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利益\禮儀\性格與命運的議論文素材
1。關於利益
心靈的選擇
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十幾年,雖總在加強情
操的培養,但是有的時候,仍然很難做一些性
命悠關的大決定。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
題。莎士比亞的這個疑問困擾了古代無數的哲
人。
他人的利益重要,還是自己的利益重要? 為了
祖國是不是該犧牲個人的利益?為人民服務的
宗旨是不是要堅持?這是我們的品德教育用了
十年,才使我們徹底弄清的問題。革命先烈用
八年抗戰,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我們這
代人是跨世紀的一代,將來會面對更多的誘惑。正因為如此
,我們必須從小就樹立一切 為了
他人的崇高信念。
生命是人最寶貴的財富,但是在重要的時 候,
第九作文網zuowen.qc99.com原創作文個人利益必須犧牲。* * * 在刺骨的冰水 中救
孩子,這是他心靈的選擇。他犧牲自己, 讓孩
子的生命得到延續。而在我們的生活中, 大多
沒有這么極端的情況。但也不能有一點危 險就
屁滾尿流。做出犧牲自己的選擇,不只是象用
眼睛看來那麼簡單的。我們必須時時反省自己,只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
,
才可能成為一個完
整人。
個人的利益首先還要服從集體利益,就像當年
一個人再怎麼成功,其力量也不能改變國家孱
弱的現實。個人的
智慧再強大,也比不上集體智慧。是全中國人民集體才改變了我國一窮二
白的面貌,是千千萬萬勞動中國人民艱苦 奮斗
痴心不悔,才建成了我們的國家,有人說雷鋒
傻,我們就要做革命的傻子,每天用雷鋒事跡
逼迫自己努力向上。但這其實非常難,人不是
神,做出犧牲自己的決定,內心斗爭是必然要
經歷的。這是,我們必須提高覺悟,盡量排除
病態的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干擾,嚴格要求自己,做出正確的心靈選擇
。
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經常無法實現宏偉目
標。所以如果想要社會進步,我們必需要時刻
准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不能象
豬一樣,只知享樂。而是要象革命先烈那樣拋
頭顱,灑熱血,為人民的共同利益
,犧牲自己。只有人人都這樣,我國才能真正富強,才能
還我國以強國本色,我們大家才能過得更好。
不過,讓人人都這么想這么做的確很難,但是
如果我們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切切實實做到從
我做起,這個宏偉的目標終究有一天是會實現
的。
大的理想,如果能從小事入手,從小事做起,
便容易成功很多。所以,如果沒有行動,只是
有崇高的理想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隨時保持
頭腦的清醒,對自己不能放鬆,道德要求銘記
腦海。大家都能這樣,我們的祖國怎能不強大
呢?
2。關於禮儀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Ⅱ 作文素材禮義正反例
如何做一個講文明的人?其實做一個講文明的人很簡單,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道德也許是一張紙的厚度,也許是一點耐心的等待,也許是一句善良的問候,更也許只是一個微笑。一言一行總關情,在不經意間,我們傳播著熱情,尊重,關愛和友誼,這就是講文明。這點點滴滴的贊美和欣賞,如甘霖似雨露,滋潤著我們的心田。
想必每個人的父母和老師都曾經告訴過你們,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做人。做人就是做一個講文明的人。人要是不講文明,再富也會變成窮人,官再大也會被貶成平民。有些人以為做一個講文明的人很難,其實只要你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很簡單。做一個講文明的人,就是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愛他人 ……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煙台旅遊,我們一到煙台,放好行李之後就坐公交車去海邊玩。在公交車上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沒有座位,正准備給老奶奶讓座,這時,有個比我小一點,大約七八歲的男孩走到老奶奶身邊,把老奶奶扶到他的座位上,那個老奶奶對小男孩說:「好孩子,謝謝你!」
今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 極大地震。人們給災區人民捐錢、捐物、獻血,有的人還領養了災區的孤兒,還有的人到災區去當志願者。特別是一些可愛的救援人員和醫護人員,整日整夜地忙來忙去,顧不上休息。那些為災區人民運送救援物資的航空人員和司機更是忙不過來,有的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他們的這種愛心和道德多麼值得人們尊敬啊!!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做一個講文明的人吧!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
Ⅲ 有關:亞運文明禮儀作文素材
文明禮儀從我做起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而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處處可見,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所以我們要把文明禮儀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
首先,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從儀容儀表說,要求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從儀態舉止說,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優美的站姿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其次,注意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宿舍、影劇院等場所的禮儀,還有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等方面。校園禮儀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升旗儀式,最為庄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更顯得鮮艷。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
第三,我們要謙恭禮讓。謙恭禮讓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謙虛的態度,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懂得禮貌,謙恭禮讓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謙恭禮讓能與別人友好相處,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友誼和幫助,「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四歲的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卻吃小的。這正說明雖然年幼但禮儀卻不短缺。
還有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多互相理解、寬容待人……
「以和為善」「平易近人」「舉案齊眉」「讓棗推梨」「賓至如歸」都說明了禮貌原則。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儀開始的。到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要求人們講文明禮貌。文明禮儀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而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們國家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文明禮貌已經成為投資環境、國家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講文明、講禮儀,需要的是人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我們有義務去幫助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學習文明、實踐文明。因為我們今天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文明的國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學家歌德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
文明禮儀伴我行
老師從小就教育我們要講文明懂禮貌。文明禮貌會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但你們知道講文明懂禮貌應該怎樣做呢?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首先,我們要孝敬父母。父母花了無數心血,撫育我們成長,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我們要永遠記住父母的恩情,對父母要有禮貌。關心體貼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
其次,我們要友愛助人。人與人之間要友好相處,當別人有困難時,應伸出援助之手。人人都需要友愛和幫助。友愛助人,能使人蓬勃向上,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
第三,我們要謙恭禮讓。謙恭禮讓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謙虛的態度,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懂得禮貌,我國歷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謙恭禮讓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謙恭禮讓有得於與別人友好相處,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友誼和幫助,「孔融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四歲的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卻吃小的。這正說明雖然年幼但禮儀卻不短缺。
第四,我們要做到誠實守信。不能欺騙人。
第五,我們要嚴己寬人。我們熟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句話。「嚴於律己」的意思就是要嚴格要求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寬以待人」的意思就是要多多理解別人、包容別人和原諒別人的過失。可我們同學卻不能做到這一點。有一位同學踩了另一位同學的腳。他連說對不起,而那位同學卻不願原諒他。最後都忍不住了,互相打了起來。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嚴己寬人,這樣會避免許多爭論和吵架。
大家都清楚講文明懂禮貌應該怎樣做了吧!那就開始行動吧!讓漂亮的文明禮貌之花開滿我們美麗的校園。
------------------------
文明禮儀伴我行
我國,自古以來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這一條小路已經悄悄地伴著我們走到了2008年。還剩下沒幾天就是大家期盼已久的一項重大的盛典--奧林匹克運動會。許多國外的朋友都不由自主的來到了中國,來的了「禮儀之邦」北京,如果我們沒有禮貌,不文明,這怎麼行哪!所以我們要象他們展示我們「禮儀之邦」的風采。
我們小學生也許現在幹不了什麼大事,不過,我們也可以像那默默無聞的小草一樣,向學校的同學,小區的朋友,甚至在公共場所,遇見的一些不文明的事與行為,提出善意的忠告。
有一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同學們都陸續的走了,我一個人低著頭走在大街上,忽然看見一個什麼東西被扔在了路中央,我走近看了看原來這是塊香蕉皮。「喂」我一口叫住了前面哪個人,他回頭看了看我便問:「有什麼事情嗎」?我見他身穿一身紫紅色的衣服,白色的褲子,脖子上帶著一條紅領巾,想必他是少先隊員吧,我語重心長的問:「你是少先隊員嗎?」他回答:「是啊!」「這塊香蕉皮是你扔你嗎!」他一口否決了,我聽了,便再一次問他,可他還是不承認,我將一股怒火高舉三丈,他見我表情憤怒,便吞吞吐土的說:「是……。。是我」我說:「小同學,我們是少先隊員,應該保護地球媽媽,讓它穿上花衣服,而不是把它的衣服弄臟,再者說了,你亂扔香蕉皮萬一別人踩到了是會摔跤的,你這么做不是害人嗎,所以請你將心比心如果你踩到了別人扔的香蕉皮,你會怎麼樣,記住以後千萬不能再犯樣的錯誤了!」他聽了慚愧的低下了頭,並極其迅速的撿起了香蕉皮,對我說:「謝謝你姐姐我以後一定注意,謝謝你的提醒!」
是啊!作為祖國的一份子,我們因該為祖國爭光,而不是抹黑,所以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吧!
Ⅳ 作文素材:待人接物,個人修養。
修養是個人魅力的基礎,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長處均來源於此。古人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說明良好的個人修養是成就事業的前提。做一個文明的大學生是學校和社會對我們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高度發達的現在社會里,修養不高的人卻比比皆是。缺乏修養的人還有很多,有些人亂扔垃圾,甚至隨地吐痰。還有些竟然臟話連篇,不注意語言文明。
一個人如果要獲得別人的贊賞、別人的尊重、甚至吸引別人的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有些人說話、舉手投足、甚至微笑或者問候;更甚至接聽電話都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而有些人則恰恰相反呢?這裡面就是一個人的修養了。有時,優雅和禮貌並不完全是做給別人看的,其實從內心深處,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欣賞這樣的美。並不一定長得很美、很帥;並不一定擁有一把很好的嗓子、或者一隻名牌的手錶,稍加註意,就可以在普通人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個人的修養了。俊朗的外表、皎好的面容僅僅是母親給的。但優雅禮貌的行為則是後天的獲得。許多時候,後天的獲得都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的。
因此,迫切的希望我們在提高經濟水平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己的修養,只有每個人的修養得到了提高,整個社會才可以算是真正發展起來了。
Ⅳ 修身明禮 砥礪品行主題作文素材
文明禮貌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良好的文明習慣要從小抓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雷鋒《雷鋒日記》 相信每個人不會不熟悉這句話。雷鋒精神像春風一樣拂過了同學們的心靈,播下了樂於奉獻、樂於助人、爭做文明使者的種子。
先人倡導的「仁愛和諧、正義奉公、尚禮守法、崇智求真、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鑄就了中國人民不屈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政、刻苦耐勞和精忠報國的優良素質,在傳統文化長期孕育下的中華傳統美德使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同時,優秀的民族文化承載著傳承傳統美德的重任。我們的先賢用他們的思想和智慧為我們這個民族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稱。古有程門立雪的尊師,有孔融讓梨的尊長,有三顧茅廬的恭敬,有負荊請罪的謙讓團結等等。其實,做到講文明、講禮儀並不難。其中一部分同學身體力行,已經成了我們學校一道明禮的獨特風景線。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學都能以一顆明禮的心對待身邊所有的人,以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約束我們的言行,做一個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好學生。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民族禮儀之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美德世代傳承,明五禮、知五恥,對個人是品德修養,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是維系社會正常生活和良好風氣的豐厚滋養。
以「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為精神引領,講道德,樹明禮向善之風,做正直友善的人;講學習,樹艱苦奮斗之風,,做勤勞節儉的人;講健康,樹崇文尚潔之風,做健康開朗的人;講誠信,樹誠實守信之風,做正義坦盪的人;講秩序,樹禮讓和諧之風,做遵紀守法的人;講奉獻,樹互助友愛之風,做熱心志願服務的人。
個人榮辱事關國家興衰,我們切不可「以恥為榮」,更不可「以榮為恥」,要「恥榮分明」。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絕不能混淆,我們要知榮明恥。「清官執法,不貪權貴。剛正讓誰人都平易近人,潔凈讓誰人都卓爾不群。這成了立在人們心中的豐碑。」——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希望每個人積極努力,為樹立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作出積極貢獻。讓我們共造和諧新風范。
Ⅵ 急求關於「講文明」的作文素材,需要三個,謝謝了
文明就像一盞燈,燈亮一些,我們的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進來。我相信,只要你仔細留意,就會發現其實文明就在我們身邊。
那是一個星期六,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蔚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雲,當我和朋友並肩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正准備從斑馬線上走過去。但是,人行道上突然亮起了黃燈,一輛公共汽車也開了過來,我們趕緊止住了腳步。就在我們停止的瞬間,公共汽車也剎住了,司機微笑著示意我們先行,我和朋友便三步並著兩步地走了過去。我心裡暗暗地想著:這位司機真講文明,做到以人為本。流動的車輛和行人像跳動的音符,隨著紅綠燈的閃耀是那樣的有節奏,這場景彷彿像無數把大鋼琴正在演奏一首和諧城市的文明之曲。
又是一個星期天,我去電影院看電影。我的身邊坐著一位年輕人,他邊看電影邊吃著瓜子,可他周圍的地面卻毫無雜物,為什麼?原來他在自己坐椅的扶手上掛了一個塑料袋,他把磕完的瓜子殼都扔進了塑料袋裡,這看上去只是舉手之勞,但卻不僅干凈了自己,又為別人創造了一個賞心悅目的環境,真是一舉兩得啊!
傍晚,我和妹妹到公園散步。我們剛到門口就看見了一些白色的塑料袋散落在地上,隨風翻滾,讓人們覺得非常骯臟。噢!對了,我也來當一迴文明小市民!
正好我的包里有一個袋子,我和妹妹把垃圾撿起來,那些骯臟的塑料袋就被我撿到了衛生袋裡面了。我們邊走邊撿,一直撿到了湖邊。看見凳子底下還有許多垃圾,他們像狡猾的敵人隱藏在暗處瞧著,妹妹彎下腰把它們一個個給收拾起來裝進袋子,然後扔到垃圾桶了。我們回頭一看覺得公園里清潔了很多,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原來講文明就是這么簡單,我們不需要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只要將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文明的表現。看見地上有垃圾主動撿起來扔進垃圾桶;看到有人跌倒了,主動把他扶起來;公交車上見到老人主動給他讓個座……總之,只要我們每人向前邁一小步,那我們的國家就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在現代文明社會里,懂禮貌這種美德是應當更加大力弘揚。在學校里,老師常常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小公民,然而遺憾的是在我們這個美麗和諧的社會里,還是有這么幾個不和諧的音符在跳動,比如在公眾面前撓耳挖鼻,甚至吐痰,聽他人講話時東張西望,不屑一顧,上公交車時蜂擁而上,為爭搶座位甚至大動干戈,在公共場所隨地亂扔垃圾的現象隨處可見。中國自古都以禮儀之邦享譽世界,要是讓外國人看到眼前的這一幕,那他們對我們的國家將會有一個怎樣的評價呢? 我想要做到文明並不難,有時候路上一句普通的問候,一個簡單的手勢,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會讓人感到溫暖、感到幸福,讓文明之風吹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如遇到有困難的人,伸出手幫一把,這時你伸出的就是文明;看到失敗的弱者,送出一些安慰與關懷,讓文明在自己和他人之間溫暖著;到成功的的人,送到真摯的祝賀,讓成功與他人一起分享;牆上有污點主動擦去,地上有垃圾主動撿起,乘車時主動讓個位,買東西時排隊有序,其實文明離我們不遠,文明就在我們身邊,文明是一種神奇的力量,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能和諧我們的社會。
Ⅶ 有關於"人要有教養"的作文素材
經常坐火車往返兩地,每次在卧鋪隔斷里都能遇見整個車廂最淘氣的孩子。
中國的父母經常誤解「淘氣」和「可愛」這兩個詞的含義。小孩大聲喊叫,滿車廂跑,聲嘶力竭地哭鬧,上躥下跳,父母就在一旁微笑,放任自流,以為這就是孩子的天性,真可愛!
更糟糕的情況是,孩子一邊鬧,父母一邊打。我見過一個母親,直接打孩子的臉,孩子也頑皮得厲害,除了疼痛,毫無自尊受挫之感。打了一會兒,母親也累了,孩子跑過來,抱著媽媽說:「媽媽,媽媽,我最愛你了。」於是母子又相擁歡顏。
放任和暴力可能都出於愛,放肆和依賴也都是幼兒的天性,可這樣淘氣的孩子在成長中要被打上何種烙印,又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呢?
2
我來自一個小城市,自登上離家的火車起,就時時警醒,怕自己的言行招來「沒教養」的評價。
小學三年級時迷上了說臟話,以為這里有組合詞彙、描述細節和發揮創意的空間。十歲的小孩哪裡懂男女之事,不過就是學大人樣,把話往骯臟了說,把對方的遠房親屬挨個點名。終於有一次,跟一個同學樓上樓下罵仗時被老師聽到。
以為一定會被老師罵並請家長,忐忑了一個早晨。直到晨會結束,老師把我喊過去,輕描淡寫地說:「你說這樣的臟話要是被路過的人或者院子外的居民聽到多不好,人家會怎麼看待你?」
那次談話後,我好像突然喪失了罵人的能力,最多也就是寫文章時偶爾表達憤怒。這次和風細雨式的批評對我影響至深,那是我第一次有了「覺知力」——覺知到沒教養絕對是件值得羞愧的事。試想如果她因為我罵人而罵我,我一定不會那麼臣服,也不容易自我反思。
3
我去聽錢復和白先勇的講座,兩位先生差不多同齡,都是台灣有影響力的人物。
錢先生穿西裝系領帶,說的每個詞都清晰准確。可能是做過「外交部部長」的緣故,他的語言極為得體。到底是「交往」還是「交流」,是「相識」還是「熟悉」,用詞都一絲不苟。
白先生著長衫,是留美的小說家。許子東先生評價他時用了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說他「從百年中國內憂外患到百年中文內憂外患」。白先生對現代中文有一種憂慮,在我看來,這種憂慮倒不是對華文文學的,而是因為中文語言的教養正在走下坡路。
我在台灣的半年經常遇到台灣人跟我對「暗語」:我去、你妹呀、擦、滾粗、威武……我每次都把這些語言視為一種侮辱,雖然他們的本意可能只是為了用一些他們認為大陸人常用的語言跟我拉近距離。我通常會正色地告訴他們,即便在大陸也不是每個人都這樣說話,而且這種語言真的不美。
中文是一種很美的語言,它的發聲方式、咬字歸音、氣息連貫使它堪稱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如果一定要用一種陰陽怪調,內心鄙視嘴上卻覺得有趣的語言來跟我對話,我會看破他的「敵意」,並堅決回擊。
謙遜是一種教養,自尊更是。
4
承蒙錯愛,我受到過一些表揚。
課堂上,老師指著我說,你,韓國人;在台北,朋友說,你還真不像大陸人;在尼泊爾,有人問,你是不是日本人;剛工作的時候,領導說,你真沒有在國外留過學?
我感激這些顯而易見的表揚,但往往更願意轉個彎來理解。我來自中國,一個公共場合有人抽煙、餐館和地鐵里有人大聲喧嘩的國家;我沒有留過學,我所在的學校,大家在圖書館佔座位,也沒人質疑學校損害學生尊嚴的惡行。
是的,我來自這里,也曾經想過離開這里,變得跟這里的人不一樣。但在台灣的最後兩個月,我漸漸明白,人必須有對土地的歸屬感,這將帶來對身份的認同,人只有與孕育自己的土地相連才會有能量。
越是失望和疏離,越要用更多的愛綁定這種關系。顯而易見,這種選擇註定將面臨無比艱辛的道路。
5
即便不能改變什麼,但至少努力做一個有教養的人。西方和日本最值得尊敬的不僅是科技和國力,還有因教養而匯聚成尊嚴的社會氛圍。
我路過地鐵和火車站安檢處的時候,看著行李從掃描儀里連滾帶爬地翻出來,乘客要彎著腰去撿起來。一個有教養的設計者應該把這個檯面提高40厘米,讓每個人可以有尊嚴地拿起東西。
我在車站等地鐵,聽見兩個法國人在聊天。他們用鄙夷的眼神看著突然插到他們前頭的兩個人,然後用一種很少有人懂的語言品評這件事,他們的嘲笑刺痛了我。我從來不相信一個外國人會像本國人一樣愛這個國家和這里的人民,他們愛的是機會和GDP增速。
中國春秋時期就強調「禮」,那時候西方很多國家還在茹毛飲血。「不食嗟來之食」「慎獨」「黃鍾大呂」都顯示出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強調教養的。教養是一種社會價值:照顧婦女,體諒周到,談吐文明,舉止得體,平靜時保持微笑,危難時保持冷靜,有愛的能力,重視家庭。泰坦尼克號沉船時,並不是每個人都在求生,那些看起來更能改變世界的男人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女人和小孩,那些可以獨自逃生的婦女選擇把人生最後的時刻留給愛人,那些有教養的老夫婦選擇長眠海底,那些工作人員選擇在沉船上堅守到最後一刻……
6
教養跟貧富無關。飛往法國的頭等艙上也有沒教養的行為,偏遠鄉村田埂上的人們也知道禮義廉恥。
所謂教養,簡單地說,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如何,都努力做個更好的人
Ⅷ 關於仁義禮孝1000字作文素材
「禮儀」是人們對社會文明道德和社會秩序的一種追求,是由內在道德表現出來的日常行為規范。傳統中國的「禮儀」不僅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舉止規范,而且還是包括內在修養的一整套道德倫理規范。傳統禮儀文化不僅講究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內在品質與外在表現的和諧,恰當地面對和處理各種關系,還表現為對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以及對他人的尊敬和禮貌。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學習領會傳統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一、從儀式崇拜到「德誠於中」
傳統中國最初的禮儀文化根植於古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國的農業生產要求順天應時,順應自然規律,故而出現了「天人合一」思想。人們賦予「天」某種道德性的品質,上天有「好生之德」,這就要求人們「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禮儀行為和對祭祀儀式的崇拜實際上表達的是對「天」的敬畏與崇拜,並發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農業生產方式導致農業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安排也是為了順應農業生產的需要,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須順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能夠保證人們的生存需要,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必須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別、尊卑有序,每個個體各得其位、各司其職[1]。可見,當時的禮儀文化實際上是為了保證中原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也順應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秩序的嚮往和追求。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事實上是被當時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規定的,在客觀上保障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到了夏商周時代,由於政治生活的廣泛存在,原本屬於社會規范的禮儀文化滲透、蔓延到政治領域,以尊卑貴賤親疏為主要內容的禮儀文化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周禮」就具有意識形態的功用。這種意識形態在維持政治秩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維持了社會秩序、規范了家庭及個人的行為。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為」因素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諸侯國之間的固有格局也發生了改變,出現了社會動盪、禮樂崩壞的局面,原先的禮儀文化只剩下了繁瑣的儀式和復雜的程序操作。為了重建社會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復「周禮」的主張,意在恢復周代意識形態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規范,恢復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傳統秩序。孔子提出的恢復「周禮」,不只是在禮儀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儀式上,還為外在的儀式注入了思想內涵,即把「仁」納入了傳統禮儀文化之中。「仁」是「禮」的核心,「禮」是「仁」的外在化和具體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也」(《論語•顏淵》)。孔子崇尚德政、追求禮治,「禮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理想的社會是外有禮樂、內有仁義,禮追求社會秩序,樂追求社會的和諧適中,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是「以禮節和」。禮樂是手段,德政是目的。孔子認為重建社會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親親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按照禮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各司其職,「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孔子提出的禮制思想還表現在做人做事講究秩序和規范上,體現在個人行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季氏》)。體現在處理君臣關繫上,「君使臣以禮,臣事臣以忠」。在構建社會秩序上,孔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孔子在傳統中國禮儀文化方面的貢獻,是在傳統的禮儀儀式中充實了「道德」和「仁義」等思想內涵,使外在的禮儀行為具有內在的精神靈魂,「禮行於外,德誠於中」「德輝動於內,禮發諸於外」(《禮記》),把對外在儀式的崇拜發展為對內在道德的信仰,並追求外在儀式與內在道德精神品質的和諧統一,使外在禮治的強制性走向了內在道德信仰的自覺性。比如孔子曾反問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論語•陽貨》)意思是說,難道僅僅玉帛、鍾鼓就是禮樂嗎?所以孔子提倡節儉,「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論語•子罕》)。「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禮儀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們通過外在的禮儀表達內在的道德誠意[2]。「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
二、中國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道德性本質
孔子提出的恢復「周禮」,讓統治者服從道德規范並遵從一系列的禮儀行為,以此垂範天下,從而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復周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統治者作為道德楷模的理想統治模式。在西方社會,柏拉圖最初追求的理想國是讓哲學家成為國王,讓「哲學王」統治整個國家和社會,也就是讓品質優秀、道德境界和智慧高的人來統治社會,這與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經過在西西里的敘拉古實驗,柏拉圖的政治設想遭到了失敗,當發現自己的理想國模式在現實中行不通時,他改變了以前所追求的哲學家當王的最高理想,轉而求其次,也就是轉到追求「次優狀態的國家」的主張,那就是依法治國,實現法治烏托邦,也就是通過法律來規范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實現治理國家的目的。他認為法律是實現國家正義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法律篇》中他這樣寫道:「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3]柏拉圖的這個轉變非常重要,表明他從推崇以德治國到依法治國的轉變。正像柏拉圖設想的那樣,西方社會的德治與法治最終走向了分離和分裂。在個人行為方面,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表現可以不一致,甚至在思想上可以犯法,但只要在行為上不違反法律規定即可。西方社會的宗教信仰與世俗政治最終也相互分離開來,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世俗政治可以用外在的強制手段進行管理,而宗教信仰則通過個體內在的修養和規范達成,二者不相互干涉。這是西方國家社會治理的特點之一,與中國崇尚德治、禮法並重的傳統治理模式形成對照。孔子也曾在一個小諸侯國魯國實驗過他的崇尚道德、以禮治國的思想,和柏拉圖一樣,最終也沒有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與柏拉圖不一樣的是,孔子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最初的理想和信仰,一直在堅持著他的「德政」理念,這使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一直崇尚德治和禮治,而沒有轉向法治。孔子闡發的「禮儀」不僅是指個人的行為規范,還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個國家的行為規范,所以「禮儀」是上下貫通的,可見孔子所倡導的禮儀文化體現了一種整體觀,這是把道德信仰與日常行為規范結合起來的表現。筆者認為,孔子的禮治思想更傾向於德治,他所倡導的禮儀規范既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更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內和外是一體的,不是分離和割裂的。他所強調的「禮儀」是由內而外的道德行為,道德與禮儀是貫通的。孔子以後的孟子則有舍棄外在禮儀形式,追求內在「仁義」的傾向,把禮儀內化為心理情感的准則[4]。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法家思想,法家強調外在的強制性,儒家側重於內在的道德自律,並強調內在的道德信仰要與外在的禮儀行為和諧統一。事實上只有內外合一才能夠實現天下大治的目的,這導致後來中國在治理社會上出現儒法並重的局面。前期儒家思想,也就是先秦時代的儒家思想是主張內外兼顧的,但是到了宋明時代,外來佛教主張內在的心性修養,強調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修行路徑,使儒家也開始追求內在的超越,這就使得傳統的儒家禮儀更加註重內在的自省和自律,強調由內而外的思想行為規范和道德法則。所以傳統儒家禮儀文化更強調個體的內在規范及內在修養,而非僅僅看重外在的形式和儀式。
三、中國儒家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
我們現在所謂的「禮儀」,通常是指接人待物上的外在表現與禮貌行為,這是日常語言中「禮儀」的所指,是由傳統的由內而外的禮儀行為發展演變而來,成為人們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習慣性規范和准則,很多情況下省去了內在的道德性,有點接近於西方社會的外在行為規范。我們學習傳統的禮儀文化,應該注重它的內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當然,內在品質與外在行為應該是一致的,內在的修養品質要與外在的行為規范一致,並且內在的品質要通過外在的日常行為規范表現出來。這要求我們既要注重傳統禮儀的道德內核及思想實質,即注重研究和了解古人對道德品質的極高訴求,又要懂得現代社會的行為規則,而不只是照搬古代的外在禮儀行為,否則只能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而不能起到學習傳統儒家禮儀文化應有的作用。那麼,學習中國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價值何在呢?從傳統儒家禮儀的社會功能來看,其價值和意義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表現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方面。中國現代社會道德的滑坡以及道德信仰的缺失,正是由於丟失了傳統的道德信仰所致。有人專門探討過中國人的信仰就是道德本身,也就是日常中的倫理規范,而不是道德之外的上帝或者其他神靈,因為在中國不具備宗教信仰的土壤,但是對諸如孝道、仁義禮智信之類的道德信條則特別看重。這即是說,中國人特別注重現世生活中的父母子女、上下級、親情、朋友等之間的關系,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信仰」,如果連這一點也丟了,就失去了中國傳統道德和精神信仰最基本的東西。第二,表現在日常行為規范方面。人與人之間除了要具備道德性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同情等,還應該通過一些禮儀性的行為展現內在的道德情懷,不然的話,學習傳統道德只能成為一種空談。這要求我們除了學習和了解傳統的禮儀行為規范之外,還要結合具體工作環境學習和了解現代禮儀,比如商務禮儀、不同場合的社交禮儀等,唯有如此,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生存和交往法則。需要指出的是,學習傳統禮儀文化不是簡單地學習傳統禮儀的具體儀式,而是學習傳統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實質,外在的禮儀行為是內在德性修養的表現形式,只有把內在的德性修養和外在的禮儀形式結合起來,並與當今時代的要求相契合,才能夠發揮傳統禮儀文化的積極作用。第三,表現在家庭和社會秩序重建方面。學習傳統禮儀文化有利於家庭和社會秩序的重建以及良好社會氛圍的形成。傳統的家庭倫理在穩定家庭秩序、維系家庭和諧、解決家庭糾紛等方面是有優勢的,但有些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這需要在借鑒傳統家庭道德和家庭禮儀的基礎上,重建現代血緣親情關系,解決現代家庭中出現的父子關系以及夫妻關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現代家庭朝著和諧文明的方向發展。整個社會的文明風尚只有靠每一個人的積極維護才能夠實現。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只有在內心世界堅守禮儀道德准則,才能夠由內而外地散發出對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和關愛,也只有堅持最基本的禮儀規范,才能夠形成互敬互愛、文明禮貌的和諧社會氛圍。需要指出的是,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內在道德和精神信仰與外在禮儀行為的和諧一致,但在實踐過程中很容易導致道德泛化或形式主義,特別是禮儀文化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現象,使得外在的繁瑣儀式與內在的精神品質貌合神離。因此,傳統禮儀文化積極作用的發揮應重在強調社會個體的自律自省和內在道德修養,而不只是把學習傳統禮儀文化的功夫用在學習外在禮儀形式上。另外還應注意到,傳統儒家禮儀文化被意識形態化之後,逐步喪失了其道德性的內涵,而淪落為滿足權力秩序的工具,這樣的禮儀文化是應該受到批判和排斥的,我們應以理性而非盲目的態度看待和學習傳統儒家禮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