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方名人軼事 作文素材
焦耳求知——好學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葯,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⑵ 外國文人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之文人掌故篇
文人掌故篇
中國現當代部分
抗戰時期,聞一多在西南聯大任教授,生活非常困難。象他這樣的名教授,生活要好一點很容易,可以用他的專業知識發點國難財,但聞一多對此不屑一顧。他家7口人住在城郊的簡陋的農舍里,朋友們看了心中難受,但聞一多不以為然,高吟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並說:「教了好多年杜甫的詩,只有親身體現了之後,才更能領會到杜甫的心情的胸懷。」
中國的老一輩的知識分子,大多是最可尊敬的人。他們安貧樂道,以天下為己任,看看聞一多,身住茅屋,並不感到悲哀,而是以杜甫為榜樣,實在可敬。中國的知識分子,你只要看得起他,尊重他,信任他,讓他有施展才華的環境,他就會努力工作而不大地計較報酬。但是,有時候我們連這一點也做不到,把他們稱為「臭老九」,以整他們為樂事,這實在是民族的悲劇。
1948年夏,朱自清貧病交加。某天,吳晗拿著一張紙來到朱自清的家,叫他簽名,那張紙是寫著「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吳晗看到他的情況,便湊過來說:「這次你……」但朱自清只看了一眼,即那起筆,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領取這種侮辱性的施捨。」他當即簽了名。就在這一年,朱自清貧病而死。
說到有骨氣的文人,當數朱自清。毛澤東有一篇《別了,司徒雷登》的文章,選入高中語文教材,所以連高中生也知道朱自清寧死不領美國的救濟麵粉的事。在晚清,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抗戰時期,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都可以找到不少顯示出民族骨氣和清高氣節的文人,然而,奇怪的是,到了後來,就很少聽聞這樣的事了。最能體現「士可殺不可辱」的,就是老舍、傅雷、李廣田、翦伯贊、周瘦鵑等人的無言的抗爭。現在的不少地方的中小學教師,還要靠「父母官」發工資,按時發的就謝天謝地,經常聽聞有拖欠幾個月,但那些教師仍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這是否也是「骨氣」的體現?
中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的最高學歷是北京大學預科畢業,他主要靠自學成才。他20歲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他制定了詳細的自學計劃,用了10年時間,系統地閱讀了先秦諸子和歷代名家的著作,以及世界名著,自學的范圍,還遍及政治、歷史、地理和外語等。他讀名著,一般要讀三遍,第一遍叫「鳥瞰」,第二遍叫「精讀」,第三遍叫「消化」。他主張學習任何著作,一定要用心提取其精華,化為自己的血肉。
一般人只知道,茅盾是我國的文學巨匠,他的《子夜》、《林家鋪子》、《蝕》等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理。但是,恐怕很少有人會知道,茅盾其實也是個自學成才的人。北京大學預科,充其量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三年級吧,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學巨匠,和他那10年的自學之路是分不開的。我們現在也不乏自學的人,但象茅盾那樣,有明確的目標,有詳細的計劃,有科學的方法的,恐怕不多吧。我自己也曾有過這樣或那樣的自學打算,但終因無決心,更無恆心,結果一事無成,想想茅公,看看自己,悲從中來,如今垂垂老矣,尚能學否?
作家艾蕪青年時代十分困苦,1925年,他離家飄泊,給人做雜役,艱難謀生。他由四川到雲南,由雲南到緬甸,一路上都帶著書、紙筆和一隻用細麻繩系著瓶頸的墨水瓶,從不離身。他每到一處,便抒寫見聞和斷想。1927年冬,他終於發表了第一篇小說。總結這段文學生涯,他說:「那是『墨水瓶掛在頸子上』的寫作」。
人們也會說「苦難出作家」「憤怒出詩人」之類的話。這樣的話,不無道理。一個養尊處憂的人,肯定伴隨著慵懶,很難從事艱苦的寫作生涯;另外,生活悠閑者,他的生活圈子也相對狹窄,也不容易寫得出有深刻體會內容的,接近人民大眾的力作。艾蕪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南行記》等作品,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位。而他的《南行記》,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歷程中,靠著「掛在頸子上的墨水瓶」寫出來的。我常常想,為什麼上世紀上半葉的戰亂事期,我們產生了那麼多的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到了和平時代,他們怎麼都變得平庸無奇,光芒盡失?難道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上世紀20年代,語言學家王力在法國留學。他窮得交不起學費,有時連飯錢也沒有。一位在巴黎的中國教授見他法語學得很好,就建議他翻譯一些不國文學作品寄回國內,換點稿酬。王力後來把稿子寄到商務印書館,被採用了,並一發不可收。是誰垂青王力?是編輯葉聖陶。由於他的扶持,王力在異國度過不少難關。1932年,王力獲法國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到清華大學執教。他經常對人說:「我在巴黎上大學的學費,都是葉老給的。」直到解放後的1950年,王力與葉聖陶第一次見上面。王力晚年,在他的《音韻學初探》的扉頁上,寫著這樣的一行字:「獻給葉聖陶先生。」
這個故事發人思考的是:王力為什麼在1932年回國,直到1950年才有想到去親自感謝恩師?這18年中,葉聖陶怎麼沒有因王力不親自來感謝而譴責他忘恩負義?這兩件事都沒有發生,而他們也安之若素,這就很值得探討了。我們今天,也不時可以從報上看到一些「師」與「生」罵戰甚至打官司的新聞,與葉王二人相比,不是應該感到慚愧嗎?古語有雲:君子之交淡如水。葉老認為,扶持後輩,是應盡的義務,並不需要感恩;王力認為,對恩師最好的感激,就是干出成績,為國家為民族爭光。於是,就有了這個我們不大理解的兩人神交二三十年的故事。
1930年,20歲的臧克家報考青島大學,數學0分,作文只寫了三句雜感:「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成幻光,誰便沉入無底的苦海。」按說,肯定無法考取。但主考者聞一多,卻從這三句雜感中看出臧克家的才氣,破格錄取。三年後,臧克家的詩集《烙印》出版,轟動一時,臧克家也成了譽滿中華的詩人。
故事感想:一是,如果臧克家今天參加高考,肯定落榜無疑。現在的高考講究的是五科綜合或六科綜合。數學考了個0分,總分如何上得去?二是,再說那作文,現在的作文都有字數的要求,800字以上;也有內容的要求,如什麼「材料」,什麼「話題」,臧克家那三句雜感,連同標點,只有30個字,內容也有點費解,這是任何改卷老師都會打0分的。兩科0分,還考什麼?三是,在三十年代,高考的形式很隨意,或者說很靈活,只要主考者認為可以,就能錄取,不是嗎,聞一多一句話,臧克家就成了青島大學的大學生了。四是,如何看待臧克家這樣的學生。我們現在不是也有韓寒那樣的例子嗎?韓寒還寫出了一、兩部長篇,大學尚且拒之門外,就憑臧克家那三句雜感即錄取他,確實要很具慧眼,同時也要有如此的錄取新生的自主權。現在我們的體制,又如何能做到?五是,有人可能會說,臧克家和文革時期的「白卷英雄」張鐵生不是一樣嗎?我說,那區別就大了。張鐵生是白卷一張,再胡謅幾句;而威克家是三句被朱自清慧眼看出才氣的「雜感」。三年之後,一位新星就在中國詩壇升起,事實證明了,聞一多做得很對。六是,我們今天的高考制度,是否也可以作某些大膽的改革,讓眾多類似臧克家、吳晗、錢鍾書的偏才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沈尹默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書法家。從8歲起,他就在父親的教導下,苦練書法,到二十多歲時,已自認為功力深厚,不時為朋友題字。1909年的一天,他聽到時約30多歲、任小學教員的陳獨秀評他的字「其俗在骨」,沈尹默雖然氣憤難堪,但他認真反思,覺得自己寫的字確有格調不高的俗氣。於是,他決心再苦練,每天用大狼毫臨寫漢碑。為了練腕力,他把一面小鏡子放在腕背上。就這樣,一練3年,到他29歲時,終於克服了「其俗在骨」的毛病。
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任總書記,這是許多人都知道,他同樣是一位文人學者,書法大概也差不到哪兒去,但是似乎未聞他也算一位書法家。既然他不是書法家,那麼他說了一句「其俗在骨」的話,其實是不必在意的。但是沈尹默並不是這樣,他認真檢討自己的字,發現的確並不高雅,還有改進的地方。於是,他又苦練了3年,終於克服了「其俗在骨」的毛病。這個故事當然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對別人的批評,要認真反思,找出毛病,努力克服,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可惜,如今,虛懷若谷的人並不太多,相反,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隨處可見。文人之中,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做法也日漸稀少,反而一言不合或一文引發即會鬧上公堂,這樣的風氣,對文藝的發展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在中國,巴金是唯一的一位自解放以來,沒領過一分錢工資的作家。巴金雖然德望重,但他從來不做生日,謝絕別人為自己祝壽。巴金從來沒有想過把錢財留給子女,幾年前,他把稿費中的大部分15萬元捐給了國家,作為籌建中國現代文學資料館之用。
巴金在文學上的成就,早已鐫刻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史冊上。他除了文字好,還有品格好,上面的事跡雖短小,內容卻很豐富。一是,他自建國以來,沒有拿過國家一分錢工資,這在中國的作家之中是唯一的一位。沒有工資,就必須「賣文為生」,促使自己筆耕不輟。二是,他淡薄功名,不喜歡別人對自己歌功頌德,表現在他每年的生日,他都不事慶賀,這就難怪他在暮年之際仍能爭取到時間和精力,寫出多卷的非常有價值的《隨想錄》。三是,他知道怎樣對待兒孫才是真正的愛護。不少人在自己有權有勢時,除了為自己建造安樂窩,還為兒女,為兒女的兒女也預先建好一處處的安樂窩,而巴金老,卻將稿費的大部分共15萬元的錢捐獻給國家,他雖然已是個百歲老人,但他比許多年輕得多的人都清醒。
⑶ 作文素材名人事例外國古代80字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定避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歷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2、孫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村亨村的普通農民家庭.由於他後來在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焦」所以又叫孫中山.他在少年時就有救國救民的志向,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1894年,中山甲午戰爭爆發,在民族危難中,他走上了資產階級革命道路.同年冬,孫中山在香山創建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他親自為同盟會制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並在1911年武昌起義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1924年1月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建立了國共兩黨和各界人民的統一戰線.?
作為20世紀中國的巨人、偉大的愛國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建立了不朽的業績,他領導了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為後來的革命運動開拓了道路;他推翻了封建帝制創建了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共和國,他是輝煌的歷史里程碑;他的思想理論體系和他指定的政綱不愧為正規的全面推進中國近代化的理論和方案;他為建立一個獨立、統一、民主和富強的中國而獻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的華僑中,創建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小團體———興中會.在入會誓詞中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革命主張.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在廣州和日本橫濱等地也建立了興中會組織.1895年和1900年,他領導興中會並聯絡會黨發動了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
為了在中國實現民主革命的偉大目的,孫中山在海外進行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和准備工作,並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保皇派展開了激烈斗爭.在這場斗爭中,孫中山明確指出:革命與保皇,「理不相容,勢不兩立」,充分表現了他鮮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場.
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小團體,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同盟會的成立,推進了民主革命形勢的發展,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積極開展宣傳組織工作.1905年11月,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創刊.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將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歸結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並以《民報》為陣地,同保皇派就中國要民主共和制度,還是要君主立憲制度;走革命道路,還是走改良道路等重大問題,展開針鋒相對的大論戰.通過論戰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備和輿論准備.
在革命派與改良派論戰的同時,孫中山發動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在全國各地也發生了許多群眾自發的反封建斗爭.這些起義和斗爭,猛烈地沖擊著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中部總會推動下,在武昌發動武裝起義,佔領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武昌起義得到廣泛響應,全國很多省份相繼宣布脫離清朝政府,擁護共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陷於土崩瓦解之中.
孫中山在美國獲悉武昌起義捷報後,於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響應武昌起義的十七省代表在南京舉行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領導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並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法令.但是,清政府中掌握實權的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一面指使部下聯名通電,反對共和;一面又施放擁護共和的煙幕,迷惑革命黨人.在中外反革命勢力的壓力下,軟弱的資產階級被迫妥協讓步.孫中山在清帝退位後,辭去了臨時大總統職務.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手中.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孔子哲言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3、最負盛名的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同時是英國當時煉金術熱衷者.他在1687年7月5日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石.牛頓還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地發明了微積分.他總共留下了50多萬字的煉金術手稿和100多萬字的神學手稿.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的智商:190
少年牛頓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蘭林肯郡小鎮沃爾索浦的一個自耕農家庭里,牛頓誕生了.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親人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為了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並且竟活到了85歲的高齡.牛頓出生前三個月父親便去世了.在他兩歲時,母親改嫁給一個牧師,把牛頓留在外祖母身邊撫養.11歲時,母親的後夫去世,母親帶著和後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頓身邊.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強,這種習性可能來自它的家庭處境.
大約從五歲開始,牛頓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鍾、折疊式提燈等等.
傳說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後,自己製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後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的跑動,於是輪子不停的轉動;又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鍾.每天早晨,小水鍾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他還喜歡繪畫、雕刻,尤其喜歡刻日晷,家裡牆角、窗檯上到處安放著他刻畫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
牛頓12歲時進了離家不遠的格蘭瑟姆中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隨著年歲的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實驗.他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經寄宿在一位葯劑師家裡,使他受到了化學試驗的熏陶.
【牛頓的成就】
力學方面的貢獻
牛頓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了物體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牛頓三定律):①任何物體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時,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不變,即原來靜止的繼續靜止,原來運動的繼續作勻速直線運動.②任何物體在外力作用下,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其動量隨時間的變化率與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通常可表述為:物體的加速度與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一致.③當物體甲給物體乙一個作用力時,物體乙必然同時給物體甲一個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直線上.這三個非常簡單的物體運動定律,為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其他學科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定律的內容伽利略曾提出過,後來R.笛卡兒作過形式上的改進,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內容.第三定律的內容則是牛頓在總結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結果之後得出的.
牛頓是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他在1665~1666年開始考慮這個問題.1679年,R·胡克在寫給他的信中提出,引力應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地球高處拋體的軌道為橢圓,假設地球有縫,拋體將回到原處,而不是像牛頓所設想的軌道是趨向地心的螺旋線.牛頓沒有回信,但採用了胡克的見解.在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數學方法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把地球上物體的力學和天體力學統一到一個基本的力學體系中,創立了經典力學理論體系.正確地反映了宏觀物體低速運動的宏觀運動規律,實現了自然科學的第一次大統一.這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次飛躍.
牛頓指出流體粘性阻力與剪切率成正比.他說:流體部分之間由於缺乏潤滑性而引起的阻力,如果其他都相同,與流體部分之間分離速度成比例.現在把符合這一規律的流體稱為牛頓流體,其中包括最常見的水和空氣,不符合這一規律的稱為非牛頓流體.
在給出平板在氣流中所受阻力時,牛頓對氣體採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與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結論.這個結論一般地說並不正確,但由於牛頓的權威地位,後人曾長期奉為信條.20世紀,T·卡門在總結空氣動力學的發展時曾風趣地說,牛頓使飛機晚一個世紀上天.
關於聲的速度,牛頓正確地指出,聲速與大氣壓力平方根成正比,與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但由於他把聲傳播當作等溫過程,結果與實際不符,後來P.-S.拉普拉斯從絕熱過程考慮,修正了牛頓的聲速公式.
⑷ 藉助外物的外國人作文素材
君子生非異也抄,善假於物也.」善於藉助他人的力量是一種能力,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智慧,誠意、正心、格物、至知……其實,何必拘泥於「自我」……
葡萄藤藉助木竿,盤環而上,沐浴陽光;大海的浮游生物藉助洋流,四處漂泊,一日千里;蒲公英藉助徐徐輕風,隨遇而安,繁衍生息.
孔明藉以東風,火燒赤壁;
曹聰不是借水浮之力,輕靈之船,那麼即使有百斤之砣,百方之盤,百米之桿,又怎能稱出大象的重量;
鯤鵬借巨風以升萬里,而行至南海;候鳥借氣流以結隊飛行,而南北遷徙;明月借日光以照亮黑夜,而皎輝如練,
荀子《勸學》中所說:「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善於利用外物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而智者的成功可能性是很大的 .
⑸ 關於外國作家的作文素材。
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華卓著,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說得盡的。他的所有作品僅僅形成了一部書,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書,我們在這里看見我們的整個現代文明的走向,帶著我們說不清楚的、同現實打成一片的驚惶與恐怖。一部了不起的書,他題作「喜劇」,其實就是題作「歷史」也沒有什麼,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風格,超過塔西陀,上溯到蘇埃通,越過博馬舍,直達拉伯雷;一部既是觀察又是想像的書,這里有大量的真實、親切、家常、瑣碎、粗鄙。但是有時通過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現實,讓人馬上看到最陰沉和最悲壯的理想。 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同意也罷,不同意也罷,這部龐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覺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強大行列。巴爾扎克筆直地奔向目標,抓住了現代社會進行肉搏。他從各方面揪過來一些東西,有虛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發掘內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靈魂、心、臟腑、頭腦和各個人的深淵,巴爾扎克由於他自由的天賦和強壯的本性,由於他具有我們時代的聰明才智,身經革命,更看出了什麼是人類的末日,也更了解什麼是天意,於是面帶微笑,泰然自若,進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餘。他的這種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樣陷入憂郁,也不像盧梭那樣憤世嫉俗。
⑹ 10個外國人物素材事跡
居里夫人曾獲得過許多令世人羨慕不已的榮譽,但她卻從不因此而陶醉。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曾應邀到她家裡做客,走進屋裡竟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弄英國皇家協會剛剛授予她的一枚金質獎章,不禁大吃一驚,馬上對居里夫人說:「現在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協會的金質獎章,是極高也是非常難得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就想讓孩子們從小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決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會一事無成。」守著成績,會使自己一事無成,能看到這一點實在是很重要。 有次,蘇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無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無其事的站起來。目睹整個經過的旁人,看見他沒有任何的反應,好奇的問他:你挨打,為什麼不還手?蘇格拉底微笑地回答:當一隻發野性的驢踢你時,你會還它一腳嗎?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菲爾畫了一幅瑪利亞抱著聖子耶穌的畫像,在她的右下方是個老人,左下方是個使女.可是正下方有一大片空白,正在想該補些什麼.這時他從畫室窗口看到附近麵包店窗口有兩個孩子,大的一個四五歲左右托腮,仰望雲天,對他弟弟說話,小的一個頭靠在兩臂上,也望著天空,在聽他哥哥說話.拉菲爾覺得很美,就把他們畫在畫的下方,再加上翅膀,就成了兩個天使.
莫扎特六歲時,在德國慕尼黑市的皇宮舉行第一次演奏會.因為宮中地板光滑,所以他一進宮門,就滑了一跤.這時有一個小公主,走過來把他扶起來,還吻了吻他的手.莫扎特非常感激,不知如何答謝.就說: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取你做新娘.大家聽了,鬨堂大笑.
愛因斯坦在新聞記者招待會上提出了他對人生成功的看法.他用一個數學公式來表示:假設A代表一個人的成功,則我可以寫成下列的公式A=X+Y+Z,X代表工作,Y代表游戲.記者問:那Z代表什麼?愛因斯坦笑著回答:Z是把你的嘴巴閉起來. 牛頓研究學問非常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於是叮囑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原來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後,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凈。又有一次,他餓了,煮雞蛋吃,卻一邊想問題,一邊把雞蛋放進鍋子中,等問題解決了,想吃雞蛋時,揭開鍋蓋,撈起的竟是自己的懷表。
約翰遜博士,他的父親經營一個大舊書攤.有一次,距離不遠處有個節目,大家都去趕集,這天正下著雨,他的父親想要約翰博士分一部份書籍,運到趕集的地方去販賣.他的父親接連呼喚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約翰遜博士這時正專心閱讀一本又厚又大的書,竟假裝聽不見,也不理睬,父親嘆了一口氣,只得自己親自去了.這時候,約翰遜博士年十八歲.五十年後,有一天中午十一時,當地人看見這個體態臃腫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夾在腋下,拐杖放在一邊,低頭跪在太陽下,熱淚直流.這時約翰遜博士業已成名,大家都來看他,他對大家說: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時刻,我不聽父親的話,現在我跪在這里懺悔!
伏爾泰於一七二七年訪問英國,他發現英國人非常仇視法國人,一群英國人向他怒吼:殺了他,把這個法國人弔死!伏爾泰說:英國人!你們因為我是法國人而要殺我.難到因為我不是英國人而受的懲罰還不夠嗎?英國人聽了哈哈大笑,居然一路送他安返寓所。
1926年,英國皇家學院院士肯
⑺ 作文素材外國名人
[作文素材外國名人]作文素材外國名人2010-02-12 14:20貝多芬霍金愛迪生海明威居里夫人阿倫尼烏斯喬丹貝多芬1不要向挫折輕易言敗,作文素材外國名人。這是快樂人生克服痛苦的第一步。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喪失了聽力,這對他來說是人生中莫大的挫折。但他百折不撓的精神戰勝了失去聽力給他帶來的重重阻礙,從痛苦的堅岩中發掘出無盡的靈感,導引出快樂的甘泉,他抗擊挫折的決心在旋律中躍動,他沉迷音樂的快樂在音符間流淌。2數不清的不眠之夜是數不清的寂寞之苦。原本五彩的世界瞬間悄然無聲,那跳動的音符似乎在瞬間變得沉寂。他,一個把音樂看作生命勝似生命的人,如何去面對失聰之苦?然而,他做到了,雖是無聲,卻彷彿拉近了與心的距離,讓人們感到的是執著於音樂的心在呼吸。就是這樣,勇於經歷磨煉,煅造出了一位樂壇驕子--貝多芬!(2006年江西滿分作文《磨煉出與成功的默契》)3震撼人心的命運交響曲,熱血和淚譜寫的不朽史詩!貝多芬創作"命運交響曲"期間,正是他最艱難的時期,耳疾、胃病、失戀、戰亂、貧窮,還經歷了一次自殺,然而在跟殘酷的命運搏鬥之後,他終於堅毅地戰勝了逆境,寫下了這首偉大悲壯的不朽史詩。霍金有一種勇氣讓人激情勃發他因患盧伽雷氏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沒有因此而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這個被譽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就是霍金,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人,一個敢於超越自我的人。愛迪生海明威作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過莎士比亞,"幹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湯達打在地上說胡話,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外國名人》。決心下定,就得奮力拚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納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不服氣,匆匆寫了一部小說要超過人家,反遭失敗。倔強的海明威爬起來再干,終於寫出了小說《老人與海》,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他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寫下了一句響當當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敗的,你可以把他消滅,但不能打敗他!"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敗的,只要我們心中有目標,有信念。即使過程艱幸,最終也能有所收獲。話題:"成功的曲折""永不言敗"居里夫人居里夫人一生不知歷經多少夜晚與白天的交替,吞咽多少周圍冷寂之苦,為的只是心中那熠熠閃耀著動人光輝的科學之燈。多少次,曾一個人孤軍奮戰,多少次,曾平凡無味地不斷重復同一個實驗。終於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在獲得諾貝爾獎嘉獎後,又不肯停步不前,而是繼續探索,於是又發現了更為珍貴的鐳,因而再度獲得了諾貝爾獎。阿侖尼烏斯他是瑞典科學家,是電離學說的創立者,也是物理化學創始人之一。年輕時他得出電離理論並把它告訴老師,遭到了老師無情的諷刺。但這並沒有動搖的他自信心。他把自己的理論寫成學術論文,交學校學術委員會討論,結果又被否決。他又把它寄給歐洲四位有名的化學家,這些專家們肯定了他的結論。他繼續豐富了自己電離理論,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他就是阿侖尼烏斯,一個敢於創造的人,一個擁有自信的人。喬丹小時候因身高不夠卻很有運動天賦的他被校隊拒絕,但為了不讓別人瞧不起他開始苦練技術,每次訓練結束後他還給自己加碼,一有時間他就會拍著球找個籃球架,揮汗如雨。這種習慣一直帶到NBA。刻苦訓練使他打下了極為扎實過硬的基本功。一年之後,校隊一隊的大門再也無法拒絕他了。那時他個子竄到1.91米,籃球技藝和日見突出。他就是邁克爾喬丹,一個敢於面對挫折,一個不怕困難的人"人類在超越中不斷進步,生命在超越中得到進化。超越對手,超越自己,超越極限!當撥開那片陰霾的濃霧,明天將更加精彩!〔作文素材外國名人〕【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⑻ 敘利亞戰爭作文素材
和平——關於戰爭的作文
和平——關於戰爭的作文
「戰爭是整個人類的不幸,任何一場戰爭都會給人們帶來摧殘」
就比如說美伊戰爭吧!這是兩國之間一場不可避免的災害。在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時候,那裡的居民嚇得不敢出街。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含著淚珠,他們的心裡是多麼的不滿啊!為什麼弱小的國家,就一定要受別人的欺負。多少次因為種族的歧視,國家之間的戰爭。弄得人們家不可歸,可誰知道他們的怨恨呢?誰來理解他們呢?
不管是正義的戰爭,邪惡的戰爭;這都是不可避免的,人們都畏懼著它。為什麼會爆發這樣的戰爭?因為美國已經被猶太集團所操縱,佔領伊拉克僅僅只是猶太集團龐大侵略計劃的序曲。美軍攻下伊拉克後,將以伊朗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藉口出兵伊朗,最後則輪到敘利亞。最終目的是通過控制伊拉克,伊朗,侵吞伊斯蘭民族的經濟命脈——石油,從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支配整個中東地區。
事實已經證明:伊拉克戰爭,美國不是反恐,而是在製造恐怖。是美國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而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是美國為了控制整個中東,而發動的第一場戰爭。無論布希如何狡辯,都無法否認這些鐵的事實。美國人內心的邪惡,伊拉克人民的恐慌。伊拉克戰爭讓我們知道:伊拉克需要溫暖,世界需要和平。
⑼ 給幾個外國的名人的素材,事跡.寫作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詩人,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原籍襄陽),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人稱: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隱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對後世的影響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編輯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編輯本段]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分別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後的住所。
唐大歷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陽樓,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陽,次年四月病故。據《舊唐書.杜甫傳》記載, 杜甫在耒陽游岳廟,「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饋送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葬於杜甫墓。
1、杜甫是個老乞丐
古今中外,文人當乞丐並不鮮見。
杜甫起初在長安的幾年,由於得不到任用,後來加之父親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經濟來源,導致生活陷於困頓,他有個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為了叨擾一頓飯吃,他每每前去走動,但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裡老大的不樂,嘴上不好說什麼,卻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作《示從孫濟》「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權門多噂杳,且復尋諸孫。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具論。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後凄涼心境的表露。 當然也不乏好友相助。有一次杜甫鬧瘧疾,被折騰得面黃肌瘦,頭白眼花,差點要了命。大病初癒,他拄著拐杖出門散心,不知不覺來到王倚家門口。王倚見杜甫這般模樣,十分同情,買肉買酒,熱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詩《病後過王倚飲贈歌》表示感激:「但使殘年飽飯,只願無事長相見。」
其實從那時起,杜甫就有意無意地過起了到處乞討的日子。其詩《投簡咸華兩縣諸子》「飢卧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便是他這段長安生活的真實寫照。《雲仙雜記·夜飛蟬》引《放懷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見妻子。韋侍御見而退,使其婦送夜飛蟬,以助妝飾。」丈夫窮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還不覺得,倒是客人實在看不過眼,叫夫人送了一個頭上裝飾品過來。
後來杜甫被迫離開長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裡都揭不開鍋了。杜甫自己有所記載:「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小兒餓得實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顧不得父子之禮,沖著父親一陣怒吼,叫他趕快到鄰居那裡去討口飯回來吃。沒有辦法,當過幾天小官的杜甫實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拉下面子,給老鄉、彭州刺史高適發出求援信:「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飢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高適從百里之外背米來接濟他,鄰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卻了無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詩為證:「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鎮蜀的劍南節度使嚴武慕杜甫之名,舉薦其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工部就是這樣來的。朋友尹裴冕還為他在浣花溪上游選擇了一塊風景不錯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嚴武病故後一個月,杜甫攜妻兒乘船東下,離開了成都。六年後,據《舊唐書·文苑本傳》:「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有九。」大致情況是,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九天。當地縣令用小船將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杜甫過著近似於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時運不濟。那今天的俗話說,就是有些背時。杜甫年輕時,不大求上進,《唐才子傳》說他「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公元747年,風流天子唐玄宗詔令天下才子到京師就選,頗有些詩名的三十五歲的杜甫才興沖沖地前往應試。然而,天不遂願,據說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賢才入選不利他把持朝政,於是從中作梗,攪了局,致使無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而就在此時,杜甫曾任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的父親杜閑去世,斷絕了生活的來源,迫於生計,他不得不沿街賣葯,或寄食於朋友處。這段貧困的羈旅,被他自己寫進了一首題為《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詩中:「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也是杜甫當乞丐的開始。盡管長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捨不得放棄對榮華富貴的追求,不斷向權貴投詩,以期引起他們的重視和任用。公元751年,他向玄宗進獻《三大禮賦》,受到贊許,卻命其待制集賢院,結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終還是沒了下文。好不容易當了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杜甫以為自己從此就要飛黃騰達了,不料僅僅一月之後,安祿山造反,打亂了他的計劃。保命要緊,大家一窩蜂地逃出了長安。公元757年,郭子儀率兵收復了京師,杜甫隨唐肅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長安。這一階段,他總算過了幾天安穩日子。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亂期間老打敗仗的宰相房綰說好話(因為房綰在平日里對他很關照),遂得罪了唐肅宗。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為華州司功參軍,負責祭祀之類的小事,以後就再也沒爬上去過。
二是性格「褊躁傲誕」。這不是我說的,而是參與編纂《新唐書》的宋祁說的。宋祁認為杜甫的性格遺傳自其爺爺杜審言,即「褊躁傲誕」。《唐才子傳 ·杜審言》也說他「恃高才,傲世見疾」。杜審言是進士,也是詩人,還是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的座上賓。《新唐書·杜審言傳》杜審言大言不慚地說過:「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爺爺來毫不遜色,宋王讜《唐語林》卷二有所記載,杜甫曾自誇:「使昭明再生,吾當出劉,曹,二謝上。」爺爺狂,人家還不得不買帳,杜甫狂,卻狂得不是時候。《新唐書·文藝上》載述:「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由此可見杜甫對嚴武是卻不大領情的。見到嚴武,他不戴頭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發起了酒瘋,他居然站到嚴武的寶座上,瞪著眼睛怪模怪樣地說:「嚴挺之竟有這樣一個兒子啊!」 人家嚴武是何許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會心生怨恨。《新唐書·文藝上》載述:「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說來也怪,要不是嚴武出門准備去殺杜甫的時候冠被簾鉤了三次,才有人趁機告訴了他的母親救杜甫,杜甫十條命只怕也丟了。章彝就沒那麼好運。由此可以看出,盡管嚴武對自己有所幫助,但杜甫從骨子裡是看不起他的,有時會自覺不自覺地表露出來。後來嚴武雖沒殺他,但對他的接濟自然也就少了,最終嚴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視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詩》本傳說杜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他自己耽誤了。公元755年,四十四歲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狀,要他去當河西縣尉,主要任務是徵收賦稅,追捕盜賊,而且河西荒涼偏僻,杜甫覺得太苦,不肯上任。後來也不知道是誰幫了他的忙,進行了通融,朝廷轉而讓他當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雖然也是個芝麻官,但處於長安附近,容易交往,晉升的機會顯然要多一些,於是他就接受了,總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綰事件而降官後,本來嫌官小的他乾脆不幹了,拍屁股走人。當年的許多文人日子過不下去了,都可以開館授徒靠束修度日,杜甫不幹,一心只想當官,卻總不能如願。
北宋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雲:「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清錢謙益《〈馮定遠詩〉序》亦雲:「詩窮而後工。詩之必窮,而窮之必工,其理然也。」「窮而後工」成語字典中對它的解釋是:舊時以為文人越是窮困不得志,詩文就寫得越好。正因為有過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夠寫出不少關心勞動人民疾苦的詩來,最終被人稱為詩聖,客觀地看文人當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壞事。
2、杜甫的詩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里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