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情與理的話題作文開頭怎樣寫
於情於理。事物的復雜,有時候超出人的想像。情與理,似乎是一陣迷霧,理也理不清。也根本無法理清。或許是對立,或許還可以融會貫通來理解。沒有人會為此作書立傳。但是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情是什麼?人的標志。區別於茹毛飲血的野獸。渾身長毛的四足動物。以及無情無欲的萬物。我們無法想像一個人沒有思想,那就與塵土散石沒有區別了。沒有情,也與枯草朽木是沒有區別的。七情六慾,貪嗔痴恨,是人的基本情感,無法逃避。雖然世間沒有絕對的事物。淡雅超脫的世外高人也是有的。雖然不是很多。寥寥幾個。然而即使是尊為師表的孔聖人,也是食人間煙火的。他最後也只能無奈的說:食色性也。色者,與情,脫離
不了干係。雖說沒有絕對的事物。萬事萬物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可是沒幾個人能超脫情慾摻雜的塵世。皓月當空,月亮倒是清澈,晚上靜悄悄盯著無知的世人,一直沉默寡言。似乎在宣誓一個真理:真理,只不過是抬頭看見的一瞬間的月光罷了。
理,顧名思義,道理。也指公理。人們打交道時,常說要講道理。可是這東西沒有什麼統一的解釋和定論。糾紛中用到理,沒理無法佔上風。運算中要演算法,要嚴謹。演算法也是理。雖說只是固定的程式。理是庄嚴的,也是死板的。在中國的歷史上,無疑也產生了許多理學家。他們假借孔孟之學,包裝理學。文學家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觀點。實際上只是遏制甚至消滅假借孔孟之學,包裝理學。文學家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觀點。實際上只是遏制甚至消滅人正當的私慾和情慾。所以情與理在這里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對於理,有很多說法。有人認為其是絕對精神。也有人認同理學是崇高的學說。然而真理。大概只如周敦頤愛蓮說的句子: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同飄渺的月光一般不可捉摸。真理或許是空中的樓閣。抑或許是池中的月亮。
有情不一定有理,有理不一定有情。至於他們的關系,無人能說清。抽象力很重要,但是不一定思考得出。至於何人能下一個准確的解釋,我們也只有期盼未來了。
B. 作文·情與理的抉擇
常常聽到長輩們說:「中國是個人情大國,走到哪兒都得或多或少地講點人情。」
誠然,中國經歷了漫長的「人治」時代,重人情輕道理的觀念根深蒂固。也許正因為這樣,重人情千百年來逐步形成了一種人的文化、社會的文化,甚至是國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邊有寵臣,父母膝下有寵兒愛女,感情的親疏,確實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俗話說「虎毒不吃兒」,身邊至親近的人,當然也是至可信賴的人,這確是無可厚非。記得在看一部電影時聽到這樣一句對白:「中國人和洋鬼子有什麼不同?就是中國人有人情味!」這句話我記憶猶新,我常常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有機會體驗人情味這種炎黃子孫所獨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所學的知識的增多,我對「人情重於道理」、「不講人情」處處路難行」這些看似實在的論斷產生了懷疑。社會上充滿了情與理的抉擇,我們應該怎樣去作出判斷?是講人情,還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感情親疏不應繼續成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信奉道理在我這個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應當高於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鄭培民同志學習的活動,有記者便專門采訪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兒子的一番話令我深有感觸。他說:「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想過要憑借父親的職位去幫助自己干什麼,走進社會後也沒想過靠關系,因為我知道一到了父親這一關,我肯定是過不了的。」感情親密,並沒影響鄭培民清醒認識到自己是人民的公僕,他沒有因為個人利益而拋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依舊踏實勤懇、無私奉獻。他們父子的這種高潔情操,在當今社會實屬難得。
盡管中國有悠久的「人情大國」的歷史,但我堅信,感情親疏將不會成為我們新一代接班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
情與理,並不難作出抉擇。雖然把「重人情輕道理」變為「道理高於人情」這條路十分漫長,也將會十分難行。但作為未來社會主人翁的我們,擁有決心,擁有魄力,必定會將這條真理之路走闊、走好!
〔簡評〕
本文屬議論文寫法的一等卷。開篇分析了中國是一「人情大國」的歷史,然後提出人情不應成為正確認識事物的障礙,舉了向鄭培民同志學習的例子,分析緊扣話題,最後提出自己的呼籲。
C. 以熱情與理性為話題的議論文
一位名人說過,「愛國心是人類最高的道德」。古往今來,人們可以用無數故事證明這人類「最高的道德」的崇高。令人感動的不是這種「道德」的結果,而是這樣的「道德」往往蘊藏於普通人的心靈、勃發於國家民族的特殊時機。在這個春天,面對紛紛擾擾的世界,億萬中國人民表達愛國主義的澎湃激情,讓我們又一次為這樣的道德而震撼。為了民族尊嚴、民族利益,表達人民的意志,這種「民氣」非常可貴。但要使它發揮作用,要讓這種「人類最高的道德」轉化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我們還必須讓「愛國心」落在實處,讓「民氣」轉化為民智、民力,使它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發揮真正的作用。也就是說,要有愛國的激情,還要有大國理性。熱情與理性並不矛盾。在法律的框架下,在道德的范疇內,以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為著眼點,合法有序地表達,就是理性。這種「理性」反映了一種履行公民責任的擔當。作為個人,我們有表達愛國熱情的權利;作為公民,我們有以大局為重、理性愛國的責任。這種「理性」也體現了一種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眼界:只有以國家利益作為根本,我們的愛國之心,才能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它是具體和務實的,是和中華民族與國家的根本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在當今形勢下,中國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就是繁榮和統一,是發展中國,讓中國變得更加強大。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實際行動保持大局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成功舉辦奧運,就是對各種遏制中國、抹黑中國行徑的最好回應,更是愛國主義最為具體生動的體現。古老的中國曾經歷經坎坷,直到上個世紀中葉,我們才從長久處於國家分裂與抵抗外侮的艱苦磨難中迎來了新生。經歷了30年改革開放,在堅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之後,中國將一個充滿活力的嶄新形象,呈現給世界。我們應該意識到,中國,已經不是往日意義上的那個中國。作為世界公認的大國,我們的心態理當更加開放、包容、理性、自信,以國家核心利益為重,激情加理性才是我們表達愛國熱情的正確態度。
D. 急求以"情與理"為話題的作文拜託了各位 謝謝
常常聽到長輩們說:「中國是個人情大國,走到哪兒都得或多或少地講點人情。」 誠然,中國經歷了漫長的「人治」時代,重人情輕道理的觀念根深蒂固。也許正因為這樣,重人情千百年來逐步形成了一種人的文化、社會的文化,甚至是國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邊有寵臣,父母膝下有寵兒愛女,感情的親疏,確實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俗話說「虎毒不吃兒」,身邊至親近的人,當然也是至可信賴的人,這確是無可厚非。記得在看一部電影時聽到這樣一句對白:「中國人和洋鬼子有什麼不同?就是中國人有人情味!」這句話我記憶猶新,我常常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有機會體驗人情味這種炎黃子孫所獨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所學的知識的增多,我對「人情重於道理」、「不講人情」處處路難行」這些看似實在的論斷產生了懷疑。社會上充滿了情與理的抉擇,我們應該怎樣去作出判斷?是講人情,還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感情親疏不應繼續成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信奉道理在我這個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應當高於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鄭培民同志學習的活動,有記者便專門采訪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兒子的一番話令我深有感觸。他說:「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想過要憑借父親的職位去幫助自己干什麼,走進社會後也沒想過靠關系,因為我知道一到了父親這一關,我肯定是過不了的。」感情親密,並沒影響鄭培民清醒認識到自己是人民的公僕,他沒有因為個人利益而拋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依舊踏實勤懇、無私奉獻。他們父子的這種高潔情操,在當今社會實屬難得。 盡管中國有悠久的「人情大國」的歷史,但我堅信,感情親疏將不會成為我們新一代接班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 情與理,並不難作出抉擇。雖然把「重人情輕道理」變為「道理高於人情」這條路十分漫長,也將會十分難行。但作為未來社會主人翁的我們,擁有決心,擁有魄力,必定會將這條真理之路走闊、走好! 題目情與理的抉擇
採納哦
E. 情理和法理為題的作文
一說到情理與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兩者的沖突,即人們常說的「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特別是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為了強化戲劇效果和戲劇沖突,往往
使得這種沖突或者說對立顯得尤其突出,不可否認,情理與法理之間的確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法律適用中應當以法律為依據,而法理一般低於情理的要求,因而
「合法而不合情理」有其一定的正當性,但應當說明的是,影視作品中這種與法對立的「情理」不是真正的「情理」,這種「情理」被理解成了一種人們的感情認
識,真正的情理,即人情事理,是指人的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當然,它還有更高一層意思,那指的是道德倫理,是社會公認的情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理就是
人倫」。
情理以道德倫理為基本內涵,而道德倫理往往是法律的基礎,特別是在民事法律中,這種體現更為直接或密切,甚至可以說,情理往往代表著法的價值取向,比如,
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它是道德倫理的直接法律化的產物,它被稱為帝王條款,是法的最高基本原則;又如公序良俗原則(即我國《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的民事
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則更是直接體現著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
情理作為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是一種現實的既有狀態,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理構成法律運作的實際環境與情況,因而在法
律適用中情理必然成為必須考慮的現實因素,它甚至直接影響到對事實的認定和處理。也正因為如此,法律的適用特別是法律的推理要以情理為基礎,要將情理與法
律的價值統一起來,從而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而如果不考慮情理,就會導致認定事實的不便或導致案件的處理雖然合法而不合實際生活的要求,難以得
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比如前些年曾出現過的因一個裝修工人在所裝修的房屋內自殺,從而導致房主要求裝修公司將該房購買,而由其另外購置新房的案例,如果僅從
法律上看,該房裝修工人在房內自殺,並未對房屋的居住使用功能造成任何損害,因而房主的要求理應駁回,但是通過電視台采訪公眾,公眾卻一致認為房屋損失相
當明顯,房主請求合理。
那麼,除了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這一個原因外,在法律適用中考慮情理,還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意義。
其一,可以通過推定而認定案件事實,從而正確認定案件事實並減輕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在民事訴訟中,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當事人對自己所主張的事實
負有舉證責任,而這種證據的充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案件法律後果的不同,但是由於案件發生的客觀不可再現性及偶然性、復雜多樣性,許多案件如果不考慮情
理,片面的追求證據的客觀充分,將會導致許多案件事實無法查清或大大加重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因此,在具體案件中,依據各種間接證據,其它已知事實,藉助經
驗法則、邏輯規則、法律規定對案件事實進行推定,顯得格外重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亦規定,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法則能夠推定
出另一事實的,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比如,兩個人發生糾紛,甲被乙打了一巴掌,甲到法院訴稱其背部大面積脫皮系被乙一巴掌打傷所致,要求乙賠償損失,已知
當日系夏天、天晴,甲當日未穿上衣在太陽下曬了幾個小時,且甲平時很少曬太陽,而乙主張甲的損失非打所致而是太陽灼傷所致的理由就不需證明,因為根據本案
已知事實和一般生活經驗,打一巴掌不會造成甲的脫皮,而陽光灼傷可導致,故甲的那種損失顯然系太陽灼傷。而如果不考慮情理,非要乙舉證證明(對甲的傷進行
法醫鑒定),則一方面顯然加重乙的負擔,也是對訴訟資源的浪費。當然,由於對事實的認定系推定,故法律也允許對方當事人提交相反的證據以推翻這種推定。
其二,正確考慮情理也有利於正確的理解和適用法律。比如,甲房地產公司賣給乙一間二樓房子,可該棟樓房沒有上樓的樓梯,乙起訴甲公司要求補充修建,甲公司
則辯稱其與乙的合同中並未約定有樓梯,因而其未違約,不應當再修建。如果不考慮情理,乙公司的辯解也是事實,其與甲的合同中確實沒有約定提供樓梯,那麼乙
公司的主張成立了?很顯然,這種主張不成立,因為基於社會經驗判斷,該棟房屋應當有樓梯,這是人人共知的事實,這無需在合同中約定,如果不考慮情理,機械
的適用法律,必然導致適用法律錯誤。
當然,考慮情理也不是無原則的,筆者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於情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確定性,很可能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
面,因而法律所考慮的情理應當是確定的情理,即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穩定性強,體現一定的規律性的情理,它能夠反映人們對生活現象的一般規律性的認識,否
則,如果擴大化的理解情理,就會喪失判斷標准,從而導致認定事實錯誤或者擾亂審判思路。其次,情理應當在法律的適用前提下和范圍內去理解,即不能脫離法律
去適用情理,換句話說即情理必須在法律的界限內去適用。
只有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時,正確考慮情理,才能使法律適用的結果正確的反映社會生活的一般規律,從而真正實現法律公平與正義的價值訴求。
F. 以情與理或e生活為題的作文,問題不限,1000字
於情於理。事物的復雜,有時候超出人的想像。情與理,似乎是一陣迷霧,理也理不清。也根本無法理清。或許是對立,或許還可以融會貫通來理解。沒有人會為此作書立傳。但是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情是什麼?人的標志。區別於茹毛飲血的野獸。渾身長毛的四足動物。以及無情無欲的萬物。我們無法想像一個人沒有思想,那就與塵土散石沒有區別了。沒有情,也與枯草朽木是沒有區別的。七情六慾,貪嗔痴恨,是人的基本情感,無法逃避。雖然世間沒有絕對的事物。淡雅超脫的世外高人也是有的。雖然不是很多。寥寥幾個。然而即使是尊為師表的孔聖人,也是食人間煙火的。他最後也只能無奈的說:食色性也。色者,與情,脫離
不了干係。雖說沒有絕對的事物。萬事萬物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可是沒幾個人能超脫情慾摻雜的塵世。皓月當空,月亮倒是清澈,晚上靜悄悄盯著無知的世人,一直沉默寡言。似乎在宣誓一個真理:真理,只不過是抬頭看見的一瞬間的月光罷了。
理,顧名思義,道理。也指公理。人們打交道時,常說要講道理。可是這東西沒有什麼統一的解釋和定論。糾紛中用到理,沒理無法佔上風。運算中要演算法,要嚴謹。演算法也是理。雖說只是固定的程式。理是庄嚴的,也是死板的。在中國的歷史上,無疑也產生了許多理學家。他們假借孔孟之學,包裝理學。文學家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觀點。實際上只是遏制甚至消滅假借孔孟之學,包裝理學。文學家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觀點。實際上只是遏制甚至消滅人正當的私慾和情慾。所以情與理在這里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對於理,有很多說法。有人認為其是絕對精神。也有人認同理學是崇高的學說。然而真理。大概只如周敦頤愛蓮說的句子: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同飄渺的月光一般不可捉摸。真理或許是空中的樓閣。抑或許是池中的月亮。
有情不一定有理,有理不一定有情。至於他們的關系,無人能說清。抽象力很重要,但是不一定思考得出。至於何人能下一個准確的解釋,我們也只有期盼未來了
G. 話題作文 情與理 話題作文
不,只是圍繞這個話題展開來寫,話題作文一般范圍較廣。
話題」,就是指談話的中心;以所給的話題為中心,並圍繞這個中心內容而進行選材寫出的文章就是「話題」式作文。這類作文題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觀點,內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體裁不限。「話題」式作文其實只是提供了一個話題,即規定了表達的中心內容,而不限製取材范圍和表達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話題為內容的開放式命題與以往的命題作文相比較,它的好處是給考生寫作的空間更大.發揮的餘地更大。考生可以根據材料所提供的內容,或聯系實際,或發揮想像,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事;可以自主選擇文體,或議論,或記敘,敘談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表達自己真實的感情,使考生在寫作上有了自由馳騁的空間。(《應用寫作》(月刊)2001年第6期)
⑴話題作文提供一個寫作范圍,所供題目僅僅起提示內容指向的作用。而命題作文一般提供的是寫作內容的中心(當然命題本身是話題的除外)。
⑵話題要求所寫內容與之相關即可,而命題作文一般要求緊扣標題。
⑶話題作文的寫作范圍一般來說遠遠大於某些命題作文。
⑷話題作文作者可以自擬文題,而命題作文作者當然不能另命文題。
⑸話題作文相對於其他文章更易於跑題,所以在寫作之前一定要慎重。
寫好話題作文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握文體 話題作文往往不限文體,允許考生自由發揮。但是,不限文體並不等於
不要文體。話題作文的「文體不限」其實是指不限於一種文體,讓學生有選擇文體的自由。
當你選定了一種文體時,還得按照這種文體的特點來謀篇布局進行寫作。有的同學觀察能力
強,生活積累豐富,不妨將生活中精彩的片斷擷取出來寫成一篇生動感人的記敘文;有的同
學想像豐富,擅長編寫故事,不妨寫寫童話、寓言或科幻小說;有的同學邏輯思維能力強,
擅長推理,不妨寫成一篇理據充分的議論文;有的同學感情細膩豐富,不妨寫成一篇優美抒
情的散文,肯定會非常出色。
二、縮小范圍 話題作文只提供寫作的話題,而沒有中心、材料、結構、文體、語言等
等的限制;給了考生一個比較開放的構思空間,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想像力和創造
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話題,縮小寫作的口子,就會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毛
病。因此,不管所給的話題多麼寬泛,我們都要善於縮小「包圍圈」,要選擇一個小小的切
人口,如一件事、一個人、一樣物品、一種感受、一點看法等等,集中筆力加以突破,把你
所選擇的話題角度寫細寫深寫透,做到「以小見大」。
三、擬好題目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俗話說:「題好文一半」。話題作文允許自己
擬題目,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擬題水平,力爭使自己擬的題目准確、凝煉、含蓄、新奇,
使閱卷老師「一見鍾情」。
四、善於聯想 話題作文是一種開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開手腳,盡情地馳騁在
想像的空間,善於多方位地展開聯想,這樣,才能生發出豐富多彩的思路來。比如話題
「風」,你可以聯想到自然界的風:微風、大風、狂風、颶風、龍卷風等等;你還可以聯想
到社會風氣:拍馬風、送禮風等等;你可以聯想到一種像風一樣的流行時尚:金庸熱、韓寒
熱等等;你甚至可以聯想到假如你是風,假如你遇到風等等。
五、寫出新意 話題作文既然是應試作文,總得給評卷老師一個好的感覺,得—個好的分
數。因此,寫出特色、寫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寫作時,要善於「獨辟蹊徑」,也就
是要求我們在立意上要有特的感悟,不入雲亦雲;選材上要有獨到的眼光,不陳題舊話;構
思上要獨具匠心,不四平八穩,波瀾不驚語氣上要有獨到的魅力,不平鋪直敘泛泛而談。
擬題技巧 。
近幾年,給材料自擬題作文,成為高、中考的一種重要的命題方式。可是有許多同學由於平
時缺乏鍛煉,考場上擬不出也擬不好作文題目,因而就寫不出成功的文章。
那麼,怎樣才能擬好考試作文題呢?除平時多讀多練外,掌握一定自擬作文題目的技巧技
法,也是很重要的。現介紹五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借、仿、拼、抽、代。
「借」,就是從古今中外名文佳作或身邊生活中借現成的題目,巧妙地運用到符合自己要求
的文章上來。如高爾基的《母親》,魯迅的《故鄉》,他們前後都有人用。你「借」我也
「借」,越「借」越好,真可謂同題不同文,神韻別具。在考場思緒緊張時用此法最好。
「仿」,就是按別人用過的文題的格式,仿造一個符合自己所需要的作文題目。例如:《回
憶我的母親》可仿寫成《回憶我的初中生活》,《想和做》可仿寫成《學與思》等。
「拼」,就是把相關的幾個題目中的有效成分,拼湊起來產生一個新的作文題目。有的
「拼」意義,有的「拼」詞語,有的「拼」用法。如1990年高考作文題有人擬為《花與
刺》,而又有人在此基礎上「拼」上「聯想」二宇,擬為《花與刺的聯想》,可謂錦上添
花。
「抽」,就是從所給材料中,抽取關鍵的詞語或短句作為作文題。如1990年高考作文中,就
有人從所給材料中抽取了「花」「刺」「姑娘」三個詞語而擬成一個極有文采和吸引力的作
文題《花·刺·姑娘》。
「代」,就是在時間緊,擬不出滿意的題目的情況下,可先擬一個代替,待全文寫完後再確
定,或者在寫作過程中因靈感觸發而突然想出一個好題目。如「談……」「記……」「介
紹……」等。
當然,以上五種方法在考場上往往不是單獨使用,而常常是綜合運用,那樣會擬得更
快,擬得更好。
什麼是話題作文
1、什麼是話題
所謂話題,就是談話的中心,談話的內容,談話的由頭。
2、什麼是話題作文
圍繞著所給話題,也就是圍繞著所給談話中心、談話內容、談話的由頭寫成的文章,便是話題作文。
3、舉例
A、樹,與人類相生相伴的樹,各種各樣的樹;有形的樹,無形的樹。有人栽樹,有人毀樹。人們為樹而禮贊,又為樹而嘆息。樹,寄託著人類熱切的希望;樹,蘊涵著人類豐富的感悟。提起樹,會有說不完的話題,會有自由飛翔的遐思……
請以"樹"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記敘,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除詩歌外,文體不限。在上述例題中,"樹"就是談話的中心,談話的內容,談話的由頭,只要考生所寫作文與"樹"有關,都算切題。
再看以下例子:
B、有一則寓言,在文學家、科學家、企業家和哲學家聚會時有人提出用一句話描述、贊美世界。
文學家贊嘆說:這世界真是太美了!
科學家認真地說:這世界最珍貴的是探索。
企業家興奮地說:這世界充滿了商機。
哲學家沒說話,沉思後在紙上畫了個"?"和"!"。
請以上面的寓言或其中某個人的話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C、以"申奧"為話題,寫一篇文章。以上二例也是話題作文
話題作文的特點
1、 相關性。話題作文必須與話題相關,一般情況下,話題作文的要求只規定話題的范圍,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
2、 自由性。這是話題作文最大的特點。考生在題目、選材、文體、想像空間上有極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
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 題目自由。所給話題可以不作題目,考生可以自擬題目。但所擬之題最好能體現文體的特點。
(2) 選材自由。只要是選擇與話題相關的寫,都有效。
(3) 文體自由。話題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詩歌外,考生可自由選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或戲劇等文體。
(4) 想像自由。話題作文在題目、選材、文體等所賦予考生廣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廣闊的想像空間。但要注意想像深度。總之,話題作文縮小了對考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餘地和想像空間。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發揚自己的長處,寫出自己的個性,體現出自己的創造力。
3、「話題」式作文還有形象性的特點。
「話題」式作文就是要讓學生馳騁於形象思維的空間,表現中學生豐富的聯想與想像能力。因為「話題」式作文更有利於形象思維的涌動,學生盡可以放開手腳,海闊天空,任意翱翔。他們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像的空間,也可以任意展開聯想的翅膀,「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應用寫作》(月刊)2001年第6期)
三、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的區別:
①話題作文提供一個寫作范圍,所供題目僅僅起提示內容指向的作用。而命題作文一般提供的是寫作內容的中心(當然命題本身是話題的除外)
②話題要求所寫內容與之相關即可,而命題作文一般要求緊扣標題。
③話題作文的寫作范圍一般來說遠遠大於某些命題作文。
④話題作文作者可以自擬文題,而命題作文作者當然不能另命文題。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4965.html?wtp=tt
H. 1000字左右的關於情於理話題的作文
常常聽到長輩們說:「中國是個人情大國,走到哪兒都得或多或少地講點人情。」
誠然,中國經歷了漫長的「人治」時代,重人情輕道理的觀念根深蒂固。也許正因為這樣,重人情千百年來逐步形成了一種人的文化、社會的文化,甚至是國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邊有寵臣,父母膝下有寵兒愛女,感情的親疏,確實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俗話說「虎毒不吃兒」,身邊至親近的人,當然也是至可信賴的人,這確是無可厚非。記得在看一部電影時聽到這樣一句對白:「中國人和洋鬼子有什麼不同?就是中國人有人情味!」這句話我記憶猶新,我常常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有機會體驗人情味這種炎黃子孫所獨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所學的知識的增多,我對「人情重於道理」、「不講人情」處處路難行」這些看似實在的論斷產生了懷疑。社會上充滿了情與理的抉擇,我們應該怎樣去作出判斷?是講人情,還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感情親疏不應繼續成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信奉道理在我這個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應當高於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鄭培民同志學習的活動,有記者便專門采訪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兒子的一番話令我深有感觸。他說:「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想過要憑借父親的職位去幫助自己干什麼,走進社會後也沒想過靠關系,因為我知道一到了父親這一關,我肯定是過不了的。」感情親密,並沒影響鄭培民清醒認識到自己是人民的公僕,他沒有因為個人利益而拋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依舊踏實勤懇、無私奉獻。他們父子的這種高潔情操,在當今社會實屬難得。
盡管中國有悠久的「人情大國」的歷史,但我堅信,感情親疏將不會成為我們新一代接班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
情與理,並不難作出抉擇。雖然把「重人情輕道理」變為「道理高於人情」這條路十分漫長,也將會十分難行。但作為未來社會主人翁的我們,擁有決心,擁有魄力,必定會將這條真理之路走闊、走好!
題目情與理的抉擇
I. 話題作文 情與理 1000左右
情與理的抉擇》是小編整理的高考話題作文,希望給同學們提供參考。中國是人情大國,在人情與道理方面很少分得清楚,情與理,並不難作出抉擇,我們有決心必定會將這條真理之路走闊、走好!更多高考話題作文盡在巨人作文網。
常常聽到長輩們說:"中國是個人情大國,走到哪兒都得或多或少地講點人情。"
誠然,中國經歷了漫長的"人治"時代,重人情輕道理的觀念根深蒂固。也許正因為這樣,重人情千百年來逐步形成了一種人的文化、社會的文化,甚至是國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邊有寵臣,父母膝下有寵兒愛女,感情的親疏,確實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一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俗話說"虎毒不吃兒",身邊至親近的人,當然也是至可信賴的人,這確是無可厚非。記得在看一部電影時聽到這樣一句對白:"中國人和洋鬼子有什麼不同?就是中國人有人情味!"這句話我記憶猶新,我常常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有機會體驗人情味這種炎黃子孫所獨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所學的知識的增多,我對"人情重於道理"、"不講人情"處處路難行"這些看似實在的論斷產生了懷疑。社會上充滿了情與理的抉擇,我們應該怎樣去作出判斷?是講人情,還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感情親疏不應繼續成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信奉道理在我這個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應當高於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鄭培民同志學習的活動,有記者便專門采訪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兒子的一番話令我深有感觸。他說:"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想過要憑借父親的職位去幫助自己干什麼,走進社會後也沒想過靠關系,因為我知道一到了父親這一關,我肯定是過不了的。"感情親密,並沒影響鄭培民清醒認識到自己是人民的公僕,他沒有因為個人利益而拋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依舊踏實勤懇、無私奉獻。他們父子的這種高潔情操,在當今社會實屬難得。
盡管中國有悠久的"人情大國"的歷史,但我堅信,感情親疏將不會成為我們新一代接班人正確認知事物的障礙!
情與理,並不難作出抉擇。雖然把"重人情輕道理"變為"道理高於人情"這條路十分漫長,也將會十分難行。但作為未來社會主人翁的我們,擁有決心,擁有魄力,必定會將這條真理之路走闊、走好!
〔簡評〕
本文屬議論文寫法的一等卷。開篇分析了中國是一"人情大國"的歷史,然後提出人情不應成為正確認識事物的障礙,舉了向鄭培民同志學習的例子,分析緊扣話題,最後提出自己的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