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克己復禮的作文素材

克己復禮的作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1-02-18 01:10:34

Ⅰ 求作文材料

有很多啊,例如你可以寫南方雪災過後的事……
我有兩篇,你自己改改哦
1.
雪災後令我感動的一件事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許多無名的英雄,他們總是不圖回報,默默地奉獻著,其中就有這么一件事。

今年一月以來,一場罕見的持續大范圍低溫、暴雪和冰凍的極端天氣覆蓋了中華大地。到處都是皚皚白雪,白雪皚皚,地上厚厚的冰層使得人們無法出行。可就在那天傍晚十分,我正看著電視,突然外面傳來幾聲「咔、咔」的巨響,這是誰在搞鬼,還讓不讓人休息了?我跑到窗口往外一看,只見幾個破冰工人穿著單薄的衣服,站在卡車上撒鹽。又是一陣「咔、咔」的聲音,我向遠處一看,原來是一輛推土機正在推地面凍結的冰層,又厚又硬的堅冰被推土機猛烈的一推,斷裂了,發出一陣陣巨響,冰和著雪被推到一起,形成了一座座高高的大冰堆,另外一輛大鏟車把雪堆鏟進大卡車里,冰被運走了。周圍的工人們正忙著清掃剩下的余冰渣。夜色更濃了,氣溫更低了,天空的雪花更大了,可他們還在工作,真奇怪,他們應該下班了啊,哪有人晚上冒著寒冷去工作的呀!除非是傻子。夜深了,我甜甜地進入了溫暖的夢鄉。半夜,我起來上廁所,又是一陣「咔、咔」的聲音,該不會是破冰工人還在工作吧!奇怪這聲音怎麼越來越濃了,我跑到窗邊,只見越來越多的推土機加入到破冰的隊伍中來,那些破冰工人們穿著厚厚的棉衣與冰雪搏鬥著,寒冷的北風吹著他們的身子,可這些鋼鐵般的英雄們卻絲毫沒有懈怠的倦意,似有不徹底破除堅冰決不罷休之勢。天亮了,我和所有的人們一樣被眼前的新面貌京呆了,街道恢復了往日的寬敞,走路也不用小心翼翼了,大家又露出了久違的笑臉。而此時,那與冰雪奮戰了一夜的英雄們卻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里,他們用自己驚人的毅力換來人們出行的方便,換來了人們工作生活的順利。

風雪無情人有情,這件事感動著我,讓在冰雪中的人們感受到了一絲溫暖,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在雪災中無私奉獻的人們。冰雪是寒冷的,人情是溫暖的。

2.
2008年初,一輪罕見的雨雪天氣襲擊中國南方多省。持續不斷的嚴寒冰凍,吞噬了許多人的生命,造成數百億元的經濟損失。冰雪雖壓垮了電塔、封住了道路,卻沒有壓彎中國人的脊樑、沒有冰凍中國人同甘共苦的熱心。冰天雪地里,那些堅強的、溫暖的身影,讓人們堅信春天的臨近。

在互聯網上,連日來,眾多網友或在網上留言,或通過博客、播客等新興技術手段,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見證和記錄著抗擊雪災中那一幕幕動人的場景與畫面,留下了網民許許多多的感慨、感觸、感想、感悟……

一條新聞:來自除夕的消息感動百姓

今天2008年2月6日是農歷年三十,是我們中國人一年裡最幸福最快樂的日子。但今年的年三十不太一樣,雪災災區人民的情況一直讓所有人牽掛惦念。

19點整,我像往常一樣坐在電視前看新聞聯播。20多分鍾的時間里,我跟著記者的鏡頭,跟著胡總書記的車行至災區。

看著胡總書記傳遞重重的空投援災物資,看著他下車問候清雪工人;看著他爬上雪坡向電力工人致謝;看著他握著運輸官兵的手下達指令;看著他來到受災農民家裡了解生活點滴……

眼裡留下了淚水,品味著大雪無情人有情的感動。我心裡明白,有這樣好的領導人,祖國怎會不強大;只要我們在雪災面前表現出團結、勇敢、眾志成城的精神,祖國又怎能不昌盛。———新華網一網友

2月6日是農歷除夕,人們從電視中看到,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大年三十驅車前往桂林市災情最重的資源縣考察。

路上,總書記迎風走到護路隊員中間,詢問他們現在還有多少路需要除冰?除冰設備和人手夠不夠用?踏著冰雪,總書記走到搶修現場對圍攏過來的電力職工說:「今天是大年三十,你們仍然奮戰在冰天雪地里,為搶修電網付出了艱辛努力。現在全縣人民都盼望著盡早通電,希望你們克服一切困難,盡快把電送到千家萬戶。」

真情融雪迎新春。胡錦濤總書記春節前夕到廣西桂林考察抗災救災的新聞讓千千萬萬的人們感動。

一位網民在留言板上感慨地寫道,中央領導齊赴災區,讓百姓看到了在中國說了幾千年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生動景象。中央領導為了老百姓安全回家,過一個祥和愉快的春節,不畏嚴寒,不辭勞苦,風塵僕僕,千里迢迢,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指揮安排抗災救災。一句「你們吃苦了」,令多少人心中的冰雪頓時融化;一句「我們正在全力恢復電網,疏通道路,爭取讓大家早點和家人團聚」,讓廣大人民群眾士氣大增,信心倍添。

正是中央領導們情系百姓,並身先士卒身體力行地踐行「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表現出了極大的凝聚力、影響力、號召力和戰鬥力,才形成了當前的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災救災的大好局面。

一組照片:畫面定格的只是滄海一粟

淚水能夠融化冰雪嗎?俺在照片凝成的冰掛里,尋找抗凍救災的熱點。悲情、同情、親情、溫情、愛情、真情、熱情、激情、豪情……所有的情感都動員了足夠的熱淚、感動、激動。與每張照片中的人物對望,都會覺得是一次心靈對接、情感交融和自我凈化。

危機來臨,草根就是英雄;災難當頭,小人物砥柱中流。10幅照片,定格的只是滄海一粟、驚鴻一瞥,卻傳送了重於泰山的感動。當這些感動流淌成河,匯成江海,所有的堅冰都將消融。——新浪網一網友

在這場罕見的冰雪災害中,總有一些畫面震撼人心,總有一些畫面難以忘懷。不用多久,在凍災終於結束的時候,在春暖花開的時節,我們驀然回首,一定會發現那些特殊時期的畫面仍然如此清晰。

幾天來,一組題為《2008:抗凍救災10張超強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1月30日,溫總理視察廣州火車站;1月30日,一對從寧波返鄉的母女在105國道積雪中艱難前行;1月31日,大批乘客聚集在廣州火車站廣場准備進站時,一乘客暈倒,眾人將其抬高送出;湖北男子杜登勇徒步100多公里尋訪受困女友,走到湖南郴州後凍傷倒下,被好心人搭救;2月1日,一輛運送供電搶修器材的卡車陷進南昌招賢鎮盤山公路的積雪裡,附近馬口村村民聞訊後帶著鐵鏟和鐵鏈跑了5公里路趕來,幫助將汽車拉出等一個個感人的鏡頭讓廣大網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強烈震撼。

一位易網網友留言說:「10幅經典照片,10個感人故事,背後是13億中國人的精神和力量,是戰勝自然災害的決心和勇氣。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難倒我們,我們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一位新浪網友說:「含著淚看完這些照片,不只是感動,還有心疼。從總理到人民子弟兵,還有奮戰在第一線的普通百姓都是好樣的,他們都將受到人民的尊重與愛戴。善良的人們,拿出我們的行動吧,伸出我們溫暖的手,盡我們所能,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一位身在國外的網友說:「身在國外的我雖然沒有經歷這場雪災,但看到這些圖片我卻感同身受,我想說天災雖無法預料,但只要大家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有什麼困難是我們解決不了的呢!」

一段視頻:三烈士的鮮血為冰凍凝固

當暴風雪剛剛來臨時,我們也許認為這只是一次自然災害,認為那些冒著危險爬上輸電塔架的工人們只是在做著理所應當的工作。但是羅海文、羅長明、周景華三位烈士的犧牲告訴我們,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為了保證百姓和企業的用電,讓大家過一個好年,無數電力工人勇往直前,不懼艱險。沒有他們的付出,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讓我們記住暴風雪中這一座座聳立在高架鐵塔上的豐碑,他們讓你我無比安心,讓國家無比安心。———江西師范大學葉塞博客

在網上,湖南經視的一段視頻被頻頻點擊,場面讓人潸然淚下。畫面中的1月30日,長沙沉浸在冰雪和悲痛之中。「人民驕子,英名永存」;「抗冰保電,浩氣長存」;「沉痛哀悼抗冰三烈士」;「奉熱血,保電網,丹心長存;獻青春,護光明,英魂永在」……一路的橫幅標語,映襯著一張張悲戚的臉,表達著人民無限的悲痛與對烈士的懷念。

上午9時整,送行的人群和低聲嗚咽的瀏陽河水一起目送靈車啟程。上百輛計程車自發地跟在靈車後,不斷閃燈、鳴笛,護送3位烈士上路。車隊延綿近5公里,緩緩地、緩緩地行進.……

人民網的一位網友說:「三位搶險隊員登塔除冰,不幸因公殉職,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他們以生命的代價捍衛電網安全是何等的悲壯;他們以生命的代價保衛國家財產叫人悲慟萬分;他們以生命的代價保護人民生命安全令人震撼。歷史將永遠銘記羅長明、羅海文、周景華。

紅網的一位網友說:「我是在初三才看到這段視頻。遲來的感受讓我體會到什麼是平凡,什麼是偉大?在這抗擊冰雪的斗爭中,3位平凡的電力工人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偉大的內涵,註解了在危急時刻應該怎麼做人這個人生課題。看著他們生命終結的葬禮,我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付出的必要。看到湖南百姓用淚水送別英雄的壯觀場景,我驚呆了,我更被感動了。」

一位湖南籍的網友說:「三烈士的鮮血為冰凍凝固。從網上看到這段片子後,我為家鄉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這些畫面讓我再次感到冰雪無情,人間溫暖常在。」

一個倡議:千餘網友給災區送去暖意

馬上行動!網友可立刻實施網路捐助,捐贈款項將全部用於紅十字人道救助事業。據不完全統計,自全國南方遭受雪災至2月5日15時30分,已有2871名網友通過網路成功實施捐贈。紅十字會網站公開信息顯示,這千餘網友們的捐贈總額已突破77萬元。你們的每一點愛心都能幫助災民早日渡過難關,感謝你們!———摘自易網

在得知凍災害消息後,易網第一時間與廣東省慈善總會、廣東省春運辦聯合發起了捐贈倡議,動用影響力,號召廣大網友和市民捐贈物品支援受災群眾。此外,網易新聞中心還聯合中國紅十字會,發起了名為「網聚人道的力量」在線捐款活動。

網易發起的各類捐助活動已經收集到網友及員工共計96萬元的物資及現金,其中56萬元款項全部用於中國紅十字會人道救助事業;價值35萬元的棉被、大衣、食物等救災物資20噸,已運抵韶關,並交予當地駐軍統一派發給災民。

一位網友說:「持續不斷的冰雪一次又一次地挑戰我們想像的極限,於是這個冬天變得非同一般。當新年以不可阻擋之勢向我們款款走來,願大家的善舉能給災區飽受艱難的人民帶去絲絲暖意,祝所有給災區人民無私幫助的好人們新年快樂。」

一首歌曲:風雪冰雨難以阻擋讓愛回家

這首歌寫得真是太好啦,希望它能夠紅。一個在危難面前從容不迫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戰無不勝的偉大民族。「讓愛回家吧沒什麼不可能;冰雪能封鎖這旅程,遮不住關愛的眼神;家就是患難時伸出手的人,你是我的家人……」這歌詞實在是太令人感動了。——搜狐網一網友

「誰能想到一直期盼的2008竟是卷著風雪登場的。冰封的道路,凍裂的電纜,吃緊的供應,在這場風雪中許許多多平凡而堅強的面孔,已經讓眼淚不止一次決堤,也讓我們這些整日對著電腦的人開始思索著除了捐錢捐物之外,還應該為這次抗災做些什麼。

不記得那天是誰在QQ群里說了聲「寫首公益歌曲吧」,於是一呼百應。在接下來3天的時間里,這首歌彷彿廣州火車站旅客們頭頂上傳遞的那個孩子,在我們這些現實生活里素未謀面的人手裡開始了接力。tony_ms半個鍾頭內敲定了旋律,茶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頭腦風暴中弄出了詞,大獅子聯系演唱和研究分詞到凌晨2點,祈雨頂著感冒錄了和聲demo……想說的都在這首歌里了,這場雪讓我們明白,我們就是彼此的家人。」一群《讓愛回家》的創作者如是說。

當這首抗擊暴風雪公益歌曲2月5日在「墨明棋妙」網站一經傳出,就立刻得到眾多網友一致好評,下載點擊率達5.2萬多人次。有網友說:「這首歌曲是冰雪中最溫暖的,它顯示著我們這個時代最具陽光的特徵。」

Ⅱ 求議論文概括性強,有文採的素材

讓我們把目光在投向2005年春節晚會的現場,一群美麗的少女用她們優美的舞姿內征服了所有的觀眾。「容千手觀音」讓每一個中國人記住了她的名字。你可知,就是這群少女卻是在無聲世界裡長大的。是的,上帝讓她們失去了聲音,她們卻用優美的肢體語言告訴人們,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你找准自己的位置,就會獲取成功!
說到科學發展史,有一個名字我們不得不提起,霍金,這個生活在輪椅上的巨人,殘疾的身軀讓他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擁有他人所沒有的發達的大腦。是的,他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樣在這個世界上自由徜徉,但他卻可以用自己的大腦在廣闊的宇宙里馳騁。霍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成就了21世紀科學史上的神話。
jirjgiaofjpjpajosghoi關東軍覅的反日喝水放入何如啊 恩uhgui

Ⅲ 求有關」文學「的作文素材

老子
(約)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孔子 Confucious
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
〖春秋魯國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者。 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曾任「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又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為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魯史官所記《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先後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賢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鄧析
公元前545 - 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驅,名家。鄭國人。曾任鄭國大夫,並創 辦私學,以所作《竹刑》(寫在竹簡上的法律)教人,宣傳法治,「民之……學訟者不可勝數」(《呂氏春秋•離謂》)。他「操兩可之說,設無究之詞」,對後來辯者頗有影響。《漢書•藝文志》著錄《鄧析》,系後人託名所作。
曾子
公元前505 - 公元前436
〖春秋•魯〗
(前--前) 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名參,字子輿。 孔子學生。以孝行著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又主張「慎終(慎重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等。《大戴禮記》中多記載其言行,相傳《大學》亦為其所著。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宗聖」。
子思
公元前483 - 公元前402
〖戰國〗
戰國初哲學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相傳曾受業於 曾子。宣揚儒家道德觀念「誠」,以為「誠」是世界本原,以「中庸」為其學說核心。孟子曾受業於他的門人,將其學說加以發揮,形成了思孟學派。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述聖」。《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現存《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等,相傳為其所著。
墨子
(約) 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
〖戰國〗
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名翟。相 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其「天志」、「明鬼」學說,承襲殷周傳統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與「兼愛」等內容,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說,以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處世奉行「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當時人民反對戰爭的意向,其「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為反對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又重視生產,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非樂上》),並提出「尚賢」、「尚同」等政治主張,以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弟子眾多,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墨學於當時對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現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
莊周
(約) 公元前369 - 公元前286
〖戰國〗
戰國時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 。曾任蒙地漆園吏。家貧,曾借粟於監河侯(官名),但拒絕楚威王厚幣禮聘。他繼承並發展老子「道法自然」觀點,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無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無界限差別),而達到「萬物皆一也」(即萬物齊一無差別)。又以為萬物「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仄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生死、齊貴賤,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為文汪洋恣肆,想像奇麗,。所著有《莊子》。
荀子
(約) 公元前313 - 公元前228
〖戰國〗
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況,時人尊其為「卿」。 漢人避宣帝諱,曾改稱孫卿。趙國人。游學於齊,曾三任祭酒。後赴楚國,春申君任其為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令,著書教學以終。韓非、李斯,均為其學生。其學說總結先秦諸子學術思想,對古代唯物主義有所發展。如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為人能通過「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覺認識客觀,並強調思維優於感覺。又認為「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為獲得正確認識,必須使心「虛壹而靜」。與孟子「性善」說相反,認定人性生來本「惡」,「其善者偽也」,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其政治觀為「禮治」與「法治」相結合,堅持儒家「正名」說,強調尊卑名分,主張「法後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於經濟,提倡強本節用、開源節流,「省工賈、眾農夫」等觀點。為文說理透闢,結構謹嚴,《賦篇》對漢賦興起具影響。所著有《荀子》。
董仲舒
公元前179 - 公元前104
〖西漢〗
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 人。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膠西王相。漢武帝朝舉賢良文學之士,進「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為武帝所採納,形成「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治格局,為此後兩千餘年間封建統治者所沿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將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為一,形成封建神學體系。其說以「天人感應」說為中心,以為「君權神授」,「天」對地上統治者經常用符瑞、災異等表示願望或譴責。又將天道和人事牽強比附,以論證其「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觀念。還提出「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並宣揚「黑、白、赤三統」循環的歷史觀。所著有《春秋繁露》(經後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揚雄
公元前53 - 18
〖西漢〗
一作楊雄。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字子雲。蜀 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官大夫。為人口吃,不能劇談,而以文章名世。早年所作《長楊賦》、《甘泉賦》、《羽獵賦》,風格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後來薄辭賦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並強調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的必要,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在社會倫理方面,批判老莊「絕仁棄義」觀點,而重視儒家的學說,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法言•修事》)。曾著《方言》,敘述西漢時代各地方言,為研究古代語言的重要資料。又續《蒼頡篇》編《訓纂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楊子雲集》。清嚴可均所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收其賦、箴等共四卷,最為詳備。
王充
(約) 27 - 97
〖東漢〗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 出身「細族孤門」,少游洛陽太學,曾師事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歷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後罷職家居,專事著述。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漢章帝特詔公車徵,以病未赴。論學以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論衡•自然》),即「氣」之運動產生萬物。自然界之「災異」,是「氣」變化之結果,與人事無關。又以為:「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遣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與精神,均以「精氣」為物質基礎,「死而精氣滅」(《論死》),不承認有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其說對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論和災異、遣告、鬼神等迷信,又曾作《問孔》和《刺孟》等篇,反對歭儒家經典變為教條。論文章則強調內容,力主「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自紀》)。並提倡通俗,反對崇古、模擬和「浮華虛偽之語」(同上)。所著有《論衡》。
嵇康
224 - 263
〖三國•魏〗
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國?9銍(今安微 宿縣西南)人。與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為「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齊名。因倡言「非湯武而薄周孔」,且不滿當時掌權之司馬氏集團,遭鍾會構陷,為司馬昭所殺。在哲學上,認為「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明膽論》),肯定萬物均稟受元氣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主張返回自然,厭惡儒家煩瑣禮教。魯迅稱其文「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與山世源絕交書》、《難自然好學論》等為代表作。詩長於四言,風格清峻,有《幽憤詩》傳世。所撰《聲無哀樂論》,認為音樂本身無哀樂可言,同一音樂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彈《廣陵散》尤著名,並作《琴賦》,對琴之奏法及表現力,均作細致描寫。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後人輯本,以魯迅所輯校《嵇康集》為最詳備。
王弼
226 - 249
〖三國•魏〗
三國魏玄學家。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市)人。曾 任尚書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僅二十四歲。好談儒道,辭才逸辯,與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學清談風氣,世稱「正始之音」。認為「無」是宇宙萬物的本體,「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又以為「凡有皆始於無」,肯定名教(有)出於自然(無)。又「援老入儒」,以玄學代替當時逐漸衰微的漢儒經學。其注《易》偏重哲理,掃除漢代經學煩瑣之風。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玄奘
602 - 664
〖唐〗
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本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貞 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e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並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典籍,世稱「新譯」。曾編譯《成唯識論》,論證「我」(主體)、「法」不過是「識」的變現,都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我執」、「法執」,才能達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韓愈
768 - 824
〖唐〗
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 。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頴成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ò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學上力反六朝以來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繼承先秦、兩漢古文傳統,加以創新發展,氣勢雄健,

Ⅳ 知其不可而為之議論文 - 百度

要我現在給你寫肯定不現實哈~
這篇是從網上找的。

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孔子也。

也許,他也可以選擇「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同那些隱士智者一般,不再為一個從政者,不再為國為民憂心勞累,但他卻沒有退隱,在繁雜的濁世中求仕,他內心的責任感告訴他要知其不可而為之。

周遊列國,宣傳政治主張,幾度死裡逃生,多少次遭到世人的譏諷,他內心的苦楚有誰堪知?只有他自己明白,為了一個虛幻般的信念,他可以終日奔波勞累,不知疲倦。面對世人隱士的不理解,孔子感到悲涼,卻未曾動搖。也正是孔子的堅韌不拔,才使得後人對他的敬畏倍深。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是陶淵明隱居後如痴如醉的生活,雅然閑適,拋去塵世的憂慮與瑣碎,過著神仙般的田園生活。

孔子也能這樣,但他卻不曾動搖信念選擇退隱。孔子也能如此觀山水,品日落,享受沒有煩惱的生活,但他的內心卻使他不得離棄天下,離棄百姓,離棄禮樂昇平的理想。

隱士智者,固然灑脫,但那隻是在逃避現實罷了。在那動亂的時刻,奔波呼籲著禮樂主張,除了孔子,誰還能如此「固執」?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執著,一份信念。

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事例未嘗沒有。

當紅軍面對著重重險阻爬雪山,過草地時,他們鑄就了一種如鋼鐵般堅貞不懈的意志。

當面對凶惡的敵人,邱少雲不惜犧牲自己讓烈火一寸一寸侵噬著軀體;董存瑞不惜用手頂著炸葯包炸毀敵人的暗堡;黃繼光不惜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敵人的炮口……他們留給了世人頑強的信念和勇毅。

當面對經濟落後的國情,鄧小平毅然決定帶領全國人民共同致富,實行改革開放。

他們都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他們用信念贏得了成功。

世人,該借著前人留下的精神不屈不撓地向前。知其不可而為之,用執著打通通向成功的道路。

要是擔心和別人的一樣,我再給找些素材好了,稍微綜合一下就行了。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②晨門:早晨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 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 嗎?」
【讀解】
「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 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 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一個理想主 義者的形象勾畫。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
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個成功的人,但 說來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不起。而一個人明智自己所從事的事情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還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絲不苟地堅持 做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為自己的信念和
理想而獻身。這就非常不易而難能可貴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 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坡,聖人何嘗不知道「克己復禮」任重而
道遠,但卻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 講學,仍然以禮樂文化為核心內容,為推行「仁道」而貢獻力量。
正如曾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正是這一方面的精神,突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特徵,與知其 不可而不為的道家大相徑庭。

事例:
愚公移山 ( yú gōng yí shān )
解 釋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出 處 《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愚公移山,可為而不為的例子:第一、交通。 這個有點「詭」,但確實可以作為理由之一討論一下,先贊嘆樓上的想像力和現實聯系能力。但是我對於這個的結論卻不以為然。 愚公雖然移了山,但是他可能是以一己所判斷的「交通順暢」的成立,毀滅了「太行」,「王屋」二山的「旅遊資源」的喪失,可以想像,如果「五嶽」「珠峰」因為阻礙了當地人們交通的順暢,居住地的擴張而被幹掉的話,我真不敢想像沒了脊樑的世界會不會變成一灘爛肉,姑且還不談「因為沒了地勢差異而可能導致沙塵暴之類的氣流、沙土引起的惡 果」或者「山到了別人家門口擋了人家的路的可惡」…… 所以,愚公這個行為恰恰不是「卓有遠見」,而是「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思想,導致了很多的外部負效應,可謂後患無窮,值得深究其「短視」的本質。 第二,精神。 愚公的行為固然能夠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堅毅」「頑強」「勤勞」「勇敢」的楷模,在這個意義上,他對中國的影響是無可厚非的,是必然的,是銘心刻骨的! 但是同學,愚公他不會學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么?他不會挑個更好的地方定居好好工作發展事業么?他有這份「肯吃苦」的精神,或許他或者他的子孫早就能發明拖拉機,改善中國的科技水平;或許他或者他的子孫早就能夠先泰勒成為「管理學之父」;或許他就能不以「單純拉動內需」的方式來提升當時的GDP,而通過直接參與生產提升國內資本、技術等多項生產要素! 兩者相較,移山移人哪個更好不是很明顯么? 第三、能力。 我恰恰認為可為,也恰恰就是「可為而不能為」「可為而不該為」! 革命是「不可為」么?紅軍長征是「不可為」么?新中國的建立是「不可為」么?「兩彈一星」是不可為么?我不敢說! 正是因為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充滿智慧! 革 命可為,但絕不盲目,而是先確認存在堅實的廣大群眾基礎!所以才為! 長 征可為,但絕不盲目,而是先確認只有這一條生路!所以才為! 新中國成立可為,但絕不盲目,而是考慮到了中國人民的切實利益!所以才為! 兩彈一星,核進步,哪一個不是不經過方法的精挑細選,所以才為! 愚公之精神可嘉,但卻「南轅北轍」,實為可嘆! 愚公有目的,可惜目的挑選錯誤…… 愚公有價值,可惜只能是「初衷還是好的」…… 愚公有貢獻,可惜功過孰大任需討論…… 所以,綜上所述,以後你家門口有山,搬家!

主人公是兩個年輕人。他倆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住在同一個租賃房裡。一天早上,兩個人都睡過了頭,醒來發現離上班只有十分鍾時間了。一個年輕人眼看再怎麼趕也要遲到,乾脆打電話請了個假,然後倒頭再睡;而另一個則飛身起床,穿上衣服拿起皮包就往樓下奔,攔了一輛計程車直駛公司。 當然,氣喘吁吁的他最終還是遲到了。但是,這件事情的最終結果卻大不一樣。原來,公司老總了解情況後,先是一律平等地扣除了兩個人的獎金,但不久又把後者安排到更加重要的位子上。老總說:「一個人出點差錯是難免的,但他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卻難能可貴,這樣的人將來肯定大有作為。」 歷來,人們總是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則反其道而行之。明知這件事做了也難以達到目的,幹了也白搭,但偏偏還是要去做,有必要嗎?胡適先生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名人。但他最初出洋留學,進的是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農學院,選修蘋果種植專業。後來,他發現這門技術與當時民不聊生的國情大不相符,學了也派不了用場,於是決定轉學。轉學之際,他想起了清代大儒章學誠說過的一句話:「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於是他「依著自己的興趣」,轉到哲學院。這一改變成就了胡適先生。後來,胡適在北大任教,曾擔任過哲學系、外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系等五個系科的主任。事實證明,他的選擇不乏明智之處。小區里,一位年過七旬的退休老工人就是這樣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倔老頭」。人所皆知,現在「黑色小廣告」已成為污染環境的一大痼疾。但這位老人卻天天拎著一隻塑料桶,拿著一把鏟刀,在小區、街頭的牆上、電線桿上鏟除那些小廣告。他的子女和不少好心人勸他:「這些小廣告就像爛膏葯,去而復貼,你能把它們鏟除干凈嗎?有這些精力,還不如玩玩呢!」老人怎麼回答呢?「我知道鏟不完,但鏟掉一張畢竟少一張。只要還有力氣,我是不會就此歇手的。」這話看似樸素,卻也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


———————————————分割線——————————————————
滿意請採納(⊙o⊙),以上是軟硬謙施團隊為你帶來的回答。

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可以追問,以後有什麼問題可以向我提問或者向我的團隊提問。(*^__^*) 嘻嘻……

Ⅳ 請幫忙寫 <涉及孔孟的作文素材800字>

孔孟三遷

相傳在戰國時代,有一個姓孔的家與一個姓孟的家為鄰。兩家各有一個兒子,權且把他們各稱為孔子和孟子。兩家各有一位望子成龍的母親,也權且各稱她們為孔母和孟母。

孔孟兩家搬到了一處,孔母和孟母立刻成了無話不談的摯友。兩人談論最多的話題還是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這不,這一天兩人曬著太陽,擇著菜拉起了家常。

「我說孟母啊,你有沒有發現最近這兩個孩子有點不對頭?」

「怎麼不對頭?」

「兩個死小子天天往墳地上跑,學人家怎麼出殯辦喪禮,一天到晚迷了進去,這以後可怎麼了得?我看我們還是趕快搬家吧,住在這靠墳地的地方,不要把小孩給毀了!」

果然沒多久,孔子家就搬走了。但孟母卻不以為然,倒是在家裡對孟子進行了一番考試,她發現這小子的確能把葬禮的禮數、過程說個頭頭是道,她就表揚了他。

過了一陣子,見兒子學得差不多了,她才將家搬離這個穢氣的地方。新家座落在一處菜市場邊上,一搬過去,正巧孔子家也是搬到了這里。孔母和孟母於是又開始繼續著她們的話題。

「孟母啊,你怎麼也想到搬到這個鬼地方了?」

「這地方怎麼了?」

「你看,我們家孔子自從搬到這兒來以後,天天被吵得讀不成書,而且不知道哪一天,真的學得跟那些賣肉的一樣!我看,我們還是趕快搬走吧!」

很快,孔子家又搬走了。孟母看著孟子天天鑽進菜市場,看那些賣肉的、賣菜的、雜耍的是怎麼算賬,怎麼求生的。菜市場里的人很雜,賣肉的有時也會看不起人。孟子想跟賣肉的交朋友,就問一位賣肉的,剁這些肉是干什麼用的,那賣肉的懶得理他,就敷衍他一句:「是給你吃的。」孟子回家,興高采烈地告訴

母親,母親臉一沉,真的到菜市場找那賣肉的買了一斤肉回來給孟子吃,而且教訓賣肉的以後不許糊弄小孩。這些事情都深深印刻在孟子的心裡。

到底是嫌菜市場太嘈雜 ,孟母也跟著搬了家。兩位母親真是太有緣份,這一回,孟母看到孔子家住在學校邊上,真是羨慕不已,也跟著搬了過來。兩個母親在一起說的話就更多了。

「告訴你孟母,我們自從搬到學校邊上可就得救了。你瞧,我家孔子上學、放學,從家裡到學校,從學校回到家裡,給我看得死死的,哪邊都不敢去,學習可進步了!」

「哦,我們家孟子怎麼不聽話,一放學就往外跑,不是上山,就是下水,還跟先生淘氣呢。」

「那可了得,你得看緊點,否則長大沒出息怎麼辦?」

一晃十年過去。孔子和孟子都離開了學校,成了社會上的無業遊民。兩位母親也年近花甲,喪失了勞動能力。孟子再也不忍心讓老娘伺候自己,就跑回過去熟悉的墳場,當起了司儀,收入雖然不高,可也夠維持娘倆的生計。孔子一時找不到工作,只好閉門讀書。

隔了不多久,孟子興沖沖地跑回家,對母親說:「娘啊,我們可以過好日子了,兒子在以前住過的菜市場找到了一個鋪子,今天一開業,生意就火了。娘啊,你以後不要再幹活了,兒子雇個丫環服伺您。」

興奮之餘,他又沖進孔子家,只見孔子一手捧著書,一手攪著湯勺,正在煨鹹肉湯。孟子一聞,怎麼臭烘烘的,孔子無奈地說,在家中無事,沒有辦法,帶了兩個家教,人家不給錢,只給兩條臭鹹肉。自己和老母只能如此苟且偷生。

孟子聽到這些話,心裡不是滋味。第二天,他就沖進旁邊的學校,掏出這幾年的所有積蓄,將這所學校買了下來。然後,將孔子請進學校,擔任校長。自此,這座過去破爛不堪的學校,一下子熱鬧起來,各地學子爭相前來求學,居然有三千之多,而且有七十二人成了國家的棟梁。

兄弟倆倒不得意,兩位母親卻得意起來,一聊天就說:「相信自己的兒子沒錯吧!」

孔孟

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既有大成至聖,則有亞聖。既有《論語》,則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史記》說: 「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

但是我們仔細比較他們,卻也發現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顯的,《論語》中所敘述的孔子,有一種輕松愉快的感覺,不如孟子凡事緊張。所以大成至聖能夠以「君子坦盪盪」的風格,避免「小人長戚戚」的態度去保持他的悠閑。孔子令門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贊許。而曾皙所說的,大致等於我們今天的郊遊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這種態度截然相對的是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主張。孔子還說飯菜不做好,這樣不吃那樣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卻毫不忌諱地提出「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而且「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這樣的話也經常出現在他的嘴中。

孔子並沒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惡。《論語》中,「仁」字出現了66次,沒有兩個地方的解釋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說出雖為聖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範不仁的話,可見他認為性惡來自先天。他又說「觀過,斯知仁矣」,好像這糾正錯誤,促使自己為善的能力,雖系主動的,但仍要由內外觀察而產生。孟子則沒有這樣猶疑。他曾斬釘截鐵地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認,他一生學習,到70歲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則可以由他自己所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一句話里看出。這種道德力量,經他解釋,純系內在的由自我產生。所以他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聖賢。

孔子對「禮」非常重視。孔子雖然稱贊管仲對國事有貢獻,但仍毫不遲疑地攻擊他器用排場超過人臣的限度。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他死時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卻根據「禮」的原則反對厚葬顏淵;又因為「禮」的需要,孔子見南子①,使子路感到很不高興。孔子雖不值陽貨的為人,但為了禮尚往來,他仍想趁著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沒有這樣的耐性。齊宣王稱病,他也稱病。他見了梁襄王,出來就說:「望之不似人君。」魯平公沒有來拜訪他,他也不去見魯平公。他對各國國君的贈儀,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齊國的吊喪正使,出使滕國,卻始終不對副使談及出使一事。

這中間的不同,不能說與孔孟二人的個性無關。或許《論語》與《孟子》兩部書的取材記載不同,也有影響。但是至聖和亞聖,相去約兩百年,中國的局勢,已起了很大的變化。孟子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這八個字正好可以用來說明他們之間的距離。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時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雖不能確定,但是他最活躍的時間,也縣戰國時代的前中段。《孟子》一書開場即提到他見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離戰國開始已67年,又115年之後秦才滅六國統一中國。在春秋的時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維持,但是還沒有完全敗壞。以前各小國各自為政,裡面主持國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擔任下級軍官的土,全部世襲,一切都按成規,而現在一切都接受「禮」的約束之原則已不再適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義出之。縱使叛逆篡位也還要邀請與自己利害相關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這時的戰事還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離散。

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不離開「禮」的約束。「不為已甚」是當時的一般趨勢。根據原則,在某種情形之下,不追擊敵人。在某種情形之下,不向主敵射擊,不設險以譎詐取勝。既已給敵兵第一下白勺創傷,不乘勢作第二次的戳刺。頭發斑白的人,不拘為俘虜。這些態度與歐洲中古的騎士精神很相彷彿,雖然這些原則並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戰時間短促,參戰的人數受車數的限制。總之,春秋時代的戰事,顯示了社會的不穩定性。但戰事的本身,還不足以造成社會的全面性動盪。

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相對於戰國的暴亂而言,還相當的寧靜。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復禮」,顯示著過去的社會秩序仍可恢復。他有時也發牢騷,說什麼「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針的時候,他的辦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復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更表現一腔復古的熱忱。

孟子有時候被人稱為有「革命性」,這是因為戰國時代的動亂,使他知道,只是恢復故態而不改弦更張是不能濟事的。齊人准備伐燕,他說燕可伐。齊宣王問他貴戚之卿應做的本分,他說:「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也就是容許廢君而另立族中賢人。梁襄王問他:「天下惡乎定?」他答道:「定於一。」襄王又追著問:「孰能一之?」孟子就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說過「地方百里,而可以王」。這已經不是孔子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嚴格規矩了。

孟子開始游說的時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蘇秦、張儀提倡合縱連橫之季。戰國七雄,已經准備長期的大廝殺。雖然這時候的戰事還沒有像戰國末季那樣劇烈 ——凡是年齡十五歲以上的都要向防地報到,降卒四十萬或四十五萬一起坑埋——但是這時也不再是春秋時代競技式的戰爭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為什伍」,即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在戰場上騎兵既登場,步兵人數也大量增加。「斬首六萬」,「斬首七千」,已經開始見於各國的紀錄。孟子說: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這句話可能反映著當時各國備戰的情況,也可以說是他對當時國君草菅民命的一種控訴。他所說的「民有飢色,野有餓殍」不可能是無的放矢。

在宋朝以後,《孟子》成為《四書》之一,實際上它占《四書》一半以上的篇幅,既為各朝經筵講解之用,也為科舉取士的標准,對中國思想史有無可估量的影響。而亞聖以慈悲為懷的心腸,為民請命,他講的話有時也富有情感,有時尤任直覺,例如「見牛未見羊」,「君子遠庖廚」。他的性善論必定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因人既然生性為善,那麼強迫人們保持這種天性也不算過分了。這關鍵處有如盧梭之論自由。他的低水準平等思想——例如「樂歲終身飽,凶年不免於死亡」,以及「省刑罰,薄稅斂」,在一個簡單的農業社會里,被奉作經典,同時也符合事實的需要。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

為什麼孔子和孟子之間會有這樣一段距離?為什麼春秋階段與 戰國階段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為什麼中國會如此早熟——在紙張 都未發明,文書尚用竹簡木片傳抄之際,即出現至聖亞聖,而且與 孟子同一世紀即出現了秦始皇,且對此後的中國有決定性的影響?

對於上述諸問題的背景,前人已經說過:是因為華北黃土地 帶,耕耘容易,農業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業開始互通有無,社會之流動性大。加以鑄鐵技術出現於春秋戰國之間,影響 到農具和兵器等等。這些解答都有根據,但是沒有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春秋戰國間劇烈的變化,百家爭鳴,最後又 以暴力完成統一,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
孟子將名利看德淡似水,孔子追求符合「義」的富與貴

Ⅵ 季氏將伐顓臾能用在作文什麼題材

1、為什麼要侵略別人?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論語-季氏第十六》

大意:季家要去攻打顓臾這個小國家,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季路一看形勢不對,如果不先跟老師報告,將來恐怕被挨罵。趕緊向老師報告,季氏要「找事」。孔子回答了,冉求!這件事情,恐怕你太過分了。

顓臾這個國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諸侯建立的國家。在中國東方的邊疆,管理沒有開發的民族,而且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包括在中國的版圖以內,歸周天子的領導,是社稷之臣。怎麼可以出兵去打他,侵略他,企圖吞並他的土地呢?

世說新解:你別看顓臾這個國家弱小,也是歷史悠久,被承認的主權國家,你憑什麼侵略他呢?

仁義的名義

2、為虎作倀的家臣,隨聲附和的小弟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論語-季氏第十六》

翻譯: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人都不同意。」

世說新解:這個時候冉有向他的老師辯解了,季家的大人們要侵略,我們在底下混飯吃的說了也不算啊,我們是不想的。

3、老虎出籠,龜玉毀於櫝中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論語-季氏第十六》

翻譯:孔子說:「冉求!周任說過:『根據自己的才力去擔任職務,不能勝任的就辭職不幹。』盲人遇到了危險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干什麼呢?而且你的話說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毀壞了,是誰的過錯呢?」

世說新解:你們這些輔助的人,主管不行仁義,你們能幫著干就干,不能幹就走人。主管幹了壞事,你們不去勸阻,反而跟著為虎作倀,要你們有啥用!把老虎放出來,那珍貴的珠寶不完在木櫝里了嗎?

4、侵略者內心的真實想法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論語-季氏第十六》

翻譯: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季氏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攻佔它,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禍患。」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說自己想那樣做,卻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

世說新解:你別看現在「顓臾」這個國家還沒那麼強大,但是國防穩固,經濟快速發展,將來一定是禍患,趁早滅了才好。主管心裡是這么想的,手下也是這么想的。

5、內部不安,外不能以德服人,皆因禍起蕭牆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論語-季氏第十六》

翻譯:我聽說,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為財富均衡就沒有貧窮,和睦團結就不覺得人口少,境內安定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像這樣做,遠方的人還不歸服,那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致他們。他們來歸服了,就讓他們安心生活。

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又不能招致他們;國家分崩離析卻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謀劃在國內動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他自己的宮牆之內呢。

Ⅶ 關於仁義禮孝1000字作文素材

「禮儀」是人們對社會文明道德和社會秩序的一種追求,是由內在道德表現出來的日常行為規范。傳統中國的「禮儀」不僅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舉止規范,而且還是包括內在修養的一整套道德倫理規范。傳統禮儀文化不僅講究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的內在品質與外在表現的和諧,恰當地面對和處理各種關系,還表現為對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以及對他人的尊敬和禮貌。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學習領會傳統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一、從儀式崇拜到「德誠於中」
傳統中國最初的禮儀文化根植於古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古代中國的農業生產要求順天應時,順應自然規律,故而出現了「天人合一」思想。人們賦予「天」某種道德性的品質,上天有「好生之德」,這就要求人們「以德配天」。最初的祭祀禮儀行為和對祭祀儀式的崇拜實際上表達的是對「天」的敬畏與崇拜,並發展出天尊地卑、本末有序的思想。農業生產方式導致農業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要求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安排也是為了順應農業生產的需要,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須順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能夠保證人們的生存需要,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必須效法天道,以德配天,做到上下有別、尊卑有序,每個個體各得其位、各司其職[1]。可見,當時的禮儀文化實際上是為了保證中原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也順應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秩序的嚮往和追求。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事實上是被當時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規定的,在客觀上保障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到了夏商周時代,由於政治生活的廣泛存在,原本屬於社會規范的禮儀文化滲透、蔓延到政治領域,以尊卑貴賤親疏為主要內容的禮儀文化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周禮」就具有意識形態的功用。這種意識形態在維持政治秩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維持了社會秩序、規范了家庭及個人的行為。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改造自然的「人力」和「人為」因素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突破了原先的尊卑秩序,諸侯國之間的固有格局也發生了改變,出現了社會動盪、禮樂崩壞的局面,原先的禮儀文化只剩下了繁瑣的儀式和復雜的程序操作。為了重建社會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復「周禮」的主張,意在恢復周代意識形態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規范,恢復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傳統秩序。孔子提出的恢復「周禮」,不只是在禮儀形式上回到以前的外在儀式上,還為外在的儀式注入了思想內涵,即把「仁」納入了傳統禮儀文化之中。「仁」是「禮」的核心,「禮」是「仁」的外在化和具體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也」(《論語•顏淵》)。孔子崇尚德政、追求禮治,「禮治」的目的是「德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理想的社會是外有禮樂、內有仁義,禮追求社會秩序,樂追求社會的和諧適中,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是「以禮節和」。禮樂是手段,德政是目的。孔子認為重建社會秩序要做到「正名」,即做到「親親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按照禮的要求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各司其職,「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孔子提出的禮制思想還表現在做人做事講究秩序和規范上,體現在個人行為上。在做人方面,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在做事方面,孔子提出「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季氏》)。體現在處理君臣關繫上,「君使臣以禮,臣事臣以忠」。在構建社會秩序上,孔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孔子在傳統中國禮儀文化方面的貢獻,是在傳統的禮儀儀式中充實了「道德」和「仁義」等思想內涵,使外在的禮儀行為具有內在的精神靈魂,「禮行於外,德誠於中」「德輝動於內,禮發諸於外」(《禮記》),把對外在儀式的崇拜發展為對內在道德的信仰,並追求外在儀式與內在道德精神品質的和諧統一,使外在禮治的強制性走向了內在道德信仰的自覺性。比如孔子曾反問說:「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論語•陽貨》)意思是說,難道僅僅玉帛、鍾鼓就是禮樂嗎?所以孔子提倡節儉,「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論語•子罕》)。「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禮儀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是要人們通過外在的禮儀表達內在的道德誠意[2]。「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
二、中國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道德性本質
孔子提出的恢復「周禮」,讓統治者服從道德規范並遵從一系列的禮儀行為,以此垂範天下,從而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也就是恢復周代和周代以前最高統治者作為道德楷模的理想統治模式。在西方社會,柏拉圖最初追求的理想國是讓哲學家成為國王,讓「哲學王」統治整個國家和社會,也就是讓品質優秀、道德境界和智慧高的人來統治社會,這與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經過在西西里的敘拉古實驗,柏拉圖的政治設想遭到了失敗,當發現自己的理想國模式在現實中行不通時,他改變了以前所追求的哲學家當王的最高理想,轉而求其次,也就是轉到追求「次優狀態的國家」的主張,那就是依法治國,實現法治烏托邦,也就是通過法律來規范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實現治理國家的目的。他認為法律是實現國家正義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法律篇》中他這樣寫道:「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3]柏拉圖的這個轉變非常重要,表明他從推崇以德治國到依法治國的轉變。正像柏拉圖設想的那樣,西方社會的德治與法治最終走向了分離和分裂。在個人行為方面,內在的修養和外在的表現可以不一致,甚至在思想上可以犯法,但只要在行為上不違反法律規定即可。西方社會的宗教信仰與世俗政治最終也相互分離開來,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世俗政治可以用外在的強制手段進行管理,而宗教信仰則通過個體內在的修養和規范達成,二者不相互干涉。這是西方國家社會治理的特點之一,與中國崇尚德治、禮法並重的傳統治理模式形成對照。孔子也曾在一個小諸侯國魯國實驗過他的崇尚道德、以禮治國的思想,和柏拉圖一樣,最終也沒有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與柏拉圖不一樣的是,孔子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最初的理想和信仰,一直在堅持著他的「德政」理念,這使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一直崇尚德治和禮治,而沒有轉向法治。孔子闡發的「禮儀」不僅是指個人的行為規范,還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個國家的行為規范,所以「禮儀」是上下貫通的,可見孔子所倡導的禮儀文化體現了一種整體觀,這是把道德信仰與日常行為規范結合起來的表現。筆者認為,孔子的禮治思想更傾向於德治,他所倡導的禮儀規范既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更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內和外是一體的,不是分離和割裂的。他所強調的「禮儀」是由內而外的道德行為,道德與禮儀是貫通的。孔子以後的孟子則有舍棄外在禮儀形式,追求內在「仁義」的傾向,把禮儀內化為心理情感的准則[4]。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法家思想,法家強調外在的強制性,儒家側重於內在的道德自律,並強調內在的道德信仰要與外在的禮儀行為和諧統一。事實上只有內外合一才能夠實現天下大治的目的,這導致後來中國在治理社會上出現儒法並重的局面。前期儒家思想,也就是先秦時代的儒家思想是主張內外兼顧的,但是到了宋明時代,外來佛教主張內在的心性修養,強調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的修行路徑,使儒家也開始追求內在的超越,這就使得傳統的儒家禮儀更加註重內在的自省和自律,強調由內而外的思想行為規范和道德法則。所以傳統儒家禮儀文化更強調個體的內在規范及內在修養,而非僅僅看重外在的形式和儀式。
三、中國儒家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
我們現在所謂的「禮儀」,通常是指接人待物上的外在表現與禮貌行為,這是日常語言中「禮儀」的所指,是由傳統的由內而外的禮儀行為發展演變而來,成為人們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習慣性規范和准則,很多情況下省去了內在的道德性,有點接近於西方社會的外在行為規范。我們學習傳統的禮儀文化,應該注重它的內在道德性,而不只是追求它的外在形式,當然,內在品質與外在行為應該是一致的,內在的修養品質要與外在的行為規范一致,並且內在的品質要通過外在的日常行為規范表現出來。這要求我們既要注重傳統禮儀的道德內核及思想實質,即注重研究和了解古人對道德品質的極高訴求,又要懂得現代社會的行為規則,而不只是照搬古代的外在禮儀行為,否則只能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而不能起到學習傳統儒家禮儀文化應有的作用。那麼,學習中國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價值何在呢?從傳統儒家禮儀的社會功能來看,其價值和意義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表現在道德和精神信仰方面。中國現代社會道德的滑坡以及道德信仰的缺失,正是由於丟失了傳統的道德信仰所致。有人專門探討過中國人的信仰就是道德本身,也就是日常中的倫理規范,而不是道德之外的上帝或者其他神靈,因為在中國不具備宗教信仰的土壤,但是對諸如孝道、仁義禮智信之類的道德信條則特別看重。這即是說,中國人特別注重現世生活中的父母子女、上下級、親情、朋友等之間的關系,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信仰」,如果連這一點也丟了,就失去了中國傳統道德和精神信仰最基本的東西。第二,表現在日常行為規范方面。人與人之間除了要具備道德性的相互信任、理解、支持、同情等,還應該通過一些禮儀性的行為展現內在的道德情懷,不然的話,學習傳統道德只能成為一種空談。這要求我們除了學習和了解傳統的禮儀行為規范之外,還要結合具體工作環境學習和了解現代禮儀,比如商務禮儀、不同場合的社交禮儀等,唯有如此,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生存和交往法則。需要指出的是,學習傳統禮儀文化不是簡單地學習傳統禮儀的具體儀式,而是學習傳統禮儀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實質,外在的禮儀行為是內在德性修養的表現形式,只有把內在的德性修養和外在的禮儀形式結合起來,並與當今時代的要求相契合,才能夠發揮傳統禮儀文化的積極作用。第三,表現在家庭和社會秩序重建方面。學習傳統禮儀文化有利於家庭和社會秩序的重建以及良好社會氛圍的形成。傳統的家庭倫理在穩定家庭秩序、維系家庭和諧、解決家庭糾紛等方面是有優勢的,但有些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這需要在借鑒傳統家庭道德和家庭禮儀的基礎上,重建現代血緣親情關系,解決現代家庭中出現的父子關系以及夫妻關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現代家庭朝著和諧文明的方向發展。整個社會的文明風尚只有靠每一個人的積極維護才能夠實現。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只有在內心世界堅守禮儀道德准則,才能夠由內而外地散發出對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和關愛,也只有堅持最基本的禮儀規范,才能夠形成互敬互愛、文明禮貌的和諧社會氛圍。需要指出的是,傳統儒家禮儀文化的理想境界是內在道德和精神信仰與外在禮儀行為的和諧一致,但在實踐過程中很容易導致道德泛化或形式主義,特別是禮儀文化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現象,使得外在的繁瑣儀式與內在的精神品質貌合神離。因此,傳統禮儀文化積極作用的發揮應重在強調社會個體的自律自省和內在道德修養,而不只是把學習傳統禮儀文化的功夫用在學習外在禮儀形式上。另外還應注意到,傳統儒家禮儀文化被意識形態化之後,逐步喪失了其道德性的內涵,而淪落為滿足權力秩序的工具,這樣的禮儀文化是應該受到批判和排斥的,我們應以理性而非盲目的態度看待和學習傳統儒家禮儀文化。

Ⅷ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


(1)反對暴政,主張「克己復禮」(或主張德政,克己復禮),以禮治國。(2分)
(2)修身、齊家、平天下(圍繞該主旨的說法都可以)。(3分)
(3)大一統思想;「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3分)
(4)西方:人文精神不斷發展。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並發展為服務於專制政治。(4分)
(5)都強調道德的重要;都主張通過教育勸化人。(2分)

Ⅸ 因材施教 素材事例,最好是現代事例。。

揚長避短

Ⅹ 畫壇干將,傑出的中國現代主義藝術大師,美猴王之父張光語文作文材料該怎麼寫

七年級上冊 1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美國作家 2 、《紫藤蘿瀑布》 宗璞 《弦上的夢》 《三生石》獲全國優秀小說獎 3 、《童趣》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沈復 清代文學家 4 、《理想》 流沙河 原名余勛坦 5 、《論語十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 20 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6 、《春》 朱自清 現代散文家、詩人,字佩弦,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他寧不吃美國救濟糧。 7 、《濟南的冬天》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著名作家,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 8 、《觀滄海》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 9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字樂天,又號香山居士,唐代人著有《白氏長慶集》。《觀刈麥》表現 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10 、《西江月》《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字糼安,號稼軒,宋朝愛國詞人 11 、《風箏》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偉大 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 、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初中學過的文章有:選自《野草》的《風箏》《雪》;選自《朝花夕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選自《吶喊》的《社戲》《故鄉》《孔乙己》;選自《且介亭雜文》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12 、《〈世說新語〉兩則》劉義慶,南朝人,《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13 、《皇帝的新裝》 安徒生,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創作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丑小鴨》等大量優秀 的童話作品。 14 、《郭沫若詩兩首》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詩人、學者、主要作品:詩集《星空》《女神》歷史劇《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七年級下冊 1 、《爸爸的花兒落了》(《城南舊事》)林海音 台灣作家 2 、《傷仲永》 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先生文集》 3 、《最後一課》 法國作家 都德 4 、《木蘭詩》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是一首古代敘事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又名《木蘭辭》與《孔雀東南飛》被譽為「樂府雙璧」 5 、《鄧稼先》 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獲 1957 年諾貝爾物理獎 6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聞一多,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著作收在《聞一多全集》 7 、《口技》選自《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選的筆記體小說,林嗣環,字鐵崖,清代人 8 、《偉大的悲劇》《列夫·托爾斯泰》茨威格,奧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傳記文學和小說創作方面 9 、《荒島餘生》笛福,英國作家,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 10 、《誇父逐日》選自《山海經》 ;《兩小兒辯日》(《列子》) 11 、《珍珠鳥》馮驥才 八年級上冊 1 、《蘆花盪》作者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 2 、《中國石拱橋》茅以升,我國著名橋梁學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橋。 3 、《蘇州園林》葉聖陶,名紹鈞,字聖陶,作家、教育家、編輯家,主要作品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稻草人》等 4 、《大自然的語言》竺可楨,氣象學、地理學家。 5 、《奇妙的克隆》談家楨,中國院士 6 、《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人,著名詩人,世稱「靖節先生」著有《陶淵明集》,大部分是記敘事物的文章。 7 、《陋室銘》《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作者劉禹錫,唐代詩人,「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 8 、《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宋代理學創始人,「說」是一種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敘來論述道理,屬於議論文的一種。 9 、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 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著有《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0 、《三峽》 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所撰《水經注》,詳細記載 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典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11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南北朝時期,著有《陶隱居集》 13 、《使至塞上》王維,字摩詰,唐朝人。 14 、《渡荊門送別》《行路難》 李白,號「青蓮居士」 15 、《游山西村》《卜運算元·詠梅》陸游,字務觀,號放翁。 八年級下冊 1 、《我的母親》胡適,字適之,學者。 2 、《海燕》高爾基,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 的代表者」(列寧語)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3 、《敬畏自然》 嚴春友 4 、《喂——出來》星新一,日本現代小說家。 5 、《雲南的歌會》選自《沈從文散文集選》,沈從文,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6 、《端午的鴨蛋》選自《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作家 7 、《吆喝》蕭乾,作家,記者,翻譯家 8 、《與朱元思書》吳均,南朝梁代文學家 9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號潛溪,明初文學家,著作《宋學士文集》,序,文體名,這是一篇贈序。 10 、《赤壁》杜牧,字牧之,唐朝文學家 11 、《過零丁洋》文天祥,宋朝文學家,有《文山先生全集》 12 、《小石潭記》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東集》 13 、《岳陽樓記》《漁家敖·秋思》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著有《範文正公集》 14 、《醉翁亭記》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謚號文忠,北宋著名文學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15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唐代詩人,人稱「岑嘉州」 16 、《己亥雜詩》龔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學家,是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己亥雜詩》共 315 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 九年級上冊 1` 、《雨說》鄭愁予,台灣詩人,短詩《錯誤》廣為傳誦。 2 、《敬業與樂業》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著作《飲冰室合集》 3 、《傅雷家書》傅雷,翻譯家、文藝評論家,翻譯《人間喜劇》等作品。 4 、《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法國,選自《羊脂球》代表作《漂亮朋友》中篇小說《項鏈》《菲菲小姐》等, 5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邏迦·費·因格,美國實業家 6 、《智取生辰綱》選自《水滸》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是題材的長篇白話小說,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7 、《范進中舉》吳敬梓,字敏軒,清代小說家,選自《儒林外史》,該書是我國清代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8 、《陳涉世家》司馬遷,字子長,西漢人,史學家,文學家,他用畢生精力著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世家主要記諸侯之事。 9 、《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史書編輯而成,共 33 篇。 10 、《望江南》溫庭筠,字飛卿,晚唐人,詩詞兼工,是花澗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望江南,詞牌名,又名憶江南,夢江南 11 、《武陵春》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她擅長寫詞,南渡前大體表現閨情,南渡後,詞中充滿孤寂無依的愁苦,反映了南渡人辭鄉別土,國破家亡的感情。 九年級下冊 1 、《我愛這土地》艾青 詩人 2 、《鄉愁》餘光中,台灣詩人 3 、《我用殘損的手掌》戴望舒,詩人,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 4 、《變色龍》契訶夫,俄國作家,代表作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劇本《萬尼亞舅舅》 5 、《談生命》冰心,現代散文家,小說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 6 、《那樹》 王鼎鈞,台灣當代作家 7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 的戲劇家和詩人,這是莎士比亞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極大社會諷刺喜劇 8 、《變臉》魏明倫的戲劇和雜文都非常有名 9 、《公輸》選自《墨子》,《墨子》一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他是春秋戰國之際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10 、《〈孟子〉兩章》《魚我所欲也》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後人以「孔孟」並提,稱為亞聖 11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春秋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12 、《關雎》《蒹葭》選自《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 305 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1、 魯迅 (1881-19360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主要的作品集有:小說集(兩部):《吶喊》《彷徨》 2、 朱自清 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他的優秀的散文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綠〉〈匆匆〉。 5、劉勰 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12、《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據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訂,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燭之武退秦師》就節選自此作品。 13、《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21卷,相傳為左丘明所著,記載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貞王十六年間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史實。《國語》有「春秋外傳」之稱,現存最早的《國語》注本是三國時吳國的韋昭寫的《國語解》。課文《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 14、《戰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33篇,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有關的謀議或 辭說。它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後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以重大影響。16、《論語》:是記錄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孔門弟子(包括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寫下來的。它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全書共20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17、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包含「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為仁」兩層含義。 18、《孟子》:是記載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言行的書,有孟子及其弟子編成,共七篇,內容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其中的文章以雄辯著稱,善用排比句式,筆試咄咄逼人。《寡人之於國也》即出自此作品。 19、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他將孔子「仁」的思想發展為「仁政」的政治主張,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 20、《荀子》:是戰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著,一小部分出於其弟子之手,現存32篇。 21、荀子:名況,尊號「卿」,戰國時趙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是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性惡」論,「天行有常」「人定勝天」的思想。 22、《莊子》: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又名《南華經》,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 23、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老莊」。 24、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人稱老聃,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25、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代表作品有《過秦論》《吊屈原賦》《鵩鳥賦》。 26、《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又稱《太史公書》,它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時期近三千年的歷史。全書130篇,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紀:按年代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績。表:按年代譜列各時期的重大事件。 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 世家:記述了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 列傳:記載了各種名人的生平和事跡。 27、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28、王羲之:字逸少,世稱王右軍。東晉書法家、文學家,有「書聖」之稱,他所書的《蘭亭集序》為傳世名篇。 29、陶潛:又名2,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大詩人,曾做彭澤縣令,後辭官歸家,隱居田園,寫了大量的詩作。詩歌《歸田園居》、《飲酒》,散文《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賦《五柳先生傳》皆為傳世名篇,有《陶淵明集》。 一古典文學 (一)春秋時期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由孔子編輯。分風、雅、頌三個組成部分,使用賦、比、興的手法。《伐檀》《碩鼠》 《論語》,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和行動,由孔子的弟子編纂。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六則 《侍坐》 《季氏將伐顓臾》《荷 丈人》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比較詳細的編年史,記載了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傳是左秋明所作。《曹劌論戰》《 之戰》 (二)戰國時期 《莊子》,莊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學派著作。《庖丁解牛》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言行,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齊桓晉文之事》《魚我所欲也》《庄暴見孟子》 《荀子》,作者荀況,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勸學》 《韓非子》,韓非和後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韓非,荀子的學生。《扁鵲見蔡桓公》《智子疑鄰》《五蠹》 《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輯而成,雜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傳》 《列子》,相傳是戰國時列禦寇所作。《愚公移山》 《戰國策》,記載戰國時代各國游說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漢劉向整理而成,共33篇。《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荊軻刺秦王》 《楚辭》,西漢劉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匯集而成,共17篇。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楚國浪漫主義愛國詩人,《離騷》為代表作。《涉江》 (三)漢朝 賈誼,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過秦論》《論積貯疏》 《淮南子》,西漢劉安及其門客編輯,為雜家著作。《塞翁失馬》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作者司馬遷(約前145~?年),字子長,西漢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繼承父業任太史令。《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屈原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 《漢書》,紀傳體史書,東漢史學家班固受詔編寫,未完,於獄中,後由班昭、班彪等完成。《蘇武》 《孔雀東南飛》,是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長篇敘事詩,大約產生於漢代末,最早見於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台新詠》。《孔雀東南飛》 (四)魏晉南北朝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 諸葛亮(181~234年)政治家、軍事家。《出師表》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詩人,曹操的第三子。《七步詩》 《搜神記》,筆記體志怪小說,作者是東晉史學家、文學家干寶。《干將莫邪》 陶淵明(365~427年),東晉詩人,字元亮(一說字潛,字淵明),存留120多首詩,其中20多首田園詩,開辟五言詩的新境界。《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 《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水經》是古代一部記我國河流水道的書,酈道元為之作注。《三峽》 《後漢書》,南朝史學家范曄所著,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 《張衡傳》 丘遲,南朝齊、梁間的文學家。《與陳伯之書》 《木蘭詩》,民間敘事詩,北朝樂府民歌中最傑出的作品。《木蘭詩》 吳均,南朝人。《與朱元思書》 (五)唐朝 唐初文壇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之渙,詩人,歌詠邊塞的詩歌最著名。《涼州詞》《登鸛鵲樓》 孟浩然,擅長山水田園詩,與王維並稱"王孟"。 《春曉》《過故人庄》 王昌齡,擅長七絕,主要寫邊塞詩和宮怨詩。《芙蓉樓送辛漸》 王維,字摩詰,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世人稱"王右丞",其詩有詩、畫、音樂合一的特色。《觀獵》《鳥鳴澗》《送元二使至安西》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想像豐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語言瑰麗活潑,擅長樂府和絕句,許多詩成為千古絕唱。存詩近千首。 《夜靜思》《送友人》《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望天門山》《秋浦歌》《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傑出現實主義詩人。曾任工部員外郎,後世稱為"杜工部"。其詩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語言准確,存詩1400多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江畔獨步尋花》《江南逢李龜年》《石壕吏》《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晚唐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深刻反映現實,反映民眾的疾苦,感情充沛,語言通俗,雅俗共賞。存詩近3000首。《錢塘湖春行》《憶江南》《賣炭翁》《琵琶行(並序)》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稱韓昌黎,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積極提倡古文運動,恢復古代朴實文風,留下大量文情並茂的文章。《馬說》《師說》《原毀》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解(xie)州人。積極提倡古文運動,寫出大量優秀散文、游記、寓言、詩歌等作品。《小石潭記》《童區寄傳》《捕蛇者說》 杜牡,字牧之,號樊川。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江南春絕句》《阿房宮賦》 岑參,詩人,是寫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劉禹錫,字夢得,著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銘》 崔灝,著名詩人。《黃鶴樓》 (六)宋朝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著有《範文正公集》。《岳陽樓記》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散文、詩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均有成就。《醉翁亭記》《伶官傳序》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著作以史論、政論為主,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著有《嘉 集》《六國論》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北宋文壇領袖,詩、詞、散文有著極高的成就。倡導詩文革新運動。著有《東坡全集》《東坡志林》等。《浣溪紗》《念奴嬌赤壁懷古》《題西林壁》《石鍾山記》《教戰守策》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提倡變法。因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人稱王文公。倡導詩文革新運動。著有《王臨川集》等。《傷仲永》《游褒禪山記》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花了19年時間主持編寫了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訓儉示康》《赤壁之戰》 李清照,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在散文詩詞方面均有成就,後人輯有《漱玉集》。《武陵春》《如夢令》 陸游(1152~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是我國詩人當中創作數量最多的一個,存詩9300多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訴衷情》《過小孤山大孤山》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存詞600多首。《西江月》《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履善,自號文山,廬陵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寫了許多愛國主義的詩文,被俘不屈,壯烈殉國。著有《指南錄》等。《過零丁洋》《〈指南錄〉後序》 沈括,字存中,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所著《夢溪筆談》是綜合性學術專著。《活板》《采草葯》《雁盪山》 柳永,字耆卿,北宋婉約派詞人。《雨霖鈴》 周敦頤,字茂叔,著名哲學家。《愛蓮說》 姜夔,南宋詞人。《揚州慢》 (七)元明 關漢卿,號已齋叟,元代雜劇作家,寫了60多種雜劇,現存18種。《竇娥冤》 施耐庵,著有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長篇小說《水滸》,是在民間傳說、說書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楊修之》《群英會蔣干中計》 吳承恩,在民間傳說、雜劇和其他著作的基礎上創作《西遊記》,是浪漫主義的長篇神話小說。《美猴王》 馮夢龍,通俗小說作家,作品以所輯《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最著名。《灌園叟晚逢仙女》 張溥,明末文學家。《五人墓碑記》 (八)清朝 蒲松齡,字留仙、劍臣,號柳泉,代表作為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促織》 方苞,散文家,"桐城派"創始人。《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 吳敬梓,所做《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優秀長篇諷刺小說。《范進中舉》 曹雪芹,名 ,字夢阮,好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完成了《紅樓夢》前80回,《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的最高峰。《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林黛玉進賈府》 全祖旺,文學家、史學家。《梅花嶺記》 龔自珍,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之一。《病梅館記》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改良主義思想家、宣傳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 劉鶚,著有《老殘游記》,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明湖居聽書》

與克己復禮的作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
© Arrange www.teachbao.com 2012-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