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憂患文化作文素材

憂患文化作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1-02-19 03:50:57

㈠ 關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作文素材

簡潔版你可以點擊我上面的鏈接,裡面有

關於捨生取義: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說,「義」高於一切。為了「義」,「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為了「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葯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後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林覺民率敢死隊沖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喻培倫胸前掛滿一筐炸彈,沖鋒在前,彈盡力竭,後被俘,英勇犧牲。

關於鞠躬盡瘁 :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准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三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後出師表》的末後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鞠躬,表示謙恭謹慎;盡瘁,是竭盡辛苦的意思;已,完結、罷休。)《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普漢春秋》作「鞠躬盡力」,和「鞠躬盡瘁」一樣,都是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前出師表》的最末一句是:「臨表涕泣,不知所雲」。意思是說:寫到末了,我涕淚直流,痛哭失聲,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些什麼了。「不知所雲」後來成為一句貶意成語,斥人說話或文章語無倫次、邏輯性太差為「不知所雲」。

引申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意思是:恭恭敬敬,盡心竭力地工作,到死為止。.
1972年5月,周恩來在檢查身體時發現尿中有癌細胞,隨後被確診為膀胱癌,但他不僅繼續擔負著常人難以承受的繁重工作,而且承受著來自黨內外巨大的政治壓力,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在批判極「左」思潮、「組閣」、「反對經驗主義」等重大問題上進行了頑強的斗爭。他在毛澤東的支持下,逐步推舉鄧小平重新走上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為中國今後的前途和命運作出了重大貢獻。

周恩來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共做大小手術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動一次手術。只要身體尚能支持,他仍繼續堅持工作。這一時期,他除了批閱、處理一些文件外,同中央負責人談話161次,與中央部門及有關方面負責人談話55次,會見外賓63批,在會見外賓前後與陪見人談話17次,在醫院召開會議20次,出醫院開會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談話7次。

關於吾廬獨受凍死亦足:
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對外歡顏。······吾廬獨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並不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瑟琶行》),著一「泣」字與「濕」字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
這個實在不太好找。

關於生於憂慮,死於憂患
、《孟子》中說道"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此話的確意味深長。只有心懷一定 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憂患可以使擔當大任的人經得住苦難的考驗,可以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但是,在美國阿拉斯加動物園中的鹿苑裡發生了一件值得每個人深思的事……

狼捕食鹿,人們想讓鹿不被狼捕殺而殺死狼。他們違背了" 優勝劣汰" 的原則。由 此,狼便越來越少,本想鹿應該增多了,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這是為什麼?是因為, 鹿缺少了憂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來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現在,狼沒有了, 鹿的體質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見,憂患的作用不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 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 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話。這番話說的是:承擔重任的 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藉以提高 他的競爭能力。做一個人,一個發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 要用" 憂患" 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從古至今,多少英雄豪傑做出的豐功偉績,都 缺不了" 憂患" 意識做為精神支柱,這也體現出憂患的重要。

比如愛迪生,為人類做了巨大貢獻,而他小時侯卻家境貧寒,所以,他省吃儉用、 積攢零錢、購置儀器、配件,創出一千三百多項發明,才得以人類社會發生了巨變。這 又憑著什麼?還不是憑借他的智慧與刻苦鑽研精神,而這精神從哪兒來?不屈不撓的精 神就是憂患的結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憂患的思想,只有抱著這樣一種態度,自己 的學業就會有成,自己的事業才會成功!

可是,社會上也有一些不良風氣。再如:一個退休老幹部,年輕時飽經風霜,現在 過上好日子後整天只想怎樣養生,如何享受,最終墮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樣的例子 還有很多,這些人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於他心中沒有憂患做支撐,結果就 像那些鹿一樣敗下陣來,最終被社會淘汰。

因此,我們要抵制不正之風,發揚優良傳統,弘揚中華美德,使我們的祖國經久不 衰,繁榮富強!若想做到這些,就必須有" 憂患" 精神來做我們的立國之本!

勿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㈡ 誰有關於國民素質、憂患意識的素材及作文

簡潔版你可以點擊我上面的鏈接,裡面有 關於捨生取義: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說,「義」高於一切。為了「義」,「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為了「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葯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後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林覺民率敢死隊沖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喻培倫胸前掛滿一筐炸彈,沖鋒在前,彈盡力竭,後被俘,英勇犧牲。 關於鞠躬盡瘁 :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准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三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後出師表》的末後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鞠躬,表示謙恭謹慎;盡瘁,是竭盡辛苦的意思;已,完結、罷休。)《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普漢春秋》作「鞠躬盡力」,和「鞠躬盡瘁」一樣,都是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前出師表》的最末一句是:「臨表涕泣,不知所雲」。意思是說:寫到末了,我涕淚直流,痛哭失聲,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些什麼了。「不知所雲」後來成為一句貶意成語,斥人說話或文章語無倫次、邏輯性太差為「不知所雲」。 引申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意思是:恭恭敬敬,盡心竭力地工作,到死為止。. 1972年5月,周恩來在檢查身體時發現尿中有癌細胞,隨後被確診為膀胱癌,但他不僅繼續擔負著常人難以承受的繁重工作,而且承受著來自黨內外巨大的政治壓力,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在批判極「左」思潮、「組閣」、「反對經驗主義」等重大問題上進行了頑強的斗爭。他在毛澤東的支持下,逐步推舉鄧小平重新走上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為中國今後的前途和命運作出了重大貢獻。 周恩來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共做大小手術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動一次手術。只要身體尚能支持,他仍繼續堅持工作。這一時期,他除了批閱、處理一些文件外,同中央負責人談話161次,與中央部門及有關方面負責人談話55次,會見外賓63批,在會見外賓前後與陪見人談話17次,在醫院召開會議20次,出醫院開會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談話7次。 關於吾廬獨受凍死亦足: 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對外歡顏。······吾廬獨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並不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瑟琶行》),著一「泣」字與「濕」字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 這個實在不太好找。 關於生於憂慮,死於憂患 、《孟子》中說道"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此話的確意味深長。只有心懷一定 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憂患可以使擔當大任的人經得住苦難的考驗,可以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但是,在美國阿拉斯加動物園中的鹿苑裡發生了一件值得每個人深思的事…… 狼捕食鹿,人們想讓鹿不被狼捕殺而殺死狼。他們違背了" 優勝劣汰" 的原則。由此,狼便越來越少,本想鹿應該增多了,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這是為什麼?是因為, 鹿缺少了憂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來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現在,狼沒有了, 鹿的體質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見,憂患的作用不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 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 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話。這番話說的是:承擔重任的 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藉以提高 他的競爭能力。做一個人,一個發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 要用" 憂患" 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從古至今,多少英雄豪傑做出的豐功偉績,都 缺不了" 憂患" 意識做為精神支柱,這也體現出憂患的重要。 比如愛迪生,為人類做了巨大貢獻,而他小時侯卻家境貧寒,所以,他省吃儉用、 積攢零錢、購置儀器、配件,創出一千三百多項發明,才得以人類社會發生了巨變。這 又憑著什麼?還不是憑借他的智慧與刻苦鑽研精神,而這精神從哪兒來?不屈不撓的精 神就是憂患的結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憂患的思想,只有抱著這樣一種態度,自己 的學業就會有成,自己的事業才會成功! 可是,社會上也有一些不良風氣。再如:一個退休老幹部,年輕時飽經風霜,現在 過上好日子後整天只想怎樣養生,如何享受,最終墮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樣的例子 還有很多,這些人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於他心中沒有憂患做支撐,結果就 像那些鹿一樣敗下陣來,最終被社會淘汰。 因此,我們要抵制不正之風,發揚優良傳統,弘揚中華美德,使我們的祖國經久不 衰,繁榮富強!若想做到這些,就必須有" 憂患" 精神來做我們的立國之本! 勿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㈢ 求憂患意識為話題的素材作文

1。我國古代先賢們認為: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多難興邦」,「無敵國外患,國恆亡」;對個人而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請以「憂患意識」為話題作文,自擬題目2.追求奢侈消費在一些城市中正成時尚。一些人脫離實際需求,盲目攀比,舉債進行高消費。一些國外廠商也瞄準青年群體好奇、攀比心理和新富階層顯示奢華、品位的炫耀性心態,不斷翻新花樣,鼓勵人們過度消費。一些人手機的更新頻率超過1年1部。這導致了快買、快扔的消費行為,產品的設計使用壽命被人為縮短,而資源消耗量與電子垃圾廢棄量由此大幅增加。 請以「憂患意識」為話題作文,自擬題目3.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司長高而坤說,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依然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現在很多年輕人沒有體驗過缺水、缺電、缺糧的滋味,總認為現在談論資源危機為時尚早,或者是「危言聳聽」,甚至一些領導幹部也沒有充分意識到資源緊缺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往往把「節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政策方針「口號化」。數據表明,「雙重擠壓」已經威脅到中國的長遠發展請以「憂患意識」為話題作文,自擬題目 許多人心裡往往缺乏一種潛在意識——那就是憂患意識!
什麼是憂患意識?那就是在國泰民安時國君仍日理萬機的操勞;就是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嚴加防守警戒;就是商人在事業成功時仍不停佔領市場的競爭;就是尋常百姓過日子時省下的一筆存款。換句話說,這就是居安思危。
或許他們的擔憂似乎不必要,的確,國君何嘗不可鬆懈一下?商人也該滿意一下自己的業績了吧?小百姓偶爾「瀟灑」一下好像也未嘗不可。然而,你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嗎?也許也許有一天敵人回來侵,市場也許會被人佔去,家庭可能會因變故而貧窮,這一天不知道是否會來,也不知道是哪天但他們只想到一點,就不會鬆懈!這就是憂患意識的根本所在!
你敢底氣十足的告訴我你有憂患意識嗎?不!倒不是說你要貪圖安逸,只是你現在還沒有步入社會,你的生活環境和條件決定了你不可能憂患,但這只是暫時的。
當你面對重復不變的早飯露出厭惡的神色時,你得想想這樣的生活能否持久;當你追求名牌時裝時,你應想像一下可能有一天會連普通衣服都沒得穿;當你拿著父母給的錢大手大腳時,你必須想到或許你將來日子過得很難;當你因為成績優秀沾沾自喜時,你得想到後面的人隨時會趕超你;當你覺得日子很安逸平靜時,你該想到外面的世界競爭有多激烈。
當然,這並不是叫你杞人憂天,什麼事都優,但有一些憂患意識能給你帶來壓力,讓你謹慎點,這未嘗不是件好事。
但願你以後回答我時,能大聲的說:「我有憂患意識」!!! 作文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今天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人們全新體驗著現代化帶給我們的感受。其實,世界遠沒有真正的太平,天災人禍不時威脅著我們的世界。雪災、地震、戰爭、金融危機此起彼伏考驗著人們的原本不應脆弱的神經。怎樣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變化呢?想想看,人們確實應該樹立憂患意識,在競爭中謀取生存之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可以理解為「生於不滿足,死於滿足現狀」,也可以理解為常懷憂患意識,在競爭中才有生存之道;安於現狀,或看不到、或不去看潛在的危機,不測的危險或許會找上門來。唐太宗告誡太子,「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種憂患意識,不僅在於教育孩子,也是他經常提醒自己用憂患意識來治理國家,所以他才能從諫如流,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偉業。同樣在唐代,唐玄宗,精明了幾十年,厭倦了憂患意識,在奢侈糜爛的生活中,在溫柔鄉里,最終迷失了自己,看不到,或根本就不去聽、不去看近在家門的危險,真正「死於安樂」,為安祿山之亂所困,動搖了大唐盛世的根基。

在當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現實意義在於,人們應牢固樹立執政為民、廉潔從政、安全生產等意識,綳緊危機就在我們身邊這根弦。在生產中,麻痹大意,就會造成安全隱患,人們的生命財產就會受到威脅;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如果沉迷燈紅酒綠、迷失阿諛奉承中,則就面臨威風掃地、甚至變為階下囚。我們看到,煤礦屢屢爆炸,礦主的僥幸心理中能看到憂患意識嗎?陳良宇腐敗窩案,在缺失監督的前提下,高官也缺失憂患意識,淪為階下囚的結果,真正吻合了「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能夠常懷憂患意識,既能遠離危機風險,也能在生存中增強進取的意識,在競爭中積極求得取勝之道。生活在非洲奧蘭河兩岸的羚羊,東岸的羚羊比西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鍾快13米。之所以東岸的羚羊強健,是因為狼群就在附近,天天生活在「競爭氣氛」中,危機讓東岸的羚羊只有強健和警覺才能生存,而西岸的羚羊到東岸來活下來的很少。在今天的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危急中,美國的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生活方式相比較就有高下之分了。美國老太,寅吃卯糧,臨死還上了房貸,但造成了美國經濟的崩潰;中國老太,常懷憂患意識,總要有點「過河錢」,臨死買上大房子,但中國的經濟健康發展。這個例子雖然有些牽強,仔細品味也有道理。

「生於憂患」並非讓人「杞人憂天」。時時刻刻小心有石頭砸到自己頭上,那麼離抑鬱症不遠了。當你溫飽的時候,要想著荒年窘境;當你得意的時候,要小心摔跟頭的尷尬場面。這就夠了。古話說,「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經營上要有備無患,那麼人生道路上也應做到有備無患。

㈣ 以說,憂患為題的八百字高中作文

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算是孟子思想中不可忽視的一條。這一條倫理是正確的,但是不夠准確。
生在海邊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軟體動物體內發生病變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進入貝殼而形成的。而對大多數人來講,珍珠只是一種裝飾品。兩種不同的人,兩種不同的結果。其實,大多數人說的不全面,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過程,那就是血與肉的代價。
珍珠形變的環境可以說是憂患。因此「生於憂患」這是對的。

17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類似於陳勝的人物-----李自成。1944年春,闖王以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新官僚們早已把打江山時那種叱詫風雲的義氣、魂魄丟掉。李自成想當王侯,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夙夜想營造府邸。故而當清軍卷土重來時,李自成大敗,昔日的繁榮轉眼間化為烏有。闖王的失敗,足以說明:死於安樂。

由此看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成立的。

許多人心裡往往缺乏一種潛在意識——那就是憂患意識!什麼是憂患意識?那就是在國泰民安時國君仍日理萬機的操勞;就是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嚴加防守警戒;就是商人在事業成功時仍不停佔領市場的競爭;就是尋常百姓過日子時省下的一筆存款。換句話說,這就是居安思危。或許他們的擔憂似乎不必要,的確,國君何嘗不可鬆懈一下?商人也該滿意一下自己的業績了吧?小百姓偶爾「瀟灑」一下好像也未嘗不可。然而,你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嗎?也許也許有一天敵人回來侵,市場也許會被人佔去,家庭可能會因變故而貧窮,這一天不知道是否會來,也不知道是哪天但他們只想到一點,就不會鬆懈!這就是憂患意識的根本所在!你敢底氣十足的告訴我你有憂患意識嗎?不!倒不是說你要貪圖安逸,只是你現在還沒有步入社會,你的生活環境和條件決定了你不可能憂患,但這只是暫時的。當你面對重復不變的早飯露出厭惡的神色時,你得想想這樣的生活能否持久;當你追求名牌時裝時,你應想像一下可能有一天會連普通衣服都沒得穿;當你拿著父母給的錢大手大腳時,你必須想到或許你將來日子過得很難;當你因為成績優秀沾沾自喜時,你得想到後面的人隨時會趕超你;當你覺得日子很安逸平靜時,你該想到外面的世界競爭有多激烈。當然,這並不是叫你杞人憂天,什麼事都優,但有一些憂患意識能給你帶來壓力,讓你謹慎點,這未嘗不是件好事。但願你以後回答我時,能大聲的說:「我有憂患意識」!!!

2.

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這樣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學習中,倘若只知道死記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將毫無收獲。孔子的話是很有道理的。
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補充,這兩者是緊扣的兩環,缺一不可。正如人體對食物的消化過程那樣,只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舉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經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無法化為「己為」。只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學與思想結合,是掌握知識過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在馬列主義傳播到中國大地的時候,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領導的共產主義者,在汲取馬列精髓的同時,結合中國實情,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終締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試想,革命先輩們如果不是學與思、思而再實踐,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條主義,那麼中國革命怎能成功?文藝復興的大科學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學習中獨立思考,「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能在當時產生?人類能夠及早掙脫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理論的束縛?學而思,思而學,正是這些偉人成功的經驗,同樣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識激增」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光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到達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國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學體制,力求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以適應明天的科學;歐洲、日本紛紛不其後塵,我們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明天的創造型人才,正是要從今天學生中培養起來。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到: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見解,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來等候明天的選擇。
在學習中獨立思考,是學者、大師們成功的經驗,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而培養學生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國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㈤ 尋求關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憂患意識的文章

簡潔版你可以點擊我上面的鏈接,裡面有

關於捨生取義: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說,「義」高於一切。為了「義」,「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為了「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葯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後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

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林覺民率敢死隊沖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喻培倫胸前掛滿一筐炸彈,沖鋒在前,彈盡力竭,後被俘,英勇犧牲。

關於鞠躬盡瘁 :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准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三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後出師表》的末後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鞠躬,表示謙恭謹慎;盡瘁,是竭盡辛苦的意思;已,完結、罷休。)《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普漢春秋》作「鞠躬盡力」,和「鞠躬盡瘁」一樣,都是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前出師表》的最末一句是:「臨表涕泣,不知所雲」。意思是說:寫到末了,我涕淚直流,痛哭失聲,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些什麼了。「不知所雲」後來成為一句貶意成語,斥人說話或文章語無倫次、邏輯性太差為「不知所雲」。

引申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意思是:恭恭敬敬,盡心竭力地工作,到死為止。.
1972年5月,周恩來在檢查身體時發現尿中有癌細胞,隨後被確診為膀胱癌,但他不僅繼續擔負著常人難以承受的繁重工作,而且承受著來自黨內外巨大的政治壓力,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在批判極「左」思潮、「組閣」、「反對經驗主義」等重大問題上進行了頑強的斗爭。他在毛澤東的支持下,逐步推舉鄧小平重新走上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為中國今後的前途和命運作出了重大貢獻。

周恩來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共做大小手術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動一次手術。只要身體尚能支持,他仍繼續堅持工作。這一時期,他除了批閱、處理一些文件外,同中央負責人談話161次,與中央部門及有關方面負責人談話55次,會見外賓63批,在會見外賓前後與陪見人談話17次,在醫院召開會議20次,出醫院開會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談話7次。

關於吾廬獨受凍死亦足:
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對外歡顏。······吾廬獨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並不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可見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瑟琶行》),著一「泣」字與「濕」字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
這個實在不太好找。

關於生於憂慮,死於憂患
、《孟子》中說道"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此話的確意味深長。只有心懷一定 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憂患可以使擔當大任的人經得住苦難的考驗,可以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但是,在美國阿拉斯加動物園中的鹿苑裡發生了一件值得每個人深思的事……

狼捕食鹿,人們想讓鹿不被狼捕殺而殺死狼。他們違背了" 優勝劣汰" 的原則。由 此,狼便越來越少,本想鹿應該增多了,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這是為什麼?是因為, 鹿缺少了憂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來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現在,狼沒有了, 鹿的體質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見,憂患的作用不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 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 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話。這番話說的是:承擔重任的 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藉以提高 他的競爭能力。做一個人,一個發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 要用" 憂患" 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從古至今,多少英雄豪傑做出的豐功偉績,都 缺不了" 憂患" 意識做為精神支柱,這也體現出憂患的重要。

比如愛迪生,為人類做了巨大貢獻,而他小時侯卻家境貧寒,所以,他省吃儉用、 積攢零錢、購置儀器、配件,創出一千三百多項發明,才得以人類社會發生了巨變。這 又憑著什麼?還不是憑借他的智慧與刻苦鑽研精神,而這精神從哪兒來?不屈不撓的精 神就是憂患的結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憂患的思想,只有抱著這樣一種態度,自己 的學業就會有成,自己的事業才會成功!

可是,社會上也有一些不良風氣。再如:一個退休老幹部,年輕時飽經風霜,現在 過上好日子後整天只想怎樣養生,如何享受,最終墮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樣的例子 還有很多,這些人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於他心中沒有憂患做支撐,結果就 像那些鹿一樣敗下陣來,最終被社會淘汰。

因此,我們要抵制不正之風,發揚優良傳統,弘揚中華美德,使我們的祖國經久不 衰,繁榮富強!若想做到這些,就必須有" 憂患" 精神來做我們的立國之本!

勿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㈥ 關於我國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特別是江西的!

江西是文化大省,在古代,江西文化發達。從全國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說江西是文化大省,這是因為江西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發源地的緣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遭受戰亂和帝國主義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壞,損失慘重。在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下,還保存著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現從總體上看,分如下十二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讀書成風
江西古代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不讀書,就不能傳承歷史文化。這種讀書的傳統起於何時呢?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學都好,但貌不揚,孔子不喜歡,於是離開孔子,「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後,作了自我批評,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江西人建友教書院紀念他,他的墳墓在南昌二中校園內,文革時被毀(據《史記正義》說子羽墓在山東鄒城縣,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學校。江西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學都非常好,魯迅稱譽他是「偉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讀書馬虎。他的意思是指漢代經學家們大搞訓詁學,作繁瑣的考證,浪費大量精力時間,沒有必要,提出批評。他如果不「好讀書」,不認真讀書,怎麼能夠寫出那麼多好詩好文來呢!一篇《桃花源記》沒有人能超過,包括蘇軾這樣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達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國仿製的世外桃源勝境,竟有14處之多,還有人在繼續仿製。至於學習、模仿他的詩,那就更多了。陶潛讀書,有優良的家庭傳統。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幹人,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母親之一。陶侃父親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發留賓」、「土碗送子」、「歸還干魚」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潛都有珍惜寸陰的精神和傳統。陶侃常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潛在一道《雜詩》中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歐陽修的母親,也是中國四大母親之一,歐陽修父親早逝,歐母「畫荻教子」,成為千古佳話。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的母親,「鳴機夜課」,也是教子成龍的賢母。宋代時,饒州人讀書,蔚然成風,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記載:饒州「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明代時,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親督促兒子勤奮讀書的風氣,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高考成績,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國前茅,繼承了二千多年讀書成風的優良傳統。
科舉成名
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科舉制規定:讀書數年的生員,在縣一級考試及格者為秀才,在州(郡)、隨後為在省一級考試及格者為舉人,在京城由禮部主持考試及格者為進士,其中由皇帝親試,確定為進士中的前三名者,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原則上三年一輪,所以民俗有「狀元三年一個」的說法。考中進士者,一般可獲得知縣的職務,也即有七品官銜。通過文化考試,出任封建社會的官職,比由官員鄉紳推薦出任官職,顯然是一種進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詔,從光緒三十二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改由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由隋至清,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
作家成派
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居全國第二位,略少於浙江。在眾多的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潛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創的倡導言必的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里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派的同光體等。這些文學方面的派別,各有優劣長短,但在歷史上影響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價值。

學者成林
首先是哲學家多,在《哲學大辭典》中收入江西宋明時期哲學家50人,佔全國同期哲學家的16%以上。理學是儒家哲學的新發展。周敦頤是理學的奠基者,又是教育家,原為湖南道縣人。他長期在江西從政為官,後隱居廬山北麓蓮花峰下,創濂溪書院講學,他自認為是江西九江人。理學兩大派的開創者朱熹、陸九淵,都是江西人。宋、元、明三代,追隨他們的學者很多,形成理學的強大陣營。其次是史學家多,在《二十四史》中,江西人歐陽修主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揭

㈦ 關於憂患意識的作文材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隻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後又把同一隻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於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卧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於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卧薪嘗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於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拚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於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於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吒風雲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老。險情環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塗地。

㈧ 關於憂患的素材200字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㈨ 憂患使人經受磨練作文素材

古代例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古文有;

閱讀全文

與憂患文化作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