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貴求「方圓之道」相關的作文、題目及材料
如果沒有堤壩的圍堵,一瀉千里的黃河就會恣意妄為;如果沒有鐵軌的限制,雷霆萬鈞的火車就會車毀人亡;如果沒有規則的約束,紛繁復雜的世界就會雜亂無章。
加入WTO後,我國要和世界接軌,接什麼軌,就是接規則的軌。中國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想方設法盡快地適應世界這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的規則。可惜,國內許多企業屢屢觸犯國際規則,在摸著石頭過河時交了很多學費。
規則由來以久,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但當時的社會結構簡單,生產原始,所以規則也很單一。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有了一定的規則,但那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當時是人治社會,皇帝的話就是規則,就是金口玉言。只有到現代社會,人們的交往日益復雜化,生產日益規模化,規則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復雜,嚴守規則是做人的基本要義,也是為人的底線。法制社會就是規則社會,對規則的謹守程度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中國從古至今就有嚴守規則的典範。曹操的坐騎錯踏麥田,割發代首,雖然有變通的嫌疑,但也成為民間的美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更是為了維持規則的權威。邱少雲在烈火中一動不動,英勇犧牲,更是用生命來為規則踐諾。雅典奧運會上,有部分運動員雖然覺得裁判的判決有失偏頗,但這是規則,他們只能無言地接受,表現了做人的豁達與樂觀。
而觸犯規則的教訓也是很深刻的,有些人以身試法,法就是規則,廈門遠華集團賴昌星之流違背海關規則大肆走私汽車、石油,給國家造成了數以億計的稅收損失。胡長清、成克傑之流視規則如無物,索賂愛賂,最後也自絕於規則。而文化大革命那場浩劫,更是摧毀了一切規則,導至祖國大地面目全非。
現在許多地方政令不通,下級政府把中央的規則玩弄於股掌之中,從而導致了一些群體性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亟需要加大力度清理整頓,在神州大地重樹規則的權威。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是規則使我們的生活美滿幸福,是規則使我們的經濟突飛猛進,是規則使我們的社會井然有序,我們一定要謹守規則,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社會的和諧穩定。
何成方圓?答案好簡單,君不聞先秦人已知「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古老的漢漠拉比法典開始了人類文明之光;秦王用法家嚴律治世,打下秦朝江山一統;高祖入關與民約法三章,打下漢朝開國基石;諸葛丞相揮淚斬馬謖,始令蜀國三軍一心,敵於強魏。而項羽亂封諸候,天下叛之。古來兵法之首必須嚴明軍紀,如周亞夫細柳治軍,不難看出規則的重要。①
然而,以之規矩,定成方圓乎?武王伐紂後封天下諸候,姜尚封於齊,改革舊制,變易風俗,不半載政通人和;周公之子伯禽到魯地上任,政令繁瑣,無意改革,三年政局初定,周公聞此嘆曰:魯國日後服北面事齊。果然齊國躋身春秋五霸。魯國卻被人稱之:周禮盡在魯矣。國力每況愈下。可見死守成規也難成方圓。②
當初籃球運動剛剛興起,規則也不過幾條,可隨著比賽中各種現象的出現,新的規則應運而生,逐步形成了現在的繁多條款,卻使比賽愈加規范,成為最受人喜愛的體育運動。
可見,恰當的規則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隨著不斷的發展、變化,也要有突破才能發展。③
昔日漢人寬袍大袖,不免風度翩翩,卻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於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就千秋霸業。魏武曹操提於禁於亡卒之間,識許諸於荒野之際,得到了大批有才幹而身份低下的下層軍官,才破袁紹,敗呂布,建立強魏,但這種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漢帝,曹操—生不得稱帝。其子以九品中正制收盡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前面說過秦以嚴以定民,卻因苛律失天下,漢高祖約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莊之道休養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見,突破了陳舊的束縛,才有長足的發展。④
即使今天我們描述死守舊制的「墨守成規」,也是當年墨子針對公輸班攻城新法的創造之舉。
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國改革開放春風吹綠了神州。真理正是我們需要的規則,但更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是我們需要規則的真諦,「上胡不效法先王」是我們突破規則的有力依據。當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突破了唐詩莊重的筆法,宋代詞章纏綿後世,我們也應明白突破規矩的重要。
何成方圓,以之規矩,應時而易,始成方圓。
說明 這個是高考的滿分作文 看看能不能用的上 自己適當的修改吧
❷ 做事要學會靈活800字作文
教育家黃炎培十分贊賞「
」這個成語。他在給兒子寫的座右銘中就有這樣的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
」。在黃老先生看來,「圓」就是要「和若春風」,對朋友、同事、左鄰右舍要敬重,誠實,
,和氣共事;「方」就是要「肅若秋霜」,做事要認真,堅持原則;「取象於錢」,則是以古代
為形象比喻,啟發人們要把「外圓」與「內方」有機統一起來。這一比喻可謂
,發人深省。
對照這個要求,有的同志在處理人際關繫上恐怕還是有一些差距的。有時候內方外也方,待人做事,不講方法,冷若冰霜,把同志關系搞得很緊張;有時候外圓內也圓,
,四處討好,毫無原則;還有的時候內不方,外不圓,胸中既無真理,也無原則,到處惹是生非。具備「
」的人,一定是一個「和群」的人,而「和群」則是一種優秀品質,是建設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前提。不能做到「外圓內方」,對人對己都無好處,對於構建和諧人際關系更是有害無益。
如何做到「外圓內方」呢?筆者不禁想起唐朝名相李泌七歲時對對聯的故事。李泌幼時就有神童之稱,7歲那年,唐玄宗召其進宮。當李泌入宮晉見時,唐玄宗正
地與燕國公張說下棋。唐玄宗想試試他的才能,便示意張說考考他。張說以棋為題問道:「方,好比是棋局;圓,好比是棋子;動,猶如使棋活了;靜,就是棋死了。你能用方、圓、動、靜四字來比喻弈棋的道理嗎?」年幼的李泌立即脫口吟道:「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呈才,靜如遂意。」李泌的「方如行義,圓如用智」,道出了「外圓內方」的「修行」辦法。
「方」,就是人格獨立、靈魂正直,是立世之本,為人應該在「內方」上下功夫。「方」離開「義」字不行,必須胸懷大義。這個「大義」就是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對祖國和人民滿腔熱愛,對真理
地追求。在原則問題上,不左右逢迎,隨波逐流;面對錯誤行為、不良傾向,旗幟鮮明,做一個堅持真理的守正之人。「圓」,不是老於世故、老謀深算,而是一種高超的處世藝術。「圓」要
,把握分寸。「圓」是一種豁達、一種大度、一種寬厚、一種善解人意、一種
。因此,要發揮聰明才智,在
中駕馭自己的情感,堅守自己的意志,以開闊的心胸
。
把「外圓內方」作為人生修養的一個標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一個准則,應該處理好「圓」與「方」的辯證關系,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熱心
❸ 跪求作文指導《方與圓》 《方與圓》為題寫作文,我應該怎麼寫麻煩大家提供點素材
「事繁勿慌,事閑勿荒,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為神馬有字數限制呢?神馬規矩.給你個網址,可以去看看
❹ 給孩子多留點發展空間作文素材
思路 人類應該和諧相處。和諧社會需要以人為本。和諧要以公平正義為基礎。和諧即是美。只有和諧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保障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社會充滿誠信友愛。和諧社會需要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善待自然,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要從身邊之事做起 名言個人之於社會等於身體的細胞,要身體健全,必須每個細胞都健全。 ——聞一多隻有勞動才能使人變得幸福,使他們的心靈變得和諧、心滿意足。 ——別林斯基和諧是眾多因素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 ——畢達哥拉斯和諧是愛與恨結合起來的庄嚴的配偶。——羅曼·羅蘭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雨果世界就是一座供奉不和諧之神的巨大神廟。——伏爾泰那些年輕時沒有在內心和諧中生活的人們,以後會像一隻長腿老蒼鷺一樣悲傷地站在沒有魚的湖邊。——佚名 經典素材丁紹光把美與和諧獻給世界(藝術的和諧美)丁紹光是著名的旅美畫家,他的畫以和諧為主題,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覺得從哲學、文藝發展以及人類歷史的角度看,和諧是重要的,這也是現在的世界所欠缺的。丁紹光也曾畫過反映內心沖突的畫,但那是在年輕時候,到國外後,他覺得世界缺少和諧,所以從此以和諧為主題作畫。他會選擇一些永恆性的題材,如母愛父愛、人性、人與自然的愛,這些本身不受空間、民族、時間的局限,而且還帶有中國色彩。這些都是不同人、不同民族都可以得到共鳴的,是人類共同的想法,這樣的藝術才可能永存。和諧的形體(和諧即是美)盡管由於時代、民族、社會形態的不同,人們的審美習慣、情趣、標准也有一定的差異,然而人體美的實質——比例與和諧,卻是亘古不變的。例如:頭顱是身高的1/7至1/8;肩膀最寬處為身高的1/4;大腿正面厚度等於臉寬……按這些原則結合成的人,體態勻稱和諧,散發出令人愉悅的美感。被譽為女性健美典範的《米洛的維納斯》,若按比例縮成身高160厘米的女子,其三圍比例為90:72:96厘米,構成了比例協調、線條柔和的曲線美。而《擲鐵餅者》雕像,構圖的基本要素則是「人體正方形」(即二臂側平舉等於身高),體態雄健威武,凝聚著健力、美,是男性美的完整體現。廬山風景區的美(人與自然的和諧美)2005年的「五一」 當天,廬山雨後放晴,雲蒸霧繞,變幻莫測的綺麗景色令中外遊客驚嘆。一位來自上海的老人黃明游完錦綉谷後,感慨萬分地告訴記者:「廬山太美了,不僅自然風光很美,而且旅途環境也非常好,秩序井然,美麗清潔,在這里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們在廬山各景區看到,交警在忙碌地指揮交通,秩序井然,各景區看不到煙蒂、礦泉水瓶等垃圾,整個廬山呈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廬山管理局黨委、管理局的同志說,廬山實施了「煤改電、油改電」工程,實現了「無煙山」目標,垃圾袋裝率和上門收集率都達100%。自然環境變美了,廬山的人文環境也在不斷提升,「誠信服務行動」、「遊客滿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萬人誠信宣誓」等活動,規范了導游、營運司機、餐飲服務人員等的行為,使文明新風深入人心。中外遊客在廬山玩得開心、住得舒心、吃得放心,高興而來,滿意而歸。據統計,「五一」當天,廬山接待遊客1.38萬人,同比增長3%。美大學生烤魚受罰(要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2004年5月20日,加利福尼亞大學三年級學生馬修考克斯和凱茜盧普閑來無聊,一起到校園的池塘邊撈魚解悶兒,結果「初戰告捷」:只用鐵鉤就釣上一條45厘米長的大魚。這種魚的外號叫「富翁魚」,較為名貴。事後有人向校方報告說,他們看到考克斯和盧普將此魚烤熟吃了。6月7日,校方發言人說,校方對兩名學生的行為「感到惡心」。他說,在大學接受了三年教育的學生仍不知保護自然環境,也不懂得人要與動物和諧相處,簡直是「不可原諒的行為」。為了教訓這兩個學生,校方當即對他們實施了經濟處罰。隨後,學校董事會開會研究決定,開除兩名學生的學籍,並以「蓄意破壞自然」和「虐殺無辜動物」的罪名,把他們送上法庭。據報道,如果罪名成立,考克斯和盧普將被判處一年監禁。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和諧(和諧是一種哲學美)中國人喜歡「君子和而不同」這個樸素的至理名言,是因為其提倡和諧的主張,體現了一種哲學的美感,讓人享受到「草異色而同芳」的自然和諧的芬芳世界的美好。人,生而平等,每個人的人格是等高的。各種思維方式的共存,是社會昌明的體現。各種思維方式和光同塵,是一個社會充滿勃勃生機,是社會大有希望的徵兆。 單一的聲音組合不成動聽的音樂,單一的事物構成不了欣欣向榮的世界,就像味道單一的食物,是枯燥無味的。中國傳統的哲學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由土、金、木、水、火五種元素合成的,就像由各種高度不同的音階可以譜寫和演唱一首首協奏曲。倘若在哲學思維的形式上,一味地強調思維活動是一種抽象的同一,那就意味著人類思維是枯竭的,果真如此那人類將是無望的,甚至是絕望的。道家和儒家的「和諧社會」理念(和諧是中國人追求的理想)在道家代表人物老子那裡,他設想的和諧社會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而不遠徙」。老子認為社會和諧的前提是消滅一切技術,消解一切文明對人性的侵害,將文化所造就的人還原為沒有任何印記的自然人。「民至老不相往來」,就是切斷那些引起紛亂的社會交往關系。這種淳樸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畫卷,固然是和諧社會的一類,但它更像是沒有人活動的自然界。在莊子所構想的和諧社會里,有「至德之世」、「建德之國」、「至治之世」、「無何有之鄉」等等。在這類理想的和諧社會之中,人生以回歸自然為主要目的,「民如野鹿」,人擺脫了一切文化的羈絆,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萬物融為一體。在儒家的和諧社會觀念里,我們可以吸取的思想資源主要是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講人倫的和諧是每個社會成員各安其位,做到「和而不同」。對於社會整體和諧來說,孔子認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就是在財富分配方面,力求做到「均」,在儒者看來,人倫和諧並不涉及到財富創造者的積極性,而只涉及到財富佔有者的分配關系問題。因而孔子強調人際應該以仁心相感,仁的感通恰如各社會要素的和諧劑。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創造和諧社會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務,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偉業。完成這樣的偉業,需要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單位的積極參與和努力,需要從每一件事、每一句話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小勝為大勝,和諧就在其中。 和諧是具體的,和諧就在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不隨地亂扔果皮紙屑煙頭,不隨地吐痰,不毀損花草樹木,能保護環境和諧;辦公區內不大聲喧嘩,不隨意串門閑聊,行走避免噪音干擾他人工作,有利於辦公氣氛的和諧;「紅燈停,綠燈行,斑馬線前停一停」,能營造交通秩序的和諧……人人都遵守社會公德、行為規范,和諧就在我們身邊。 「倉廩實而知禮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但是,談及和諧社會,有些人往往只講重大問題,如貧富差距、貪污腐敗、執法不公等等,把不和諧現象的責任歸咎於政府、推諉於他人,卻對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量的、自己能夠有所作為的和諧行為閉口不談,認為細枝末節無關痛癢。殊不知,商場上「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同樣適用於社會秩序建設。「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一種十分讓人費解的社會流行病。自私、嫉妒、盲目攀比等心理因素,製造了大量的社會不和諧。人人都多一點維護社會和諧的責任感和道德觀念,為和諧多做貢獻,社會就會日益和諧,生活就會更加美好。圓明園鋪設防滲膜事件(破壞環境就是破壞和諧)2005年3月份開始,圓明園內上演了一幕駭人的情景:幾十台挖掘機正在瘋狂地破壞著圓明園的景觀,所有湖底被挖開,然後鋪滿了大片白色塑料,四周用水泥嚴密封閉。他們這樣做是為了防止湖水滲漏。專家說,這是一次徹底的、毀滅性的生態災難和文物破壞。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上擁有無可取代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圓明園是有史以來中國最傑出的園林。「天人合一」、「師法自然」是中國古典園林建設的基本思想,「巧奪天工」、「宛若天成」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特點,「渾然一體」、「古樸滄桑」是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境界,「泱茫無窮」、「氣象萬千」是中國古典園林生態效應的美學感受。顯然,開放的園林生態系統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至關重要,對於圓明園而言,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已經接受了幾百年的歷史考驗,從生態學的角度看,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園林水系和外部水系、地下水系的溝通是最重要的「生態流」。中國文化是有「意境」的文化,中國古典園林尤其如此。這次圓明園大規模鋪設白色塑料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徹底破壞了「天人合一」的意境,圓明園那種「渾然天成」、「自然天真」、「恬淡清雅」的和諧感受就完全沒有了,損害了圓明園獨特的旅遊欣賞價值,如果不立即改正,後果不堪設想。溫州關愛外來民工(建設和諧社會要從行動開始)2005年4月,溫州市啟動關愛民工「和馨行動」,號召全市上下更加關注200多萬外來務工者的生產和生活,更好地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更多地關注他們的思想情感,真正讓他們融入溫州,成為「和諧溫州」建設的重要力量。外來務工者可享受住房公積金補助、外來「百優」青年可入戶溫州、慈善款傾斜外來特困人員……一項項關愛民工的措施在溫州出台。加大勞動監察力度、建立民工應急救助資金、加強對民工的法律援助……一件件關愛民工的實事將在溫州施行。政府、企業、百姓都在向廣大的新溫州人投以更多關注的目光,伸出更多援助的雙手。河南民工李學生在溫州捨己救人,感動了整個溫州。溫州市委、市政府在3月24日做出了在全市深入開展向李學生學習活動的決定,學習平民英雄的熱潮持續涌動,全社會關愛農民工的氛圍正在溫州形成。隨之,開展持續5個月的「和馨行動」,進一步融洽溫州人與外來務工人員的魚水關系,為溫州構建和諧社會注入新的內涵。「和馨行動」重點對勞動合同、工資待遇等進行規范。解決好外來民工生產生活中如就醫、子女就學等實際困難,加大對不簽勞動合同、低工資等侵犯民工權益問題的維權力度。「我們是一家人!」「溫州是我們共同的家!」相信不久之後,新溫州人和本土溫州人都會說出這些肺腑之言。相信不久之後,會有更多的外來新溫州人融入這座城市,愛上這片大地。法官宋魚水的故事(和諧是法律追求的最高境界)全國模範法官宋魚水是海淀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她所在的法院地處北京中關村,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區,100平方公里范圍內,聚集著上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已經發展為世界矚目的高科技園區。宋魚水和她的同事們乘著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初起之勢,進行的是有示範作用的工作。2002年,一著名學者訴一家數字圖書館著作權侵權案。數字圖書館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過去圖書館是「書上架」,數字圖書館是「書上網」,通過網路就可同時實現多人借閱。這些優勢決定了建立數字圖書館具有很大的盈利空間。可當時,對數字圖書館是否侵權,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更沒有審判實踐,這起案件的審理,不僅影響到當事人的實際利益,而且事關中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方向。 宋魚水認為,這種行為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路傳播權,構成侵權。這個案例當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著作權侵權案件之首。 很多人曾經不理解宋魚水為什麼下那麼大力氣調解,後來明白的人愈發多了:宋魚水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著一個個經她手的案件。她不單單考慮一個案件中法律判決是否公正,是期望經過調解社會付出最小的成本,而社會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達到最大化;她比一般法官更盡力地保護社會整體利益——宋魚水眼中的法律,不僅是保護社會,還能對社會前進的車輪起到潤滑作用。 宋魚水喜歡兩個字:和諧。因此她願意用法律讓社會更和諧,如同她的名字,魚和水的和諧關系。曾有當事人送她錦旗:辨法析理,勝敗皆服。法官們都說,這是每個法官都夢想達到的最高境界。 意林故事大山村的和諧故事位於安徽省石台縣牯牛降風景區西部的珂田鄉境內,有個村落叫大山村。大山村人是懂得天人和諧之道的。明末清初,大山村人的祖先即遷居於此。近400年間,這里的山水仍保持得如此完好。大山村人雖然也靠山吃山,但他們從不毀林開荒,濫砍亂伐。在村子的後面,是被村裡人稱為「龍脈」的山脊。人們從不在山上動刀動斧,因此那一帶山林仍保持著原始形態。山上縱有大樹枯,也無人去鋸斷。這種生態保護意識,連大山村剛懂事的孩子都具備。大山村人更明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之道。數百年來,村裡人合族而居,鄰里之間齟齬很少,更無械鬥發生。村裡人恪守孝道,在村子裡誰家若是發生兒女不孝之事,村裡人會把不孝子女揪到村裡祠堂打板子。村中民風淳樸,村民出門從不上鎖;耕牛就拴在村邊,從未丟失;村姑採茶時將自行車停放路邊,從不上鎖,有時發現車子被人騎走了,她們也不在意,因為她們知道這里沒有小偷,車子肯定是被某位鄰居臨時騎走辦急事去了,不久他們就會物歸原主的。尋覓大山村人生存發展的足跡,我們似乎能領略到珍藏於大山村人內心中的和諧之道。「手掰包米棒,腳烤栗炭火,神仙想來來不了,除了皇帝就是我。」這是流傳在村中的一首民謠。相傳大山村人的祖先為躲避戰亂而來,因此村民們恪守祖先遺訓,從不輕易出山。他們守著大山,世代以種茶為業,30歲以上的人很少出門打工。從這首民謠中,我們也許能體會到大山村人的心態。他們嚮往和平、安寧,追求內心的和諧。因為無私無欲,所以能自給自足,知足常樂。席慕容眼中的和諧身為蒙古族人,詩人席慕容因為看透了其生活背後的文化本質,她對自己的根脈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草原文化真正的內涵在哪裡呢?她認為很明確,那便是和諧、樸素。「和諧不是馴服,而依然有野性。比如放養的蒙古馬,我曾問過蒙古族朋友布赫鄂爾頓先生,我說500匹馬養在外面你不擔心嗎?他說你放心,生人是靠不近馬群的,只有主人才能進來。它們每天回來喝兩次水,如果在冬天雪水夠多的時候要一個星期才回來一次。有一年冬天,電視台的人問他在做什麼,他說我要找找我的馬群,我還不知道它們在哪兒呢。相信什麼東西都有靈魂,我不是獨大的,在這個草原裡面我要生活,植物也要生活,動物也要生活,對著這個天地戰戰兢兢地、互相想辦法和諧相處地過日子,這就是和諧。」席慕容認為樸素的意思就是在最簡單的范圍裡面製造出最合用的東西,其實就是我們不貪求,我們要跟這個世界共存,讓我們在生活中盡量不要做一個侵略者。「很好玩,有一次我在講我們蒙古族人對牛、馬、羊的了解跟溫柔地對待,但是有人就說當初蒙古帝國對其他人的對待呢,我說那是兩回事,那是打仗,所以對不起,我有一點點的太興奮,我要收斂一下。」 應用與創新有缺陷也和諧假如有兩塊玉,都玲瓏可愛,晶瑩剔透,但一塊有瑕疵,你會選擇哪一塊呢?也許你會選擇那塊無瑕的,因為一般人的思維都是向著完美。我的選擇卻不然,我會選擇那個有瑕疵的、有缺憾的,因為在我的眼裡,那個瑕疵不但不會掩蓋美玉,反而會襯托出玉的那份真實樸素的美。就像白紙上的黑點恰好反襯出紙張的潔白一樣。世間的玩物,十全十美,完美無缺是難以達到的,從根本上說是不存在的。美與瑕疵正是和諧統一的整體。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她有沉魚落雁的美貌,但是有心絞痛的疾病。每每心痛就會皺眉,一般說來,皺眉是不美的。然而西施皺眉的姿容卻更增添了楚楚動人的效果。不然,怎麼會有「東施效顰」的故事呢?可見西施的「瑕」與「美」結合在一起,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美。還有十九世紀法國雕塑大師羅丹,他的作品無不為世人所贊嘆。然而,羅丹的人物雕塑並不追求優美、完整、典雅,而是往往帶著這樣那樣的缺陷,或者畸形。然而正是那些不完整的、畸形的雕像,展示出一種更高層次的和諧:生命力的和諧。和氣生財是一種經濟和諧在生意場上常說「無利不起早」、「混混濁濁塘生魚,和和氣氣市生財」,交易雙方出現不和諧聲音的時候,常有調和人說「跟什麼過不去,也別跟錢過不去」。這話說得很及時,也很實際,所以一般雙方就讓步了,成交了。所謂「吃遍天下鹽最好,用遍天下錢最好」。現代社會對老百姓的生活來說,沒有比錢更重要了,「什麼都可以沒有,可別沒錢」。清雅之人也許會感慨,現代人怎麼啦?怎麼變得如此銅臭熏天?當然更有老百姓會說,「你怎麼啦?跟錢有仇啊?」「君子貴相知,何必金與錢」,說的是一種精神的需求或追求,當然是該提倡的,但是生活從來都是很現實的,「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在財富社會的今天,敢於提錢,善於提錢,是年輕人入世入道大俗而大雅的邏輯,是一種成熟的標志。針對這一點,西方有一種流行的經濟學理論是最直截了當的——人是經濟人。這種假定是很務實的。時代不一樣了,作為每個現代的中國人,不要有依賴思想,不管自己是多麼的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首先得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奮的勞動養活自己,別總是盯著父母、國家和社會不放,好像是人家上輩子欠咱們似的。父母養到孩子成年,就盡了天道,就不欠天債了;國家的錢,是老百姓的納稅錢,對沒有支付勞動成本的人,從邏輯上,國家也不欠他們的錢,沒有太多的理由伸手要的太多;社會是「你加我,我加他」而組合的團體,這個團體對沒有創造效益的「寄生族」,從邏輯上也沒有必然性的義務養著。中國古代的銅錢是外圓內方的,就是提示人們賺錢要通融,與人為善,與人為友。要每位參與財富游戲的朋友,發揮自己獨特的財商,是指財富游戲中,游戲主體通過對成本、效益和風險的動態把握,實現商業價值的能力。在商業社會,人們對財富知識的掌握和財富規律的認知利用,直接影響到財富的積累。尤其如今進入微利時代的人們,這種財富資源的整合能力,成為人們能否在財富社會叱吒風雲的「殺手鐧」。維商指數大小與其開拓資源的能力成正比,維商高者一般抗風險的能力也高,當然其實現的經濟效益也高。財富游戲是聰明人的游戲,現代人應當也有條件,發揮自己的維商,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去調控、利用、設定財富規則,有效整合「時間、信息、人力、物力和財力」效能。 時下,最時髦的話,就是講「和諧」。我們不妨從這種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一下,「和諧」對於財富社會有什麼樣的經濟學邏輯?在中國傳統的生意場里,是講究「和氣生財」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不僅僅要知道講究正道賺錢的表面意思,同時我們也需要懂得賺錢的內在邏輯或道理,即就算是君子也喜歡錢財的,只是君子更懂得賺錢的奧妙,賺錢的手段更高明罷了,否則就消受不起「君子」雅號了。
❺ 秦始皇作文素材
網路上的太多,總結下
一)、秦始皇的政績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嚴:贏政自以為功過『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之專稱。從此中國歷史上之君主便稱為『皇帝』,贏政則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專門名稱來顯示全國最高統治者之無上權威,如皇帝自稱『朕』,其命令叫『制』或『詔』,其用印則曰『璽』。
2.厲行中央集權: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另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員均由皇帝任免,無權世襲。
3.實施嚴刑峻法:秦朝在秦國原有的法律基礎上,修訂了一套嚴密之法律,頒行於全國。
二、軍事
1.修築長城:秦始皇把戰國時北方燕、趙、秦三國舊修之長城連接起來,『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萬余里』。
三、經濟
1.統一貨幣: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
2.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時的秦國度、量、衡器具,作為全國斗算長短、大小、輕重之標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馳道: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2.溝通水路:秦疏浚鴻溝作為水路樞紐,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長達六十多里之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統一文字: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瀳、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來秦國之大篆整理簡化而成小篆,在全國通行。後又簡化小篆成隸書,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國。
2.統制思想: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布禁書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餘人,史稱『焚書坑儒』。
六、對外
秦始皇於並吞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復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疆域之基礎。
1.北伐匈奴:戰國末年以來,匈奴時常南侵,威脅到燕、趙、秦等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趙、秦舊長城之基礎上,加以增築,連結成一條長達五千餘里的所謂『萬里長城』。是為古代中國及世界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
2.經略百越:百越乃古代中國南方越族之泛稱,在全國統一之前,秦已逐漸征服甌越、閩越等。
(二)、秦始皇暴政
1.徵斂無度,賦稅奇重: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秦始皇還把嚴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領域,大肆統制思想,禁錮思想自由。
五、結論:秦始皇無論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有他偉大的貢獻,但他殘暴的個性,卻使人民痛苦不堪,或許這是秦朝滅亡的一大因素吧!
因此秦始皇功大於過
❻ 給我幾篇美文
1、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淚落難平,中秋月清。幾多聚散,幾多虛盈。如今日初升、風漸冷,難料明月夜,何人獨倚斜闌,暗賦琴箏。
猜想中秋月夜:華燈初上,霓虹溢彩;高朋滿座,親友舉杯;齊邀明月,共唱歡樂。空中月團圓,人間亦然。但是,無論月亮幻化得多麼圓滿,其色依舊隱隱清冷,暗暗幽黃。暖閣內,定是萬家燈火聚著老人們的期盼、青年們的祝福、幼兒們的笑語;而夜色里,也必是凄風淡月伴著學子們的夜讀、遊子們的酸楚、孤島上的愁緒。
月雖圓,其色寒,夜夜減清輝。可知清輝為誰?
月華冷冷,清輝掌燈。
中秋夜,少年做歡笑的夢,學子做大學的夢。任屋外親朋好友長歌笑談,我們都只能在小屋中、書桌前,仔仔細細地寫未完的作業,工工整整地梳理已學的課程,認認真真地溫習明日的學科。為了我們十多年的努力,為了我們終生的信念,我們長坐燈下,不畏辛苦,甘於寂寞,靜靜地,在月華清輝下讀書,在世俗的喧擾外,沉浸於自己泛舟的學海!學海多沉浮,在這中秋夜裡,我們與清輝為伴,在無暇的清輝中,暗自編織一生的夢想。
清輝流瀉,流瀉在學子的書前為之掌燈,為莘莘學子沉澱,沉澱未來旭日般的希望!
月華泠泠,清輝照明。
中秋夜,親友做團圓的夢,遊子做回家的夢。任樓內多少家庭共聚一堂,遊子們只能在自己孤零零的地方暗自神傷,辛辛苦苦地堅守自己的崗位,兢兢業業地奮斗畢生的事業,凄凄惶惶地回想家鄉的山水。為了自己家庭的幸福,為了他人團聚的歡笑,遠方遊子們只能留在異國他鄉,不辭勞苦,甘於孤獨,默默地,在月華清輝下工作,在他人暖意融融的團聚之外,堅守於自己立志的事業!事業多興衰,在這中秋夜裡,遊子們卻與清輝為友,在朗朗的清輝下,暗自執著一生的信念。
清輝灑遍,灑遍大江南北,灑在遊子的心間,為遊子們沉澱,沉澱他日絢爛的輝煌!
月華灼灼,清輝頌歌。
中秋夜,中國大陸與台灣,共同做回歸統一的夢。任多少敵對勢力鋒芒逼人,任多少蠱惑言論散布彌漫,中華,屹立於滄海之中、群山之巔,會亘古不變,那巍峨無比的精魂!千年的歷史積淀,千年的文化鋪延,千年的英魂血淚凝聚,凝聚在深沉的月夜,凝聚在淺淺的海灣,凝聚在中華的天地,譜寫今後萬年不變的、永恆的詩篇!秋月又圓,台灣島上思緒又牽,厚重的團圓之意、相思之情,會激發怎樣渾厚的力量?單是這種有著千年積淀的相思與信念,就足以鼓舞十三億人民的心!
清輝無盡,無盡的又何止皓月的清輝?
黃河映月,長江映月,奔騰不斷的民族之水,將與月同歌,齊唱統一。流水中的月華,月華里的清輝,清輝下的盈虛、離散、團圓,轉眼,又化作茫茫中的月殘,中秋後的墟煙。然而不變的,只有無盡的中華魂!
2、春之懷古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麵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雲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隻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渾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雲,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鵑花,一陣風起,每一棵柳都會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的。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樑受盡風欺雪擾自溫柔地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後,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為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隻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舒適,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紗時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音來為這季節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於還是不敢宣布統計數字。 至於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數。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檐前的老風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麼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3.夜·月·人
在有月的深夜裡,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開始它在歷史中的漫遊。
穿過浮華糜爛,走過悲凄無奈,跨過滄海桑田,終於來到一扇古樸陳舊的門前。
是誰在高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我好奇地推開門,卻見一個別致的小園:一人、一桌、一杯酒。杯中清酒倒映著的卻是一個寂寞的表情,那是盛唐一顆大大的眼淚。
是你,你說你要「舉杯邀明月」,只有天際的一輪圓月才讀得懂你的情思。別人都以為豪放不羈,寫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你,還會有什麼讓你眉頭緊鎖?他們不知道你心中的熱情,像普通的讀書人一樣,達則兼濟天下。可當你還來不及酬謝如願以償,一顆熱忱的心就開始冰涼,他們不需要你的治國賢才,他們只不過打著惜才的幌子,只要你在後宮寫些「雲想衣裳花想容」的艷歌。
於是你只能離開,離開那個摧眉折腰的朝廷,離開那個令人不得開心顏的塵世,去尋找能安放白鹿的青崖,尋找桃花潭邊的美酒,尋找雪花大如席的軒轅台,尋找那一葉日邊的孤帆……
你說你要活出一個真的自我,在名山大川間放縱性情,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海。你用這些飽含激情的文字記錄你的思想,告訴後人你的瀟灑與豪邁。
昨日不可留,一個王朝的背影在臉色朦朧的醉酒中逝去。一個逗號慢慢縮成句號,一具腐朽的屍體就有了一個傳頌千古的名字:李太白。
你的詩作是唐詩中的珠穆朗瑪峰,你的精神是文學史上的萬里長河,時間在你身上飛快地流過,卻帶不走你留在世人心中的品質。這種品質在你的詩作中被人不斷品味,不斷學習,不斷被贊嘆,綿亘千年而不衰,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而你自己,也在這種綿亘中升華到一個不可企及的高度。
那扇門緩緩合上,而你的身影,也帶著無盡的滄桑在我的視野中遠去。
希望樓主滿意
滿意請盡快採納
有問題請在線hi我 說明問題
盡量幫你解決~~~~~
O(∩_∩)O~
❼ 給我來個《給孩子留下什麼》的作文
我們該給孩子留下什麼 天下父母,沒有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疼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對於我國大多數父母而言,因為幾乎都有過小時候物質生活極度貧乏的記憶,所以他們對於孩子的疼愛,首先做到的就是竭盡所能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 而對於有機會利用手中權勢來謀取私利的人來說,這種滿足似乎是輕而易舉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皆有慾望,這是人的動物性之一。而如果撕去了道德與文明的約束,這種慾望將越來越難以滿足,並且永遠比現有的物質條件要高出一大截——不管金山銀山,仍然滿足不了。要真正的滿足,除非是道德與文明的回歸——但放縱到一定程度,這種自動自覺的回歸是幾不可能的。或者,乾脆被法律迎頭痛擊。又或者,人死燈滅。 但當貪婪的父母被法律嚴懲或者人死燈滅之後,給孩子留下的是什麼呢?很多貪官污吏的案例告訴我們,這些孩子要麼淪為父母的同流合污者因而同樣受懲罰,要麼面臨一個破碎的家庭,從物質極大豐富的巔峰一跤跌落貧窮的深谷。更可怕的是,在父母曾經的寵溺之下,他們基本喪失了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進行正常勞動和生活的技能。就像從前封建帝皇的皇子皇孫,一旦流落民間就只能成為乞丐——除了伸手要飯吃,他們別無所能。 如果那些在愛孩子的名義下貪婪斂財的父母知道自己孩子終將長成一條寄生蟲,他們會作何感想? 退一萬步,貪官污吏沒有東窗事發,安全著陸了,他們又將給孩子留下什麼呢?孩子有了花不完的錢,因此,他不必再去辛苦勞動;孩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因此,他不必擔心他的要求是否過份;孩子可以無限地放縱自己的慾望,因此,總有一天,他的胃口大得超出父母的想像……於是,他不用學習了,不用勞動了(他也就漸漸喪失了這兩種能力),可以日日花天酒地、聲色犬馬,可以在挑選異性時任意取捨。當種種感官刺激達到了飽和,精神空虛就來了。為了填補這樣的空虛,更大的慾望又開始出現。這是一條沒有止境的路途。而在這樣的路上,除了那些別有用心的狐朋狗友,孩子將會永遠孤獨。因為他太容易達到目的,所以他早已不用去關心別人的死活。而這種漠不關心,總有一天會表現他對父母的態度上。 那個勸告母親不要順手牽羊的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母親終於從他天真無邪的話中悔悟過來。他對母親的拯救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拯救。我們往往說一個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但這張白紙總得繪上一些什麼色彩。而父母就是給這張白紙繪上第一筆顏色、甚至定下全部色彩調子的人。可以推測,如果那個順手牽羊的母親依然不知道悔改,這個年幼的孩子在母親權威地位的影響下,非常有可能會漸漸默認這種行為,然後發展到贊成,然後終至親自動手牽回別人的羊。這樣的後果無疑是非常可怕的。 其實這個母親順手牽羊的主要原因不過是因為家境貧寒,想改善一下生活。這裡面難免有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疼愛。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它的基礎就是被人類亘古以來一直贊揚著的母愛。但是,當方式不正確的時候,好的出發點也會偏離原來的方向,到達錯誤的終點。 從小的方面看,貪污腐敗毀掉的是很多人貪污腐敗的出發點——自己的家。很多貪污的人開始收受不該收受的財物時,念叨的都是愛人與孩子。但到了最後,恰恰是這些目的為了愛人與孩子的行為,徹底地毀掉了自己的家,毀掉了愛人與孩子的前途與幸福。這實在是新的南轅北轍的寓言。可惜那些身處慾望沼澤的人,沒有多少個認為自己會成為寓言中的主角。對於生活,他們永遠以為自己是最聰明的,是最有發言權和選擇權的。殊不知,生活從來不會厚愛那些過度索取的人。 所謂「良田萬頃,日食三餐;廣廈千間,夜宿一床」。生活所需其實非常簡單,而生活的簡單往往帶來心靈的寧靜與滿足。要那麼多財物干什麼呢?那麼多東窗事發的貪官污吏, 他們家裡囤積的財物,真正能派上用場的,其實極少。很多事後被拍賣的東西,都是尚未拆封的。為了那些沒用過的東西,東藏西掖的金錢,最後枉送了自己的前途甚至性命,這不是非常可惜嗎?如果要把這些東西留給孩子用,那麼豈不是恰恰說明你的孩子非常無能,自己根本沒辦法養活自己?就算多能乾的孩子,當他知道自己擁有這么多東西,可以不用學不用干就衣食無憂時,他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會是好好享受吧?而一旦停下來享受這些不義之財,就無異於金絲雀飛入籠中,漸漸失去飛翔與覓食的能力。這只可怕的牢籠,恰恰是自以為深愛孩子的父母用自己貪婪的受賄腐敗構建的。 《羊城晚報》上刊登過這樣一則寓言: 兒子著急地問:「爸爸,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呢?」 爸爸從容地回答:「你不必著急,慢慢成長吧。我今天的努力,就是為你今後的幸福鋪平道路。你看我忙些什麼事情?正在為你存好百年的口糧,蓋好幾輩人住的房子,縫制幾代人的衣服,讓你溫飽無憂。」 可兒子傷心地說:「你要是不知道今天有多麼美,你還會為我留下美妙的明天嗎?」 爸爸抬起頭往前看,他看到了一個問題:今天如此沉重,明天如何承載得起?我們到底要給明天什麼禮物? 我們的明天就是孩子。我
❽ 關於和諧高考作文素材
和諧
(1)事實論據
和諧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儒家的「仁愛」、「仁義」,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等傳統文化中,都蘊涵著和諧的思想。
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
唐朝有個人路經武陽,遺失了一件衣服,走了幾十里路才發覺,心中很著急,當地人勸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一定找得到。」那人半信半疑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自己的衣服。這件事越傳越廣,人們就把社會風氣好,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路上遺失的東西也沒人撿拾形容為「路不拾遺」。
十六大報告中的和諧
和諧"是十六大報告中反復出現的詞彙,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社會更加和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推動多種力量和諧並存,保持國際社會的穩定"等。
傳統文化的名言
古人解釋,"和"是"以他平他",即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和諧,包括"和生"、"和處"、"和順"、"和洽"等。人們常說的"和為貴"、"政通人和"、"家和萬事興"等等,就是這一人文精神的具體表述。
存在就是合理,事實勝於雄辯
報紙上曾經登載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一家人養了幾只貓和老鼠,它們平時同食同眠,親如睦鄰,從沒發生過矛盾。如此怪象,真讓人百思而不得其解,這些前世冤家能化干戈為玉帛,能求同存異相安無事,自然也有其和諧之道。
縱觀歷史,"和諧"乃是社會的主色調。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繁榮,使原本遙遠而陌生的國度之間有了廣泛而深入的經貿科技交流,使人們對古代各國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認識與了解,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使整個社會和平繁榮。而與之帶來的文化觀念的碰撞,物產的交換也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多元化。
唐太宗,唐玄宗更是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廣開言論、輕徭薄賦,使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並且以開放的胸懷大開國門,與日本等國密切來往,使人們感受到他族文化的魅力,極高地促進了民族繁榮與民族和諧。
現代,近年來不斷加深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制度改革,也都是社會和諧進步的力證。其中,面對改革發展所帶來的矛盾,黨中央更是主動應對,通過宏觀調控等政策,使社會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這正體現著"和諧"這一理念在新時期發展形式下的應用。
從民俗來看,中國人民也是極其注重民俗文化的和諧的。
新年彼此溫暖的祝福,那熱鬧的隆隆炮竹聲,喜洋洋的燈籠元宵等,無不表達著人們對於新年生活幸福美滿的期待。同樣的,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佳節,更是人們長久以來對於社會和諧的一種祝願和熱盼,展現了中華民族對於文化積淀的繼承與重視。
長久以來,都以"和"為待人處事的方式方法,"仁者愛人"、"以和為貴"等更是成為民族的千古名訓。儒家的"禮、義、仁",道家的對"美"、"道"的探究等,無不成為五千年來華夏文明厚厚的積淀。而這樣厚重的文化積淀更是和諧社會所長久嚮往與推崇的。可以說,中華文化的基調,便是和諧這一永恆不變的旋律。
(2)理論論據
對和諧之美的追求是人類的本能。 馬克思
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雨果
幸福永遠存在於人類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於和諧與穩定之中。 魯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
友誼是一種和諧的平等。 畢達哥拉斯
"美在和諧。 赫拉克利特
美的真 諦應該是和諧。 冰心
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美。 赫拉克利特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費孝通
❾ 求古人事例、作文素材,嚴重拒絕李白杜甫蘇軾陶淵明司馬遷之類的萬能素材,最好是比較偏僻,少人用的。
1.「王翦將兵」,可用於對「經驗」,「爭」,「與人相處」,「外圓內方」等作文主題版;
2.「會戰馬倫哥--拿破權侖」,對於外國人,我們作文中出現的不多,此例子可用於「抉擇」、「觀察力與分析」、「少數人與真理」、「意志」等話題作文;
3「賈詡論戰」,可用於「觀察力」,「客觀與主管」等問題的分析;
勸你在寫議論文時注意:
1,主題鮮明,論點明確,就像蘇洵的《六國論》,首句就拋出總論點;
2,引用歷史人物,不要純粹敘述,記敘不宜過多,要加以評判,而且重在評判,緊靠主題;
3,中間注意過度,否則太生硬,不會高分的。
❿ 作文 急求
說起智慧人生,就不能不談及聰明和智慧。其實,聰明和智慧是兩回事。 聰明是一種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則是生存的一種境界。 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里無一。你看,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
在現實生活中,不吃虧的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 聰明人和別人過事兒總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們每單生意都能把利潤賺足;而智者絕不追求每單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賠錢也做。 聰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 聰明人能把握機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而智者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因此,拿得起來的是聰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聰明人總把自己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也就是脫穎而出;而智者是讓別人把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比如在一個聚會里,聰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談,因此是茶壺;而智者耳忙,注意聆聽別人,因此是茶杯。茶壺里的水最終要倒進茶杯里。 聰明人注重細節,而智者注重整體。
聰明人多煩惱,失眠較普遍。因為聰明人比常人更敏感;而智者能遠離煩惱,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因此智者吃得下,睡得著。所以聰明者多英年早逝,而智者無憂,故多長壽。 聰明人渴望改變別人,讓別人順從自己意志;而智者多能順其自然。因此,聰明人的人際關系容易緊張,而智者的人際關系多和諧。 聰明多數是天生,得益於遺傳;而智慧更多更多靠修煉。
聰明能獲得更多知識,而智慧讓人更有文化。反過來,一個人知識越多越聰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聰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謂耳聰目明;而智慧靠心靈,即所謂慧由心生,科學讓人聰明,哲學教人智慧。 聰明能帶來財富和權力,智慧能帶來快樂。因為聰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現實中這些技能只要機緣巧合,就能轉化為財富和權力。但是財富和權力與快樂很多時候並不成正比,快樂來自人心。因此,求才,聰明足矣;求脫離煩惱,非修智慧不可。
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更難」。其實鄭氏的「糊塗」是需要智慧的「糊塗」。所以「難得糊塗」翻譯過來就是「難得智慧」。連蘇格拉底都無智,可見智慧有多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