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積累素材 作文指導
一、作文要學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揮」,這是考場學子的共同體會。 (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並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二、寫好作文先學會觀察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里的「多看」即指多觀察。這就說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者:「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煉到觀察簡直成習慣,彷彿變成第二個天性。」把觀察鍛煉成習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景、物,從中獵取你作文時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對一些看似不大實則很有意義的事情產生興趣,注意觀察起因、過程和結果;你要留意校園花壇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變化它的顏色,學會刨根問底,弄清這些變化的來龍去脈;你要走向社會,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這就是觀察的過程,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觀察決不要僅僅局限於「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 (二)觀察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爛筆頭」。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於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付之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 (三)觀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恆。別犯「腦熱病」,三分鍾的熱度對與寫好作文是沒有益處的,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於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 學會觀察對於寫好作文有著巨大的奠基和推動作用,離開了觀察,你往往會感到難以下筆。願你學會觀察,不斷培養,提高贊成的觀察能力,在寫作實踐中取得得大的進步。三、意高則文勝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圖。那麼文章在立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立意要正確 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二)立意要專一 「作文之事,貴於專一,專則生巧,散乃人愚。」無論多麼復雜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說明這個問題,又想闡述那個觀點,東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確。其實,想面面俱到肯定會面面 不到位,況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集中筆墨表現一個中心,即使是通過數件事來表現中心,也要做到緊帖中心行文,目標始終如一,著墨於材料與中心的結合點,使材料蘊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穎 文章最忌隨人後,人雲亦雲,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涵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即使同一寫作對象,總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只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避「俗」求「異」,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或聯想、或擴展、或類比、或逆向,發人之所未發,就能在五顏六色的天空里構築屬於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確立的主題不是人所共知的膚淺的道理,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出更深層的意蘊。 (五)立意要巧妙 在習作有限的文字內,要表現較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從生活中的一斑一點、一枝一葉去再現生活的全貌,從一個點、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現象入手,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角度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四、怎樣寫好狀物的文章 如何寫好狀物文章呢?請大家牢記以下五點: (一)交代來歷 文章開頭用一、兩句話介紹物品的歷來,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體描述 通過顏色、形狀把物品外形准確勾勒出來,寫出特點給人以鮮明的感覺。多用一些恰當的修辭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賦予它情感,就會使物品活生生地躍然紙上。 (三)動靜結合 先寫靜態的外形特點,再寫它的動態。這樣會增添一些情趣,寫出的文章也會更加生活。 (四)說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一般來說,這類文章要在結尾處說明一下物品的作用這樣會更加突出這件物品的特點。 (五)融進感情 字里行間要流露出作者對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歡、珍惜之情,這樣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五、長話短說話縮寫讀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動吧?要是你想把這個故事簡單的介紹給別人,就可以用縮寫的形式。本次習作練習的是縮寫,要求主要內容完整,重點突出;語言簡練,縮寫後文字不要超過三百字。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見形式。所謂縮寫,就是在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內容的情況下,把一篇長文章壓縮成短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怎樣進行縮寫呢? (一)要留主幹、去枝葉。在縮寫課文時,我們要刪減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說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課文的主要內容。如《小抄寫員》一文中我們首先要思考:敘利奧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幫爸爸工作的,他為什麼要偷偷地做,怎樣做的,結果怎樣,把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畫下來。然後把 幫爸爸抄寫的事情經過寫下來,而把當他被爸爸誤解後是怎樣想的等無關緊要的刪除。 (二)要直接簡化任務語言。在敘述中,我們要把直接敘述變成間接敘述,盡可能簡化人物語言。這樣,既使情節連貫,又使語句「簡練」。 (三)要保持文章脈絡清晰。縮寫課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脈絡的清晰和完整,特別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要齊全,讓人讀了對原文有個大概的了解。 (四)要不改變課文原意。縮寫課文最要緊的是縮寫後不可改變課文原意,做到內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直,不會使讀者產生歧義。
Ⅱ 如何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
眾所周知,我們的作文訓練,一方面固然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應對高考。不管是哪一方面,當要進行作文考查時,都包含兩個等級的要求: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在基礎等級方面,要求符合題意,符合文體要求,感情真摯,思想健康,內容充實,中心明確,語言通順,結構完整,書寫准確;在發展等級方面,要求深刻(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豐富(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有文采(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有創新(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精巧,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概括起來說,就是要求學生寫對,寫真,寫實,寫好。 2006年,《創新作文高中版》雜志社圍繞這一問題,在全國進行了一次大調查,我認為這一次調查的結果仍舊符合當下高中學生的寫作現狀。這一次調查凸顯了「三寫問題」,即「願意寫、寫什麼和怎麼寫」的問題。調查結果大致如下:對寫作興趣不大的,佔58.42﹪;缺乏作文素材,沒有什麼可寫,顯示學生知識面窄,課外閱讀少,選擇「沒什麼可寫」的佔32.89﹪,這是學生作文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不知從何寫起」的佔30.21﹪;「有話說不出」的佔25.26﹪。從這些統計數據不難看出其關鍵問題:作文素材積累不夠。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俗話也有言:「萬丈高樓平地起。」現當代數學家華羅庚也很重視積累,他曾經說過「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所以要想使學生作文水平有真正的提高,教師在作文訓練中必須首先引導學生進行作文素材的積累。 第一,活動激趣。葉聖陶先生曾經極為深刻地指出,「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里產生出來」。學生的生活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學校和家庭里,有豐富的學習和情感生活素材;在社會上,正逢盛世,氣象萬千,繁榮的市場經濟,奇異的家鄉變化等,這些都是充滿著時代特色的新鮮材料。但是高中生因為學業緊張,往往忽略了豐富的生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高考書」,在狹窄的文化知識學習圈裡固步自封,由此也導致他們作文素材庫的枯竭。學生要豐富寫作材料,必須藉助於對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此時,語文教師就應該藉助語文課堂,用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對生活的注意,引導學生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生活脈膊,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充實、豐富知識、陶冶情操。比如:在語文早讀時,可以專門留出十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說說前一日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隔一段時間(如一星期),全班交流自己搜集的作文素材,互通有無;上一堂露天課或網路媒體課;布置暑假實踐活動;舉辦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語文活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興趣,同時還能創造新的作文素材。 第二,閱讀擴充。高爾基曾經把書籍比作麵包,我們中國人也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閱讀對於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作用——寫作的內功就是靠閱讀來提高的。「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蘇軾《東坡文集事略》),事實上,學生要擴充作文素材,是必須要進行廣泛閱讀的。教師首先應該抓好課內閱讀。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範性強,本身就是經典的作文素材,可以說,教材中的人和事就是作文素材的一大寶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內閱讀中學習大方名家的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彙、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扣緊教材進行專項的素材積累,比如:專注一個名人、研究一部名著、追蹤一個熱點等等。其次是抓好課外閱讀。單從課本里學到知識、積累素材還是不夠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除了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志;除了紙質的文章,還可以進行網上閱覽;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意思是說書讀多了,自己的知識就會豐富起來,寫起文章就會得心應手。書是前人的經驗、智慧的結晶,坎耶里就曾總結說:「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傳下去。」在不同的作者筆下,同一事物是千差萬別,絢麗多彩。每個作者都有自己觀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風格和語言。那些動人的畫面,精採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優美詞句、語段、表達方法都是取之精華的作文基本功。蒲松齡曾說「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聊齋志異阿寶》),「書山」、「學海」里擁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學之以恆,則取之不竭,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充分積累,將外物轉化為內物,學生寫作時自然可以信筆拈來,文思如涌。 第三,以寫助積。歌德說:「經驗是永久的老師。」還說:「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應當運用;光有願望是不夠的,還應當行動。」車爾尼雪夫斯基則認為:「世界上沒有天生的才氣,才氣必須經過磨練。」列寧更是提議:「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積累素材是為了運用素材進行寫作,運用素材進行寫作則能促進學生不斷地更好地積累素材。高中學生積累素材的功利性很強,就是為了寫好作文。素材運用得好,作文評價高,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快感,就會更加積極地去積累素材;反之,積累素材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可是當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運用於寫作實踐的時候,卻常常出現語焉不詳甚至張冠李戴的情況,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因,不外乎他們在作文時缺乏選取和突出素材中有效信息的能力與機智,對素材的處理能力不強。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只顧積累,輕視運用,不能把運用和積累有機結合起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以寫助積,正如小塞涅卡所說的:「一個人,只有在實踐中運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例如:訓練學生把搜集到的素材,通過想像和組裝,不斷地運用到各種話題中,強化素材運用能力;在進行課文素材訓練的時候,可以採用補白、延伸、緊縮、考證、感想等多種方法,加強學生積累。指導學生寫周記,也是一種簡便、有效的寫作訓練方法。它能促使學生隨時隨地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習慣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事物,並能做到專心致志,開動腦筋,選擇有意義的,感受深刻的記下來。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寫作素材也就豐富了,寫作技巧也就會逐漸提高起來。到那時,無論寫什麼文章,都會有血有肉,生動具體。還可以鼓勵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一方面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一方面可以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另外,可以開設讓學生發表文章的園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勤寫多練,在練中用好素材,同時也會促進學生不斷積累素材。 陶行之先生告訴我們:「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並且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相信,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一定能學會在積累中創造,在創造中積累,從而擁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增強語文素養,提高寫作水平,笑遨於學海之中!
Ⅲ 如何引導學生積累作文材料
作文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作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我覺得應該將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作為起點。現在有些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怕寫作,覺得沒有什麼可寫的;而有些學生寫出來的東西總是些老掉牙的、讓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內容……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由寫作素材積累不足引起的。
中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文章寫得好不好 , 雖然決定於構思、動筆、修改那一連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功夫之前,還有許多功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時做的,並不是為寫東西做准備的。一到寫東西的時候卻成了極為重要的基礎。」這就說明了平時的素材積累才是寫作的源泉。
那麼,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呢?
一、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首先,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國際風雲、社會生活、身邊瑣事,從中捕捉寫作材料。比如通過央視的《焦點訪談》節目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
其次,引導學生鎖定生活觀察重點。只有經常進行有重點對象的觀察,並使之形成習慣,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行為,才有可能積累起鮮明的寫作素材,否則,雜亂無章、毫無鮮明印象的觀察是絲毫無濟於作文的。對於這一點,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對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描寫就是很好的範例。在文章的描寫中,很顯然,朱自清先生是把「父親的背影」作為觀察重點的。他始終把目光投注在「背影」上,無論是對穿著還是動作都進行細致的觀察。這一觀察是這篇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撐點,如果作者沒有這種潛意識的觀察選擇,我們也就難以體味到那樣濃郁深沉的父子之情了。所以,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生活,要從眾多的人、物、景中擇出重點來。
二、要引導學生從閱讀作品中積累素材
閱讀是積累素材的一個重要方法。「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葉聖陶、朱自清《國文教學》)「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到用時方恨少」都是講閱讀對寫作的影響。學生要擴充作文素材,是必須要進行廣泛閱讀的。
首先,教師應該指導好學生對教材的閱讀。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範性強,本身就是經典的作文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內閱讀中學習大方名家的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彙、積累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扣緊教材進行專項的素材積累。
其次,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古今中外,政治、經濟、科學、哲學、天文、地理,廣泛閱讀,吸收營養,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蘇東坡說:「書高如海,百貨皆有」,知識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
三、要引導學生從「整理」中積累素材
我們在生活中看到、聽到的東西是雜亂無章的,我們用心觀察了,還要讓它留在心裡、記在腦子里,這才是積累。積累的方法很多,一般常見的有寫日記、寫心德、摘抄等。但有的學生寫日記總是不能堅持,因為他沒有發現積累的樂趣,我們換一種製作小卡片的方式,或留言條的方式,或許就有了興趣。如果在你的景物積累中,看一次景物,就製作一張小卡片。把時間、地點、路線、景物樣式,特點作記錄。看第二個景物,又製作卡片,發現景物的共同點、不同點。當老師要求寫說明文或散文的時候,不就有寫作的素材了嗎?即使對同一個人也可以不定時的觀察,並作不定時記錄。長期的觀察、積累,了解他的性格和習慣,要寫以人為主的作文,不就有素材了嗎?平時看書看報,不也有許多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嗎?我們學習作家作品,學習李白、杜甫、蘇軾、柳宗元的作品,做作家資料卡,不就對封建文人為什麼仕途失意有深刻的認識了嗎?認識了淘潛,再聯想到人生的選擇,在寫作中不是又讓作文展示了一種文化底蘊了嗎?可是有了積累,還要把零散的東西整理歸類,才能信手拈來。名人名言、科學知識、寫人、記事分類整理。建一個鄰居的、父母的、老師的、自己的小檔案,條理化、系統化。
我相信,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一定能學會在積累中創造,在創造中積累,從而擁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增強語文素養,提高寫作水平,笑遨於學海之中!
Ⅳ 如何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如何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有位名人說過,文無定法。作文雖無秘訣可尋、捷徑可走,但大體的規律還是有。下面我就如何作文談談個人的淺見,以期同仁們加以斧正。
先說說寫作素材的積累。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想作文也是如此。有位文人說過「功夫在文外」,要想寫好作文,最基本的當有作文素材。積累素材的基本方法當是觀察和閱讀。古人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之說,今人應該也是如此吧。「行萬里路」是說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仔細察看人、事、物而獲得的第一手材料;「讀萬卷書」是講經過閱讀或觀看他人對社會的觀察後形成的視聽材料而獲得的第二手間接材料。要想積累豐富而翔實的寫作素材,就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首先要做到有備。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時對周圍的人、事、物和各種現象要注意,要留心,不能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否則,平時再熟悉的,作文時也可能成為陌生的,或者寫得不細膩、無感情、不動人。觀察後要勤作筆記,將生活中的閃光點或靈感閃現之處記錄下來。
觀察要有序。世間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組織、發展順序,對不同的事物採用不同的觀察順序;或由遠及近,或從上到下,或由外到內,或從整體到局部,或從開端到結局,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主到次。
觀察要細致。在觀察過程中,不僅了把握事物的大概、整體輪廓,更要看清事物的全貌、細微之處和變化發展,了解把握其枝節。
觀察要抓住重點、特點。要根據自己觀察的目的確立重點,千萬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事物會因自身因素或外在條件而在不同時間、地點和情境下顯現出不同的特點,觀察不僅要把握其基本條件下的特點,還要抓住其在特定情境下的特點。只有這樣,在寫作時才不會千人一面、萬人雷同。如寫雨,春夏秋冬季的雨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同一季節的雨也是千差萬別的。只有抓住了雨的特點,才能寫得形象、逼真動人,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閱讀要有計劃、目的。日常看書要有一定的針對性,選擇自己需要的材料,切不可漫無邊際、毫無目的、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同時邊讀邊作筆記,以備日後查找。閱讀既要兼顧廣度,還要注意深度。
材料要分類。不論是自己親身獲取的,還是通過視聽獲得的,都要對其進行整理、加工,按照自己的習慣分門別類、歸檔。
總之,積累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寫作素材如同做飯的類、建房的磚,沒有素材,寫作文就如同做無米之炊、建空中樓閣。
Ⅳ 怎樣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
一、 廣泛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充分說明文章原於豐富的語言積累。《課標》也強調:「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古今優秀詩文,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40萬字。」語文課本也將原來的「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可見豐富的語言積累多麼重要。
1、加強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對學生來說,積累語言材料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關鍵。每天早讀時間,我安排學生背誦兒歌,童謠、古詩詞;對課文中詞句優美的段落都提倡學生背誦,時間久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表達能力就會逐步提高。頭腦中積累的詞彙就多了,不僅能促進思維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發展,促進了語言材料的更多積累。學生形成的語言積累習慣,也可終身受益。
2、閱讀摘抄,有利於語言積累
學生的作文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因為它是創作的源泉。閱讀可以使學生跨越時空,穿越古今,博採眾長。因此我提倡學生有選擇地「博覽群書」。學校的圖書室,班級的圖書角學生家庭存書等,凡是適合學生閱讀的童話、寓言故事、散文等均可作為閱讀材料。為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效能,鼓勵學生把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警句等摘抄下來,還可分類整理,以便熟記。並進行隨時抽查和定期展示自己的語言積累筆記。這樣一來,學生有了一定素材數量的積累,作文再不是令人生厭的東西,而成為學生們傾吐心聲,表達真情實感的形式。
二、體驗生活,豐富生活積累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不一定就能寫出有個性,有創意的作文。因為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生活中去體驗,去思考。一個教育專家說過:「能夠教育一個人的最好老師就是偉大的生活。」因此,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積累,儲蓄富有獨特感受的個性化材料。
1、 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花草樹木,鳥蟲魚獸都是學生寫作的很好素材。而學生在寫作文時沒什麼可寫,真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因是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常常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只有引導學生到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去,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更好的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和了解生活。有了活生生的感性經驗,才可能用文字真實而富有感情的八生活表達出來。我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鍛煉學生捕捉生活素材能力,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人、事、物。否則許多有用的材料就會從學生的鼻子尖下溜走,寫起文章來必然比千斤重。如城市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信息,現代化的游樂場,琳琅滿目的商品;農村有廣闊的田野,秀麗的山川,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等。在家裡,爸爸、媽媽講了什麼新聞;客人來了,談了什麼有意義的話題;上學路上,看見了那些新鮮事物;在學校里,老師和同學們做了哪些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等,都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體驗,並學慣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懂得作文並不神秘,而是使用語言文字再現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尋找語言,語言才有根基和生命力。
2、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活動,豐富自己的見聞
教師還可以有目的地組織各種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參觀、訪問、做客、故事會、文娛體育活動以及豐富多彩的小製作、家務勞動比賽、各種智力競賽等,都是很有意義,都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積極投身於活動全過程。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可以豐富他們的閱歷。春天,帶他們去春遊,去郊外放風箏,盡情享受可愛的春光;夏天,帶學生到大海邊玩耍,盡情享受夏天的熱烈;秋天,帶學生去郊區,享受豐收的喜悅;冬天,帶學生觀賞大雪飄飄的仙境,對雪人、打雪仗。這些生動又趣的活動,能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因此他們的觀察也是積極的、真實的、生動的。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活動,不但為學生作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起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良好品質,使作文與做人有機的結合起來。
3、 勤於記錄,豐富自己的感性材料
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並不會自然而然的留在學生心裡,成為寫作素材。因此,我引導學生把平日自己做的有意義的事,以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那些感興趣的內容用各種方法記錄下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實踐證明,寫觀察日記是積累個性性作文素材的好形式。
由於平時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作文教學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每周,有四、五篇學生的作文在校園紅領巾廣播發表;曲文博的《媽媽的臉》發表在《個性化作文》上;孫文倩的《參觀水利廠》、王選的《絲瓜瓤的妙用》發表在《芝罘教育》上;林琛的地《旁觀家長會》發表在《現代家教》上,等等。實踐證明,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個性化材料,必定能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這也順應了《課標》提出的「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的要求。
Ⅵ 如何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現在的小學生普遍不喜歡作文,害怕作文。寫出的作文不是假話、空話太多,就是立意陳舊,構思呆板,語言蒼白,缺乏個性。究其原因,是學生心中缺乏鮮活的個性材料。因此,在平日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素材,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
一、 廣泛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充分說明文章原於豐富的語言積累。《課標》也強調:「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古今優秀詩文,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40萬字。」語文課本也將原來的「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可見豐富的語言積累多麼重要。
1、加強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對學生來說,積累語言材料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關鍵。每天早讀時間,我安排學生背誦兒歌,童謠、古詩詞;對課文中詞句優美的段落都提倡學生背誦,時間久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表達能力就會逐步提高。頭腦中積累的詞彙就多了,不僅能促進思維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發展,促進了語言材料的更多積累。學生形成的語言積累習慣,也可終身受益。
2、閱讀摘抄,有利於語言積累
學生的作文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因為它是創作的源泉。閱讀可以使學生跨越時空,穿越古今,博採眾長。因此我提倡學生有選擇地「博覽群書」。學校的圖書室,班級的圖書角學生家庭存書等,凡是適合學生閱讀的童話、寓言故事、散文等均可作為閱讀材料。為充分發揮課外閱讀的效能,鼓勵學生把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警句等摘抄下來,還可分類整理,以便熟記。並進行隨時抽查和定期展示自己的語言積累筆記。這樣一來,學生有了一定素材數量的積累,作文再不是令人生厭的東西,而成為學生們傾吐心聲,表達真情實感的形式。
二、體驗生活,豐富生活積累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不一定就能寫出有個性,有創意的作文。因為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生活中去體驗,去思考。一個教育專家說過:「能夠教育一個人的最好老師就是偉大的生活。」因此,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積累,儲蓄富有獨特感受的個性化材料。
1、 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花草樹木,鳥蟲魚獸都是學生寫作的很好素材。而學生在寫作文時沒什麼可寫,真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因是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常常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只有引導學生到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去,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更好的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和了解生活。有了活生生的感性經驗,才可能用文字真實而富有感情的八生活表達出來。我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鍛煉學生捕捉生活素材能力,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人、事、物。否則許多有用的材料就會從學生的鼻子尖下溜走,寫起文章來必然比千斤重。如城市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信息,現代化的游樂場,琳琅滿目的商品;農村有廣闊的田野,秀麗的山川,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等。在家裡,爸爸、媽媽講了什麼新聞;客人來了,談了什麼有意義的話題;上學路上,看見了那些新鮮事物;在學校里,老師和同學們做了哪些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等,都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體驗,並學慣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懂得作文並不神秘,而是使用語言文字再現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尋找語言,語言才有根基和生命力。
2、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活動,豐富自己的見聞
教師還可以有目的地組織各種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參觀、訪問、做客、故事會、文娛體育活動以及豐富多彩的小製作、家務勞動比賽、各種智力競賽等,都是很有意義,都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積極投身於活動全過程。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可以豐富他們的閱歷。春天,帶他們去春遊,去郊外放風箏,盡情享受可愛的春光;夏天,帶學生到大海邊玩耍,盡情享受夏天的熱烈;秋天,帶學生去郊區,享受豐收的喜悅;冬天,帶學生觀賞大雪飄飄的仙境,對雪人、打雪仗。這些生動又趣的活動,能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因此他們的觀察也是積極的、真實的、生動的。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活動,不但為學生作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起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良好品質,使作文與做人有機的結合起來。
3、 勤於記錄,豐富自己的感性材料
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並不會自然而然的留在學生心裡,成為寫作素材。因此,我引導學生把平日自己做的有意義的事,以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那些感興趣的內容用各種方法記錄下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實踐證明,寫觀察日記是積累個性性作文素材的好形式。
由於平時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作文教學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每周,有四、五篇學生的作文在校園紅領巾廣播發表;曲文博的《媽媽的臉》發表在《個性化作文》上;孫文倩的《參觀水利廠》、王選的《絲瓜瓤的妙用》發表在《芝罘教育》上;林琛的地《旁觀家長會》發表在《現代家教》上,等等。實踐證明,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個性化材料,必定能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這也順應了《課標》提出的「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的要求。
Ⅶ 如何引導小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現在的小學生普遍不喜歡作文,害怕作文。寫出的作文不是假話、空話太多,就是立意陳舊內,構思容呆板,語言蒼白,缺乏個性。究其原因,是學生心中缺乏鮮活的個性材料。因此,在平日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素材,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
一、 廣泛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充分說明文章原於豐富的語言積累。《課標》也強調:「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古今優秀詩文,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40萬字。」語文課本也將原來的「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可見豐富的語言積累多麼重要。
1、加強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對學生來說,積累語言材料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關鍵。每天早讀時間,我安排學生背誦兒歌,童謠、古詩詞;對課文中詞句優美的段落都提倡學生背誦,時間久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表達能力就會逐步提高。頭腦中積累的詞彙就多了,不僅能促進思維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發展,促進了語言材料的更多積累。學生形成的語言積累習慣,也可終身受益。
Ⅷ 如何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作文素材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1
、五四以後,不少作家如魯迅、周作人、沈從文、老舍、馮驥才、汪曾祺、
蕭紅等以農村生活為素材的鄉土文學百花齊放,相應的文學研究也發展起來。
2
、國內外生活化作文研究已有不少經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看到
作文教學的發展趨勢:作文教學並不是單純地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的能
力,其寫作的視野向廣闊的生活擴展。寫作將是學生記錄生活、感受生活、創造
生活一種方式;是他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綻放才情的一種途徑。我們的作文
教學將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人和事,
通過寫作,
記錄自己的生活,
整理自己的想
法,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搭建學生習作展示平台,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真正
使作文變成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享受作文的快樂。
四、課題提出的理論依據:
1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認為:「現實生活是文學寫作的惟一源泉。」學生
作文雖然不同於文學創作,但寫作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環境。
2
、生活教育理論。人民教育家葉聖陶說過,「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
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
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到流個不歇。」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
3
、新課程《語文課程標准》指出:
"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
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
當代的文
聯主席曹文軒說:「財富不在遠方,財富就在我們自己的腳下。」 所談意思即
是寫作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每個人所看到、聽到的經驗。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
、研究怎樣讓學生學會關注身邊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途徑,提高學生觀
察生活,認識生活的水平。在觀察自然山水之美,了解豐富的人文風情,感受鄉
情,了解鄉俗,體察鄉變,體驗農村生活甘苦,感受有趣的鄉村生活中,認識生
活的精彩紛呈!
2
、研究怎樣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提高感受生活的美的能力。作文成功的
關鍵取決於作者有沒有對生活的獨特視角和見解。
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
邊的事物,深刻而細膩多角度感悟生活,表達生活很值得我們探究。
3
、要使學生文章寫得好,關鍵是積極培養其寫作興趣。考慮如何讓學生有
話可說進行作文命題;
如何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創設寬松環境,
符合學生習作需要,
激發他們的興趣,
調動他們的情趣;
如何在講評作文時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而異;
如何在批改作文時實施多元化評價,
讓學生品嘗習作樂趣等等。
總之,
在整個作
文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怎樣具體操作與實施,
還有待於我們作進
一步的探索。
4
、教師下水文促進學生寫作的研究。讓研究教師更新寫作教學觀念,認真
貫徹實施新課程寫作教學理念;提高語文教師的寫作教學水平。
六、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坂面中學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各一個班,共
102
名學生。
(二)研究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組織實驗教師對相關理論與經驗進行學習研究,
主動向有關專家請教,
加強
理論學習,使本組教師得到理論的提高。
2
、調查法
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調查法,
調查學生作文現狀,
了解教師和學生在
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根源,探究解決方法。
3
、經驗總結法
及時總結在實驗過程中的得與失,發現問題,及時研究解決對策。
4
、榜樣示範法
以教師的親力親為為先行者,
教師範文指導,
學生優秀文章表彰,
優秀作品
結集,引導學生品味生活。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實驗自
2012
年
9
月—
2013
年
7
月
(一)准備階段(
2012
年
9
月—
2012
年
11
月)
1
、了解學生課外閱讀寫作的狀況;
2
、課題組全體成員學習《新課程標准》,改變舊教學觀念。充分領會《語
文課程標准》對初中作文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貫徹建議。
3
、訂出實施計劃,明確全學年的實驗目標和方法。
(二)組織實施階段(
2012
年
12
月—
2013
年
5
月
)
1
、修訂計劃實施方案,明確本實驗的意義、內容要求、方法及操作步驟等。
2
、邊實驗,邊研究,邊小結,以學期為單位進行總結性小結。
3
、定期寫出教學反思,撰寫教學論文。
(三)總結階段(
2013
年
6
月——
2013
年
7
月
)
1
、整理課題研究各類材料;
2
、結集編印學生優秀習作集;
3
、撰寫經驗總結、論文及階段性總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