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鏡由心生,願心淡然為題,寫一篇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除詩歌外)
透過不同的人生,可以望見不同的風景。打開我們的人生之窗,望眼窗外,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有人看到靜,有人看到鬧;有人說繁亂,有人說簡單。在我看來,一切景物與景緻皆是我們內心的反映。境由心生,眼前之景盡是心中之情。
浮生若夢,我惟願以心之淡然去望見景之清簡。我愛窗外那份清靜,我知道淡然的心態一定能望見那場景。心之淡然,並非對世事的冷淡,也並非一種無為的平淡,而是一中淡靜從容。萬水千山走遍,我想唯有心之淡然能使我們更坦然,更安心的去望見周遭的一切。
「我在天空垂釣,釣一池晶瑩剔透的繁星。」梭羅詩意地棲居在瓦爾登湖畔,用他淡然之心與寧靜的自然相伴。
城市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縱欲生活給平添了喧囂與紛擾,他所見之景處處皆是喧鬧,他深知自己的內心早已不再平靜。終於,梭羅回歸淡然心境,在瓦爾登湖畔搭建木屋,安享自己的自由人生,在安靜的自然中獲得精神的自如。
假如梭羅沒有使心回歸淡然,他怕是早已沉醉在紛擾的塵世生活無法自拔了吧?假如梭羅沒有嚮往那份寧靜,他的名字也不會為我們所熟知了吧?梭羅之心淡然,他之所見便平靜簡單。
哲人說:我們所見之景實為自己內心的作用結果,二者是一個統一。使我們的心保持淡然並非易事,一旦失衡,我們的生活將會大翻盤。
傑克·倫敦被譽為美國小說史上最會寫作的人之一,而他卻最終早早的自我了斷,將自己的前途中斷。他也曾保持淡然之心,收獲平和的一切,而當他被名利所誘惑便毫不猶豫的任自己的內心被喧囂占據,不再理會從前的那份淡然,也因如此,他的靈魂被虛化,最終走向末路。
正是因為傑克·倫敦沒有堅守心之淡然,是自己的內心發生改變,他的人生才偏離了預定的軌道,一步步接近毀滅。
境由心生,願心淡然。走過人生十幾載,看過無數好景觀,也曾聆聽風聲與鳥鳴,也曾望盡無盡天涯路,懷淡然之心,我願平和之景相伴,堅實前行。
境景多繁雜,我願心淡然。
⑵ 寫一篇<境由心生>的作文,不少於800個字,議論文
境由心造
在兩個人的面前,各放著半塊麵包。一個人看了以後,心想:「我還有半塊麵包。」另一個人看了後,心想:「我只有半塊麵包了。」
對待同樣的半塊麵包,為什麼兩個人的態度截然不同呢?這主要是心態在起作用。樂觀者從半塊麵包中得到的是滿足,看到的是希望;而悲觀者從半塊麵包中得到的是不滿,看到的是絕望。這恰好印證了「境由心造」的道理。
不同的心態造就不同的境遇。如果你用樂觀的態度去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那麼即使是挫折甚或是苦難,你也能從中找到樂觀的理由,進而化解挫折與苦難。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住在五樓,搬起東西來頗為不便。但他卻說五樓好,可以免受底樓的潮濕之苦。後來他的住處從五樓搬到了一樓,地面經常濕漉漉的,但他卻說一樓好,可以免去搬東西的辛苦。因此,不管蘇格拉底處在如何不利的情況下,他永遠是滿足的、快樂的。尤利烏斯用2馬克買的一注彩票,卻中了50萬馬克。他用這50萬馬克買了一幢豪華的別墅,並添置了許多高檔的傢具。想不到這一切在他的一個煙頭中化為灰燼。朋友們都來安慰他,他卻說:「我只不過損失了2個馬克。」正是他的樂觀心態化解了50萬馬克家產損失的巨大痛苦。這樣,尤利烏斯註定終生要與快樂為伍。
如果你用悲觀的心態去看世界上的事情,那麼,即使是很小的挫折與痛苦,你也會覺得它是天大的災難,由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中國古代有一個國家叫杞國,這個國家的人總擔心有一天天會塌下來,一整天地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於是後人流傳下一句話:「杞國無事憂天傾。」後來又由此造出了「杞人憂天」的成語。杞國人為什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就是因為他們是用消極悲觀的心態去看世界,這樣,這世界在他們的心目中就會變得越來越壞,越來越不可收拾。據一份調查顯示,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都是由於自尋煩惱,把很小的挫折和點滴的痛苦想像成了巨大的災難,因而感到心理難以承受所致。
「境由心造」,事在人為。讓我們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對待生活吧!這樣,在生活這個廣闊的原野上,你收獲的將是幸福和快樂。
⑶ 題目是景由心生的作文,求大神幫忙寫一兩段
也許不是每一個生命都「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也許不是每一個生命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但也許,生命可以是「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的恣意與淡泊。
不必在意走過的路是否有花香沁人;也不必在意你表演的舞台下是否有掌聲震耳。無人欣賞,無人歡唱,或許會有最初的傷心與無奈,但在隨後的適應與感知中,你會發現因為沒有欣喜,所以不會有失落與痛苦;因為沒有開始,所以不會結束。
不必在意別人曾擁有過曇花一現的幸福;也不必在意別人曾經歷過轟轟烈烈的生活。夜深人靜,月明風清,也許會有孤寂與凄冷,但註定摻有雜質的一切都不能長久的保存,短暫或看似長久的牽掛終究抵不過歲月的風化,平靜而純潔的生活才是永恆的命題。
因為心靜,所以即使草盛豆苗稀,王摩詰依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因為淡泊,所以陶元亮將夢想寄託於文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書」。
因為恣意,所以李白寧願棄官長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也不願身在官場,隨波逐流。
我是極羨慕水的品性的。「水利萬物而不爭」,一路行走,一路奉獻,它看透風景,用如明鏡般透明的心,看夢回鶯囀,流年似錦;看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任自己身處何處,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任自己棲於何時,一草一天堂,一沙一極樂。
行走於塵世,請踮起腳尖,小心拿捏行走的步伐,畢竟腳上的泥易除去,而心上的你卻難以清除。若境由心生,那麼心有污點的人的世界定不會是煙柳畫橋;而心有明鏡者的世界定會是鳥語花香,春和景明。
心。
菩提,明鏡。
賞摩詰,羨元亮。
行思流水,頓步生花。
境是由心生,魂為夢牽縈。
浮游塵埃之外,踮步泥塵之上。
蓮出污泥而不染,心離塵世而不亂。
⑷ 作文:境由心生
眼睛看不見了,心卻更明亮了.
耳朵聽不見了,心卻更明察了.
我們常常憐憫瞎子和聾子,
卻不知道自己才是有聾又啞.
太多的嗓音和色彩包圍著我們,
五音令人聾,五色令人盲,
以至於我們日益遲鈍,
看不見心靈後面的花園,
也聽不見那兒的鳥鳴......
身處繁華鬧市,我卻更加嚮往「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靜美,常常被繁雜瑣事牽絆住感受自然的心.不論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艷美,還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凄美,都已是大腦中塵封的記憶.於是就如上文中寫的那樣,看不見心靈後花園的花草,也聽不見那兒的鳥鳴...
或許現在城市裡沒有了曾經的蔚藍,也沒有了朵朵白雲盡情的舒展,可我卻也已早將這些遺忘了.我會在冬天裡盼望春天的腳步,可當夏天來臨的時候,我驚奇地瞪大眼睛,春天哪去了.是啊!那是我最喜愛的季節.可總是如席慕蓉說的那樣,最美的總是走的最急.是它走的太急還是我根本沒有留戀.
現代人想要的太多太多,正如人們所說:這個世界越來越擁擠,可人類卻越來越寂寞.我想這是人類自己的悲劇,人們卻不曾奪走我們一絲一毫.在孤獨與寂寞中,人們卻會無休止的埋怨,或是將感情寄託於虛擬的世界中,社會好象存在於自然之外,亦或是社會已將自然破壞的沒有了存在.
、、「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早已不被人贊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更是沒有了任何感覺.再也不會有、、「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這個世上、、「這么簡單的生活理念,也沒有了、、「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上雲卷雲舒、、「的閑適心境了.深厚早已不是原本的自然狀態,心靈又怎能與自然接軌呢?
我們看錯了這個世界,卻說這個世界欺騙了我們.為什麼你發現的都是欺騙與謊言?卻不曾留意你面前飄著的每一滴雨滴!當天使落下淚時,是精靈們蘇醒的時候,可何時才是我們蘇醒的時候?
或許什麼不能放棄生活而只單純的去尋找被遺失的自然,可心境卻是可以營造的.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為自編織一個美麗的世界,那裡有花靜鳥談天,水清魚讀月的絕美,有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的怡然自得,可以看盡花的笑魘,尋盡夢的路魘!!!
⑸ 景是風景, 人是風景,情是風景,心動是景,心靜是景,心滅也是景. 景由心生,心由境造,情景結合,
用哲學說這句話有點唯心主義。但是說白了這話的意思就是只要你有一顆懂得欣賞的心,一切都可以是美麗的風景
⑹ 關於故都的秋,景由心生文章40字左右
作者從聽覺角度通過對比寫蟬鳴,(2分)用「殘聲」「嘶叫」寥寥數詞便寫出版了秋權之悲涼的特點。(2分) 分 析: 點評就是對別人的行為藝術(如表演)加以評價,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建議、意見等。此題考生可從語段運用的手法、語言的特點或其意境等方面來談。
⑺ 關於心境的作文素材
心境,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往往在一段長時間內影版響人的言行和情緒權。工作成敗、生活條件、健康狀況等等,會對心境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state of mind;mental state] 佛教語。指清凈之心;心情;心緒
.佛教語。指意識與外物。 唐 希運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唐 張說 《清遠江峽山寺》詩:「靜默將何貴,惟應心境同。」 宋 蘇軾 《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之四:「根塵各清凈,心境兩奇絕。」
2.猶心意。《紅樓夢》第三十三回:「這 琪官 隨機應答,謹慎老成,甚合我老人家的心境。」
3.心情;心緒。《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雖是各人心境不同,卻同是一般的歡喜。」 蔣光慈 《少年飄泊者》十四:「可是當時我的心境真是痛苦極了!」
⑻ 以"相由心生"為話題寫一篇800字議論文
相由心生,源於一個久遠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山東有一個手藝人,人長得很漂亮,喜歡雕塑妖魔鬼怪的東西,雕塑的形象活靈活現,很多人都去買他
雕塑的東西,年深日久,生意做的很紅火,發了不少的財.有一天,偶然間照鏡子,發現自己的形象變得凶惡、醜陋、古怪.他遍訪名醫,都無功而返.
有
一天,偶到一座寺廟,向寺廟的長老苦訴衷腸,長老說,「我可以了你的願,條件是必須給我雕塑幾尊神態不同的觀音像」.為了實現自己的心願,手藝人接受了長
老的條件.他不斷的研究觀音的心態和神情;琢磨觀音的表情、德行和表情,有時得到了忘我的程度,甚至感覺自己就是觀音.半年後,神態各異的觀音像,以善
良、慈悲、寬容、殊勝的形像,惟妙惟肖的展現在世人的面前,讓人贊不絕口.這時,他才發現,自己的相貌也變的氣宇軒昂、穩重端莊起來.不治之症不治而愈.
這個故事,讓人從中體會到內心的變化與相貌的必然聯系.要想使自己的相貌變好,自己首先對人類要真誠;對眾生要善良;對交往中發生恩和怨、人和
事要寬容.相反,人要變的貪婪、自私、刻薄、淫盪、殺生,他的相貌就會變得醜陋、可怕、兇狠、狡詐、古怪.總之,人的相貌,都是人長期習慣的結果,習慣的
好與壞、真與假、善與惡,都發至本心,顯在本身,現在本相.
相由命生,對西方的《命相學》和東方的《易經》學的好的人,都能從人的面相中,看出人的命運.就是指生命是有運行規律可循的.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靠人自己的努力,是不可改變的.
佛
教中講的因果輪回、因果報應學說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大意是說,人要想知道前世的狀況,看一看今天的人生狀況,人
就會知道;要想知道後世的結果,想一想今生自己的作為,人就會知曉.人今生的吃苦、有病、災難和不幸的果,都是人前世享受、健康、幸福的透支的因決定的;
人今生的享受、健康、幸福的因,也會造下來生的吃苦、疾病和不幸的果.人今生的揮霍無度、縱情享受,也會造下下一世的痛苦;人前生的苦與樂與人今生的好與
壞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從人的前生、今生和後世看是這樣,從人的前半生、現在和後半生看,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中國的中醫講「四診」,叫「望、
聞、問、切」,其中的望,就是望氣色,望在「四診」的最前面,可見,望在診病中的重要性.古代的名醫,一看人的相貌,基本上就能看出人的前因後果.從人的
性情上看:常怒的人會傷害人的肝膽;過喜的人會傷到人的心臟;久思的人會傷及人的脾胃;常悲的人會傷及人的肺腑;常恐的人會傷害人的腎源.反過來講,上面
的病症也會從這些情志中有所反映.
從人的表相上看:眼睛看而不清,說明肝臟有問題;舌頭嘗而不滋,說明心臟有毛病;嘴唇蒼白無色,說明脾胃不和;鼻子嗅而不味,說明肺腑顯病態;耳朵聽而不聞,說明腎功能衰退.人的面相的不同部位與人的五臟六腑對應關系中,看面相顏色的具體變化,也能找到病的症結.
從
人的面相與人體五臟的對應關系相對照,也能看出人的癖好.常吃酸的人臉發青;愛吃苦的人臉發紅;好吃甜的人臉發黃;喜吃辣的人臉發白;過吃鹹的人臉發黑.
年齡大、生活有閱歷的人,也能通過看其相、觀其行、聽其言,知道這個人的性格、人性、癖性和健康狀況.看起來好像是命里註定的東西,其實,很多都是自己不
好的思想、不良的習慣、不善的行為造成的.
相由自生,從人的角度上講,好像命里註定的東西都是不可改變的,對人來說是無能為力的.其實,只要找
到了形成問題的原因,克服人性的弱點,從自身的「心」做起,相貌就可以改變,命運就會重新被安排.「相由心生」、「相由命生」的魔咒就會被破解,通過自身
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相貌,還原自身的真形.
我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把人變好.一種是從「心」改變.過去,有一些故事給人啟迪了一條新路.有的
人做了大善事,原來被命相先生看的不好的命變好了;有的人積了大功德,短的命延長了;有的人為眾生謀了大善舉,原來舉步維艱的當官路,一下子變的官運亨通
了.相反,有的人,做了大壞事,燒寺毀廟,殺生害命,病了自己的身;損了家人的命;毀了家庭的業.如果我們都能從「心」做起,用真誠去對待萬物、用善意去
成就萬事、用寬容去對待眾生,你做做看,你會體會到人的面相的又一大改觀;人生的路的又一大改善;人的命運的又一大改變.
一種是從「性」改變.
過去,我們總把性與命聯系起來,叫「性命」,性在先,命在後.不只是表面上的修辭,那裡蘊涵著延年益壽的真機.先修性,然後才能養命.要想使自己的生命更
健康,就必須改變自己不良的習慣.把自己後天形成的不良習慣、不善的行為、不真的言行逐漸戒掉,放下對名利情的過度追求,人的命就會延長、身就會健康、心
就會愉悅.對人就能心胸寬廣、對事就會從容面對,人的性情會變的溫良恭儉讓,性格溫和、理性,性不傷別人,命不害自身,人與萬物和諧相處、德與道相互融
通,使人得到心靈的凈化、道德的升華.
⑼ 以「境由心生」、「心態決定一切」為話題的作文,擬一個新穎、別致的題目.
請站在內心處吶喊
⑽ 關於嵇康的作文素材寫相由心生
素材
字叔夜,譙國銍縣(現安徽宿州境內)人.嵇康在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釋私論》),成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之一.在整個魏晉文藝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極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藝家和哲學家.他精通音律,「廣陵散絕」體現的是嵇康作為一個偉大音樂家的悲劇. 嵇康風度非凡,為一世之標,史載: 嵇康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世說新語·容止》) ●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答曰:「君未見其父耳.」(《世說新語·容止》) ●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晉書·嵇康傳》) ●康嘗采葯游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反.時有樵蘇者遇之,咸謂為神.(《晉書·嵇康傳》) ●康長七尺八寸,偉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飾厲,而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正爾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世說新語·容止》引《康別傳》) ●康美音氣,好容色.(《文選·五君詠》引《嵇康別傳》) 也就是說,嵇康身材高大(魏尺無明確換算標准,約在漢尺與晉尺之間,摺合約為(181.74~191.1),儀容俊美,聲音悅耳,文采卓越.雖然不刻意裝扮自己,卻能通過超脫的氣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 編輯本段生平介紹 嵇康,「竹林七賢」之一,字叔夜,譙郡銍人 [1] .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是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喪父,成年後娶長樂亭主(一說為曹操孫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說為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孫女)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並有一子嵇紹.嵇紹被其父與獄中交付與山濤撫養,並且被山濤推薦為官,但他的為官之道與其父親截然不同,他成為了一個為皇帝忠誠保駕的馴臣.有一次,晉惠帝兵敗被困,文武百官紛紛逃散,唯有嵇紹衣冠端正的以自己的身軀保護了皇帝,死的忠心耿耿. 嵇康不喜為官,平時以打鐵為樂(一說以此謀生).大將軍司馬昭曾想聘他為自己的掾吏,嵇康堅守志向不願出仕,離家躲避到河東. 晉墓壁畫中的嵇康 司隸校尉鍾會想結交嵇康,輕衣肥乘,率眾而往.嵇康與向秀在樹蔭下鍛鐵,對於鍾會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沒有迴音後,鍾會准備離開.嵇康開口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從此結下讎隙. 景元二年,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由大將軍從事中郎遷任吏部侍郎,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與東平呂巽呂安兄弟為友.呂安的妻子被其兄呂巽姦汙,呂安原本准備休妻並起訴呂巽.呂巽請嵇康從中勸解,並發誓不會惡人先告狀,於是嵇康勸說了呂安將這件事平息下來.但是之後呂巽害怕呂安反悔,於是搶先告呂安不孝.嵇康義不負心,寫信與呂巽絕交,並出面為呂安作證,因此也被收押.鍾會勸司馬昭乘此機會除掉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