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李白,李商隱,朱自清,荊軻,項羽,劉邦,蘇東坡,辛棄疾,李清照,陶淵明的作文素材
陶淵明
陶淵明隱居田園後,鄉鄰中有個讀書少年向他求教說:「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的淵博知識,不知你在少年讀書時有什麼妙法?小輩願聽指教,以開矛塞。」 陶淵明一聽這少年是向他討學習妙法的,先是掩面捋須哈哈大笑:「沒聽說天下還有什麼學習妙法,荒唐,荒唐!」 突然,他收住了笑聲,覺得對晚輩後生的幼稚豈能一笑了之,而應循循善誘。於是,他嚴肅地對少年說:「學習是絕無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勤學則進,輟學則退呀。」
那少年聽罷,似懂非懂,仍不甚了了。陶淵明便拉著少年的手,來到他親手耕種的那塊稻田旁,指著尺把高的苗說:「你蹲在那苗前,聚精會神地瞧一瞧,它現在是不是在長高呢?」那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轉睛地瞧著,可是直到盯的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依然如故,不見其長。他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道:「真的沒見長嗎?那麼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樣變成這尺把高的呢?」 少年搖搖頭,表示莫名其妙。陶淵明便耐心地引導說:「這禾苗是每時每刻都在滋長啊!只是我們肉眼察覺不到;讀書學習也有同理,知識在增長時也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已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持之以恆勤學不已,就會有知之甚少變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陶淵明說完,又指著溪邊的一塊大磨石問:「你再看看那塊磨石,為什麼會出現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少年連口答道:「那是磨損的。」
「那你可曾見過,它是哪一天被磨損成這樣的呢?」那少年想了想說:「不曾見過。」陶淵明又因勢利導地說:「這是農夫們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磨鋤,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磨損而成的,決非一日之功啊!」
少年心想:老先生講這磨石,又有何用意?陶淵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接著又說:「從這磨石上,我們可悟出一個道理來,這就是:『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學習一旦間斷停止,所學知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丟掉。」
聽了這一席話,少年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勤學則進,輟學則退」的道理,便叩首拜謝:「多謝老先生指教。」說完,又請老先生題詞留念。陶淵明欣然命筆,一揮而就: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李白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
,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蘇軾(蘇東坡)——大度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朱自清——嚴格要求自己
張豈之先生文中講到的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則逸事,是清華師生這種優良品質的一個很好的注腳。根據上個世紀30年代清華的規定,教授們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學術休假,由學校資助去外國訪問進修。朱自清時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於1931年利用學術休假,在英國倫敦皇家學院和倫敦大學注冊旁聽。據《朱自清日記》於該年記述,他有兩次夜夢清華未能繼續聘他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國文學上的學養上尚有不足;夢醒,全身冷汗,深感不發聘書頗有道理,於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倫敦的一切便利條件,來提高自己。俗語雲: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謂「不足」,並非真的來自清華校方的壓力,而是朱先生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反映。
李清照——因為錢不夠把外衣給當了。換書!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給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讓她在清明時節踏青時穿。一個人冬天在家悶得太久,望見外面一片生機,春意盎然,心情也變得活潑起來。李清照不由自主地來到書市,在一個又一個的攤位前仔細翻看著,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東西。她就這樣以賞玩的心思慢慢遊逛,走到了一個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那裡有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只守著一個小攤,上面放著一摞書。老者看起來風度翩翩,並不像普通的商販,更奇怪的是,他並不招攬顧客,好像並不希望自己的書賣出去似的。李清照覺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過去,想和老者說幾句話。可是她突然被地上的書吸引住了,書皮上以篆字寫著《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驚,這就是她夢寐以求的古書,這部書流落民間幾乎失傳,她找過好多人幫著購買,結果都沒有買到。現在的李清照只見書本,不見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驚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來。
不知什麼時候,她突然猛醒這是人家要賣的書。李清照手裡緊握著書,急切地問:「老伯,您這套書可是要賣的?」老者點點頭:「是啊,這是家傳的一部古書,按理講是絕不能賣的。也是時運不濟,家遭變故,實在是沒有可以救急的物件兒了,可是,我還是不忍心就這么把它送到當鋪,交給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這兒等著,只想等個懂得它的人來,給它個好歸宿!姑娘,看得出你是個識貨的人!你要能買了它去,也算了了我的一樁心事。」李清照微笑著問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錢來應急?」老者說:「唉,應急至少也得三十兩吧。姑娘你看著給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點也沒什麼。」
沒等老者把話說完,李清照把自己隨身帶的錢全部倒出來,仔細查點也不過十兩左右,李清照顯得有些著急,對老者說:「老伯,我今天出門倉促,沒有帶那麼多現錢,你明日可否還來這里?我一定帶多於三十兩來拿書,好嗎?」老者為難地說:「姑娘,不是我不答應你,我的盤纏早就用得差不多了,我和家人已經說好,今天日落,無論這書賣不賣得出去,都要和他們一起出城回家的。」
李清照一聽,急忙抬頭望天,這時已近日暮,就算雇車回家也未必能趕上。她一時間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看著李清照著急的模樣,老者也有些於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說:「姑娘,你也不用太過著急,唉,就當是你和它沒緣吧!也許有一天,你還能再碰上它呢。」李清照聽著老人的話,心裡很不是滋味,不但幫不了老者,還失去了保存古書的機會。她不自覺地握了一下衣角。這一握讓李清照有了辦法,她立即對老人說:「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會兒,只一會兒就好!一定要等我啊!」然後轉身就跑,留下不知所措的老人站在那裡。
過了半個時辰後,老者見李清照只穿一件內襯的單衣,跑了回來,手裡拿著銀兩。原來,她把自己的新衣給典當了,換了二十多兩銀子,連同自己原來的十幾兩銀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著一個年輕姑娘家竟然為了一套書,不惜當街只穿著單衣薄衫,十分感動。老者說什麼也只要三十兩,可是李清照沒有讓他再推辭:「老伯,您給我的可是無價之寶啊,若是今日我身邊能再有些銀兩也會傾囊相贈的。您就不用推辭了。」然後,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貴的《古金石考》,穿著單衣在乍暖還寒的春天裡回家去了。
李清照後來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女詞人,與她對知識的熱愛,對書的痴迷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痴迷她才可以有所放棄,即使是姨母贈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當出去。
辛棄疾——愛國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少年時代,是在國運衰頹、兵禍連綿的情況下度過的。他剛滿十六歲,家鄉濟南就被金兵佔領了。他目睹烽煙翻滾,山河破碎,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間。
有一天,金人貴族中的一個中下級軍官完顏千戶耀武揚威地來到辛家,硬逼著辛棄疾的祖父辛贊用酒肉款待他。辛贊是個老實人,憋著一肚子氣,勉強擺了一座酒席。驕橫的完顏千戶幾杯酒下肚後,更加得意洋洋,竟當眾侮辱起敬酒的小僮來了。
這一來,年少氣盛的辛棄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從牆上抽出一把寶劍,「噔、噔、噔」幾步走到完顏千戶面前,激昂地說:「趁諸位酒酣耳熱,讓我舞劍給大家開心助興!」說罷,便揮劍起舞。只見他有時輕似燕子點水,有時重如泰山壓頂。舞到興頭上,劍人合而為一,只有劍光閃閃,不知人在何處。正在這時,忽聽辛棄疾猛喝一聲:「看劍!」一個大鵬展翅,寶劍直指完顏千戶的腦門。「啊!——」完顏千戶嚇得面如土色,「撲通」一聲,連人帶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盤叮當落地,打得粉碎。辛棄疾急忙收劍做了個干凈灑脫的收勢,說了聲「莽撞了!」從容地站立一旁。完顏千戶驚魂未定,還獃獃地坐在地上。等到奴僕們趕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尷尬地說出話來:「舞得好,好厲害的英武少年!」
關於其他人的作文素材我就不知道了。
Ⅱ 關於辛棄疾的素材
辛棄疾 ,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專軒居士」。漢屬族,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為了使您看清,我特意摘抄了重點,以便參考
Ⅲ 求蘇軾、辛棄疾的作文素材
你用一張四節的篇幅,說你的故事。
說你14歲就兩次跑到燕山看地形,以圖復土國恥;說你弱冠之年揭竿而起,金戈鐵馬,氣勢如虎;說你五十輕騎直入五萬兵馬的金營,生擒叛徒,押至臨安處死......這一節,你說的神采飛揚。
可那畢竟是南渡前的舊時了,再下來,就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用不著你說,我也聽過幾次。
聽說你筆勢浩盪,九論九議如珠若玉似美芹,然而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當權者文恬武嬉,無動於衷。而你又偏不通情趣,不長媚骨;又是歸正之人,身份不清不楚,終至於被那些弄權之輩,始之以排擠,繼之以彈劾,一次次罷了你的官。
入仕五年,你三起三落。
都說你一生以氣節自負,用功業自許,你把所有的雄心旋成箭尖,直瞄準淮河以北;組建飛虎隊,論計鵝湖會,也為北伐不遺餘力,只是你左右的足跡,只能是建康,潭州,福州,鄂州;你每到一處,無非是補綴著半壁剩水殘山,而淮河以北,對你,對南宋既是天涯了。
你無所癒合,所以你無所作為,即使你風雲奔走,即使你文章激斗,長安父老,新亭風景,還是依舊。而你萬字平絨策,只換得東家種樹書,一次又一次,給打發回老家,會帶湖。
聽說你歸隱生活並不清苦,你何不求田舍,去呼酒買醉,何不相對南山,詩文風流。其實那些仕宦生活也容易打發,只要你留意在舞榭歌台,著意於酒朋詩侶,歲月優游之中,杭州,又何妨認做汴州。
可惜你那英雄之才擱不住,忠義之心放不下,剛大之氣抑不平,你終於抒發於心,傾注於紙,握一管如之筆,蘸那腔似潮之血,把本風流的一代詞史,塗抹的慷慨悲涼,讓人從南宋一路吟來,流行成普及讀物。
於是,你留住了身前生後名。只可惜不是勒石燕然,不是飲馬黃河,不是痛飲黃龍府,甚至風波亭都不是,你所有的,你駐留的,無非是那些長長短短的長短句。但我依然看到一顆火一樣炙熱,海一樣深沉的,南宋的良心!
Ⅳ 以《品》為題,辛棄疾為題材,寫一篇800字作文 品味辛棄疾的人生
今天早上看了一片關於辛棄疾的文章,心弦顫動了下,不只因很久沒有「雨夜亂翻書」了,而是再次感嘆那份執著,從二十三歲開始的夢想。眼下自己已經二十六,虛長當年的稼軒三年,而如今壯志全無,只談風月。哎!
只談風月,只談稼軒。
那離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腦中,晃來晃去,卻只有「風雨飄搖,偏安江南」這這類的字眼。然而,偏偏在這飄搖亂世,稼軒橫空出世,劍吼西風的高歌猛進,放盪不羈的孤高疏狂,詼諧幽默的田園野趣,宏圖難展的壯志未酬,細膩清麗的春閨春愁,無一不是稼軒筆下靚麗的風景。
初識稼軒還是初中,讀的是《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覺得真好,可又說不出好在哪裡,只是心裡喜歡,愛之誦之,出乎自然。讀到「稻花香里說豐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聞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氣,竟是欲罷不能。於是,「辛棄疾」這三個字印在我腦中揮之不去,似乎是與這恬靜、舒適的鄉村氣息夾雜在一起的。
再後來,到了高中。知識多了,對稼軒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個愛國詞人,讀他的《破陣子》。好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震撼了,可憐白發生,這是怎樣的一種無奈與蒼涼啊。
後來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才知道辛棄疾在中國詞壇上地位之高,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力壓古今豪傑,奪得「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
人總是善於遺忘的,正如王右軍所說「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此後的高中,忙於高考,忙於奔波於數理化之間,對這個讓我曾經傾心,曾經震撼的辛棄疾,漸漸的遠去了,偶爾復習課文的時候讀到「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之時,或是一笑而過,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漣漪,卻再也沒有那種驚濤駭浪,洶涌奔騰之感了。
再見稼軒,便是大學了。坐在圖書管里,不經意的翻起一本《宋詞精選》,又是不經意的翻到辛棄疾這里,我才驚羨,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頓時流入心中!「將軍百戰聲名裂」,是否稼軒意氣風發,聚眾抗金的肝膽寫照?是否也想「劍指三秦,一戰東歸」?雄心勃勃,壯志凌雲的稼軒,依舊是錚錚男兒,到死心如鐵。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讒小人。稼軒,縱然你是補天的經綸手,縱然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卻也只得閑飲酒,醉吟詩,憔悴賦招魂,蘸著血淚寫一句「儒冠多誤身」!那古來三五個英雄中,稼軒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氣,只換得衣冠人笑,難怪稼軒感嘆「知我者,二三子」。那個沉悶墮落的南宋王朝,意氣如稼軒者,天下有幾人?
後人把稼軒與蘇軾並提,合稱「蘇辛」,且早有定論,「魄力之大,蘇不如辛;氣體之高辛不如蘇。」但就是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歡的。甚愛他一笑人間萬事的灑脫,好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此等氣魄心胸,叫人傾倒,此等樂觀豁達,叫人欽佩。不愧為「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稼軒愛酒。李白說得好,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酒是稼軒一輩子離不開的東西。猶記稼軒有一篇戒酒的詞《沁園春》,開篇便呼「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如此金剛怒目,大下決心,真是不易。然讀到後來,稼軒一改開始堅決之心,竟與酒杯達成協議: 麾之即去,招之即來。哈哈,不覺莞爾一笑,好一個可愛的稼軒。
稼軒不僅與酒杯有協議,更與鷗鳥是同盟。帶湖新居游覽之時,與鷗鳥結盟曰:「凡我同盟鷗鳥,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不但要與鷗鳥結盟,更要歐鳥帶來白鶴,好一個不知足的稼軒啊!
稼軒生在我八百年前,是先賢前輩。叫聲稼軒,很是失禮,確倍感親切。恨只恨此生無緣,不能與先生把酒一杯,共話人間萬事空,共笑沙鷗滿身愁,共與沙場秋點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此生不能與您相醉明月,不能與您塞北江南,華發蒼顏,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
Ⅳ 以辛棄疾,李清照,蘇軾為素材的中考作文
中國的歷史悠久,中國的文化精深,中國的文人璨若星河,而名垂青史的女文人卻寥寥無幾。李清照就是這寥寥無幾的女文人中的佼佼者!
中國的文人善以女性口吻來寫作,他們借閨愁來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等情懷,但真正寫閨愁閨怨的卻少之又少。李清照就是這少之又少的寫閨愁閨怨中的佼佼者。
李清照生於北宋時期的書香世家。至少從她的祖父那一代起就是由讀書而進入仕途、科舉及第的。「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誰比數」,可見這個家族在齊魯一帶頗有盛名。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一個能文的官吏。他的詩詞造詣很高,很受蘇軾的賞識,《宋史 李格非傳》有這樣的記載:「苦心工於詞章,陵躒直前,無難易可否,筆力不稍滯。」李清照的母親王氏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善於寫詞作文。《宋史 李格非傳》說她「亦善文」,《祖國名媛錄》說她「工詞翰」。李清照生活在這樣一個具有濃厚文學氛圍的家庭,她在文學素養方面深受父母的影響和熏陶,對其前輩亦有繼承和發展。《碧溪漫志》曾說她「自少便有詩名,才力華瞻,逼近前輩」。此後李清照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女作家。
十八歲的李清照嫁與趙明誠為妻。趙家像李家一樣也是書香世家。李趙二人的愛好和志趣一致,十分恩愛。他們經常促膝對坐,共同鑒賞碑帖。共同的文學愛好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可是沒多久,趙明誠外出求學,只有李清照獨自一人在家,不免思念遠行的丈夫,遂將相思之情訴諸筆端而作了極其典雅雋永、清新細膩的《一剪梅》。
《一剪梅》是她直接抒寫自己的閨中之情的佳作,筆調清新,風格細膩,耐人尋味,與眾不同。
詞的上片主要描述詞人的獨居生活。
「紅藕香殘玉簟秋」是以點帶面的寫法,給讀者描繪了一幅詞人眼中的余香裊裊的秋景圖。荷花已謝,雖仍留有殘香,卻不免透出秋的冷落與蕭條。玉席也已涼了,秋意漸來,秋涼漸濃。中國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況是獨守空閨的女詞人呢?怎能不讓她倍感孤獨寂寥、怎能不思念遠行的丈夫呢? 為排遣心中的愁緒而「輕解羅賞,獨上蘭舟」。一個「獨」字而意境全出:曾經是夫唱婦隨,曾經是攜手並肩,曾經是舉案齊眉,而現在卻是煢煢孑立,形單影只;舉目四望,相伴的只一「蘭舟」而已!本是為「消愁」而來,怎奈卻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濃。-
看到鴻雁,詞人想像著也許是丈夫托鴻雁捎來家信,她把蘇武雁足傳書的典故巧妙地融於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餘味無窮。我們可以設想:詞人甚至會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訴自己歸期、行程,那種企盼之情溢於字里行間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看到雁群飛回故里,自然會強化企盼丈夫回來的心緒。我們似乎看到詞人獨自憑欄遠眺,柔柔的月光灑滿西樓,雁字回時,那種清冷,那種孤獨,那種寂寥,怎可言傳? 下片是詞人抒發內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詞人用「花自飄零水自流」起興,這既是寫她在舟中所見,也是她的內心所感。花飄水流本是物之自態,卻使詞人觸景生情:流水落花無從體味她的情懷,依舊我行我素地流走飄落,這更增加了詞人的傷感與凄涼。句中「自」用得最妙,詞人移情於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表達了對韶光易逝的感慨。這樣,詞中的感情就使人覺得比單純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層,更富有暗示性,給讀者留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直接抒發相思之情。詞人把夫妻雙方合起來寫,這是她設身處地地想像丈夫也如自己一樣深深地思念著對方,可是空間上的距離使二人不能相互傾訴,只好各自思念著、愁悶著。這也是女性特有的細膩之處。 但是這只是鋪墊,詞的主旨落在最後兩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上。相思之情要用「計」來「消除」,卻又「無計可消除」,可見相思之深之苦。眉間心上,「斬不斷,理還亂」。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詞人的萬千愁緒,這與她的「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通觀全篇,詞人以細膩委婉的筆觸抒寫自己對丈夫的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用平常無奇的文字表現新奇的意境。此詞是李清照細膩深婉的風格的最好詮釋,也使《一剪梅》成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Ⅵ 高一作文「我欣賞的辛棄疾」字800
我讀辛棄疾
一
我翻開書,看見你的劍,映出你滄桑的臉龐。劍,淚痕如飲血,飲盡胡虜的血。
你那憂心的眼睛,唯有酒能澆熄了。
回憶,戰場,歲月,理想,國家。
入眠,夢醒,迷離,醉態,號角。
威武的軍營里,戰戟從立,直沖雲霄,旌旗紛飛,戰甲上光,英姿勃發。
出征吧!天下事,可贏得生前生後名。失地收復,國家統一,指日可待。
讀你的清江水,讀你的浩然正氣,讀你的民族尊嚴。
讀懂你憂國憂民的愁思,讀懂你以天下為自任的胸懷,讀不懂你目光之外的迷惘。風流,原是碎人的淡淡憂傷。
憑欄遠眺的身影,凝重一回歷史,豐潤數不盡的時光。
多少回夢千里沙場,多少次淚沾濕枕巾。金戈鐵馬如石如山,沉重壓抑著你的呼吸。夢頭,你囈囈低語,好男兒當上沙場,飛度關山,踏碎冰河,收復江山。
可憐青山無數,民間早已被昏庸的朝廷攪的苦不堪言。一點點,一點點,怨言早已炊煙般四處飄散......
郁孤台上,一聲長嘆,嘆華發早上,嘆大宋末路,你分明看清了一代王朝踉蹌的腳步。
天涼的秋啊,天氣已經有點冷了。
二
有人說,辛棄疾不夠灑脫,他在出世與入世的關口也曾躊躇。蘇軾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等瀟灑!陶潛種豆南山,不為五斗米折腰,何等決絕!他何必,為一個不爭氣的南宋朝廷,奮斗終生呢?
但,這正是我所欣賞的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就是他的人生信仰!不論官場險惡,國勢衰微,他始終挺直了腰身,為宋朝、為百姓、為天下而戰!
喜歡稼軒的半闋〈〈金縷曲〉〉: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曾經的將門虎子,英雄少年,只因一次無法挽回的失敗,被專橫的武帝打上叛徒的烙印,親人也慘遭株連。從此身陷胡沙,雖然歸漢心切,怎奈有家難回,有國難報。想起李陵的遭遇,稼軒如何不嘆?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僅憑著一個堅定的信念,荊柯義無返顧地離開故土,開始了一去不復返的征程,白衣勝雪。易水、西風,荊柯用漫聲的低吟相酬知己。想起刺客的決然,稼軒如何不敬?
杜宇聲聲,聲聲啼血。蜀帝杜宇,又有什麼悲涼的往事?
如只是春歸之恨,而不是人間恨事,又何必一再勸人歸去?、
誰共我、醉明月!
詞人就像天地間的一隻孤雁,交遊零落,雲飛風起。只有這皎皎明月,一直一直陪著詞人酣然入醉,不離不棄。
稼軒真的醉了,醉得倚在樹邊。松樹是想相扶嗎?稼軒倔強地將它推開。不必、不必相扶!
夕陽勾勒出長長的影子。
三
1207年秋天,68歲的辛棄疾正在病重的時候,朝廷又來詔命,要他出來任職。在病床上聽完了詔書後,辛棄疾的心又劇烈地跳動了起來。他想起年輕時在義軍中的戰斗生活,槍林箭雨之中的沖殺,是多麼痛快啊!可是,在朝廷中,向朝廷上《美芹十論》,陳說恢復大計,可是正像自己詞中說的,「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帶湖閑居10年,重新起用後不久又是被罷官,又是整整八年的閑退生涯,晚年再起用,每次不是受阻撓,便是被罷官,做不成事業,「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卻為什麼總是補不成啊!如今,朝廷北伐,這些人為了私心而倉促用兵,遭到大敗,現在又要我干什麼呢?撐持門面,還是真正想將北伐進行到底呢?辛棄疾感到自己沒有心力想下去了。
兒女們看著辛棄疾的病越來越沉重,都小心地照看著他。九月十日,辛棄疾憔悴的臉上忽然現出了一些神采,他此時如同又飛騎在戰場上,對著金人砍殺,馬兒不停地奔跑著,身後成千上萬的大軍跟著自己向北沖鋒,旌旗飄揚,殺聲震天……。
「殺賊!殺賊!殺賊!殺……!」
兒女們聽得辛棄疾的大聲叫喊忽地停了,再看,他已經停止了呼吸。
四
我轉睛,看到自己瘦小的膀臂,纖小的手,握不動斧戟,飲不了濃酒。可是,稼軒,我們都一樣,都有一顆心,一顆赤誠的心,一顆赤誠的愛國的心!
Ⅶ 有關辛棄疾的作文
西北望長安抄
可憐無數山
您憑欄遠眺
雙目凝然
夕陽如血
映在你臉上
卻泛出冷光
燈暗黃,燈下
你撫劍長嘆,悲慨萬端
英雄夢,已成空
一切終究煙消雲散
空留一世惆悵悲酸
遙想從前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在那個吹角連營的當年
手中的劍
發出了銳利的光芒
在那過秦關吞殘虜的英雄道路上
要將揚州路上苦難的淚
拭乾
要將拂狸祠下胡虜的血
飲完
可憐白發生
心未死,鬢已殘
想報國卻被奸佞誤
才報國無門,請纓無路
山河破碎
也碎了你的肝膽
笑容里藏著一絲蒼涼的絕望
目光卻深情堅定地望著北方
且不顧那生前身後名
可那君王天下事
依舊不能了卻
唉
啼鳥還知如許恨
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Ⅷ 關於致辛棄疾的作文急
只談風月!!!
今天早上看了一片關於辛棄疾的文章,心弦顫動了下,不只因很久沒有「雨夜亂翻書」了,而是再次感嘆那份執著,從二十三歲開始的夢想。眼下自己已經二十六,虛長當年的稼軒三年,而如今壯志全無,只談風月。哎!
只談風月,只談稼軒。
那離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腦中,晃來晃去,卻只有「風雨飄搖,偏安江南」這這類的字眼。然而,偏偏在這飄搖亂世,稼軒橫空出世,劍吼西風的高歌猛進,放盪不羈的孤高疏狂,詼諧幽默的田園野趣,宏圖難展的壯志未酬,細膩清麗的春閨春愁,無一不是稼軒筆下靚麗的風景。
初識稼軒還是初中,讀的是《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覺得真好,可又說不出好在哪裡,只是心裡喜歡,愛之誦之,出乎自然。讀到「稻花香里說豐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聞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氣,竟是欲罷不能。於是,「辛棄疾」這三個字印在我腦中揮之不去,似乎是與這恬靜、舒適的鄉村氣息夾雜在一起的。
再後來,到了高中。知識多了,對稼軒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個愛國詞人,讀他的《破陣子》。好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震撼了,可憐白發生,這是怎樣的一種無奈與蒼涼啊。
後來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才知道辛棄疾在中國詞壇上地位之高,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力壓古今豪傑,奪得「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
人總是善於遺忘的,正如王右軍所說「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此後的高中,忙於高考,忙於奔波於數理化之間,對這個讓我曾經傾心,曾經震撼的辛棄疾,漸漸的遠去了,偶爾復習課文的時候讀到「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之時,或是一笑而過,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漣漪,卻再也沒有那種驚濤駭浪,洶涌奔騰之感了。
再見稼軒,便是大學了。坐在圖書管里,不經意的翻起一本《宋詞精選》,又是不經意的翻到辛棄疾這里,我才驚羨,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頓時流入心中!「將軍百戰聲名裂」,是否稼軒意氣風發,聚眾抗金的肝膽寫照?是否也想「劍指三秦,一戰東歸」?雄心勃勃,壯志凌雲的稼軒,依舊是錚錚男兒,到死心如鐵。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讒小人。稼軒,縱然你是補天的經綸手,縱然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卻也只得閑飲酒,醉吟詩,憔悴賦招魂,蘸著血淚寫一句「儒冠多誤身」!那古來三五個英雄中,稼軒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氣,只換得衣冠人笑,難怪稼軒感嘆「知我者,二三子」。那個沉悶墮落的南宋王朝,意氣如稼軒者,天下有幾人?
後人把稼軒與蘇軾並提,合稱「蘇辛」,且早有定論,「魄力之大,蘇不如辛;氣體之高辛不如蘇。」但就是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歡的。甚愛他一笑人間萬事的灑脫,好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此等氣魄心胸,叫人傾倒,此等樂觀豁達,叫人欽佩。不愧為「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稼軒愛酒。李白說得好,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酒是稼軒一輩子離不開的東西。猶記稼軒有一篇戒酒的詞《沁園春》,開篇便呼「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如此金剛怒目,大下決心,真是不易。然讀到後來,稼軒一改開始堅決之心,竟與酒杯達成協議: 麾之即去,招之即來。哈哈,不覺莞爾一笑,好一個可愛的稼軒。
稼軒不僅與酒杯有協議,更與鷗鳥是同盟。帶湖新居游覽之時,與鷗鳥結盟曰:「凡我同盟鷗鳥,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不但要與鷗鳥結盟,更要歐鳥帶來白鶴,好一個不知足的稼軒啊!
稼軒生在我八百年前,是先賢前輩。叫聲稼軒,很是失禮,確倍感親切。恨只恨此生無緣,不能與先生把酒一杯,共話人間萬事空,共笑沙鷗滿身愁,共與沙場秋點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此生不能與您相醉明月,不能與您塞北江南,華發蒼顏,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
Ⅸ 一片關於辛棄疾的作文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比陸游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於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幹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圓滑、又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准備,並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後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雲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台,這又使他難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於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於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等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鬥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於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運算元》)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鎮江知府時,所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仍是一面浩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面追憶自己青年時代的戰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猶有可為的壯烈情懷: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種永遠不能在平庸中度過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隨了辛棄疾的一生,也始終閃耀在他的詞中。它奏響了宋詞的最強音。
另一方面,無可奈何的處境和同樣無可奈何的心境,使辛棄疾和陸游一樣,不得不在鄉居生活中尋求排遣苦悶的途徑。他是受老莊思想影響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數編書,非庄即老」(《感皇恩》)。老莊哲學讓他暫時忘懷世間的煩惱,貼近自然與日常生活,感受並在詞中表現「一壑一丘」中所蘊涵的哲理與美感。而由於個性和審美趣味的不同,他的這一類詞作不像陸游詩那樣偏向於古樸淡雅,而是清新秀麗、活潑靈動。如《清平樂》寫農家生活的情調: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西江月·遣興》寫自己放曠的生活: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這類詞作,並不意味著辛棄疾悲憤的心境隨著年歲的增長與生活的閑適而談化。這只是一時的忘情,也是悲憤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只要讀一下著名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正是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世事滄桑,積蓄了太多太深的苦悶,深知人生的無奈,才「欲說還休」。他只能在恬靜的田園鄉村中為自己的感情尋找寄寓,撫慰飽受創傷的心靈,這是一個英雄人物在一個平庸苟且的社會中的不得已的選擇。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辛棄疾寫這一類詞時真正的心態。
二、辛詞的藝術創造
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大、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直至南渡之初張元干、張孝祥、葉夢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恥為主題的詞,才較多繼承了蘇軾的詞風,起到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他們的這一類詞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內心激情所支配的結果,而沒有成為有意識的藝術追求,也沒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題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范圍,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沖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著讀者的心靈。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並不能把沖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洩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沖擊力量。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從開頭起,一路寫想像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之後,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發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發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栗震動。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他一般很少採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他所採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於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類型,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為恰好的配合,令人為之感奮。
所以,同屬於豪放雄闊的風格,蘇軾詞較偏於瀟灑疏朗、曠達超邁,而辛詞則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
不過,以上只是指辛棄疾詞中主流部分的藝術風格而言。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己亥……》,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腸盪氣,用筆極為細膩。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如《鷓鴣天》的下闋: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於簡朴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劉克庄《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這是比較全面也比較公允的評價。
辛棄疾和蘇軾在詞的語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開拓者。前人說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這當然有些簡單化,但確實也指出: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丑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漢宮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
……。概括起來說,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鬆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接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但並不是說,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為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匯、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這本來很容易造成生硬艱澀的毛病,但是以辛棄疾的才力,卻大多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或是別有妙趣,正如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篇為例,百餘字的篇幅,敘及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的事跡,而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念絲絲入扣;不僅內涵極為豐厚,而且語氣飛動,神情畢露,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當然,辛棄疾的詞時常也有過分散文化、議論太多,以及所謂「掉書袋」即用典用古語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麼說,他確實把詞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詞不僅是「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達得很自由很充分。這樣,詞的創作才完全擺脫了羈絆,進入了自由的境界。望採納!O(∩_∩)O~
Ⅹ 急求寫辛棄疾的好文章 在線等!!!!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准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韓□(tuo1)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採桑子 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清平樂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清平樂 檢校山園書所見
連雲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阮郎歸 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雲。鷓鴣聲里數家村,瀟湘逢故人。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太常引 建康中秋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西江月 示兒曹以家事付之
萬事雲煙忽過,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納,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舊管些兒,管竹管山管水。
祝英台令
晚春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
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倩誰喚、流鶯聲住?
鬢邊覷。試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數。
羅帳燈昏,嗚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將愁歸去!
採桑子 書博山道中壁
煙迷露麥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樣春風幾樣青。
提壺脫褲催歸去,萬恨千情。萬恨千情,各自無聊各自鳴。
採桑子此生自斷天休問,獨倚危樓。獨倚危樓,不信人間別有愁。
君來正是眠時節,君且歸休。君且歸休,說與西風一任秋。
破陣子 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