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規則的名人事例
1、陳毅制定「入城守則」
1949年5月24日夜裡,上海街頭響起半夜激戰的槍聲。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們小心地打開一點門,從門縫里望出去,只見馬路兩側,整齊地躺滿了抱著槍,合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市民們感到奇怪,「這些軍隊怎麼和以前不一樣的呢?」
不一會,市民們開始走出家門。他們看到戰士已經起來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飯,吃的是饅頭、鹹菜。於是,不少市民拿出熱水瓶,給戰士們倒開水。戰士們笑嘻嘻地搖著頭,謝絕了。天大亮了,「解放軍露宿街頭」,「解放軍秋毫無犯」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上海,市民蜂擁上街頭,歡迎人民子弟兵,慶祝上海獲得新生。
拓展資料:
規則,一般指由群眾共同制定、公認或由代表人統一制定並通過的,由群體里的所有成員一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它存在三種形式:明規則、潛規則、元規則,無論何種規則只要違背善惡的道德必須嚴懲不貸以維護世間和諧。
明規則是有明文規定的規則,存在需要不斷完善的局限性;潛規則是無明文規定的規則,約定俗成無局限性,可彌補明規則不足之處;元規則是一種以暴力競爭解決問題的規則,善惡參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B. 樹立規則意識心得作文
規則意識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需具備的一種意識。但中國人恰恰缺乏這種規則意識。「冠生園月餅」事件,「房地產買賣」黑幕……商場里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永恆規則一次次被打破。而我們的甲A賽場呢?「假球」「黑哨」也無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乘車不買票,不排隊,闖紅燈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現象更是隨處可見。我們每天隨意的走在街上,彷彿踏入了毫無規則的「動物世界」。正是因為平時不注意規則,忽視遵守規則習慣的養成,中國人在國外的不文明行為屢有發生,給國人的形象抹黑。以致在中國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國———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出現用簡體中文標出的警示牌:「中國人,便後請沖水」,「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當遊客成為中國的最新出口品時,「中國人」卻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詞。
所以有規則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規則的願望和習慣。有位教育家曾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思維習慣中所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增長,一個人畢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中國知名品牌海爾,在它的廠區上下班時工人走路全部靠右邊走,沒有其他企業員工潮進潮出的現象,完全按交通規則。遵守規則於一個企業的發展如此重要,何況是一個社會呢?社會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遵守規則,會使生活變得愉快、和諧和安定。
規則意識的最高要求是遵守規則成為人的內在需要。在這種境界中,遵循規則已成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規則成為人的內在素質。從規范向素質的轉變,對於個人來說,意味著規則不再僅僅是一種外在強制,從而在某種意義上使人獲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話來說,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大家可能覺得這種要求太高,因為能達到這種境界的是孔聖人。其實不然。在國外,幾乎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曾經講過這么一件事:「我有個中國同事在聯合國任職,他的孩子從小在瑞士長大。有一次大家在日內瓦湖上劃船,我們代表團有個成員喝完可樂以後,順手就把可樂瓶仍到湖裡了,這在國內司空見慣。可是這個在瑞士長大的小孩當時臉色都白了,告訴了他的母親,好像扔可樂瓶的人犯了很大的罪惡似的。」還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例:一群德國大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在德國科隆一條街上的相鄰兩個電話亭分別貼上「男」、「女」字樣,然後躲在暗處觀察,結果七八個德國男子在貼有「男」字的電話亭外排隊,而貼有「女」字的電話亭卻空著。許多中國人看了可能會覺得可笑,電話亭又不是廁所,要分什麼男女?這些德國人真傻,殊不知正是這股「傻勁」才使德國成為一個世界公認的法治相當完善、發達的國家。
一家有規則一家強,一國有規則一國強,天下有規則天下強。願我們都能遵守每一方寸土上的約定。
請在你我心中永遠樹立規則意識吧!
C. 有關遵守公交車規則的材料類作文
有關規則的作來文素材(一):論點自
規則無處不在。
人們應該遵守社會規則。
規則是社會正常運行的保障。
社會成員的規則意識越高,規則執行的成本就越低。
漠視規則將受到懲罰。
競爭要遵守規則。
遵守規則要避免「教條主義」。
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要勇於打破陳規,開拓創新。
有關規則的作文素材(二):名言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孟子》
規則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和慾望的控制。——柏拉圖
強加於人的規則總以「合理」為外表。——彌爾頓
任何規則都有某些例外,絕對通用的規則是沒有的。——赫爾岑
D. 讓規則與人性共舞的作文素材
如果一個社會對人的生命都可以忽視,那還有什麼值得尊重的東西呢?這是法學博士蔡定劍批評某些地方鼓吹「撞了白撞」時說過的一句話。
「撞了白撞」最終被《道路交通安全法》否定。這部法規因為其中蘊含的濃濃的人情味和以人為本的原則而廣受好評,成為我國2003年立法中的一大亮點。
亮點並非只在此。回首2003年法治路程,無論是法律專家還是普通民眾,都切實感受到一種積極的法治力量在生長。一方面,大批新法新規加緊出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在向「有章可循」邁進。國人心中原本較為薄弱的「規則意識」也開始增強;另一方面,許多新法新規越來越注重尊重人、關心人,法規亦念人性,鐵律難掩柔情。從《居民身份證法》到《道路交通安全法》,從《行政許可法》到《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都讓我們看到了法治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完美結合。實際上,這些法律法規也是老百姓在過去的一年中議論最多的話題。
規則,這大概是我們加入WTO後最早學會說的一個詞。從制度層面看,小到一個社區,大到一個國家,甚至一個世界,都是必須由規則維系的,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有些人眼中,規則似乎總是與「生硬」、「冷冰冰」聯系在一起。在我們法治建設歷程中,也曾經出現過「要規則不要人性」的傾向,好像規則來到世間,天生就是要讓人不舒服。羅素曾說過,那些主張鑄出生鐵般制度的人,缺少的恰恰是對人的尊重。規則是制定出來供人遵守的規章制度。通過約束人的行動,規范社會秩序,保障人們享有充分自由幸福的生活。實踐證明,制定和遵守規則的前提必須是「以人為本」,必須以保障大多數人的自由幸福為根本出發點。
一位70歲的老太太在列車上內急時被乘務員堵在廁所外,理由是列車快要進入城區,按制度規定廁所不能開門,結果老太太落得個糞便滿身,這是新近發生的一個關於規則的真實故事,類似這樣的故事我們還聽到不少。乘務員遵守制度不開廁所的門,從維護規則的嚴肅性來看,不僅沒錯,好像還值得表揚。可是,人的尊嚴、生命在「規則」面前如此蒼白,是規則的「無情」還是人性的「冷漠」?
孟德斯鳩說:有兩種壞現象,一種是人民不遵守法律;另一種是法律本身使人民變壞。後一種禍害是無可救葯的,因為葯物本身就包含這種禍害。1843年,馬克思在他著名的「林木盜竊案的辯論」中,引用孟德斯鳩的這句話痛斥當時普魯士萊茵省議會把撿枯樹枝的行為納入盜竊犯罪是一種殘酷的立法行為。100多年後,馬克思痛斥的這種立法行為對我們建設法治社會仍然具有深遠的警示意義。
E. 有沒有關於規則的作文
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自由」與「規則」的關系。「自由」就是車輪,而「規則」好比是方向盤。方向盤雖然限制了車輪,但卻保證了車輪正確的前進方向,規則對我們也是如此。
有一則寓言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騎師,訓練了一匹十分溫順的好馬。他想,給這樣的好馬加上韁繩是多餘的,於是有一天騎馬外出,就解掉了韁繩。馬兒在原野上自由自在地奔跑,當它知道沒有韁繩的束縛後,就越發大膽起來,跑得越來越快。騎師無法控制,也不能重新給馬兒拴上韁繩。馬兒一個勁兒地狂奔著,連蹦帶跳,竟把騎師摔下了馬背。馬兒繼續往前沖,最後沖下了深深的山谷,摔得粉身碎骨。騎師後悔不已,他傷心地說:「可憐的好馬呀,是我一手造成了你的空難。如果我不冒失地解掉韁繩,你就不會落得這樣凄慘的下場了。」這則寓言向我們道出了自由和規則的關系,自由是我們的嚮往和需要,但規則保障和保護了我們的自由。然而,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都渴望得到自由,希望無拘無束的生活學習。大家想一想:我們大家只要自由、不要規則,能行嗎?如果行,那麼我們會不會變成脫韁的野馬?
我們的許多同學都覺得我們學校的規矩太多,從早到晚都讓人沒有「自由」,可什麼是「自由」?「自由」與「規則」的關系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同學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任何規則或者說規矩都不是單純地為了限制誰的自由,則是為了維護每一個人的利益。
我們學校的規矩也是這樣,比如佩戴校徽,每天有值日老師辛苦地在校門口值勤檢查同學的校徽,校徽是學生的名片和身份證,檢查校徽是為了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混進我們的校園,從而確保校園和你的安全。佩戴校徽也是提醒你是一個學生,言行舉止都應與學生的身份相吻合。
眾所周知,我們所處的外在世界是一個通過界限來界定的世界,比如,我們在自己的家中時,房子的牆是你與其他人家的界限,當你在你自己的房子里時,你是安全的,你是可以行駛你自己的權力的,但是,一旦你離開自己的房子,你就離開了自己的界限,你不可能去支配他人的空間,如果你要是那麼做了,就肯定會侵犯他人的界限。在比如,在馬路上,機動車有機動車的道,自行車有自行車的道,人有人行道,這樣的界限劃分,能夠讓所有的車和人都安全的走在路上。而這些界限,在現實的生活中,是通過一些具體的規則來實現的,比如法律、法規等。而正是這樣的規則,使得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過屬於自己的學習生活,從而保證了我們每個人真正意義的自由。
同學們,如果大家希望我們的學習環境能夠達到理想狀態,就要自覺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也只有這樣,你才會享受到規則帶給你的自由,帶給你的快樂。
F. 以規則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答:以規則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規矩」,便是事物發展的規則。天地萬物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人而言,這不僅僅是一種規則,這更是一種習慣。
規則不是法律條文,不需要明文規定,卻能規范人們的一言一行。從待人處世應尊老愛幼、顧全大局,到日常生活中的自覺排隊、上廁所後沖水,都是規則意識的引導,久而久之,我們便形成了習慣。然而,這規則意識本身也來源於習慣。
習慣很奇妙,它會讓人下意識地做出一些舉動,它可以養成,卻很難改掉。有人也許覺得遵守規則是一種「束縛」,可是當他將「不得不遵守規則」作為一種習慣後,遵守規則也就相應變成了他的活動准則。
我們都知道,「狼孩」在回到人類社會後很難按照正常人的行為原則生活,例如,吃飯時他會為了護食而表現出十足的警惕,而想要什麼東西時,他會選擇直接撲上去爭搶。正是他成長的環境使他養成了靠力量和速度來得到一切的習慣,這樣的習慣應該是由他幼時不得不遵守狼的生存規則所致。當狼孩回到人類社會,雖然有專門的人在教育他,他仍舊會出於習慣去遵守動物社會的生存規則,因為這些規則早已化為習慣融入他的生命,無論他是否處於這個社會,他都會去遵守。而與之相對,有教養的人也會有他出世的習慣:習慣於不在公共場合喧嘩,習慣於遵守交通規則,習慣於待人謙和禮讓,習慣於讓自己的一切合乎規矩。他所處的環境使他清楚:要想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必須遵守規則,而要想時刻遵守規則,必須養成這樣的習慣。
我們無法想像德國人有一天會「靈活變通」而去插隊,我們也無法期望一個從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會突然轉性而開始走斑馬線。所謂「規則」,不過是人們對待事物的正確做法,而沒有遵守規則的習慣,便無所謂「規則意識」。
看來,遵守規則確實是一種習慣,一種社會習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果人們都願意花一小段時間讓自己遵守規則,那麼個人就會在全社會的帶動下,在個人努力下,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到那時,我們的社會必將變得更加井然有序,我們的生活必將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G. 有關規則的作文
我們都知道,「狼孩」在回到人類社會後很難按照正常人的行為原則生活,例如,吃飯時他會為了護食而表現出十足的警惕,而想要什麼東西時,他會選擇直接撲上去爭搶。正是他成長的環境使他養成了靠力量和速度來得到一切的習慣,這樣的習慣應該是由他幼時不得不遵守狼的生存規則所致。當狼孩回到人類社會,雖然有專門的人在教育他,他仍舊會出於習慣去遵守動物社會的生存規則,因為這些規則早已化為習慣融入他的生命,無論他是否處於這個社會,他都會去遵守。而與之相對,有教養的人也會有他出世的習慣:習慣於不在公共場合喧嘩,習慣於遵守交通規則,習慣於待人謙和禮讓,習慣於讓自己的一切合乎規矩。他所處的環境使他清楚:要想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必須遵守規則,而要想時刻遵守規則,必須養成這樣的習慣。
我們無法想像德國人有一天會「靈活變通」而去插隊,我們也無法期望一個從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會突然轉性而開始走斑馬線。所謂「規則」,不過是人們對待事物的正確做法,而沒有遵守規則的習慣,便無所謂「規則意識」。
看來,遵守規則確實是一種習慣,一種社會習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果人們都願意花一小段時間讓自己遵守規則,那麼個人就會在全社會的帶動下,在個人努力下,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到那時,我們的社會必將變得更加井然有序,我們的生活必將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關於規則的作文二:規則
有各種各樣的規則: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闖紅燈……在規則面前,我選擇遵守,使我永遠記在心裡。
那一天,我拿著一元錢去小店買吃的,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慈祥地說:「你要什麼?」我一邊把錢遞給老奶奶一邊說:「給我一個五毛錢的糖果!」老奶奶眯著眼睛接過我的錢,拿了一個五毛錢的糖果以及找我的零錢。我接過糖果和那張褶皺的零錢一看,哇!竟然是一張十元錢耶!真是天上掉餡餅啊!我怕老奶奶發現,就迅速地把錢塞進口袋,離開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邊走,一邊甜滋滋地想:這回可發大財了!一元錢拿去就找了個十元錢,是買餅呢,還是買米米卡呢,還是……我想著想著,突然小店裡那位老奶奶微微馱著的背脊浮現在我眼前,我想:老人生活很困苦,沒了十元錢,她一定很著急吧!於是,我返回了小店……
「老奶奶,您剛剛找錯錢了,把十元錢當成五毛錢找給我啦!」我說道。「是嗎?」老奶奶眯著眼睛接過我的錢看了看,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真是個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