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用辯證思維分析的作文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其實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發展長卷。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諸子百家盛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等,都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貫穿始終、一脈相承,都無一不是把中華文化作為民族振興和獨立解放的精神支撐和動力。因此,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既是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時不我待,需多措並舉。
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要創新體制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於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改革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創新體制機制。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拆除制約文化發展的各種藩籬,解開捆住文化發展的手腳,讓文化自由地在市場遨遊、自主地呼吸新鮮空氣。
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要主攻薄弱環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文化發展極不均衡,資源配置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在許許多多的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山區農村,文化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文化基礎設施差、文化人才嚴重缺乏、文化教育普遍落後,由此直接導致許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遲緩。因此,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必須要調整發展方向,要主攻農村這個重點和薄弱環節,讓大量的文化扶持資金、優質的文化資源、專業的文化人才投向農村、用在農村、留在農村,真正讓文化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共同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貳』 高考辯證思維題目的作文怎麼寫
保本作文一般都寫議論文~~
『叄』 關於道家辯證思維的文章600字以上,謝謝。
1)孔老比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師和代表,老子莊子是道家的宗師和代表。孔孟作為儒家 的聖賢,給後世樹立了道德(在倫理意義上)大師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 為己任,富於理想,諄諄教人,死而後已。老莊作為道家的至人,給後世樹立了智慧大師(老 子)和藝術大師(莊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維能力,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 嚮往自得,其於外物,順乎自然而已。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論語『雍也》),老子說:「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動地表現了仁者 與智者之異。山的形象巍峨雄壯,草木獸蟲以之生,雲雨風雷以之出,仁慈而偉大。水的形 象柔順而處下.善利萬物而不爭,綿綿不絕而攻堅強考莫之能勝,謙虛而深沉。山嶺育養生 物,靜中有動,水勢任其自流.動中有靜。孔子樂山.老子樂水,孔子好靜(化人以德不以 力),老於好動(因勢利導不閼滯),不亦宜乎。 (2)人性論比較。儒家人性論有孟子性善說,苟子性惡論,董仲舒性三品說,楊雄性善惡混 說,程宋天命之性氣質之性說,陸王良知良能說等,其共同點是強調後天道德教化,認為無 禮樂法度之修飾,人性不能臻於完美,如苟子所說,人性「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 治」(《苟於·性惡》),而正治的標准在於合乎宗法倫理。道家人性論有老莊人性恬談樸素論, 描康人性清高自適論,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論,《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論等,其共同點在於強 調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禮法的強制束縛, 越是自發自成, 越是純真完美, 如《莊子》所說;「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駢拇》)。儒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看到 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生理與心理屬性, 覺察到虛偽而繁煩的 宗法倫理對人性的桎梏相對個性的摧殘,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論比較。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 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聖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 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 以天下為己任, 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達則兼善天廠,窮則獨善其身,亦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 理想發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告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 生觀, 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圖絆, 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 既反對心為形役, 透外物面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鬥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 而相因,成就一和諧寧靜的社會,相孺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 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或院於山林,或陷於朗市,有明顯的出世 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 (4)思維方法比較。錦道皆糟於辯證思維,看到矛盾的對立運動與轉化。但儒家的辨證法尚 剛主動員有, 注意生命的基勃前進之軌跡, 人則以自強不息為務, 易於抓住矛盾的主導方面; 道家的澇證法則尚柔主靜貴無,善於覺察事物發展中的曲折、反復和否定因素,重視生命內 在底蘊的積累培育,對於負面的作用,無形的重要,柔靜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儒家之歷 短,正是道家之所長。儒家的思維比較肋近現實人生,哲學的思考不離人倫日用;道家的思 維弘通開闊,調想於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於生死之際、是非之上,思辨性極強。所以 儒學的社會道德學發達,道家的自然宇宙學發達.換一種方式說,儒家長於實學,迢家長於 虛學。
『肆』 中考作文怎樣強化辯證思維
中考作復文是語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制,如果增強自身的作文能力呢?天馬初中老師表示可以嘗試著發揮自己的寫作優勢,比較常見的運用手法之一為強化辯證思維,下面就來看看如何增強這個能力吧。
一是把社會生活、家庭生活、校園生活中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作個梳理,對這些問題先想一想,再拿來與同學,或家長展開有理有據的交流、辯論。
二是把自己對事情的真實感知和體驗,包括質疑和反面觀點求證的過程,也就是自己思維的過程和結論記錄下來,整理成以「生活與思考」為主題的文章。
三是揣摩優秀作文。面對優秀作文的題目,你先嘗試著立意、選材、構思,然後看原文和點評,相互對照。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找到思維過程中,或條理混亂,或簡單化、片面化的缺陷,從而克服思維的膚淺和脫離實際,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傾向,有效地鞏固並深化思維的成果,並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方法和正確的認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變成自己的真知灼見和真情實感。
『伍』 2012年到2014年的優秀高考作文的辯證思維的段落,要給五六個例子。急急急!
是大是大非公司的烽火三國不是告訴電光火石根深蒂固十分感動身高多少幹啥幹啥幹啥幹啥幹啥幹啥幹啥幹啥剛回宿舍
『陸』 運用辯證思維闡述相由心生和人不可貌相的理解的作文
現在科技發達,人類自以為聰明,破壞自然現象,好好的一個地球,把它搞成一個生病的地球。地球病了,人的日子可不好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不能不覺悟!
有很多人,包括科學家,警告我們要回頭,回頭是岸!再不回頭,這個地球就會發生嚴重的病態,恐怕到時地球上的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怎麼救法?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是原理。
我們心地善良,境界都變好了,就恢復正常;心地要還是貪嗔痴慢,自以為是,那就不可救葯了。「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大自然的變化都掌控在我們的意念當中,這是我們常常要記住。
我們自己身體健康,與你自己的心、思想有密切關系,與外面毫不相干。外面是,「吃這個東西很補,對我有好處」,有沒有效?有效,為什麼有效?因為你的心說它有效,就這么回事情。如果你心裡說它沒有效的話,再好的東西,你吃了就沒有效,你要明白這個道理。
問:所有的相都是心性變化出來的,請問心性或者佛性又從何而來?證到什麼果位才能知道那是不生不滅的?
答:大乘教裡面講證到八地不動地,這個真相你就完全能夠明了。現在科學家對這個道理逐漸講法跟佛法很相接近,如果你不懂得這個,多看科學的書籍。科學特別是講量子力學,叫微觀世界,你先去研究這些東西,你心裡有個概念,然後佛法講心現識變的道理,你會體會得到。
『柒』 作文:蘋果的開頭結束語
議論文的構思步驟和文體訓練方法
福建省連城一中 吳 健
許多考生寫議論文時,或無從下筆,或中途滯澀,或無法兼顧基礎等級與發展等級,這都屬於構思不明、文體不清的問題,可按下面的構思步驟和文體訓練方法進行有效的訓練。
一、構思步驟
葉聖陶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考生行文前的審題構思應從中得到啟示。有些考生看完題目,提筆就寫,是「亂走」,不符合思維規律。正確的構思應以中心為定點,然後輻射,添加,完善。
如圖所示: 開頭 結尾
四個步驟依次展開如下:
第一、定點:確立中心——你的看法態度;
第二、輻射:想好分論點——准備從哪幾個不同角度或側面或層次或階段展開;
第三、添加:舉例引用——准備為各分論點舉哪個典型事例引哪句切合名言;
第四、完善:提煉開頭結尾——行文前先擬好總領全文的開頭和收束點旨的結尾。
這樣,行文就簡化為有條不紊地把上面的思維表述出來,用語言加以美化。
二、文體訓練方法
學生審清話題把握題意擬好題目後,用類似於填空的方式將文章的中心、開頭、論點、事例、名言、結尾一一想好列出。如下表:
題目:
中心:
開頭:
論點①:
事例:
名言:
論點②:
事例:
名言:
論點③:
事例:
名言:
結尾:
這是寫好議論文的關鍵。學生列出上面各項內容,就等於為全文搭好了架,鋪好了路,胸有成竹。行文便簡化為步步整合,層層美化,有利於發展等級分數的追求。為了設置亮點,中途停下,進行細細的修飾、潤色、包裝,也不會影響思路、氣勢。
值得注意的是:1、開頭段要明快、簡潔,三句內點題。讓閱卷教師一看就能明了你的作文符合題意,中心明確,能做到「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接下去的工作主要是看看這篇作文發展等級情況,有多少亮點可以增加多少分。2、若同一題目大家一起做,因所定中心所列論點所舉事例所引名言不同,還會起到同題換寫互通有無交流積累的作用。
叔本華說:「誰想得清楚,誰就說得清楚。」這話很有道理。考場上,誰想得清楚,誰就寫得清楚;誰寫得清楚,誰就能得高分。
(《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05.3)
議論文寫作技巧
作者:浪漫妍風 來源:作文網 訪問次數:1320 時間:2006-06-03 【字體:大 中 小】【雙擊滾屏】【關閉窗口】
學學「一句話開頭」
文章開頭勉強,寫起來就會覺得沒勁,議論文的定作尤其如此。
如果文章的開頭是沒有經過思考,順水推舟的,對議論的對象、論證的方法都將產生不利的影響。目標方向不明確,議論也就會不著邊際,文章的隨意開頭還會造成寫作中缺少自信。
這種「隨意開頭」的情況常常出現在限時命題作文中,教師要求當堂交卷,「寫不出來也得寫」、「不喜歡的題目也得寫」,於是有的同學就省卻了審題思考的時間,「先坐上船再說」,然後在「游動中尋找目標」,這個「游動」,往往就形成了無話找話。譬如寫《談習慣》,他就這樣接:「什麼是習慣?習慣就是……,習慣有兩種:好習慣與壞習慣……,當然,也有不好不壞的習慣……」;寫《苦與樂》,則寫:「世界上的事,有苦就有樂,苦,就是指……,樂,就是指……,人們一般都喜歡樂而不喜歡苦……」——看起來,「接話」似乎很通暢,但這些話都是可有可無的話,800字的文章,寫到一半還不見觀點,這是文章的一種常見病。
治這種「游動中尋找目標」的毛病,辦法是有的,如學會剖析材料,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拓展聯想思維等等,也就是說,要練好基本功。但有沒有更直接一些的訓練方法呢?有的。「先上船再說」最明顯的毛病,就是開頭羅嗦,這里介紹一種開頭的方法,即「一句話開頭法」,即,不管是材料作文還是命題作文,自己逼自己,只用一句話作開頭。
這樣做,對糾正文章開頭言不及意的毛病大有好處。由於只能用一句話,那就一定要考慮明確地亮出自己的觀點,逼使自己從對題目的思考中選取最有份量的話作開頭,促使自己對思考的內容作出比較篩選,這樣的開頭,既簡潔,又明確。一句話開頭,有利於盡早進入議論,使中心部分突出。
一句話開頭,也能使人產生一種寫作激情,如有位同學在寫《讀〈祝福〉》一文時,以一句「太不公平了!」開頭,這樣的啟動,猶如找准了感情的閘口,能有一泄千里之勢。
經常能想到以最簡潔的語言開頭,對克服「游擊」的毛病是大有好處的。
鑄煉你的語言
同樣的命題,比較接近的觀點,類似的論證結構,文章為什麼還會有高下,有的中看,有的不中看(放在考試中則出現較大的得分差距)?這主要是語言問題。時下中學生議論文寫作中,不重視提高語言水平幾乎成了一種痼疾。
議論文語言先求平實,這個原則是不錯的,前提是要論述清楚。一種觀點,一個道理,希望人家能接受,「說清」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這個觀點這個道理並不深奧,是淺顯乃至盡人皆知的,這時候的「平實」就有可能變成「寡淡無味」。用樸素的語言宣傳一個樸素真理固然很好,但能用精彩的語言宣傳一個樸素的真理將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學的議論文,觀點是明晰的,結構是嚴謹的,但習慣於用極幼稚的語言去論述,打個未必恰當的比方:很像成人穿了件小孩子的衣服。更有一種常見病,就是盲目模仿報告腔,高調官腔,靠標語口號、假話空話虛張聲勢,明明是請他談觀點,發議論,他卻要在那裡自作多情地空喊,休說讀者討厭,認為他沒有自己的思想,他自己也有可能認為言不由衷。自己空喊一陣倒罷了,教師看這樣的文章,連看七八篇,必然會頭腦發昏。
議論文寫作中,要有鑄煉語言的意識,不能僅僅滿足於「說清」。「說清」是基本要求,「說好」、「說透」是高標准要求,不力爭達到高要求,滿足於「說清」,這樣永遠不要想提高語言水平,甚至連「說清」的要求也達不到。
一句平常的句話,能不能換個引人入勝的說法?一件事,能不能描述得形象一些?一個傳統的說法,能不能用個新穎生動一些的表達方式?一組既定的句子,能不能調動一下順序?為了加深讀者的印象,可不可以用一用鋪陳渲染的手法?可不可以用排比的方法不增強文章的氣勢?可不可以借用口語俗語來陳說?可不可以考慮來一個有力的反問?……
只要常常能有這種鑄煉語言的意識,提高語言水平就不是一件難事。寫文章也`如同烹飪,一樣的材料,怎樣能把它做得「有味兒 」,自己不給自己提點要求是不行的。這個道理並不深奧。我們不少同學的「味覺」很好,但往往只用於品味人家的手藝,唯獨自己下手的時候,就馬虎了事了。鑄煉語言非一日之功,但不行動起來就永遠不會有長進。
舉例要清楚明白
議論文的舉例,為的是證明觀點,增加說服力。例子是否與觀點吻合,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力求「鮮活」,不要「陳芝麻爛穀子」,一論「勤奮」就是「懸梁刺股囊螢映雪」,一論「發現」就是「瓦特的水壺蓋」、「牛頓的蘋果」,--這些,也已經是基本道理,這里就不多說了。
寫議論文舉例,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能把個人特有的經歷當成人所周知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都有自己的閱讀積累,都存在於不同的環境之中(尤其是不同的教學環境之中),因此寫文章舉例時,就不能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別人一定知道。這種疏忽一般較多地反映在「略說」上,--因為誤認為人所周知,就一筆帶出,結果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教師甲上課說過的一件事,學生寫作時不加細述,在教師甲看,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是讓教師乙看,很可能莫明所以,認作語焉不詳。尤其是在運用典故時,由於個人的閱讀經歷的局限,如果不加說明就會形成理解上的障礙,如「這就和沒買到鞋子的鄭國人一樣了」、「鋸了竹竿進城門式的自作聰明」,是化用「鄭人買履」、「魯人鋸竿」兩則寓言,由於都只有一句話,讓讀者在理解上產生了障礙。其實,如果能稍稍加上一兩句話,甚至加上幾個短語,就能把例子敘述得比較清楚。
這「鄭人買履」和「魯人鋸竿」是典故,尚有據可考,稍加說明便可理解,有些事例不細說清楚則根本讓人不知所雲。例如,「像二十四橋的設計,就顯得很單調」,「袁隆平學的就不是屠龍之計」,--離開了一定的生活環境,這樣簡略的例子就無濟於事,因為非但讓人理解吃力,而且有可能產生歧義,其實這里說的「二十四橋」不是揚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橋,是近年南京人對新建的二十四座人行天橋的戲稱;而著名農學家袁隆平(雜交水稻發明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南京師大附中校友,對南京師大附中的同學而言,他的大名可能是如雷貫耳,但是離開這個環境,讀者可能一時就反應不過來了。
不但是這一類的例子,如果是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在用於舉例說明時也要表述清楚,因為你注意到的,感興趣的東西,別人不一定注意到或是感興趣。近年以來,有些同學常在議論文中寫進一些歌詞,借用流行歌曲歌詞,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最好能點明是歌詞,如果加上一句「有首歌中這樣唱道……」,則可以讓讀者知道這是在引用。有位同學曾在文章中寫道「一想到『我在陽光下辛勤地勞動』,我就激動無比」,教師怎麼也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搞不懂為什麼這里要加引號,也不理解這句極平淡的話為什麼會讓自己的學生激動成那樣,後來才知道這是那個月最流行的一首台灣歌手演唱的歌曲,但不是每個學生都熟悉,而教師就更加莫名其妙了。
有鑒於此,行文舉例時須要三思。
結尾不要裝腔作勢
以前聽高談闊論的大報告,我們判斷報告是否快結束,有幾種方法。一是依據內容,如他一開始就說要談四個問題,一如我們作文立提綱,談完了,即使要補充幾句,時間也會有限;二是看時間,猶如我們寫作文定字數,說了兩個小時,到了吃飯時間或是下班時間,不結束也得結束了;比較麻煩的是提綱不明,又不肯受時間限制,那就只有看情緒,報告即將結束,如文章收尾,應有規律,但是如果偏偏報告人的情緒混亂,沒有規律,就很難判斷了。比如,他忽然出語鏗鏘,揮手有力,眾人以為他即將激昂地結束自己的呼喊,於是在他每一次的喊話式的話語之後都使勁地鼓掌,哪知他呼喊之後又用舒緩的語調說起另一個話題;你正捉摸不透時,他又振臂高呼起來「讓我們…… 吧!」--這一回你以為無論如何也要結束了,哪知道他又會婉轉出下一個「但是」出來……
這種滑稽的情景誰想進來都會覺得好笑,但是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結尾如果拖泥帶水,裝腔作勢,也會讓人感到啼笑皆非,進而生厭的。
這里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學寫議論文,特別愛拉開一個「功架」,很想造出一點氣勢來,但由於底功有限,於是不得不在結尾虛張聲勢,或是採用標語口號來呼喊,或是模仿偉人作深謀遠慮狀,動輒「青年朋友們,讓我們……吧」或是「爭取作出更大貢獻吧」--這些話,偶一用之,或許還會有一點激情,倘若只會用這樣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談話,未免有點技窮了。這種「尾大不掉」是一種惡習。我們提倡利索的結尾:分析闡述完了,結論水到渠成,還有什麼可以嘮叨的?寫議論文,不是作報告,熱情與號召力不是靠空喊就能代替的。其實「熱情激盪」不過是結尾的風格一種,而結尾本可以是多樣的。
結尾處要冷靜。是否需要強調一下自己的觀點,是否需要補充一點什麼意見,是否需要說明一下值得注意的傾向,是否有必要提醒讀者對某個問題作進一步的思考……這些,在列提綱時就應有所考慮。
結尾處要冷靜,不同於驟然冷卻,要注意語言的節奏。可以小結一下自己的觀點,但不可作過多的重復,寫文章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引起人家的重視,這時候行文語言要注意「打動」人。
寫文章,尤其是議論和記敘,寫出來的話要像是人說出來的話--這樣說好像是在罵人了,但確實有些文章的語言不像是人在說話,而像沒有生命的機器。首先是不順,讀也讀不通,既沒有書面語的謹嚴,也沒有口語的那種流暢。二是沒有活氣,冷冰冰的,文章是要給人看的,見其文如見其人,一點生氣也沒有,這像什麼呢?三是生硬,有些同學盡愛寫些讓人聽不懂的話;有的盲目模仿,喜歡用歐化的句子,有的喜歡模仿港台腔,動不動「我好開心好開心哇」;還有就是堆砌詞藻,滿紙形容詞;而有的同學寫文章語言貧乏,一下筆就是「十分」、「非常」,一篇短文中能用七八個;也有人背過成語詞典,不用足了就好像對不住詞典一樣,每說兩三句話就來一個成語,弄得佶屈聱牙,結果讀者的注意力全用於對付文章的成語中去了。我們平時看同學的議論文,在論點的設立正確、論證方法符合要求的情況下,文章的語言表達是否暢達是區分「好」或「一般」的重要標准。有些同學只會簡單地模仿別人的語言,而且頑固不化,諸如「做四有新人」、「經過頑強拼搏」、「 為四化貢獻力量」之類的語言,幾乎是不要動什麼腦筋的。--不是說這樣的話不能學,但是如果只會這樣說話、總是這樣說話,誰願意聽你的?
前人評說前秦諸子文章,稱贊其「深於比興」、「深於取象」。孔子、孟子和莊子即使論說最抽象的道理,也注意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比喻。《子路、曾晰、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讓學生各言其志,曾晰說的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六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你看,他用幾句話就形象地為人們描繪出一幅治世才會有的圖景,這比說「國泰民安」、「繁榮興旺」、「小康社會」更容易讓人接受。這幅圖景,比「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要令人嚮往,因為只有在治世,讀書人才有可能在春風中縱情地歌詠徜徉,故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論說治世時則有一句「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道路上不再看到頭發花白的老人用背背東西、用頭頂著東西步履沉重地趕路了,這說明什麼呢?這就比說「生活富裕」、「民風淳樸」要形象得多。
記得上海有一年選「上海小姐」,最後一輪僅剩下兩位選手,得分一樣,因而加試一題,題目是:「對上海,你最想看到的一幕是什麼?」有一位的回答是:「在白天上班的時候,准時來了一輛公交車,車上人不多,每個人都有座位。」--話一出便贏得滿堂喝彩。上海面臨的困難當然不止是公交問題,但是公交車擁擠是盡人皆知的事,這位小姐為大家描繪出了理想的圖景,一下子打動了所有的評委,倘若她說「希望上海變得越來越美麗」、「希望上海的公交狀況得到改善」,「發展公交事業,爭取更大勝利」,那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要想讓我們的作文語言有活氣,就要多注意學習這一類的表達方式。
言之有物,不說廢話
請看下文:
某省考優拔,題系「日本憲法與英國憲法比較論」。其冠軍一卷有雲:「憲法有二種,一曰日本憲法,一曰英國憲法。日本法為東洋人所作,英國法為西洋人所作。日本法多用『挨、伊、阿、哀』,英國法多用『哀、皮、西、提』。日本法文系直行,英國法文系橫行。日本法其條文系七十九條,英國法其條文共六十三條」雲雲。閱卷者評曰:「考據詳明,日英兩國憲法條文,能列舉其數,足征於東西洋政治學,研究有素。」
文題要求「論」,作者倒底「論」出了些什麼呢?搖頭晃腦說了一通,該說的一點也沒說出,看了覺得可笑。其實這並不一定是編派出來的笑話,反觀我們一些同學所寫的議論文,也不難發現這種言之無物連篇廢話的毛病。
一篇好的文章,要說到「好」,可以好得沒有止境,通俗地說,就是沒有「上限」,進入那種境界,不是容易的事。但是達到基本要求,則不應很難,最起碼的,是做到言之有物,讓人讀了之後,能知道你想說些什麼,說出了些什麼,多多少少能留下一點印象。你的觀點,你的分析,你的結論,你的表達方式,你的語言……一句話,要有「你的」。
造成「言之無物」毛病的原因很多,除開作文態度暫不論,最主要的,是不會動腦筋。常見的,是對論題不作任何思考分析,只作簡單的解說。如給他一個題目《習慣》,他就不知道去想如何用這個題目來介紹一些新的思想成果,如何選擇一個恰當的表現形式,而是一下便循著舊有的模式發起議論來:「什麼叫『習慣』?習慣就是……。習慣有兩種:一種是好習慣,一種是壞習慣。……我們要保持好的習慣,改掉壞的習慣。……」--就文字來看,他說的這些話,一句也沒有錯,但是都沒什麼用。因為他沒說出什麼來,沒有他自己的東西,他重復的不過是最簡單的「1+1=2」之類的公理。不動腦筋,就只好重復或照貓畫虎地演繹人家的觀點,羅列人家說濫了的例子,引用人家看膩了的「名言」……,而他就是沒有力量拿出一個貨真價實的「我認為」!
另一種言之無物,是說空話說大話。題目大,他不懂得把口子縮小去開掘;題目小了,他又不懂得觸類旁通地「說開去」。不管什麼題目,他一開首便來上一通空話套話,好象不這樣就不是一篇好文章。這番且大且空的套話看上去「氣勢」很大,從形勢說到意義,從政策說到方針,要求800字的文章,他一個開場白便寫去二三百字。接著還沒有對論題作一點具體的分析,便又開始了盛氣凌人的結束語:描繪宏偉目標,展望壯麗遠景,提出更高要求,動不動「青年朋友們,讓我們………… 吧!」--讀這種文章,常常象聽一組空洞無物的口號,根本無法揣摩作者倒底想說些什麼。
這類言之無物、用廢話堆砌起來的「文章」,讀者生厭,我想作者也未必就沒有苦惱。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呢?我認為首先是於思考,努力地建立自己的觀點,即使是對真理的解說,每個人結合具體的生活實踐,也會有獨特的感受,盡量地把這種感受完整准確地表達出來,使文章有「物」,先做到這一點,大概還不算很難的事。
『捌』 辯證思維作文 論中學生自由
正福建省2011年的《高考作文評分標准解讀》中對發展等級評分是這么規定的:"依據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回、揭答示問題產生原因、見解新穎、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觀點具有啟發作用等12個評分點,不求全面,以一點突出者按等評分,直至滿分"。這一評分規定重點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思辨可以避免作文觀點的絕對化和片面性,
『玖』 如何在議論文寫作中體現辯證思維
張天偉柏拉圖說:「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一個人只有想得清楚,才能說得清楚,同樣,只有想得清楚,才能寫得清楚。在議論文寫作中,「辯證思維」顯得尤為重要,它有助於我們理性地認識事物,嚴密地分析問題,從而增強論述的嚴謹性。從政治學的角度看,辯證法是關於對立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蘊含著一些哲理,「艷而香的花大多有刺,艷者取其艷,容其不香;香者取其香,容其不艷;艷且香者取其艷香,容其有刺」說明事物既有優點,也有不足;「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唇亡齒寒」告訴我們事物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事物會向相反程,使學生的真情實感得到了升華,真切的體驗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美好情感與心靈的平台。一封封感情真摯的信,流露的是兒女的感激,一段段熱忱的評語,表達的是媽媽的感動。這一教學設計,將習作的課堂變成了生活的課堂。這樣的作文教學才是真真切切,才能打動人心。在執教「母愛的贊歌」為主題的作文教學課中,先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活動:整理關於贊美母愛的文章、歌曲、圖片等素材;和同學講講你心中的母親或者母親的故事;進行專題采訪:親人或鄰居眼中的母親。根據課下搜集的資料,小組內交流。可展示圖片,可朗讀課文,可詠唱母親的歌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