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廉政文化作文結尾

廉政文化作文結尾

發布時間:2021-02-11 10:56:28

Ⅰ 寫關於廉潔之類的作文 要怎麼結尾

廉潔奉公,誠信務實,如金子般寶貴.讓我們以實際行動去構造我們每個人心中絢麗的彩虹吧!

Ⅱ 一個關於廉政文化的作文800字要求是自己寫的

說起廉潔文化,我們便會想起誠實守信,但我們小學生哪幾個是完全做到的內呢?今天老師就歸我容們講了一個故事:哈佛大學有一個大學生偷了哈佛圖書館的一本十分珍貴的藏書。也就在這一夜,一場大火幾乎燒光了圖書館里所有的書,除了他偷的那本書。他和自己做著嚴峻的思想斗爭,最終決定把書還回去,最終被嚴厲的逐出學校。這位大學生的誠實的確令人感動,但犯錯的背後總要慘痛的代價來彌補。我相信他被逐出學校後,不久就又有其他的學校來找他,因為它的誠實了他前途無量。
我們作為學生,一定要以這種精神作為目標,可我去發卻現班級里了還是有人沒做到。就拿徐嚴做個例子,不僅作業不做,而且答應老師要補好的還偷偷溜走,所謂逃的了和尚逃不了廟,,可是的二天仍然不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他的成績始終保持倒數第一。
我們要拿他作為一個反面鏡子,照照自己的短處,去填補它,改掉它,讓廉潔文化進校園,拿出我們的實際行動吧!

Ⅲ 廉政文化作文怎麼寫

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傳統美德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當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資源。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青少年身上,寄託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 [i] 建設廉政,要有制度上的保證,同時也要有文化上保證,講廉政必須講廉政文化。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彌足珍貴的思想寶庫,可以為中國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資源支持。本文要討論的是如何吸取中國傳統精華推動中國廉政文化的建設,並認為中國優秀傳統中有關「立志」、「畏」、「知恥 」的論述,對當下廉政文化建設具有直接的關系。
一、志在「立志」
樹立廉政之風,應該提倡「立志」,志即「意志」。我們不主張唯意志論,也不主張精神決定主義,然而人的行動總被意志決定。意志不會憑空產生,意志一旦樹立,就會變成行動的方向與動力。意志有高遠、平庸之分。有高遠的意志,就有明確的生活目標,遠離腐敗與墮落的陷阱。意志,也是一種「關心」將什麼放在心中,耿耿以懷,成為意志高潔低庸的分界。
毛澤東說:「我回憶起有一次在一位青年的家裡,這位青年談起要買肉的事,他在我面前把我的僕人叫來,同僕人討論了半天買肉的事,才叫他去買了一小片肉。我心裡非常不安,以後就不再和這位青年見面了。我和我的朋友們,只高興談論大事情——中國人類的本性和人類社會、世界、宇宙。」 [ii] 在毛澤東看來,關心「人類的本性和人類社會、世界、宇宙」,這樣的人,意志高遠,可與共大事,僅關心個人的物質生活,將其放在生活追求的第一位置,這樣的人連做朋友的資格都沒有。
不能說,毛澤東沒有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自小讀孔夫子的書,崇拜過曾國藩。他相信過一種理論,即「意志本源論」,意志與精神之間是對立同一的關系,一方面物質決定精神,一方面精神一旦決定,又反過來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影響著生活、工作與行動,成為力量之泉。離開意志,人成為軟骨動物,失去方向與動力。
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這是孔子對他學生曾參說的一番話。一個讀書人,應該將遵行發揚道義作為志向與目標,如果不是這樣,總以穿不上時髦光鮮的衣服,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覺得羞恥,這個人就不值得與他討論問題,大概作朋友的資格也都沒有。將孔子的話與毛澤東的回憶聯系思考,是不是可以說:毛澤東在立志這個問題上確實受過孔子的影響呢?
《郭沫若傳記》有以下一段記載:一九四六年「皖南事變」中被非法逮捕的葉挺出獄,前後關押達五年零兩個月。當天晚上,沫若去紅岩村看望葉挺,兩人熱烈擁抱,淌著熱淚縱聲歡笑。葉挺第一句話就說:「沫若,記得,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是葉挺最喜歡的兩句話,當他初任新四軍軍長的時候,郭沫若與他同住在漢口太和街,曾應他的索求,把這兩句話寫成一幅中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句話正出自孔子的《論語》。
立志,需要「明志」。儒家之志乃「內聖外王」。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自己的主體宗教,然而儒家思想卻有類似宗教的意義。內聖,就是加強自我修養、樹立理想境界、磨礪堅強意志;外王,即是服務社會,管理國家、賓士社會。 [iii]中國傳統文化有「修齊治平」 的說法,即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國家公務員,不是聖人,總當潔身自好,服務國家。「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志向立得高遠,受腐敗誘惑的力度才有可能加強。即便沒有「聖人」之志,起碼的君子之道還要遵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今天的情況是,不是等到「窮」了以後才獨善其身,而是在「 達」的時候既不「兼善天下」,也不「獨善其身」。有道說:「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一生即便有諸多不是,晚年改錯,總歸可取;有人到了老年失去應有的操守,半世辛勞付之東流。 [iv]傳統告訴我們,保護晚節,是基本的立志,節志晚全,是「底線」的要求。

Ⅳ 廉潔文化進校園作文優美結尾段

廉潔來是什麼?」爺爺說:「廉潔自是高尚的品德」;媽媽說:「廉潔像荷花那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老師說:「廉潔是貪欲的反義詞」。

古往今來,有多少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們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們的故事久久傳頌。君不見,一代清吏包公、海瑞的故事熱映熒屏,久演不衰;人民公僕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的事跡震撼人心,影響甚廣。是的,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廉潔永遠是人民的期盼

Ⅳ 廉政文化作文這么寫啊!~

廉政文化,是人們關於廉潔從政的思想、信仰、知識、行為規范和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會評價,從根本上反映著一個階級、一個政黨的執政理念、執政目的和執政方式,是廉潔從政行為在文化和觀念上的客觀反映。主要內涵是從政的思想和道德、從政的社會文化氛圍、從政人員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廉政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理論和思想的新發展、新探索,它的核心價值是清廉為民做事。

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傳統美德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當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資源。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青少年身上,寄託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 [i] 建設廉政,要有制度上的保證,同時也要有文化上保證,講廉政必須講廉政文化。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彌足珍貴的思想寶庫,可以為中國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資源支持。本文要討論的是如何吸取中國傳統精華推動中國廉政文化的建設,並認為中國優秀傳統中有關「立志」、「畏」、「知恥 」的論述,對當下廉政文化建設具有直接的關系。
一、志在「立志」
樹立廉政之風,應該提倡「立志」,志即「意志」。我們不主張唯意志論,也不主張精神決定主義,然而人的行動總被意志決定。意志不會憑空產生,意志一旦樹立,就會變成行動的方向與動力。意志有高遠、平庸之分。有高遠的意志,就有明確的生活目標,遠離腐敗與墮落的陷阱。意志,也是一種「關心」將什麼放在心中,耿耿以懷,成為意志高潔低庸的分界。
毛澤東說:「我回憶起有一次在一位青年的家裡,這位青年談起要買肉的事,他在我面前把我的僕人叫來,同僕人討論了半天買肉的事,才叫他去買了一小片肉。我心裡非常不安,以後就不再和這位青年見面了。我和我的朋友們,只高興談論大事情——中國人類的本性和人類社會、世界、宇宙。」 [ii] 在毛澤東看來,關心「人類的本性和人類社會、世界、宇宙」,這樣的人,意志高遠,可與共大事,僅關心個人的物質生活,將其放在生活追求的第一位置,這樣的人連做朋友的資格都沒有。
不能說,毛澤東沒有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自小讀孔夫子的書,崇拜過曾國藩。他相信過一種理論,即「意志本源論」,意志與精神之間是對立同一的關系,一方面物質決定精神,一方面精神一旦決定,又反過來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影響著生活、工作與行動,成為力量之泉。離開意志,人成為軟骨動物,失去方向與動力。
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這是孔子對他學生曾參說的一番話。一個讀書人,應該將遵行發揚道義作為志向與目標,如果不是這樣,總以穿不上時髦光鮮的衣服,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覺得羞恥,這個人就不值得與他討論問題,大概作朋友的資格也都沒有。將孔子的話與毛澤東的回憶聯系思考,是不是可以說:毛澤東在立志這個問題上確實受過孔子的影響呢?
《郭沫若傳記》有以下一段記載:一九四六年「皖南事變」中被非法逮捕的葉挺出獄,前後關押達五年零兩個月。當天晚上,沫若去紅岩村看望葉挺,兩人熱烈擁抱,淌著熱淚縱聲歡笑。葉挺第一句話就說:「沫若,記得,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是葉挺最喜歡的兩句話,當他初任新四軍軍長的時候,郭沫若與他同住在漢口太和街,曾應他的索求,把這兩句話寫成一幅中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句話正出自孔子的《論語》。
立志,需要「明志」。儒家之志乃「內聖外王」。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自己的主體宗教,然而儒家思想卻有類似宗教的意義。內聖,就是加強自我修養、樹立理想境界、磨礪堅強意志;外王,即是服務社會,管理國家、賓士社會。 [iii]中國傳統文化有「修齊治平」 的說法,即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國家公務員,不是聖人,總當潔身自好,服務國家。「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志向立得高遠,受腐敗誘惑的力度才有可能加強。即便沒有「聖人」之志,起碼的君子之道還要遵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今天的情況是,不是等到「窮」了以後才獨善其身,而是在「 達」的時候既不「兼善天下」,也不「獨善其身」。有道說:「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一生即便有諸多不是,晚年改錯,總歸可取;有人到了老年失去應有的操守,半世辛勞付之東流。 [iv]傳統告訴我們,保護晚節,是基本的立志,節志晚全,是「底線」的要求。

Ⅵ 寫關於廉潔之類的作文 要怎麼結尾

廉潔是一個字典中的片語,它的意思是:不損公肥私;不貪污。而在現實生活中,廉潔又蘊含著一個怎樣的意義呢?
廉潔,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如果人人廉潔,國家將繁榮富強。不廉潔則會產生惡劣的影響,導致國家腐敗,民不聊生,拖垮整個國家。因此,自古以來每個朝代的領導人都提倡廉潔的作風。在如今這個先進社會中,廉潔依然十分重要,它代表著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自省自律、遵紀守法……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存在著不少廉潔模範,我們學校里就有許多。如:有一次,一個同學在路上撿到了一個錢包,她沒有被錢包里的現金所誘惑,而是毫不猶豫的交到了學校,請求學校幫忙找到失主。她的這一表現讓所有人都感到很吃驚,因為如果是一般人,就會把這個錢包歸為己有,可是她卻恰恰相反。這個事件不恰恰是個「生活中廉潔」的體現嗎?其實,只要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廉潔,那麼這個社會,這個城市,這個世界才會不斷地前進。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也許你想不到,有時一個小小的廉潔之舉,就挽救了一座城。一九六二年冬,風沙、水澇、鹽鹼等「三害」困擾著蘭考地區,焦裕祿受上級委派,來到這里擔任縣委書記。為了根治「三害」,盡快幫助群眾脫貧,焦裕祿到蘭考後馬上深入調查,制訂治理方案。焦裕祿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對幹部和群眾進行思想教育、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激起縣委領導班子和人民群眾抗災自救的鬥志,掀起了挖河排澇、封閉沙丘、根治鹽鹼的除「三害」斗爭高潮。他以身作則,帶病實干,嚴於律己,關心群眾。救災物資一運到蘭考,焦裕祿就主動率領縣委幹部去火車站卸貨、發貨。縣委副書記、縣長吳榮先對本應完成的工作坐視不管,還對焦裕祿帶頭工作感到不滿。縣園藝場老場長被活活累死,焦裕祿很受震動,決定為基層幹部增加口糧配給,但有人卻在吳榮先的指使下向地委告狀。上級前來了解情況,幾百名群眾堵住會議室大門,為焦裕祿鳴冤叫屈。不久,蘭考又遇特大水災,焦裕祿強忍肝痛,沖在搶險救災第一線。但因長期操勞過度,焦裕祿的肝病持續惡化,於1964年5月14日晨病逝。他的遺體被安葬在了黃河故道的沙丘上,近十萬群眾自發為他送葬,以表達對這位好書記的敬愛、懷念之情。
作為一名優秀的青少年,我們要懂得廉潔。富蘭克林曾說過: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對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過於真實、誠意和廉潔。現在社會進步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許多,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更要堅持廉潔這一傳統美德。 我們要把傳統美德記在心!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堅定自己的信念,反對腐敗,發揚廉潔吧!

Ⅶ 廉政文化的作文

我是小小廉政監督員 國家大部份的財政收入來自於稅收。 稅收是國家為了滿足一般的社會共同需要,憑借政治要力,按照國家法律規定的標准,強制地、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分配關系。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徵。稅收的種類很多,有增值稅、營業稅、房產稅、個人所得稅……稅由稅務部門和海關徵收。稅率分為三種:一是比例稅率,二是定額稅率,三是累進稅率。稅在我國起了較大的作用。人人平等,按檔計算。月工資在2000元以下的不用交個人所得稅……我對稅收還了解一些知識:國家各方面的建設需要稅收,有了稅收,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富強。 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 有一次,我的生日聚餐辦在陽明大酒店。飯後,大部份人都走了,爸爸也打算開車回家。我一把拉住爸爸說:「爸爸,你還沒有開發票。」「沒事,不就是一張發票嗎,開了也沒用!」爸爸說。「假如你不開發票,他們就會逃稅,」我焦急地說,「你趕快去開發票!」爸爸知道逃稅是一種違法行為,立刻去開了發票。「兒子,今天多虧你啊!」爸爸說。交稅是每個人的責任的義務,如果每個人都不交稅,我們的國家還會繁榮富強嗎?慈溪的經濟還會增長嗎?一切都離不開稅,稅是很重要的東西呀! 為了我們國家美好的明天,我真誠地呼籲每個人:「讓我們都來自覺納稅吧!

Ⅷ 關於廉政文化的作文怎麼寫求大神幫助

華優秀傳統與廉政文化 -------------------------------------------------------------------------------- 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傳統美德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天,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當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資源。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青少年身上,寄託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 [i] 建設廉政,要有制度上的保證,同時也要有文化上保證,講廉政必須講廉政文化。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彌足珍貴的思想寶庫,可以為中國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資源支持。本文要討論的是如何吸取中國傳統精華推動中國廉政文化的建設,並認為中國優秀傳統中有關「立志」、「畏」、「知恥」的論述,對當下廉政文化建設具有直接的關系。 一、志在「立志」 樹立廉政之風,應該提倡「立志」,志即「意志」。我們不主張唯意志論,也不主張精神決定主義,然而人的行動總被意志決定。意志不會憑空產生,意志一旦樹立,就會變成行動的方向與動力。意志有高遠、平庸之分。有高遠的意志,就有明確的生活目標,遠離腐敗與墮落的陷阱。意志,也是一種「關心」將什麼放在心中,耿耿以懷,成為意志高潔低庸的分界。 毛澤東說:「我回憶起有一次在一位青年的家裡,這位青年談起要買肉的事,他在我面前把我的僕人叫來,同僕人討論了半天買肉的事,才叫他去買了一小片肉。我心裡非常不安,以後就不再和這位青年見面了。我和我的朋友們,只高興談論大事情——中國人類的本性和人類社會、世界、宇宙。」 [ii] 在毛澤東看來,關心「人類的本性和人類社會、世界、宇宙」,這樣的人,意志高遠,可與共大事,僅關心個人的物質生活,將其放在生活追求的第一位置,這樣的人連做朋友的資格都沒有。 不能說,毛澤東沒有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自小讀孔夫子的書,崇拜過曾國藩。他相信過一種理論,即「意志本源論」,意志與精神之間是對立同一的關系,一方面物質決定精神,一方面精神一旦決定,又反過來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影響著生活、工作與行動,成為力量之泉。離開意志,人成為軟骨動物,失去方向與動力。 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這是孔子對他學生曾參說的一番話。一個讀書人,應該將遵行發揚道義作為志向與目標,如果不是這樣,總以穿不上時髦光鮮的衣服,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覺得羞恥,這個人就不值得與他討論問題,大概作朋友的資格也都沒有。將孔子的話與毛澤東的回憶聯系思考,是不是可以說:毛澤東在立志這個問題上確實受過孔子的影響呢? 《郭沫若傳記》有以下一段記載:一九四六年「皖南事變」中被非法逮捕的葉挺出獄,前後關押達五年零兩個月。當天晚上,沫若去紅岩村看望葉挺,兩人熱烈擁抱,淌著熱淚縱聲歡笑。葉挺第一句話就說:「沫若,記得,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是葉挺最喜歡的兩句話,當他初任新四軍軍長的時候,郭沫若與他同住在漢口太和街,曾應他的索求,把這兩句話寫成一幅中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句話正出自孔子的《論語》。 立志,需要「明志」。儒家之志乃「內聖外王」。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自己的主體宗教,然而儒家思想卻有類似宗教的意義。內聖,就是加強自我修養、樹立理想境界、磨礪堅強意志;外王,即是服務社會,管理國家、賓士社會。 [iii]中國傳統文化有「修齊治平」 的說法,即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國家公務員,不是聖人,總當潔身自好,服務國家。「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志向立得高遠,受腐敗誘惑的力度才有可能加強。即便沒有「聖人」之志,起碼的君子之道還要遵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今天的情況是,不是等到「窮」了以後才獨善其身,而是在「達」的時候既不「兼善天下」,也不「獨善其身」。有道說:「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一生即便有諸多不是,晚年改錯,總歸可取;有人到了老年失去應有的操守,半世辛勞付之東流。 [iv]傳統告訴我們,保護晚節,是基本的立志,節志晚全,是「底線」的要求。 怎樣才能做到立志呢?中國古代格言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所謂淡泊,就是清簡素樸,少一點私慾。這樣,謀私的心不再像火焰一樣燃燒,浪花一樣翻滾,酒醉一樣躁熱,而像鏡子被擦拭乾凈,像池水被沉澱透明,這時候高遠純潔的志向也就自然浮現,主宰原本飄盪無主的心。方誌敏在《清貧》一文中寫道:「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今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幹事業更需要耐得住清貧。方誌敏的一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的最好注腳。歷史告訴我們,無欲則剛,胡長清、成克傑作為典型的腐敗分子為的是貪得無厭,驕奢淫侈。他們以權力為工具,追求享樂、謀取私利,權錢交易、權色交易,以至國家財產嚴重損失。與胡長清「情如手足」的「大款」周雪華在交代他們的犯罪「心路」時說:「我是一個釣者,把有副省長之尊的胡長清釣住了。但有時又想,我也是一條貪吃的魚,這不正是因為他的權力,釣走了我的金錢嗎?」 [v][4]這段話值得我們反復吟味深思。 王陽明是將孔子思想作發揚光大的中國明代思想家,留給後人一本重要著作《傳習錄》。王陽明一生主張「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他說,人都有良知,這種良知與生俱來,愈是到了後來,被私慾蒙蔽,人心也就一天天壞下去。他主張在生活中,對後天所染的心靈垃圾作不斷的清除,通過知行合一的工夫至於「致良知」的境界——良知的恢復與重光。「至良知」是崇高的心境,高遠的志向,同時也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立志的思想里程。 王陽明說:立志就要「收放心」。一個人總要清心寡慾,持志不動,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狀態。然而很多時候,人心是浮盪與浮躁的,受聲色犬馬的誘惑,東追西逐,不知所至。人心不再是美好的「良知」,而變成發狂的「牲口」,放逐於名疆利場。所以,王陽明說:雞鴨放出去了還要收回來,更何況是自己的心!王陽明的思想對今天還是有用,因為我們的一部分官員的良知真的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就像放出去的雞鴨牛羊,收回來難,也不想收回來。 《論語·學而》載:「吾曰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說一個人要養成「吾曰三省吾身」的習慣,日日反思行為,檢點作風,及時發現不足與錯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總之,在立志這個問題上要討論的問題很多。什麼是志?怎樣立志?要回答這些問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是一個可貴的資源寶庫。這個寶庫不用,那就是「資源浪費」了。 二、畏的哲學 行廉政,拒腐敗,心中應該有個「畏」字。下面我們來說「畏」的哲學。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反復提到的一個問題。我們本來受到的教育是「天不怕,地不怕」、「無所畏懼」、「人有多膽地有多少產」。總的說來是無畏。然而,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真可以「無所畏懼」嗎?也不是。 從宗教學的意義上說,世界上有三個宗教區,這就是基督教區、佛教區與伊斯蘭教區。立一個宗教,就是立一個可以值得畏懼的東西,叫你去怕,用這個來維系社會與人心的秩序。因此,西方人怕上帝,怕死了以後入地獄。信佛教的人就怕如來佛,怕一個生死報應。伊斯蘭教不像其他兩個教有偶像崇拜,廟宇中不設偶像,就是告訴你安拉無處不在,有個看不到的眼睛,看不到的手在主宰你的命運,讓你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怕字。共產黨人不信神,革命時代講「無法無天」,說的是大無畏的精神。這是當時歷史條件所規定的。然而,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當我們的黨已經成為一個執政黨的時候,就要在心中立個怕字,有個「天」字,這個天不是神,不是佛,不是安拉,是「民」! 陳毅有一首詩,大家都知道。這首詩有以下的句子:「手莫伸,汝言懼捉手不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汝言懼捉手不伸,人民咫尺手自縮。」其實這里就說到了一個怕字,一個畏字。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但不敢伸手,怕的是「黨與人民在監督」,怕的是「萬目睽睽難逃脫」。 鄧小平在《共產黨員要接受監督》一文中說過: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幹部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無所顧忌。小平的話是很有深刻的含義的,其中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法。這就是共產黨一方面要不怕,一方面要有一個怕字放在心頭。說不怕是因為我們正處在改革的時代,許多事情我們是頭一回遇到,這就需要無所畏懼的精神,大膽實踐,勇往直前。說一個怕字,是自我修養而言,凡是遇到個人利益得失的時候,就要三思而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刻記住,一失足將釀成千古之恨。根本的區別還是為公還是為私。為一個公字,要敢字在前,為一個私字要慎字當頭。有了這樣的自覺,就可以建立起來廉潔的黨風,就使我們的幹部走在河邊不濕鞋。孔子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矩,在今天來說,就是黨紀國法,就是規范我們行動的規矩。有了這個規矩,對其有敬畏之心,時刻想到「不越矩」,得到的將是更大的精神自由。 [vi] 畏是一個哲學,這哲學是中國傳統提示我們的。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在此三畏之中,孔子強調的是畏天命。他在很多地方說到天命。他說:「五十知天命」(《論語》:《為政》)。他將命與「天」聯系起來,而強調天的可畏可敬:「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論語:《述而》) 在孔子看來是「天」是宇宙人間的絕對主宰,是人間倫理的終極根據。天將給予一切,也可以收取一切。天可以認可一切,也可否定一切。如果在人間之上還有一個客觀意志的存在,那麼這個絕對意志就是「天」,具體說來是「天意」,是「天命」,是不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上蒼意志。 ??? 「畏天命」,等於宗教信仰,中國古代沒有宗教的形態,而有宗教哲學。「一句非常簡單的話,越說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學。」這雖是笑話,也蠻有道理,由此可見哲學之難懂。中國的鄉下人往往是大哲學家,很懂得哲學,因為他相信命。至於命又是什麼?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壞,都認為是命,這就是哲學,他的思想有一個中心。天命也是這樣,這「畏天命」三個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這些都是「畏天命」。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到了無所怕,不會成功的。 上面這些話是台灣一個學者叫南懷瑾說的。有的說得不對,有的說得還有道理。其實我們不妨將天命理解為「規律」,自然的規律,社會的規律;理解為民意,人民的呼聲、人民的意志、輿論與心願;可以理解為全球化的世界的歷史進程與發展趨勢,即所謂的「歷史潮流滾滾向前,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里,人民最重要。天命是人民的意願與「命令」。一個人在做腐敗的事情的時候就要有所畏懼,因為他已經在違背規律,違背人心,違背潮流。個人是這樣,政黨也是這樣,沒有一怕字在心裡放著,就會出大問題。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這個放,就是放任,就是無所顧忌。當一個人拿著人民給的權利,肆無忌憚地去做營私的買賣,必然召來人民的怨恨。唐代詩人白居易詩雲:「只見火光燒潤屋,不聞波浪覆虛舟。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一時來看,貪污腐敗可以得到滿足貪鄙的心理,然而等著他的是火光燒屋、波濤覆舟,引來滅頂之災。 古代有君權神授的說法,實際上現在是「政權民授」。我們手裡有了權,這權是誰給的?是人民給的。民如水,執政者駕著一條船,心裡哪一天,沒有了人民的「天」,水隨時都有「覆舟」的可能,這怕不怕呢?想通了這些,我們的幹部就保得住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抗得住各種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 [vii] 孔子又說到「畏大人」,這個大人並不是一定指官做得大。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因為他們的人生中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去吸取與參考。第三「畏聖人之言」,這是叫我們去讀書,因為許多總結歷史經驗的好書都是「聖人」,也就是歷史上的有知識有道德的人寫的,從書本上學習,並抱著敬畏之心,按照所說的去實踐。 有了這個三畏,孔子告訴我們還要有「三戒」。孔子說過:「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這就是說:有道德、有學問的君子,應該有三件事情時刻警惕和戒備:年輕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不能貪圖女色;壯年體魄強壯,精力旺盛,不能一味地去爭勝奪強;老年疲憊衰弱,不可以貪得無厭。問題就出在到了老年的時候往往特別的貪財。這就是說愈是到了晚年,快到退休年齡的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這時候就要特別做到如履薄冰,將一個畏字,一個戒字放在心上。 許多貪官落馬,走上不歸之路,就是心中少一個畏字。至少是這個畏字沒有對他產生最大的威懾力量。以下是關於成克傑走向死路的一個心理記錄:「在成克傑的大力支持下,有一塊地最終以低價改批給銀興公司。不久後的一天,當周坤將一提包錢遞到成克傑手裡時,打開拉鏈後成克傑著實嚇了一跳。他本能地把錢推了回去」,「那一晚,滿屋都是鈔票的墨香,成克傑和李平頭枕著錢,腳踏著錢,身子壓著錢,通晚睡在錢床上真可謂過足了『錢癮』,而錢帶來的不都是快樂,據李平後來交待:『那晚一上床就有種恐懼感』」。然而無論是成克傑的「嚇一跳」與他的情婦的「有種恐懼感」,都沒有讓他們在的道路上站住腳。對他們來說只是出現片刻的猶豫金錢的誘惑力還是把他們帶到了死亡的深淵。 [viii] 從一個畏字引出一個戒字還引出「慎獨」的概念。《禮記·中庸》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道義如同人們的性命是不可有一刻離開的。假如這「道義」是可以離開的,那也就不成其為道義了。所以君子找到自己信仰的真理,會將它如生命一樣珍視,每時每刻把它作為生活的指南,行動的准則,時時生怕違背了它,懷著戒慎與恐懼心情。這里又要知道「不睹」與「不聞」是什麼意思。這是說道義、真理作為一個意識思想有的時候看不到與聽不到,處在「隱」與「微」的狀態。然而就是這樣,君子對道義與真理要格外留意,不可以有絲毫的麻痹。用今天的話來說,人常處在兩種狀態之下。一種狀態是有人監督與提醒,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什麼不應該做。這個時候保持頭腦清醒容易做到。然而也有這樣的時候,你是一人獨處,離開了受監督與提醒的環境,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道義與真理不彰不顯,處於「隱微」的狀態,那就全靠你自己了,這就是慎獨。 [ix][8] 三、知恥與道德建設 新中國成立不久,毛澤東和他的一個親屬談話時說過:"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會是這樣。殺張子善、劉青山時,我講過,殺了他們就是救了二百個,二千個,二萬個啊。我們共產黨不是明朝的崇禎,我們決不會腐敗到那種程度。誰要是搞腐敗那一套,我毛澤東就割誰的腦袋,我毛澤東若是腐敗,人民就割我毛澤東的腦袋"。重溫毛澤東的這句話,使我們明確廉政文化建設與知恥文化的建立有很大的關系。 美國有學者出了一本論述日本文化的書,書名叫《菊花與刀》。書中她定義西方文化是罪的文化,而日本文化是「恥」的文化。西方人那裡對罪有特別的敏感性,基督教文化教育他們,人天生有罪的,這就是原罪。此後的人生中又添加了新的罪。罪的積累將把人帶入地獄。然而在日本文化中,對恥的畏懼卻遠遠超過對罪的恐懼。恥辱作為一種精神緊張,嚴厲地約束著日本人一生的思考與行動。筆者在日本留學生活時也注意到,當一個日本人犯下罪行,他承重難當的不是罪惡引起的內責,而是罪行帶來的恥辱。可以看到,一個政府官吏發生重大錯失,恥辱會讓他走上自殺道路。警視廳將一個貪污犯押上刑車,都要在他的頭上蒙上黑套,並一定將他的領帶卸去,原因也是為防止他自殺免辱。 死是令人可怕的,而羞恥可足以讓人去死,可見恥給人帶來的壓力有多重,所產生的精神威懾力有多大。 這又使啟發,規范一個社會秩序的有兩個東西,其一是刑法,其二是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規范。恥是文化,不是刑律,但已經成為精神意義上的刑律。其與法律刑制一起擔當著社會秩序的管理工作。其所起到的社會約束作用,有時甚至超過刑律與法制。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說,前者是物質法制,後者是精神法制。前者是表層法制,後者是深層法制。恥的文化與東方傳統中的倫理理念,就是這樣的精神法制與深層法制。 前面舉的多是日本的例子,其實關於恥的文化,是從中國傳播到日本的。關於恥的文化中國古代典籍中比比皆是。《論語》說:「行己有恥」。孔子這里說的是作為一個人都要有自尊、自愛之心,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恥的事情。喪失了恥辱心,一個人就到了葯石難救的地步。他還說:「知恥近乎勇」,是說知道什麼是恥辱,這樣的精神自覺會給人帶來勇氣。勝己者,勝人。人最大的勇氣是戰勝自己的勇氣,而這樣的勇氣孔子說是「知恥」的結果。人生道路上有許多陷阱,人們的性格上有許多弱點。中國佛教說:人身上都纏著三條毒蛇,這就是好女色——痴、想權位——嗔、愛金錢——貪。許多人被這三條毒蛇纏死的。怎樣才能從三條毒蛇的纏繞中解救出來呢?沒有其他方法,就是需要自己解救自己的勇氣,而這勇氣是從「知恥」的道理中來的。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又說:「羞恥之心,義之端也」。歐陽修也講過,「廉恥,是立(做)人之大節」。這也就是說,自我修養,應該從知恥開始,一旦有了羞恥之心,社會上的道德建設也就開了一個頭。做人有小節大節之分,知道什麼的羞恥是做人的「大節」,萬不可輕視。康有為則講過,「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這也是說糾正上的風俗,要從之恥做起,讓社會上每一個人都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一個羞恥之心,社會就會有希望,許多新事物、新風尚的推行就會變得容易得多。現在貪官犯贓,怕的是刑法,就是不怕羞恥兩字。法網恢恢總有漏洞,道德自省無處不在。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幹部明德知恥,就不可能從思想根子上鏟除腐敗。 「教人,使人必先知恥;無恥,則無所不為。既知恥,又須養護其知恥之心,督責之使有所畏,榮耀之使有所慕。督責榮耀,皆非所以為教也。」這又告訴我們,必須在社會上培養知恥明德的風氣,重在教育與「督責」。要讓民眾,首先是幹部懂到什麼是可恥,什麼是光榮。要像做啟蒙工作一樣地去做知恥的教育工作。恥字從耳,「恥」字的原義是對可惡不倫之事的輿論鞭打與精神譴責,是罵聲不絕的斥責。社會輿論正在譴責腐敗,力度還要加大,要讓腐敗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一切與此有悖的思想論點都要掃除干凈,諸如「市場經濟必然產生腐敗」、「腐敗搞活經濟」等謬論都會使腐敗分子對自己的作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讓這樣的歪理盛行其道,根治腐敗將只能是一個烏托邦理想。 ??? 以上我們重點講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個重要的思想,即「立志」、「畏」與「知恥」。不是說中國傳統文化優秀部分僅此而已,其如大海,選擇以上幾點開展討論,僅是瀚海拾貝。也不是說中國文化傳統對廉政文化建設起支持作用的只有以上諸思想,只是作者認為這三個思想與廉政文化建設具有比較直接的關系,以此舉一反三,直至對中國優秀傳統取得深切體認。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將其作為封建餘孽,批判有餘,承傳不夠。我們要做的是披金淘沙,更新再造,使其中優秀成分復興光大,成為社會主義文明大廈的有益資材。假如我們對傳統文化有了這樣的新認識,假如我們真覺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果真對廉政文化建設有所助益,那麼相信中國廉政文化乃至中國新世紀新文化建設將開拓出一個新的局面。

Ⅸ 關於廉潔教育的作文,只要開頭和結尾~ 急急急急。。。。

反腐倡廉對我們來說似乎還過早,但我們正處在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階段,最容易受外來不良思想的侵襲,及早進行廉潔教育,就如同提前為我們築起一道「防腐牆」,讓廉潔「植根」在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揚起敬廉崇潔之風,立下勤廉報國之志。
古代有許多的廉潔官員,比如楊震:《楊震暮夜卻金》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在夜深人靜之時,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楊震作為王密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堅決拒收重金,並且錚錚鐵言,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獨」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故事雖小,其教育意義卻不小。一個人,從小到大,為民為官,白天黑夜,有人無人,都能嚴以律己,不貪不佔,拒禮拒賄,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規范,有口皆碑。
楊震高尚的行為表現在:他為官,嚴於律己,不貪不佔,他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堅決拒收重金,其品德之高尚,堪稱楷模。楊震做官清正廉明,從來不肯私下接見任何人,就是家裡的人,也不準他們過問他的公事。他除了應得的薪餉之外,一絲一毫都歸入公家。他常常教育家人要節省家用,出門的時候,也叫他們步行,不準乘坐公家給他准備的車子。有人見他這樣清廉,做了大官,家裡還是那樣的清苦,就勸他添置產業。他卻說:「讓後世的人稱我的子孫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拿這個當作遺產,不是很豐厚嗎?」由此,「清白傳家」的美譽傳誦至今。
廉潔,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不難;但是真正拒絕別人的賄賂,還是需要一點境界的。

Ⅹ 廉潔作文的結尾怎麼寫

廉潔是一個字典中的片語,它的意思是:不損公肥私;不貪污。而在現實生活中專,廉潔又蘊含著一個怎屬樣的意義呢?
廉潔,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如果人人廉潔,國家將繁榮富強。不廉潔則會產生惡劣的影響,導致國家腐敗,民不聊生,拖垮整個國家。因此,自古以來每個朝代的領導人都提倡廉潔的作風。在如今這個先進社會中,廉潔依然十分重要,它代表著誠實守信、勤勞節儉、謙虛禮讓、自省自律、遵紀守法……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存在著不少廉潔模範,我們學校里就有許多。如:有一次,一個同學在路上撿到了一個錢包,她沒有被錢包里的現金所誘惑,而是毫不猶豫的交到了學校,請求學校幫忙找到失主。她的這一表現讓所有人都感到很吃驚,因為如果是一般人,就會把這個錢包歸為己有,可是她卻恰恰相反。這個事件不恰恰是個「生活中廉潔」的體現嗎?其實,只要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廉潔,那麼這個社會,這個城市,這個世界才會不斷地前進。

閱讀全文

與廉政文化作文結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