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生活中的智慧」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快樂,但也存在危險,對生活中不邀自來的危險,我們要掌握一些對戰危險的自我保護方法。
我曾經在書上看到過一些故事:一個孩子被人蒙上了眼睛帶走了,他憑借記憶記下了左拐右拐的路線,並找機會通知了父母,得以解救;還有一個孩子放學時,天上下起了大雨,電閃雷鳴,他就走進了商店避雨,沒有拿著鐵尖雨傘在雨中狂奔。
記得有一次放了學,也是下雨,我帶了雨衣,只見天上電光一閃,我不禁驚了一跳。我踩著雨水跑,濺得滿身都是水。我想跑到一個地方躲一躲,看見遠處有一棵很高很茂盛的樹,這正好可以為我遮雨,可我剛想跑過去,就聽天上雷鳴,我不禁想到了樹是會被雷劈開的。我沒辦法,踏著水往前跑,跑到了一戶人家的房檐下面。我打算等不下雨後再走。這時媽媽跑來接我,我們便踏著雨水走了回去,這時的雨還在下著,並且雷聲不斷。
當我們快到家時,見房屋附近的一棵大樹已經被劈去了一半,當時我才慶幸沒有在樹下躲雨。
看來,學會自我保護的知識是多麼的有必要啊。當時我也是因為對此的了解才脫險的。
我懂得了一些自我保護的常識,如,在野外迷了路不要驚慌,要憑借記憶與腳印、地形等尋找出路;家中電源破損不要去用手碰,要用木條等不導電的東西挑開;遇到暴風雨不要在雨中奔跑,不要在樹下、電線下避雨等。
掌握一種自我保護方法,很重要哦!千萬不要忘記。
❷ 生活中的智慧作文,求求你了
生活中的智慧
生活是什麼?生活,他是一位魔法師,他可以讓世界變得曲折離奇,可以讓世界處處呈現奇跡。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智慧。
記得那是我一年級的時候,我們進行了一次數學測試,媽媽想知道我在班上的排名,於是就讓我在發卷子的時候認真聽我的分數和排名,我二話不說,同意了。但當我走到學校時我才猛然想起,我們的數學老師在發卷子時不會念每個人的排名。我原本想跑回家告訴媽媽,但現在已是後悔莫及了。現在媽媽一定已經坐公共汽車走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辦法了,我可以在老師報分數時在紙上記上,這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下午,數學老師帶著一大疊卷子來到了教室,我拿出早已准備好了的紙和筆。只見老師翻開卷子,報出了分數,我迅速拿起筆,把分數一一記在了紙上。當我回到家,媽媽問起我的排名和成績時。我立馬從書包里掏出了那張紙,我對媽媽說:「媽媽,這是我們班所有人的分數。」媽媽看了看那張紙,說:「你怎麼寫的都是分數?」「您要的不就是分嗎?要名字干什麼?」「那你就寫比你高的分數不就行了?」「老師又不是一開始就念我的分數。」這時媽媽才恍然大悟,只誇我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我的心裡比吃了蜜還甜!
生活中的許多現象,也許我們早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然而就在這司空見慣的背後,往往蘊涵著一個個生活中的智慧,讓我們一起去發現吧!
❸ 關於生活中的智慧的作文
早晨六點的街道,寂寥而冷清,涼嗖嗖的空氣里還泛著昨天的疲憊。路過這條空盪盪的街,像路過這個城市的夢。但路過街頭的垃圾箱時,我邂逅了一種智慧。
垃圾箱旁是一位老者,衣衫襤褸。滿頭白發像板結的水泥,臟到不能用縷去計數,它們無力地蜷縮著,盡情地昭示著老人的身份——乞丐。在這個明媚的季節,也許只有乞丐還穿著棉絮的冬衣。那雙干癟的手,那雙正在解開一個鼓鼓囊囊垃圾袋的手,那雙污垢和凍瘡雜生的手,看一眼,此生難忘。
在我離他十步遠的時候,他顫抖著從那垃圾袋中取出他新覓得的寶藏——一件夾克。他脫去身上的棉衣,很吃力但很急切地披上夾克,佝僂的背確實沒有撐起他的新衣服,甚至可以認為新衣服裝起了他的瘦削。他小心翼翼地扣上扣子,拉了拉前襟,又撫了一下後擺,最後將長出許多的袖子細致地挽起,順勢理了理白發。
在我離他五步遠的時候,我聽到了震撼我靈魂的自言自語,他說:「嗯,終於換新衣服了,這件還不錯,春天正好穿。」後面似乎是一段小曲,聽得出,他很滿足。與他擦肩而過的行人紛紛回頭,用驚詫或是鄙夷的目光洗禮這位乞丐,而我卻在他漸行漸遠的背影中體味著一種高大。
也許尊嚴真的不全是丈量心靈厚度的直尺,因為當無從談起尊嚴的乞丐在卑微的池塘里欣賞自己的倒影時,那是一種智慧,一種自己看得起自己的逍遙。
我想每個人都與卑微結伴同行過,包括那些試圖把下巴仰成180 去待人接物的部分功成名就者。他們的尊嚴是別人搭建的,甚至沒有自己的一磚一瓦,他們在這禮物式的尊嚴中心安理得的鄙視自己的過往,這殘忍的世道把他們年久失修的「自尊」打得稀爛。
也許尊卑本來就不是衡量靈魂重量的杠桿,因為當一位乞丐在人格的戰場上依舊保持著沖鋒的姿態時,尊和卑早已不辨牛馬了。
我想,溫暖的陽光定會找到那些掙扎在生命底層的深深愛著自己的人們。不信你看,那自卑微中散射出的彩虹直達天堂。
❹ 急需!!!以'人生的智慧'的作文開頭和結尾
一
在佛經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為六度,其中以般若為眼、前五度為足,意為般若起著在修行中照亮腳下道路的作用。智慧何嘗不是?當然在佛家看來,般若為大智慧。而大智慧深刻通透的程度,遠非小智慧能比。但大智慧也好,小智慧也好,都是照亮人們內心和生活道路的明燈。
人們在黑夜中趕路,最愉快的莫過於看見前面山頭上,自家窗戶里射出的燈光;而在人生中最愉快的,莫過於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從內心中放射出的照亮世界的火焰。可以說,人生中擁有了智慧,就擁有了光明和快樂。而沒有智慧或輕忽智慧,人生就只能在黑暗中跌跌撞撞。
二
那麼,什麼是智慧呢?
智慧與理性有關,但不是理性。理性是冰冷的。理性是冷靜地算計。理性更多與成功以及內心的慾望「捆綁」在一起,甚至理性是人們內心慾望的顯現,或者說是實現內心慾望的工具。而智慧則不同。智慧首先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是人們對自己和世界熱情而深刻的看法。這種看法可能來自豐富的人生體驗,也可能來自健全的人格特徵。很多時候,人們正是因為有了對生活的深刻而熱情的看法,人生才更有可能達到輝煌的頂點。從這個角度說,真正的智慧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觀念和信仰。這里之所以說智慧是對生活的信仰,是因為智慧對生活和生命的深刻而熱情的看法,經常脫離冷靜地算計,而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每一滴骨髓。
智慧與情感有關,但不是情感。情感雖然熾熱但是盲目。情感是人們建立在本能基礎上的需要。愛情、親情、友情,悲傷、寧靜、歡樂,恐懼、憤怒、痛苦,溫馨、親切、迷戀等,無一不出自於本能,又無一不是對當下目標或對象的反應。失去本能和情感,人們會失去力量,但本能和情感常常使人陷入盲目。而智慧則不同。智慧雖然與內心的情感和需要密切相關,但智慧中最重要的是人們對生活、生命和世界的全方位的「鳥瞰」。當下對象消失了,與對象相關的情感會消失,而智慧的清醒則會常留心間。
智慧與知識有關,但不是知識。人們從知識中可以提煉出概念甚至觀念,但提煉不出對生活的態度和智慧。經驗是知識的一種。智慧必須從經驗中產生。但經驗只有在內心伴隨產生感悟時才可能上升為智慧。人們相互間可以傳授知識甚至觀念,但不可能傳授對生活的態度和智慧,因為態度和智慧不是簡單的內心信息的「儲存」,而是人們對世界和自己生命的深刻的體驗和看法。這種看法不可能建立在間接經驗的基礎上,而只能在切身體驗的土壤中才能產生。知識和概念可能是「死的」,可能僅僅是頭腦中的一種「儲存」,可能即便面對生活中的強大刺激而仍然不能在內心活動中發揮作用;而智慧則必須是「活的」,必須在內心活動中隨時隨地產生「光明」。
智慧與直覺有關,但不局限於直覺。直覺是本能的特殊成分。之所以說直覺「特殊」,是因為直覺的產生先於內心活動。直覺的這種特徵與智慧十分相似。盡管智慧的絕大部分是「後天」而非「先天」形成,但真正的智慧與天性或人格特徵密不可分。否則,所謂智慧就只能是矯飾、欺詐和陰謀的同義詞。因此,智慧的基本特徵不是謀略而是真誠,甚至是天性或人格組成中的基本成份。
智慧出自理性,包含情感,伴隨直覺,由態度體現,靠個性支撐,憑知識實踐。智慧是理性,但不局限於理性;是情感,但不局限於情感;是直覺,但不局限於直覺;是知識,但不局限於知識。智慧是能夠或已經「跨越」理性和情感、直覺與知識之間深刻鴻溝的思想、態度、觀念和方法。
三
智慧是對世界和自身生命真相的極為清醒的深刻認識。在真正的智慧面前,沒有信仰的立足之地。所謂信仰,只是人們面對令人困惑的自身生命和世界時,一種無奈的「假設」或「推定」。在很多情況下,信仰是虛無飄渺的既不可能證實也不可能證偽的因「信」而「仰」或因「仰」而「信」。信仰的基本特徵是仰視、膜拜甚或迷信。而智慧則不同。真正的智慧建立在對自身生命和世界真相的極為透徹清醒的認識的基礎上。因此,真正的智慧面對生命和世界只有「平視」,既不仰視,也用不著俯視,自然無須因「信」而「仰」或因「仰」而「信」。
智慧是一種人生的態度與境界。不用說,智慧講究謀略,但謀略並非智慧。在這方面,秦李斯的人生不能不使人警醒。李斯高居相位,多年執掌政柄,在統一六國中建功甚偉,然而在處理公子扶蘇的問題上犯了致命錯誤——與趙高勾結矯詔賜死扶蘇——最後落得被誅九族的下場。探其心路,竟然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殺死扶蘇可以保全相位,而扶蘇登基可能相位不保。嗚呼哀哉!一個有著多年執政經驗的政壇老手竟然被私慾蒙蔽了雙眼,從而喪失了作為政治家本應具有的對局勢的洞察力和在最不應該的情況下放棄了自己本可以堅守的職責和立場。這里最值得人們關注和思考的是,在李斯的悲劇中,權術與謀略都沒能使李斯做出正確抉擇,而李斯性格中的鄙俗成分驅使他在關鍵時刻有謀如同無謀、有眼如同無眼。
智慧說到底是引領人們走向成功的內心召喚或洞察力或性格或信念。顯然,和諧的內心世界以及對外部世界的一定「張力」是智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從這個角度說,人性中的優良稟賦都可能是智慧或產生智慧的萌芽,包括信念、性格、氣質、能力、知識、觀念以及謀略、道德和專業素養等。只要這些東西能引領人生走向真正的成功。
❺ 急需!有關 智慧 作文的開頭和結尾。
傳說,上帝曾給每個人一顆智慧的種子,因為有人從生活中找到了智慧的源泉,才會有那麼多比你聰明的人出現在你的生命里。
已是傍晚,夜色濃厚的化不開,獨自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漫長寂靜的街道看不見行人,背後腳步聲似有卻無,恐懼在心裡漸漸蔓延,自己的腳步聲聽起來倒不像腳步聲了。
最令人恐怖的便是前面不遠處的這一片墳地,關於這片墳地的種種傳說,曾一直打擾著我童年的夢,每次與父母從這里走過,我都不敢四處張望,缺乏安全感的我只是緊緊跟在父親身後快速走過。迫不得已,今天要一個人從這里走過,心裡一直在打顫,腿都發軟了。
我狠了狠心,反正沒有回頭路了,走過去吧,我瞪著眼睛一步步向前移動,越走越怕,乾脆就跑了起來,還不時的向後望去,真是應了那句話,怕什麼來什麼,猛地被拍了一下,內心的恐懼使我失聲大叫,反把那人嚇了一跳,不過他很快就鎮靜下來,推了我一下,讓我別喊了,我這才看仔細,還好,這是一個人不是我想的那個那個。
見我鎮靜下來他上下打量了我一番,慢悠悠的從口袋裡掏出一顆煙來點上,煙霧熏得我直咳嗦,他就站在路中央,也不說話,擋住了我回家的路,夜色已經很黑很黑了,我看不到他臉上的表情,只看到那煙頭一閃一閃的火星在跳動著襯托著這漆黑的夜。還好我反應不慢,知道不能跟他耗下去,很驚喜的沖他身後喊:「爸爸,你終於來接我了。」那人嚇了一跳,轉身就跑,趁這機會,我趕緊跑向大路,可他很快就反應過來被我騙了,追向這邊來,我發現自己根本跑不過他,一狠心跑進了那片墳地里,躲在一塊石碑後,那個人也跑了過來,但看到眼前這片陰森森的墳地不敢再走一步,罵了一句氣憤憤的走了。身在墳地,我卻突然不怕了,我從石碑後面走出來,四周的黑色導致我看不清石碑上的字,我站在那裡,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只好轉身離開。
❻ 生活中的智慧議論文
這類文章或從正面提出某種見解、主張,或是駁斥別人的觀點。雜文、說法或內日常生活中容的思想感受等,都屬於議論文的范疇。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它不同於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於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總之,議論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記敘文和說明文則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議論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評論、說服,以表明自己的見解、主張、態度的表達方式,通常由論點 、論據、論證三部分構成。議論文題目分為論題,論點,寓意型。論題型為作者觀點但以簡潔為主,所以中心論點一般不能直接抄論題,論點型,論點型一般沒有觀點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與論題論點並存且不能直接作為中心論點要還原本意。
❼ 有關生活中的智慧的作文
翻書的時候,一片銀杏葉悄然滑落。
我彎腰,拾起,驚覺這是初中畢業時同桌送給我的,背面上寫著「珍重,朋友!」不記得當時是否有種想哭的沖動,只是現在,枯黃的葉片上早已是滴滴淚痕。想起,這世上還有一種心情叫感動。
很長一段時間,我似乎已經忘了感動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還是我的心被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充斥得沒有了空間?
曾有朋友寫給我這樣一句話:「我們之所以會擦肩而過,不是因為無緣,而是我們的生活中少了兩個字——感動。」的確,我們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們不再用心收藏起身邊的一絲一毫感動,只有當我們錯過它,再回首時,才發現原來我們真的失去了很多。
總有人抱怨這世上可感動的事情越來越少。可是,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就會發現,其實感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讀書累了,父母為我們削個蘋果,是感動;口渴了,朋友幫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動;沮喪時,得到一句寬慰的話,是感動;高興時,有朋友與你一起分享快樂,是感動;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樹葉,也是感動……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動著!或許,有時正是由於它們的平凡才讓我們視而不見。有這樣一句話:「人之所以會感動,是因為他生活在愛之中。」紅塵有愛,人間有情,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讓庸碌蒙住我們的眼睛而無法感受感動的滋味呢?
感動是什麼?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但,無論是誰,都無法對一個毫無感情的人說出感動究竟是什麼。因為感動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心品出來的。
感動,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動,如熏人慾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變得純凈而又寬敞。
感動,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當這個世上已無感動的足跡的時候,那它也就隨之成了一個冰封的天地。冷酷,亦無情。
朋友,請把心從泥淖中拔出來吧!請騰出一點小小的空間來承載這足以讓我們回味一生的感動吧!
中考作文《感動》
❽ 生活中的有智慧 600字以上作文
翻書的時候,一片銀杏葉悄然滑落.
我彎腰,拾起,驚覺這是初中畢業時同桌送給我的,背面上寫著「珍重,朋友!」不記得當時是否有種想哭的沖動,只是現在,枯黃的葉片上早已是滴滴淚痕.想起,這世上還有一種心情叫感動.
很長一段時間,我似乎已經忘了感動的滋味,是我心已冷漠,還是我的心被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充斥得沒有了空間?
曾有朋友寫給我這樣一句話:「我們之所以會擦肩而過,不是因為無緣,而是我們的生活中少了兩個字——感動.」的確,我們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們不再用心收藏起身邊的一絲一毫感動,只有當我們錯過它,再回首時,才發現原來我們真的失去了很多.
總有人抱怨這世上可感動的事情越來越少.可是,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你就會發現,其實感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讀書累了,父母為我們削個蘋果,是感動;口渴了,朋友幫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動;沮喪時,得到一句寬慰的話,是感動;高興時,有朋友與你一起分享快樂,是感動;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樹葉,也是感動……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動著!或許,有時正是由於它們的平凡才讓我們視而不見.有這樣一句話:「人之所以會感動,是因為他生活在愛之中.」紅塵有愛,人間有情,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讓庸碌蒙住我們的眼睛而無法感受感動的滋味呢?
感動是什麼?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但,無論是誰,都無法對一個毫無感情的人說出感動究竟是什麼.因為感動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心品出來的.
感動,如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動,如熏人慾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變得純凈而又寬敞.
感動,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當這個世上已無感動的足跡的時候,那它也就隨之成了一個冰封的天地.冷酷,亦無情.
朋友,請把心從泥淖中拔出來吧!請騰出一點小小的空間來承載這足以讓我們回味一生的
❾ 300字關於生活中的智慧作文
生活中的小智慧是無處不在的,比如說一件廢舊物品的再次應用一次廢水的二次利用都是體現了節約的意識,也是智慧的體現。
❿ 以「生活中的智慧」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十多年前,我曾經和上海的一位建築師聊天,建築師告訴我,他的設計,很少有變成現實的可能。他說:"機會實在太少。我的設計再好,如果不能付諸實施,一切都等於零!"我很難忘記他說這句話時那種黯然無奈的神情。今天,歷史終於給了中國的建築師們得以大顯身手的機會。此刻,你推開上海的任何一扇窗戶,都能看到他們的作品。這幾年新造的高樓大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使人眼花繚亂。前些日子聽電台廣播,聽到一則關於建築的新聞:從八十年代後期至今,上海新建造的二十層以上的高層建築多達八千餘幢!這是一個令人咋舌的數字,它可能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記錄。這些新的高樓大廈,使上海人揚眉吐氣。上海在建築方面停滯不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因為這種變化來得迅猛,迅猛得如同錢塘江大潮,恐怕大多數上海人無法將這些新出現的建築說出個一二三四來。人們只是覺得驚奇,這么多高樓大廈,什麼時侯造起來的?
有人說,現在是一個建築的時代,這不是無稽之談。以經濟騰飛的姿態出現在世界面前的上海,她的這些新建築,當然再也不僅僅"只是為了居住,而不是為了讓人觀賞"了。細心的觀察者都會發現,這些新出現的高樓大廈一棟一個模樣,每幢新樓都企圖顯得與眾不同,企圖表現出獨特個性,就像在街上行走的青春少女,每個人都穿著不同的服裝,其中不乏奇裝異服。它們的形狀有長的,方的,圓的,也有棱形的、三角形的,還有不規則的多邊形,甚至有模仿巴黎的凱旋門,將大樓造成中間鏤空的門字框架形建築……造這些高樓的建築材料也豐富多樣,除了鋼筋混凝土,還有玻璃、不銹鋼、花崗岩、釉面磚,甚至有了鍍金的屋頂。
這些千姿百態的新建築,確實是經濟騰飛的標志和象徵,也展現了現代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然而平心而論,在為這些新建築的數量和建設速度驕傲時,我還難以為它們在美學上取得的成就陶醉。這八千棟高樓中,有多少重復之作?有多少平庸之作?有多少醜陋之作?多得難以統計。從空中俯瞰,很多高樓都是大同小異的矩形水泥柱,而那些以玻璃為牆的方形大樓,簡直就是對美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的簡單模仿。其中有多少能使人一見傾心,一睹難忘的獨特之作呢?似乎寥寥可數。人心的浮躁,在建築中也表現出來了。是的,新的上海以林立的新建高樓有別於其他城市,然而倘若問一句:"這些新的高樓的風格是什麼?"你大概會啞口無言。毫無疑問,新的建築,未必是成功的建築,高大的建築,未必是不朽的建築,富麗奢華的建築,也未必是美麗的建築。人和歷史的目光會無情地對一切進行篩眩有人把建築比作畫,不錯。一個畫展,展出後可以收起來,那些蹩腳的畫,可以束之高擱不再示人。建築就不同了,它們矗立在那裡,只要不發生地震火災,它們可能十年百年甚至幾個世紀地矗立下去,占據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視線,成為歷史的雕塑。所以克·雷恩說:"建築學追求的是永恆。"永恆,當然不可能,可以換一個詞:"久遠"。最近讀中國建築師張開濟的《建築一家言》,他是不主張多造高層建築的。書中談到一個發生在美國的故事:五十年代,美國聖路易斯市造了一大-片高層住宅,可是建成後,發現缺點很多,1976年,這個城市決定把這一大-片高層住宅全部炸毀。這樣的故事,使人心驚。但願這樣的故事不要在上海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