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傳承古老優秀文化為題的高中作文
中國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度,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著稱,而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我們是民族的希望,我們更有責任傳承和發揚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
從古至今,青少年人才輩出,古代就有融四歲,能讓梨。到了現代,更是有獨自照顧癱瘓養母十二年的孟佩傑,在他們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中華文化的
縮影。他門的心都是最美的。孟佩傑照顧一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養母十二年,十二年,難以想像十二年中她上如何用她稚嫩的肩膀撐起這個家。可是,她從來不
說苦不說累,沒有一絲怨言。她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人嗎?
其實,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不需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們只需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件小
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啊,美德就是藏在在點點滴滴的小事里。在生活中我們應樹立起我們的榜樣,樹立自己的理想,積極學習,用我們的
實際行動來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詮釋美德,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我們的美德感染更多的人。
每一個人都是美德的化身。青少年時期是我們一生中的黃金階段,也是我們性格形成的階段,我們更要挖掘自身的潛能,開發自己的優點,讓自己的優點
變成一種美德。「傳承優秀文化,爭做美德少年。」這並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多的是要喚起我們心中的美德。時間匆匆,但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心中的美德。我們要
努力,要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要讓自己的美德在中華文化中熠熠發光。
B. 怎樣傳承文化作文素材
立意點:文化傳承、初心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包括各類真人秀、親子秀、相親節目等綜藝節目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在受到一些觀眾追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同質化、泛娛樂化趨勢,而這為當下文化類節目的爆發提供了契機。
面對文化類節目的集體走紅,《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評論:「一條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飯館,這家飯館的生意肯定不行。如果是飯館一條街,可能大家生意都好。這是一個行業的生態。包括各種娛樂節目在內,從不同層次共同滿足觀眾需求的娛樂努力,都是一種生態,文化節目也開始產生了某種生態,因為它有了一定數量上的積累。
「但在視頻節目整體佔比上,我覺得文化節目的數量,其實遠遠不足。文化類熱播節目,還是鳳毛麟角。」同時,他認為,這些文化節目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滿足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的一種努力。「有一些節目更能滿足大眾的情感需要,有一些滿足知識傳播型的,也有一些趣味性的,還有一些是智慧型的等。它們屬於有不同的層次,這些層次最終合成一種叫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景觀。
各種層次沒有所謂高低,大家都應該去努力,生態越豐富,產品成長的可能越健康。」有評論指出,《朗讀者》和《見字如面》生逢其時,它們成功激活了公眾對傳統文化的那股無處釋放的熱情。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看來,要理解文化節目走紅的當下,必須了解中國綜藝節目模式的變遷過程 ......
C. ★關於生活中傳統文化有哪些的優秀高中作文素材
作文一:傳統文化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台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簡訊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 傳統 ,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D. 以傳承為話題的素材
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六十年的堅持發展,這是一個民族的辛酸與輝煌,遠非史書鉛印的文字所能表述。我們攜手一起走過,去傳承祖國的文明,傳承祖國的精神,傳承祖國的夢想和希望。
我們以《詩經》關雎的歌喉,以屈原《橘頌》的音韻;以古風與樂府,律詩與散曲;以京劇與秦腔,梆子與鼓詞,傳唱祖國歷史的恢弘,傳唱祖國山河的壯麗。
我們以岳飛的一闋《滿江紅》,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氣歌》,以魯迅的一聲《吶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傳唱祖國不屈的脊樑與骨氣,傳唱祖國不滅的尊嚴與神聖。
我們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方誌敏身上的那份清貧,以楊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劉志丹胸前的那塊補丁,以焦裕祿窗前的那盞油燈,以孔繁森原上留下的那串腳印,傳唱祖國的堅韌與頑強,傳唱祖國的靈魂與精神。
五千年上下祖國的山河屹立不倒,六十年風雨民族的精神源遠流長。
六十年,我們在敵人的轟炸下建立了全新的中國。我們修葺了北平的殘垣,讓古城免遭炮火創傷獲得新生,讓和平之聲響遍四面八方;我們解除了西藏的束縛,讓那片青青草原和碧藍天空更加寧靜美好,讓那些純真質朴的人兒重新展露笑顏;我們迎來了港澳的回歸,讓七子之歌的美妙旋律回響整個世界,讓紫荊花和蓮花一齊盛開在四季永不凋謝……我們在建立全新生活的同時也保衛了領土的完整。
六十年,我們從閉關鎖國走向了世界。我們也去寫美索不達米亞和愛琴海沿岸的古文明,也去畫聖索菲亞大教堂和巴黎聖母院,也去考察希臘國土上倒塌的牆垣和羅馬帝國古代文明……我們在領略祖國風貌的同時也享受世界的異域情懷。
六十年,我們的祖國騰飛了。我們讓原子彈和氫彈一起爆炸,在中華的土地上震響;我們讓航天飛船一飛沖天,在宇宙中翱翔;我們讓雜交水稻滋生繁衍,在祖國的懷抱中茁壯……我們在學習古老文化的同時也崇尚科學的發展。
我們是炎黃的後代,是華夏90後的希望,是一個民族的脊樑,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我們將傳承絲綢之路上的文明,義勇軍的不屈,奧運的堅韌和對科學的執著,我們將傳承一種文明,一種經久不衰的文明,一種精神,一種永垂不朽的精神。
傳承,讓我們的生命在祖國的關愛下延續下去。
傳承,讓古老的文明在年輕的臆想中延續下去。
我們將用堅強的雙手托起祖國明天的太陽,讓它的光芒綻放在世界最矚目的地方。
E. 繼承傳統文化作文素材
繼承與創新」材料作文導寫
——荊州市Ⅰ檢作文寫作指導
湖北省松滋市第四中學 周志軍
【題目設計】
在跟隨齊白石學藝的過程中,生性聰慧的許麟廬漸漸得到了老師的真傳,「東城齊白石」這個美譽讓許麟廬非常得意並多少有些飄飄然,這時候白石老人的一句話點醒了他:「學我者生,似我者亡」。 許麟廬牢記恩師的教誨,博採眾長,悟出了「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的八字心得。齊白石作畫如寫楷書,古樸凝重;許麟廬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筆法入畫,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大寫意畫風。
要求選准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
2009年湖北高考作文「站在 的門口」,考生可以寫當下的情況,也可以回憶過去,展望未來,給考生相當大的自由度,易於寫出個性,展現人文素養。但過於寬泛的題目,無形之中會助長愈演愈烈的猜題、套題之風,也給學生套作、宿構,甚至抄襲以可乘之機。為了遏制這一不良風氣,對中學作文教學及高考作文備考起積極的推導作用,荊州市質檢採用新材料作文的題型,可謂用心良苦。從材料的內涵來看,許麟廬所揭示的學習繼承與保持個性、發展創新的關系,與湖北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中的理念緊密相關,與我國處在改革發展關鍵期學習發達國家、保持中國特色、爭取創新發展的國情高度契合。這有利於引導高中生關注現實生活,思考現實生活,寫好現實生活。
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大致要經歷以下幾個過程:
一、審讀材料,提煉關鍵詞
首先要認真閱讀原材料,這是寫好新材料料作文題的前提和基礎。此題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許麟廬牢記恩師齊白石的教誨,博採眾長,經過創新,在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此基礎上,則要對能體現材料的中心的重要語句進行分析。
追答:
重要的句子是齊白石、許麟廬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是從執教者的角度對學生提出要求: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不會有自己的天地;學習不能一味模仿、生搬硬套,而要有所創新,要有自己的特色。「尋門而入,破門而出」,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告訴我們:要重視前人,繼承前人的成果,博採眾長;更要在學習的基礎上,發揚個性,發展創新,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把這兩句話結合起來,則給我們這樣的啟示:重視前人,繼承傳統,固然無可厚非;但是,任何一門技藝和學問、個人與集體、國家與民族又總是要向前發展的,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會使之失去生命力;創新是一個藝術家的生命之所在,也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的後繼動力和立身之本。
當然,從新材料作文寫作的特性出發,在寫作時也可以根據材料的多層性選一個角度來深入品析,達到「淺者淺得,深者深得」的效果。同學們可以多角度解讀材料:
(一)從齊白石對許麟廬的教誨角度。齊白石並沒有把弟子拘囿在自己的領域,而是要求弟子有所突破,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代宗師的胸懷氣度,更能領悟到什麼是真正的教育:著眼於人的發展,使人得到最大發展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從而,反思現實教育中存在的扼殺學生個性與創新能力,不能使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情形。
(二)從「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的角度。「門」可以是進步某一領域的門徑,可以是某種方法,某種模式,某個老師……但它是我們進入這一領域的最有效的方法,最可靠的經驗……從而領會到創新的前提是夯實基礎、繼承傳統,不能盲目創新
F. 繼承傳統文化的高中作文或素材,多多益善。
「傳統文化失落」材料作文寫作參考 【我們面對的現實】
親愛的中學生朋友,我現在想問你們:當敦煌的瑰寶出現在大英博物館,當《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的讀者更多的是外國人——作為華夏子民,我們應該為此欣喜還是悲哀?當我們的經濟實力受到世人的矚目,而中華優秀文化卻在不自覺中流失,我們是該喜還是該憂? 當然我們也知道,過去的文化是少數人的專利,只有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才配談文化,而那些種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來是見不著也想不到這樣的陽春白雪的。在孔儒之風居於正統的時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讀書人的行頭也似乎比別人高雅尊貴了許多。幾千年的文化血脈流傳下來,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我來自一個文明的國度,一個賁張著文化的國度,所以,文化成了時下許多人的寵愛,成了當今社會中的一種風氣或潮流。於是,這樣的文化幾乎可以填滿這個國家的坑坑窪窪。
無論如何,文化都是一個高尚的字眼,崇尚文化更是一個民族的幸事,但果真國民的素質就高到連天上飄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是文化的那個境地了嗎?如此「文化」的泛濫並不能見證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富強和優越,反倒是體現出了它的荒唐和無知。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解放的確帶來了文化的活躍和激盪,國門打開的確帶來了文化的四面來風八方有雨。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新舊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比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變革都積極地不可避免地涌現出來。西方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的東進也慢慢縮小了東西文化之間的距離,這在青年一代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我們所見所聞之處,80年代後期出生的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裡面過生日,可他們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筆該怎麼拿,沒讀過線裝書,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他們可以把不知從哪個角落裡找出來的珠算盤當車推著玩。在他們的記憶中,不曾有過這些傳統的東西的印象,因此,它們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無力的。這些祖先傳下來的東西,浸濡著華夏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對於他們來說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於是,今天的年輕人開始忽視甚至放棄這些國產的文化,他們更崇尚西方文化,他們西裝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滿世界跑,卻懶得抽出一天的時間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傳統文化在中國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為一個沉痛的現實。雖然傳統文化不盡是好的,難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華絕對是大大超過流毒的,不然中華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幾大古文明早已折經斷脈的時候依舊熠熠發光?但最可嘆也是最可悲之處,是我們漠視的文化卻被人家視若珍寶。當初韓國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列入它的文化遺產時,國內輿論一片嘩然,其中一篇標題《「去傳統化」將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的文章這樣寫道:「中國長達一個世紀的『去傳統化』運動並未導致中國富強,它只造成斷裂的一代——對傳統文化無知的失落的一代„„由於我們對傳統的冷漠,以至我們對傳統的保存遠不如鄰國。我們心有不甘卻怨不得別人,是我們自己把文化遺產拱手讓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當時的滿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車車地把那些本屬於我們的敦煌的經卷、書籍、塑像運往歐洲時,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覺:那些敦煌的寶貝不是人家搶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僅值幾個碎銀的東西換走的。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就這樣簡單而乾脆地流失了!還有《孫子兵法》、《三國演義》、《論持久戰》這些今天的年輕人鮮有問津的經典文化沒有被我們國人吸收,卻被日韓及歐美一些國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資源,運用於商戰之中,反過來再和我們來做生意。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還是華夏子孫的悲哀?我們不得而知。
一個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啟人心智、誨人不倦地能促進人類自身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精神食糧,而不是那些穿鑿附會、沽名釣譽的佯裝高尚甚至傳播封建迷信違法亂紀的有著不軌行徑的渣滓。一個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虛假文化。泡沫和虛假文化無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構人格品質。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寧缺毋濫是定義文化的道德底線。 文化的嬗變只能說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貧乏已影響到精神文明的建設,制約人們的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內涵是我們終其一生也領悟不完,參透不了的。也許它的某些雜質是該舍棄的,也許它的某些內容尚不能給我們的經濟建設提供及時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們可以揚長避短,可以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共同服務於我們的建設事業。
G. 求[文化傳承]類作文素材
寫武術吧!
主題是,
中華武術的傳承的暗淡實情。
好多武術都斷了傳承。
現在回人,鍛煉身體,張口閉口跆拳道。答
中國缺少一個有影響力的武術大師,
缺乏炒作,
缺乏武術文化宣傳
缺乏強勢武術代表,
(連李小龍的截拳道,練習的居然是外國人比中國人多的多。)
等等原因。。。
作者可以到網路裡面搜到很多相關武術信息
如果你也是一個武術愛好者,
哪怕曾經是一個武俠小說迷
請想想辦法,
開動腦筋,
寫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吧,
宣傳中國武術,把跆拳道驅逐出中國。
讓類似「精武門」的武館超越其他鍛煉場所。
H. 急求有關文化傳承的作文素材,人物示例,要新
我們的祖國在漫長的歲月里,孕育了長青的山川,長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作為一個中國人,可堪自豪的事實在是太多了。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 ,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後人作出了榜樣。 諸如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久不衰執著追求的完美精神氣質。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氣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氣」斗,與元統治者的威脅利誘「邪氣」斗,留取丹心照汗青。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為人間留 正氣」,大義凜然犧牲在張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詩人朱自清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氣餓死不領美國糧……
「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這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 國外科學家紛紛回歸祖國,要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關押、軟禁、監視,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謝絕英國老師讓他攻下博士學位再回國的勸告……
以上種種愛國、氣節的實例,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華歷史上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及權勢的威迫,小則賣友求榮,大則賣國求貴也大有人在。這就要求我們時時刻刻都要以祖國和民族利益為重。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決定了一個人,一個 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絲,功在初化」說明一個人的成長與其少年時代有密切聯系,歷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前去廣州革命根據地,途經長沙寫下的《沁園春.長沙》 ,其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表現出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並為之奮斗終身。十九歲的周恩來所作「大江歌罷掉頭東」也體現了他改造舊中國的遠大志向。可謂少年壯志凌雲。
當個人、民族、國家處於逆境時更應奮發立志。司馬遷曾總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違遷蜀,世傳 《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這些是發憤立志的最好例 子。「卧薪嘗膽」的故事更顯現了從逆境中走出來的可貴精神。迭經優患的中華民族始終堅強地屹立於世界之 林,「卧薪嘗膽」的志向,多難興邦的信念,堅韌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勵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但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國家民族為出發點、為歸屬,才符合傳統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奮發立志既要從大處著眼,更要從小處著手,從自我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在人生途中不斷地砥礪操行,完成大志。這就要求我們胸懷鴻鵠之志,奮發圖強。
中華民族雖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於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與中華民族跟隨時代潮流、勇於改革創新的傳統美德是分不開的。
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對北宋中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正統思想是何等的針鋒相對。王安石這種反對守舊,勇於進取的思想及大膽變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領先於時代,為後人推崇和尊敬。
中華民族同時又是一個善於不斷吸取其他民族、國家先進文化,勇於創新的一個民族。近代的林則徐從中國反侵略戰爭和國際交往的需要出發,組織翻譯整理成《四洲志》,成為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書籍。策劃海防時也先著手調查西方情況,這對打破長期以來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封閉愚昧狀態,為中國人認識世界和學習西方長技,邁出了堅實一步。直至陳獨秀開創的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民主」和「科學」;李大釗宣傳介紹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之路,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
歷史告訴我們,要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既離不開生養、哺育我們的這塊黃土地,也離不開及時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這就要求我們銳意進取,敢於和善於改革創新。
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極為豐富,這與古人的勤學是分不開的。錐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的故事。蘇秦為吸取廣博知識,夜以繼日發憤苦讀,當睏乏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堅持學習。 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說明勤學的道理。
讀書光好學還不夠,還需善疑好問。孔子從小入太廟「每事問」。他主張「疑思問」,「不恥下問」。荀子把「不知則問」和「不能則學」相提並論。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學不行,不問不知」。他們都把學和問聯在一起。不學不問怎能成為學問家,學貴在問,這樣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來,勤學好問對我們中學生來說是尤為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多思考,大膽質疑,逐步形成勤學好問的良好品德。
勤儉、廉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漢唐時期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勤政、勤儉帶來了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與前朝秦隋的窮奢極欲導致覆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古人雲:「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表明中華民族對勤儉與奢侈鮮明的善惡態度。
不為金錢或物質所惑,不為權勢所動,終身保持廉潔、清正的節操,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衛戰中的於謙,「要留清白在人間」。他為人間留下了兩種清白,其一是為民族為國家不計個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時嚴於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風。由於北京保衛戰有功,他受到賞賜還加官進爵,但都被他堅決推辭,後遭讒陷抄家時卻是家徒四壁。於謙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僅贏得世人崇敬,於今天也深有啟迪。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傳統的勤儉、廉正美德得到升華。
作為優良的道德傳統,勤儉和廉正在今天更要發揚光大。這就要求我們從一點一滴中學會勤儉,培養廉正的美德。
敬長即尊敬長輩。敬長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大釗曾說過:「……我不主張兒子對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愛自己的老人,因為他撫養了我,教育了我,為我付出過很大的心血,疼愛自己的老人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長傳統美德更應提倡和發揚,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范。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又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深刻反映了這一點。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系的准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沖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 ,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 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 ,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當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遠不是以上六個方面可以概括的。
不是嗎?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鑄造了我們的靈魂,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它積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遺產,它蘊涵著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它體現了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著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同學們,當你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彬彬有禮地問好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學會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你學會"寬於待人,嚴於律己"的時候;當你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當你志存高遠而又腳踏實地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嗎!
讓我們為擁有這樣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而自豪,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里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文明、高雅、有氣度、有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