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材料作文 曹植七步詩 郭沫若 反七步詩 我要的是作文!不要那些亂七八糟的!!!
你可以寫物與物之間的辯證關系,然後引申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好能升華到精神與精神之間的關系
⑵ 關於曹丕有什麼作文素材
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回百家學說。他在位期間,平定答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其《燕歌行》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此對後世七言詩的創作有很大影響。曹丕是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領袖,對建安文學的精神架構起到關鍵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風骨」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⑶ 關於關愛的作文素材
人與人之間的關愛
人世間的關愛是永恆的,但是有一種震撼心魄的關愛是發生在一瞬間的,有時就是一個微乎其微的小動作,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無限的愛
——題記
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有很多種。例如:「母愛和父愛,這是父母給予的關愛;有親朋好友之間的關愛;還有一種人與人之間特殊的關愛,那就是陌生人給予的關愛。那種愛讓人感到溫暖,讓人感到親切。
在我的回憶中,那件事像列印機一樣把這件事深深地刻在我的腦子里,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有一次,我坐公共汽車時,我「搶」到了一個位子,在司機的旁邊,上車下車都非常方便。車開出一站後,就上來一位老奶奶。她凹下去的眼睛有著不一樣的光澤;皺皺的臉,讓人看起來十分和藹可親;高高的鼻樑又讓人覺得很嚴肅。
「有沒有人給這位老奶奶讓座呀?有沒有人給這位老奶奶讓座呀?」一位站著的中年男子高聲的說。我的耳朵差一點點兒就被震聾了。可是車上還是一片沉默,似乎每一個人都是木頭人。老奶奶充滿光澤的眼睛突然黯淡下來。那時,我正在猶豫:「到底要不要給這位老人讓座?」但如果我讓了,我就要站一路;如果我不讓,那個老奶奶的腿腳那麼不方便,會不會摔倒啊?我的良知戰勝了自身的私念,我猛然站起來;「奶奶您坐吧!」我的聲音太響亮了,所有人的眼睛都看著我,臉上不由騰起一片羞澀的紅暈。
那位老奶奶露出了微笑像茉莉花一般純潔,又像向日葵一樣美。司機也用贊許的眼光注視著我。老奶奶坐到座位上,用不是很標準的普通話對我說:「來,孩子,過來和我一起坐。」我坐了下去,老奶奶不時的摸摸我的腦袋,自言自語到: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懂事了。
這位老人的話讓我羞愧不已,因為我在那時猶豫過,還產生了不給老奶奶讓座的思想。我下車後,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不是害怕,而是興奮,幫助一個陌生人的感覺真好!雖然我在那時猶豫過!
雖然我沒有損失什麼,但那位老奶奶至少不用站一路了,雖然很小的一件事,但體現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尊重!
⑷ .請看下面的作文材料: 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
只要認真閱讀所給材料,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語句進行分析,就能化難為易了。內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詩》「廣為人容知」,便點出了是一種傳統的認識法。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詩》「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語句,則運用了逆向思維,說明看問題應從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會不同。這樣一分析,就不難確定出所給材料的主要意思:
1、對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
2、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也會不同。
3、不能用傳統的眼光看待問題等等。
精銳老師為您解答
⑸ 求一篇關於曹植的論文,3000字
「一代詩宗」曹植——論曹植對中國詩史的獨特貢獻
論文關鍵詞:曹植 中國詩史 「骨氣奇高」 「辭采華茂」
論文摘要:中國詩史「二源合一流」的嬗變大勢,文質彬彬、情文並茂,追求「壯美」的美學定位,以抒情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詩為主的詩體形式,皆由曹植垂範並師法千秋。曹植「一代詩宗」的詩史地位,是由曹植的四大貢獻奠定的。
建安詩歌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這座里程碑,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然「鄴中諸子,陳王最高」(皎然《詩式》),後世言建安詩,也莫不首標曹植。然曹植詩歌的里程碑意義何在?他究竟對中國詩歌有何獨特貢獻?本文擬從四個方面略抒己見。
曹植詩隱括《風》、《雅》,組織《庄》、《騷》,得《漢樂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繼往開來,初步確立中國詩歌「二源合一流」的嬗變大勢。
中國詩歌發展,明顯地呈現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勢走向。「二源」即以《詩經》為代表的北方詩學體系,以《楚辭》、《莊子》為代表的南方詩學體系。建安詩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風》、《雅》、《騷》人之氣骨」,二源交匯,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產物。唐代詩歌革新運動,標榜「漢魏風骨」,正是要恢復或再次確認這個大勢走向。然建安詩人真正融二源於一流,遠繼《風》、《雅》、《庄》、《騷》,近承《漢樂府》與《十九首》,下開盛唐李白、杜甫諸人,得首推曹植。曹操詩21首,全為樂府詩,內容上槁目時艱,腸斷民瘼,藝術上古直悲涼,通脫自然,顯然繼承了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和剛健質朴的風格。曹操長於四言詩,似有《詩經》遺風,然許學夷的《詩源辨體》卷四謂其「正是樂府之體,不當於《風》、《雅》求之。」吳喬的《圍爐詩話》卷二也謂曹操四言詩「不受束於《三百篇》句法」。曹操的雜言詩,包括一些遊仙詩,也似有《庄》、《騷》韻味,但主要還是源於漢樂府的雜言體和遊仙詩。所以沈德潛《古詩源》卷五稱「孟德詩猶是漢音」。曹丕詩一半以上為樂府,並且「樂府酷是本色」(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二);曹丕工於言情,大量抒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怨,這也顯然「源出於《十九首》」(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五);王粲為「七子之冠冕」,相比之下,他受漢樂府和《十九首》的影響較小一些,王粲存詩20首,樂府詩僅有5首,其詩從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皆與《十九首》相差較遠;王粲詩更多地受到詩、騷的影響,這正如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七所說,王粲詩乃「小雅、變風之餘」,劉熙載《藝概》卷二也謂「王仲宣詩出於騷」,其餘「六子」存詩太少,不足論。而曹植乃「風、雅之苗裔」(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一),曹植自己也以「有應風雅」相標榜(《與楊德祖書》),讀曹植《送應氏》、《泰山樑甫行》、《情詩》、《門有萬里客行》等,這一點,不言而自明;同時,曹植《飛龍篇》、《遠游篇》等遊仙詩,「與《楚辭》同意」(郭茂倩《樂府詩集》卷64),《雜詩》六首,「原本於《離騷》」(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卷五),所以劉熙載《藝概》卷二也謂「曹子建詩出於騷」;並且,曹植詩也多樂府,「參其樂府,皆漢氏之韻」(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二);《南國有佳人》等遊子思婦詩,「全法《十九首》意象」(同上)。因此,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卷五謂「子建之詩,隱括《風》、(儺》,組織屈、宋,洵為一代宗匠,高踞諸子之上。……然不能不推子建為極者,蓋有得於詩家之正派的宗也。」將曹植作為《風》、《雅》、《楚辭》的正宗傳人來推崇。丁晏《陳思王詩鈔原序》也謂「詩自《三百篇》、《十九首》以來,漢以後正軌顓門,首推子建,洵詩人之冠冕,樂府之津源也。」也將曹植作為詩家「正軌顓門」,作為上承《詩經》,下開陶潛、李白、杜甫的「詩家正宗」來標榜。
建安詩歌,正處於承上啟下,「二源合一流」的歷史交匯處,「三曹七子」皆為此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然真正以詩歌實績確立這個嬗變大勢者,當首推曹植。
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說得好:曹植詩,「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庄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慘遠的情調。這一切都通過他凝聚在五言詩的製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這是一個時代的事業,卻通過了曹植才獲得完成。」曹植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鍾嶸《詩品》卷上),初步確立中國詩歌「壯美」的美學定位和文質彬彬、情文並茂的發展道路。
所謂「骨氣奇高」,是說曹植詩不僅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氣,充滿氣勢和骨力,充滿追求和抗爭,顯得慷慨剛健,悲憤沉鬱,以氣取勝,以骨取勝;所謂「詞采華茂」,是說曹植詩風流倜儻,文采斐然,工於起調,善為警句,鍛字煉句,聲色和美。相比之下,曹操詩骨氣高,然詞采質朴;曹丕詩詞采美,然「婉孌細秀」(鍾惺《古詩歸》卷七);王粲詩「文若春華」(曹植《王仲宣誄》),然「悲而不壯」(劉熙載《藝概》卷二),「文秀而質贏」(鍾嶸《詩品》卷上)。建安詩人唯曹植華麗其容,風骨其實,「詞采華茂」因「骨氣奇高」而不致流於浮艷纖柔,「骨氣奇高」又因「詞采華茂」而不致陷於平淺粗豪,真乃文質相稱,情文並茂,壯哉美哉,美哉壯哉!所以成書《多歲堂古詩存》稱「魏詩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傷於弱,風雅當家,詩人本色,斷推此君。」吳質《答東阿王箋》即以「文彩巨麗」贊美曹植;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的關系》一文中,將「華麗壯大」作為建安文學的一大特徵E3;李澤厚的《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上)》也指出:「曹植的詩中,這一點(華麗壯大)表現得最為明顯,並且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建安以前,《詩經》天然古拙,《楚辭》風華流美,到《漢樂府》則剛健質朴,《古詩十九首》則平淡自然,而曹植熔鑄《風》、《雅》、《楚騷》,得《漢樂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終於鍛煉出了「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壯美品格而「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古今,卓爾不群」(鍾嶸《詩品》卷上)。
劉勰《文心雕龍·風骨》雲:「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嗚鳳也。」高度評價了風骨與詞採的統一,並譽為文中鳳凰,同時譏笑有風骨而缺文采者為文中鷙鳥,有詞采而乏風骨者為文中野雞。牟願相《小潞草堂雜論詩》雲:「曹子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左思得其氣骨,陸機摹其詞采。左一傳而為鮑照,再傳而為李白;陸一傳而為大、小謝,再傳而為孟浩然,沿流溯源,去曹益遠。」Es]陸機、謝靈運、謝眺等人,受曹植「詞采華茂」的影響,以至愈演愈烈,繁衍出六朝詩歌的「采麗競繁,剛健不聞」(陳子昂《修竹篇序》);另一方面,左思、鮑照,其實還包括阮籍、陶潛、庾信、陳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繼承發展曹植「文中鳴鳳」的精神,形成「盛唐雄贍」(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的壯美詩風。陳子昂的詩歌革新運動,上接「漢魏風骨」,要求新詩歌應「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修竹篇序》),李白的「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雲》),要求風骨與清發的結合,皆與曹植的「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一脈相承。難怪杜甫要「詩看子建親」(《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子建文章壯」(《別李義》),特別親睞曹植,標榜曹植的壯美詩風;難怪尚鎔《三家詩話》將曹植、李白、杜甫等人作為「文筆鳴鳳」的代表詩人,丁晏《陳思王詩鈔原序》將李白、杜甫作為曹植的傳人,認為李、杜「接武子建」,「其源皆出於子建」(《曹集銓評》附錄)。因此,我們可以說,阮籍、左思、鮑照、庾信、陳子昂以及盛唐詩的「雄贍」,乃至整個中國詩歌「壯美」的美學品位和文質彬彬、情文並茂的發展道路,是由曹植初步確立。
曹植詩「情意有餘,洶涌而發」(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結束了中國詩歌在言志、緣事、緣情之間的左右搖擺,確立了抒情的文化品格。
《詩經》以言志抒情為主,其中有少數詩歌,如「民族史詩」、《七月》、《氓》等有明顯的敘事傾向。《楚辭》也以抒情為主,但敘事性大為增強,《離騷》作為一首自傳體政治抒情詩,回顧半生經歷,探索未來道路,便大量用賦的手法;《招魂》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也多用體物鋪敘筆法;《卜居》、《漁父》更是明顯的散文化、敘事化。《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以敘事為主,《東門行》、《病婦行》、《孤兒行》、《陌上桑》等皆為成熟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更是達到我國古代敘事詩的最高成就。《古詩十九首》「深衷淺貌,短語長情」,又以抒情為主。中國詩歌雖以抒情言志為發端,但其發展實在是依違於志、情、事之間,左右擺擺,自曹丕的「文氣」說、陸機的「緣情」說始,中國文學方覺醒、獨立,中國詩歌方確方向,以情為本。然「文氣」說、「緣情」說的出王主要受到建安詩歌的啟發,是對建安詩歌「慷慨l、氣,磊落以使才」(劉勰《文心雕龍·明詩》)、「遭亂流寓,自傷情多」(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詩序》)的總結提煉。而真正代表「文氣」、「緣情」理論的實績,以創作實踐確立中國詩歌抒情品格的詩人,當首推曹植。 《古詩十九首》雖以抒情為主,但畢竟數量太少,情感單純,不外乎男女情愁和士子失意兩種,不足與《漢樂府》一代敘事詩風相伉儷。曹操詩氣雄力堅,情悲意壯,但所抒之情也大多局限於悲壯粗豪一類,並且不少詩作,如《對酒》、《度關山》、《薤露行》、《苦寒行》、《蒿里行》等,仍然受漢樂府「緣事而發」影響,有著明顯的敘事性。曹丕「工於言情」,但也偏於男女之情,其反映政治、軍事題材的詩,如《煌煌京洛行》、《秋胡行》、《令詩》、《黎陽作》等,也多鋪陳其事而直言之。「七子」中唯王粲、劉楨多抒情詩,但數量、質量皆遠不能與曹植比肩。曹植詩「本乎性情(丁晏《陳思王詩鈔原序》),慷慨高歌不減乃父,「柔情麗質,不減文帝」(鍾嶸《詩品》卷上),並且無情不可抒,無意不可達,《白馬篇》之豪壯、《薤露行》之慷慨、《送應氏》之悲涼、《七哀詩》之哀怨、《美女篇》凄婉、《雜詩》之纏綿、《贈徐幹》之坦誠、《野田黃雀行》之沉痛、《贈白馬王彪》之沉鬱、《當牆欲高行》之憤激、《泰山樑甫行》之凄慘……,故庾信的《傷心賦序》謂曹植詩「千悲萬恨」,張戒的《歲寒堂詩話》卷上也謂「子建、李、杜皆情意有餘,洶涌而後發者也。」陳祚明的《采菽堂古詩選》卷六也說「真切情深,子建所長」,方東樹的《昭昧詹言》卷二也稱曹植「情至之語,千載下猶為感激悲涕。」曹植詩不僅感情豐富、強烈,而且抒情手法多樣、精湛,如《贈白馬王彪》,或情附於事、或以景托情、或引類譬喻、或直抒胸臆、或旁敲側擊、或反面襯托、或側面渲染,各種手法交替使用,彼此生發,將一腔生離死別、骨肉情深、憂讒畏譏、含冤負屈、報國戀君、憂生患死等種種復雜情感,抒寫得淋漓盡致、深沉感人。
而曹操的第一抒情佳作《短歌行·對酒當歌》,抒思賢之情,主要用了比喻和直陳手法;曹丕的第一抒情佳作《燕歌行·秋風蕭瑟》,寫離別之情,主要用了以景傳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相比之下,皆顯得感情色彩單一,表現手法也單一。所以王世懋的《藝圃擷余》雲:「古詩,兩漢以來曹子建出而始為宏肆,多生情態,比一變也。」正是因為這「始為宏肆,多生情態」的「一變」,結束了中國詩歌在言志、緣事、緣情之間的徘徊游移狀態,確立了抒情詩在詩壇的正宗地位,從此,詩主性情,文主事理的格局形成,後世論詩,當然要「祖述子建」了。
四
曹植詩長於五言古體,並以眾多的數量、廣泛的題材、上乘的質量,確立了五言詩在中國詩壇的牢固地位。
曹植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大力抒寫五言詩的詩人。《詩》、《騷》無標準的五言詩;西漢文人詩壇荒涼,蘇、李五言詩系後人偽作;漢樂府首開五言風氣,但畢竟以雜言為主;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全系五言,然題材狹窄,數量太少。五言詩,「暨建安之初」,方「五言騰踴」(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經「三曹七子一蔡」的努力,才「彬彬之盛,大備於時」(鍾嶸《詩品·總論》,並垂式千秋,成為中國詩歌之一主要體式。而整個建安,只有曹植才是第一位大力抒寫五言詩的詩人。據逯欽立輯校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現存建安五言詩162首,而曹植一人就有65首,佔了整個建安五言詩的27.7%;第二名是曹丕,五言詩23首;第三名是王粲,五言詩16首,皆遠不能與曹植比肩。
從題材范圍來看,曹操五言詩「治國平天下」,多言政治、軍事、民情等國家大事;曹丕五言詩「恩怨相汝爾」,多限於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怨;「七子」中唯王粲、劉楨五言詩稍多,其餘不足言,雖題材較廣泛,但畢竟數量太少。而曹植五言詩,上自王公貴族,下至貧民百姓;大涉家國之事,小及人際私情;神如靈飛龍,俗如蝦鱔浮萍,無事不可入,無意不可言,極大地開拓了五言詩的題材領域和反映生活的能力,並且詠史詩、詠懷詩、詠物詩、寄贈詩、山水詩、田園詩、遊仙詩、邊塞詩等等,皆有涉獵,真可謂「備諸體於建安者,陳思也」(胡應麟《詩藪·內篇》卷二)。後世詩人,阮籍的《詠懷》詩,從題材內容、藝術形式、表現手法都與曹植後期詩的憂生患死,比興含蓄,一脈相承;左思的《詠史》,與曹植的《三良詩》、《蝦鱔篇》、《豫章行》直接相通;陶淵明的詠史、詠懷詩,也是繼承了曹植、阮籍、左思的路子,其田園詩也受曹植《芙蓉池作》、《公宴》等「憐風月、狎池苑」(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詩作的啟發,陶淵明的《還舊居》與曹植的《送應氏》也形神兼似;郭璞的《遊仙詩》與曹植的遊仙詩更是一體相傳;謝靈運「其源出於陳思」(鍾嶸《詩品》卷上),其山水詩受到曹植山水景物描寫的影響;鮑照樂府及邊塞詩,也顯然與曹植相關聯;鮑照的「白馬驛角弓」便源於曹植的「白馬飾金羈」。所以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二謂「《蝦鱔篇》,太沖《詠史》所自出也;《遠游篇》,景純《遊仙》所自出也;《南國有佳人》等篇,嗣宗諸作之祖;《公子敬愛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諸子皆六朝巨擘,無能出其范圍,陳思所以獨擅八斗也。」陳子昂的五古《感遇》詩,與曹植五古「不逾分寸」(施朴華《峴俯說詩》),李白的「古風」、 杜甫的「五古」,「其源出於子建」(丁晏《陳思王詩鈔原序》)。由此可見,曹植五古的題材、體式,對後世詩歌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難怪後世言五古要「祖述子建」(吳喬《圍爐詩話》卷一),「必首思王」(張炎《曹子建集七卷本序》)。
藝術質量上,曹植五古深於取象,善為比興,大量詩作,通篇用比興,在建安詩壇,可謂「集比興之大成」、「開一代風氣」;曹植詩工於起調,善為結語,曹植以前,古詩不假思索,無意謀篇,自曹植,方「有起,有結,有倫序,有照應」(沈德潛《說詩啐語》卷下),並且「結名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詩法篇》),曹植有此成就,實在是大不易;曹植詩功於錘煉,善為警句,而曹植以前,古詩「平平道出,無用工字面」,自曹植,方鍛字煉句,後世詩人爭相效仿,甚至「唐人詩眼本於此」(謝榛《四溟詩話》卷二);曹植詩對仗工整,平仄妥貼,對齊永明體及唐近體詩,也多有啟發;曹植詩詞詩采華茂,粲溢古今,卻「渾然天成」、「文質適中」(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二、卷三),將樂府詩的通俗和《十九道》的典雅相融合,「形成自己全新的語言風格」;此皆曹丕、王粲所不及,曹操更是無此「文心」,無意「雕龍」。
正因為如此,吳喬的《圍爐詩話》雲:「五言盛於建安,陳思為之冠冕,潘、陸以下無能與並者。子美言『詩看子建親』,故蘇子瞻雲詩至子美一變也。元和、長慶以後,元、白、韓、盂嗣出,杜詩始大行,後無出其范圍者矣。今之論詩者,但當祖述子建,憲章少陵,古今之變,於斯盡矣。」此話雖不免溢美,但曹植確立五言的地位,開五古一代詩風,則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綜上所述,中國詩史「二源合一流」的嬗變大勢,文質彬彬、情文並茂,追求「壯美」的美學定位,以抒情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詩為主的詩式形式,皆由曹植垂範並師法千秋。雖然詩歌的藝術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但人為因素,大家手筆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古人將曹植列「古今三大詩家」(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二)或「古今四大詩聖」(潘德輿《養一齋詩話》七),這絕非過譽之詞,這是由曹植對中國詩史的獨特貢獻所奠定的。
⑹ 評價曹植作文1000字
歷史上復醇香悠遠的曹制植七步成詩的故事。曹植在文學上的成就極高,他的的確確配得上謝靈運"才高八斗"的評價,他青年時期的詩,多以宴飲游樂為主要內容,後來創作的詩文則以抒憂發憤為主,最著名的有《洛神賦》、《贈白馬王彪》、《求自實表》等。曹植,字子建。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他把五言體詩歌推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峰。著名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如此也可看出他的才華。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時侯隨軍奔波,直到13歲才在鄴城安定下來。此後他與當時著名文學家王粲、徐擀,沉琳、劉楨等人寫詩作賦,名聲很快就傳播開了。在曹操的幾個兒子中,曹植是最有才華的,曹操也因此想"廢長立幼",立曹植為太子。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植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誤事,出了不少差錯。使得曹操無法接受,對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於察言觀色,籠絡人心,終於被立為王太子。曹丕即位以後,開始整治當初的對手,曹植是首當其沖的一個。他幾次想加罪於曹植。
一次,曹丕刁難曹植在七步內做一首詩,不然,將被治罪,曹植踱步成句,流下千古名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⑺ 曹植小傳(作文)
曹植小傳
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①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②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台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台,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③,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徒封臨菑侯。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
【譯文】
陳思王曹植,字子建。他十多歲就能誦讀《詩經》《論語》以及數十萬字辭賦。他還擅長寫文章。曹操曾看過他的文章,問他:「你是求人代筆的吧?」曹植跪下答道:「孩兒開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筆就能寫成文章,只要父親當面試試就知道了,為什麼要求人代筆呢?」 當時恰逢鄴城銅雀台剛剛建成,曹操把兒子們都帶上台去,讓他們各自作一篇賦。曹植落筆如飛,轉眼寫成,而且寫得值得欣賞。太祖很驚奇。曹植所乘坐的馬車,所穿的服飾都不追求華麗,每次進見曹操,(曹操)用很難的問題詰難他,他都能應聲而對,因此,特別被曹操寵愛。建安十六年,被封為平原侯。十九年,又被封為臨淄侯。
曹操帶兵去攻打孫權,讓曹植留守鄴城,告誡他說:「我先前當頓邱令時,只有二十三歲,想想當時的所作所為,至今我也不後悔。現今你也二十三歲了,可以不努力嗎!」曹植一方面憑借自己出眾的才華被認為與眾不同,另一方面還有丁儀、丁廙、楊修等人作為輔佐。曹操猶豫不決,幾次想把他立為太子。然而曹植處事任性,從不掩飾自己,飲酒不知節制。而曹丕處事處處小心,刻意掩飾自己,宮女和曹操身邊的人都一齊替曹丕講好話,因此曹丕就被立為太子。二十二年時,曹植增邑五千戶,加上先前的共有一萬戶。
曹植曾經乘車在專供皇帝行車的御街上行駛,徑直從司馬門出宮。曹操知道後非常惱怒,管理守衛宮門的官員被判死罪。從此就加強了對諸侯的法規禁令,而曹植也日漸失寵。曹操害怕自己死後出現混亂,又因為楊修很有才華,足智多謀,而又是袁紹袁術的外甥,於是就捏造罪名殺了楊修。曹植內心更加感到不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擔任征虜將軍,想派他帶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呼曹植前來要告誡他應注意的事宜。曹植卻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於是很懊悔地罷免了他。
⑻ 請大家提供有關曹操曹否曹植的資料,逸事和詩文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詩人,今存詩20餘首。他的一部分詩真實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和百姓的苦難。如《蒿里行》記錄了漢末董卓之亂前後最黑暗混亂的一段歷史,描繪了軍閥爭權奪勢所造成的悲慘現實:「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另一部分詩抒發了他的人生抱負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觀滄海》寫登臨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見所感,展現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氣概和寬廣博大的胸懷;《龜雖壽》抒寫了年命有盡而老當益壯的積極進取精神;《短歌行》抒發了求賢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業的決心。曹操創造性地用樂府古題寫時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時的輓歌,在曹操筆下卻以其反映現實的鮮明性被稱為「漢末實錄」。此外,他的四言詩為已經僵化板滯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僅用自己的創作開風氣之先,而且以其對文學的倡導,為建安文學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體現了迥異於漢代的清峻、通脫、華美、壯大的風格。他的代表作《讓縣自明本志令》、《舉賢勿拘品行令》都寫得樸素自然,清峻簡約,不受禮法約束,不加雕飾,直抒胸懷,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於公元220年廢漢獻帝自立,是為魏文帝。現存詩約40首,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備,多為對人生感慨的抒發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題材上除一部分寫游賞之樂的宴遊詩外,以表現遊子行役思親懷鄉、徵人思婦相思離別居多。借傳統題材表現了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時代氣氛,以及人生多故的傷離憫亂。風格清麗婉約。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對後代歌行體詩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一描寫女子在凄涼的秋夜裡輾轉難寐,思念遠人,細膩委婉,纏綿悱惻,傳誦不衰。曹丕文章的語言漸趨華美,排偶氣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較濃重,代表了文章由質趨華的傾向。如《與吳質書》在追念舊游、感傷逝者中,描繪出友人的情懷與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愴真摯,語言流暢婉轉,文筆清秀雋麗,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並茂的傑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為曹操第四子,天資聰穎,才華過人。現存詩90多首,創作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兩類,一類感時傷亂,如《送應氏》二首寫洛陽荒蕪殘破景象,《泰山樑甫吟》寫邊海人民極端貧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對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類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如《白馬篇》借英姿颯爽、急赴國難的幽並游俠兒的形象,表達了自己「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邁感情。
後期主要抒寫自己遭遣被棄的悲憤不平。題材大致有四類:一是抒發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憤懣,代表作是《贈白馬王彪》,全詩共分七章,憤怒控訴曹丕集團對兄弟諸侯的殘酷迫害,抒發了自己悲痛、恐懼、凄涼、憤慨等種種曲折復雜的感情。二是傳統的閨怨題材,借思婦、棄婦的怨嘆,表白自己的心跡,如《七哀詩》代思婦立言,從中寄託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像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懷言志,如《雜詩》其五直抒慷慨報國不甘閑居的志向。四是遊仙詩,除少數表現求仙得道、服食長生外,大都是借遊仙這一傳統題材曲折表達了因人世險惡而隱居避世的嚮往。
曹植詩歌文采氣骨兼備,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對詩歌的題材和內容進行了多方面開拓,藝術上注重聲色的描繪和技巧的琢磨,富於創造,大大豐富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鍾嶸《詩品》評價其詩曰:「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現存詩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詩。他以自己傑出的創作為我國古典詩歌從朴質無華的民歌向體被文質的文人詩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不愧是建安詩壇最傑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辭剴切,敘事論理簡練有序,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引經據典,彷彿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如《求自試表》博引典實,反復設喻,層層推進,情詞懇切,將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於事功之情抒發得既淋漓盡致又委婉曲折。藝術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駢儷句式,但能駢散相間,句子長短參差,錯落有致,因而工整而無萎弱之弊。
其《洛神賦》是黃初三年(222)曹植過洛水時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傳說,有感而作。全篇筆觸細膩,文辭艷麗,惟妙惟肖地刻畫了神女美好、靈動而又虛無縹緲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無盡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悵惘。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賞析
曹 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 《龜雖壽》四解(章)。
當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樂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關於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不符,不可置信。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九月,公引自柳城還,……十一有至易水」,他應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臨碣石」、「觀滄海」。至於碣石山位於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沉入現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海中,或以為就是現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樣,在曹操登臨時,它應是傍海一帶較高的石山。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麼」,是嘆美之詞。「澹澹」而加嘆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 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參見《古詩歸》卷七鍾惺評語)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
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值得指出的是:客觀自然景物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必然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理解、融會、取捨、強調,然後形成藝術的產品。這種產品,既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凝結。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純客觀的照相式製作。
另外,曹操現存二十餘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內容卻是全新的。沈
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卷五)這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這種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曹操這個功績,也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
[三國·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傳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
不然就要殺他的頭,曹植憤然寫了這首詩。豆和豆秸是同一個
根上長出來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把鍋內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長逼弟弟,十分貼切感人。
[七步詩簡析]
對於七步詩的作者,謝靈運曾這樣評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這是說,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擔(石),曹植一個就佔了八斗,八斗為一擔。(《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關於七步詩的傳說很多,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七步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七步詩》的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後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麼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七步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⑼ 我心中的曹植 作文(500個字左右,四年紀水平)
歷史上醇香悠遠的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曹植在文學上的成就極高,他的的確確配得上謝靈運"才高八斗"的評價,他青年時期的詩,多以宴飲游樂為主要內容,後來創作的詩文則以抒憂發憤為主,最著名的有《洛神賦》、《贈白馬王彪》、《求自實表》等。曹植,字子建。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他把五言體詩歌推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峰。著名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如此也可看出他的才華。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時侯隨軍奔波,直到13歲才在鄴城安定下來。此後他與當時著名文學家王粲、徐擀,沉琳、劉楨等人寫詩作賦,名聲很快就傳播開了。在曹操的幾個兒子中,曹植是最有才華的,曹操也因此想"廢長立幼",立曹植為太子。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植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誤事,出了不少差錯。使得曹操無法接受,對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於察言觀色,籠絡人心,終於被立為王太子。曹丕即位以後,開始整治當初的對手,曹植是首當其沖的一個。他幾次想加罪於曹植。
一次,曹丕刁難曹植在七步內做一首詩,不然,將被治罪,曹植踱步成句,流下千古名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