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作文」見過嗎
[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6]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62010-04-05 19:55告別一位老知識分子遠去的背影在繁榮和發達的年代,當我們面對著經濟利益、學術不端、甚至是學術交易的誘惑之時,對大師的追憶、懷念和學習能否在每個知識分子的內心產生某種共鳴?7月11日,98歲高齡的國學大師、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辭世了,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6.國有一老,如有一寶.季羨林先生因為他的國學學養和真誠人格,在學術界受到廣泛的尊重,如今他駕鶴西去,是中國學術界的一大損失.我們曾經有許多次機會向季老表達我們的敬意,我們也確實在許多場合向這位大師表達過敬意.但是當季羨林先生真的告別我們的時候,這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我們甚至會懷疑我們曾經表達敬意的真誠,以及老人接受敬意時的心情;我們也會忐忑地想起老人面對晚輩做的錯事和傻事,滿臉寬容背後的無奈.此刻,我們所有能做的事情,就是追憶、懷念和學習.我們追憶季羨林先生,實際上是在追憶一個大師輩起的年代.人們往往用自身的勤勉來作為成長的理由;但是有的時候,環境能夠決定給予人們更多成為大師的機會.這種環境並不能簡單的用貧窮或者富裕來概括.大師輩起的年代,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年代,也是一個尊重知識、寬容"異端"、追求平等的年代.自20世紀初開始,中國知識界在不斷與歷史爭奪這種機遇.而令我們景仰的學術大師們,恰恰就產生於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中.我們懷念季羨林先生,實際上是懷念一個"以學術為業"的群體.無論陳寅恪、傅斯年,還是錢鍾書、季羨林,這個群體中每一個人都是以一種偶然出現,而走向一種必然.馬克斯·韋伯說,在失去了神聖性和價值統一性的世界上,以學術為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夠獨立的思考.當然,所有的獨立思考都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冷靜的觀察.今天的多元化社會,鑄造著多元化的個人,終生以學術為業,並且能從其中找到樂趣和力量的人恐怕已經不多了.我們學習季羨林先生,實際上是學習一種獨立、自尊、誠實和執著的品行.無論在"文革"年代、在改革開放中、還是功成名就的晚年,季羨林都在不斷向自己提出問題,進行反思;無論在佛學、梵文還是宗教的學術領域,季羨林都在將一個問題執著地研究到底.這是知識分子難能可貴的一種品行,也是一種有現實意義的品行.尤其在當代中國,象牙塔中也不平靜.商業主義和權力文化空前做大、浮躁悸動的情緒蔓延,季羨林先生用他自己的言行給我們提出了汗顏的問題.追憶是為了記錄,懷念是為了尋找,學習是為了再造.中國的知識分子其實很簡單,他們已經放棄了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史自覺,僅僅在一個相對封閉的象牙塔中傳道授業.但是知識分子又很重要,因為他們是創造文化、重建價值的一個群體,也能夠引導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制定對話和交流的規則.在繁榮和發達的年代,當我們面對著經濟利益、學術不端、甚至是學術交易的誘惑之時,對大師的追憶、懷念和學習能否在每個知識分子的內心產生某種共鳴?而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是否能夠永遠成為這個社會的最高行為規范?季羨林先生走了.大師難再,修齊治平恐成絕響;後生可畏,慎篤勤溫似已惘然.季老遠去,我們還有大師嗎?季老走了,人們懷念,回憶,追思;大師生平,歷歷在目,大師學問,深不可測,大師品格,高山仰止.雖然季羨林不承認自己是大師,但我們還是稱他大師,一是顯得我們重視文化,重視文化人;二是讓外人知道:你看,我們還是有大師的.大師走一個,少一個,大師有減無增,這叫人著急的.這和泱泱大國的氣派不符,跟GDP世界前三的盛世氣象不符.雖然,我們可以欽定大師,"大師工作室"的牌子一掛,"大師"往牌子前面一站,讓照相機、攝像機一陣猛拍,大師就誕生了.渴望大師,可以理解,但如此猴急地製造大師,是對大師的輕慢,甚至是侮辱.這種時候,真正有大師氣度、大師品格的人,恐怕就要害怕自己跟"大師"有瓜葛了,要設法與"大師"劃清界限了."大師"日見眾多之時,季老曾鄭重聲明,不接受人家給他戴上的"大師"帽子.季老的走,至少讓人明白一個道理:越想當大師,越是以大師自居,人家越不承認他是大師;越是不想當大師,公眾越是認你為大師.季老遠去.我們從大師的背影收回目光,我們惘然:哪裡還有大師?我們還有大師嗎?也許,首先要回答的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大師?是裝點盛世?是顯示政績?是用大師的精神滋養我們的心靈,還是借大師的名聲光耀自己的門楣?如果我們真的需要大師,那就從無聲的土壤開始.每一棵參天大樹,都是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如果我們真的愛大師,就從愛泥土開始吧,就從清理土壤,為土壤增加養分開始吧.如果我們真的愛大師,我們自己願意做泥土嗎?沒有名聲,沒有報答,沒有所謂"成功"的光環,只有默默付出--我們有這個耐心嗎?我們甘於寂寞嗎?如果沒有,那就不要奢談愛大師,作文素材《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6》.喧囂只能製造小丑,而不是大師.季先生走後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季先生走了,但他不僅給我們留下了有形的著作,更給我們留下了無形的精神.季羨林先生曾撰文,表達了他希望大家摘掉他頭上的"國學大師"、"泰斗"、"國寶"這三頂"桂冠"的願望,以便還他"一個自由自在身",這使我浮想聯翩.(一)在浮躁盛行、爭名奪利的今天,季先生這一願望的意義,不在於他或別人誰有佩戴這三項"桂冠"的資格和三項"桂冠"的標准,而是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一個淡薄名利的榜樣、一個謙虛的榜樣、一個冷靜的榜樣.也是他面對現實的一種無奈的奉勸.(二)"國學大師"、"泰斗"、"國寶"的"桂冠"本是善良的人們對季先生的尊重和愛戴,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上台講演或表演的經驗,當幾十個燈泡照在台上,幾個聚光燈同時打向你的時候,不論多冷的天,都會使你頓時感到熱血沸騰,稍後就會頭腦發熱、頭暈目眩,有一種過去人們常說的"架在火爐上"被烤的感覺.所以說,頭上過多的光環對正常人來講,並非么好事,會使人頭腦發熱、頭暈目眩、胡說八道.(三)我們常講,社會就是一個人生的大舞台,這是很貼切的比喻.但很多人不論多熱的天,都希望多戴上幾項"桂冠".有時在接過某些人的名片時,你看不清他的單位和聯系方式,橫在你眼前就是那不下十幾個大小虛實的各項"桂冠",這個會的理事、那個家的會員,要麼就是名譽主席、顧問等不一而足.剛拍幾部電視短片,就敢印上"著名影視編導"、明明是一個科長,還要加上一個括弧,副處級…我每每在看到這樣的名片時,並無半點肅然起敬的感覺,而是鄙視和蔑視.其實一個人的地位不是靠這些稱呼來確定的,一個人越需要化妝,說明她越丑;一個人冬季穿得越多,說明他身體越差;一個人越沒文化,越需要假文憑來招搖撞騙;一個越沒有錢的人,才越怕別人說他沒有錢而冒充大款…(四)中國人喜歡給別人戴帽子,也希望別人給自己戴帽子.有時給別人戴帽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為了等別人也給他戴上一頂或幾頂"桂冠".(五)上帝為何只給我們一個太陽?兩個太陽同時出現會太熱,兩個太陽輪番上陣我們則不得休息.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人和事就好了,不必為自己多戴幾項"桂冠",更不必嫌一個太陽少而給自己再加幾個太陽.不論是兩個太陽同時出現,還是兩個太陽輪番上陣,這都是自尋煩惱.上帝既然給了我們一個太陽,那就享受好這個太陽,這個太陽就是我們自己.(六)季先生希望大家摘掉他頭上的三頂"桂冠",也是深知一個人頭上的太陽不能過多,每一項"桂冠"都像是緊箍咒,使人沒有"一個自由自在身".這是一種境界,需要自信和實力.當你不需要"太陽",躲在小屋內做好自己的人和事的時候,太陽就會主動地破牆而入,照到你的頭上.(七)季先生的"桂冠"沒有誰發過文,所以他的"請辭"也不必誰來批准,對一些人是有所啟示和領悟,還是看到了新機會?這三頂"桂冠"不需要想"學雷鋒"的人來拾遺補缺,而是寧缺勿濫.季先生走了,他的"自辭三項桂冠",就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師後繼乏人憂思錢鍾書、費孝通、巴金…,近些年來,每逝去一位民國時期即已名滿天下的學人,人們都會在無限緬懷中感嘆大師的凋零和後繼乏人.季羨林先生的故去,則再一次讓這個話題延續.季老是全社會公認的大師.媒體評價說,季老辭得去國學大師的名號,卻辭不去人們對他的尊敬.這不像時下某些人,雖被冠以大師的名號,卻倍受質疑和批評.在季老過世後,有網站登出"季羨林先生逝世之後,你覺得中國還有國學大師么"的問題,有近四成的人認為"季老逝世,中國再無國學大師".可見大師之難得,非尋常人,實在難以承載這名號.從每一位大師的成長歷程看,也可謂綜合了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歷經傳奇而成大師.像季羨林,他出身寒門,後求學清華,有幸受到陳寅恪等人教誨.1935年留學德國後,恰遇二戰,只好留德苦學,但這十年,他得以親炙世界級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權威,他回國已成學術權威,被陳寅恪引入北大.但真正讓他成為大師的,卻是他歸國後的經歷:先被關進牛棚批鬥,後又被分配去看守門房,收發信件和報紙,然而,這段時間他卻翻譯了印度古代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並做出了許多研究成果.坎坷的經歷中,季老為人為學都有足以傳世之處.他的安貧樂道、貧賤不移、寵辱不驚讓人稱道."未名四老"之一的張中行生前就曾在《負暄三話》中評價道:"季先生以一身而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而他後來以副校長的身份卻被新生及其家長當成"老工友"而為他們守行李的故事,更為"永遠的大師"平添了一段傳奇.張中行評價季老的三個"難能",每一個在現時代都是稀缺之物.季老學問精神,源於"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為學信條,但在今天,這樣的信條卻早已被各種粗製濫造和學術抄襲、剽竊所淹沒.而且,近來人們發現這些學術不端行為中,還頻頻閃現出校長、院長和著名教授的身影.而為人樸厚和有深情的為人之道,在當下,卻滑向了一個可怕的方向.近日陳丹青在一個名為"中國夢"的論壇上有精妙的點評,那就是滑向了怎樣做官.可以想見,在這樣的一種充滿"官污染"的學術生態下,想要看到燦若繁星般的大師,幾乎沒有可能.一個真正的學人,只有避開浮躁和流俗,秉承前代大師的精氣神,在坎坷中前行,在磨礪中堅持,在學問精深的同時堅守為人之道,也許慢慢的,他就成了大師.〔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6〕【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2. 季羨林老先生給我的啟示作文素材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專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屬景恭識字。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3. 季羨林有什麼事件可以寫入作文當素材
[怎樣寫好作文?作文素材是關鍵]怎樣寫好作文?"作文素材"是關鍵2010年06月23日星期三上午內10:13怎樣才能寫出容優秀的作文呢?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作文有靚點呢,一對一家教為你整編了一些優秀作文素材,希望能在你的作文中應用,怎樣寫好作文?作文素材...
4. 古代關於無私奉獻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系列:復季羨制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1911年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1946年,他由德國留學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季先生長年任教北大,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現在即使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我不想回家,我爸爸媽媽已經把我賣了。」小女孩羅思琪哭著對記者說。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反映。推薦語: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頒獎詞: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
5. 關於季羨林的作文素材,適用於高考作文的
季羨林妙語錄
標簽:季羨林 人生 箴言錄 雜談
晚年的季羨林老人,身體力行講真話,時有驚人之論。以下妙語摘自《講真話——季羨林人生箴言錄》(安徽教育出版社即將出版)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你苦苦追求。那種追求是「可憐無補費工夫」。在億萬年地球存在的期間,一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這一次生命是萬分難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切不可掉以輕心。盡管人的壽夭不同,這是人們自己無能為力的。不管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多體會「民胞物與」的意義,使人類和動植物都能在僅有的一生中過得愉快,過得幸福,過得美滿,過得祥和。
古人不是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嗎?但是,到了今天,時移世轉,應該改一個提法:「人生九十今不稀。」這樣才符合實際情況。我們現在祝人高壽,常說:「長命百歲!」我想,這個說法不恰當。從前說「長命百歲」,是表示期望。今天再說,就成了限制。人們為什麼不能活過百歲呢?
我首創了三「不」主義——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名聞全國。我這個三「不」主義,容易招誤會,我現在利用這個機會解釋一下。我並不絕對反對適當的體育鍛煉,但不要過頭。一個如果天天望長壽如大旱之望雲霓,而又絕對相信體育鍛煉,則此人心態恐怕有點失常,反不如順其自然為佳。至於不挑食,其心態與上面相似。我個人認為,第三點最為重要,對什麼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決不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有這樣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長壽?
我決不反對一個人對自己本能的愛。應該把這種愛引向正確的方向。如果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則會損己而不利人。我害怕的就是這樣的「天才」。
一部中國古代政治史,至少其中一部分就是最高統治者皇帝和大小知識分子互相利用又互相鬥爭。互相對付和應付,又有大棒,又有胡蘿卜,間或甚至有剝皮凌遲的歷史。
歌頌我們的國家是愛國,對我們國家的不滿也是愛國,這是我的看法。
現在,在大學中,一登「學途」,則有「不到教授非好漢」之慨,於是一馬當先,所向無前,目標就是教授。但是,從表面上看上去,達到目標就要過五關,其困難難於上青天。可是事實上卻正相反,一轉瞬間,教授可坐一禮堂矣,其中奧妙,我至今未能參悟。然而,跟著來的當然是教授貶值。這是事物的規律,是無法抗禦的。於是為了提高積極性,有關方面又提出了博士生導師(簡稱博導)的辦法。無奈轉瞬之間,博導又盈室盈堂,走上了貶值的道路。
在當今中國的學壇上,自視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虛懷若谷者,則絕無僅有。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有不少年輕的學者,寫過幾篇論文,出過幾冊專著,就傲氣凌人。
什麼是「國學」呢?簡單地說,「國」就是中國,「國學」就是中國的學問,傳統文化就是國學。現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歧義很大。按我的觀點,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范圍,不是狹義的國學。既然這樣,那麼國內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范圍之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
6. 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3
[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3]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32010-04-05 19:51季羨林先生的品格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3。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一辭"國學大師""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現在在某些比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頭頂上也出現"國學大師"這一燦爛輝煌的光環。這並非無中生有,其中有一段歷史淵源。約摸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見成效,經濟飛速發展。文化建設方面也相應地活躍起來。有一次在還沒有改建的北京大學大講堂里開了一個什麼會,專門向同學們談國學。當時主席台上共坐著五位教授,每個人都講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說了些什麼話,現在已忘得乾乾凈凈。一位資深記者是北大校友,在報上寫了一篇長文《國學熱悄悄在燕園興起》。從此以後,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內,就被稱為"國學大師"。他們三位的國學基礎都比我強得多。他們對這一頂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這一頂桂冠,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說到國學基礎,我從小學起就讀經書、古文、詩詞。對一些重要的經典著作有所涉獵。但是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功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後來專治其他的學術,浸淫其中,樂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的自謂是大而有當的問題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並沒有增加。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劇女角詞!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二辭"學界泰斗""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裡講起呢?"這要分兩層來講:一個是教育界,一個是人文社會科學界。先要弄清楚什麼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兩者都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東西。光談教育界。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在國外教書10年,在國內57年。人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特別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天天運動,花樣翻新,總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閑,神經時時刻刻都處在萬分緊張的情況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麼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我這個"泰斗"從哪裡講起呢?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說我做出了極大的成績,那不是事實。說我一點成績都沒有,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裡講起呢?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學界術泰斗"的桂冠摘下來。■三辭"國寶""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在中國,一提到"國寶",人們一定會立刻想到人見人愛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這種動物數量極少,而且只有中國有,稱之為"國寶",它是當之無愧的。可是,大約在八九十來年前,在一次會議上,北京市的一位領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極為驚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處,"國寶"之聲洋洋乎盈耳矣。我實在是大惑不解。當然,"國寶"這一頂桂冠並沒有為我一人所壟斷。其他幾位書畫名家也有此稱號。我浮想聯翩,想探尋一下起名的來源。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這種事情,痴想無益,也完全沒有必要。我來一個急剎車。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2006年感動中國頒獎辭(季羨林)【頒獎辭】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作文素材《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3》。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96歲的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名著,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現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經典語錄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時光流失,一轉眼,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自己生存,也讓別的動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我快一百歲了,活這么久值得。因為盡管國家有這樣那樣不可避免的問題,但現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我的家鄉在山東。泰山的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最後兩句話是--\'國之魂魄,民之肝膽,屹立東方,億萬斯年\'。人民的靈魂,百姓的脊樑,中華民族大有前途。"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西方採取的是強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東方則主張採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於自然做朋友,然後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你們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價值,離開民族大業的個人追求,總是渺小的。做人要老實,學外語也要老實。學外語沒有什麼萬能的竅門。俗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就是竅門。由季羨林"三辭"想到的5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季羨林執教60周年暨95華誕慶祝大會在北大舉行。考慮到季老年事已高,醫生不允許他來參加大會。人們通過一段錄像又聽到了季老那熟悉的聲音。"大師"、"泰斗"、"國寶",這是三頂多麼光榮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羨林先生對這些大大小小的桂冠的感覺,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他的辭謝,不是虛偽的作秀,而是求實作風的表現。他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對於學者、文人或藝術家來說,這"自由自在身"的確非常重要。但是一個人要長遠地保持"自由自在身",卻也並不容易。不但權力、金錢能腐蝕人,而且名譽、地位也能使人異化,一旦被腐蝕和異化,就不復自由自在,也就失卻了創造力。所以有些人名氣漸大,地位日隆,而創造力遞衰,作品每況愈下,原因就在於此。而季羨林先生在70歲以後還能進行學術沖刺,寫出了高質量的學術著作《糖史》,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並譯出了吐火羅文作品《彌勒會見記》,這種老而不衰的創造力,就在於他沒有被那幾頂桂冠罩住,保持了一個"自由自在身"。96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提出"三辭",不僅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而且對當前的浮誇學風,也下了一帖清涼劑。目前許多高等學校和學術機構三天兩頭提出要"培養"出多少"大師"的指標,要把多少學科提升到國際領先的地位,孰不知"大師"不是"培養"出來的,用行政手段封贈的"大師"也未必是真"大師",而一個學科的發展則需要遵循自身的學術規律。與其整日呼喚"大師"的橫空出世,不如先打破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形成學術民主、自由創造的空氣。〔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3〕【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7. 作文素材
一、奧運吉祥物
2008年奧運吉祥物是五個擬人化的福娃,英文譯名為Fuwa,分別為:魚、熊貓、藏羚羊、奧林匹克聖火和燕子形象,色彩與奧林匹克五環一一對應,具有極強的可視性和親和力。五個吉祥物的名字是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即北京歡迎你。福娃代表了夢想以及中國人民的渴望。他們的原型和頭飾蘊含著其與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聯系,其形象設計應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展現了中國的燦爛文化。
[溫馨提示]
「福娃」的色彩與靈感來源於奧林匹克五環,來源於中國遼闊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們喜愛的動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傳遞著友誼、和平、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每個娃娃都代表著一個美好的祝願:繁榮、歡樂、激情、健康與好運。福娃們帶著北京的盛情,將祝福帶往世界各個角落,邀請各國人民共聚北京,歡慶2008奧運盛典。這個材料適用於「友誼」、「和平」、「進取」和「和諧」等話題。
二、成功就是翻越遠方的大山
2002年,我(劉翔)參加了在希臘雅典舉行的國際室內田徑錦標賽。那是我第一次和約翰遜肩並肩地站在跑道上,是我和他第一次同場競技。但真的是很遺憾,那次比賽,我在跨越第二個欄的時候摔倒了,根本沒有完成比賽,我所能看到的只是約翰遜的背影。整個2003年,我和約翰遜大大小小比了近10次,我全軍覆沒,沒有一場勝績。但可以看到的是,我的成績從原來徘徊在第四五名慢慢躋身到前三名。更多的時候,我一直拿第二名,而約翰遜一直是第一名。毫無疑問,那時候,約翰遜仍然像一座山那樣橫在我的面前,但我隱隱感覺到,這座大山已遠不像當初那樣遙不可及了,我甚至覺得我已經站在了山腳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翻越它!2004年5月8日,日本大阪國際田聯大獎賽。我等的那一天終於到來了,我跑了13秒06,而約翰遜的成績是13秒13,我第一次戰勝了約翰遜。但在數萬觀眾的吶喊聲中,我還是有點兒迷糊:我打敗了約翰遜?是真的嗎?是約翰遜讓我認識到,這是真的。比賽完,他第一個走向我,同樣是那個友好的微笑,他拍拍我的肩膀,說了一句:「幹得漂亮,祝賀你!」那一剎那,我才回過神來,這一切都是真的,我擊敗了世界「跨欄王」!
[溫馨提示]
成功就是翻越遠方的大山,一個人只要不斷努力,頑強拼搏,你就會獲得最大的勝利,登臨人生的頂峰。此則素材可用來應對「成功」、「奧運精神」、「目標」、「追求」、「奮斗」等話題作文。
三、超越自我
雅典奧運會上,在男子雙人500米劃艇決賽中,中國選手楊文軍和孟關良因為不習慣與平時訓練不一樣的比賽開始號令,起劃和前200米明顯落後。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兩人調整心態,協調動作,一左一右奮力劃動,沖到了前四名,但相對來說沒有多大優勢。最後50米,兩人配合更加協調,動作更快,觀眾肉眼看到他們和6號位的古巴選手同時到達終點。觀看照片,精密數字顯示中國隊快0.072秒,裁判宣布中國選手獲得冠軍。
[溫馨提示]
中國選手楊文軍和孟關良在明顯落後的情況下奮起直追,他們的動作越來越協調,速度越來越快。他們獲勝,靠的是高超的技術,靠的是處於劣勢卻不放棄的拼搏精神和齊心協力的合作精神。此則素材,可用來應對「成與敗」、「苦與樂」、「英雄」、「合作」和「亮點」等話題作文。
四、我的麥子熟了
14歲的高占喜,青海農家子弟,因為一次電視活動的策劃,他和城市的一個富家少年互換了7天人生,節目打出的議題是「七天之後,高占喜還願意回到農村嗎?」七成的觀眾都預測,高占喜難以抵擋城市的誘惑,不願意回去。謎底卻提前揭曉了——當得知自己的父親不慎扭傷腳的消息時,占喜立刻要求趕回家鄉。「為什麼急著要走?父親的腳傷不是大事。難得來一次城裡。」占喜只說了一句:「我的麥子熟了。」回村之後,占喜仍然五點半鍾去上學,啃小半個饃饃當午飯,學習之餘割麥挑水;仍然是補丁長褲配布鞋,刻苦讀書不改初衷:「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真正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溫馨提示]
「我的麥子熟了」、「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真正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這兩句質朴的語言就是高占喜抵擋城市誘惑的內因。前者表明他始終未曾忘記自己擔當的責任,後者表明他深刻明白改變命運最終要靠自己,分析這則材料一定要抓住這兩處關鍵句來解讀。由此我們就可以圍繞「責任」、「奮斗」、「夢想」、「命運」和「心態」等方面來構思行文。
五、把陽光加入想像
美國青年羅爾斯大學畢業後,開始為工作四處奔波,但奔波很長一段時間後,羅爾斯並沒有找到需要自己的職位。一天,他到夏威夷去旅行,發現很多在海灘上休閑的人喜歡用手機聊天,並為手機突然斷電而苦惱,這引起了羅爾斯的思考——如果有一種能在海灘上充電的充電器,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此時夏威夷的陽光讓他忽有所悟。為何不利用這取之不盡的太陽能呢?他突然有設計一種攜帶型太陽能充電器的沖動。接下來,羅爾斯在網上購買了一款太陽能充電器並把它縫到了背包上。當他把這種背包拿到一個旅行網站上出售時,竟吸引了許多購買者。2005年羅爾斯創立了設計公司,生產銷售「瑞特」牌太陽能背包。兩年後,他竟成為一個擁有自己公司的老闆。羅爾斯在接受一個電視節目采訪時說:從開始到現在,我都沒有做什麼,我只不過是把觸手可及的陽光加入了想像。
[溫馨提示]
羅爾斯的成功就在於把陽光加入了想像,其成功的秘訣就在於銳意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引領潮流;只有創新才能實現飛躍;只有創新才能立足世界;只有創新,世界才會進步。一個人具備了創新意識,就會走向成功。此則素材適用於「青春」、「價值」、「創新」和「開拓」等話題作文。
六、在流動中升值
「杜洛斯號」原是美國的一艘運輸船,由於船員們愛讀書,80年之後卻成了一個擁有7000多類、近50萬冊各種書籍的「流動書店」,它擁有一個響亮的口號「人人讀好書」。「杜洛斯號」創造了兩項紀錄: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書店,在四大洋上航行船齡最長的船隻。今天,「杜洛斯號」在流動中升值的不光是知識,還有為傳播知識甘於奉獻的精神。
1992年一家玩具工廠的貨船從中國出發,在穿越太平洋的途中遇到了風暴,一個裝滿了29000隻黃色塑料玩具鴨的集裝箱墜入水中並破裂,令所有玩具鴨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鴨子艦隊」,從此隨波漂流。鴨子還是原來的鴨子,一樣的顏色,一樣的質地,一樣的造型,卻因14年的漂流,22000英里的航程,使它鍍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成為收藏家手中的珍品。正因為這非凡的歷程,它們最終擁有了非凡的價值。
[溫馨提示]
一艘貨船成為了最大的「流動書店」,一群玩具鴨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它們在流動中升值,是因為有甘於奉獻的人們,是因為有飽經磨難的歷程。它們給我們的啟示是:闖盪的人生是最美麗的人生;歷盡苦難,人生輝煌;生命在流動中升值;追求卓越,價值無限;機遇與挑戰同在等。此則素材適用於「機遇」、「逆境」、「價值」、「堅韌」和「追求」等話題作文。
七、點亮一支蠟燭
那是臨近高考的一個晚上,兒子正在家裡復習功課,可突然停電了,兒子坐在書桌前不停地埋怨。父親聽見了,走進書房,對兒子說:「孩子,現在你要做的,不是詛咒黑暗,而是去點亮一支蠟燭。」父親把蠟燭和打火機放到兒子的手裡。兒子點亮了蠟燭,房間里重新亮起來。同樣,面對人生的黑暗,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詛咒、埋怨,而是用行動去點亮一支支充滿光明和希望的蠟燭。
[溫馨提示]
行走在生活的風口浪尖上,我們不能一味地埋怨與詛咒,而要積極採取行動,化壓力為動力,勇於進取,這樣才會找到生命的另一個出口,看到人生的光明與希望。這則素材可用來應對「行動」、「力量」、「苦與樂」、「難與易」、「超越」和「成功」等話題作文。
八、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艱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溫馨提示]
這是季羨林先生被評為「2006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頒獎詞。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讓人景仰。一介布衣,心有良知,妙筆生花,書生本色,讓人為之傾倒。先生的人格與精神可以作為當代人做人的標尺,先生的風范與胸襟可以作為當代人處事的範本。這則素材可用來應對「芳香」、「人格」、「仰望」、「亮點」、「感動」、「做人」和「坐標」等話題作文。
九、發現自己
馬克?吐溫作為職業作家和演說家,在文學領域和演說領域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世界范圍內受人尊敬的文學家和演說大師。但是,他在選擇文學和演說之前,曾經試圖成為一名商人。他先是投資開發列印機,花費了整整3年的時間,最後把千辛萬苦借來的5萬美元全部賠光了。他又發現出版商因為發行他的著作賺了大錢,他很不服氣,心想:我自己寫了文章自己出版發行,所有的利潤不都是自己的嗎?為何不自己開一個出版公司呢?他於是又投資開了一家出版公司。但是,他不知道,寫作與經商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他很快就因為債務陷入了困境,出版公司破產了,他也陷入了更大的債務危機之中。經過兩次經商失敗的打擊,馬克?吐溫終於認識到自己經商的無能,他徹底斷絕了經商的念頭,開始到全國巡迴演講,在演講的間隙里埋頭寫作。很快,風趣幽默的馬克?吐溫名聲大噪,成為全國知名的演說家,他膾炙人口的作品也迅速走紅。
[溫馨提示]
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說:「寶貝放錯了地方就是廢物。」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你也許興趣廣泛,掌握了多種技能,但是,在所有的長處中,總是有你的強項。成功者的原則是:去選擇最能夠使自己全力以赴的、最能夠使自己的品格和長處得以充分發揮的職業。因為唯有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增值;相反,你總是選擇自己的短處,你的人生就只能貶值。此則素材可用來應對「完美」、「長與短」、「成功」、「追求」、「奔跑」和「發現自己」等話題作文。
十、像水一樣流淌
1982年,他終於流出大山,進入陝西省作家協會工作。1992年,正是由於農村生活的積累,使他寫出了大氣磅礴、頗具史詩感的《白鹿原》。他就是陳忠實。後來有人問他:「怎樣面對困難與挫折?」老先生淡淡地說:「像水一樣流淌。」像水一樣流淌,這是歲月積淀的智慧。遇見困難,努力了,無法消滅它,不如像流水一樣,在大山旁邊尋找較低處突圍,依山而行。只要我們不忘努力,不斷奔突,也一樣能夠走出困境,到達遠方,實現夢想。
[溫馨提示]
人生如水,不忘努力,不斷奔突,就會獲得成功。人生是無法預設的,但道路是可以選擇的,夢想也是可以設定的。只要「像水一樣流淌」,心朝大海,一定會春暖花開。此則素材可用來應對「成功的秘訣」、「成長」、「信念」、「追求」、「目標」和「磨煉」等話題作文。
十一、自負的左宗棠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清朝的大臣,朝野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曾國藩年長於左宗棠,並且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頗為自負,對曾國藩並不怎麼尊重。
有一次,他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問答:「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則無曾公。」
這句話讓左宗棠沉思良久。
[溫馨提示]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曾左二人的功業也許難判高下,但在學問、修養等別的方面,左與曾應有距離。自負與清高是孿生弟兄,清高難免有不尊重他人的陋習,有這種自負陋習的人,也難以讓別人去尊重他。此則素材,可用來應對「修養」、「人格」、「做人」、「素質」和「完美」等話題作文。
8. 2010高考作文素材(4)
[2010高考作文素材(4)]2010高考作文素材(4)2009-12-07 18:042010高考作文素材(4兩位教師,一種情懷,2010高考作文素材(4)。今天的作文素材積累是兩位大學教師。巧合的是,都曾為北大教授,雖已逝世,風范長存!1.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孟二冬教授2.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1.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孟二冬教授2009年12月5日,央視新聞聯播"人民英模"欄目,再次介紹了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孟二冬教授事跡。(原編者按:近一個時期以來,北大教師孟二冬的事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大家在受到感動和教育的同時,也引發了進一步的思考。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大行其道,不可避免地浸透到教育這塊曾經聖潔的田園里。教書育人,行為示範,潛心治學,淡泊名利,這些教師應有的職業精神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侵蝕。如果我們的教師喪失了這些寶貴的精神,能夠以身垂範,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嗎?能夠做出過硬的教育教學成果嗎?能夠發揮引領社會風氣的積極作用嗎?因此,本網站轉載了胡錦濤總書記給孟二冬教授女兒的回信以及孟二冬教授的生平部分事跡,以饗讀者,希望可以引起各位老師的思考和感悟。首先,我們呈上孟二冬老師的簡介,從他身上可以看到為人師的真諦!)孟二冬1957年1月生,安徽宿縣人,中共黨員,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教研室骨幹教師。1991年考取袁行霈先生博士生,1994年畢業後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任教。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在日本東京大學任教兩年。學科專長為中國文學史及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2004年3月至4月底,孟二冬主動要求參加了北京大學對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學的教學工作。支教期間,出現嚴重的嗓子喑啞,仍堅持為中文系的學生和教師授課。經診斷,他患了食管惡性腫瘤。在先後經歷三次大手術後,仍堅持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學術成就:博士論文奠定學術地位在孟二冬已完成的著作里,上中下三冊的百萬字巨著《登科記考補正》是他最感欣慰的成果,這部"大部頭"耗時7年傾注著他的心血。孟二冬的博士論文《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是被許多專家認為奠定了他學術地位的代表作。而他的導師袁行霈教授評價道:從《中國詩學通論》到《千古傳世美文》,從《陶淵明集譯注》到《中國文學史》,洋洋400多萬字的研究成果,都像他的為人一樣厚實可信。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享年49歲。獲獎情況2006年4月,孟二冬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2007年初,為表彰和宣傳孟二冬的先進事跡,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並號召全國教育系統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學習。中華全國總工會向孟二冬頒發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今年6月,中組部追授孟二冬"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電影《孟二冬》開拍2008年12月16日,電影《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學音樂廳舉行開機儀式。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各高校援疆、掛職幹部,石河子大學三百餘師生和攝制組主創人員一同見證這一時刻。影片將以紀錄片的形式真實再現孟二冬這位教育工作者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崇高品德和他無比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懷。---孟二冬教授生平事跡(摘錄)坐冷板凳做真學問帶病援疆最終倒於課堂之上;在北大學者袁行霈眼中,這位弟子是道德和文章相統一的典範。隆冬時節,溫暖的陽光照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的家,擁抱著孟二冬羸弱的身軀。藏有數千冊圖書的書房裡,孟老師正在練習書法。他神情平靜、安詳,看不出他是一位一年之間做過3次大手術,又經受著放療和化療雙重痛苦的食道腫瘤患者。在搬進新居前,孟老師一家三口在北大的筒子樓住了8年。此前雖然也有調整住房的機會,但他一直不願搬家,就是因為筒子樓離學校圖書館近,查資料方便。1994年,孟二冬教授計劃進行《唐代省試詩》研究,他閱讀了大量唐代科舉的相關資料後,發現清代學者徐松的《登科記考》有大量的缺漏,於是放下手中的課題,從此便把自己埋在古籍閱覽室的故紙堆里。他在散發著霉味的線裝書中一條一條地查找,對唐代登科的士人一個一個地核實,廣泛收集資料,參校甄別,將這部資料性極強的學術著作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僅科考的人數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這樣一本書,既不是北大中文系的項目,也沒有經費的支持,出版後也不可能暢銷,但他這一干就花去了寶貴的7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上中下3冊共100多萬字的《登科記考補正》。2004年,這部專著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並得到了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認為是近些年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孟二冬做學問特別講究用第一手資料,研究功底非常扎實。他洋洋400多萬字的研究成果,從《中國詩學通論》到《千古傳世美文》,從《陶淵明集譯注》到《中國文學史》,都像他的為人一樣厚實可信。每次孟老師出了新書,他的朋友和學生都為他高興,但他的妻子耿琴卻每次都要哭一場,因為她清楚書裡面飽含著丈夫太多太多的心血。耿琴說,這么多年,老孟從沒拿過一分額外的報酬。他付出大量心血完成的《登科記考補正》,稿費只有3萬元。就是這3萬元,他還全部換成了著作,送給自己的老師和學生。清正剛毅治學勤勉在北大,孟教授所帶的學生們講起他們的老師,個個心存感激。他們說,孟教授不僅教給他們知識,還教會他們怎樣做人。碩士生蔡丹君同學說,就在2005年9月10日孟教授第3次做開顱手術前一天,她去醫院看望他。孟教授從病床上坐起來,語重心長地給這位新弟子上了第一課。從治學到做人、從生活到理想,一直談了一個多小時,根本就不像一個第二天就要做大手術的人。蔡丹君動情地說:"我從孟教授身上懂得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孟教授批改學生作業總是一絲不苟。"他的博士生劉占召回憶道。每到批改論文時,孟教授的家就成了圖書館,到處鋪滿打開的書,供他隨時查找。孟老師看過的學生論文,幾乎每一頁都夾有小紙條,紙條上除了對論文的框架和立意提出建議外,還有對錯字的勘誤---常常比學生自己還要認真。在學生們的眼中,孟教授既是良師又是益友。他的身體一直很好,喜歡打籃球、踢足球,很多學生最初是在運動場上認識他的,作文素材《2010高考作文素材(4)》。孟二冬家裡生活並不富裕,而當他得知自己的博士生劉占召生活困難時,便將自己節省的錢送給劉占召。劉占召說:"孟教授的教學很特別,過一段時間,我們這些他帶的學生就到他家聚一次。有時由他親自下廚房為我們做香噴噴的紅燒肉,有時我們一起做飯做菜,邊做邊聊邊討論問題,就是在這樣融洽的氣氛中,他為我們答疑解惑。""孟二冬是我的得意弟子,我一向以道德和文章的統一要求學生,他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了。他為人清正剛毅、治學勤勉踏實,我為之驕傲。"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如此評價這位和自己相識相知25年的學生。堅忍質朴熱愛生活生活中的孟老師不善言辭、沉默寡言。他喜歡運動,總穿一身運動服,充滿朝氣。講台上,他神采飛揚,講述著盛唐氣象、魏晉風度。運動場上,他生龍活虎,和學生們一起打籃球、踢足球。在同事眼中,他是那個善良謙和,鑽進學問中自得其樂、甘之如飴的人。曾在北大圖書館古籍閱覽室工作的李雄飛說,孟老師是一個極重情意的人,他常年"泡"在北大圖書館,同館員們結下了深厚友誼。在他去日本講學期間,他專門托請訪問北大的日本學者代為問候圖書館的館員。春節前,還從日本寄回賀卡給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李雄飛說:"但凡做大學問的人,首先要有一個好的人品。孟教授人品好,所以能做成大學問。"在妻子眼中,孟二冬是那個熱愛生活、堅毅善良的人。2005年暑假,他出院不久就去報名學車,一個月後,拿到了駕駛執照。他說,想以後買車帶著家人出去旅遊。沒有人和他說過他的病情,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孟二冬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他經常讀《食管癌的食療》,他跟同事說:"我知道很多人患了跟我一樣的腫瘤,因為配合醫生的治療,現在都活得很好。"新年剛過,孟二冬教授就委託自己的研究生專程到新疆石河子大學,給那些自己支教時上過課的學生帶去了圖書和資料。他在給學生們的信中引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華社記者徐江善、李江濤、劉兵---胡錦濤總書記給孟二冬教授女兒的回信孟菲:你的來信及隨信捎來孟二冬教授的專著收到了。我是含著熱淚讀完你這封來信的。你對爸爸無盡的思念,你記述他在最後的日子裡仍惦記著他的學生,眷戀著他未竟的事業,所有這些,都使我深受感動。在此,我謹對孟二冬教授的不幸去世,再次表示深切的哀悼!向你媽媽和你表示誠摯的慰問!正如你所說,你爸爸是一位平凡的學者。但他以勤勉踏實的治學精神攀登學術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你還說,你爸爸是一個普通的教師。但他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卻深深打動了每一個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你爸爸不愧是教書育人的傑出楷模,不愧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你爸爸的去世,對你們家人是無可挽回的損失,對北大、對國家教育事業也是一個重大損失。斯人已逝,傷如之何!我在報紙上看到,你爸爸的老師袁行霈先生為他撰寫了這樣一副輓聯:"細流春風,此日護君歸故土;明窗朗月,何人伴我話唐詩",充分表達了北大師生對你爸爸的深切懷念。所有認識孟教授的人、以及沒見過他但了解他先進事跡和崇高風范的人,無不為他的盛年早逝而深感遺憾和痛惜。孟二冬教授一生摯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他不僅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學習和研究中華文化,在三尺講台上講授和傳承中華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範行為詮釋和躬行中華文化的精髓。他常書寫"尺璧不寶,寸陰十金"這句話,並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來報效祖國和人民。在他身上,不僅體現了學識的魅力,而且體現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各業的人們認真學習。你在來信中表示,決心繼承爸爸的遺志,選定教師這個職業,繼續完成爸爸未竟的事業。這令我十分欣慰。相信你一定會繼承和弘揚你爸爸的崇高精神,刻苦學習知識,加強品德修養,努力成為對祖國、對人民的有用人才,不辜負你爸爸對你的殷切期望和囑托。祝健康、進步!胡錦濤2006年6月9日於中南海---擴展閱讀:1.孟二冬紀念館:北京大學網站---2.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2009年7月11日逝世。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享譽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被譽為"國寶"。大師在自傳中寫道:"我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歷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他還多次公開表示拒絕"國學大師""國寶"等稱號。苦澀童年季羨林的家在全村中幾乎是最窮。季羨林出生後,家境仍然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面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水,腌鹹菜。一年到頭,就吃這種鹹菜。好在季羨林在故鄉只待了6年。在6歲那一年,他離開父母,離開故鄉,叔父把他接到濟南上私塾。季羨林當時並不用功,玩的時候多,念書的時候少。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對小說情有獨鍾。書桌上擺著《四書》,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這個時候也開始學英文,當時英文對他來說,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那些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綜觀季羨林的童年,從一片灰黃開始,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他當時生活的寫照。濟南求學季羨林在十三四歲時上了濟南當地一所三流學校正誼中學。季羨林還是不喜歡念書。對課堂和老師的重視遠遠比不上他對蛤蟆和蝦的興趣。每次考試,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壞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幾名,在班上總還是高才生。在正誼中學待了三年以後,1926年,十五歲,考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後轉入山東濟南高級中學。中學老師胡也頻最讓他難忘,季羨林從他那裡沒有學到什麼國文知識,只學到了一件事,就是要革命,無產階級革命。胡也頻在課堂上只講無產階級文學。負笈清華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剛能吃飽飯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能搶到一隻"飯碗"。當時社會上只有三個地方能生產"鐵飯碗":一個是郵政局,一個是鐵路局,一個是鹽務稽核所。這三處地方都掌握在帝國主義分子手中。在半殖民地社會里,只要一碗在手,好好乾活,不違"洋"命,則會有飯吃。這樣的情勢下,季羨林的家庭希望他在高中畢業後能搶到這樣一隻"鐵飯碗"。高中畢業後曾報考郵政局,可惜沒有考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季羨林才報考了大學。在出國方面,季羨林以為清華條件優於北大,所以舍後者而取前者。清華四年,季羨林認為有兩門課對他影響最大:一門是旁聽而又因時間沖突沒能聽全的歷史系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另一門是中文系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是一門選修課。陳、朱二師的這兩門課,讓季羨林終生受用不盡。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清華大學畢業後,山東濟南高級中學校長宋還吾託人游說季羨林回母校任國文教員。當時除了這條路以外,季羨林已無路可走,於是於1934年秋天到了濟南高中。留德十年當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員遠非季羨林的夢想,他急切希望出國留學,於1935年夏入德國哥廷根大學讀書。季羨林認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學術研究過程中,德國十年是至關重要的十年,他的學術研究發軔不是在清華大學,而是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在哥廷根的十年,對於一介窮書生的季羨林來說,他所擁有的就是時間和書籍。學校孤獨寂靜的環境,正好給了他空前絕後讀書的機會。這個時期,他大致閱讀兩大種類,一類是有關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書籍,另一類是中文書籍。這一時期,除了星期日和假日外,季羨林都要閱讀,對當時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情況,心中有了大致的輪廓。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進行研究工作。1945年秋,季羨林從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機會回國。北大任教1946年春夏之交,季羨林回到中國。經由陳寅恪介紹,北大校長胡適之、代理校長傅斯年接受季羨林去北大任教。北大圖書館藏書雖多,但是有關季羨林專門研究范圍內的書卻不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季羨林真如虎落平川,縱有一身武藝,卻無用武之地。季羨林雖對古代印度語言的研究戀戀難舍,卻是一籌莫展,無奈之下就搞了一些翻譯工作。從1946到1950年,季羨林寫下了《柳宗元〈黔之驢〉取材來源考》《〈儒林外史〉取材的來源》《從中印文化關系談到中國梵文的研究》《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等一系列著作。然而好景不長,1950年到1956年,季羨林和北京大學的同事們陷入了會議與批判的漩渦中。"批判除了寫文章以外,就是開會,開會與批判緊密相連,於是無日不開會矣。詩人馮至套用李後主的詞,寫了兩句話:\'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從中可見當時我們的心情。"季羨林曾回憶說。這期間,季羨林並沒有停筆,還是進行著學術研究,如《史學界的另一個新任務》、《介紹馬克思〈印度大事年表〉》、《隨意創造復音字的風氣必須停止》、《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牛棚歲月1966年至1977年,這段日子讓季羨林回想起來,宛如做了一場噩夢。在這十年內,季羨林除了開會,被"打倒",被關進牛棚,被批鬥,被痛打之外,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情搞學術研究。到了後期,他被分配到東語系的辦公樓和學生宿捨去看守門房,收發信件和報紙,傳送電話。"我作為一個\'不可接觸者\',枯坐門房中,有時候忙,有時候又閑得無聊。讓珍貴的光陰白白地流逝,我實在不甘心,挖空心思,想找一點事干。想來想去,最後想出了一個好主意:翻譯印度古代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季羨林回憶說。當時季羨林所需要的正是這種時間拖得很長的工作,目的只在驅除寂寞。至於出版,他連想都沒有想過。2009-12-07 18:22|問好!2009-12-07 20:55|80後的愛情,至潔至純,歡迎光臨我的空間品讀2009-12-08 22:14|季羨林老先生真是北大校長,我記錯了。2009-12-09 12:39|回復開在刺上的花朵:哦,老師,我在別的地方見到介紹時,都說做過副校長的。2009-12-09 22:02|季老是大翻譯家。〔2010高考作文素材(4)〕【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9. 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6
[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6]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62010-04-05 19:55告別一位老知識分子遠去的背影在繁榮和發達的年代,當我們面對著經濟利益、學術不端、甚至是學術交易的誘惑之時,對大師的追憶、懷念和學習能否在每個知識分子的內心產生某種共鳴?7月11日,98歲高齡的國學大師、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辭世了,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6。國有一老,如有一寶。季羨林先生因為他的國學學養和真誠人格,在學術界受到廣泛的尊重,如今他駕鶴西去,是中國學術界的一大損失。我們曾經有許多次機會向季老表達我們的敬意,我們也確實在許多場合向這位大師表達過敬意。但是當季羨林先生真的告別我們的時候,這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我們甚至會懷疑我們曾經表達敬意的真誠,以及老人接受敬意時的心情;我們也會忐忑地想起老人面對晚輩做的錯事和傻事,滿臉寬容背後的無奈。此刻,我們所有能做的事情,就是追憶、懷念和學習。我們追憶季羨林先生,實際上是在追憶一個大師輩起的年代。人們往往用自身的勤勉來作為成長的理由;但是有的時候,環境能夠決定給予人們更多成為大師的機會。這種環境並不能簡單的用貧窮或者富裕來概括。大師輩起的年代,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年代,也是一個尊重知識、寬容"異端"、追求平等的年代。自20世紀初開始,中國知識界在不斷與歷史爭奪這種機遇。而令我們景仰的學術大師們,恰恰就產生於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中。我們懷念季羨林先生,實際上是懷念一個"以學術為業"的群體。無論陳寅恪、傅斯年,還是錢鍾書、季羨林,這個群體中每一個人都是以一種偶然出現,而走向一種必然。馬克斯·韋伯說,在失去了神聖性和價值統一性的世界上,以學術為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夠獨立的思考。當然,所有的獨立思考都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冷靜的觀察。今天的多元化社會,鑄造著多元化的個人,終生以學術為業,並且能從其中找到樂趣和力量的人恐怕已經不多了。我們學習季羨林先生,實際上是學習一種獨立、自尊、誠實和執著的品行。無論在"文革"年代、在改革開放中、還是功成名就的晚年,季羨林都在不斷向自己提出問題,進行反思;無論在佛學、梵文還是宗教的學術領域,季羨林都在將一個問題執著地研究到底。這是知識分子難能可貴的一種品行,也是一種有現實意義的品行。尤其在當代中國,象牙塔中也不平靜。商業主義和權力文化空前做大、浮躁悸動的情緒蔓延,季羨林先生用他自己的言行給我們提出了汗顏的問題。追憶是為了記錄,懷念是為了尋找,學習是為了再造。中國的知識分子其實很簡單,他們已經放棄了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史自覺,僅僅在一個相對封閉的象牙塔中傳道授業。但是知識分子又很重要,因為他們是創造文化、重建價值的一個群體,也能夠引導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制定對話和交流的規則。在繁榮和發達的年代,當我們面對著經濟利益、學術不端、甚至是學術交易的誘惑之時,對大師的追憶、懷念和學習能否在每個知識分子的內心產生某種共鳴?而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是否能夠永遠成為這個社會的最高行為規范?季羨林先生走了。大師難再,修齊治平恐成絕響;後生可畏,慎篤勤溫似已惘然。季老遠去,我們還有大師嗎?季老走了,人們懷念,回憶,追思;大師生平,歷歷在目,大師學問,深不可測,大師品格,高山仰止。雖然季羨林不承認自己是大師,但我們還是稱他大師,一是顯得我們重視文化,重視文化人;二是讓外人知道:你看,我們還是有大師的。大師走一個,少一個,大師有減無增,這叫人著急的。這和泱泱大國的氣派不符,跟GDP世界前三的盛世氣象不符。雖然,我們可以欽定大師,"大師工作室"的牌子一掛,"大師"往牌子前面一站,讓照相機、攝像機一陣猛拍,大師就誕生了。渴望大師,可以理解,但如此猴急地製造大師,是對大師的輕慢,甚至是侮辱。這種時候,真正有大師氣度、大師品格的人,恐怕就要害怕自己跟"大師"有瓜葛了,要設法與"大師"劃清界限了。"大師"日見眾多之時,季老曾鄭重聲明,不接受人家給他戴上的"大師"帽子。季老的走,至少讓人明白一個道理:越想當大師,越是以大師自居,人家越不承認他是大師;越是不想當大師,公眾越是認你為大師。季老遠去。我們從大師的背影收回目光,我們惘然:哪裡還有大師?我們還有大師嗎?也許,首先要回答的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大師?是裝點盛世?是顯示政績?是用大師的精神滋養我們的心靈,還是借大師的名聲光耀自己的門楣?如果我們真的需要大師,那就從無聲的土壤開始。每一棵參天大樹,都是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如果我們真的愛大師,就從愛泥土開始吧,就從清理土壤,為土壤增加養分開始吧。如果我們真的愛大師,我們自己願意做泥土嗎?沒有名聲,沒有報答,沒有所謂"成功"的光環,只有默默付出--我們有這個耐心嗎?我們甘於寂寞嗎?如果沒有,那就不要奢談愛大師,作文素材《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6》。喧囂只能製造小丑,而不是大師。季先生走後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季先生走了,但他不僅給我們留下了有形的著作,更給我們留下了無形的精神。季羨林先生曾撰文,表達了他希望大家摘掉他頭上的"國學大師"、"泰斗"、"國寶"這三頂"桂冠"的願望,以便還他"一個自由自在身",這使我浮想聯翩。(一)在浮躁盛行、爭名奪利的今天,季先生這一願望的意義,不在於他或別人誰有佩戴這三項"桂冠"的資格和三項"桂冠"的標准,而是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一個淡薄名利的榜樣、一個謙虛的榜樣、一個冷靜的榜樣。也是他面對現實的一種無奈的奉勸。(二)"國學大師"、"泰斗"、"國寶"的"桂冠"本是善良的人們對季先生的尊重和愛戴,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上台講演或表演的經驗,當幾十個燈泡照在台上,幾個聚光燈同時打向你的時候,不論多冷的天,都會使你頓時感到熱血沸騰,稍後就會頭腦發熱、頭暈目眩,有一種過去人們常說的"架在火爐上"被烤的感覺。所以說,頭上過多的光環對正常人來講,並非么好事,會使人頭腦發熱、頭暈目眩、胡說八道。(三)我們常講,社會就是一個人生的大舞台,這是很貼切的比喻。但很多人不論多熱的天,都希望多戴上幾項"桂冠"。有時在接過某些人的名片時,你看不清他的單位和聯系方式,橫在你眼前就是那不下十幾個大小虛實的各項"桂冠",這個會的理事、那個家的會員,要麼就是名譽主席、顧問等不一而足。剛拍幾部電視短片,就敢印上"著名影視編導"、明明是一個科長,還要加上一個括弧,副處級…我每每在看到這樣的名片時,並無半點肅然起敬的感覺,而是鄙視和蔑視。其實一個人的地位不是靠這些稱呼來確定的,一個人越需要化妝,說明她越丑;一個人冬季穿得越多,說明他身體越差;一個人越沒文化,越需要假文憑來招搖撞騙;一個越沒有錢的人,才越怕別人說他沒有錢而冒充大款…(四)中國人喜歡給別人戴帽子,也希望別人給自己戴帽子。有時給別人戴帽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為了等別人也給他戴上一頂或幾頂"桂冠"。(五)上帝為何只給我們一個太陽?兩個太陽同時出現會太熱,兩個太陽輪番上陣我們則不得休息。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人和事就好了,不必為自己多戴幾項"桂冠",更不必嫌一個太陽少而給自己再加幾個太陽。不論是兩個太陽同時出現,還是兩個太陽輪番上陣,這都是自尋煩惱。上帝既然給了我們一個太陽,那就享受好這個太陽,這個太陽就是我們自己。(六)季先生希望大家摘掉他頭上的三頂"桂冠",也是深知一個人頭上的太陽不能過多,每一項"桂冠"都像是緊箍咒,使人沒有"一個自由自在身"。這是一種境界,需要自信和實力。當你不需要"太陽",躲在小屋內做好自己的人和事的時候,太陽就會主動地破牆而入,照到你的頭上。(七)季先生的"桂冠"沒有誰發過文,所以他的"請辭"也不必誰來批准,對一些人是有所啟示和領悟,還是看到了新機會?這三頂"桂冠"不需要想"學雷鋒"的人來拾遺補缺,而是寧缺勿濫。季先生走了,他的"自辭三項桂冠",就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師後繼乏人憂思錢鍾書、費孝通、巴金…,近些年來,每逝去一位民國時期即已名滿天下的學人,人們都會在無限緬懷中感嘆大師的凋零和後繼乏人。季羨林先生的故去,則再一次讓這個話題延續。季老是全社會公認的大師。媒體評價說,季老辭得去國學大師的名號,卻辭不去人們對他的尊敬。這不像時下某些人,雖被冠以大師的名號,卻倍受質疑和批評。在季老過世後,有網站登出"季羨林先生逝世之後,你覺得中國還有國學大師么"的問題,有近四成的人認為"季老逝世,中國再無國學大師"。可見大師之難得,非尋常人,實在難以承載這名號。從每一位大師的成長歷程看,也可謂綜合了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歷經傳奇而成大師。像季羨林,他出身寒門,後求學清華,有幸受到陳寅恪等人教誨。1935年留學德國後,恰遇二戰,只好留德苦學,但這十年,他得以親炙世界級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研究的權威,他回國已成學術權威,被陳寅恪引入北大。但真正讓他成為大師的,卻是他歸國後的經歷:先被關進牛棚批鬥,後又被分配去看守門房,收發信件和報紙,然而,這段時間他卻翻譯了印度古代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並做出了許多研究成果。坎坷的經歷中,季老為人為學都有足以傳世之處。他的安貧樂道、貧賤不移、寵辱不驚讓人稱道。"未名四老"之一的張中行生前就曾在《負暄三話》中評價道:"季先生以一身而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而他後來以副校長的身份卻被新生及其家長當成"老工友"而為他們守行李的故事,更為"永遠的大師"平添了一段傳奇。張中行評價季老的三個"難能",每一個在現時代都是稀缺之物。季老學問精神,源於"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為學信條,但在今天,這樣的信條卻早已被各種粗製濫造和學術抄襲、剽竊所淹沒。而且,近來人們發現這些學術不端行為中,還頻頻閃現出校長、院長和著名教授的身影。而為人樸厚和有深情的為人之道,在當下,卻滑向了一個可怕的方向。近日陳丹青在一個名為"中國夢"的論壇上有精妙的點評,那就是滑向了怎樣做官。可以想見,在這樣的一種充滿"官污染"的學術生態下,想要看到燦若繁星般的大師,幾乎沒有可能。一個真正的學人,只有避開浮躁和流俗,秉承前代大師的精氣神,在坎坷中前行,在磨礪中堅持,在學問精深的同時堅守為人之道,也許慢慢的,他就成了大師。〔2010高考作文素材--季羨林6〕【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