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挪威的森林可以寫哪些類型的作文
不知從抄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飄來了一顆泡桐樹的種子,竟這樣不知不覺地紮根駐在窗子邊了。沒有人給它澆水,那麼狹窄的地方它就長出來了。
寸高的芽兒白嫩嫩的,如蛋清一樣黏滑的表皮,更像一株小菜苗。起先是不太在意的,可今年夏天回去時,它竟長有1米來高了。只覺它實在不像我所喜愛的哪些高大,挺拔而組裝的綠蔭,細白的枝上掛著稀落的幾片葉到是碩大,知識有些不太協調,不禁對它心生厭惡。樹沒樹的樣子,看著真煩。怕是也活不長吧。
燥熱的夏天煩悶不已,那株泡桐樹斜長著,擋住了大半個窗戶,看不見窗外那一片墨綠,嫩青的泡桐使人心煩躁,心神不安。我曾也想過拔掉它,只是沒那個閑情,更拔不出來。要是窗邊是一株蘭花也好啊!
悶熱的空氣在四周醞釀著,只是一會兒,咚咚咚地,雨打在屋檐上,地下,樹上。碩大的雨珠咚咚直響,花盆裡的花被打得搖搖欲墜。我忽地想起,那株討厭的傢伙,那樣細長的枝,如此柔弱,怕是禁不住長時間的風吹雨打吧。
『貳』 求一篇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要是原創的,謝謝
風吹走了雨季,落葉撒滿一地,我用心的數著過去的日子,希望可以找到我們共同的記憶。
——題記
小說
我們都喜歡在文字中寄託自己,喜歡用文字隱藏自己,在那些充滿陽光的日子了,我們一次次的躺在草地上,看自己喜歡的小說。其實那是一首無言的歌,所以我們不說話,在風吹過的時候,輕輕的拔起一株草,含在嘴裡,不知道會不會很苦,會把會很澀,但我們總是把自己埋入那片深沉,那段青春。
《幻城》、《挪威的森林》、《夢里花落知多少》,我們反復的閱讀,反復的沉醉,不知有過多少個被雨淋濕的清晨,我們一起哭,可是我們哭的開心,哭的舒服。
音樂
我們不喜歡把文字和音樂對立起來,但我們又時常將它們對立——文字的憂郁,音樂的瘋狂。
聽音樂是種很好的消遣方式,至少在那短暫的一瞬,我們選擇了逃避,也許這不是一個現代青少年應該有的,但生活總會充滿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東西,如果不能改變,那隻能選擇另一種看似消極但卻十分有效的方式。
音樂響起,沉睡的心就會被激盪的曲調所吸引。我們不是真的喜歡鄭鈞,喜歡許巍,只是在尋找一種寄託罷了,只是一種寄託,面對現實,我們無能為力。
籃球
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快樂的,在一起開心的笑,不知天高地厚,我們有很多保護傘,這一點卻是給了我們一個在校園里橫行霸道的理由,但我們始終保持著本來的緘默。
籃球的出現在那個原本狂熱的班級里又一次觸動了我們。每天下課去看籃球比賽似乎已經成為習慣。我們什麼都不懂,不懂什麼時候會犯規,什麼動作是不允許的,只知道被人「蓋帽」是件挺丟臉的事,而那個蓋人帽的則會被稱贊好一會兒。我們就是那些「無知」人的一部分,可是沒有人會責備我們,所以我們一如既往的看球,評球,到後來自己上場打球。這看起來,聽起來,都有點諷刺嘲笑的意味,其實那不過是那個時候應有的態度。
老師
真的不願太多的提起我們的老師,有點感激,有點愧疚,還有一點點的不滿。這是所有學生都有的感覺。
我們從不否認老師給我們的一切,那真是一生都需要的東西,我們與老師,註定要永遠拴在一起,永遠的接受知識,永遠的傳授知識。
『叄』 求作文素材。。。 以生命為話題的素材
【我為什麼登山】英國一名著名的登山家這樣回答:「因為山在那裡。」對於登山家來說,山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召喚。把登山運動作為自己的崇高事業,全力以赴。人類不斷探險的精神是永恆的。正是由於人類的探險精神,人類才不斷進步,才有今天的文明。許多人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對後來者,它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培育探險精神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都有積極意義。一個具備探險精神的人,會不斷尋求新的征服目標,不斷尋求人生的新境界和高度;相反,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探險精神,就不會有什麼前途
【南極探險中悲壯的一幕】1991年,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國的斯科特幾乎同時開始了對南極的征服,當阿蒙森勝利班師後五個星期,斯科特才到達南極。雖然斯科特在向南極的進軍中他已經知道了阿蒙森的勝利,但他並沒有因為自己將成為失敗者而停止前進。在返回時因遇上南極早到的冬季被圍困在冰雪之中,好友奧茨凍壞了雙腳,行動艱難,為了不拖累大家,夜裡獨自走出帳篷,消失在暴風雪中。最後僅存的三位探險家體力嚴重透支,食物短缺,燃料不足,無情的暴風雪讓他們在又凍又餓又累中活活死去。臨死前,斯科特還在寫他的探險日記,他們至死都沒有拋棄所搜集到的35磅岩石標本。茨威格曾贊道:「壯麗的毀滅,雖死猶生,失敗中產生攀登無限高峰的意志。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
【荊棘鳥的傳說】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巨創來換取……
【每條魚都在乎】暴風雨過後,有許多被卷上岸的小魚困在沙灘的淺水窪里,無法回到大海。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將小魚撈起,並使勁扔進大海。路過的人忍不住說:「孩子,這里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男孩回答。「那你為什麼還要扔?誰在乎呢?」「這條小魚在乎!這條小魚在乎!」
【給痛苦一個去處,而不是給生命一個歸處】最近,中國和加拿大兩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自殺已成為15到34歲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朋友說:我存在,並不僅僅意味著我活著,而應擁有生命質量;如果失去了生命質量,我選擇死,就像安樂死一樣,是一種值得尊重的結束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我同意她的看法,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種選擇死亡的方式是基於嚴肅的思考並能給生命帶來升華,至少,它是對生命尊嚴的一種維護。我討厭那種遇到些許壓力就結束生命,這是逃避。更有甚者,以自殺作為要挾手段。這種人了結的是生命本身,而不是帶給他們的痛苦。挫折和憤怒是一種痛苦。結束它的最好方式是給痛苦一個去處,而不是給生命一個歸處。
【死於誰手】江西萍鄉的煙花作坊爆炸、焦作歌舞廳大火。四川合川沉船、武漢客機失事、多佛爾偷渡客慘死、江門煙花廠爆炸。河北霸州派出所長杜書貴當街掏出槍殺人還未終審,河南禹州的公安指導員劉德周又開槍殺死三人而後逃竄。9•11事件中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兩幢摩天大樓成為一片廢墟,阿富汗人家的牆壁上布滿了像篩子眼一樣密集的彈洞,還有傑寧難民營散發惡臭的一具具腐屍。
【生命有價】姚麗,建行大慶分行的一名女營業員,面對手持凶器的兩名歹徒,在報警無效的情況下,為避免被搶去更多的款額,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萬多元錢。雖然事後她立即主動補交了這筆錢,單位還是對她實行了「雙開」,開除黨籍和公職,該行說得分明:「姚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關鍵時刻應毫不猶豫地奉獻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寶貴的生命。」最後,經過仲裁委裁決和法院判決,在輿論壓力下,單位總算開恩為:開除黨籍、記大過、賠償損失。生命有價,最終自然演變成生命無價而不值分文,在各種各樣美妙的旗幟下,肆意踐踏、凌辱甚至扼殺生命。生命有價,骨子裡反映的是一種漠視乃至無視生命的意識。
【不殘鳥雀】蘇軾年少時,他的母親不讓兒童婢僕捕取鳥雀,因此,鳥也不怕人。幾年間鳥雀築巢在低枝,人可以低頭看到巢中的雛鳥。又有四、五百隻珍異的桐花鳳鳥翔集其間。有人說鳥雀築巢去人太遠,就會招致蛇鼠老鷹的掠殺;人既不殺,自然接近人了。善待生命,能夠取得異類的信任。
【墓誌銘也是文化】沈從文的墓沒有氣派的墓道、遮風檔雨的墓亭,也沒有墳包。最引人注目的卻是一大塊不規則的五彩石頭,矗立在雜草叢生的地上。只見石頭正面是沈從文自己手跡的放大:「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隔了十來米的土坎上,是大畫家黃永玉的題詞:「一個戰士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
【人性的光芒】在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一座史前時期的房址內,考古工作者新近發現了聚集著的14位死者,房址西南部死在一起的5人,其中有一年長者似用雙手護衛著身下的4人;東牆壁下的一對母子,母親倚牆跪坐在地上,右手撐地,左手將一嬰兒摟抱於懷中,臉頰緊貼在嬰兒頭頂上。
【梭倫為何哭泣】一位腐儒看見梭倫為了一位死去的孩子而哭泣,就向他說:「如果哭泣不能挽回什麼,那麼,你又何必如是哭泣呢?」這位聖者回答說:「就是因為不能挽回什麼。」
【琅玡柳】桓溫北征時,經過金城,見到以前自己擔任琅玡太守時所種的柳樹,都已長到十圍粗,感慨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註解生命的文本】再平常的生命也包含著一個最重大的懸念:死亡。死亡永遠與生命同在,沒有死亡的虛無,就沒有生命的豐盈。死亡使人世間平淡無奇的一切顯得如此珍貴、如此神聖、如此優美。站在死亡的邊緣,我們往往會更加眷戀生命,渴望生活。緊張與焦灼,幸福與憂傷,透徹與痴迷,恍惚與清醒,懷念與遙想,豐富的體驗,奔流的思緒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盤旋,生命中的此時此刻是那麼獨特,那麼無法逃避,那麼驚心動魄!雨果在遺書中寫到:「上帝、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於一個人足夠了。我抱著這個信念生活過,我也要抱著這個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義、良心,這就是上帝。」牛頓的遺言非常簡潔,他對自己的最終評價是在浩瀚的真理之海面前拾到幾枚貝殼的孩子。愛因斯坦不希望把自己的辦公室變成人們朝聖的紀念館,「除了我的科學理想和社會理想,我的一切都將隨著我一起死去」。但丁的臨終遺言只有一句話:「轉動太陽和地球的是愛」。生命的魅力在於不斷地超越自我,從痛苦和不幸中分娩出思想,從創造和超越中享受生命的力量,生命敢於承受苦難和悲劇,生命便掙脫了自身的局限
【歌德之死】歌德患有死亡恐怖症,他總是避免談「死」這個詞,他不能看殯葬事宜,如果有靈車從他家門前經過,他就會發怒。然而,他自己倒不怕死。一個春天的傍晚,他與愛克曼同看落日,對朋友說:「人活到75歲有時不免想到死亡。我想到死亡時心裡倒非常平靜,因為我相信我們的生命是不可毀滅的,會在來世延續下去。生命就像太陽一樣,我們以為看見它消失了,但事實上,它並沒有消失,它仍在放射光芒。」在咽氣以前,他叫道:「光明……再多一點光明!」最後,他緊緊抓住兒媳奧蒂莉厄的手不放,呼吸微弱地說:「不,小女人,就讓我再撫摸一會兒你這只溫柔的小手吧!」
【契訶夫最後的話】契訶夫去黑林山的目的本想尋求身體的康復,結果卻找到了死亡。施沃勒大夫讓人把香檳送上樓來,契訶夫接過遞給他的酒杯,轉向他的妻子奧爾加:「我已很久沒有喝香檳了。」他慢慢喝光杯里的酒,然後躺下,平靜地死去
【盧梭談死】有一次,狄德羅到蒙莫朗西去看望盧梭,後者指著一個池塘說:「這就是我一再想跳進去結束自己生命的地方!」「你為什麼沒有這么做呢?」狄德羅問「我把手伸進水裡,但是我感到它太涼了!」他回答說
【「那邊真美」】1931年8月始,愛迪生生命垂危。臨終前,他曾清醒過一會兒。「那邊真美!」他說。
【金聖嘆的悲傷】金聖嘆童年時在井邊玩耍,隨手將一顆石子扔進了井裡,回到家裡號啕大哭起來,大人問他原因,他說:有顆石子被丟進井裡,想到它再也出不來了,所以痛哭。他的絕筆詩:「衙鼓催人急,西山日已斜,黃泉無旅館,今夜是宿誰家?」臨刑前說:「殺頭有如風吹帽。」
【伊壁鳩魯《關於死亡》】你要習慣於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乾的事,因為一切善惡吉凶都在感覺中,而死亡不過是感覺的喪失。因為這個緣故,正確地認識到死亡與我們無干,便使我們對於人生有死這件事愉快起來,這種認識並不是給人生增加上無盡的時間,而是把我們從對於死亡的渴望中解放出來。一個人如果正確地了解到終止生存並沒有什麼可怕,對於他而言,活著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所以一切罪惡中最可怕的--死亡--對於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於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不存在了。【「我活過來了」】曾撰寫《論特權•第三等級是什麼?》的法國教士、憲法理論家西哀耶斯,被人們問及:1789年大革命時期做了些什麼?他回答說:「我活過來了。」活過來,這是從一碗菜湯、半間席棚開始的瑣屑的事情,還有活下去的願望,有時強健有時纖微,然而她一直繼續著。活過來的未必是最優秀的,但他負有活過來的人的責任,上帝只能把此後的使命交給生者
【紅爐一點雪】有個深蘊禪機的句子,色彩鮮明,充滿美感:紅爐一點雪。雪花飄舞。有一片剛好落在火紅的爐子上。在還沒落下去之前,先把它「定格」。我們便發現它是「存在」的,雖然一瞬間,它立即融化,歸於空寂無有。人的生命,不論長短,有像是這片雪花。它自天上灑下來,歷程千萬里,可以稱為「長」;但飄落堆積姿態快速,不可能回頭,也沒時間仔細思考,便已經面臨消失,故亦可以視作「短」。--一兩秒?百數十載?熊熊爐火,不由分說,便吞噬它了。它存在過,卻來不及留下任何痕跡當片片雪花你擠我攘地,爭著投向艷色,也不過是場無謂的追逐。美,這倒是真的。
【等待漂泊】生命為理想而存在生命不與平庸為伍這是怎樣的誘惑!生命是自己手中一支筆理想是自己心中最美的歌,在廣瀚的天宇上縱情地書寫縱情地吟唱!悲壯而美麗!這是怎樣的誘惑?
【走向遠方】生命也許就是一些年齡的經歷。年齡的不同使我們有了生命的不同階段,使我們的生命像一棵棵樹木,有了年輪與四季,有了根與果實,有了幸福與痛苦。在每個生命的開端,都充滿了希望,充滿了生機和可能性,而過了成長期以後,生命力就開始衰弱了,隨著年齡的增加,希望與可能性都會越來越小。非洲的大象衰老了,會在象群不遠處找一個地方自動躺下來。一頭大象一天是要食掉好多水草的,躺下來的大象便不再食用周圍的水草。它要把它們留給後代。它已經十分衰老了。衰老得奔跑不動了,蚊蠅在它的眼角處恣意飛舞,它疲憊的眼睛望著歡騰著生命景象的象群,看象群經過它的身邊。年幼的象會用鼻子撫觸它們的老祖父或老祖母的身體,彷彿在向它告別,然後它們從它的身邊走遠了。【生命的美麗】真正美麗的生命執著地追求著真理,它不會趨炎附勢地扭曲自己的形象,塗改自己靈動的線條,更不會讓自己美麗的底色染上塵污。除非用烈火將其燃為灰燼,使之化為塵埃,否則,美麗的生命九像一條清澈的小溪,永遠百折不回樂觀堅強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後一滴。有時,它也許會被冷酷地阻斷;有時,它也許會被無情地擱淺;更甚至,它還未及瞥一眼那夜幕下美麗燦爛的星海蒼穹,未及靜靜地諦聽一聲那宇宙深處的清純之音,它就以被意想不到的庸俗與險惡一下子毀得千瘡百空,奄奄一息……生命之所以美麗,正在於它有血有肉的過程中,始終高揚著一個美麗的主題;美麗之所以永恆,正在於生命的底蘊中,始終流動著人類最純粹的良知與渴望於是,美麗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美麗而永恆。這是一個連上帝也祈求的統一。
【回望生命燦爛依然】一扇完全失去窗框的水泥窗檯上,一盆正在競相綻放的秋海棠,在風里奼紫嫣紅的搖曳。我默默注視著,良久,驟然醒悟,哦,這便是燦爛的生命,或許很快在冬季到來的某個早晨,就凋零了,可曾經生機勃勃在這世界上生存過,這便是生命的美麗。生命是脆弱的,人擁有了生命的同時,也擁有了苦難。於是,便有了嫣然好看的人生。偶爾,彎下腳去,去看那片被蟲啄透的葉子,陽光毛茸茸透過生命的脈絡,清晰的印襯出歲月痕跡,那種感動有著肺腑之痛。這便是生命的美麗。即使是殘缺的人生。
【一生有多長】生命其實是無法預知長度的,因為不可測,誰也說不清究竟是一百年還是幾年幾十年。我們可以設計人生目標,卻不可以設計人生的長度,生命只有寬度,亦即質量值得我們去思量盤算。我們只有在它的寬度里發揮彈性,做有價值的人,生命就提高了倍數。
【擇生與擇死的思考】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當死臨到司馬遷的頭上時,他選擇生,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其痛苦的生--接受宮刑西方人棄生取義的意識與東方有異,他們更重視「生」的權利與個人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則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作是民族大生命的一環。舍小取大,故有欣慰之感。
【人生當做一棵樹】不痛苦就是快樂。這就是安樂死的社會一般意義。然而我想說,不痛苦並不意味著必然快樂。相對於死來說,活著才是快樂,哪怕活著的時候充滿痛苦,人們也願意選擇痛苦地活著而不願選擇快樂地死去。就此我想多說一句:與其說安樂死,不如說安然死。安然是一種面對死亡痛苦的無奈選擇;而安樂則是活著的人們畢生的一種主動追求。因此,我以為,人們在欣賞和肯定安樂死的時候,更應該欣賞和肯定安樂活。因為真正的壞了的前提,首先必須是活著;其次,就是活得要盡可能多一些快樂,而不是像俗話所說的那樣:好死不如歹活著。死,固然應該好死;活,為何就不能好活乃至更好地活著呢?少一些牢騷,少一些氣盛,少一些虛妄的慾望,少一些俗事的干擾,少一些算計的煩惱,少一些無聊的虛榮,把人生就當作一棵樹,有生就有死,有榮就有枯;紮根大地,只索取自己該索取的養料;;寒來暑往,默默接受大自然的安排;清風玉露,於它是痛快的洗禮;予綠蔭於路人,養頤期於天年,如此大樹,如此人生,其不安也樂哉!
【名人的臨終遺言】德國作曲家貝多芬被耳聾的痛苦折磨了二十多年,臨終前只留下了這樣一句傷感的遺言:「我將在天堂里聽到一切。」英國詩人濟慈把他最後的思想表達在詩中:「我感到我的上面長滿了野菊花。」英國詩人拜倫已經厭倦了生活,並且因發高燒及長久未進食而消瘦無力,他輕聲說道:「現在我想睡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一直活到八十高齡,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看到大家都圍繞在他身邊哭泣,便大聲說:「為什麼哭?你們以為我是長生不死的嗎?我原以為死亡要比這難受得多呢!」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死得很安詳面對死神,他說:「我已經准備就緒。」法國著名戲劇家拉伯雷臨死時說:「拉下帷幕吧,喜劇結束了。」《挪威的森林》: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不是生的對立面。死本來就已經包含在「我」這一存在之中。我們無論怎樣力圖忘掉它都歸於徒勞這點便是實證。因為在17歲那年5月一個夜晚俘獲了木月的死,同時也俘獲了我【美麗一次】在戈壁灘上,有一種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紅、白、黃、藍。它的獨特並不止於此,在那裡,根系龐大的植物才能很好的生長,而它的根,卻只有一條,蜿蜒盤曲著插入地底深處。通常,它要花費5年的時間來完成根莖的穿插工作,然後,一點一點地及收養分,在第6年春,才在地面吐綠綻翠,看出一朵小小的四色的花。讓人惋嘆的是,這種及難長成的依米小花,花期並不長,僅僅兩天的工夫,它隨母株一起香消玉碎。依米小花的生長和蟬的生命歷程有著驚人的相似。它們知識自然萬千家族中極為弱小的一員,可是它們卻以其獨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昭告:生命只有一次,美麗只有一次一次,便足矣!一次的青春,一次的成功,一次的勇往直前,一次的轟轟列列,一次的無悔人生……一次,僅一次,卻需要長時間堅韌不拔的進取和力盡艱辛的跋涉,它甚至需要耗盡一個人一世的光陰,畢生的精力!人生的路途遠比依米花的一生漫長,可是,在這段漫漫的求索的艱辛歷程中,我們不一定會比依米花做得更好。
【生死之門】在南太平洋島嶼上,生存著一種小鳥,叫鶯鳥。鶯鳥以一種叫蒺藜的草籽為食,但這種草籽渾身是鋒利的硬刺,果肉被一層深深的內核包裹著,鶯鳥要啄食到裡面的果肉,可不是一件易事。它必須先把草籽頂在地上,又咬又擰,然後頂住岩石,上喙發力,下喙擠壓,直到精疲力竭才能把外殼弄掉,吃到果肉。許多啄不開草籽外殼的鶯鳥被活活地餓死,只有少部分的鶯鳥頑強地生存下來科學家對這種鶯鳥做過研究,只有喙長達到11毫米的鶯鳥,才能啄開草籽的外殼,求得生存;而喙長10。5毫米以下的鶯鳥,因無法啄開草籽而活活地餓死。原來,鶯鳥的生死之門,相隔僅僅是0.5毫米!這使我想起「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句成語,人生的命運和成敗也是由細微差別決定的:一位考生,差0。5分,可能由此而落榜;一位運動員,差0。5秒,可能由此而與冠軍無緣……如果說,鶯鳥的喙長是與生俱來的,但人生卻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不斷增長自己的智慧和才幹。既然我們知道生死之門有時相隔僅僅0。5毫米,我們何不努力一點,再努力一點,使我們的生存之「喙」長一點,再長一點。它改變的,可能就是我們的一生啊!
【死亡暗示】非洲剛果有個黑人青年在朋友家作客,朋友准備了一隻野雞作為早餐。黑人青年的部落嚴禁吃野雞,他就問朋友,早點是不是野雞。朋友答,不是野雞。黑人青年便享受了一頓美味的早餐。數年後,他們二人再次見面。那位朋友問他想不想吃野雞,青年回答說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巫師鄭重警告過他絕不可以吃野雞。朋友聽了哈哈大笑,接著告訴他那次早餐吃的正是野雞。誰知青年立即全身發抖,不到24小時便死去關於暗示使人致死的原因,曾有人從生理上加以解釋,認為極度恐懼與極度憤怒引起的生理反應相似,兩者都會使腎上腺素增加,並且減少身體某些部位的血液供應。由於血液供應減少時,紅血球輸送的氧也會相應地減少,毛細血管如果缺氧,血漿就會較容易地滲入血管周圍的組織。倘使恐懼或憤怒狀態延續過久,全身的血液流通量便會減少。這樣會使血壓降低,從而導致一種惡性循環:血壓降低會嚴重影響那些負責維持血流循環的器官的功能,於是血液流通量再減,進一步降低血壓,任其發展下去便可致命
『肆』 求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謝謝
風吹走了雨季,落葉撒滿一地,我用心的數著過去的日子,希望可以找到我們共同的記憶。
——題記
小說
我們都喜歡在文字中寄託自己,喜歡用文字隱藏自己,在那些充滿陽光的日子了,我們一次次的躺在草地上,看自己喜歡的小說。其實那是一首無言的歌,所以我們不說話,在風吹過的時候,輕輕的拔起一株草,含在嘴裡,不知道會不會很苦,會把會很澀,但我們總是把自己埋入那片深沉,那段青春。
《幻城》、《挪威的森林》、《夢里花落知多少》,我們反復的閱讀,反復的沉醉,不知有過多少個被雨淋濕的清晨,我們一起哭,可是我們哭的開心,哭的舒服。
音樂
我們不喜歡把文字和音樂對立起來,但我們又時常將它們對立——文字的憂郁,音樂的瘋狂。
聽音樂是種很好的消遣方式,至少在那短暫的一瞬,我們選擇了逃避,也許這不是一個現代青少年應該有的,但生活總會充滿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東西,如果不能改變,那隻能選擇另一種看似消極但卻十分有效的方式。
音樂響起,沉睡的心就會被激盪的曲調所吸引。我們不是真的喜歡鄭鈞,喜歡許巍,只是在尋找一種寄託罷了,只是一種寄託,面對現實,我們無能為力。
籃球
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快樂的,在一起開心的笑,不知天高地厚,我們有很多保護傘,這一點卻是給了我們一個在校園里橫行霸道的理由,但我們始終保持著本來的緘默。
籃球的出現在那個原本狂熱的班級里又一次觸動了我們。每天下課去看籃球比賽似乎已經成為習慣。我們什麼都不懂,不懂什麼時候會犯規,什麼動作是不允許的,只知道被人「蓋帽」是件挺丟臉的事,而那個蓋人帽的則會被稱贊好一會兒。我們就是那些「無知」人的一部分,可是沒有人會責備我們,所以我們一如既往的看球,評球,到後來自己上場打球。這看起來,聽起來,都有點諷刺嘲笑的意味,其實那不過是那個時候應有的態度。
老師
真的不願太多的提起我們的老師,有點感激,有點愧疚,還有一點點的不滿。這是所有學生都有的感覺。
我們從不否認老師給我們的一切,那真是一生都需要的東西,我們與老師,註定要永遠拴在一起,永遠的接受知識,永遠的傳授知識。
滿意請採納。
『伍』 《挪威的森林》的序言中說:「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座兩層樓 作文
我曾寫過一復篇作文《我的心制因孤獨而高貴》,感覺「孤獨」這個詞可以用在這里,但並不是寫消極的孤獨,在這里孤獨=一種精神力量=自我深刻反省剖析=冷靜理智與成熟……
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寫在黑暗中靈魂的救贖
我比較喜歡寫散文,而且這個也比較適合寫散文,
地下室本身就隔絕了一切世間喧囂,是一片心靈凈土;一團漆黑,黑色本是吸收一切光束,那麼在暗室里心靈釋放出來的悲與喜、痛苦與彷徨……等等在這個特定的地點,毫無約束的釋放,那麼「你」從這一切精神意向中又有所發現、啟迪。這並不是在客廳、餐廳、卧室等所能感受到的,
當然最好些最終走出來了,與「閉門不出」相反,這就成了你自己的觀點,這樣才積極嘛,老師才喜歡嗎!
『陸』 跪求默契 理智與浮躁 為生命著色 人來人往 讓心靈在。。棲息的作文素材
釋放
夜,已深……
我獨自一人漫步在冷寂的街道。路燈發出昏暗的光,四周充斥著恐怖的聲響,雨帶走我身上的熱量,風在我耳邊無情的微笑,我是一隻單飛的鳥,獨自漫步在陰冷的街道——
沒有陽光!
我從來沒有感到過這樣孤獨,麻木與失望。孤獨,所以承受得了寂寞;麻木,所以能夠面對一次次分數的挫折;失望,所以能夠沒有寄託與希望的學下去。
也許,孤獨是我命中註定。只是校園的歡樂與灌香腸似的學習環境把我的孤獨漸漸淡化了。在這比炭還黑的冷寂街道中,我才感受到原來的我——一個原本孤獨的女孩。四周沒有人,空曠,寒冷,陰森,只有雨在我耳邊放肆的咆哮……想唱歌,唱光良的《我想去個地方》,「雖然有點烏雲,我還是想出發,期待一場流浪,想去什麼地方,遠處有個聲音,是誰在呼喊,讓我不停盼望。就算下起大雨,我依舊能出發,選個陌生方向,尋找一個解答,我逆著風向走,提起了皮箱,開始旅程奔忙。我想去個地方,有純真的時光,像個秘密藏在誰的信箱。我想去個地方,快淡忘的時光,溫暖回憶住在心上。我想去個地方,沒紛擾的地方,世界充滿不可能的想法。我想去個地方,沒束縛的地方,只把自由穿在身上……」但我畢竟沒有一個人出走的膽量,而只有在這不眠之夜盡情的釋放。我開始奔跑,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的體力有這樣好,100米,400米,800米,1200米,1600米,2000米……我已沒有知覺,只知道在跑,自由得像在飛,我從來沒有如此快樂。
快樂是什麼?不知道。也不想去研究,反正我現在快樂但仍然孤獨著……
其實我喜歡孤獨,喜歡一個人獨處,一個人無憂無慮,沒有紛爭、虛偽與失望。為什麼一個人要融入到人群,我不想捲入人與人之間的紛爭與勾心鬥角之中去,只要一個人快樂就好。我停止了跑步,慢慢地走,身體開始發熱,有一種想跳的慾望,想一個人在這黑夜漫舞,卻已無力量。
我依然孤獨著,從來沒有的孤獨,但我快樂……
為生命著色
生命是自己的畫板,為什麼要要依賴別人著色
――題記
人一出生,便如白紙,生機盎然,傲對來世.隨著歲月流逝,光陰輪轉,白紙上會留下點點痕跡,紅的,黃的,藍的,白的 抑或是春的萬紫千紅 夏的濃蔭綠樹 秋的金黃世界 還是冬的潔白剔透
人生,恰似一幅畫,畫的色彩全由你自己掌握.如白色淡泊,如灰色沉鬱,也如紅色燦爛明艷……
白,如東坡."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一蓑風雨平生任,踏雪飛鴻".東坡的一生極為坎坷,仕途的偃蹇,愛情的曲折,輾轉的勞累與奔波.多少次,他的心裡矛盾重重:放棄仕途,怎能報效祖國放棄文學,怎能躋身文壇 最終,他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掛疏桐之夜感"人生到處之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之淡泊,他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所觸動,只願"滄海寄餘生".東坡從政治的窄門中走出,為自己的生命塗上一筆潔白的白色,純美,高潔……
灰 ,如中國歷代文人泥土般的樸素.他們以不羈的筆墨,內斂的性情勾勒出自己生命灰色的空間,似懷才不遇的陳子昂,似報國無門的陸放翁,似一貶再貶的杜工部,也如借酒澆愁的李太白.他們用那一抹濃重的灰色,讓歷史為之嘆息,讓文化在後人的眼裡變得厚重起來,他們,在灰色的空間里成為風中飄搖的朵朵青蓮!
紅,如陸幼青,每當看到他強忍著生理和心理的痛苦寫下的文字時,每當看到他那株笑魘為面的向日葵時,我都會有一種欲哭無淚的酸楚.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選擇了一種落葉的方式――用拼盡全力的翩舞來托起生命的輝煌像流星一般在最後一瞬間劃出一道貌岸然最亮麗的光弧!他的生命因此而燦爛!
人生的境界在於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生命的畫板,讓我們自己著色!
活著,總會有一個位置,讓你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也許我們並不卓越,但平凡並非沒有自豪的理由,喧囂之後,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詮釋自己的精彩!是小草就裝飾大地,是參天大樹就成為棟梁之材!
不要問什麼是低,什麼是高,在生命的藍天中飛到你的極致,這便是最好!
蒙娜麗莎向你發出永恆的微笑,惠特曼的詩篇在召喚,施特勞斯的圓舞曲在為你的青春伴奏!
讓我們拿起畫筆,傾聽心聲,為自己的生命著色!
人來人往
我想我並非一個合群的人,常常是一個人。每天學校的晚自習前,我都會菁菁地橫躺在後操場的乒乓球台上,斜視我周圍的人群。
或許人到了高三,都會選擇屬於自己的方式來行走,有的似非穿行,有的似非踽踽。看著人群離我而去,奔往各自的方向。而我的腳步此刻最忠於我,腳步就是我的方向。我曾也試圖融入這人來人往,他們走得太過匆忙,我漸漸明白即使去順從他們的速度,我也會迷惘,失去或者說找不到方向。
勞倫斯說:「世界不能選擇,春天不能抑制。」我自有懷想天空,懷想一片我的天空。
起點的不同也決定了人來人往的結果最終不過是分離。這對我來說是個殘忍事實,之所以選擇獨行便是如此。人群是隨意的,除非能在其中保持自己的步調。人來人往是沒有終點的,曹文軒筆下的「悲劇性實質」便是對這樣的人群的深意。
於是,放學的大道上,我是末尾的一個,我的後方只有漸行漸遠的學校雕塑。我堅信那些人群的喧囂不過是浮躁。再多的「車如流水馬如龍」,再多的「美人如玉劍如虹」,若是少了「蟬躁林愈靜」,身邊的人再多也只是徒然。
我常常把自己置於村上《挪威的森林》那片黑壓壓的森林中,在想:渡邊流露的迷惘的眼神在訴說著怎樣的渴望?或許他已明白自己的世界早已被安排在那幾駕固定的航線上了,生活是場演不夠的對手戲;而川端《雪國》中結尾駒子目睹葉子的火,她驚慌地在人群中打轉,背後的烈火熊熊,島村和人群一起奔向火場的方向,駒子卻抱著葉子與人群背向而馳,那是歇斯底里的一種狂奔……讀川端的文字就像是在看一幕幕的電影,或悲劇。畢竟,人們不會習慣與人來人往不協調的旋律,有的僅僅是從視覺上的反差而已。
我最終明白,人來人往不過是一些人的疲於奔命,不過是繁華世界的縮影,不過是內心蒼白冷漠的表現。我始終堅信周國平的「靈魂只能獨行」,靈魂指引著我們的前往,我也不過是人群中的一個簡單個體。
讓心靈在自然中憩息
人們在現代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了滿足,卻也招來了煩惱。每天被瑣碎的事情纏身,心靈不能自由自在地奔跑歌唱,而只能被束縛著,被搓揉著,實在是痛苦難耐的,疲憊不堪。想要找個地方讓心靈憩息,舉目四望,卻只見高聳的大廈和人們越來越忙碌的身影,到底何處才能讓心靈憩息呢?
我要說:「去大自然吧!」自然界中那峻峭的群山,那壯闊的波瀾,那淙淙的流水,還有那蟲鳴鶯啼,鳥語花香,無一不讓人心馳神往。漂浮的白雲能按摩你的心靈,翠綠的青草能舒緩你的壓力,柔和的春風能撫平你的皺眉,悅耳的鳥鳴能濾去你的憂慮。
讓心靈在大海邊憩息吧。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看看潮起潮落,看看與海浪搏擊的海鷗。它們是否重新激起了你對生活的熱情,是否重新點燃起了擬訂生活的希望之火?漫步在沙灘,拾起那一片片貝殼,偷偷地許下幾個心願,眺望起伏不定的海水,讓心也隨之漂流到遠方。
讓心靈在山邊憩息吧。「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把煩惱忘記,只聚神於眼前的花開花落,傾情於山中的溪水和鳥聲,或是感受「山色空濛雨亦奇」的神奇美景。重新感受生活的愉悅和激情。
讓心靈在河邊憩息吧。「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去聽那黃河咆哮,你定能感受到什麼是雄渾,什麼是壯闊,它能沖擊你的心靈,震撼你的心靈,你一定會為之折服。若不是黃河這么壯闊的河,那就靜靜地看著河水流淌吧,看它流過一個村莊。看村女在河邊搗衣,孩子在其中戲水,看魚兒在河中自由自在地遨遊,你的心靈一定能得到憩息。
但是,無論在自然何處放鬆心情,一定要記著不要帶上憂愁和惆悵上路,它們會拖累你的身軀,拖垮你的腳步,只恐那美好的自然之景,也會載不動許多「愁」了。
讓心靈在自然中憩息,帶著你的疲憊的心,讓大自然給你洗禮,安安靜靜地享受自然給你的心靈按摩,好好地舒適自己的心情。現代人要抽身於繁忙的生活,就請讓心靈在自然中憩息。
『柒』 好書推薦作文,要寫出作者,內容簡介,值得推薦的原因,舉出例子來。
向大家推薦幾本好書,都是我喜歡的。
第一本,世界名著<<飄>> (<<GONE WITH THE WIND>>)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寫的一部小說。很喜歡裡面的女主角郝思嘉,有人說她很高傲,但我卻不那樣認為。喜歡思嘉,因為她本質真誠不虛偽,她為了全家人能在這個動亂的年代生活的好一點,可以自己獨自駕著馬車奔走於工廠與住所之間;為了他們,她可以不顧大家異樣的眼光;為了他們,她不惜三嫁他人。面對不幸,她堅強的生活,從一個受人仰慕的庄園嬌小姐,到自食其力的女商人,雖三嫁他人,但她仍然堅持她所愛的,衛希禮,她認為他就是她最愛也是唯一愛的人,但是這一次她卻錯了,衛希禮是不屬於她的,白瑞得才是她的真愛。當她在經歷了無數是是非非、生離死別的時候,她才明白,原來自己的真愛就在身邊。但一切已經晚了,由於女兒的死,白瑞得已經離她而去,她失去了她。也許你會認為思嘉會由此不振,但她並非如此,她是堅強的,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她都會堅強,她永遠是那樣樂觀,"Tomorrow is another day!"全書的結束語,也像是對思嘉樂觀精神的評價。郝思嘉,我一直認為她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她骨子裡流淌著的血讓她既有愛爾蘭人底狂野,也不失法國人的幽雅;她狂妄但不失溫柔,她自私但很熱情,她聰明伶俐卻總抓不住屬於自己的幸福,這就是郝思嘉,一個不同凡響的女子.
這就是我向大家推薦的第一本書,<<飄>>.
『捌』 求文藝句子作文里用得上的
我漸漸能意會到,深刻並不等於接近事實。——《挪威的森林》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
死已不再是生的對立。死早已存在於我的體內,任你一再努力,你還是無法忘掉的。——《挪威的森林》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 ——《挪威的森林》
但我那時還不懂,不懂自己可能遲早要傷害一個人,給她以無法癒合的重創。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國境以南太陽以西》
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終止之時,尋覓的過程亦即失去的過程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
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時間經過就是一種不可挽回的事。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
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無事。可惜人無身影,無記憶,無心。男女可以相親卻不能相愛。愛須有心,而心已被嵌入無數的獨角獸頭蓋骨化為「古老的夢」——《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至於我是何以拋棄原來世界而不得不來到這世界盡頭的,我卻無論如何也無從記起,記不起其過程、意義和目的。是某種東西、某種力量——是某種豈有此理的強大力量將我送到這里來的!因而我才失去身影和記憶,並正將失去心。——《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訴對方:我們的心不是石頭。石頭也遲早會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會崩毀。對於那種無形的東西——無論善還是惡——我們完全可以互相傳達。——《神的孩子全跳舞》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且聽風吟》
過去曾經有過這樣的時代,任何人都想活得冷靜。——《且聽風吟》
兩人記憶的燭光委實過於微弱,兩人的話語也不似十四年前那般清晰。結果連句話也沒說便擦身而過,徑直消失在人群中,永遠永遠。——《遇見百分百女孩》
真巧,也許你不相信,我一直在尋找你,你對我是百分百的女孩。——《遇見百分百女孩》
兩人已不再孤單,百分百需求對方,百分百被對方需求,而百分百需求對方和被對方需求。——《遇見百分百女孩》
而更重要的,是弄清楚導致一九八一年四月的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們在原宿後街擦肩而過這一命運的原委,那裡邊肯定充滿著和平時代的古老機器般的溫馨的秘密。——《遇見百分百女孩》
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舞!舞!舞!》
一旦死去,就再也不會失去什麼了,這就是死亡的起點。——《舞、舞、舞》
網無所不在,網外有網,無處可去。若扔石塊,免不了轉彎落回自家頭上……時代如流沙,一般流動不止,我們所站立的位置又不是我們站立的位置 ——《舞 舞 舞》
人死總是有其相應的緣由的。看上去單純而並不單純。根是一樣的。即使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只是一點點,但用手一拉就會連接出來很多。人的意識這種東西是在黑暗深處紮根生長的。盤根錯節,縱橫交織……無法解析的部分過於繁多。真正原因只有本人才明白,甚至本人都懵懵懂懂。——《舞!舞!舞!》
那時我懂了,我們盡管是再合適不過的旅伴,但歸根結蒂仍不過是描繪各自軌跡的兩個孤獨的金屬塊兒。遠看如流星一般美麗,而實際上我們不外乎是被幽禁在裡面的、哪裡也去不了的囚徒。當兩顆衛星的軌道偶爾交叉時,我們便這樣相會了。也可能兩顆心相碰,但不過一瞬之間。下一瞬間就重新陷入絕對的孤獨中。總有一天會化為灰燼。—— 《斯普特尼克戀人》
為什麼人們都必須孤獨到如此地步呢?我思忖著,為什麼非如此孤獨不可呢?這個世界上生息的芸芸眾生無不在他人身上尋求什麼,結果我們卻又如此孤立無助,這是為什麼?這顆行星莫非是以人們的寂寥為養料來維持其運轉的不成?—— 《斯普特尼克戀人》
有時候,昨天的事恍若去年的,而去年的事恍若昨天的。嚴重的時候,居然覺得明天的事彷彿昨天的。
——《1973年的彈子球》
活著就意味必須要做點什麼,請好好努力。——《地下》
『玖』 通過《挪威的森林》的序言構思的作文
實際上這個是村上對於靈魂的一種理解,在挪威的森林裡的名句:「死不是生的對回立,而是生的一部答分。」死應該是和生命聯立起來的。
在他的小說《舞舞舞》中,也寫出了他的看法。
這是話題作文,應該從死和生的的對立和統一之中看出人應該提高自己自身的精神世界,然後從而提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