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知行合一作文結尾

知行合一作文結尾

發布時間:2021-02-27 03:49:57

❶ 走近譚嗣同作文結尾

第一篇 古人雲「知行合一」、「知易行難」,「知者」可貴,「行者」更可貴。「行者」,用行動詮釋生活的意義,用行動抒寫生命的美麗。魯迅以直面人生的吶喊喚起民眾的覺醒,「我」以滿腔的熱情幫助迪龍實現生命的蛻變,而面臨危機的美麗漢語需要我們用行動去拯救。當我們抱怨環境臟亂時,我們為什麼不俯下身去?當我們接受善意的微笑時,為什麼不報以同樣的微笑?當我們自怨自艾時,為什麼不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行動,就在舉手之間。做一個「行者」,行動著,感悟著,收獲著…… 請以「做一個『行者』」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文體不限;②不少於600字(寫成詩歌不少於20行);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做一個「行者」》!這,就是2010年溫州市中考語文作文題目!考場外,帶隊老師們莫名其妙;校門邊,送考家長們目瞪口呆;考場內,參試學生們緊鎖眉頭…… 意外!幾乎是所有人心頭湧起的唯一感受!誠然,《做一個「行者」》這樣的題目,似乎更適合於高考作文的命題;「行者」這個內涵豐富的名詞,老師家長大人們都覺得理解表述有些困難的概念,那面臨中考選拔十分緊張的學生,又如何能從容以對?試問:「行者」何解?◎行者xíngzhě (1)[pedestrian]出行的人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清·梁啟超《譚嗣同傳》(2)[untonsuredmonk;itenerantmonk](1)∶佛教語。即「頭陀」。行腳乞食的苦行僧人;又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雜役尚未剃發的出家者(2)∶泛指修行佛道之人(3)∶《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別名。本題中的「行者」之義,可排除宗教釋義,當取「出行的人」之本義。余秋雨有一書《行者無疆》,釋義為「行者,行走的人。」則是對其內涵進行擴展,產生引申義,也是人們普通理解的意思。從題目上看,可以感知命題者想避免學生盲目套題的主觀方向,但確實讓學生在審題時產生一定的難度。因此,採用「讀寫結合」之法,在提示語中概括了本卷的相關閱讀理解的內容,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打開思路,降低難度,還是可行的。從中考的角度,與初中學生的能力要求來看,題目的意思主要是講述自己的行動實踐經過的感悟體驗為主,側重點並不在於論述為什麼要做一個行者;但並不排除少數學生在選題上會出現偏差的可能,在作文中只片面地空論、講大道理,會出現嚴重失分。如拋開審題中可能存在難度這一點,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題,是非常深刻、大氣、及時的。很多學生的語文學習,可以說又陷入了一個誤區中。過度強調訓練,過度依賴課堂,過度遠離生活。語文學習似乎變成了極簡單的聽寫抄寫,和不痛不癢的早讀。沒有閱讀,沒有觀察,沒有思考,沒有體驗,沒有辨析,沒有實踐。看著基礎分相當不錯的學生,卻思辨能力極差,作文總是胡亂編造,心裡總是隱隱作痛——語文的教學,本來不應如此啊!做一個行者!今年的中考作文開宗明義,告訴人們,學習不可以沒有實踐!這種中考的導向功能,將對今後的語文教學產生較為積極的意義!「學習」之義若何?從繁體字上可以看出,「學」原指孩子在屋下捧書而讀,重在前人知識經驗的獲取;「習」是指鳥兒窩上張翅試飛的練習,重在實踐的鍛煉和體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的意思,正是說學到一定的知識,並能在實踐應用中得到體驗和感悟,是多麼高興的事情啊!所以,古人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所以,「游」字在大多數的文言文中,理解成「游學、游歷」,而非「遊玩」。而現在的學生,學習語文沒有太多的積極性,沒有太大的興趣,最大的原因,在於狹隘的訓練記憶的教學,讓學生失卻了真正實踐體驗的快樂。但願今年的中考作文題目,能引起教育者們更多的反思與改進。語文是一片廣闊的天地,除了課堂課本還有生活實踐,除了背誦記憶還有理解思辨,除了自我內心還有外部世界,除了現實現象還有喻指想像,除了文字故事還有個性情感…… 「教人求真,學做真人」,語文教學也好,作文考試也罷,本當如此!知其道而行其智,是為行者!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上,試著,做一個,行者! 第二篇 中考作文題類似O型血——轉自2010年06月13日《溫州都市報》A3版昨天我市99134名考生參加中考,當天中考的作文題是「做一個行者」,似乎有種「稀釋濃濃詩意,漸漸走入現實」的感覺,多了一份哲學思辨的味道。那麼如何從該命題中脫穎而出,且聽這些「過來人」的不同聲音(略有刪節)。中考作文古人雲:知行合一,知易行難,知者可貴,行者更可貴。「行者」用行動詮釋生活的意義,用行動抒寫生命的美麗。魯迅以直面人生的吶喊,喚起民眾的覺醒,「我」以滿腔熱情,幫助迪龍實現生活的蛻變。而面臨危機的漢語,需要我們用行動來拯救。當我們抱怨環境的臟亂時,為什麼不俯下身去?當我們接受善意的微笑時,為什麼不報以同樣的微笑?當我們自怨自艾時,為什麼不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行動,就在舉手之間。做一個「行者」:行動者、感悟者、收獲者…… 請以「做一個行者」為題,寫一篇文章,文體自選,不少於600字(如寫詩歌,則不少於20行)。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省作家協會會員、溫籍作家徐建宏「做一個行者」包含著文化的傳承性,古典、包容性大。從本質上說,該命題強調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即保持關注社會、對生活強力介入的姿態,突顯了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對年輕一代的公共生活態度、個人價值取向有良好的導向作用。這一點,也與前幾天出現的不少高考作文題神合。命題本身具有觀點性質,對於具備一定理性素養的考生可能有更大的拓展空間和展示餘地,易於寫出有深度、有寬度的文字。從文化視域看,理性、思辨有點國際化趨勢。記敘則需要有獨到的視角與體驗,否則一不留神就「撞車」了,原因很簡單,命題比較中性,比較公共,有點像O型血。其實,這正是命題的缺陷所在。溫州市實驗中學高級語文教師葉明文很多作文題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感悟,但「行」更側重行為動作,離開「坐而論道」,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自然,由一種「想」的思維走向一種「做」的主動。對題目含義的理解可能會有些障礙,而找准一個點去寫作是關鍵,如果僅僅停留在「行動」的理解,行文就容易平淡。「行」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吶喊、回報、拯救」層面上,提示語稍微清晰一點會更容易找到文意和寫作的結合點。溫州市第八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張曉帆顯然今年的題目,要求學生對生活的閱讀與思考更成熟,對自我的要求更高遠,傳達著命題者對學生的期待與希望:不只是坐而論道空談心性,更要敢於實踐著手行動,在行動中體味真實的生活。如果部分考生在平時生活中有這方面的思考和要求,顯然就得心應手,脫穎而出。同時,准確理解題目中的「行者」,學生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從導語中得知,並不是所有的行動都能讓你成為一個「行者」,它是「知易行難」的「行」。如對貧苦者表達悲憫是容易的,但要從心底長出對他們的尊重卻是困難的;把對父母的愛掛在嘴上是容易的,但真正捧起他們的臉仔細端詳每一道皺紋卻是困難的。文章中的「行」強調的是後者,別人不屑做的不能做的,你做了,你才是題目中真正意義上的「行者」。溫州中學高一學生陳翌幻遇上比較難的作文題,可以在確定了中心後,花少許時間擬幾句話奠定基調,如「請稱我為『行者』,我會略一停駐,對你頷首微笑。」放慢文章的節奏,確定基本結構。再者是題材,從材料中提煉,可寫的還是很多的:為夢想奮斗的;走出困境的;就社會熱點發表我們應如何去做的觀點;用行動回報別人的……也可以以行為線索貫穿,從收獲的角度寫「行」。作文要寫得開心,別讓自己的文字束縛住自己的手腳。 第三篇 2010溫州地區的中考作文題是「做一個行者」,剛聽到這個題目,感覺很出乎意料,有點難,但很有深度,有生活氣息。反復琢磨,卻越發覺得好,這個題目其實從過去關注學生的思想,開始關注到行動,這才是難得之處,我們很多學生面對個人、家庭、社會等問題往往也能道理很足,講得頭頭是道,但到了實際行動時卻不見了蹤影,例如很多學生對環保問題的看法時最常聽到的是人類如何如何,好像自己不是人類中的一員了,在點評別人的行為的時候能振振有詞,但到自己的時候,垃圾滿地,臟話連篇的事常有發生,理論水平很高,實際行動卻有時卻嫌不足,理想的口號很美好,但遇到困難的時候退縮埋怨的也不少,特別是面對大多數獨生子女的家庭,實際的積極行動機會本身又很少……(其實又何嘗只有學生,我們很多人都是如此),而「做一個行者「正切合試圖改變這種現狀的積極導向。 作文題的思想影響不但是今年,應該成為今後教育的一種導向,注重「說」,同時更注重做,唯有這樣才能變成自身的行為,變成一種真切的體驗。缺乏實際的行動,許多理論的東西也就顯得淺薄了。語文不但要關注精神領域,也應關注行動體驗。 這樣的語文才是生活化的語文。 語文老師、家長、學生自身都應該從這個作文題中體會一種思想理念,讓我們的孩子懂得生活的道理,更要讓孩子們行動起來,唯有真正的「行者」才稱得上積極的人,樂觀的人。 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做一個對環境負責的人,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做積極的行者。 孫悟空是孫行者,他神通廣大,能上天入地,但送師傅西天取經,一路任勞任怨,辛苦護送,化齋緣、戰妖怪、請菩薩……點點滴滴,不辭辛勞,才能修成正果,佩服吳承恩語言的神力,讓深奧的人生哲理融匯在可愛的孫行者身上, 讓我們每個人都做一個行者,做一個正直的,善良的,有責任感的行者。 其實一個作文題如果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我認為就是好的,如2008年的《下雨天真好》,當時正值洪水時刻,很多人責怪這個題目的不合時宜,當時也確實有這樣感覺,但這個題目的出卷者的意圖大概是想讓孩子們去關注我們身邊的美,思考如何在煩躁的生活中尋找一份詩意,也許這對於急功近利的現代人確實是不切實際,但我覺得它在某種程度,特別是在08年之後確實對教學本身,對如何看待生活方面一直在影響著大家。2009年的中考題《從那一刻開始》評卷過程中更注重學生自我真實的感受和體驗,這也大煞抄、套別人作文之風頭。 回味「走一個行者」,再看網上寫的作文提示語言「用行動詮釋生活的意義,用行動抒寫生命的美麗。魯迅以直面人生的吶喊喚起民眾的覺醒,「我」以滿腔的熱情幫助迪龍實現生命的蛻變,而面臨危機的美麗漢語需要我們用行動去拯救。當我們抱怨環境臟亂時,我們為什麼不俯下身去?當我們接受善意的微笑時,為什麼不報以同樣的微笑?當我們自怨自艾時,為什麼不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行動,就在舉手之間。做一個「行者」,行動著,感悟著,收獲著…… 不禁讓我想到了甘地的名言「要改變世界先要改變自己」,驚嘆於兩者的相似了。有心的考生應該能明白自己的寫作的方向,將來的考生也應該能讀懂我們該真正為中考准備些什麼。除了語言技巧外,還應該有思想、行動、品質…… 第四篇 不怕寫不出,只怕想不出——對溫州市2010年語文中考作文題的思考溫州市實驗中學錢勝武昨晚才知溫州市2010年語文中考的作文題,一聽這題目,頓時感到此題之妙。而上網查了之後,發現一些孩子抱怨題目難寫。其實這個題目,並不難寫,怕的就是學生看到這個題目,審題不認真,或者說現一些孩子審題不仔細,再或者說有些孩子沒有審題意識。這次的題目是:古人雲「知行合一」、「知易行難」,「知者」可貴,「行者」更可貴。「行者」,用行動詮釋生活的意義,用行動抒寫生命的美麗。魯迅以直面人生的吶喊喚起民眾的覺醒,「我」以滿腔的熱情幫助迪龍實現生命的蛻變,而面臨危機的美麗漢語需要我們用行動去拯救。當我們抱怨環境臟亂時,我們為什麼不俯下身去?當我們接受善意的微笑時,為什麼不報以同樣的微笑?當我們自怨自艾時,為什麼不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行動,就在舉手之間。做一個「行者」,行動著,感悟著,收獲著…… 請以「做一個『行者』」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文體不限;②不少於600字(寫成詩歌不少於20行);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那麼對這個題目,應當如何審題呢?我覺得弄清「行者」的含義是審題的關鍵所在。「行者」在提示語之中,有表示「行動」之意,而後提示語又表明此次作文,如果單單寫行動,還是不夠的,還應當有自己的一些思考。當然如果學生只是在提示語上下功夫,那麼,在完成本次作文時,會受到一些自己個性審題的干擾。我以為審題應當從題目入手,所以,弄清「行者」的多重含義,這才是最重要的。一、「行」,有「走」的意思,在《醉翁亭記》里就有「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行者」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走路的人。那麼如果行者定位於些,也是可以寫出好文章的,可以從現在大多人過著忙碌的生活,而我們可以從「我」喜歡時常漫步,喜歡走路,因為在走路,我們可以欣賞到許多「意外」的風景,此時,「行者」只是一個學生個體思考的載體,表達的載體。二、「行者」,我們可能會想到或者應當知道在《西遊記》里的一個人物——孫悟空,也叫孫行者。那麼我們其實也可以從這位主人公的身上發掘一些「行者」的內涵了——追求自由、抱打不平、疾惡如仇、責任心強……他常用的有一句口頭禪:「俺老孫來也!」正是他「行者」的寫照。學生可以從孫悟空性格的角度來詮釋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從人的品格形成來寫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可以以一句話來貫穿全文,以形象動作描寫,以起伏的情節來行文。三、從提示語之中,發現提法語背後的話語。提示語,例舉的事例,學生應當從理解,其實不是行動不行動的問題,而是為什麼而行動的問題。所以,學生可以在「做一個『行者』」的「行者」前加一個適當的修飾語,這樣文章也就好寫了。比如:做一個思考的「行者」、做一個言行一致的「行者」、做一個承前啟後的「行者」、做一個懂得關愛他人的「行者」……這樣把題目細化,從而更好地寫作。四、我們還可以把題目寫成一句相對有哲理的句子,從而確定文章的主旨,以便於更好地寫作。如:做一個行者,做一個有思想的行者,做一個思想支配行動的行者;做一個行者,應當做一個言行統一的行者;做一個行者,做一個關愛他人的行者;做一個行者,做一個能內心自省的行者;做一個行者,做一個具有洞察力的行者……其實,把題目適當地縮小,往往會讓自己更好地選材。人,是思想才蘆葦。人因為思考而使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本次的作文題,其實難與不難,全在學生自己的日常思維,而這個也很好地詮釋了作文教學的一個要求,是一個重要的要求——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情真切;選材有個性,內容充實。我想,做個生活的有心人,作文就不怕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❷ 以 知行合一為題800字作文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編輯本段]【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編輯本段]【理論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王陽明這樣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們樹立一種信念,在剛開始意念活動時句依照"善"的原則去做,將不善和惡消滅在剛剛萌發的時候,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對"知行合一"應該全面理解,這樣才能正確評價。 另外,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中還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衡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改過"是指自己,"責善"是勸別人改過,這裡面還包括了"諫師之道",即向老師進諫,指出錯誤。第二是獨立的治學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第四是強調身體力行。這些教育思想對今天的青年人學習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1] [編輯本段]【代表人物】 王守仁,生於1472年,卒於1529年,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紹興。 「知行合一」理論的佈道者與實踐者-張凱瑞.PTT職業培訓師。優秀培訓師,傑出咨詢師,曾獲珠三角十大人力資源風雲人物,最受歡迎的培訓師等稱號。廣東私營企業協會特聘講師、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講師、美國國際秘書協會會員。 職業經歷: 先後於著名咨詢公司、涉外五星級賓館、大型國營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擔任客戶經理,人力資源經理,培訓總監,運營副總等職務。張老師以「誠信服務,與客戶共同成長」為服務理念,注重與客戶的長期交流與合作,改變傳統的咨詢和培訓模式,有效化解咨詢和培訓風險,讓咨詢顧問與企業真正實現「夥伴」關系! 曾服務客戶: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郵政、廣州地鐵、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廣廈控股、中糧集團、南京地鐵、中捷集團、開元集團、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廣州);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保險、上海永新股份、、建國賓館(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遠電子、錦旭電子、奧美佳數碼、美維電路板、金百澤電路、達進(集團)、富士智能系統、白雲賓館、漢威泰電器、金凱悅大酒店、深圳金暉嘉柏大酒店、聯通黃頁、麗城物業、正大環保科技、諾舟企管、偉國電子、嘉辰貿易、聲南貿易、德州儀器(中國)、銳豐音響 納偉仕音響 雅樂音響、立邦塗料(中國)、朗訊科技、貴科技;勝大燈飾;亞旭塑膠工業;德豪潤達電氣;先技精工;愛美達集團;群光集團等。 【人物生平】 相傳,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卧龍愁。 王守仁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讓王守仁出醜。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歸,結廬於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故世稱陽明先生。 王守仁病癒復職後,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王守仁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地方騷亂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年)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謚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王守仁說:「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心之用,知善知惡者是良知,為善去惡者是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王守仁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行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王守仁論兒童教育,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王守仁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王守仁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王守仁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有很大的影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游覽名勝古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餘姚「四碑亭」,留有紀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橫額:真三不朽。 [編輯本段]【相關事件】 王陽明記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戰之後,勝利的一方,大都會在戰地附近刻石記功。廬山也有一處這樣的地方。 在秀峰境內的李璟讀書台下,有一塊數丈見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處石刻:中間是宋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的《七佛偈》,右邊是明代徐岱的詩,左邊是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後在此勒石記功寫的碑文,人稱記功碑。碑文共136個字,字體莊重遒勁,入石三分。後人評述此碑刻雲: 此山此刻同不朽,風雷呵護森光芒。

麻煩採納,謝謝!

❸ 關於知行合一的作文素材 反面素材也好

知行合一的典型代來表就是王守仁了,自明代著名大臣,心學的創辦者,和孔孟朱並稱的聖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
(ps:我記得小學課本里說到過王守仁盯著竹子想看出真理的事,一直嗤之以鼻-_-#)
王守仁從小有當聖賢的志向,即使不被重用也一直刻苦追尋所謂的「理」,即使面對一切困苦也堅定前行,可朱熹的一句「存天理、去人慾」困擾了他多年,「欲」在心中,那「理」在何處?最終歷經沉浮的他幡然醒悟,天理即是人慾,從此以「知行合一」為指導思想的心學誕生
王守仁用一生闡述了他的知行合一:他清剿盜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官,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傳奇。他的高風亮節被世人所傳唱。

純手打,參考了《明朝那些事》

❹ 知行合一的議論文

知行合一

曾經花費很長的時間去鑽研《明朝那些事兒》,最近回頭翻翻,發現最感慨的還是王守仁的那句「知行合一」。

你可以這么去理解這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方能成才。

你還可以這么去理解這句話——心中想的,要與手中做的相一致,方不負心中良知。像海瑞,一生抱負盡在為民謀利,同樣,也將一生獻給了人民。

但是,我還是要說一說我所贊同的理解——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做法。

王守仁曾作為御史巡撫過江西。比較搞笑的是,他其實是被當時的尚書大人王瓊「坑」到了這里打困擾了朝廷十幾年的土匪。作為一個哲學家,王守仁的用兵卻是相當的詭異陰險。挖坑打伏那是經常的事,但兵力再多卻也要將敵方圍得半死不活再下手擒拿;有時故意說輕敵的話,卻待對方休養生息時突然出手包了餃子。甚至投降的也不放過,什麼被招安過好幾次卻又反叛了好幾次的都殺了示眾了,眾土匪嚇得假投降也成真招安了。

江西清凈了。奇跡發生了。

而這,僅僅是因為王守仁有平定土匪的好的出發點和理想,並輔以狠辣無情的手段。

遏制暴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暴力對抗暴力,很對。

另一個同樣將「知行合一」發展到極致的人,叫做徐階。當時朝政黑暗,嘉靖沉溺道術,嚴嵩把持朝政,妖風盛行。徐階打敗嚴嵩的方式,其實是很讓人不齒的。提拔徐階、相當於他老師一般的夏言被嚴嵩坑害致死,他不發一言;逢年過節走親訪友,也不忘上門拜訪嚴嵩;嘉靖昏庸,他也主動要求替對方煉丹以博好感,提高自己地位對抗嚴嵩;甚至最後打倒嚴嵩,也是通過誣陷他的兒子嚴世蕃謀反來達到目的。

是的,幾乎是當時的所有人都在罵徐階品德敗壞,但他默默忍受了下來,並在打敗嚴嵩當上首輔之後,提拔賢才,清理朝政,一手將大明王朝送上了一段雖不是巔峰但卻安詳和樂的時光。

我佩服他,他可以為了人民百姓而去做自己不願做的事,並在這昏暗的朝政之中,在一次又一次施展狠辣手段的同時,從不迷失自己,從不忘卻自己的出發點。「用之善即善,用之惡即惡。」心懷一個好的出發點,最終目的是為世間爭取廣大公平的利益,過程也許遭人不齒,但若成功,亦值得。

其實,林肯也是「知行合一」的執行者。在《解放黑奴宣言》的通過過程之中,他的幕僚手下曾詢問過他是否需要行賄以保證宣言的通過,林肯含笑不語,手下心中瞭然,四處活動,最終宣言高票通過。美國的黑人,終於可以爭取到自己的公平利益。

其實這種事情很普遍。如果一個政客想要上台為廣大人民謀取利益,那麼他就不得不將對手擠下這競爭台。當然可以啟用,但絕對不可以讓其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或者升起相悖的思想。

若日本打來的時候,我們不以同樣的槍桿迎上,又怎可能將他們打出國門?若只是手捧經書滿口宣揚仁義道德,只怕我中華大地,早已流遍鮮血了!

我中國愛好和平,卻為什麼發展研製殺傷力巨大的核武器?若不是實力強大,一味的口說和平早已被人碾壓了!

其實,有很多高尚偉大的理想的實現,都是建立在強制暴力的無奈舉措之上。

所以,我們不止應該有一顆清明的心,還應該有可以保證理想實現的做法。

「知行合一」,以腳踏實地的變通做法,來實現偉大高尚的人生理想。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❺ 傳統美德 知行合一學以致用580字 作文範文

顧名思義,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俗話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跡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跡,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跡,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跡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我們總是在等,等一個好的時機,等一個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成功所需的條件,反而陷入了永遠的等待之中,甚至連一件小事,也總要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之後才開始行動。我們究竟在等待什麼?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樣?說不定一等就耗費了我們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還有機會反駁么?不,我不信,因為「成功永遠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不是留給那些永遠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時機,恐怕我們的一生都會錯過最佳時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一輩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變現狀。
有這么一個小男孩,資質平凡,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小時候想當班長,結果他連任三年班長;大學時,他喜歡上校花,終於在許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學畢業後,他想開一家公司,三年後這家公司上了電視台;在他30多歲時,忽然想學畫畫,結果他在40幾歲時成功的舉辦了畫展。
當別人羨慕他時,他卻說:"我很平凡,沒有什麼聰明的才智,也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結果如何,我卻認為自己沒有輸"
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畫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該那樣去做,卻沒有去做。
我也曾經只是想想罷了,而沒有付出實際行動。是她,王雨寒璐,一個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雖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讓我有了動力,知道自己絕對不可以再放縱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須去做,想到就行動,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試問,我還有多少個明日呢?幾千個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為自己感到高興,因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開始,確實不容易,但是有這么個讓我倍感壓力的對手,我不怕了,真誠的對你說聲謝謝~!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❻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的作文怎麼寫急急急

心懷感恩之心
是年少不知父母恩,還是經歷了世間的冷暖才懂得父母恩之重?2005年的一堂思品課上,我做了一份調查,引出學生感恩問題:通過調查,我發現多數學生認為長輩也像他們那樣生活優越,也許比他們還更舒適,根本體會不到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的艱辛。在這35位學生的回答中,提到經常在家幫父母做事情的只有2人,佔5.7%,主要都是打掃衛生、購物等,他們認識到「這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更是給父母的一種安慰」。有為父母做事的想法卻沒有實際行動的有17人,佔48.5%,這些學生大多懂得「父母的愛是最偉大、最無私、最不求回報的愛」,他們的煩惱是「能體會父母的艱辛,就是不知道該做點什麼」。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樣的詩詞俗語傳承著中華民族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然而,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識在逐漸淡化,金錢和利益的權衡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相助和親情關愛。正處心智發育期的孩子面對網路虛擬世界的誘惑,或生活在單親家庭、隔代家庭,甚至是長期與父母分居的留守兒童,如果從小很少受到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教導之恩、感謝自然恩賜之恩的教育,難免失去對感恩這一傳統美德的認同。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種花一樣,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一課,也是社會和諧的前奏。
但感恩教育是一個全新課題,在全國其他地方的實踐也剛開始。「學會感恩」在本學期才寫進上海市新版中小學生守則。
開展感恩教育的前提是讓孩子們認識到其必要性。現在許多孩子對父母長輩的愛已經習慣接受,理所當然地享受他們的照顧和無私奉獻,從來沒有想到如何去回報父母。開展感恩教育正是為讓孩子們在享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也能學會理解別人的付出,讓他們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愛延續和傳遞,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本學期,感恩教育也成為了我校德育處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個重點內容。我班的感恩教育首先是讓學生對父母、師長、朋友心存感恩;其次是發現身邊點滴的愛,懂得愛,讓每天發生的瑣碎小事變得親切而感動;最後是學會給予愛、播種愛,懂得付出是報恩,讓別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快樂。利用每天的晨會和班會時間,宣講身邊典型的事例,同時重點利用節日為載體,推出主題感恩教育。通過給學生講述一些事例以及從網上查找一些感恩方面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結合此次活動從文學與思維校本教材種選擇了背影、以小見大、悠悠寸草心和地震中的父子等幾篇文章,作為文學欣賞時進行品德教育的內容。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我創設以「感恩」為主題的班級氛圍,讓學生在充滿「感恩」的環境中得到陶醉,心靈得到震撼。因而,我根據班級學生的個性、特長、活動方式,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根據搜尋的有關「感恩」的信息,進行藝術創作,並進行展示。講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故事會,讓學生用優雅動聽的童聲,豐富的肢體語言進行演講,以此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學生們認識到「孝心、愛心」是「立人之本」,「人倫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是中華倫理持續發展的內在基因,是中華文化之特色。
學生的品德往往是通過言行加以體現,而光說不做也是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因而必須做到知行合一,讓學生在具體的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去活動、去沖突、去體驗、去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和良好的行為模式,讓他們在「親近自然、融入社會和認識自我」的實踐活動中獲取道德的發展。為此,請學生圍繞與「感恩」主題有關的以下幾個方面自主地、真誠地、卓有成效地開展實踐活動,鼓勵孩子走出課堂,同時給學生布置「感恩作業」,在家中,如每天給父母、老師、同學一個問候,每周為父母做一件實事等。在社區里,以至上升到社會的大范圍內進行感恩的自覺活動。隔一段時間,在班上進行感恩行為的交流。使學生由單純的感激父母,轉化為對社會的感恩,從而學會去關心和幫助別人。
通過一個時期的「感恩」教育,能主動為父母做事的共有27人,佔了77%。他們為父母所做的基本上都是不太大的事,如學做家務、陪父母聊天、重陽節給家中的老人送去慰問、去敬老院為老人們服務,看上去雖然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學生們確實是實實在在受到教育。
對學生進行感恩活動是一個必要而有意義的活動,當然要想讓學生的認識從單純的點滴行動上升到對社會的感恩,還需要一定的過程。只能在不斷摸索中,在與學生的交流和不斷的磨合中,爭取讓學生的心靈獲得最大的收獲。
讓學生學會「感恩」就是知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蘊含的處事哲學;讓學生領悟「感恩」就是領悟「只有心懷感恩,才能滋潤生命」的人生真諦;讓學生學會「感恩」就是讓他們體會到只要心中裝著愛就會使這個世界充滿愛,讓學生學會「感恩」就是學會施予世界一點恩賜而感受到世界將施予他們更多的恩澤。與之相反,也應該讓學生懂得:一個喪失「感恩」之情的人,他的人生就會一片蒼白,一個喪失「感恩」的社會,世界將變得光怪陸離,一個喪失「感恩」的民族,他們的祖國必將危在旦夕!
讓我們的學生知道感恩,學會感恩,體味到「愛」的真諦,了解身邊的人,感受社會的溫暖,學會把得到的愛分給他人、回報社會。感恩是一種方式,感恩是一種境界。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
是年少不知父母恩,還是經歷了世間的冷暖才懂得父母恩之重?2005年的一堂思品課上,我做了一份調查,引出學生感恩問題:通過調查,我發現多數學生認為長輩也像他們那樣生活優越,也許比他們還更舒適,根本體會不到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的艱辛。在這35位學生的回答中,提到經常在家幫父母做事情的只有2人,佔5.7%,主要都是打掃衛生、購物等,他們認識到「這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更是給父母的一種安慰」。有為父母做事的想法卻沒有實際行動的有17人,佔48.5%,這些學生大多懂得「父母的愛是最偉大、最無私、最不求回報的愛」,他們的煩惱是「能體會父母的艱辛,就是不知道該做點什麼」。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樣的詩詞俗語傳承著中華民族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然而,處在社會轉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識在逐漸淡化,金錢和利益的權衡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相助和親情關愛。正處心智發育期的孩子面對網路虛擬世界的誘惑,或生活在單親家庭、隔代家庭,甚至是長期與父母分居的留守兒童,如果從小很少受到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教導之恩、感謝自然恩賜之恩的教育,難免失去對感恩這一傳統美德的認同。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種花一樣,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一課,也是社會和諧的前奏。
但感恩教育是一個全新課題,在全國其他地方的實踐也剛開始。「學會感恩」在本學期才寫進上海市新版中小學生守則。
開展感恩教育的前提是讓孩子們認識到其必要性。現在許多孩子對父母長輩的愛已經習慣接受,理所當然地享受他們的照顧和無私奉獻,從來沒有想到如何去回報父母。開展感恩教育正是為讓孩子們在享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也能學會理解別人的付出,讓他們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愛延續和傳遞,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本學期,感恩教育也成為了我校德育處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個重點內容。我班的感恩教育首先是讓學生對父母、師長、朋友心存感恩;其次是發現身邊點滴的愛,懂得愛,讓每天發生的瑣碎小事變得親切而感動;最後是學會給予愛、播種愛,懂得付出是報恩,讓別人因自己的存在而快樂。利用每天的晨會和班會時間,宣講身邊典型的事例,同時重點利用節日為載體,推出主題感恩教育。通過給學生講述一些事例以及從網上查找一些感恩方面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結合此次活動從文學與思維校本教材種選擇了背影、以小見大、悠悠寸草心和地震中的父子等幾篇文章,作為文學欣賞時進行品德教育的內容。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我創設以「感恩」為主題的班級氛圍,讓學生在充滿「感恩」的環境中得到陶醉,心靈得到震撼。因而,我根據班級學生的個性、特長、活動方式,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幾個小組,根據搜尋的有關「感恩」的信息,進行藝術創作,並進行展示。講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故事會,讓學生用優雅動聽的童聲,豐富的肢體語言進行演講,以此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學生們認識到「孝心、愛心」是「立人之本」,「人倫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是中華倫理持續發展的內在基因,是中華文化之特色。
學生的品德往往是通過言行加以體現,而光說不做也是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因而必須做到知行合一,讓學生在具體的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去活動、去沖突、去體驗、去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和良好的行為模式,讓他們在「親近自然、融入社會和認識自我」的實踐活動中獲取道德的發展。為此,請學生圍繞與「感恩」主題有關的以下幾個方面自主地、真誠地、卓有成效地開展實踐活動,鼓勵孩子走出課堂,同時給學生布置「感恩作業」,在家中,如每天給父母、老師、同學一個問候,每周為父母做一件實事等。在社區里,以至上升到社會的大范圍內進行感恩的自覺活動。隔一段時間,在班上進行感恩行為的交流。使學生由單純的感激父母,轉化為對社會的感恩,從而學會去關心和幫助別人。
通過一個時期的「感恩」教育,能主動為父母做事的共有27人,佔了77%。他們為父母所做的基本上都是不太大的事,如學做家務、陪父母聊天、重陽節給家中的老人送去慰問、去敬老院為老人們服務,看上去雖然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學生們確實是實實在在受到教育。
對學生進行感恩活動是一個必要而有意義的活動,當然要想讓學生的認識從單純的點滴行動上升到對社會的感恩,還需要一定的過程。只能在不斷摸索中,在與學生的交流和不斷的磨合中,爭取讓學生的心靈獲得最大的收獲。
讓學生學會「感恩」就是知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蘊含的處事哲學;讓學生領悟「感恩」就是領悟「只有心懷感恩,才能滋潤生命」的人生真諦;讓學生學會「感恩」就是讓他們體會到只要心中裝著愛就會使這個世界充滿愛,讓學生學會「感恩」就是學會施予世界一點恩賜而感受到世界將施予他們更多的恩澤。與之相反,也應該讓學生懂得:一個喪失「感恩」之情的人,他的人生就會一片蒼白,一個喪失「感恩」的社會,世界將變得光怪陸離,一個喪失「感恩」的民族,他們的祖國必將危在旦夕!
讓我們的學生知道感恩,學會感恩,體味到「愛」的真諦,了解身邊的人,感受社會的溫暖,學會把得到的愛分給他人、回報社會。感恩是一種方式,感恩是一種境界。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

❼ 求作文:知行合一 和 欣賞自己 的作文立意和一個很好的作文標題。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
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
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
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
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
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
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編輯本段]【提出背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的知先
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
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編輯本段]【理論分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
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
學的弊端。
王陽明這樣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們樹立一種信念,在剛開始意念活動時句依照"善"的原則去做,將不善和惡消滅在剛剛
萌發的時候,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對"知行合一"應該全面理解,這樣才能正確評價。
另外,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中還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衡之馬,漂盪
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改過"是指自己,"責善"是勸別人改過,這裡面還包括了"諫師之
道",即向老師進諫,指出錯誤。第二是獨立的治學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第四是強調身體力行。這些教育思想對今天的青年人學習有很好的借
鑒意義。[1] [編輯本段]【代表人物】王守仁,生於1472年,卒於1529年,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紹興。
「知行合一」理論的佈道者與實踐者-張凱瑞.PTT職業培訓師。優秀培訓師,傑出咨詢師,曾獲珠三角十大人力資源風雲人物,最受歡迎的培訓師等稱號。廣東私營企業協會特聘講師、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講師、美國國際秘書協會會員。
職業經歷:先
後於著名咨詢公司、涉外五星級賓館、大型國營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擔任客戶經理,人力資源經理,培訓總監,運營副總等職務。張老師以「誠信服務,與客
戶共同成長」為服務理念,注重與客戶的長期交流與合作,改變傳統的咨詢和培訓模式,有效化解咨詢和培訓風險,讓咨詢顧問與企業真正實現「夥伴」關系!
曾服務客戶:中
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郵政、廣州地鐵、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廣廈控股、中糧集團、南京地鐵、中捷集團、開元集團、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廣
州);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保險、上海永新股份、、建國賓館(四星)、紫金山大酒店(五星)、城市酒店(四星)、光遠電子、錦旭電子、奧美佳數碼、美維電路
板、金百澤電路、達進(集團)、富士智能系統、白雲賓館、漢威泰電器、金凱悅大酒店、深圳金暉嘉柏大酒店、聯通黃頁、麗城物業、正大環保科技、諾舟企管、
偉國電子、嘉辰貿易、聲南貿易、德州儀器(中國)、銳豐音響 納偉仕音響
雅樂音響、立邦塗料(中國)、朗訊科技、貴科技;勝大燈飾;亞旭塑膠工業;德豪潤達電氣;先技精工;愛美達集團;群光集團等。
【人物生平】
相傳,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卧龍愁。

王守仁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
廷上下都知道王守仁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讓王守仁出醜。不料守仁提
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歸,結廬於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故世稱陽明先生。

王守仁病癒復職後,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
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王守仁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
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地方騷亂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
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年)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謚文成。
【主要成就】

王守仁是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王守仁說:「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心之用,知善知惡者是良知,
為善去惡者是格物。」並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王守仁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認為為學「惟學得
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以達到所謂
「萬物一體"的境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行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王守仁論兒童教育,反對「鞭
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王守仁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
影響很大。王守仁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後,「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王守仁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有很大的影
響。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就有一塊「一生伏首拜陽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非常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回故鄉時,常游覽名勝古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餘姚「四碑亭」,留有紀念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橫額:真三不朽。 [編輯本段]【相關事件】王陽明記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戰之後,勝利的一方,大都會在戰地附近刻石記功。廬山也有一處這樣的地方。
在秀峰境內的李璟讀書台下,有一塊數丈見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處石刻:中間是宋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的《七佛偈》,右邊是明代徐岱的詩,左邊是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後在此勒石記功寫的碑文,人稱記功碑。碑文共136個字,字體莊重遒勁,入石三分。後人評述此碑刻雲:
此山此刻同不朽,風雷呵護森光芒。

❽ 心存品德,知行合一作文200字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我們常常會說知行合一、行勝於言。但這些還僅僅停留在話語上,沒有化為我們切實的行動,沒有化為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實講,這一條是中國文化的重點,也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點。《中庸》里有一句話:「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簡單的意思是說:有一些人道理聽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卻因為氣力的原因,結果就半途而廢了,而我(孔子)卻不會停下來。 講作文的時候,一些媽媽講: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來就好難啊!這是一個問題。在生活中、工作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廢。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思想上、意識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識上搞懂了,還僅僅是開始,如果沒有行動,思想上意識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謂: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論語》中,孔子曾經承認過,自己在識人方面有過失誤。他說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時候,是聽其言,信其行。後來糾正了這個觀點,對一個人的認識,要聽其言,觀其行。我們通常都會犯這樣的錯誤:一是喜歡聰明的人,而不太喜歡相對較笨的人。二是喜歡通過一個人的語言,來判定這個人是聰明還是愚笨。這樣識別人、斷定人,往往會造成很大的誤判。看一個人語言的表達、思想上的認識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還要看行動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證其思想、意識。不能簡單地憑一個人語言的表達,來斷定一個人的好壞智愚。
有一些媽媽講,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來好難啊!這話跟沒說一樣。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認自己很笨,但做起來好難啊——似乎又在否認自己很聰明。反過來講,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說自己很聰明;但做起來好難啊——其實在進一步證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實是很簡單的。一個有成就的人,絕不是僅僅從思想上明白的人;一個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實施行動的人。正所謂:心動不如行動,也是這個道理。而我們往往犯的一個低級的錯誤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動上加以實施。我們在生活中知人識事,也會犯一個簡單而低級的錯誤,對別人、對外物,我們常常是聽其言,信其行;對自己呢,則常常是講其言,不去行。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就有了三個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們通常用英語講:JUSTDOIT,而不是說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說明了行動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轉換在行動上,那是一點意義也沒有的。正如一個不會游泳的人,無論他寫出多麼高深的游泳理論、教材,這樣的理論與教材,也是沒有用的。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從知與行的觀點來看,愚公的愚——愚在沒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確實有理由,認為這樣的搬山行為是愚蠢的。但是反過來講,最後的結論證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為愚公聰明就聰明在行動,而智叟的愚,就表現在光是腦袋靈光、嘴皮滑溜,卻沒有行動。所以講,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識上的智,也不要僅僅是停留在嘴頭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識上、嘴頭上的智與知轉化成行動上的智。這是聰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國教育的重點。過去,在古人的學習中是要把這個思想貫穿始終的。比如《三字經》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學,不知義。親師友,習禮儀。在這一章中,一上來並沒有講如何知某數,識某文。「人不學,不知義」講的是學習的目的——要知義。怎麼知義呢?要「親師友,習禮儀。」「親師友,習禮儀」不是知識的范疇,而是行動
的范疇。

❾ 「知訓明理,知行合一」作文,字數800字

王守仁在其教育哲學的理論基礎上,強調「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學」,由此突出道德的主觀性。他指出「明德」、即「天理」,是「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照不昧者也」。也就是說,道德是人心良知的實質內容,至於仁義禮智不過是「表德」而已,是人心良知見諸於外在道德實踐的作用表現。《傳習錄》在充分肯定道德的主觀性同時,把有關道德心理因素如志向、動機、情感、意志以及道德主體的性格等,都說成是既源於心又影響心之良知的東西,或者說成是「心之本體」的「用」。如何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呢?這要從「知行合一」、「心即理」前提來考慮它的邏輯起點。《傳習錄》下講:「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意之靈明處謂之知」,「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別善惡。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便謂之欲」。這就是說,心作為道德心理諸因素的主宰,主要是通過「心之體」的「用」來體現的,所以道德教育重在「良知之用」上「正心誠意」。「正心誠意」是《禮記·大學》所提出的德育命題,但王守仁反對宋明理學家把「正心誠意」只看作內心修養的方法,而是看作使心理倫理化並使倫理化心理由內向外無限延伸的一種主觀道德實踐過程。因為「意之所在便是物」,意不是空洞抽象的意念,而是包含了意念指涉的客觀事物,意念往往作為道德行為的動機,它對支配和影響人的道德認識、判斷、選擇以及道德實踐,都有導向性的作用。所以,《傳習錄》在「誠意」問題上著重闡述它作為德育過程起點的重要性,認為「一念之發」處正是「誠意」的功夫,也正是「致良知」的切緊處。王守仁說:「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物慾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 所謂「誠意」,就是正念頭,使每一意念的萌發都本著「良知」的發用流行,也就是說每一意念都應當是符合道德的。這叫做「功夫不離本體」,或叫做「本體功夫」。王守仁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即便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總的說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方面,更突出的是強調端正道德動機對道德實踐的支配乃至決定作用,所以《傳習錄》所闡述的道德修養原則與方法,著重於個體的主觀道德實踐,著重道德個體的道德理性培養與訓練。

❿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作文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說:懂得道理與實際應用都是重要的。說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實現理想,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方法。這看上去是句簡單的話,實際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跡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跡,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跡,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跡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我們總是在等,等一個好的時機,等一個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成功所需的條件,反而陷入了永遠的等待之中,甚至連一件小事,也總要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之後才開始行動。我們究竟在等待什麼?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樣?說不定一等就耗費了我們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還有機會反駁么?不,我不信,因為「成功永遠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不是留給那些永遠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時機,恐怕我們的一生都會錯過最佳時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一輩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變現狀。
有這么一個小男孩,資質平凡,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小時候想當班長,結果他連任三年班長;大學時,他喜歡上校花,終於在許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學畢業後,他想開一家公司,三年後這家公司上了電視台;在他30多歲時,忽然想學畫畫,結果他在40幾歲時成功的舉辦了畫展。
當別人羨慕他時,他卻說:"我很平凡,沒有什麼聰明的才智,也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結果如何,我卻認為自己沒有輸"。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畫家余丹青先生。
其實現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罷了,而沒有付出實際行動。要真正實現目標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這樣我們才能不留遺憾!

閱讀全文

與知行合一作文結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