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關於運籌帷幄的作文素材

關於運籌帷幄的作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1-02-17 13:32:01

Ⅰ 高考作文名人素材

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餘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麼?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准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於心理上的脆弱。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冊學習了課文《鴻門宴》,讓我們對項羽這個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原文再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摘自《鴻門宴》

素材評析

從上段節選中可見沛公能親自的忍辱屈從,這正是大丈夫的襟懷,也是他後來能成就帝業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總是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項羽,對沛公來赴鴻門宴賠罪,不但心裡毫無疑惑戒備,反而出賣了為他通情報的曹無傷。不但如此,自己還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屬的傲氣,而對范增決意要殺劉邦的示意示而不見,以為劉邦早晚得臣服於他。

適用話題

項羽性格上的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耍陰謀詭計、光明磊落應當給以肯定,此性格特點適合話題「心靈的選擇」、「誠信」、「張揚個性」、「傾聽」、「快樂幸福與思維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點如剛愎自用、缺乏遠見、軟弱、優柔寡斷等則應該揚棄,此性格特點適合話題「包容」、「人與路」、「談意氣」等。

屈原

屈原所在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他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最終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幾起幾落的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終關心著楚國的命運,陸續地寫出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詩篇,表白了自己不願與黑暗腐朽的勢力同流合污的立場和決心。

高中課文《屈原列傳》、《離騷》、《湘夫人》等,都說到屈原。

【原文再現】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傳》

【素材評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詩中他自己寫到:「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這是屈原受到奸臣讒陷,被楚王流放時,在憤激之下而寫的。正如司馬遷所說:「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所以作詩《離騷》泄憤。但是,屈原的高潔之處,在於他無論遭受什麼樣的打擊與諂害,但他總是執著地堅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馬遷贊美到:「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適用話題】

適用「肩膀」、「位置與價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責任」、「理想」、「執著」等等。

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位奸雄,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讀過「三國」的人,一提起「奸雄」,誰都知道是指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最能體現曹操的奸惡。

但現實生活中的曹操,卻有著對理想的追求,是一個矛盾的復雜體。原以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為只是一介武夫,讀了他的《短歌行》等詩篇,才知道他的內心世界是極其豐富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否也印證了一條真理:人是一個復雜的組合體?

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極高的文學造詣。我們學過的《觀蒼海》《龜雖壽》《短歌行》等作品都是曹操寫的。

【原文再現】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素材評析】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

【適用話題】

曹操愛惜人才,胸懷大志,傑出的軍事才能值得大家學習,但是曹操狡詐多變,性格多疑也常常提醒大家,適用話題有「智慧與狡猾」、「理想」、「抱負」及「誠信」、「生無所息/生有所息」、「人與路」、「談意氣」等。

諸葛亮

諸葛亮,雖手無縛雞之力,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未出茅廬,已知天下大勢將鼎足三分,燒博望,借東風,擒孟獲,無不顯示他神機妙算的絕頂聰明。故與關羽之「義絕」、曹操之「奸絕」合稱三絕。

諸葛亮執法嚴明,情義深重,勇於自責。有情而不枉法,執法而不忘情。這才是有血有肉的諸葛孔明,這才是真實可信的孔明!看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節,我們才會由衷贊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我們曾學過《出師表》《失街亭》(《三國演義》)《蜀相》等課文,這些課文都涉及一個人物——諸葛亮。

【原文再現】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摘自《出師表》

【素材評析】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際遇,是千古傳頌的佳話。人們在甚贊諸葛亮的況世奇才的同時,也甚贊他能報知遇之恩的美德。自從自隆中出山後,就把「攘除奸凶,興復漢室」作為畢生已任,正如杜甫所寫「三顧頻煩天下濟,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襟」,無不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而感動。

【適用話題】

諸葛亮博學多才,擔任蜀相期間,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為歷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稱頌。適用話題有:「忠誠」、「謙虛與成就」、「大智若愚與成功」、「肩膀」等。諸葛亮對劉備的忠信歷來被大家傳為美談,此事例適合話題「誠信」;諸葛亮不聽劉備臨終忠告,最終導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適合話題「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認知」等。

司馬遷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二十歲時滿懷求知的慾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採集傳說。這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准備。其父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天漢二年(前99),李陵出擊匈奴,乒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獲赦出獄,為中書令,發憤著書,最後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和潤飾。《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和傳記文學巨著,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除《史記》外,司馬遷作賦八篇,又撰《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修史的抱負。

高中第六冊第四單元,專門用一個單元來學習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及《史記》中的選文。

【原文再現】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摘自《報任安書》

【素材評析】

一個人,無論在遇到多大的打擊與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繼續。但精神是需要支撐的。司馬遷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宮刑後,發憤著書,就是因為他為自己尋找到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柱,他們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孫子、呂不韋和韓非等。而當我們的人生也遇上了難以跨越的坎時,是否也把司馬遷當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適用話題】

《史記》,是司馬遷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為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為朋友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為了理想而放棄尊嚴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適用話題有「堅強」、「意志」、「忍辱」、「誠信」、「心靈的選擇」、「肩膀」、「雕刻心中的天使」等。

杜甫

杜甫是一位愛國者,一生盼望為國效力,而命運並不眷顧他,以致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的詩篇。他的愛國情懷集中體現在他的詩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個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用卓越才華和驚人毅力建造了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的豐碑。沉澱於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鑄就了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一己的苦難推及廣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亂,長安淪陷,他親眼看見國破家亡的慘景,寫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這樣感人肺腑的詩句。

杜甫,學習過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書懷》《詠懷古跡》《閣夜》《登岳陽樓》《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現】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素材評析】

此詩是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詩中寫到詩人暮年飄泊的凄苦景況的。遼闊的平野、浩盪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里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

【適用話題】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間,在流落船上,無所適從的時候,心中還依然懷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大志,思考國家的命運,適用話題「憂思與抱負」、「肩膀」、「生無所息與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與路」等。

李白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但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與他不滿黑暗現實之間形成劇烈的矛盾。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我們學習過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越中覽古》等詩,在高中第五冊的第五單元還專門安排了李杜詩歌單元,學習了《蜀道難》、《將進酒》等詩歌。

【原文再現】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素材評析】

李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學士,並沒能涉身政治,卻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對權貴的傲視,從而招致排斥,憤而離開了長安。在詩中,我們很容易看出詩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心緒。可以想像,一個滿腹惆悵的人,當他一心解愁卻又無法解愁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愁苦啊!表面上開懷暢飲,實際上愁箭穿心。但詩句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其根源就在於作者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

【適用話題】

李白的詩篇正像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李白即使在被唐玄宗賜還鄉期間,還胸懷坦盪,對未來充滿信心,適用話題「仰望」、「抱負」、「肩膀」等。李白在皇宮期間,要求高力士為其脫鞋,因此而招來放逐的命運,此話題適合「談意氣」、「高潔」、「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阮籍

阮籍,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他興趣頗廣,博覽群書,多才多藝。他攻讀儒家經典,也愛讀老莊,並且學習擊刺武藝,能長嘯,善彈琴,還喜歡喝酒。阮籍蔑視禮教,嘗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後期變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阮籍為了躲避曹魏與司馬氏政治斗爭的牽連迫害而歸隱山林,是魏晉名士風流的代表,也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他逃避現實,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悵惘,無法實現在夢想和現實之間起舞的人生境界。

阮籍,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有篇文章寫到《阮籍不拘禮法》。

【原文再現】

阮籍不拘禮法

性至孝,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既而飲酒二斗,舉聲一號,吐血數升。及將葬,食一蒸肫,飲二斗酒,然後臨訣,直言窮矣,舉聲一號,因又吐血數升,毀瘠骨立,殆致滅性。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齎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由是禮法之士疾之若仇。

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設邪!」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嘗詣飲,醉,便卧其側。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其外坦盪而內淳至,皆此類也。

【素材評析】

阮籍的性格上尤為不群,一方面生活非常放浪,秉賦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禮法的拘束;另一方面,為了能夠在衰亂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內心非常有節制。從上文中在母終時的表現以及喝醉酒後的行為中,可以一斑。而他的這種有放有斂的性格還能得到人們的理解與信任。阮籍的詩寫寓意遙深,他的為人之喜怒不形於色,正是因為他有著兩種看似矛盾的性格能統一在他一人身上的緣故。

【適用話題】

阮籍佯狂而歌,蔑視禮教、潔身自愛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適用話題:「符號」、「走與停」、「雕刻心中的天使」、「路」等。

陶淵明

陶淵明,東晉文學家。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為「田園詩人」。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陶淵明善於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詩的語言樸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稱為「陶詩中的珠玉」。如《歸園田居》組詩的久享盛名,有類似的特點:寫田園生活,寫體力勞動,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獲得實現的愉快。

我們學過的課文《桃花源記》《歸田園居》《歸去來兮辭》《飲酒》《五柳先生傳》等詩文,它們的作者就是陶淵明。

【原文再現】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

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素材評析】

本文從寫五柳先生的志趣愛好及思想性格等來看,與陶淵明其他詩文中表現的性格相同,自傳說是可信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麵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適用話題】

陶淵明遠離塵世,視功名如糞土,寧可窮困潦倒,住破爛的房子,也堅持只讀書自娛自樂,而絕不為了溫飽而出賣自己的靈魂。適用話題「高潔」、「榮辱」、「談意氣」、「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李清照

李清照的少女時期與少女時期的生活是快樂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棄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隨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時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無定所,四處流亡。國家的半壁江山頓失,國君被攆得抱頭鼠竄,百姓顛沛流離。作為一個學富五車的才女,一個處於社會思想制高點的知識分子,面對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損」呢?與她同時期的岳飛、陸游及稍後的辛棄疾亦有。但他們,這些須眉男子上可入朝議政、馳騁疆場,下可使酒罵座、痛飲拍案。她上溯數千年的歷史,卻始終無法找到一位知音,這「怎一個愁字了得」啊!於是,一個纖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詩句,寫出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抒發具有須眉般悲壯的愛國情懷。

李清照的《聲聲慢》《一剪梅》等我們都耳熟能詳,甚至高聲歌唱。

【原文再現】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加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素材評析】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趙明誠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聲聲慢》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作者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閑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政腐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一個時代依託,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

【適用話題】

即便在國恨家仇面前,李清照還是不忘記自己的使命,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用來自律,此事例適合話題「雕刻心中的天使」、「銘記與忘卻」、「專一與忘情」、「水的靈動」、「紀念」等。

蘇軾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台詩案、太後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系。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台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 這些事例適合話題「肩膀」、「仰望」 「我想握住你的手」、「豁達與成功」、「寬容與成就」等

蘇軾,《題西林壁》《明月幾時有》《赤壁懷古》《江城子》《赤壁賦》等(高中語文第三冊),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詩文。

【原文再現】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摘自《赤壁賦》

【素材評析】

《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選文中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適用話題】

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這些性格特點適合話題 「豐碑」、「談意氣」、「沉穩與靈動」、「高潔與志氣」等。

陸游一生以詩文為武器,抒寫抗敵禦侮、恢復中原的激越情懷和有志難伸的憂憤,氣勢雄渾,感情奔放。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的愛國詩人。

分析:陸游的愛國詩篇沒有矯情,沒有妥協,從中可窺見到詩人強烈的民族氣節。

話題:「文學的力量」

Ⅱ 《三國演義》中的作文素材

三顧茅廬的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空城計的故事

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
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
葛臨危不懼,傳令大開城門,還派人去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
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
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諸葛亮故事
------以下是應網友要求而整理。2004.03.31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0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NOTE: 南陽武侯祠同樣有「三顧茅廬」一說,難以定論。大家可以看。

諸葛亮《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諸葛亮《後出師表》

Ⅲ 作文素材(部分整理)

[作文素材(部分整理)]【學習資料】作文素材(部分整理)2010年05月30日星期日10:04屈原屈原所在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作文素材(部分整理)。"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他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最終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幾起幾落的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終關心著楚國的命運,陸續地寫出了《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等詩篇,表白了自己不願與黑暗腐朽的勢力同流合污的立場和決心。【適用話題】適用"肩膀"、"位置與價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責任"、"理想"、"執著"等等--諸葛亮諸葛亮,雖手無縛雞之力,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未出茅廬,已知天下大勢將鼎足三分,燒博望,借東風,擒孟獲,無不顯示他神機妙算的絕頂聰明。故與關羽之"義絕"、曹操之"奸絕"合稱三絕。諸葛亮執法嚴明,情義深重,勇於自責。有情而不枉法,執法而不忘情。這才是有血有肉的諸葛孔明,這才是真實可信的孔明!看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節,我們才會由衷贊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適用話題】諸葛亮博學多才,擔任蜀相期間,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為歷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稱頌。適用話題有:"忠誠"、"謙虛與成就"、"大智若愚與成功"、"肩膀"等。諸葛亮對劉備的忠信歷來被大家傳為美談,此事例適合話題"誠信";諸葛亮不聽劉備臨終忠告,最終導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適合話題"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認知"等。---司馬遷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二十歲時滿懷求知的慾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採集傳說。這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准備。其父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天漢二年(前99),李陵出擊匈奴,乒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下獄受腐刑。後獲赦出獄,為中書令,發憤著書,最後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和潤飾。《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和傳記文學巨著,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除《史記》外,司馬遷作賦八篇,又撰《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修史的抱負。【素材評析】一個人,無論在遇到多大的打擊與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繼續。但精神是需要支撐的。司馬遷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宮刑後,發憤著書,就是因為他為自己尋找到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柱,他們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孫子、呂不韋和韓非等。而當我們的人生也遇上了難以跨越的坎時,是否也把司馬遷當成自己的精神支柱?【適用話題】《史記》,是司馬遷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為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為朋友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為了理想而放棄尊嚴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適用話題有"堅強"、"意志"、"忍辱"、"誠信"、"心靈的選擇"、"肩膀"、"雕刻心中的天使"等。---李白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但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與他不滿黑暗現實之間形成劇烈的矛盾。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素材評析】李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學士,並沒能涉身政治,卻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對權貴的傲視,從而招致排斥,憤而離開了長安。在詩中,我們很容易看出詩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心緒。可以想像,一個滿腹惆悵的人,當他一心解愁卻又無法解愁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愁苦啊!表面上開懷暢飲,實際上愁箭穿心。但詩句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其根源就在於作者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適用話題】李白的詩篇正像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李白即使在被唐玄宗賜還鄉期間,還胸懷坦盪,對未來充滿信心,適用話題"仰望"、"抱負"、"肩膀"等。李白在皇宮期間,要求高力士為其脫鞋,因此而招來放逐的命運,此話題適合"談意氣"、"高潔"、"我想握住你的手"等。---杜甫杜甫是一位愛國者,一生盼望為國效力,而命運並不眷顧他,以致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的詩篇。他的愛國情懷集中體現在他的詩作中。杜甫生活在那個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用卓越才華和驚人毅力建造了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的豐碑,作文素材《作文素材(部分整理)》。沉澱於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鑄就了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一己的苦難推及廣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亂,長安淪陷,他親眼看見國破家亡的慘景,寫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這樣感人肺腑的詩句。【素材評析】此詩是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詩中寫到詩人暮年飄泊的凄苦景況的。遼闊的平野、浩盪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里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適用話題】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間,在流落船上,無所適從的時候,心中還依然懷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大志,思考國家的命運,適用話題"憂思與抱負"、"肩膀"、"生無所息與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與路"等。--阮籍阮籍,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他興趣頗廣,博覽群書,多才多藝。他攻讀儒家經典,也愛讀老莊,並且學習擊刺武藝,能長嘯,善彈琴,還喜歡喝酒。阮籍蔑視禮教,嘗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後期變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阮籍為了躲避曹魏與司馬氏政治斗爭的牽連迫害而歸隱山林,是魏晉名士風流的代表,也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他逃避現實,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悵惘,無法實現在夢想和現實之間起舞的人生境界。【素材評析】阮籍的性格上尤為不群,一方面生活非常放浪,秉賦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禮法的拘束;另一方面,為了能夠在衰亂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內心非常有節制。從上文中在母終時的表現以及喝醉酒後的行為中,可以一斑。而他的這種有放有斂的性格還能得到人們的理解與信任。阮籍的詩寫寓意遙深,他的為人之喜怒不形於色,正是因為他有著兩種看似矛盾的性格能統一在他一人身上的緣故。【適用話題】阮籍佯狂而歌,蔑視禮教、潔身自愛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適用話題:"符號"、"走與停"、"雕刻心中的天使"、"路"等。---陶淵明陶淵明,東晉文學家。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後世稱他為"田園詩人"。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陶淵明善於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詩的語言樸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稱為"陶詩中的珠玉"。【適用話題】陶淵明遠離塵世,視功名如糞土,寧可窮困潦倒,住破爛的房子,也堅持只讀書自娛自樂,而絕不為了溫飽而出賣自己的靈魂。適用話題"高潔"、"榮辱"、"談意氣"、"我想握住你的手"等。--蘇軾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台詩案、太後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系。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台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這些事例適合話題"肩膀"、"仰望""我想握住你的手"、"豁達與成功"、"寬容與成就"等【適用話題】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這些性格特點適合話題"豐碑"、"談意氣"、"沉穩與靈動"、"高潔與志氣"等。---李清照李清照的少女時期與少女時期的生活是快樂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棄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隨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時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無定所,四處流亡。國家的半壁江山頓失,國君被攆得抱頭鼠竄,百姓顛沛流離。作為一個學富五車的才女,一個處於社會思想制高點的知識分子,面對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損"呢?與她同時期的岳飛、陸游及稍後的辛棄疾亦有。但他們,這些須眉男子上可入朝議政、馳騁疆場,下可使酒罵座、痛飲拍案。她上溯數千年的歷史,卻始終無法找到一位知音,這"怎一個愁字了得"啊!於是,一個纖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詩句,寫出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抒發具有須眉般悲壯的愛國情懷。【適用話題】即便在國恨家仇面前,李清照還是不忘記自己的使命,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用來自律,此事例適合話題"雕刻心中的天使"、"銘記與忘卻"、"專一與忘情"、"水的靈動"、"紀念"等。--陸游一生以詩文為武器,抒寫抗敵禦侮、恢復中原的激越情懷和有志難伸的憂憤,氣勢雄渾,感情奔放。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的愛國詩人。分析:陸游的愛國詩篇沒有矯情,沒有妥協,從中可窺見到詩人強烈的民族氣節。話題:"文學的力量"---魯迅在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黑暗年代,魯迅抱著醫學救國的熱情東渡日本留學。當他從電影中看到中國人被日寇砍頭示眾、周圍卻擠滿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後,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他毅然棄醫從文,立志用手中的筆來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的靈魂。分析:個人的理想重要還是民族的振興重要?魯迅選擇了後者。在那"風雨如磐暗故園"的時代,這樣的選擇又是何等偉大。話題:"理想和現實""選擇"---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餘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麼?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准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於心理上的脆弱。【素材評析】從上段節選中可見沛公能親自的忍辱屈從,這正是大丈夫的襟懷,也是他後來能成就帝業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總是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項羽,對沛公來赴鴻門宴賠罪,不但心裡毫無疑惑戒備,反而出賣了為他通情報的曹無傷。不但如此,自己還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屬的傲氣,而對范增決意要殺劉邦的示意示而不見,以為劉邦早晚得臣服於他。【適用話題】項羽性格上的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耍陰謀詭計、光明磊落應當給以肯定,此性格特點適合話題"心靈的選擇"、"誠信"、"張揚個性"、"傾聽"、"快樂幸福與思維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點如剛愎自用、缺乏遠見、軟弱、優柔寡斷等則應該揚棄,此性格特點適合話題"包容"、"人與路"、"談意氣"〔作文素材(部分整理)〕【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Ⅳ 你運籌帷幄為題的作文 800字以上 萬分感謝

讀《感悟母愛》有感
我喜歡看書,科幻、童話、寓言……書給我帶來了收獲和快樂,《感悟母愛》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我很喜歡這本書上的那一句話「母愛,這世界上最純潔最無私最偉大的愛,時時刻刻圍繞著我們每個人,讓我們在愛的海洋里無憂生活。當我們失意落寞時,母愛是安慰那受傷心靈的一股清泉,是我們迷惘時尋找的港灣;當我們春風得意時,母親是昏暗角落裡的微笑,是我們最常忽視的牽牛花;當我們遠行求學時,母親是那站在門口的眺望,是我們經常埋怨的牽掛。」這是一位作家所說的。

是啊,母親的確很愛我們!

書中有無數個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瘋娘」。

一個患有神經病的女人被一個好心窮農夫收留,並做了農夫的妻子,不久後生了一個男孩。但因為農夫家太窮了,所以那位剛當上母親的女人被轟出家門,無論家人怎樣打,她都死死地跪在家門口不走,因為她捨不得剛出生的孩子,但最後還是含著眼淚離開了。

經過幾年後,孩子上小學了,家裡的環境也好了一些。全身骯臟,頭發亂蓬蓬的她回到了家門口,家人立即出來迎接她,但她的孩子卻討厭她,因為她是個瘋子!

雖然她不是一個正常人,經常闖禍,但她不灰心,懂得模仿別人幹活。由於農夫要到外地工作,給孩子送飯到學校的活就理所當然落到她的身上。從家到學校的山路彎彎曲曲,長達20公里,但她卻能奇跡般的記下來。

2003年4月7日,她像往常的到學校送飯給孩子,今天,她送給孩子的不僅是普通飯菜,還外帶了幾個野桃,孩子格外高興,忙說好吃,她傻傻地笑了,緊接著可怕的事情也發生了……

第二天,鄰居家的嬸嬸跑到學校來告訴孩子,孩子的母親昨晚沒回家,嬸嬸怕他出事了。於是孩子請了假,和嬸嬸沿著山路找,終於在谷底下找到了她。她靜靜地躺著,身上的血已凝固呈黑色,身邊撒滿了野桃,手裡還緊緊握著一個……

一位多偉大的母親啊!她雖然是個瘋子,但凡是為孩子做事時她一點也不傻。除了母愛,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在醫學上該怎樣破譯。

回頭想想,母親忍受痛苦生下我們,精心養育我們,為我們的衣食住行著想……母親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一切不求回報,只希望我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將來能成為一個正直、善良,對社會國家作出貢獻的人,而我們呢?整天嫌棄媽媽的煩人,討厭媽媽的啰嗦,覺得媽媽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的,母親也只是個凡人,並不是仙女,不是什麼事都能夠做到十全十美。

世界文豪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偉大詩人但丁也說:「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就連現在大家熟悉的火熱歌星周傑倫也在唱「聽媽媽的話」,可想而知,母親的影響力有多麼大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也應該體諒媽媽,幫助媽媽做己所能及的事情,去吧!一個小小的動作,一句小小的問候,媽媽便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愛,讓我們衷心的對媽媽說一句:「媽媽,我愛你!」

Ⅳ 人生須立志的杜甫,曹操,王安石的作文素材.

他依然如我想像中的那樣,氣宇軒昂,從容不迫。朝服和官帽穿戴得整整齊齊,左手置於懷前,右臂舒開,額頭微微上揚,大有一種運籌帷幄、躊躇滿志的氣度。只是,我好象看出他的眉宇間似乎透著一種憂郁,或者說是一種怨憤。我問他為什麼,他默然不語。

王安石的這座塑像就坐落於古之臨川今之江西省撫州市內的王安石紀念館的院里。院不大,卻是樓、台、亭、閣、木榭、碑廊一應俱全。院內,綠樹懷抱,繁花似錦,曲徑通幽,是典型的江南宋式府第門楣。塑像就矗立在展館之前。館內展出了介紹王荊公生平的許多珍貴資料。所以我想,這位當年政治上的失敗者,如今依然為後人所推崇,也該在九泉之下含笑瞑目矣。可是,他為什麼眉宇不展、鬱郁寡歡呢?

也難怪,一位胸懷大志、有著經天緯地之才、也曾叱吒風雲的人物,最後竟被趕到半山(金陵至鍾山之半道,故名半山)閑居,弄得「其宅僅蔽風雨,不設牆垣」的地步,放誰也是難消不平之氣的。王安石當年倡導「變風俗,立法度」,其目的只是要整頓當時的「貪鄙苟得」、腐敗因循的政治局面,為的都是宋朝的江山和百姓。殊不知世上的改革從來都是充滿著艱難險阻的,所以他就無法避免兩度拜相,兩度罷相,最後被逐出朝廷的命運。其實這種結局已經不錯了,這跟宋神宗對他有好感有關,古往今來的改革者有幾個比這還好點兒下場的?有專家認為,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其中一個重大的因素是用人不當,如張舜民《哀王荊公》中所說「哭一聲唯有弟,故時賓客合如何?」「今日江湖從學者,人人諱道是門生」,這恐怕是王安石生前所料不及的。以我之見,更重要的原因怕是時機不成熟。當時,不但在政治上有司馬光一夥專門與他作對,而且在思想領域還有以程顥、程頤為首創立的北宋理學體系,這是比政治勢力更難對付的。這可以從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得到佐證:小崗村的幾個農民就因為吃不飽肚子想鬧分田到戶,不也是把腦袋別在褲腰上的嗎?不過我想,這位大改革家完全可以開顏一笑了,因為在他之後,中國的改革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社會也正是在這種斷斷續續、艱難險阻的改革中不斷前行的。

好在王安石既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家。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後,就時常跨馬騎驢出遊山林,忘情山水。雖然寂寞,如他在《半山春晚即事》中說的「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惟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內心很寂寞,不是滋味,卻畢竟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當之無愧地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同時也為臨川人、為華夏子孫贏來了驕傲,不愧為天之驕子。尤其是他的詩,他的近體詩,晚年之作大大勝於早年,在宋詩之中可說是數一數二的,如《艇齋詩話》所言:「絕句之妙,唐則杜牧之,本朝則荊公,此二人而已。」可見,人生得失,不必強求,就憑這,介甫先生,你也該含笑九泉矣。

據說,離撫州不遠,在如今的東鄉縣上池瑤田村(原屬臨川),是王安石的故里,那裡還有不少與王安石有關的舊跡,如荊公山、荊公陂、荊公橋、平山書院等,可惜我無緣憑吊,只得留下一點遺憾了。

Ⅵ 求 挑戰自我 作文素材

學會挑戰自我

人的一生彷彿挑著一擔水來來回回地奔走,在那一來一回的奔波中,雙腳看似走過了萬水千山,實際上只走了起航與落帆這一步;人的一生似乎經歷了許多酸甜苦辣,回過頭來其實是從一個原點到另一個原點而已,真正的理想原來還在肩上,真正的挑戰原來還在路上……

人一輩子有「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這「三天」中「今天」最重要,要想過好今天,就必須學會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會關門」:把通往昨天的「後門」和通往明天的「前門」都關緊了,人一下子就輕鬆了;第二件事是「會計算」:要學會計算幸福。有些人對自己做對的事情一件也沒記住,對自己做錯的事情卻記得特別牢,這無疑徒增了許多煩惱;第三件事是「會放棄」:請牢記我的一位諍友所總結的「捨得捨得,不捨不得,不得不舍;先得後舍,先舍後得;難舍難得,難得難舍;易舍易得,易得易舍;舍了才會得,舍了一定會得」的深刻內涵吧!

人的一生實際上就是一次漫長的、在舍與得中進行挑戰的旅程,「戰天與斗地」固然不易,但並不是不可能的事,唯有自我挑戰則是最困難的。因為你如果沒有膽識、沒有果敢、沒有毅力、沒有智慧,你就很難在舍與得中選擇,你就很難把自己挑戰得與眾不同,你就很難把自己挑戰得獨一無二,你就很難把自己挑戰得精彩無限!

挑戰自我,是一種知難而進的自信;是一種卧薪嘗膽的魄力;是一種運籌帷幄的睿智;是一種驚心動魄的博取;是一種隨機應變的技巧;是一種逢高必攀的潛能;是一種大刀闊斧的展現;是一種一鳴驚人的喝彩!

挑戰自我,不是盲目的橫沖直撞,而是智謀的旗開得勝;不是沖動的捕風捉影,而是鎮定的苦心孤詣;不是粗魯的自吹自擂,而是高雅的才藝展示;不是賣弄的花枝招展,而是斯文的高風亮節!

人的一生就是由無數次挑戰所構成的,要挑戰就難免會有失敗,但失敗卻是成功之母。只有學會挑戰的人,才能最捷足先登的到達成功的彼岸;只有懂得挑戰的人,才是最有自信心與實力的人!在面對人生每一次挑戰的緊要關頭時,絕對不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敷衍了事,應該是持之以恆,屢次挑戰直到見到曙光為止。要知道,當你挑戰人生的時候,會有許多峰迴路轉的大路在不遠處等候著你去踏青;會有許多絕境逢生的飽滿希望在前方耐心的為你敞開溫暖的胸懷;會有許多累累的碩果在樹梢上熱情的期待你去採摘。自我挑戰人生,是你別無選擇的一種搏命的唯一方式,但這種方式卻是你走出獨木橋、走向康莊大道的唯一利器!

挑戰自我,是充滿著激情與驚奇的;是充滿著神秘與驚險的;是充滿著刺激與驚喜的;是充滿著沉浮與向上的;是充滿著苦難與歡樂的;是充滿著黑暗與光明的。勇於挑戰自我的人,最終是可以得到生活的回饋,也是可以得到事業的回饋,更是可以得到輝煌人生的回饋!

朋友,讓我們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去書寫自我挑戰命運無限的精彩樂章吧!

Ⅶ 關於 實力 的高中語文作文素材,

1.
現在當紅明星姚晨可謂家喻戶曉,當她剛從北影畢業時,沒有人
找她拍戲,當她能換個劇組應聘時,總會被導演以「你長得很奇特,不
適合這個角色」為由被拒之門外,
但她沒有灰心喪氣,
最終因成功塑造
「郭芙蓉」這一形象而一夜躥紅。她如同是千里馬,終於被導演看中。
她的喜劇才能得以顯現。

2

超級體育明星劉翔從一名普通的少年體校學生成長為世界冠軍,
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
與發現這個明星苗子的教練有著密切關系。
如果
當年沒有上海市第二少體校的跨欄教練方水泉教練的慧眼發現這棵跨
欄「苗子」,
如果不是孫海平兩位教練,
讓「改行」後的劉翔將自身特
點與潛力充分發揮了出來,
也許劉翔就是一個成績平平的跳高選手。

正是這一位置的改變,
結束了
110
米欄這個體育項目長年被非洲和加勒
比黑人統治的歷史,同時也造就了中國一代體育名將。

3
、鍥而不舍是一種品質,而找准自己的位置卻是一種智慧。尋找
自己准確的位置,如同在田野中深深紮根,唯有如此,才可獲得累累碩
果;尋找自己的位置,如同占拒一片接近雲端的高地,唯有如此,才可
獲得更高更遠的翱翔。

4
、(柳永)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經歷了數次科舉的打擊才發
現,那黑暗腐朽的朝堂並不是自己合適的位置,忍把浮名看了,換來淺
吟低唱,那朴實無華的市井生活,才是自己的歸處。因此,宋朝的歷史
上少了一個人死名滅的庸吏,升起了一顆璀璨的詞壇巨將。
5、酷愛音樂,想做音樂家,不甘心在裁縫店時瑣碎一生,鴻雁寄出,收到的卻是一封絕望信:「你不適合音樂,專注於眼前吧!」這擊碎了少年狂傲的心,可沒有使他灰心喪氣,他真的開始經營鋪面,並且越做越好,蒸蒸日上,後來竟舉世聞名,遠銷海外,衣服的品牌叫「皮爾·卡丹」,這也正是他本人的名字。
6、馬克·吐溫作為職業作家和演說家,在文學領域和演說領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世界范圍內受人尊敬的文學和演說大師。但是,在他選擇文學和演說之前,他曾經試圖成為一名商人。他先是投資開發列印機,花費了整整3年的時間,最後把千辛萬苦借來的5萬美元全部賠光了。他又發現出版商因為發行他的著作而賺了大錢,他很不服氣,心想,我自己寫了文章自己出版發行,所有的利潤不都是自己的嗎?為何不自己開一個出版公司呢?他於是又投資開了一家出版公司。但是,他不知道,寫作與經商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他很快就因為債務陷入了困境,出版公司破產了,他也陷入了更大的債務危機當中。 經過兩次經商失敗的打擊,馬克·吐溫終於認識到自己經商的無能,他徹底斷絕了經商的念頭,到全國巡迴演講,在演講的間隙里埋頭寫作。很快,風趣幽默的馬克·吐溫名聲大噪,成為全國知名的演說家,膾炙人口的作品也迅速走紅。
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說:「寶貝放錯了地方就是廢物。」馬克·吐溫開始經商的經歷就是把寶貝放錯了地方。

7. 哈佛大學教授哈恩曼曾經這樣說:即使你再羸弱,再貧窮,再普通,你仍然擁有別人羨慕的優勢。對於夢想成真的人來說,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對自己才能的發現,缺少對自己人生價值的開發利用。

五、例文
認清自我,找准位置
如果你有一對鰭,請在深海里呼吸;如果你有一對翅膀,請在天空翱翔;如果你有馳騁千里的才能,請成為千里馬,勿做那頭推磨的驢。找准位置,才能綻放人生的精彩。
汽車的鳴笛在耳邊鳴響,帶我回歸到福特身處的燦爛時代。秉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信念的福特毅然離開了愛因斯坦的公司去開拓自己的天地宇宙。周遭的嘲諷與不解如潮水般涌來,但福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他將如潮的嘲諷與不解化為實現鴻鵠之志的催化劑,最後在汽車的輝煌舞台上創出一片天地,真正演繹了自己。裴多菲說:「生命的多少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貢獻計算。」同是歲月漂洗過的數十載,福特的生命之花綻放了它最動人的色彩。
歲月使我們的雙鬢染上了滄桑,脈動的血液里沉浮著突破的渴望,我們是否能像小仲馬一樣在認清自我中覓到茶花女的清香?
父親的威望如一座山壓抑著他,私生子的身份又像水一樣淹沒著他,於是他徘徊於燈紅酒綠,蟄伏於奢靡羅裳,繁華蒙住了他的澄澈的雙眼。然而在萬花叢中他終於找到一條適合他走過的幽徑,他幡然悔悟認清了自己,《茶花女》雷然問世,他在文學的殿堂里找到了自己合適的所在,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一抹光纖。
世間萬物絕無二致,找准自己的位置才會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無論是滄海日、赤霞城、巫山雲還是瀟湘雨、洞庭月、彭蠡煙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美;左傳文、子長史、佑軍帖、薛濤箋、摩詰詩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才情美,認清自己,找准位置才會歆享生命對自己的最高贊譽。
都門帳飲無緒,一望平川,烽火低沉咆哮,荒煙蔓草的足跡傾吐了運籌帷幄之中的子房之能、鎮國撫民給饋餉的蕭何之德、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之功„„擦拭不去的歷史榮光彷彿仍在吟唱著他們認清自我、在合適的位置上成功展現自我的歌。
闐靜的水波在歷史里脈脈,一縷水汽的輕煙裊裊升起,我於輕煙中看見霍金正於黑洞中遨遊自己的思想,川端康成正於海棠花前凝視,岳飛正於南宋的戰場上鏖戰„„他們不是同類人,但他們認清了自己,找准了位置,於是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繹了生如夏花、死如秋葉的美麗人生。
我們雖是學生,但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生活,在茫茫的書海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需要我們去認清自己,然後在高考的疆場上馳騁自己,做一匹馳騁千里的馬。

Ⅷ 《運籌帷幄》 作文 高中 800字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各行各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要想成為現代社會的領頭羊或時代的弄潮兒,我們必須擁有過硬的本領和超人的眼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各自的領域里闖出自己的新天地。

那麼,如何才能擁有過硬的發本領和超人的眼光?其實很簡單,只需我們在面對人生和社會的時候,做到能入能出。入,則親力親為,置身其中;出,則運籌帷幄,全面掌控。如此,我們就能在自己的領域里得心應手,游刃有餘;對各種細節了如指掌,百戰不殆;面對未來的發展,洞若觀火,高瞻遠矚。

親力親為,我們方能對自己的領域有一個清楚全面的認識。當今社會,任行業都有其繁瑣復雜的關系,因此,我們必須對各個要點做到深入了解,那縱橫交織的網路關系才能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自古以來,我們對「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觀點持肯定態度,這不正體現了親力親為的重要性嗎?在學習上,一直以來我們都推崇課上認真學習、課後復習鞏固的學習方法。試想,如果我們不能親力親為,僅僅對各個知識點不求甚解,只留下個大致的印象,而不能通過反思學習來深入了解個中的難易,我們何能做到熟能生巧,從而有所成就呢?

運籌帷幄,我們才能擁有遠見卓識,才能從大體上對所從事的領域做到全面掌控。現代社會是英雄輩出的社會,倘若我們把目標直指新時代的佼佼者,那麼我們就必須有英雄氣概和運籌帷幄的指揮才能。古代,蕭何不正是做到這一點才能輔助劉邦奪得天下的嗎?在攻克項羽之後論功行賞時,他雖不曾奔赴前線,不曾浴血奮戰,但卻被封為頭號功臣,這不正是體現了運籌帷幄的重要性嗎?

因此,我們只有正確面對出入人生,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入,則親力親為,置身其中;出則運籌帷幄,全面掌控。能入能出,方顯大智慧,我們才能在百卉含英的時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Ⅸ 要一些關於三國的議論文素材

評諸葛亮之三失

話說劉備落魄潦倒,無奈下只得依附劉表。天意之中竟遇到了水鏡先生,因水鏡一句「伏龍、風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從此開始了苦苦尋覓諸葛亮的征程。劉備曾請教徐庶:「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如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而事實上諸葛亮不出其室而知天下;以一己之力力促孫劉聯合,大敗曹操;詐取荊洲,力奪東西二川;輔佐阿斗,平南伐北。以此四者,便完全超乎徐庶的評價;考慮到對手的強大和己方的不足,做到此地步,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但諸葛亮還是犯下了三大敗筆,此三筆冥冥中註定了劉備集團的最終失敗。

一失 華容道放走曹操
赤壁之戰的諸葛亮就是神,以一己之力舌戰群儒,瞭然局勢,先見先知,而呼風喚雨,計壓周瑜,又欲知未來,巧施計於功成後瀟灑身退。赤壁之戰以諸葛亮有心讓關羽 放走曹操告終。
可是,諸葛亮應不應該放過曹操呢?
孔明曰:「亮夜觀天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叫雲長做了,亦是美事。」天象決定曹操的生死,豈非笑話!莫非天象也決定曹操赤壁之敗,也決定諸葛亮恰在此前輔佐劉備嗎?果真如此,那麼由曹操一手創辦的曹氏司馬氏集團一舉滅漢,統一三國也就是天註定了,這對諸葛亮豈不是莫大的諷刺!
影視版三國的解釋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即:當時劉備的力量太弱,諸葛亮擔心曹操一死,周瑜統帥的東吳大軍再無顧忌,可能馬上兵向劉備。而如果曹操不死的話,則曹操的實力依然是最強的,東吳有所顧及,則不得不繼續孫劉聯合,共抗曹操的策略;這樣,即使諸葛亮詐取荊州,也不能以兵相向,而只能另闢管道,這恰恰給了諸葛亮用計使計的空間,使其可以繼續其在出山之前為劉備量身定做的取荊州,攻兩川,以成霸王之業的既定大計。
閑話不論,我們先來分析赤壁之戰前後的形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相繼滅袁術,吞呂布,並袁紹,下荊州,上江南前線的兵士便達八十三萬,赤壁戰後曹操便欲馬上起兵四十萬再次伐吳,如果再加上防守西涼、東川和北方之兵,以及各地駐兵,曹操的優勢恐怕是十個孫權和劉備也無法比擬的。相對來說,劉備則弱了許多,即使加上劉琦的人馬,也不過是兩三萬人馬,而且手裡僅僅剩下江夏和夏口兩個彈丸之地。還夾雜在曹操和孫權的兩軍之中,孫權則好多了,最起碼兵多將廣,三軍用命;最重要的是占據地利,水戰嫻熟。說句公道話,如果沒有魯肅,讓周瑜殺了劉備和諸葛亮,說不定天下真的是周瑜的了。當然,如果這樣便不是歷史了。
讓我們分析一下非歷史的局勢。
假設諸葛亮殺死曹操,則曹操的親友和手下必將全力攻打劉備和孫權,因為在他們的眼裡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是被周瑜滅的,這樣勢必將孫權和劉備更加緊密的靠近,引起天下諸侯共攻曹操集團的格局;再者,曹操繼承權的問題將更加難以解決,由於曹操新敗,其手下擁兵一方者或許會自立門戶。曹操一方依然是最強的;當然,劉備因殺死曹操首當其沖,必將繼續依靠孫權。機會大大的增加,但危險性也成倍的增加了,局勢或許會更糟了。
可是,如果諸葛亮活捉曹操又如何呢?那麼局勢則完全不同了,甚至於可以說天下盡握於諸葛亮之手。
那時諸葛亮可以和曹操達成協議。第一,將荊州歸還劉琦和劉備;第二,如果東吳攻打荊州,則曹操和劉備連手共討之;第三,讓曹操保證有生之年或N年不攻打(或主動攻擊)劉備;第四,在三年或N年以後禮送曹操回境;第五,曹操回境之後,需要請獻帝移駕荊州,讓劉備以盡君臣之道。
這些條件不愁曹操不答應,畢竟投鼠忌器,不甘心數十年的努力因一時之氣而毀於一旦,而且加上劉備恩禮並加,讓曹操稍減被軟禁的屈辱,有了台階,不怕曹操不答應。
一旦密議達成則荊州便歸屬劉備,而且是一個曹操和孫權不敢攻打的荊州。這樣,劉備諸葛亮可按原來的計劃據荊州,取四川,坐看曹操孫權來個兩敗俱傷,此消彼長,與天下爭雄便指日可待了。
曹操回境之後,必會施加手段,讓獻帝不能棄許都而赴荊州,於是數翻奏請,數翻駁回,並詔令天下,朕在許都很滿意,不願移駕荊州勞師動眾;並請皇叔很生治理荊州,和丞相共同為大漢盡力。劉備心不在獻帝,甚至害怕獻帝來荊州,畢竟他有皇叔身份,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違而挾天子以令諸侯。達到政治上的目的,雙方樂得了之,皆大歡喜。
這樣,三國的走勢大體不變,只是孫權最弱,不得不依附劉備了;對劉備來說,還有比這更完美的結局嗎?
而且,通過請獻帝移駕荊州,表明自己的皇叔身份和忠君態度,以取天下之心;曹操用計繼續軟禁獻帝,更可以落實他國賊的身份,使依然對他心存幻想的部分賢人志士死心,從而投向劉備。一個人志在天下,還有比取得天下之心更重要的嗎?一旦贏得天下之心,距離贏得天下也就不遠了。
這樣的結局也不違背諸葛亮的天象之論,由此可見,諸葛亮實放了一個天大的機會;考慮到放走曹操後,連周瑜都時刻想算計劉備,形勢危險之極,便知道諸葛亮犯了多大的錯誤了。

二失 坐看劉備喪送七十五萬
一切都朝著諸葛亮廬中的規劃進展,劉備占荊州,取兩川,又使關羽進攻樊城,水淹七軍,迫得曹操急欲遷都,至此,劉備的實力已到達頂峰,已遙遙欲先於曹操和孫權。
但就是此時,實力對比的變化導致三國心態上的變化,劉備實力爆長,關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曹操改取守勢,接連孫權;孫權從畏曹到畏劉,又有荊州切膚之痛,加上關羽拒婚欺人太甚,終於讓曹操和孫權走在了一起,三國走勢再變,荊州易手,關羽送命。
劉備不從眾願,棄魏伐吳。從局勢上看,曹操集團先前累敗,已元氣大傷,孫權雖然不弱,但實力並未提升太多,相對曹氏、劉備,毫無優勢,而且不像曹劉之兵長於戰事,故而相對經驗缺乏。
劉備報仇心切,一意孤行,單從出征部署來看便知此行必敗。劉備的部署如下: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監督糧草;黃權、程畿為參謀,馬良、陳震等理文書;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付彤、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為合後。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
劉備的部署,犯了兩個大忌:忌一,主張先伐魏者一概不予重用。這點連諸葛亮都不能例外,甚至連營七百里時,馬良奏請將布營畫成圖本請示諸葛亮時劉備都不屑一顧。而趙雲僅僅落得後應兼糧草的待遇。忌二,劉備手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數元上將不用,如馬超、魏延,軍中前線,只有老的黃忠,小的張苞關興,再有就是劉備剛剛在平定兩川的過程中收服的降將。換言之,這些人缺乏戰爭經驗,尤其是獲勝的經驗。
偏偏劉備還帶了七十五萬人馬,這些人馬是諸葛亮的計謀加上眾虎將的熱血從平定兩川中積累下來的,是這些兵員,是劉備一躍成為三國之首,迫的孫權曹操連手共抗劉備。這七十五萬人在一群佣才的指揮下,一旦失利,則劉備再難有翻身的餘地,能如諸葛亮者也只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這次伐吳最糟糕的莫過於由剛即帝位的劉備領銜。劉備到底有多少斤兩,諸葛亮不知道嗎?劉備曾說:「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以讓曹操占據天時,孫權占據地利,自己則可收獲人和,以和曹孫並爭天下。劉備曹操的不同也在於此,曹操即尊才任用,自己又長於謀劃,故許多光輝戰役的決定性計策也出自自己的智慧;而劉備長於相人,不精於謀略,自己獨立作戰時,除對黃巾的烏合之眾大發神威外,其它則鮮有勝績;以至於相繼投靠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和孫權。其軍事才能至此,諸葛亮怎又可以拿七十五萬人的生命開玩笑呢?
再者,此時的劉備是歷史上的最差的劉備。原因有二:其一,因為關張慘死,劉備報仇心切,心智不明,竟不識公私兩仇,孰輕孰重,以往的集思廣益,長遠目光盪然無存;其二,因為剛即帝位,以往那個人人愛戴,仁慈寬厚的主公不見了,代之一個人人忌憚,不進忠言,喜歡進讒的傲慢君主。試問,這樣的人如何不會喪送七十五萬人的生命?
而劉備的表現則更讓人失望。
一 東征初始,東吳畏懼劉備勢大,譴諸葛瑾示弱求和。劉備便可就此下階,全力聯吳攻魏;或可兵不厭詐,模糊其詞,以弱東吳之心;千萬種選擇,劉備卻選其最糟,即告訴孫權:「殺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罷兵,除死方休!」可悲,曹操八十三萬壓境,尚有主降派主戰派之分;劉備將孫權逼的毫無迴旋餘地,使東吳人人自危,眾志成城,曹操尚且大敗,劉備又焉有取勝之機呢?後孫權再次示弱求和,又被劉備一口斷絕,並指明切齒仇人,就是孫權。孫權終於知道要想保命,必須重用陸遜,放手一搏了。劉備策略失算至此,誠為天下人笑矣。
二 劉備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文武又多胸無遠見,盲目奉承。當馬良提醒劉備:「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時,劉備竟說:「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陸遜堅守不出,馬良諫曰:「陸遜深有謀略。今殿下遠來攻戰,自春歷夏;彼之不出,欲待我軍之變也。願殿下察之。」劉備狂妄道:「彼有何謀?但怯敵耳。向者數敗,今勿敢再出!」輕敵至此,令人瞠目結舌,不可思議。
三 「劉玄德不曉兵法——豈有連營七百里而可以拒敵者乎?包原以險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敗於東吳陸遜之手。」這是剛登帝位,毫無實戰經驗的曹丕對劉備的看法,可見劉備的愚蠢程度。更為可笑者,手下謀士畏懼君王氣勢,竟文武皆賀曰:「殿下神機妙算,諸臣不及也!」劉備對此奉承欣然接受,於是在馬良以諸葛亮為名對布營七百里表示疑問時,劉備竟借機將馬良遣回東川。自此,七十五萬人的姓名竟操縱在一個自大輕敵盲目復仇的昏君以及一群無能的阿諛奉承之輩手中了,豈不悲哉。
有此三失,劉備僅余百餘人敗逃白帝城便不足為奇了。值得回味的是,陸遜聞得趙雲到,便心存懼意,急令軍退。有此良將,卻叫川中監管糧草,劉備不知是否後悔,趙雲不知是否想到舊主袁紹和公孫瓚?
坐看七十五萬人喪命,諸葛亮難辭其咎,尤其劉備這樣從頭錯到尾的自殺行為,就算明知不可阻擋,也應早思挽救之計。至此,劉備實力再居三國之末,諸葛亮也不得不和東吳求和了。
諸葛亮是聯吳抗魏的倡導者和執行者,也是暫放私仇共報國恨的中間力量。但臣子抗不過君主(註:這個君主還是諸葛亮不久前用計被逼即位的。)劉備終究還是先伐吳。可以說,伐吳是一項國策,一旦確認任何人都應無條件的服從;導演赤壁之戰的諸葛亮應深知此點,在明白劉備底細以及此戰關系重大的情況下,諸葛亮沒有拒理力爭去親自領兵或隨軍參戰,實對戰爭慘敗負有不可推卸之重責,這應該是諸葛亮一生最後悔的事情,諸葛亮的這一不據理力爭,使自己的前半生努力付之東流,註定了自己後半生嘔心瀝血而死。
三失 姜維重軍事輕政治
實際上,看三國演義中的姜維,頗有世事巨變的味道。第一次看時,對姜維興趣不大,仔細思考,實在是因為他沒有諸葛亮出色,而且他的時代缺少了關羽、張飛、趙雲等傳奇般的人物。第二次看時,不僅一改前觀,對姜維更肅然起敬。姜維在國家衰弱,君主無能,宦官專權的情況下,依然不斷取得軍事上的勝利,而且令絕大多數魏臣談蜀色變,不敢伐蜀。諸葛亮得到姜維時說自己得一鳳,姜維對得起諸葛亮的評價。不過,最近幾次再看三國,對姜維的看法再次大變。姜維在自己國內政治、經濟接近崩潰的情況下,依然不斷出兵北伐,導致軍民怨恨,軍臣離心,區區幾場軍事上的勝利遠遠改變不了即將到來的亡國命運。
姜維師承諸葛亮,諸葛亮的遺志對姜維來說猶若聖旨,這出兵北伐統一三國的遺願使姜維一生不棄軍事,北伐竟達九次;出征路線、戰敗自貶、甚至困司馬、斗方陣都如出一轍。
將姜維和諸葛亮在出師祁山一事上細加比較,我們便會發現許多共同點,甚至錯誤
(一)出師前
出師前,文武百官在北伐的態度上。談及此,我們不得不說一個關鍵人物,譙周。譙周是一個文官,具體點是一個負責查看星相的人罷了,但其觀星相預知未來的才能卻不亞於孔明。譙周給我的第一印象因為他兩次主張投降成了一個買主求榮的卑鄙小人。不過,譙周的主降卻恰恰是不愚忠的一個表現,即便不論其數次由天象得出北伐不利的先見之語,但論他的《仇國論》,便知他是一個不世奇才。
《仇國論》分析道:「今我與彼,皆傳國易世矣,即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可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如遂急武黷征,不幸遇難,雖有智者,不能謀之矣。」於是悲然嘆道:「近來朝廷溺於酒色,信任中貴黃皓,不理國事,只圖歡樂;伯約累欲征伐,不恤軍士:國將危矣!」
聯繫到事後的局勢發展,這就是蜀國最具遠見的分析了。國家根本正在腐蝕,可是姜維不從思考除去皇帝身邊的小人入手,卻遠離劉禪,勞師遠征,使得本就開始對劉禪不滿的兩川軍民日益不堪重負;甚至於當鍾會拿下漢中,鄧艾襲取成都之時,竟出現兩川人民夾道歡迎的情況,甚至於比劉備攻取成都時還尤有過之,便可知譙周斷言「國將危矣」實是切中要害,而亡國的責任恐怕劉禪和姜維要各擔一半。
但姜維卻怒斥譙周:「此腐儒之論也!」連諸葛亮也對譙周的預言不滿:「吾受先帝託孤之重,當竭力討賊,豈可以虛妄之災氛,而廢國家大事耶!
談及人心思變,我首先想到的是李嚴。在諸葛亮困住司馬懿時,李嚴因置辦糧草不利,謊稱東吳來攻,事後自己差點被諸葛亮斬首,因百官苦苦哀求告罷。
為什麼會置辦糧草不利呢?三國中沒有談及。但我們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中猜出事實真相。
李嚴是託孤重臣之一,能力超群。諸葛亮深知此點,在南征孟獲之時曾說:「東吳方與我國講和,料無異心;若有異心,李嚴在白帝城,此人可當陸遜也。」一席話道出了李嚴的厲害。故而置辦糧草不利不是能力的問題,也不是敵人反間的問題,更不是李嚴有心背叛或和諸葛亮有仇,那原因只有一個了,就是數次置辦這么多大軍的糧草實在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正因為此,百官對斬李嚴苦苦哀求,而此重任,無人敢接,還是李嚴的兒子李恢為了父親接過了這個燙手山芋。
諸葛亮有大恩於兩川人民,可姜維不同了,如譙周所說「累欲征伐,不恤軍士」,再加上劉禪「溺於酒色,信任中貴黃皓,不理國事,只圖歡樂」,數十年來兩川人民所受之苦,在魏伐蜀之時以夾道歡迎的形式發泄出來。蜀亡之快,李嚴事件便以註定。
(二)出師中
諸葛亮六齣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僅僅數字,便可知姜維執行諸葛亮的遺志是多麼堅決。兵法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可知,如果不能在剛開始的幾次中有所斬獲,那接下來面對的不是失敗就是殘酷的拉鋸戰。比較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我們發現,前幾次互有勝負,後幾次欠缺的僅僅是運氣。什麼原因使他們連北伐失敗都如此相似呢?
原因只有一個,實力上在對手之上,但開始卻不能知彼知己,有了輕敵的心緒。等到經過幾翻較量做到知彼知己時,君臣對勝利已經不再信心十足,故一再出現由於自己原因而喪失大好機會。反間計是這樣,李嚴也是這樣。道理很簡單,如果他們深信勝利在望,再大的原因也不會輕易讓北伐之師回去的。諸葛亮對司馬懿,姜維對鄧艾,都走過了這個標準的軌跡。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時,僅僅剩下一個天水孤城時,便因小視姜維而遭兩場敗仗,第二次更是除困死空城外最危險的一次失敗。回顧從前,關羽、劉備都因輕敵而死,諸葛亮和姜維也都因輕敵而差點喪命。輕敵,從關羽開始,到亡國結束。
類似的反間計類似的結果,得出的結果就是一個,諸葛亮和姜維在面對效忠劉禪和把握戰機時都選擇了前者。諸葛亮在知道孟達思漢司馬懿官復原職時,說孟達必敗時分析道:「兵法雲:『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豈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聞?若知孟達反,不需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可知諸葛亮和姜維不是不知道自己中計,只是面對劉禪,擔心自己不撤兵時,無能之君會心生異心;諸葛亮和姜維突破不了廢君的障礙,尤其是姜維,將直接面對有心謀反的嫌疑。劉禪作了四十多年皇帝,諸葛亮和姜維便作繭自縛了四十多年。
(三)亡國時
看蜀滅亡,給人印象最大的就是:鄧艾偷度陰平成功,面對諸葛亮留下的石碑和空寨而慶幸不矣。而偷度陰平之舉,姜維和鍾會都不予考慮。但諸葛亮臨終之時曾交代:「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諸葛亮臨終之語,姜維必不會忘記。在姜維退守劍閣時,董厥曰:「此關雖然可守,爭奈成都無人;倘為敵人所襲,大勢瓦解矣。」維曰:「成都山險地峻,非可易取,不必憂也。」這種心態,導致姜維不思孔明遺言,鄧艾才成此大功。
簡單回顧亡國的全過程。
開始階段,魏使鄧艾領十餘萬拌住姜維,鍾會帶二三十萬襲取漢中;蜀姜維調兵遣將申奏後主,後主聽信黃皓和巫婆之言不置可否。
發展階段,魏鄧艾成功拌住姜維,使鍾會成功得到漢中;蜀姜維成功脫身,退守劍閣,成相守之勢。
高潮階段,魏鄧艾成功偷渡陰平,偷襲成都;蜀諸葛瞻戰死劍閣,劉禪投降。
結尾階段,魏兩士爭衡,司馬昭陰謀在後;蜀姜維最後一搏失敗。三人具死,蜀國滅亡。
還是開始的那句兵法: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魏兵一鼓作氣,滅亡蜀國。聯繫到先前西蜀還在數次北伐中取得輝煌的勝利,則國家的滅亡之快則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順著這條路線,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蜀國亡國的原因不在於魏國的強大和姜維的無能,而在於劉禪的昏庸;進而給人一種感覺,在那個年代裡,蜀國亡國是天註定的,原因更簡單,因為既然那個年代廢君是非法的,而只要有這個君在,亡國便是必然的,那姜維又能改變什麼呢?司馬昭則誠實的多,坦然道:「雖使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
以諸葛亮和姜維的才智,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諸葛亮曾受劉備遺詔,能輔則輔,不能輔可自立為君。諸葛亮在時,劉禪已開始有昏庸的跡象;相父既去,劉禪的昏庸,已經開始明目張膽了。公然寵信宦官,在明知黃皓犯下欺國大罪並為百官唾棄的情況下依然為其開脫,到了後來既然相信巫婆以至於耽誤軍國大事。
諸葛亮曾一再告戒劉禪,並多次懲處他身邊的小人,連蔣琬等也不能例外,甚至劉禪也感到巨大的壓力和羞愧。但姜維卻連劉禪身邊的一個小人也無能為力,最愚蠢的莫過於自己外出避禍,而此舉就是黃皓公然舉薦巫婆的直接原因。
劉禪給人的感覺是不適合做帝王,可能自己都更願意做一個不用承擔責任的平民。如果有人提議,劉禪一定會樂於交出自己的帝位,而如北地王劉諶等,他們更適合做帝王,最不賢也不會成為亡國之君。
魏國和吳國也不是沒出現過亡國之君,但魏國通過司馬氏專權保持國家的強大,吳國通過一次次的誅除亂臣和廢黜無能之君使政權過渡到孫休手裡,所以這兩國都得到了比蜀國好的多的命運。而諸葛亮和姜維比司馬氏丁奉等忠實厲害的多,可他們的國家卻遭到如此慘烈的下場,「愚忠」二字,害人不淺,莫非他們真的跳不出封建思想的束縛嗎?
話說劉禪依孔明遺言,加蔣琬為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加費欹為尚書令,同理丞相事;加吳懿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姜維為輔漢將軍、平襄侯,總督諸處人馬,同吳懿出屯漢中,以防魏兵。其餘將校,各依舊職。
從中可以看到諸葛亮的思想是蔣費二人處理政治,姜維處理軍事。可是諸葛亮卻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那就是蔣費二人沒有能力約束劉禪,而且早有先例;況且蔣費二人年紀已大,他二人一死,劉禪身邊便更沒有能規勸他的人了。諸葛亮卻沒有留下相應的約束之法,或者為劉禪訂立嚴格的底線,告戒其一旦觸及,便令百官將其廢黜。更糟糕的是,諸葛亮用的人都繼承了他愚忠的思想,姜維更是因諸葛亮對劉禪死心塌地,讓劉禪一步步將國家推向滅亡的邊緣。
國家滅亡的主因,在於劉禪的昏庸;劉禪的昏庸,源於群臣的愚忠;可是群臣的愚忠,根於諸葛亮種下的種子;可以毫不客氣的斷言,國家之亡,始於諸葛亮愚忠的表率!
愚忠,是諸葛亮做夢也不會想到的亡國主因。可是,既然已經做下,亡國的一部分責任,是諸葛亮推也推不掉的。
諸葛亮有此三失,讓人感慨不矣。禁不住說一句,成也諸葛,敗也諸葛。

閱讀全文

與關於運籌帷幄的作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