地融入這個群體,終於圓了自己的航天夢,也為中國的航天奉獻了自己的力量。藍色的中國夢如助推劑一般,激勵著許許多多的志士仁人,他們在拼搏進取之後,不僅突破了個人的人生價值,也為祖國帶來了無比的榮譽。若沒有這樣的夢,中國的輝煌又怎能被創造。
3、「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做夢者才傑出。」夢想是對自己的期許,夢想是對未來的承諾。我別無所長,惟有對期許的追求;我別無所倚,惟有對承諾的執著。
4、夢里有孤獨亦有溫暖,有沉默亦有瘋狂,有迷惑亦有清朗。那些疼,那些痛,那些難以言說的孤寂,都留在了夢里。美國的女詩人狄金森說過:「我寫的詩留在這里好了,讓紙頁吸收我的痛就好……」在寫作的光陰里,那些紙張吸收了我的痛,這些痛漸漸呈現出一種別致的,潛在的光澤,病蚌成珠。這些最神聖的安慰,可以直抵內心。
5、夢想是什麼? 在賣火柴小女孩眼裡,是奶奶溫暖的雙臂。在鄧亞萍眼裡,夢想是堅持心中永不服輸的信念。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裡,夢想如「雜交水稻的莖稈一樣高」。上帝沒有給我們翅膀,卻給了我們一顆會飛的心,一個會夢想的大腦。於是讓我們大家都擁有一雙「隱形的翅膀」。人生因夢想而高飛,人因夢想而偉大。
6、李連傑:記住我們有兩個胳膊,兩個腳,是什麼?一個是你努力完成自己夢想,努力學習,將來上好的大學、好的工作,將來為你的父母、親人去創造你的財富和夢想,另外一隻手,就要用一份感恩的心,去為我們承擔一個炎黃子孫,承擔一個公民要為社會盡到的責任、義務,這就是為什麼有夢想,我希望孩子們長大的時候,可能你們要承擔,永遠記住兩只手我的夢·中國夢。
7、李連傑他從小習武,刻苦鍛煉,就是為了將中華民族的武術發揚光大。他小時候在美國表演的時,美國總統對他說:「你的功夫這么棒,為什麼不給我當保鏢?」他說了一個很棒的話:「我不會保護一個人,我會保護13億中國人!」看,這就是炎黃子孫的夢,這就是中國夢。
8、才仁旦周:因為我想給全世界人帶去健康,沒有疾病。
王小丫:你想給全世界的人帶去健康是嗎?
才仁旦周:是。
王小丫:那麼說你要實現這個夢想,你覺得怎麼樣才能做到?
才仁旦周:需要好好學習,追求夢想。
王小丫:好好學習,我可以理解,你這個年紀知道追求是什麼?
才仁旦周:就是跟夢想越來越近。
王小丫:這個解釋太好了,夢想本來高高的,好好學習,努力學習,讓夢想越來越近。
9、馬雲:心中有夢想,堅持自己的夢想,追求自己的夢想,就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最後實現自己的夢想。假如你的成功沒有眼淚,你的成功沒有汗水,你是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走得很久。
10、袁隆平院士從三十歲起一直到八十歲,整整五十年都奉獻給雜交水稻的研究。但他是幸福的,因為那是他的終生的夢想。在袁隆平院士的眼裡,夢想是「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
11、山區的孩子完瑪草,她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可因為家庭經濟拮據,沒有機會和條件報考藝術類學校學習舞蹈。但她的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舞蹈家,並沒有破裂。有一次,當地來了招生的老師,她憑著自己優良的潛質,成為了實驗藝術職業學校民族班的學生。看,堅持夢想多麼重要,只要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也許還有實現的機會。
12、楊孟衡,小時候因不小心觸電而導致失去兩臂,這是多麼痛苦的事啊!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仍然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成為世界游泳冠軍。經過一兩年的努力後,他參加了運動會,卻只拿到的第九名的成績,這意味著他不能代表國家參加殘奧會,他頓時黯然神傷。不久,他靜下心來想,決定重新踏進校園學習。一個離開學校兩年多的學生,要拿起書本追趕別人,正常人都不容易,何況他還是雙臂截肢的人。這並沒有阻止他成為同聲翻譯家的夢想,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孟衡哥哥以優異的被中山的大學錄取。
13、白岩松耶魯大學演講:我與中國夢【40年前,當馬丁·路德金先生倒下的時候,他的那句話「我有一個夢想」傳遍了全世界。但是,一定要知道,不僅僅有一個英語版的「我有一個夢想」。在遙遠的東方,在一個幾千年延續下來的中國,也有一個夢想。它不是宏大的口號,並不僅僅在政府那裡存在,它是屬於每一個非常普通的中國人,而它用中文寫成:「我有一個夢想!」】
14、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中國夢」,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晰、更加切近、更加現實。
15、「無端忽作太平夢,放眼昆侖絕頂來」。1902年,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中,寫下了對未來的夢想和期望。為了國家、民族的富強之夢,多少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孜孜探尋。從林則徐、魏源的「睜開眼睛看世界」,到李鴻章、曾國藩的「洋務運動」,從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歷經一次次的失敗,但強國、強軍之夢從未泯滅。拯斯民於水火,扶大廈之將傾」。匯聚了中華民族先進分子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自誕生之日起,就勇敢擔起了實現這個夢想的歷史重任。
16、我們的民族曾經歷盡苦難,但那與漢武帝、唐太宗時代的中國人一以貫之的民族復興夢召喚著我們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可以預見的是,只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仰,又腳踏實地,苦幹實干,我們就一定能夠擁抱美麗的中國夢!
17、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前年出版了一本讓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高度關注的書,就叫《中國夢》,他認為中國在和強國的競爭中,中國必勝。同時指出:「如果我們不解決好中國信仰的問題,那麼你就很難在競爭中得到金牌。因為信仰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國家的靈魂。」
18、「每個人都有夢,但並不是所有夢想都會實現。只有鍥而不舍地去努力,找對了路徑和方法,夢想才可能實現。個人、企業如此,國家一樣。」王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