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國演義中關於夢想的作文素材
三顧茅廬的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空城計的故事
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
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
葛臨危不懼,傳令大開城門,還派人去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
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
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㈡ 求三國演義中關於呂布的寫作素材
1.呂布出世為為奇事,臍帶自斷,雙目有神,兩拳緊握,站立面前,其回母驚奇,急擦去答污物抱於懷中。後說與丈夫,呂良心中大快:「吾兒神也。」因出生布上,故起名呂布。
2.呂布與貂蟬的故事,貂蟬是司徒王允手下的一歌妓,後當作王允之乾女兒許配給呂布,後又送給董卓,由此離間二人。在大鬧鳳儀庭之後,父子反目成仇。接著王允安排借呂布之手殺死了董卓。
3.呂布與赤兔。赤兔馬最早為西涼刺史董卓的坐騎,後被董卓用來收買丁原的義子呂布
㈢ 三國急於求成的作文素材
渴望成功的心態誰都能理解,但是你要明白,成就一般事業並不容易,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不要一開始就盯著成功不放,要學會潛心修煉?練好武功再出山.做事若急於求成,就會像飢餓的人乍看到食物,狼吞虎咽地吞食,反而會引起消化不良.
任何一種本領的獲得都要經由艱苦的磨練.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那隻飛不起來的飛蛾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一切.欲速則不達,急於求成會導致最終的失敗.做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逐步走向成功,一口是永遠吃不成一個胖子的,急於求成的結果,只能適得其反,結果只能功虧一簣,落得一個拔苗助長的笑話.許多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掙扎、奮斗的過程,正是這個過程將你鍛煉得無比強並成熟起來.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朱熹的十六字真言可謂對「欲速則不達」作了一番精彩的詮釋.
一位少年,他一心想早日成名,於是拜一位劍術高人為師.他迫不及待地問師傅多久才能學成,師傅答曰:「十年.」少年又問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繼日要多久.師傅回答:「那就要三十年.」少年還不死心,問如果拚死修煉要多久,師傅回答:「七十年.」
少年可謂是不惜一切想盡快成功,可是為什麼在師傅的眼中,他越是努力就離自己的目標越遠呢?師傅之所以說少年要修煉「七十年」,這是因為少年的心完全被渴望成名成功的思想
㈣ 在三國演義中能作為作文素材的事例
。陰陽深淺葉,曉夕重輕煙
㈤ 關於三國的人物評析 有什麼好的寫作素材
看三國志嘛!
㈥ 要一些關於三國的議論文素材
評諸葛亮之三失
話說劉備落魄潦倒,無奈下只得依附劉表。天意之中竟遇到了水鏡先生,因水鏡一句「伏龍、風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從此開始了苦苦尋覓諸葛亮的征程。劉備曾請教徐庶:「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如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而事實上諸葛亮不出其室而知天下;以一己之力力促孫劉聯合,大敗曹操;詐取荊洲,力奪東西二川;輔佐阿斗,平南伐北。以此四者,便完全超乎徐庶的評價;考慮到對手的強大和己方的不足,做到此地步,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但諸葛亮還是犯下了三大敗筆,此三筆冥冥中註定了劉備集團的最終失敗。
一失 華容道放走曹操
赤壁之戰的諸葛亮就是神,以一己之力舌戰群儒,瞭然局勢,先見先知,而呼風喚雨,計壓周瑜,又欲知未來,巧施計於功成後瀟灑身退。赤壁之戰以諸葛亮有心讓關羽 放走曹操告終。
可是,諸葛亮應不應該放過曹操呢?
孔明曰:「亮夜觀天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叫雲長做了,亦是美事。」天象決定曹操的生死,豈非笑話!莫非天象也決定曹操赤壁之敗,也決定諸葛亮恰在此前輔佐劉備嗎?果真如此,那麼由曹操一手創辦的曹氏司馬氏集團一舉滅漢,統一三國也就是天註定了,這對諸葛亮豈不是莫大的諷刺!
影視版三國的解釋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即:當時劉備的力量太弱,諸葛亮擔心曹操一死,周瑜統帥的東吳大軍再無顧忌,可能馬上兵向劉備。而如果曹操不死的話,則曹操的實力依然是最強的,東吳有所顧及,則不得不繼續孫劉聯合,共抗曹操的策略;這樣,即使諸葛亮詐取荊州,也不能以兵相向,而只能另闢管道,這恰恰給了諸葛亮用計使計的空間,使其可以繼續其在出山之前為劉備量身定做的取荊州,攻兩川,以成霸王之業的既定大計。
閑話不論,我們先來分析赤壁之戰前後的形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相繼滅袁術,吞呂布,並袁紹,下荊州,上江南前線的兵士便達八十三萬,赤壁戰後曹操便欲馬上起兵四十萬再次伐吳,如果再加上防守西涼、東川和北方之兵,以及各地駐兵,曹操的優勢恐怕是十個孫權和劉備也無法比擬的。相對來說,劉備則弱了許多,即使加上劉琦的人馬,也不過是兩三萬人馬,而且手裡僅僅剩下江夏和夏口兩個彈丸之地。還夾雜在曹操和孫權的兩軍之中,孫權則好多了,最起碼兵多將廣,三軍用命;最重要的是占據地利,水戰嫻熟。說句公道話,如果沒有魯肅,讓周瑜殺了劉備和諸葛亮,說不定天下真的是周瑜的了。當然,如果這樣便不是歷史了。
讓我們分析一下非歷史的局勢。
假設諸葛亮殺死曹操,則曹操的親友和手下必將全力攻打劉備和孫權,因為在他們的眼裡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是被周瑜滅的,這樣勢必將孫權和劉備更加緊密的靠近,引起天下諸侯共攻曹操集團的格局;再者,曹操繼承權的問題將更加難以解決,由於曹操新敗,其手下擁兵一方者或許會自立門戶。曹操一方依然是最強的;當然,劉備因殺死曹操首當其沖,必將繼續依靠孫權。機會大大的增加,但危險性也成倍的增加了,局勢或許會更糟了。
可是,如果諸葛亮活捉曹操又如何呢?那麼局勢則完全不同了,甚至於可以說天下盡握於諸葛亮之手。
那時諸葛亮可以和曹操達成協議。第一,將荊州歸還劉琦和劉備;第二,如果東吳攻打荊州,則曹操和劉備連手共討之;第三,讓曹操保證有生之年或N年不攻打(或主動攻擊)劉備;第四,在三年或N年以後禮送曹操回境;第五,曹操回境之後,需要請獻帝移駕荊州,讓劉備以盡君臣之道。
這些條件不愁曹操不答應,畢竟投鼠忌器,不甘心數十年的努力因一時之氣而毀於一旦,而且加上劉備恩禮並加,讓曹操稍減被軟禁的屈辱,有了台階,不怕曹操不答應。
一旦密議達成則荊州便歸屬劉備,而且是一個曹操和孫權不敢攻打的荊州。這樣,劉備諸葛亮可按原來的計劃據荊州,取四川,坐看曹操孫權來個兩敗俱傷,此消彼長,與天下爭雄便指日可待了。
曹操回境之後,必會施加手段,讓獻帝不能棄許都而赴荊州,於是數翻奏請,數翻駁回,並詔令天下,朕在許都很滿意,不願移駕荊州勞師動眾;並請皇叔很生治理荊州,和丞相共同為大漢盡力。劉備心不在獻帝,甚至害怕獻帝來荊州,畢竟他有皇叔身份,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違而挾天子以令諸侯。達到政治上的目的,雙方樂得了之,皆大歡喜。
這樣,三國的走勢大體不變,只是孫權最弱,不得不依附劉備了;對劉備來說,還有比這更完美的結局嗎?
而且,通過請獻帝移駕荊州,表明自己的皇叔身份和忠君態度,以取天下之心;曹操用計繼續軟禁獻帝,更可以落實他國賊的身份,使依然對他心存幻想的部分賢人志士死心,從而投向劉備。一個人志在天下,還有比取得天下之心更重要的嗎?一旦贏得天下之心,距離贏得天下也就不遠了。
這樣的結局也不違背諸葛亮的天象之論,由此可見,諸葛亮實放了一個天大的機會;考慮到放走曹操後,連周瑜都時刻想算計劉備,形勢危險之極,便知道諸葛亮犯了多大的錯誤了。
二失 坐看劉備喪送七十五萬
一切都朝著諸葛亮廬中的規劃進展,劉備占荊州,取兩川,又使關羽進攻樊城,水淹七軍,迫得曹操急欲遷都,至此,劉備的實力已到達頂峰,已遙遙欲先於曹操和孫權。
但就是此時,實力對比的變化導致三國心態上的變化,劉備實力爆長,關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曹操改取守勢,接連孫權;孫權從畏曹到畏劉,又有荊州切膚之痛,加上關羽拒婚欺人太甚,終於讓曹操和孫權走在了一起,三國走勢再變,荊州易手,關羽送命。
劉備不從眾願,棄魏伐吳。從局勢上看,曹操集團先前累敗,已元氣大傷,孫權雖然不弱,但實力並未提升太多,相對曹氏、劉備,毫無優勢,而且不像曹劉之兵長於戰事,故而相對經驗缺乏。
劉備報仇心切,一意孤行,單從出征部署來看便知此行必敗。劉備的部署如下: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監督糧草;黃權、程畿為參謀,馬良、陳震等理文書;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付彤、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為合後。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
劉備的部署,犯了兩個大忌:忌一,主張先伐魏者一概不予重用。這點連諸葛亮都不能例外,甚至連營七百里時,馬良奏請將布營畫成圖本請示諸葛亮時劉備都不屑一顧。而趙雲僅僅落得後應兼糧草的待遇。忌二,劉備手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數元上將不用,如馬超、魏延,軍中前線,只有老的黃忠,小的張苞關興,再有就是劉備剛剛在平定兩川的過程中收服的降將。換言之,這些人缺乏戰爭經驗,尤其是獲勝的經驗。
偏偏劉備還帶了七十五萬人馬,這些人馬是諸葛亮的計謀加上眾虎將的熱血從平定兩川中積累下來的,是這些兵員,是劉備一躍成為三國之首,迫的孫權曹操連手共抗劉備。這七十五萬人在一群佣才的指揮下,一旦失利,則劉備再難有翻身的餘地,能如諸葛亮者也只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這次伐吳最糟糕的莫過於由剛即帝位的劉備領銜。劉備到底有多少斤兩,諸葛亮不知道嗎?劉備曾說:「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以讓曹操占據天時,孫權占據地利,自己則可收獲人和,以和曹孫並爭天下。劉備曹操的不同也在於此,曹操即尊才任用,自己又長於謀劃,故許多光輝戰役的決定性計策也出自自己的智慧;而劉備長於相人,不精於謀略,自己獨立作戰時,除對黃巾的烏合之眾大發神威外,其它則鮮有勝績;以至於相繼投靠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和孫權。其軍事才能至此,諸葛亮怎又可以拿七十五萬人的生命開玩笑呢?
再者,此時的劉備是歷史上的最差的劉備。原因有二:其一,因為關張慘死,劉備報仇心切,心智不明,竟不識公私兩仇,孰輕孰重,以往的集思廣益,長遠目光盪然無存;其二,因為剛即帝位,以往那個人人愛戴,仁慈寬厚的主公不見了,代之一個人人忌憚,不進忠言,喜歡進讒的傲慢君主。試問,這樣的人如何不會喪送七十五萬人的生命?
而劉備的表現則更讓人失望。
一 東征初始,東吳畏懼劉備勢大,譴諸葛瑾示弱求和。劉備便可就此下階,全力聯吳攻魏;或可兵不厭詐,模糊其詞,以弱東吳之心;千萬種選擇,劉備卻選其最糟,即告訴孫權:「殺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罷兵,除死方休!」可悲,曹操八十三萬壓境,尚有主降派主戰派之分;劉備將孫權逼的毫無迴旋餘地,使東吳人人自危,眾志成城,曹操尚且大敗,劉備又焉有取勝之機呢?後孫權再次示弱求和,又被劉備一口斷絕,並指明切齒仇人,就是孫權。孫權終於知道要想保命,必須重用陸遜,放手一搏了。劉備策略失算至此,誠為天下人笑矣。
二 劉備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文武又多胸無遠見,盲目奉承。當馬良提醒劉備:「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時,劉備竟說:「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陸遜堅守不出,馬良諫曰:「陸遜深有謀略。今殿下遠來攻戰,自春歷夏;彼之不出,欲待我軍之變也。願殿下察之。」劉備狂妄道:「彼有何謀?但怯敵耳。向者數敗,今勿敢再出!」輕敵至此,令人瞠目結舌,不可思議。
三 「劉玄德不曉兵法——豈有連營七百里而可以拒敵者乎?包原以險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敗於東吳陸遜之手。」這是剛登帝位,毫無實戰經驗的曹丕對劉備的看法,可見劉備的愚蠢程度。更為可笑者,手下謀士畏懼君王氣勢,竟文武皆賀曰:「殿下神機妙算,諸臣不及也!」劉備對此奉承欣然接受,於是在馬良以諸葛亮為名對布營七百里表示疑問時,劉備竟借機將馬良遣回東川。自此,七十五萬人的姓名竟操縱在一個自大輕敵盲目復仇的昏君以及一群無能的阿諛奉承之輩手中了,豈不悲哉。
有此三失,劉備僅余百餘人敗逃白帝城便不足為奇了。值得回味的是,陸遜聞得趙雲到,便心存懼意,急令軍退。有此良將,卻叫川中監管糧草,劉備不知是否後悔,趙雲不知是否想到舊主袁紹和公孫瓚?
坐看七十五萬人喪命,諸葛亮難辭其咎,尤其劉備這樣從頭錯到尾的自殺行為,就算明知不可阻擋,也應早思挽救之計。至此,劉備實力再居三國之末,諸葛亮也不得不和東吳求和了。
諸葛亮是聯吳抗魏的倡導者和執行者,也是暫放私仇共報國恨的中間力量。但臣子抗不過君主(註:這個君主還是諸葛亮不久前用計被逼即位的。)劉備終究還是先伐吳。可以說,伐吳是一項國策,一旦確認任何人都應無條件的服從;導演赤壁之戰的諸葛亮應深知此點,在明白劉備底細以及此戰關系重大的情況下,諸葛亮沒有拒理力爭去親自領兵或隨軍參戰,實對戰爭慘敗負有不可推卸之重責,這應該是諸葛亮一生最後悔的事情,諸葛亮的這一不據理力爭,使自己的前半生努力付之東流,註定了自己後半生嘔心瀝血而死。
三失 姜維重軍事輕政治
實際上,看三國演義中的姜維,頗有世事巨變的味道。第一次看時,對姜維興趣不大,仔細思考,實在是因為他沒有諸葛亮出色,而且他的時代缺少了關羽、張飛、趙雲等傳奇般的人物。第二次看時,不僅一改前觀,對姜維更肅然起敬。姜維在國家衰弱,君主無能,宦官專權的情況下,依然不斷取得軍事上的勝利,而且令絕大多數魏臣談蜀色變,不敢伐蜀。諸葛亮得到姜維時說自己得一鳳,姜維對得起諸葛亮的評價。不過,最近幾次再看三國,對姜維的看法再次大變。姜維在自己國內政治、經濟接近崩潰的情況下,依然不斷出兵北伐,導致軍民怨恨,軍臣離心,區區幾場軍事上的勝利遠遠改變不了即將到來的亡國命運。
姜維師承諸葛亮,諸葛亮的遺志對姜維來說猶若聖旨,這出兵北伐統一三國的遺願使姜維一生不棄軍事,北伐竟達九次;出征路線、戰敗自貶、甚至困司馬、斗方陣都如出一轍。
將姜維和諸葛亮在出師祁山一事上細加比較,我們便會發現許多共同點,甚至錯誤
(一)出師前
出師前,文武百官在北伐的態度上。談及此,我們不得不說一個關鍵人物,譙周。譙周是一個文官,具體點是一個負責查看星相的人罷了,但其觀星相預知未來的才能卻不亞於孔明。譙周給我的第一印象因為他兩次主張投降成了一個買主求榮的卑鄙小人。不過,譙周的主降卻恰恰是不愚忠的一個表現,即便不論其數次由天象得出北伐不利的先見之語,但論他的《仇國論》,便知他是一個不世奇才。
《仇國論》分析道:「今我與彼,皆傳國易世矣,即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可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如遂急武黷征,不幸遇難,雖有智者,不能謀之矣。」於是悲然嘆道:「近來朝廷溺於酒色,信任中貴黃皓,不理國事,只圖歡樂;伯約累欲征伐,不恤軍士:國將危矣!」
聯繫到事後的局勢發展,這就是蜀國最具遠見的分析了。國家根本正在腐蝕,可是姜維不從思考除去皇帝身邊的小人入手,卻遠離劉禪,勞師遠征,使得本就開始對劉禪不滿的兩川軍民日益不堪重負;甚至於當鍾會拿下漢中,鄧艾襲取成都之時,竟出現兩川人民夾道歡迎的情況,甚至於比劉備攻取成都時還尤有過之,便可知譙周斷言「國將危矣」實是切中要害,而亡國的責任恐怕劉禪和姜維要各擔一半。
但姜維卻怒斥譙周:「此腐儒之論也!」連諸葛亮也對譙周的預言不滿:「吾受先帝託孤之重,當竭力討賊,豈可以虛妄之災氛,而廢國家大事耶!
談及人心思變,我首先想到的是李嚴。在諸葛亮困住司馬懿時,李嚴因置辦糧草不利,謊稱東吳來攻,事後自己差點被諸葛亮斬首,因百官苦苦哀求告罷。
為什麼會置辦糧草不利呢?三國中沒有談及。但我們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中猜出事實真相。
李嚴是託孤重臣之一,能力超群。諸葛亮深知此點,在南征孟獲之時曾說:「東吳方與我國講和,料無異心;若有異心,李嚴在白帝城,此人可當陸遜也。」一席話道出了李嚴的厲害。故而置辦糧草不利不是能力的問題,也不是敵人反間的問題,更不是李嚴有心背叛或和諸葛亮有仇,那原因只有一個了,就是數次置辦這么多大軍的糧草實在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正因為此,百官對斬李嚴苦苦哀求,而此重任,無人敢接,還是李嚴的兒子李恢為了父親接過了這個燙手山芋。
諸葛亮有大恩於兩川人民,可姜維不同了,如譙周所說「累欲征伐,不恤軍士」,再加上劉禪「溺於酒色,信任中貴黃皓,不理國事,只圖歡樂」,數十年來兩川人民所受之苦,在魏伐蜀之時以夾道歡迎的形式發泄出來。蜀亡之快,李嚴事件便以註定。
(二)出師中
諸葛亮六齣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僅僅數字,便可知姜維執行諸葛亮的遺志是多麼堅決。兵法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可知,如果不能在剛開始的幾次中有所斬獲,那接下來面對的不是失敗就是殘酷的拉鋸戰。比較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我們發現,前幾次互有勝負,後幾次欠缺的僅僅是運氣。什麼原因使他們連北伐失敗都如此相似呢?
原因只有一個,實力上在對手之上,但開始卻不能知彼知己,有了輕敵的心緒。等到經過幾翻較量做到知彼知己時,君臣對勝利已經不再信心十足,故一再出現由於自己原因而喪失大好機會。反間計是這樣,李嚴也是這樣。道理很簡單,如果他們深信勝利在望,再大的原因也不會輕易讓北伐之師回去的。諸葛亮對司馬懿,姜維對鄧艾,都走過了這個標準的軌跡。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時,僅僅剩下一個天水孤城時,便因小視姜維而遭兩場敗仗,第二次更是除困死空城外最危險的一次失敗。回顧從前,關羽、劉備都因輕敵而死,諸葛亮和姜維也都因輕敵而差點喪命。輕敵,從關羽開始,到亡國結束。
類似的反間計類似的結果,得出的結果就是一個,諸葛亮和姜維在面對效忠劉禪和把握戰機時都選擇了前者。諸葛亮在知道孟達思漢司馬懿官復原職時,說孟達必敗時分析道:「兵法雲:『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豈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聞?若知孟達反,不需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可知諸葛亮和姜維不是不知道自己中計,只是面對劉禪,擔心自己不撤兵時,無能之君會心生異心;諸葛亮和姜維突破不了廢君的障礙,尤其是姜維,將直接面對有心謀反的嫌疑。劉禪作了四十多年皇帝,諸葛亮和姜維便作繭自縛了四十多年。
(三)亡國時
看蜀滅亡,給人印象最大的就是:鄧艾偷度陰平成功,面對諸葛亮留下的石碑和空寨而慶幸不矣。而偷度陰平之舉,姜維和鍾會都不予考慮。但諸葛亮臨終之時曾交代:「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諸葛亮臨終之語,姜維必不會忘記。在姜維退守劍閣時,董厥曰:「此關雖然可守,爭奈成都無人;倘為敵人所襲,大勢瓦解矣。」維曰:「成都山險地峻,非可易取,不必憂也。」這種心態,導致姜維不思孔明遺言,鄧艾才成此大功。
簡單回顧亡國的全過程。
開始階段,魏使鄧艾領十餘萬拌住姜維,鍾會帶二三十萬襲取漢中;蜀姜維調兵遣將申奏後主,後主聽信黃皓和巫婆之言不置可否。
發展階段,魏鄧艾成功拌住姜維,使鍾會成功得到漢中;蜀姜維成功脫身,退守劍閣,成相守之勢。
高潮階段,魏鄧艾成功偷渡陰平,偷襲成都;蜀諸葛瞻戰死劍閣,劉禪投降。
結尾階段,魏兩士爭衡,司馬昭陰謀在後;蜀姜維最後一搏失敗。三人具死,蜀國滅亡。
還是開始的那句兵法: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魏兵一鼓作氣,滅亡蜀國。聯繫到先前西蜀還在數次北伐中取得輝煌的勝利,則國家的滅亡之快則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順著這條路線,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蜀國亡國的原因不在於魏國的強大和姜維的無能,而在於劉禪的昏庸;進而給人一種感覺,在那個年代裡,蜀國亡國是天註定的,原因更簡單,因為既然那個年代廢君是非法的,而只要有這個君在,亡國便是必然的,那姜維又能改變什麼呢?司馬昭則誠實的多,坦然道:「雖使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
以諸葛亮和姜維的才智,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諸葛亮曾受劉備遺詔,能輔則輔,不能輔可自立為君。諸葛亮在時,劉禪已開始有昏庸的跡象;相父既去,劉禪的昏庸,已經開始明目張膽了。公然寵信宦官,在明知黃皓犯下欺國大罪並為百官唾棄的情況下依然為其開脫,到了後來既然相信巫婆以至於耽誤軍國大事。
諸葛亮曾一再告戒劉禪,並多次懲處他身邊的小人,連蔣琬等也不能例外,甚至劉禪也感到巨大的壓力和羞愧。但姜維卻連劉禪身邊的一個小人也無能為力,最愚蠢的莫過於自己外出避禍,而此舉就是黃皓公然舉薦巫婆的直接原因。
劉禪給人的感覺是不適合做帝王,可能自己都更願意做一個不用承擔責任的平民。如果有人提議,劉禪一定會樂於交出自己的帝位,而如北地王劉諶等,他們更適合做帝王,最不賢也不會成為亡國之君。
魏國和吳國也不是沒出現過亡國之君,但魏國通過司馬氏專權保持國家的強大,吳國通過一次次的誅除亂臣和廢黜無能之君使政權過渡到孫休手裡,所以這兩國都得到了比蜀國好的多的命運。而諸葛亮和姜維比司馬氏丁奉等忠實厲害的多,可他們的國家卻遭到如此慘烈的下場,「愚忠」二字,害人不淺,莫非他們真的跳不出封建思想的束縛嗎?
話說劉禪依孔明遺言,加蔣琬為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加費欹為尚書令,同理丞相事;加吳懿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姜維為輔漢將軍、平襄侯,總督諸處人馬,同吳懿出屯漢中,以防魏兵。其餘將校,各依舊職。
從中可以看到諸葛亮的思想是蔣費二人處理政治,姜維處理軍事。可是諸葛亮卻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那就是蔣費二人沒有能力約束劉禪,而且早有先例;況且蔣費二人年紀已大,他二人一死,劉禪身邊便更沒有能規勸他的人了。諸葛亮卻沒有留下相應的約束之法,或者為劉禪訂立嚴格的底線,告戒其一旦觸及,便令百官將其廢黜。更糟糕的是,諸葛亮用的人都繼承了他愚忠的思想,姜維更是因諸葛亮對劉禪死心塌地,讓劉禪一步步將國家推向滅亡的邊緣。
國家滅亡的主因,在於劉禪的昏庸;劉禪的昏庸,源於群臣的愚忠;可是群臣的愚忠,根於諸葛亮種下的種子;可以毫不客氣的斷言,國家之亡,始於諸葛亮愚忠的表率!
愚忠,是諸葛亮做夢也不會想到的亡國主因。可是,既然已經做下,亡國的一部分責任,是諸葛亮推也推不掉的。
諸葛亮有此三失,讓人感慨不矣。禁不住說一句,成也諸葛,敗也諸葛。
㈦ 求教幾個作文素材,素材中要有關於三國的事跡或者名言警句。
找素材我推薦你到好素材網站去,裡面的PS素材、CDR素材、AI素材、高清圖片素材,PS教程完全下載,不要積分,不要注冊的,希望能幫到您
㈧ 《三國演義》中的作文素材
三顧茅廬的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空城計的故事
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
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
葛臨危不懼,傳令大開城門,還派人去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
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
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諸葛亮故事
------以下是應網友要求而整理。2004.03.31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0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NOTE: 南陽武侯祠同樣有「三顧茅廬」一說,難以定論。大家可以看。
諸葛亮《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諸葛亮《後出師表》
㈨ 有關三國的高考作文素材,最好是寫好的越到越好
2010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一)社會時事類 1.淚水的濕度 2008年7月20日,我的熱愛京劇,大約與這次經歷有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際上,藝術教育
㈩ 三國演義中的寫作素材
⑴作者:(明)羅貫中
⑵主要內容:全書描寫東漢魏(曹操)、蜀(劉備)、吳(孫權)三國從時局動亂、軍閥紛爭中崛起,一直到最後被西晉所滅的歷史故事。
⑶精彩場面: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赤壁之戰、曹操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
⑷妙語佳句:A、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B、三軍易得,一將難求。C、強賓不壓主。
主要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黃蓋、呂蒙等。
歇後語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
周瑜謀荊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魯肅上了孔明船—————糊里糊塗
黃忠射箭—————百發百中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馬謖用兵—————言過其實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曹操下宛城—————大敗而逃 曹操遇馬超—————割須棄袍
曹操敗走華容道—————兵荒馬亂 張飛擺屠案—————凶神惡煞
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猛張飛舞刀—————殺氣騰騰
關羽開鳳眼—————要殺人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孫權殺關羽—————嫁禍於人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後主降魏—————不知羞恥 關雲長放屁—————不知臉紅
孔明練琴—————老生常談 司馬炎廢魏主—————襲用老譜
許褚斗馬超—————赤膊上陣 張飛討債—————聲勢凶
張飛上陣—————橫沖直撞 曹操遇蔣干—————倒霉透了
張飛戴口罩—————顯大眼 阿斗當官—————有名無實
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虛 阿斗的江山—————白送
關羽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 曹操轉胎—————疑心重
周瑜病倒在蘆花盪—————氣煞 張飛戰關羽—————忘了舊情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隔門縫瞧諸葛亮—————瞧扁了英雄
蔣干過江—————凈干失著事 張飛捉螞蚱—————有勁使不上
孔明用空城計—————迫不得已 張飛戰馬超—————不分勝負
張飛賣秤砣—————人強貨硬 魯肅服孔明—————五體投地
趙子龍出兵—————回回勝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孔明揮淚斬馬謖—————執法如山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 關羽進皇宮—————單刀直入
關羽開刀鋪—————貨真價實 關羽守嫂嫂—————情誼為重
司馬誇諸葛—————甘拜下風 關羽做木匠—————大刀闊斧
趙雲大戰長坂坡—————大顯神威 關羽刮骨療毒—————無痛苦之色
孔明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黃忠叫陣—————不服老
張飛吃秤砣—————鐵了心 張飛睡覺—————不閉眼
曹操敗走華容道—————果然不出所料 黃忠射箭—————百發百中
關帝廟里找美髯公—————篤定 孔明皺眉頭—————計上心頭
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 孔明的錦囊—————用不完的計
關羽看《春秋》—————一目瞭然 張飛耍杠子—————輕而易舉
劉備編草鞋—————內行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呂布戲貂蟬—————英雄難過美人關 黃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蔣干盜書—————聰明反被聰明誤 張飛綉花—————粗中有細
諸葛亮玩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張飛拆橋—————有勇無謀
張飛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黃忠掄大錘—————老當益壯
龐統當知縣—————大材小用 關羽流鼻血—————紅上加紅
張飛賣豆腐—————人強貨不硬 關羽打噴嚏—————自我吹噓
孔明草船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弔孝—————假仁假義
吃曹操的飯干劉備的事————吃裡爬外 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關羽走麥城—————末日來臨 關羽赴宴—————有膽有魄
孔明彈琴退仲達—————臨危不亂 劉備三顧茅廬—————好難請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鵝毛扇諸葛亮的——神妙莫測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要丑--不知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妻--為事業著想 諸葛亮的錦囊--神機妙算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想 劉備的事--人在心不在
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劉備三上卧龍崗--就請你這個諸葛亮
劉備編草鞋--內行
張飛拆橋--有勇無謀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張飛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關公戰李逵--大刀闊斧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關羽赴宴--有膽有魄
關羽打噴嚏--自我吹噓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曹操作事--乾乾凈凈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曹操敗走華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