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考作文的幾個辯證關系 通用
一、思維的定向性與靈活性
限制性與開放性統一的高考作文題的特點,要求考生思維定向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思維的定向性,即思維的聚斂性、向心性。它要求緊扣話題行文,不偏離話題;緊扣中心行文,不節外生枝。偏離話題,節外生枝是思維偏向的體現,常與不能正確理解話題含義、范圍有關。「自嘲」的話題卻大談自卑,偏之於不明話題含義;「跑的體驗」的話題卻不從「跑」寫起,偏之於不明話題范圍;「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話題只談「出乎意料」,不談「情理之中」,偏之於顧此失彼。有的雖寫了話題類的詞語,但另起爐灶,所寫內容與話題毫無內在聯系,失之於穿靴戴帽;有的行文中游離話題、文意之外,失之於節外生枝……凡此種種,從反面警示我們:話題的含義、范圍限定了思維的「空間」,文章的主題中心規定了思維的「方向」;寫作的思維在這「空間」內,始終朝著這一「方向」,才能確保寫作思維不偏向,作文不偏題。
思維的靈活性,即思維的發散性、敏捷性。確定恰當的文意,選用確切的題材等都離不開靈活敏捷的思維。藉助它考生可一展寫作才華。
一個既切合話題又適合考生寫作的文意的確定,先需要發散思維,多角度切入。綜觀2005年湖南卷高考優秀作文,圍繞「跑的體驗」這一話題,切入的角度可謂多各種多樣:或速度,或跑的方式(一直向前),或跑的狀態(自古及今,疾步匆匆),或跌倒(含人生路上的挫折)……就是同一角度,其切入點也不同。如:同是從跑的速度切入的,有的強調不宜過快,以便欣賞美麗風景,體驗生命歷程;有的揭示「拋開世俗觀念才能輕鬆快跑」的哲理。多角度切入後,還應快速選出有利於展示自己寫作才華的文意。選何文意,這既要考慮哪個更切合題意,又要看哪個方面手頭材
Ⅱ 高考作文如果是對立的話題例如「執著與變通」之類的話題如何辯證統一的議論,寫一篇好的議論文呢
對自己正確的目標要執著堅持地走下去。然而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阻礙了就要變通,換個方法或許就可以離目標更近些。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這條路走不通就換條路走。只要你堅持,終究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Ⅲ 以,我看辯證法為題的作文
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並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
在有暇之餘,我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近年來,崇拜偶像追星成風已颳得滿天遍地,且越刮越大。特別是青少年好奇心重、愛模仿,視偶像為學習的對象,更希望有偶像相似的成就。我常在街上看到青年人模仿明星身穿入時服飾,希望自己就是那歌星。其實,適當地崇拜偶像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把偶像身上好的東西,視為自己追求和奮斗的目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鼓勵,和不斷鞭策自己上進的力量。
當然,生命之於紅塵,有多種生存形式,有人追求的是表層,有人追求的...
Ⅳ 求一篇【話題】為 do or not do 的辯證英語作文 高中的 200詞左右 或者一些適用的萬能句 在線等 謝謝~
難啊,不會有人回答吧
Ⅳ 如何辯證看待問題作文
我喜愛辯論,也比較擅長辯論。而辯論正是需要辯證看待問題。否則,你的思路會一味的支持某一方,而無法破題立論。
《奇葩說》是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所以它也備受我的青睞。這次,它探討了一個看似荒謬實則深沉的話題——長生不老到底好不好。
我的腦海中第一反應是不好!即便我也有些嚮往。但我並說不出什麼所以然。
於是我便認真的看下去,然而知識多的我不能夠消化。「四維度」、「量子態」、「哲學」、「退場的台階」……但卻句句有理,句句扎心,逐一攻破。
正如正方所說:「如果我可以長生不老,我就可以完成我無法完成的事情。」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沒有反方的辯駁,我也可以找到答案,反方的陳詠開一開始的觀點便是:如果可以長生不老,年輕人永遠沒有上場的機會,同時,也會剝奪別人退場的台階。
正是如此啊!因為可以長生不老,如果你想做球星,不好意思你前面這么多人他們不會老,也沒有退場的台階,所以,完成無法完成的事情,除非你已經是一個強者,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漏洞么?再如范湉湉所說的觀點:如果我可以長生不老,我可以打開我大腦的極限,把大英博物館的書從最後一頁背到第一頁,我可以看見四維度,我可以看到自己是什麼什麼的樣子……可是康永老師說的很好的是:你恐怕承受不起。
是的,你恐怕承受不起。凡事物極必反。
因為這兩個角度,我們發現,長生不老也許不好。同時,我們因為其他種種角度,也意識到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我們通過了長生不老,我們意識到了我們的當下,其實也是寶貴的。
我想這就是辯證給我們帶來的吧。要辯證的看問題,我還做不到,但畢竟態度是很重要的。只有你辯證的去看問題,你才能領會到精髓真正的所在。
我想,這就是辯論帶給我的,這就是我之所以那麼喜愛辯論的原因。因為在辯論中,你才可能真正毫無顧忌的,辯證的去看待這個世界,去剖析這個世界。
Ⅵ 以辯證法為題寫一篇800字作文
珍惜與舍棄
大千世界,浩瀚無窮,我們不能擁有一切,懂得珍惜與舍棄是人生的藝術.
——題記 小草珍惜它的一寸土地和一方陽光,於是它蓬蓬勃勃,為世界增添了亮色;岩上的松柏珍惜了它得以立足的岩縫,於是天地間有了松柏倒倚懸崖的風姿;青蛙珍惜了它的一片水窪,於是處處響起快樂的哇鳴.學會珍惜,會讓你變得快樂.
小溪舍棄了安全的泉眼,奔向大海,於是它與大海融為一體,不至於被蒸發殆盡;雛鷹舍棄了溫暖的巢穴,於是它有了一片廣闊的天空;蟬舍棄了地下安全溫暖的洞穴,才贏得了一個夏季的歌聲.學會舍棄,它會讓你擺脫羈絆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生
活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驚天動地,但平凡的生活同樣值得我們珍惜,平平淡淡才是真.你看,碎金般的陽光跳躍在那綠得發亮的樹葉上,帶著晨露的花兒搖曳在
晨風中,蝴蝶在陽光中曬著自己五彩的衣裳.你看這平淡的生活是多麼美麗,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珍惜嗎?父母不能伴我們一世,我們要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日子,珍惜
父母的每一句充滿愛的嘮叨.兄弟姐妹也在不斷長大,他們很快要各奔前程,我們要珍惜我們之間的每一次牽手,珍惜我們之間每次互相對視的目光,珍惜我們之間
的每一次嬉笑,這些都如陽光般閃爍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苦惱時,這些陽光會為我們消除陰霾.
同樣,不幸的遭遇也值得我們珍惜,因為世界上沒有不經
受破繭的痛苦而成蝶的蝴蝶,沒有不耐住蚌殼中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黑暗才能為珍珠的沙子,沒有一顆不經過風吹雨打就成熟的果實.正是有了這些痛苦的遭遇才讓
我們化蛹為蝶成為一顆璀璨的珍珠,一顆笑在秋風里的果實.因此我們要珍惜那些不幸的遭遇、貧窮、疾病、與朋友的分手等等,正是這些不幸的遭遇讓我們這些弱
不禁風的小樹,搖曳成一棵參天大樹.
懂得珍惜的同時,我們還要懂得舍棄,舍棄一己之私,成就天下大公.孔繁森一心為阿里人民操勞,當他准備把家裡
的1600元錢捐獻給阿里人民時,他的妻子這時正生病住院,他給家裡只留下了50元錢.孔繁森不為私,一心為阿里,贏得了「人民的好乾部」榮譽稱號.他舍
棄家庭利益,成就天下之大公.我們也要學會舍棄,舍棄一己私利,於是我們擁有一份安寧的心境,不至於因只為私立而惶惑不安;舍棄蠅頭小利,於是我們有了一
份大度平靜如水的心境,不至於因為小事而斤斤計較,整天生活在你爭我奪的世界裡.
學會珍惜,我們的生活便有了一片陽光,學會舍棄,我們的陽光得以永遠燦爛,學會珍惜與舍棄是人生的大藝術
Ⅶ 關於在社會處處講身份的利與弊,辨證看待身份的作文速求!
所謂的思辯,說是一分為二看問題,不可絕對與偏頗。請你先聽一個故事。莊子的朋友惠施種了一些葫蘆,比一般的葫蘆都大得多。雖然大,但裝水還是裝得有限,而將它們剖為兩半做瓢,卻由於體積的大小和皮的厚薄不成比例,裝水很容易破碎。惠施便認為這些瓢無用,於是將它們跺碎丟在一旁。莊子知道後,對惠施說:「把水裝到葫蘆里不行,為什麼不把葫蘆放在水裡呢?把葫蘆放在水裡可以做成幫助人過河的漂游葫蘆,這不就有了用處嗎?」聽完這個故事,不知道你有何感想?同樣的葫蘆,在惠施看來是無用的,而莊子卻看到了它的有用之處。從這一故事中
你是否明白我們在認識問題時切不可一概而論這一道理?世界是復雜多變的,問題是層出不窮的,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我們惟有作辯證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本關試圖通過技法例談和針對性訓練,讓同學們掌握一把思想之劍——辯證思維,使自己的文章閃爍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鋒芒。
概念闡釋
辯證思維是近現代科學的主要理論思維工具,是解開宇宙之謎的一把金鑰匙。近十年來,高考作文命題在內容或形式上,年年都有變化,但無論是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始終像一根紅線貫穿其間。我們把這種充滿思辯色彩(又稱辯證思維)的寓意性命題作文稱為思辯型作文。思辯型作文,要求同學們用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事物具有兩重性等觀點來分析社會生活中的現象,避免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絕對地看問題,使論證顯得邏輯嚴密,分析透徹,無懈可擊。
回顧高考作文命題,辯證意識在一些年的作文命題中顯得十分明顯,而另一些年則表現得比較隱蔽。概括起來,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辯證原理。
一、矛盾對立的觀點。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的兩個方面,分析研究問題,既要看到它的這一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才能正確地認識問題,避免認識上的片面性。例如1998年的《戰勝脆弱》涉及到「脆弱」與「堅韌」的矛盾;2001年的話題作文涉及到「誠信」與「欺詐」的矛盾;1988年的《習慣》一題相對隱蔽一些,但只要一分析就可發現,習慣有「好」與「壞」,「新」與「舊」之分,講的是「習慣與傳統、習慣與創造」的關系,考生如果具有明確的辯證意識,寫作起來就會有不同的思想力度。
二、在矛盾對立的事物中,要分清矛盾的主次。分析評判事物,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1990年的供料作文《玫瑰花與刺》就需要運用這一原理來分析。第一個小姑娘說:玫瑰園「是個壞地方」,「因為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這就犯了片面性的錯誤,其錯誤的實質就是只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忽略矛盾的主要方面。1999年的話題作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也可以用分清矛盾的主次的方法來分析。「記憶移植」有利有弊,它既可以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很多便利,又會對思維起反作用,是創新的殺手。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只要具有明確的辯證意識,立論行文便都會清楚明白。
三、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矛盾對立的雙方都在一定條件下向著相反方面轉化。1984年的高考作文,提供一則中學生作文現狀的材料,要求寫一篇以對中學生作文看法為中心的議論文。命題的辯證性比較隱蔽,但實質是一篇涉及矛盾轉化的辯證觀點的文章。中學生作文感到「無話可說」,老師辛辛苦苦地改,但「改而無效」;怎樣才能使中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由「無話可說」到「有話可說」就是矛盾轉化;矛盾轉化需要條件,這個「轉化的主要條件」就是文章所要議論的主要問題。1994年的《嘗試》,實際上隱含了由「失敗」向「成功」轉化的辯證哲理,論述人的一生需要嘗試許多東西最後方能走向成功的道理。
四、內因與外因的關系。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1991年的高考作文試題「近墨者黑」與「近墨者未必黑」的辯論,就涉及外因與內因的辯證關系:前者強調的主要是環境對個人的作用;而後者重點突出個人主觀努力的作用,立論的基礎就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
五、質量互變的規律。事物的運動、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由質變到量變的循環往復而又由低到高的螺旋發展過程,量的變化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發生質變。1986年的高考作文題《樹木·森林·氣候》涉及的就是這一辯證原理。「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只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講的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以及事物的量變過程;「大片森林的形成」導致氣候的改變,這個條件與結果的關系,就是量變引起質變過程。這個比喻性作文題的哲理色彩也是十分明顯的。
因此,加強辯證思維的訓練,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技法例談
辯證思維是思辯型作文審題構思的最重要的方法。聯系的觀點、發展的眼光、一分為二的觀點,是辯證思維的三柄利器。它可以拓開作文思路,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怎樣運用這三柄利器。
運用聯系的觀點
(一)分析問題時時處處可運用聯系的觀點。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普遍聯系之中,任何一個事物都和周圍的其他事物有條件地聯系著,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下面請看一篇思辯型作文中的一段:
歐洲人喜食沙丁魚,但沙丁魚很難養,因為它們生性懶惰,常擁擠在一起而靜止不動,死亡率很高。為此,人們在飼養的沙丁魚中放幾條鯰魚,鯰魚又喜食沙丁魚,沙丁魚為了活命,四散而逃,由於游動又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但是,如果鯰魚放得多了,沙丁魚都成為鯰魚的美食,人們又怎樣嘗到新鮮的沙丁魚?可見,能否吃到新鮮肥美的沙丁魚關鍵還在於能否控制好鯰魚的投入量。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就如一個工廠的發展吧,最主要的固然是領導是否得法,職工是否肯干,但與國際經濟環境、國內經濟形勢以及有關政策能無聯系嗎?與原材料的供應,產品的銷路、運輸以及農業的發展、商業的繁榮……都有必然的聯系。我們學習的進步也往往會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聯系在一起,往往「小不周而亂大謀」。
這一段由沙丁魚與鯰魚的聯系想到工廠的發展與領導、職工、政策等的聯系,想到學習的進步與小事的聯系,處處離不開聯系,議論全面、周到,讓人信服。
(二)要弄清楚事物之間有哪些聯系及聯系的種類,就主要的聯系進行重點論述,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
我們在認識事物時,應當首先弄清事物之間有哪些聯系。既要考慮事物的內部聯系、外部聯系,又要考慮事物內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縱橫聯系。比如,我們在談及「成才」這一話題時,就要考慮影響成才的各種因素。總的來說,有主觀和客觀兩大因素,而主觀條件包括勤奮努力、興趣愛好等方面,客觀條件則包括環境(順境、逆境)、機遇、社會制度等因素。從以上條件不難看出,主觀努力是成才的決定因素。經過這樣一聯系,我們也就有話可寫,說理也不至於片面。
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又是多種多樣的。如事物的因果聯系,部分與整體的聯系,必然與偶然的聯系等等。下面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事物之間的這幾種聯系。
1因果聯系
因果聯系是事物內部的必然聯系,因此,對於某些事,我們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分析它產生的原因,弄清前因後果。通過分析,揭示事物內部的因果聯系,就會把議論引向深入。
例如,1991年「三南」高考作文試題是一幅漫畫:左面一幅畫是一個年輕的媽媽給自己的兒子吃魚身子,自己吃魚頭;右面一幅畫是這個媽媽老了,兒子給媽媽吃魚頭,並說:「媽媽愛吃魚頭,我從小就知道。」怎樣分析這幅漫畫呢?我們可以採用因果聯系法來分析。兒子為什麼給自己的老媽吃魚頭?這是因為兒子缺乏尊老美德,不懂得回報。為什麼會缺乏尊老美德?因為兒子從小就受媽媽寵愛。這就說明這位母親愛子有餘,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導致自食教子無方的苦果。經過這樣一聯系,我們就可以深刻領會漫畫的含義,得出「愛子要善於教子」的結論。
因果聯系有兩種情況:
[1]由因及果,先說原因,後說結果。例如《莫談「絕對」》一文這樣寫道:
就是因為把生活看得太絕對,我們錯過了多少發現美好事物的機會;就是對現有事物絕對的相信,人類被蒙蔽了多少年。可是,正是不相信絕對,不被它所縛,人類的社會文明才能一步步地向前發展。
[2]由果溯因,從結果探求其原因。如《義理、考據和辭章》中寫道:
在義理、考據和辭章這三者中,義理應當是靈魂,是統帥。因為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而材料是由觀點來統率的。
這種由果溯因的分析,使第一句話表達的觀點很有說服力。
2部分與整體的聯系。
局部與整體是相互聯系的,局部離不開整體,整體也離不開局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是片面的,「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同樣是錯誤的。
例如,1986年高考作文試題《樹木·森林·氣候》就涉及到局部與整體的聯系。考生必須從樹木想到森林,再從森林想到氣候,然後又回過頭來,從氣候回想到樹木、森林。這就要求考生用系統的思維思考問題,用系統的方法解決問題。即從這一系統的各個要素入手,把握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進行具體的分析,然後由樹木、森林、氣候,聯繫到社會生活中某些類似的現象,把某些事物或現象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系「轉嫁」到另一些事物或現象上去。如談社會風氣和黨風問題,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等。
有一則寓言很好地揭示了局部與整體、系統與要素之間的關系。寓言是這樣的:有一隻鳥即將飛來,鳥網張開著等它。捕得了鳥的,只是鳥網上的一個網眼。於是有人便製作了只有一個網眼的鳥網,結果再也捕不到鳥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系統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在系統與整體中,要素受控於系統,同時對系統也有反作用。
3必然與偶然的聯系。
恩格斯說:「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性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必然的,我們不能把偶然的、表面的聯系說成是事物之間的必然的、內在的聯系。
有這樣一個故事:門捷列夫把一個個化學元素及其性質寫在一張紙牌上,在擺弄這些紙牌時偶然發現了元素周期律。有人感到非常驚奇,曾問他怎樣想到元素周期律的,門捷列夫聽了,大聲笑起來,回答說:「這個問題我大約考慮了20年,而您卻認為坐著不動,5個戈比一行地寫著就行了!事情並不這樣!」是的,雖然科技發明、創造的成果「得來全不費功夫」,但它是「踏破鐵鞋」的必然結果。如果把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歸結到機遇等偶然性因素上的話,我們就會問: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常見現象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別人為什麼不能呢?我們只能說: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在同學們的作文中常常犯「強取類比」的錯誤。強取類比,是指用來類比的兩種事物之間缺乏必然的、內在的聯系,只有偶然的、表面的聯系。下面抄錄一則《教條主義必然失敗》的病例加以說明。
在《呂氏春秋·察今》上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楚國想偷襲宋國,先派人測量水的深度,並設立了渡河標記。水突然暴漲,楚國人不知道,仍然按照事先設立的標記渡河。結果淹死一千多人,造成喪師失利的結局。楚國人失敗的原因在於:死守教條,不按已經變化的形勢來處理問題。
這種情況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發生。1958年我國曾經颳起一股浮誇風。大家在會場上虛報產量,你報畝產千斤,我報畝產兩千斤。開頭大家心頭還有點虛,後來看見這樣虛報領導喜歡,不虛報還要反你的右傾保守,於是爭相虛報,浮誇成風。報紙上根據這些虛報數字用大字標題鼓吹大放衛星。這樣不顧實際的亂吹浮誇,給我國帶來了多大的災難啊!
在這篇文章中,「荊人襲宋」與「虛報浮誇」二者之間沒有相似之點,沒有本質上的必然聯系,因此不能進行類比推理。如果硬將它們扯在一起,必然推不出正確的結論,當然也就不能令人信服了。
(三)運用聯系的觀點可以開拓思維空間,豐富話題。
如2000年高考作文試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如果我們用因果聯系法,就可以向該「話題」的「前因」和「後果」開拓(這一點可參看「焦點話題:話題作文」的相關部分)。答案為什麼是豐富多彩的呢?因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一樣。既然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就必須打破「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一傳統的思維模式,培養創造性的思維,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尋求解決問題的其他路徑和新的方法。這么一拓展,文章的思路就開闊了,話題也就豐富了。
運用發展的觀點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任何事物都有其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有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新觀念。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新事物、新觀念不斷產生。我們只有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比如,關於「錢」這個話題,在以前的年代,人們知道只能「向前看」而不能「向錢看」。「錢」多了,這在當時是不能容忍的,認為是資本主義。那時人們都只能一心「向前看」而絕不能「向錢看」。到了今天,順應時代的發展,「向錢看」又被人們重新提起,而且越來越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了,人們再也不會談「錢」色變了。下面請看一位同學怎樣論述「向錢看」的:
我們是在「向前看」的同時想到了「向錢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把商品推向市場,而把商品推向市場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有了錢就可以擴大再生產。生產越來越紅火,金錢也會愈積愈多,人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在這種競爭力很強的形勢下,辦企業、辦工廠都要講效益。所謂效益好,其實就是賺的錢多。要有錢,才能談得上進入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向錢看」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
當然,提倡「向錢看」也不能一味盯著錢,心裡想著錢,挖空心思去賺一些昧心錢。有些人為了錢,連人格、國格都可以不要,這不是我們提倡的。我們只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利用自己的真本領,在市場經濟中大展雄風,多賺些錢。這種「向錢看」的行為才是我們所提倡和希望的。
上面這位同學站在時代的高度,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闡述了自己對「錢」的看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也相應發生了變化。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我們驚喜,也讓我們困擾。戰爭、原子彈、恐怖活動、貧富懸殊、環境污染、人口膨脹等,不能不讓我們警醒。回眸世紀,我們是憂,還是喜?下面請看一位學生是怎樣論辯的:
看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不是用靜止的眼光。可對方辯友只說到人口問題,沒有看到人口增長速度正在放慢;只說到核武器的問題,沒有看到我們正在進行全球性的核裁軍。的確,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留下的成就有目共睹,留下的問題確實客觀存在,這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伴隨著成長會有種種的困惑,但我們說沒有人會拒絕長大,沒有人說長大成人不好,因為成長的過程就是排除困惑的過程。發展中留下了不和諧音符,那不過是人類成長的煩惱。1900年1月1日零點,有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他睜開雙眼開始瞻望全新的世紀。在他28歲那年,看到青黴素問世了,從此傳染病菌不再笑傲江湖;36歲那年他看到第一座電視台在英國成立,從此傳播革命大幕拉開;69歲那年他看到阿波羅號騰空而起,從此人類可上九天攬月;85歲那年他看到內羅畢宣言發布,從此女人真正撐起了半邊天;92歲那年他看到里約熱內盧環發大會召開,從此可持續發展成為人類共同的選擇。好,時鍾在此刻停步,這個孩子轉眼已經99歲了,不過我們不必擔心他即將老去,即將走向衰亡,因為他的名字是生生不息的人類。我們祝願,我們也有理由堅信他必將仙福永享,壽與天齊。
這位同學用發展的眼光看待20世紀所存在的「問題」。他扼要地回顧了人類在20世紀所取得的成就,說明「問題」只不過是發展中留下的不和諧音符,雄辯地反駁了「回眸世紀憂大於喜」的觀點。
(二)要用發展的眼光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展望事物的發展前景。
下面請看一篇高考作文《該做!誰做?》的片斷:
毫無疑問,「助人為樂」該做!人人回答起來都那麼乾脆堅決,甚至這乾脆堅決中還有種對生活中助人為樂精神太少的埋怨和不滿。埋怨誰?不滿誰?當然誰都不會想到自己。別人遇到麻煩事,自己卻悄悄走開的人出於什麼心理呢?大概是想到有人會去做的,總會被做好的,不必是我。
有這樣想法的人多了,助人為樂的人就少了,人們的埋怨又多了,當然是怨別人,卻沒有想到自己就是別人眼中的「別人」,自己其實也是自己所埋怨的「別人」當中的一個。
什麼時候才能不埋怨別人呢?答案簡單——做!我做!我們贊美助人為樂的品質,我們自己也要助人為樂;埋怨別人的時候,想想自己又做了沒有,做了些什麼。當我們都能助人為樂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有值得自己和別人贊美的品質。我們不再埋怨和不滿。
仔細分析一下這位考生的思維軌跡,我們可以發現,行文中滲透了發展的觀點:悄悄走開→助人為樂少了→埋怨就多了,助人為樂多了→埋怨和不滿就少了。
用發展的眼光去認識事物,往往能寫出思想深刻、文筆犀利的文章來,使文章具有極強的思辯性。(這一點可參看「深刻透徹」部分的相關內容)
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許多事物總是有內因外因、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因此,從兩方面去分析事物的內外因、利與弊、得與失也是分析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
(一)運用二分法分析問題,能夠避免議論的片面性和絕對化,增強說服力。下面是2002年一位考生的優秀作文:
歌頌規則
之一:上帝與撒旦
上帝率領的天使足球隊與撒旦率領的魔鬼足球隊踢了一場球賽。經過90分鍾的激戰,比賽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實力明顯占優的天使隊大比分敗北。上帝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詢問撒旦。撒旦一語道破天機:「我請的是中國裁判。」上帝恍然大悟。
競賽需要規則就如同生命需要空氣,脫離了規則的限制,上帝也不一定能贏。
之二:人類與自然
人類與自然一直是在斗爭的。這種斗爭是殘酷的:開始是自然殘酷,現在是人殘酷。
人類向自然施暴時蔑視所有的規則,而自然向人類報復時卻遵循所有的規則。
人與自然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類在自然中生存,然而現代文明的急速發展,破壞了人類與自然的平衡,人類的妄自尊大給這個世界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危險,人類無休止地從自然界開采資源,又向自然排放棄物,當自然無法再忍受這種蹂躪時,她開始了報復行動:頻繁的沙塵暴,危害巨大的暴雨和洪水,遮蔽海洋的赤潮,前所未有的臭氧空洞和溫室效應……自然依照她的規則,一次又一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鍾。
人在自然中生存,人要與自然和諧共處,人必須遵循自然的規則。
之三:中國與WTO
中國已成功加入了世貿組織,我們面臨的挑戰是空前的,其中之一就是規則的轉變。
中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然而這種文明的副作用是造成了一些落後觀念的根深蒂固,地方保護主義仍有市場,人情買賣也時有發生,不公平競爭的現象仍然存在。中國的某些市場規則與世界脫節。
然而,加入WTO會改變這一切。公平競爭的規則將會得到徹底的實施。壟斷與地方保護也將被打破。新的規則,將帶給中國新的活力。
之四:其他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則就好比飛機的航線。只要你我遵守規則,就可以在各自的航線上飛行,相安無事,如果有人違反規則,脫離了預定航線,撞機就在所難免了。也許不守規則可以佔到一時的便宜,但是玩火者必自焚,肆意踐踏規則的人必將受到規則最嚴厲的懲罰。
之五:結束語
規則,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本文從不同側面,運用二分法原理,生動說明了「規則」與「方圓」的辯證關系,體現了作者思維的辯證性。
辯證思維常見的推理形式為:A是B,A未必是B。比如,玩物喪志→玩物未必喪志,名師出高徒→名師未必出高徒。運用二分法有時還能翻出新意,提出獨特的新見解。例如,「班門弄斧」,本來的意思是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是一種不謙虛的表現。但從反面一想,「班門弄斧」也有好處,在行家面前「賣弄」一番,不僅可能得到行家的指點或賞識,而且是「小人物」虎虎有生氣的表現,難道許多行家未成名時不正是這樣的嗎?這樣從正反兩方面分析,使議論更辯證,而且富有新意。
(二)運用二分法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正面與反面、得與失、利與弊、內因與外因同等看待,應該明確指出哪一方面是主要的,並對主要一面作重點論述,對另一面只稍帶幾筆,這樣,才能避免模稜兩可、片面,使觀點鮮明。
例如,「近墨者未必黑」,側重於強調內因的作用,「時勢造英雄」則側重於外因的作用。下面請看示例。
示例一:的確,良莠混雜,良可莠化。但近墨者不黑,卻也存在。我認為,良莠同在,良是否莠化;近墨者,是否會墨化,這尚在其次,關鍵在於能否把握自己,是否在胸腔中有著真正的正直精神!(《近墨者未必黑》強調內因)
示例二:我想,弄潮兒身懷絕技,遇時而興,當然令人欽敬。但我又想,波不翻,浪不涌,何來弄潮英雄?弄潮兒應潮而生,無潮何來用武之地?由此我明白了「時勢造英雄」這個道理了。(《時勢造英雄》強調外因)
運用二分法最忌「平分秋色」,「各打五十大板」。我們在辯證思維的過程中,要看到事物的兩面性,但在寫作過程中,就「一面」談深談透,文章同樣具有思辯性,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就行了。下面請看一篇高考滿分作文:
移植的記憶——創新的殺手
(北京考生)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則個人和社會都將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且不論其是否有悖於倫理道德,僅從其對思維的反作用上,就可以見其危害。
移植記憶的目的何在?據說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傳襲知識了。那時的教育過程想必非常簡單,學校和醫院合辦,動了手術旋即領取畢業證書,快哉!況且如此「教育」出來的學生絕對「聽話」,個個「合乎規格」,教育者豈不省心了。
有人津津樂道於此。更多的人大概會不屑,憂慮甚至憤慨。人們終究都會明白,在移植記憶的同時,你也推開了創造之神的手。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創造出來的不過是千個牛頓,千個貝多芬,千個達·芬奇,那麼愛因斯坦會不會出現了呢?米開朗基羅會不會出現呢?一種整齊劃一的記憶勢必造成整齊劃一的思維方式。而「天才們」閃爍的想法被貌似「普遍的大智慧」所扼殺,到此時,我們擁有的大智慧還會智慧下去么?沒有「天才」的社會於是停止了進步,沒有進步的社會終究走向沉寂,最後滅亡。人類通過移植記憶而獲得的「大智慧」,被時間的車輪碾成粉末。
我們需要的是什麼?不是多少多少的知識,知識是無窮的,我們更需要的是探索知識的方法、力量和勇氣。這是創新的思維。我們可以無知,但擁有了創新的思維,我們終究會走向有知。所謂的「大智者」,如若沒有或失去了創新的思維,其所得終會停滯,甚至走向無知。創新的思維提供給我們的是一套探求新事物的方法,一顆永不驕傲、對未知高度渴望的心,有了這些,我們又何懼會趕不上時代的潮流呢?可以這樣說,創新思維正是一個創造天才的有效的「永動機」。
我們立於世紀之交,面對的是21世紀科技的浪潮,我們憑借什麼在知識經濟的大洋上泛舟呢?江總書記說得好,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讓我們拿起創新的櫓,張起創新的帆,迎著21世紀的朝陽揚帆遠航。
這篇文章只抓住記憶移植對思維的反作用來立意,並沒有顧及記憶移植帶來的種種便利。立意切合時代脈搏,立論閃爍哲學光彩,例如分析「無知」與「有知」的相互轉換,闡述「大智慧」的永存與消亡的前提與原因,都極具哲理性,具有較強的思辯色彩。
2001年高考作文以「誠信」為話題,絕大部分考生是從正面談「誠實守信的」,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果逆向思考,就會使文章多一些辯證色彩,更能顯示思維的深刻性,立意的獨特性。下面請看一篇高考滿分作文:
Ⅷ 我看辯證法為題的作文
奇怪復的故事,曉生中學的制時候,有一名英語女教師非常漂亮,但她的嘴有那麼一點點歪,這本來是美學大忌,可偏偏有一種莫名的力量,使我們全校的男性師生反而覺得她的歪嘴最吸引人,簡直成了萬人謎.歪嘴美人很少見,所以她的艷名遠播.
以發型為例,也體現出不對稱美.如果要執行「對稱原則」,那男人的發型就應該中分,也就是「漢奸頭」,肯定不算美,或者乾脆不分,渾然一體的「火車頭」和「小平頭」也是對稱的,雖然也可以達到美,但大多數男人更喜歡三七開的分頭,這就是追求不對稱之美.女人的發型更是多種多樣,讓人眼花繚亂,但按照對稱原則能夠達到美的效果,則只有扎辮子(雙辮子、馬尾辮都可)這一種發型了,然而這種發型,大部分女人認為很過時,有點老土,她們偏愛的大多也是不對稱的發型.
不對稱之美,在時裝界表現得更為突出,時裝設計師們總是別出心裁,他們的設計思路根本不受「對稱原則」的束縛.
拿人體來說,外觀上基本是對稱的,然
Ⅸ 現代中學生的個性辯證法作文
中學生寫作文要貼近生活,注重抒寫自我體驗,探求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為我們的寫作文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如何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口,駕馭這些素材,迅速構思成文,在寫作中至關重要。根據不同類型作文的特點,作文有不同的寫法,下面略說幾種作文寫作的辯證法。
一是大題小作。有一類作文開放性很強,限制很少,題目的字數不多,甚至只有一個字。限制越少,給人的思考空間就越大,可寫的人、事、物、理就很多;標題的字數越少,詞語的外延也就越大,寫作的范圍就越廣。面對這類作文,不少同學常常感到無從下筆。最好的辦法是大題小做,從小處切入,選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小方面,表達出獨到的見解。否則,切入口徑過大,主題就難以收攏,思路就難以迅速打開。
某市中考作文題:「請以『尋』為題寫一篇文章。」作文題目只有一個「尋」字,可寫范圍不可謂不大,可寫的內容不可謂不多。可不少同學提起筆,卻不知道從何處入手。那麼,怎樣才能很快地聚焦到「尋」字上,構思立意,謀篇布局進行寫作呢?我們可以對題目加以限制和分割,通過設問的方法,對「尋」字進行多層次的追問,如「尋什麼?」「誰在尋?」「為什麼尋?」「尋到了嗎?」等等來縮小寫作口徑。寫作的角度就變小了,就有利於我們集中筆力挖掘出作文的深度和新意,既方便迅速構思成文,又不至於「下筆千言,詞不達意」,既可以避免信馬由韁、言不及義,又有利於寫出個性和特點。有位考生緊扣題目「尋」字,把文章內容分割為「小螞蟻尋找出口」「我尋找生的希望」兩個部分,巧妙地將小螞蟻尋路的過程和「我」的心理活動交織在一起,寫得一波三折,生動細膩。文章切入的角度不僅小,而且富有新意,對我們寫作文有很好的借鑒。
二是小題大作。有一類作文題切入口很小,常常引用具體的材料、真切的情境,話題也很小,可能是一景一物或一事一理。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局限於一景一物、一事一理之中,或對原材料進行復述和演繹,或立足於話題就是論事,缺少對材料的發掘,思維難以發散,寫作時常常感到舉步維艱。此時,我們不妨放開手腳,將材料融入社會人生、歷史和時代的重大命題中進行表述和思考。寫作時,千萬不要僅僅停留在題目的字面意思上,而必須找到其中隱含的意義,將題目中具體的材料和情境放置在整個社會生活和人生的大背景下進行思考,進行「小題大做」。
小題大做需要我們從本質上把握住「小」與整個時代、社會生活和人生的內在聯系。寫作中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雖然處處描寫「小」,卻要時時表現「大」。從小事情、小問題中發現大道理,闡述大道理,分析問題應深刻一些、尖銳一些,從而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見一葉而知秋的效果。
材料只是話題作文的一個引子,它不要求直接地進行引用、分析,不同於材料作文,它是為了方便我們多角度構思而存在的。有位同學在寫以「伸出你的雙手」為話題的作文時,將「伸出你的雙手」這一平凡而簡單的舉動,放置在歷史的長河中進行思考,通過敘寫「藺相如向廉頗伸出了雙手,成就了趙國的安定和富強」、「王昭君向匈奴伸出了雙手,成就了漢匈兩族幾世的和睦與太平」、「毛澤東向尼克松伸出了雙手,譜寫了中美兩國關系史上的新篇章」等典型事例,使「伸出你的雙手」與寬容、和平、合作這些與人類息息相關的重大的命題結合在一起,顯得厚重而深刻,真可謂小題大做。
三是實題虛寫。還有一類作文,題目是實在的事物,又常常有抽象的象徵意義。這類題目寫作我們常常可以「實題虛寫」,即虛化理解那些以實際事物為話題的文題。面對某個實際事物,我們要跳出現實的束縛,使思維和情感的觸覺伸向大千世界,古今中外。通過創設情境,藉助聯想和想像,化實為虛,化具體為抽象,用虛擬的「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
下面是某市中考的一道作文題:
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經遇到過怎樣的眼神?那留在你記憶深處的眼神,又曾怎樣長久地撥動你的心弦?
請以「遙遠的眼神」為題寫一篇文章。
題目關鍵詞「眼神」只是一個載體,關鍵是寫「誰」的眼神,寫擁有這一遙遠眼神的人、事、物。寫「誰」的眼神,給同學們選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以是自己熟悉的師長、朋友、可是父母親人,甚至也可以是一個陌生人,一個影視劇中的人物,一個古人;還可以是一隻動物的眼神…… 遙遠,可以是空間距離的遙遠,可以是時間上的遙遠(提示語中「記憶深處」),也可以是感覺上的遙遠。但這些「遙遠」都是相對的,盡管「遙遠」,卻觸動了「我」的靈魂,引起了「我」的思考,啟發了「我」的心智……當我們突破時間、空間的阻隔和障礙,化實為虛,實題虛寫,把距離的遠近虛化為心靈的感受,進而聚焦到「眼神」上,作文的意蘊將得到很好地開掘。
下面是一位同學的中考作文。
遙遠的眼神
一考生
「天界雲海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你看,那一條天河如帶,那一顆顆星明眸善睞,莫不是這世上最美的眼神?只是為何現在已杳無蹤跡了呢?
回溯流年,當我還是個懵懂的幼童時,便對星星情有獨鍾了。夏日晚飯後,江南小鎮夜涼如水,我總愛跑到院子里,搶了外公的搖椅,半躺半坐,仰頭看星。身下的藤椅傳來微涼的氣息,青石的地面溫潤如水。星星忽明忽昧的模樣,使我不禁以為那是一雙雙明亮的眸子。於是我拉過外公的手,叫道:「外公你看!星星在眨眼睛!它們是眼睛哎。」外公拍拍我的小腦瓜:「對啊,這天上的星星,就是一雙雙眼睛,在看著你呢。你偷糖吃,還欺負鄰居家的小花貓,它可都是知道的呢。」我不覺一驚,再看天上,星星們的眼神,已從調皮溫柔,變成嚴厲責備了。
稍微長大些,我已不再有那種單純的心境了,可我還是愛看星星,愛看星星的眼神,故里天青,星星如夢。在那一顆顆遙遠的星星上,有青冷的光遺世流轉,如水,如風,如煙,有花開剎那的燦爛,也有倚樓聽雨的清寂。它們的眼神是溫柔的,亦是滄桑的。它們是亘古不老的仙子,秋水橫波,讓世人留下無數新章古句來贊詠,她們凌煙御風,起舞弄影,用最美卻最遠的眼神注視著世人。即使遠隔九天,我也能感覺到,眼神的溫柔鼓勵,催人奮進。誰說青冥苦寒,星月無情?雖一居於碧落青天,一居於紅塵濁世,但她們,是我最真摯的朋友。 再看現在,城市裡,洪流滾滾,烏煙瘴氣早已染黑了一片星子。抬頭望天,只能看見被城市燈光映染了的夜空里,殘月未盡,一點疏星,寂寥清冷,正做著最後的掙扎。我的朋友們,她們的眼神逐漸黯淡下來。
曾經最愛的目光,昔年最熟悉的眼神,不覺間已如此遙遠。
「此夜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而我,卻還在痴痴守候,守著那遙遠的眼神回來,好再與我作伴。
天上的星星在作者的眼裡是世上最美、也是最遠的眼神。文章按照時間順序,緊緊圍繞「眼神」展開描寫,狀寫了「我」在不同時期里看星星的情景(實寫),抒寫了「我」由此產生的種種感受和對「洪流滾滾,烏煙瘴氣早已染黑了一片星子」的現狀的隱憂(化實為虛)。全文既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美的享受,又使人禁不住掩卷沉思。「遙遠」在作者筆下有三層意蘊:一是空間距離的「遙遠」,星星是遙遠夜空的「眼神」,這是實寫;二是時間上的「遙遠」,星星帶給我的美好感受,只存在於遙遠的記憶中,這是化實為虛;三是心理距離的遙遠,「曾經最愛的目光,昔年最熟悉的眼神,不覺間已如此遙遠」,這是虛實結合。文章文采斐然,結尾寫「我在痴痴守候,守著那遙遠的眼神回來」,表現了良好的願望,體現了小作者熱愛自然、追求美好的情懷。
四是虛題實寫。不少作文的題目本身或提供寫作的材料是一些抽象的概念,顯得比較「虛」,比如「溫暖」、「感動」、「懷想」、「愛與憂」、「心靈的選擇」等。對於這些比較「虛」的命題,一定要化虛為實,以實表虛,通過具體的情節、情景、場面或物性特徵的具體描寫,達到形象逼真地表現思想,抒發情感的效果,千萬不能空泛下筆,空發議論,而應以具體實在的記敘和描寫,以具體詳實的內容和材料表現命題或話題的虛指意義。
在一篇以「合作」為話題的作文里,有位同學以「穿針引線」為題,通過「針」和「線」由合作到分開再到合作的具體故事,告訴我們合作的重要性。在一篇以「幸福」為題的作文里,有位同學將「幸福」的感受具體化坐在父親摩托車後座風雨無阻去上學的細節和經歷之中。由於作者巧妙地變「大」成「小」,化「虛」為「實」,所以能夠具體形象而又生動別致地表現了材料的主旨。
「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正是「虛題實寫」的形象化說明。「虛題實寫」,要求我們做到聯系實際,展開聯想,細化分解,將虛指的意義轉化為具體的人、事、物,從而使自己所要抒發的情意、所要流露的情感、所要表達的見解和思考找到憑借和依託,使文章意蘊深厚。
快速准確地找好文章立意的切入點,是寫出好文章的關鍵。作文題目就像是一顆種子,同學們熟悉的生活就像土壤,巧妙的切入口是生長的契機,只要我們精心地澆水施肥,作文之樹就定能生根發芽,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