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積累的作文素材有什麼,積累這個話題的素材,事跡
眾所周知,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咬筆頭,老師皺眉頭」的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稍微歸納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就發現最難的莫過於無東西可寫,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都吃過蜂蜜,也知道它是蜜蜂遍采百花才釀成的,我們要想寫好作文就得象蜜蜂一樣,那就是要先博採百花——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寫作文時才會做到下筆如有神。那麼,學生的作文素材該如何積累呢?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便可使寫作有水到渠成之效。
一、看
我們常說:「太陽光每天都是新的,意即每天都有新變化」。然而,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生活每天都是相同的。而對於那些善於寫作的同學而言則不盡然,他們對生活中每一點細微的變化都會盡收眼底,他們有意識地打量生活,通過自己眼睛的仔細觀察生活來積累知識,這樣積累得多了,只要一見到作文題目,各種生活場景盡奔筆下,文思泉湧,手到擒來。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訓練自己的眼睛。例如:關注生活環境——天空是不是每天都在變藍?小河裡的水是不是逐日在增強?關注季節變化——花草樹木四時不同,田間道邊隨季節的變化,穿著也在更新;關注周圍人與事——朋友、同學,他們每天也都會有豐富的內容。因此,積累寫作素材的第一步就是睜大我們的眼睛,關注身邊的凡人小事,做生活的有心人。
前幾年,一篇學生作文中的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星期上學前,母親都要忙著炒菜,一邊往瓶里裝,一邊叮囑:「這菜上半瓶可以給別人吃,下半瓶可要自己吃啊!」小作者奇怪地問母親,母親解釋道:「油都流到下半瓶了,菜全都被油泡著,多養人啊!」這一細節,寫出了貧困的農村母親對兒子的一片愛心,非常感人。還有這樣一個細節:是寫小作者有一次到廚房看母親煎魚,看到那隻鯽魚在鍋上拚命地拱著身子,好使肚子不貼著鍋底,母親把它翻了幾次都是這樣,母親奇怪了,把鯽魚拿到案板上,剖開肚子想看看裡面究竟有什麼,剖開一看,呆住了:這是條母魚,肚子裡面全是魚卵!母親哭了,沒有吃那條魚,把它埋了。這一細節,表現了動物界中尚有偉大的母愛,令人類感嘆不已。這些動人的細節是編不出來的,是小作者用眼睛發現、用心靈去感悟的,這樣的生活情景在我們身邊時常發生,可是能寫進作文中去的又有幾人呢?由此可見睜開明亮的眼睛,觀察精彩的生活,是寫好作文的基礎。
二、思
觀察生活不僅要用眼睛去看,而且要用心去想。生活紛繁復雜,讓我們迷惑不解的事要多進行思考,讓我們喜悅、憤怒、憂傷的情境也要思考,通過思考才能加深對人物事件的認識,發現其中蘊含的哲理所在。前些時我看到一篇習作:秋天,棗子都還沒有紅的時候,總看到自家院子里的棗樹權梢有一些棗子紅得透亮晶瑩,小作者便嚷著要吃,可姐姐總是說,孩子,別看它多麼紅,它不是熟透的紅,而是這些棗子裡面有蟲子吃心,是壞棗才紅的,可他不信,非讓打下來吃不可,結果,打下後剝了一個又一個,真有小蟲子正在裡面蠕蠕而動。原來這些棗子正如奶奶所說,是被蟲咬心後才變紅的。由此引發了作者深深的思考,看待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蒙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才有致判斷失誤,通過這一件小事,認識了一個道理,讀來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思考的力量。有了縝密的思考,主題的開掘才有深度,所以觀察生活不僅要用我們的眼睛,還要帶上敏感多思的心。
三、問
今年暑假,我讀到一篇回憶父親的文章:父親是個平和慈愛的人,但有一次,小作者做題錯了一個小數點,父親竟大發雷霆。作者認為父親太小題大做了,為此,父子倆產生了一些隔閡,後來與她媽媽談及此事,才解開謎團,原來父親大學畢業後在研究所工作,在參與一項研究工作時,因他負責計算的數據點錯了一位小數點而導致實驗失敗,國家遭受了巨大損失,,他也因此被發配到地方上班。這時,小作者才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培養孩子嚴謹的學風,不讓孩子重蹈覆轍。
這個情節給了我們的寫作以啟發,我們平時看到的、平常的或者反常的現象背後,說不定就有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對此要多問一個為什麼,發掘出平常現象或者反常現象背後的秘密。比如,現在許多家長對子女要求又嚴又高,弄得子女頗多反感,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凡是這樣高標准嚴要求的家長多半是因為想在子女身上彌補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缺憾,讓子女有一個較為完美的人生。如果我們能夠與父母溝通一下,就有可能讀懂父輩人生中那一段刻骨銘心的痛楚——這樣珍貴的素材是很難用眼睛看到的,也是憑空想像不出來的。因此積累寫作素材不能停留在看、思的層面上,還要問,要多與人交流,發掘表面現象背後的故事,以彌補看和想的局限,為我們的作文增添一份厚重的內容。
四、記
常言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看到的,想到的內容都要記下來,這也是作文高手的成功之道。其實留意一下我們自己作文的成功體驗,不少精彩的細節和思考很多來自於自己秘不可宣的日記。記的方法不同,有的用日記、周記的,有的用材料手冊或作文手冊的。我傾向於用日記的方式積累材料,每天一記,可長可短,可嚴謹或隨意,當然留下的都是當天最有意義最精彩的江西,周記因周期礦長,難免要遺忘一些精彩的細節,至於材料手冊與作文手冊,雖然目的明確,但在記錄時有些事件我們可能因暫時沒有發現它的價值而傳誦了,等到有朝一日重新認識這一材料時,當時的情境又成了過眼去煙難以追憶。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應該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我清楚地記得一篇習作中的一件小事:小作者與父親進城賣西瓜,中午酷熱難熬,小作者口渴了,叫嚷著在吃瓜,父親左挑右挑找出一個小瓜,剖開後小作者吃了個精光,忘了給叫賣了半天的父親留下一塊,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父親卻在啃他扔掉在地的瓜皮上殘留的紅瓤,小作者哭了,他幼小的心靈從此懂得了父母掙錢的不易與那朴實感人的父愛。這則材料就出於小作者平時所寫的日記里。可見,生活中令我們感動的事跡還是很多的,它需要我們一雙敏銳的眼睛與一雙勤勞的手。
我們常講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其內涵就是要看、思、問、記,要做到這四點就必須「勤」,這恰如蜜蜂採花釀蜜的過程。蜜蜂不辭辛勞遍嘗百花才釀出蜜來,我們寫作文也要博採生活之花,才能釀出作文的甘甜之蜜。
『貳』 有關於積累的作文素材,急~!
精神的執著,智慧的變通
是執著的追求,使黑色羚羊魯爾·瑪道夫最終走向勝利的領獎台;是執著的追求,
使哥白尼的日心說最終戰勝謬論;是執著的追求,使瑪麗·居里為人類獻上難得的一筆財富……
然而,也是執著,使得飛蛾在撲火中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是執著,使鄭人買履的行為落下了嘲諷的笑話;是執著,使馬謖失街亭,後悔莫及……
怎樣才是成功的選擇,執著?還是變通?
求學生涯中,一直不忘老師的諄諄教誨,如灌頂醍醐—人生在世,就是要有所為,相信自己,才能堅持到最後.是啊,如果沒有那份執著的信念,我們哪裡會有所作為呢?空想,大話導致了一無所獲,連最基本的信念都未曾確立,是永遠與成功沾不了邊的.三心二意更是與成功的方法背道而馳.故執著是必要的.
有人說,世界是靈動的世界.在靈動的世界裡,智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小說<<誰動了我的乳酪>>中告訴我們,事情是復雜多變的,要想找到新的乳酪,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不斷地去尋找新的乳酪.這樣的道理幾乎適用於所有的事情,工作、生活、交際等等.像我們一類的中學生,在學習方法的掌握上,感觸更深.事物不是死的,所以變通很重要.
終其所述,成功的選擇就是要精神的執著與智慧的變通。魯迅先生早年學衣,之後又棄醫從文,事業在改變,志向卻執著著。無論以醫治人還是以筆救人,全心全意為的都是國民百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有人佩服項羽執著的氣概,但我卻認為變通或許可以再次給他成功,像項羽如此有抱負的英雄,投河自盡未免可惜了。而像我們這樣,的的確確是需要執著與變通的結合,要執著但不要固執,要變通但不要變化無常。保持自己一貫的風格,但也要層出新意;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標但也要多方面奏效;生活保持高尚但也要方式新穎。就這樣,把執著與變通結合得恰到好處。
再問:怎樣才是成功的選擇,執著?還是變通?
有人說,做任何事情,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有人說,事情不是一成不變的,萬事需要變通。我說,成功等於精神的執著再加上智慧的變通。 咋樣?
『叄』 有關積累的作文素材
一些積累素材的方法:
一、最常見的積累方法:背誦中積累。教材中優秀篇章、精彩片斷、優美語句,是積累作文材料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在平時的學習中一定要強化一下記憶,不要只是簡單地看看。
二、從現實生活中吸收積累。俗話說,生活有多廣,語文就有多廣。要想在生活中很好的積累,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學習、休息、文娛體育活動,還是走街串巷,還是旅遊觀賞、社會實踐、社區活動中,都要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多看、多聽、多想、多吸收。
三、最豐富的積累方法:閱讀中積累。書籍、報刊等是作文材料的一個豐富資源。書籍報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古今中外,無論是歷史的文學的、哲學的、地理的、天文的、生物的、自然科學的,大量的書籍應有盡有,無所不有,而且這些材料又相對比較集中,只要你喜歡的,就有可能得到它。
我讀書、學習、積累知識一般是用快速閱讀法,這里說的快速閱讀不是簡單地閱讀速度快,跟略讀、跳讀掃讀等有著本質的區別。快速閱讀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我們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
掌握速讀記憶之後,可以把閱讀效率提高很多倍,無論是閱讀素材積累還是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的,特別是對於時間緊張的高中生來說,非常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我自己用的是這個。
閱讀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是非常必要的,閱讀從大的作用來說,滋養著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養,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終生收益,從小的方面來說,中學生閱讀可以增加知識面,提高語文素養,尤其對於寫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肆』 如何從閱讀中積累高中作文素材李紅雲
[如何從閱讀中積累高中作文素材李紅雲]高中學生作文的現狀不容樂觀,如何從閱讀中積累高中作文素材李紅雲。寫作素材的貧乏是最顯而易見的問題。經常從學生嘴裡聽到的一句話是:"拿起筆來,不知道有什麼可寫的東西。"於是硬著頭皮想下去,一部分學生想起了初中作文必寫的幾個素材:"贊揚孔繁森,批判王寶森,學習錢學森,聯系愛迪生,做個好學生。"另一部分學生還是有"長進"的--他們開篇詠唱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要與李白同銷萬古愁,中間與杜甫、司馬遷惺惺相惜,結尾看淡庭前花開花落,要與陶潛歸園田居。閱讀量少,脫離生活,學生作文就要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作為他們的老師,我們應試圖從積累作文素材的角度為這些在沉重課業的壓力下的孩子們引入一泓活源清流。作文素材積累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閱讀積累和生活體驗。由於學習緊張忙碌,學生親歷的生活體驗相對單調或者乾脆視而不見,這使得閱讀積累成為高中作文素材的很重要來源。閱讀是認識自然和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語文學習中必要的環節和手段。學生的閱讀積累來自這樣三個方面:高中語文教材、課外書籍閱讀和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傳媒。語文教材是學生日常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作文素材的重要來源。以江蘇為例,現行教材有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五冊必修,五冊讀本;"蘇教版"選修5個系列共16個模塊:(1)詩歌與散文系列:①現代詩歌選讀、②唐詩宋詞選讀、③現代散文選讀、④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2)小說與戲劇系列:①短篇小說選讀、②《紅樓夢》選讀、③中外戲劇名著選讀;(3)新聞與傳記:①新聞閱讀與寫作、②傳記選讀;(4)語言文字應用:①實用閱讀、②寫作、③語言規范與創新、④當代語言生活;(5)文化論著研讀:①論孟選讀、②《史記》選讀、③魯迅作品選讀。教材以人文話題統領專題,重點選擇適合高中生成長需要的,體現生命精神、傳承人類文明、持續完善人格的命題。認真掌握教材,學生將獲益匪淺。在寫作運用時可抓住某一篇課文深入透析,如2004年高考全國卷滿分作文《哀痛者幸福者》,針對"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一話題,抓住語文教材選文魯迅《紀念劉和珍君》里"哀痛者"和"幸福者"兩個詞,把"以戰士的思維去思考"作為出發點,既緊緊扣住了話題,又對課文中魯迅的觀點做出了深刻透闢、入情入理的剖析。也可遍擷所需,一唱三嘆,如2004年高考重慶卷滿分作文《獨上高樓》,針對"自我認識與他人期許"這一話題,選取教材所涉及的文學史上的三位成功名人--李白、蘇東坡、辛棄疾展開論述,感嘆他們拋開人們世俗的期望,"獨上高樓","守護了永恆的精神家園","守護了歷史的期許",寓哲理於形象中。還可以信手拈來,點到即止,如2006年高考江蘇卷滿分作文《人與路》其中一篇,圍繞論點"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雪原上留下與眾不同的那份全屬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擁了人生的美麗",擺事實,講道理,運用了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的名言:"還記得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寫過他自己走過人生的一句貼心感受:\'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盡吾志\'即盡自己最大努力,則可以無悔矣。而\'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就會如同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為人嘲笑。"更重要的是,新教材的編排大多文質兼美,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涵蓋歷史、文化、人生、科學多方面。相信在高中三年的思維訓練,情感熏陶,精神滋養,潛移默化下,學生人生的底子會更厚重,思想境界會得到升華,作文綜合素養會不斷提升。關於這一問題,今年夏天在江蘇名校2008年高考語文研討會上,徐州一中語文學科主任許亞冰老師的發言獲得了與會老師和有關專家的廣泛認同。她談到,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為《必須跨過這道坎》,引導學生直面人生坎坷,正視生活苦難。聯繫到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探討人生",專題選文兼顧經典性和時代性,是很好的素材,包括板塊一生存選擇:司馬遷《報任安書(節選)》、《楚辭.漁父》,板塊二真的猛士:魯迅《記念劉和珍君》,板塊三苦難中的尊嚴:培根《論厄運》、周國平《直面苦難(節選)》。現實人生並非一帆風順,難免磕磕絆絆,課程目標正是引導學生對生死苦樂順逆等重大人生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養成對人生負責任的態度。這道作文題的素材完全能從本專題選取。學習課文中,對"為什麼司馬遷隱忍苟活,而屈原毅然赴死"的探討,提升了學生的人生境界。"最美好的品質也正是在厄運中顯示的"。"苦難磨鈍了多少敏感的心靈,悲劇毀滅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軟弱的,惟其軟弱而猶能承擔起苦難,才顯出人的尊嚴。"這些哲理給了學生嚴肅認真的思考--"必須跨過這道坎",一個人只有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悲劇和苦難,才能成為真正的勇者。再如2007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為《懷想天空》,可聯繫到必修五第四專題"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的素材,作文素材《如何從閱讀中積累高中作文素材李紅雲》。《逍遙游》中哲學家莊子對無所羈絆,優游自得的精神境界的描述使人心連廣宇,翱翔自由。思想家帕斯卡爾在《人是能思想的蘆葦》里闡釋:宇宙的浩大,能毀滅脆弱渺小的人;人卻因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渺小的人在精神的天空中,變得高貴和有尊嚴。除了素材的獲得,考生對心靈的天空的理性認知也必然會提升作文的思想境界。五個選修系列更是匯集了中外時文與經典,是作文素材取之不盡的源泉。《史記選讀》"體系完整、規模宏大、視野廣闊、見識超群的網路全書式的歷史巨著,蘊涵著深邃的哲理,融會著民族的精神。《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盡顯中國古代散文大家卓越的藝術才華、深邃的思想內涵、優秀的人格魅力。等等選修課的學習,必將滿足不同作文題的素材要求。可見學好高中語文教材受益無窮。學生閱讀積累的第二個來源是課外書籍閱讀。筆者所在的高中前不久進行過一次學生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學生每天課外閱讀的時間在20分鍾以內的佔52%,在20分鍾至40分鍾的佔27%;對"你平時喜歡閱讀哪些類型的課外書籍"這個問題的回答結果顯示喜歡讀中外名著的不到10%,從來不讀的7.8%,喜歡讀網路小說的17.2%,喜歡讀《讀者》、《青年文摘》等雜志的36.2%,喜歡讀80後作家作品的達到42%。可見學生在沉重的課業壓力下,個人課外閱讀時間被壓榨得可憐,同時課外閱讀帶有自發性和盲目性。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教師對高中生的課外閱讀時間作指導或是安排,對課外閱讀內容取向明確要求和因勢利導。高中學生可利用的閱讀時間有限,真讓他們每天拿出幾小時的時間來進行課外書籍閱讀是不現實的。朱光潛在《談讀書》中說到:"讀書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堅持的問題。"因此,每天不用多,半小時即可,而堅持不懈是關鍵。這半小時學生可在早晨、中午、晚上靈活使用。學校也可以把閱讀課納入正常教學課時,每周一節,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效閱讀。有些學校自己選文編寫了"早讀晚讀讀本",有意識地在時間和內容上引導學生閱讀積累。近年來在語文教改的廣泛討論中,北大教授錢理群"語文以立人為中心,打精神的底子"的理念越來越成為共識。他退休後一直致力於中小學語文教育研究,並本著這樣的目標--"用我們民族與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品來滋養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全的發展,為他們的終生學習與精神成長打底",他發起並主持編寫了《新語文讀本》等一系列中小學讀本。《新語文讀本》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走進大師",並注意學生的自覺接受和精神獨立成長。另外,有一位教育一線老師,深圳市的嚴凌君老師,主張"以構築青年的精神家園為目標,為人的心智成長而讀書,為健全的青春和豐富的人生而讀書",編寫了《青春讀書課》讀本。"因為讀者對象是成長中的青少年,所以讀本的定位就是為成長期、青春期的中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豐富的精神營養,幫助他們建設自我、豐富內心、深化思想、熏陶情操、開發心智、開放視野,在較高的層面上明古知今、匯通中外文化,能夠充滿自信地面對人生和未來。"這些都是教師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好材料。除了成系列的讀本之外,教師應支持學生有益的個性化閱讀興趣。當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誰快速有效的佔有信息誰就是贏家。從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快捷有效地獲取語言文字信息是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的第三個主要途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對古代讀書人的褒獎,是對當代高中生疲於應試壓力,缺乏熱情和素養的諷刺。學生作文素材提筆就是李白、杜甫、屈原,是走進狹隘古代文化經典胡同的表現。杜甫有一首寫冬雪的詩叫《對雪》:"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安史之亂中,詩人身陷長安,前線戰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以"愁坐正書空"結束全詩。"書空"是晉人殷浩的典故,殷浩被黜放後,就每天在家裡出神得呆坐著,並且用手在空中劃字,一直寫的是"咄咄怪事"這四個字,所以這個典故後來就指人的憂愁煩悶了,在這里意思是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劃著字。我們不能讓學生的作文素材庫里只待著這幾位"愁坐正書空"的古代詩人。近年高考作文亦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例如,200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題:《忙》,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2006年北京卷:《北京的符號》,2006年全國卷II:關於"目前中國人讀書的人越來越少"的話題作文,2007年廣東卷:"傳遞",2007年上海卷《必須跨過這道坎》等等。學生關注的方面可以是當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熱點話題,也可以是自己鍾情的體育、影視、音樂等健康的興趣愛好,把媚俗庸俗的部分網路和電視內容當洪水猛獸提防的同時,也要提倡有益的個性化多方面關注。例如中央電視台自2003年開始進行《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評選活動,是中央電視台藉助互聯網路等手段與民眾(包括我們的學生)共同完成的活動。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寄宿制中學,每年頒獎典禮那晚,學校會統一組織學生觀看,且之後會在學校報欄張貼頒獎詞。評選活動以"感動公眾、感動中國"為主題,把入選人物界定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傑出貢獻,獲得重大榮譽;在各行各業具有傑出貢獻或重大表現;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以個人的力量,為社會公平正義、人類生存環境作出突出貢獻;個人的經歷或行為,代表了社會發展方向、社會價值觀取向及時代精神;個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現特別感人。"先後入選《感動中國》的有奧運冠軍劉翔、帶著撿來的妹妹在苦難中不懈奮進的洪戰輝、著名學者季羨林、慈善家霍英東等人物。2007年高考作文江蘇卷《懷想天空》有一篇滿分作文,作者選取感動中國人物"叢飛"、"微塵",的素材,中間穿插1999年國慶節貴州麻嶺風景區纜車事故中一對夫婦救子事件,敘議"愛的天空",層層推進,感人至深。學生對這些社會話題的關注在提升他們奮進、誠信、勇敢等精神的同時,作為作文素材會自然流淌在他們的筆下。學生愛讀的《讀者》等雜志及一些新聞報紙,也是文本閱讀積累的好來源,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予以指導。以上閱讀積累可指導學生以摘抄、讀後感、剪報本等形式留存、交流。有了素材才有可能寫出好作文,沒有素材是一定寫不出好作文的。有方法,有計劃,多方面地積累,豐富充實的素材信手拈來,在高中生作文中並非做不到。推薦收藏=淘寶正品購物購名牌正品,推薦好信譽商鋪,精選精品,省時更省心)內容來自互聯網"七"樂無窮,盡在新浪新版博客,快來體驗啊~請點擊進入~〔如何從閱讀中積累高中作文素材李紅雲〕【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伍』 怎樣從閱讀中積累作文的素材
怎樣從閱讀中積累作文的素材
魯迅先生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所以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只有不停地去積累素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從書本或者生活的經驗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寫作素材.在運用積累方面,古今中外就有許多這樣的典範:英國小說家笛福在他53歲的時候,偶然在雜志上讀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敘述一個水手,因與船長發生沖突而被拋置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孤獨地生活了四年,後來被一個航海家發現帶回了英國.笛福感到這是一個很好的題材,於是他便利用這個故事,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的觀察和親身的一些經歷,經過全新的創造,寫成了《魯濱孫漂流記》一書,在他59歲時候,出版了這部小說,立刻受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從這個故事可以說明,積累材料對我們的寫作有著重要著作用.怎樣才能從閱讀中積累更多的作文素材呢?第一:大量進行閱讀大詩人杜甫曾經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中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在平時學習中只有讀大量的書,大量地去讀書,才能增加自己的閱讀面,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學會讀不同種類的書,不要為讀書而去讀書,這樣就會使自己的閱讀面越來越窄.可以是科普知識,可以是地理趣事,可以是幽默故事,可以是唐詩宋詞,可以是中外小故事,可以是名人傳記,可以是歷史事件從不同的文章中感受不同的題材,從不同的題材中感受不同的文風,從不同的文風中感受不同寫作態度,從不同的寫作態度中感受不同的文化知識.因此只有進行大量的閱讀,才能有豐富的知識,才能開闊視野,但在讀書的過程中,要讀好書,好讀書,才能真正的做到博覽群書.第二:有目的地摘錄常言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們進行大量閱讀,雖然開闊了眼界,提高了閱讀的興趣,拓展了知識,但如果不注意積累慢慢就會變成紙上談兵,因此用筆去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有目地進行摘錄,摘錄一些對自己有用的寫作素材,以便在寫作的時候備用,這樣才能使書為我所用.一般說來,我們讀的書多,但摘錄的相對來說來少一些,精一些.比如摘錄常備的名人名言,作文知識,運用好的修辭手法的好詞佳句,有價值的事例數據,特別需要的作文材料,需要引用古詩諺語等等.這些知識的在我們寫作的過程中都很有用.第三:寫好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是閱讀積累的好方法,讀書筆記作為讀書過程的一種延伸,一種總結,一種心靈的升華.是讀者和作者心靈的共鳴產生的最佳途徑.因此讀書筆記更能提高一個人的寫作水平,是積累素材一個不錯的方法.在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讀後感,就是通過這本書,把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認識、收獲、感想、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心得式的表達,從而達到書本與心靈的結合,這就是最常用也是最能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種表達方式.也可以通過列提綱對所讀書籍內容進行概括;也可以是一種簡單的摘錄.讀書筆記無定法,卻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總結和運用.波爾克說過:讀書而不思考,等於吃飯沒而不消化.我卻說讀書而不注意積累素材,只會讓我們付出很多而收獲少.我們應該像一隻蜜蜂從不同的花朵得不同的蜜糖,這樣才能得到足夠的營養.
『陸』 觀察·閱讀--談作文素材的積累
[觀察·閱讀--談作文素材的積累]2005.12.發表於山西省《學習方法報》學科學習方法觀察·閱讀--談作文素材的積累廣西馮小清來源:飛翔鳥主頁:作文素材的積累有兩條途徑,一是觀察,一是閱讀,觀察·閱讀--談作文素材的積累。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觀察,是認識人或事物,了解事物發展規律的方法,也是積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徑。觀察要力求全面、細致。無論是對人的觀察,還是對事情的觀察;也無論是對靜景的觀察,還是對動景的觀察,都應注意從多角度多方面地細致觀察,以求得較為全面較為深刻的印象。如果是觀察一個人,可以從外貌、語言、行動等方面觀察,並將各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思考,把握人物個性特點。觀察人物的外貌,可以從臉貌、體形、膚色、服飾、表情等多方面多角度去觀察。觀察人物的臉貌,可以從眼睛、頭發、眉毛等多方面去觀察。眼睛有大小扁圓之分,有的大而圓、有的細而長,有的三角眼,有的眯縫眼;眼珠也有黑白之多少,清澈與混濁、有神與無神、靈動與呆滯、清純與淫邪之別…只有全面而細致地觀察,並綜合各方面的形象表徵,才能准確地把握人物的特點。此外,也應注意通過語言、行動、表情等觀察人物的內心變化,因為人物的內心變化的過程,往往最能反映人物的本質特點。如果是觀察一件物,可以從外觀上、內部結構上進行觀察,不但要觀察構件的形狀與款式、顏色與光澤、材料與質地,還要觀察各部件的內部結構和各部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果是觀察一件事,可以注意它的起因、經過與結果。因為事件中往往有人物的活動,所以,尤其要注意一定的人物在事件各個階段的活動與表現,既觀察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言談舉止、心理變化,又注意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對推動事件發展的作用,以及次要人物對主要人物的襯托作用等。如果是觀察一項大型的活動或一個人物眾多的場面,或一件非常復雜的事件,還應把互相牽連的事,相互映襯的雙方或多方觀察得周密而細致。既注意其內在聯系,又注意觀察其外部聯系;既注意其縱向聯系,又注意其橫向聯系。這樣,才有可能把握住事情的來龍去脈,場面的主次,各方的因果變化,並且了解事件的發展規律和意義。閱讀可以拓寬視野,擴大知識面;作文材料的多寡乃至語文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閱讀量的大小,作文素材《觀察·閱讀--談作文素材的積累》。要使自己擁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主要靠博覽群書,廣泛涉獵。青年學生,閱讀范圍應該更大一點;在多閱讀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還應閱讀一些滲透歷史、哲學、法律、經濟、科技等方面知識的書文,以增長知識,積累各方面的素材。閱讀也應分清主次,把握好瀏覽與精讀的尺度。那些名人軼事、驚險奇事、各種案例、明星傳記等內容的書文,可適當涉獵一些,以擴大視野。至於學生習作,獲獎作文等同齡人的作品,其語言更接近自己的實際,更容易消化,也應讀一些,了解別人的創新構思和語言等。但不應過多過專地讀這些作品,因為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畢竟與成人的經典之作有較大差距,甚至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如果老是閱讀同齡人的習作,就有可能永遠停留在"習作"的層次上。所以,應多讀文學名著、精品。文學名著是經過歷史長河淘洗過的經典,是文化的精華、真理的載體;文學精品無論在文章的構思,還是表現的技巧上,也無論在思想的表達,還是語言的運用上,都有其獨到之處,都能使人茅塞頓開。多閱讀多研究這些名著、精品,自然能夠丟掉"學生腔",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在時間安排上,平時可多讀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一些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都比較強的文學精品或科技短文;較長的假期,應以讀名著、大部頭為主,以吸取精華、積累材料。為了積累作文素材,閱讀之後應作讀書筆記。記新詞語,以擴大詞彙量;記成語典故,以增加語言的表現力;記名言警句,以豐富表達的內容;記語言程式,如排比句、比喻句、通感句、變式句等,以充實自己的語言形式;記典型的事例,以豐富自己的寫作材料;記精巧的思路結構樣式,以豐富自己的寫作構思技法。只有大量的閱讀,大量地積累,我們寫作時才能更好地展開聯想和想像的翅膀,才能使枯澀的文思變得湧泉般的暢達。觀察與閱讀是寫作的源頭活水,我們若能善於觀察,又勤於閱讀,並且能及時做好觀察日記和閱讀筆記,那麼,作文的材料儲備就能日益幸富,寫作時,就自然能夠左右逢源,信手拈來。()〔觀察·閱讀--談作文素材的積累〕【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柒』 幾種積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作文要有材料,材料來自積累。學生手中掌握了豐富的作文材料,習作時就會有事可敘,有人可寫,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難就轉化為易,心理上的懼怕也就變為喜歡了。
教師應怎樣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積累作文材料呢
一、背誦積累。指導學生熟讀背誦教材中優秀篇章、精彩片斷、優美語句,能使學生從中得到較多的語言儲備,是積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學生讀而不背,作文時就會感到筆力不足,詞語貧乏。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年齡段是一生中記憶的最佳時期這一特點,對學生加強背誦指導,強化記憶,幫助他們積累起終生受用不盡的材料。 一般說來,教學每冊教材,教師要做到:①選擇一些寫人、敘事、繪景、狀物的優秀課文,讓學生整理背誦掌握全篇。②對於不便全篇背誦的課文,可選擇其中片斷,指導學生背誦。並要他們抄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課余飯後,一早一晚,進行吟誦、品味、內化。③指導學生摘錄課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這樣,學生不僅能從中熟悉各種各樣的句式、段式、篇章結構方法,了解句與句、句與段、段與段、段與篇之間的聯系,鞏固學習成果,而且便於把書本里的東西變為自己的東西,作文時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結構方法,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二、生活積累。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水才能長流不竭。幫助學生積累生活,是學生作文之溪長流不竭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要:①指導觀察,讓學生運用教材中學到的觀察方法,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的事情,從中捕捉和積累作文材料,提高觀察分析事物、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力。②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參觀、旅遊、勞動、科技活動等,每次活動都要有目的。活動前要有準備,活動中要細心指導學生感受生活,活動後要認真幫助學生回顧總結。③引導學生通過電視、電影、廣播等視聽途徑積累材料。經常有目的、有選擇地組織學生看愛國影片、兒童節目、《新聞聯播》、《人與自然》等,以擴大學生的見聞,豐富學生的生活。④鼓勵學生勤動筆,及時作些記錄,堅持寫觀察日記,作好文字積累。
三、閱讀積累。教師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閱讀中搜集和積累材料,鼓勵他們自學閱讀,隨時摘錄,堅持寫讀書筆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把材料分類,如按內容分成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 通過以上多種渠道的積累,學生胸中有材料厚積而薄發,作文時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寫作能力的提高,便是指日可待了。
『捌』 積累作文素材
[積累作文素材]高考輔導:積累作文素材你"心動"了嗎有一位學生拿了一篇自己的考場作文給我看,題目是"懺悔與贖罪",大意是說,僅有口頭上的懺悔還不夠,還需要行動上的贖罪,積累作文素材。思路、層次、語言都挺好,就是有些空洞,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自我反省固然需要過人的勇氣,可拿出行動更需要魄力。漢武帝,一個一生幾乎都在窮兵黷武的皇帝,在晚年,也認識到了自己早年犯下的錯誤,他親自下田與農人同播種,也許只是做做樣子,但也說明他在為自己犯下的錯誤做些彌補。可見行動才是從根本上對愧疚的回應。從論證的角度來說,這段文字很難說有什麼說服力。因為:(1)論據不確鑿,缺乏對記錄其相關言行的古籍的引述,很容易讓人認為是在編造論據;(2)連自己都在說"也許只是做做樣子",怎麼能讓人信服"說明他在為自己犯下的錯誤做些彌補"?我提出了這些疑問,該生撓撓頭說:我實在想不起來什麼材料,就憑著印象寫了這些。我於是說:如果不考慮材料的新鮮與新穎,有一個材料用在這里倒是很貼切的。"廉藺列傳"你學過吧?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應該很熟悉吧?用在這里很合適!相關的文字你也很熟悉,可以用引號引述一些原文。他於是露出"茅舍頓開"的樣子。該生走後,我又在想,為什麼學生的考場作文老是空洞呢?答案是積累的太少。但是,每年學習了那麼多節的語文課,過眼那麼多的故事,怎麼會沒有積累呢?從上面所述的情況來看,老師提到什麼他們會想起來,但是考場上卻總是"實在想不起來什麼材料"。有老師教了許多聯想方法,但是,按照那些方向,"我"就一定能想起那些材料嗎?不一定!事實上,學生寫作時,總歸會有一段"黑暗期"的,什麼東西會在黑暗中閃爍,從而被"我"所發現呢?我覺得"過眼"的東西,並不必然會成為"積累",這是問題的關鍵。成為自身的"積累",說明已經成為自己思想、認識、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了,才可能隨時調用(包括考場上的旁徵博引)。而許多時候,包括學習課文,我們並不"用心"。"過眼"了一些東西,並沒有成為我們"思想、認識、精神、生命的一部分",自然無法在需要的時候很快"想起來"。比如,當初在學習"負荊請罪"的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從文言詞句上做些積累,甚至也能背誦下來,但,並沒有切身體會廉頗"請罪"的"不易"、"偉大",更沒有思考過人怎樣改正錯誤、完善自我,一句話,並沒有對這個故事"動心"過,怎麼能指望在考場上一下子就想起這個貼切的材料呢?我以為,只有"動心"過的東西,才會在"黑暗"里閃爍,才有可能與你要寫的主題"接通"。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對一些現象給出解釋。比如,有些同學平時侃侃而談,好像也知道不少的東西,但是寫出來的文字仍是空洞,作文素材《積累作文素材》。原來,"談資"並不必然構成寫作所需的"素材",他在"談"的時候只是追求其"趣味"("趣味"還可能不正),並沒有思考、體驗的沉澱;只是"知道",並無新的思想、認識生長,也就不會有什麼"積累"。因此,學生在學習、閱讀、積累素材時,要對所遇到的"事件、情節、細節、現象"等多多體驗,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盡可能多地生化出對世界、對生命、對社會、對人生、對自然的新的認識、新的理解(此處的"新"是相對於自己來說的)。在網路上,我讀到一篇非常動人的"小"文章--說其"小",是指其篇幅小,事件小,角度小,但讓人過目難忘。我心中的那一絲牽掛剛上班的時候,每天下班,我都會經過一個廣場。那裡經常擺著是幾個擦皮鞋的小攤,攤主都是外地進城務工的人。因為這種活很簡單,廣場上來來往往的人又多,生意自然不錯。我一般對讓誰擦鞋並不在意,只要能擦乾凈就行。但是對其中一個人例外,她是個相貌普通的女人,看上去年齡並不算大,可頭發總是亂蓬蓬的,衣服也很破舊,我覺得這樣邋遢的人,估計鞋也不會擦得多干凈。那天,因為公司門口修下水管的緣故,門口一片泥濘。在艱難地走過那片泥濘後,我的鞋子已經沾上了一層薄薄的泥漿。我急著去把皮鞋清理一下,卻不知為何,若大的廣場上只有那個我從不光顧的擦鞋攤,女人的旁邊還有一個正在做作業的小孩。沒有選擇的餘地,我只好把鞋交給這個女人。女人動作很麻利,擦得也很乾凈。當我打算付錢時,卻發現錢包沒帶。我尷尬極了,"實在對不起,我…我忘記帶錢了。要不,我明天給你?"我支支吾吾地說道。"這…"女人有些遲疑。我理解,畢竟,哪怕是一塊錢,對於像她這樣在城裡辛苦的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掏出手機,准備向朋友求助。"要不,你幫我兒子檢查一下作業吧。"女人回頭看看身後的兒子,然後有些膽怯地望著我,眼神里滿懷期待,"我的兒子成績不好,可我和他爸又沒多少文化…如果你覺得一塊錢不夠,我可以一直免費為你擦鞋,直到你滿意為止。我們辛苦點兒沒關系,孩子的學習不能耽誤。現在這樣,已經夠讓他受苦的了…"女人說不下去了,拽起衣角擦著眼睛。就在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動了。這個為了生計在城裡做著最底層工作的女人,竟然希望能雇一個人為自己的兒子檢查作業。我突然覺得,眼前這個其貌不揚、滿面風霜的女人看上去那麼美麗。那天,我非常認真地為那個世界上最幸福的兒子檢查了作業,同時也收獲了生命中最珍貴的一次感動。已經多次調動工作,住的地方離那個廣場也越來越遠,但是經常會想起那個廣場,那個偉大的母親,那個幸福的孩子,不知她是否還在那兒為人擦鞋,不知她是否還會請求客人為兒子檢查作業,心中不免感慨萬千。如此平常的場景--補鞋,細小的事件--檢查作業。但被作者捕捉到了,成為他寫作的素材,成就了一篇感人的文章。由"日常生活"到"寫作題材",到底發生了什麼?好在有作者的記錄,也就是倒數第二、三段。從這里我們可以對有關素材積累得出一些結論。那就是--"善感",有一顆敏感的心。但是,還有問題,人怎樣才能"有一顆敏感的心"呢?我覺得一是要有悲憫情懷,有慈悲心腸;一是習慣換位思考,有體驗能力;三是愛思考,要學會"撬動"字里行間、人生百態,從而讀出一些為常人所忽視,感受到別人不太感受到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積累作文素材〕【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