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馮友蘭作文素材

馮友蘭作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1-02-10 04:10:52

❶ 賞析馮友蘭的《人生的境界》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於覺悟狀態;不覺解,就處於「無明狀態」。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可以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於利己的動機。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聖人,達到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
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物,後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造。哲學的任務就在於使人覺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為賢人、聖人。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的哲學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來的哲學要滿足人類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答案補充 當讀過馮友蘭的《人生境界》,我知道了一個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即構成他的人生境界。「覺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覺(覺悟)的意思,可以具體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系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我想就像達爾文,小時候看昆蟲是順著本能在做事,對他所做的事並無覺解,屬於自然境界;後來他成為生物學家後,是在為社會利益進行觀察和研究,屬於道德境界。我還想到那則作文素材:有人問三個泥水匠在干什麼,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後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築專家。第一個泥水匠屬於自然境界,第二個泥水匠屬於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個泥水匠也屬於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慾。正是應了「態度決定高度」那句話。

❷ 高中生作文素材積累!!名言例子文段

引名句,起點高遠
引用名言警句、古詩詞、歌詞等作為文章的開頭,可以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喚起讀者的閱讀情趣,同時也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蘊,使文章熠熠生輝。如:
(1)「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壽」。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屬於海洋性文明的希臘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靈動的水,如同靈動的智者,追求變革,而屬於大陸性文明的中國文明,卻是一位長壽的「仁者」,是一座沉穩的大山,尊重傳統,對「變」有天生的審慎。(江蘇考生《永遠的蔥郁永遠的中國》)
(2)「從諫如流」常被用來形容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古語雲:「古之賢君,其從諫也,猶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由此可見,古人對此是非常推崇的。波蘭的諺語也說:「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至此,我們是否可以下個結論:從諫如流,多多益善,聽從一切的諫議?(山東考生《給「從諫如流」上把鎖》)
例1引孔子及馮友蘭的話導入,例2由古語及諺語入筆,切合題旨,意蘊豐富,既顯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積淀功底,又展現其靈活駕馭的才思。可見,把自己平時集錦的妙言佳句巧妙地安置在文章的顯眼處,無疑會使開篇文采飛揚,魅力十足。
(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元好問的確好問,也很會問。他這一問可謂一問問千古。多少年來,有多少人在這個問題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價後作出了人生最終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卻如每個人的臉一樣,各不相同。(《問世間情為何物》)
(4)美學大師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今天,受這位富有創新精神的學者啟發,我想說:「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對於我們的腦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許多時候,我們都迷惑於問題的不解或徘徊於多解的選擇路口,怎樣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團,往往舉棋不定,左右亂傾,這時,就有換個角度考慮的必要,這樣會給你帶來更多成功的機會。(《旋轉這只萬花筒》)
(5)古人雲:「仁者樂山,知者樂水。」樂山之挺拔峻秀,樂水之輕盈靈動。無怪乎一條青溪會引來諸如李白杜甫的駐足凝視,會令眾多得志或不得志的文人騷客甘願在此了卻一生,不原再「誤入塵網中」。(《水的聯想。》)
(6)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寧不為;若所行似惡而非惡,毋寧為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腳步,匆匆的心靈選擇。在這來去匆匆之間,又應點燃一盞怎樣的心燈?(《心星點燈》)

高考作文素材:人生前途經典故事(10篇)
1、一隻火雞和一頭牛閑聊,火雞說:我希望能飛到樹頂,可我沒有勇氣。牛說:為什麼不吃一點我的牛糞呢,他們很有營養。火雞吃了一點牛糞,發現它確實給了它足夠的力量飛到第一根樹枝,第二天,火雞又吃了更多的牛糞,飛到第二根樹枝,兩個星期後,火雞驕傲的飛到了樹頂,但不久,一個農夫看到了它,迅速的把它從樹上射了下來。
生存之道1:牛屎運讓你達到頂峰,但不能讓你留在那裡。
2、烏鴉站在樹上,整天無所事事,兔子看見烏鴉,就問:我能像你一樣,整天什麼事都不用干嗎?烏鴉說:當然,有什麼不可以呢?於是,兔子在樹下的空地上開始休息,忽然,一隻狐狸出現了,它跳起來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生存之道2:如果你想站著什麼事都不做,那你必須站的很高,非常高。
3、一隻小鳥飛到南方去過冬。天很冷,小鳥幾乎凍僵了。於是,飛到一大塊空地上,一頭牛經過那兒,拉了一堆牛糞在小鳥的身上,凍僵的小鳥躺在糞堆里,覺得很溫暖,漸漸蘇醒過來,它溫暖而舒服的躺著,不久唱起歌來,一隻路過的野貓聽到聲音,走過去看個究竟,循著聲音,野貓很快發現了躺在糞堆里的小鳥,把它拽出來吃掉了。
生存之道3:不是每個往你身上拉大糞的人都是你的敵人。也不是每個把你從糞堆里拉出來的人都是你的朋友,還有,當你躺在糞堆里時,最好把你的嘴閉上。
4、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裡。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備回家。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闆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生存之道4:積極的人,象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5、有一天動物園管理員們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它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生存之道5: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只知道有問題,卻不能抓住問題的核心和根基。
6、在某個小村落,下了一場非常大的雨,洪水開始淹沒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禱,眼看洪水已經淹到他跪著的膝蓋了。一個救生員駕著舢板來到教堂,跟神父說:「神父,趕快上來吧!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的!」神父說:「不!我深信上帝會來救我的,你先去救別人好了。」過了不久,洪水已經淹過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強站在祭壇上。這時,又有一個警察開著快艇過來,跟神父說:「神父,快上來,不然你真的會被淹死的!」神父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又過了一會,洪水已經把整個教堂淹沒了,神父只好緊緊抓住教堂頂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飛機緩緩的飛過來,飛行員丟下了繩梯之後大叫:「神父,快上來,這是最後的機會了,我們可不願意見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父還是意志堅定的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上帝會與我共在的!!」洪水滾滾而來,固執的神父終於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見到上帝後很生氣的質問:「主啊,我終生奉獻自己,戰戰兢兢的侍奉您,為什麼你不肯救我!」上帝說:「我怎麼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來救你,你不要,我以為你擔心舢板危險;第二次,我又派一隻快艇去,你還是不要;第二次,我以國賓的禮儀待你,再派一架直升飛機來救你,結果你還是不願意接受。所以,我以為你急著想要回到我的身邊來,可以好好陪我。」
生存之道6:其實,生命中太多的障礙,皆是由於過度的固執與愚昧的無知所造成。在別人伸出援手之際,別忘了,惟有我們自己也願意伸出手來,人家才能幫得上忙的!
7、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走進廟里,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生存之道7:成功者自救。
8、某大公司准備以高薪僱用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之後,只剩下三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主考者問他們:「懸崖邊有塊金子,你們開著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於掉落呢?」「二公尺。」第一位說。「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說。「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第三位說。結果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
生存之道8:不要和誘惑較勁,而應離得越遠越好。
9、陳阿土是台灣的農民,從來沒有出過遠門。攢了半輩子的錢,終於參加一個旅遊團出了國。國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鮮的,關鍵是,陳阿土參加的是豪華團,一個人住一個標准間。這讓他新奇不已。早晨,服務生來敲門送早餐時大聲說道:Goodmorning!陳阿土愣住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在自己的家鄉,一般陌生人見面都會問:「您貴姓?」於是陳阿土大聲叫道:我叫陳阿土!如是這般,連著三天,都是那個服務生來敲門,每天都大聲說:Goodmorningsir!而陳阿土亦大聲回道:「我叫陳阿土!」但他非常的生氣。這個服務生也太笨了,天天問自己叫什麼,告訴他又記不住,很煩的。終於他忍不住去問導游,Goodmoringsir!是什麼意思,導游告訴了他,天啊!!真是丟臉死了。陳阿土反復練習Goodmorningsir!這個詞,以便能體面地應對服務生。又一天的早晨,服務生照常來敲門,門一開陳阿土就大聲叫道:Goodmoringsir!與此同時,服務生叫道:我是陳阿土!
生存之道9:人與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與意志力的較量。不是你影響他,就是他影響你,而我們要想成功,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影響力,只有影響力大的人才可以成為最強者。
10、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隻鸚鵡前標:此鸚鵡會兩門語言,售價二百元。另一隻鸚鵡前則標道:此鸚鵡會四門語言,售價四百元。該買哪只呢?兩只都毛色光鮮,非常靈活可愛。這人轉啊轉,拿不定主意。結果突然發現一隻老掉了牙的鸚鵡,毛色暗淡散亂,標價八百元。這人趕緊將老闆叫來:這只鸚鵡是不是會說八門語言?店主說:不。這人奇怪了:那為什麼又老又丑,又沒有能力,會值這個數呢?店主回答:因為另外兩只鸚鵡叫這只鸚鵡老闆。
生存之道10:真正的領導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強,只要懂信任,懂放權,懂珍惜,就能團結比自己更強的力量,從而提升自己的身價。相反許多能力非常強的人卻因為過於完美主義,事必躬親,認為什麼人都不如自己,最後只能做最好的公關人員、銷售代表,成不了優秀的領導人。

❸ 馮友蘭的《人生的境界》的讀書筆記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於覺悟狀態;不覺解,就處於「無明狀態」。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可以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於利己的動機。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聖人,達到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物,後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造。哲學的任務就在於使人覺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為賢人、聖人。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的哲學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來的哲學要滿足人類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答案補充 當讀過馮友蘭的《人生境界》,我知道了一個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即構成他的人生境界。「覺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覺(覺悟)的意思,可以具體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系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我想就像達爾文,小時候看昆蟲是順著本能在做事,對他所做的事並無覺解,屬於自然境界;後來他成為生物學家後,是在為社會利益進行觀察和研究,屬於道德境界。我還想到那則作文素材:有人問三個泥水匠在干什麼,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後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築專家。第一個泥水匠屬於自然境界,第二個泥水匠屬於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個泥水匠也屬於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慾。正是應了「態度決定高度」那句話。

❹ 人生的境界馮友蘭文章是按什麼思路來行文的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於覺悟狀態;不覺解,就處於「無明狀態」.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可以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於利己的動機.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聖人,達到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
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物,後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造.哲學的任務就在於使人覺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為賢人、聖人.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的哲學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來的哲學要滿足人類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答案補充 當讀過馮友蘭的《人生境界》,我知道了一個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即構成他的人生境界.「覺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覺(覺悟)的意思,可以具體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系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我想就像達爾文,小時候看昆蟲是順著本能在做事,對他所做的事並無覺解,屬於自然境界;後來他成為生物學家後,是在為社會利益進行觀察和研究,屬於道德境界.我還想到那則作文素材:有人問三個泥水匠在干什麼,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後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築專家.第一個泥水匠屬於自然境界,第二個泥水匠屬於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個泥水匠也屬於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慾.正是應了「態度決定高度」那句話.

作文題目:讀馮友蘭有感

讀馮友蘭《人生的境界》有感

人要活出自己的「境界」
——讀馮友蘭《人生的境界》
曾讀過這樣的故事:有個叫楊密的官員,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拒收了屬下送給他的賄賂。屬下很詫異:這件事沒有人知道,你這樣清高是做給誰看的。只見楊密坦然說出了這樣的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人知道?天地之間,人最大。這種 「大」,不是個人形體上的巨大,而在於發自他心靈深處那種讓人震撼、讓人汗顏的東西。這是雖處「舉世皆濁」的世道,仍能自覺保持洞察萬物,淡泊名利的一種心態;這是擺脫世俗的監督、約束之後,仍能自覺保持清正廉潔的一種品行。楊密的行為充分體現了這種「大」,他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成了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馮友蘭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將「境界」定義為個人在做事時的意義。這種意義不是來自於別人的強迫,也不是來自於對別人的表演。它是發自內心的,真真正正體現自己良知的一種自覺行為。這種自覺的行為可以讓一個平凡的人,甚至是現實中「不合格」的人,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小說《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從他身上,我們看不出他有一點成功的影子。他沒有同鄉成才的機靈,沒有班長老馬的靈活,沒有連長高成的剛強果敢。他只認一個理:人的一生不能白過,要做幾件有意義的事。他不會的事,只要認為有意義,他就認真學;他會的東西,只要認為有意義,就認真保持下去,即使遭到別人的冷嘲熱諷也在所不惜。許三多在紅三連五班的生活情景:其他四個兵,寫作的,打牌的,算命的,每人都有自己打發日子的方式,完全沒有了「兵」的味道。但是,許三多自己出操,自己打掃內務,自己踢正步,嚴格按新兵連受訓的要求來做,而且一做就是幾年!尤其是「修路」一節,他畫白線,揀不同色的石頭,鋪路石,種花草,有條不紊,實實在在。那些老兵們卻在營房內打牌,還抱怨他的多事,甚至盼望他的失敗!許三多的路鋪的確實艱苦,頂著風寒,頂著嘲諷,一步一步地鋪著,鋪向了成功。他用自己的毅力與認真完成了一個加強排沒有完成的工作,花費的代價僅僅是買花種的五塊錢!誰說「境界」離平凡人很遠?誰說聖人、哲人都是做大事的人?許三多做的就是平凡的事,只是他是用人生的「意義」來鋪路,他鋪出了自己的境界,實現了從「平凡」到「偉大」的飛躍,成了凡人中的「哲人」,自己心中的「聖人」!
馮友蘭先生將人生的境界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完全出自「本能」, 類似於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於為什麼要下地幹活,他們也不知道。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則是歸結於一個字「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出發點是為了別人,目的卻是為了自己,對社會有益,是積極的功利行為;損人利己,為了自己不惜損壞別人,對社會有害,是消極的功利行為;至於損人不利己,則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害人害己,是愚蠢的功利行為。與功利境界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則是另一個字「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這些話語是對「義」的最好解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還有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們,他們的偉大是他們對國家、對集體、對他人的那份犧牲,是那份不求回報的責任和良知。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正是由於這些人的執著追求與默默犧牲。他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不屈脊樑!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眼界更為開闊,行為更顯博愛。抗戰時期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不遠千里來到中國,手術台就是陣地,最終犧牲在中國。他的愛心跨越了國界,著眼於不幸的人類,做了天地之間更大的「人」!印度洋海嘯中的國際捐助,汶川地震中的國際救援同樣體現了各國具有「天地境界」人們的愛心,彰顯了他們對異國生命的尊重,對自然同類的同情,活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❻ 作文素材#「人生的境界」

與其說這四個境界復分別制對應不同的社會形態,莫如說這幾種境界在每個個社會形態中都存在。也就是說,社會形態雖然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的形成具有自身的獨立性。

從另一個方面說,這四種境界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都可能存在,並且,境界的轉變並不是演替,不是另一個替代了這一個境界,而是另一個境界在著一個境界的基礎上發生。米蘭昆德拉有言,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層面上的媚俗。誠哉斯言。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推薦你去讀一讀他的書吧。

❼ 《人生哲學》馮友蘭 讀書筆記5000字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做事的意義本是客觀存在的,有功利的意義,有道德的意義,有天地的意義。但是人們覺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覺解了,就處於覺悟狀態;不覺解,就處於「無明狀態」。人生的意義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級到高級,可以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低的是自然境界。這種人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往上是功利境界。這種人覺解到功利的意義,也就是利己的意義。這種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於利己的動機。再往上是道德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社會整體,覺解到道德的意義,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賢人。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學境界。這種人心目中有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覺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覺地為宇宙的利益做事,這樣,他就與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價值,謂之聖人,達到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前兩種境界是自然的產物,後兩種境界是精神的創造。哲學的任務就在於使人覺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為賢人、聖人。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的哲學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來的哲學要滿足人類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答案補充當讀過馮友蘭的《人生境界》,我知道了一個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即構成他的人生境界。「覺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覺(覺悟)的意思,可以具體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系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我想就像達爾文,小時候看昆蟲是順著本能在做事,對他所做的事並無覺解,屬於自然境界;後來他成為生物學家後,是在為社會利益進行觀察和研究,屬於道德境界。我還想到那則作文素材:有人問三個泥水匠在干什麼,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後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築專家。第一個泥水匠屬於自然境界,第二個泥水匠屬於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個泥水匠也屬於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慾。正是應了「態度決定高度」那句話。

❽ 作文評價人物--馮友蘭1000字

作為中國二十世紀最具影響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去世十年後的今天仍時不時地出現在學界關注的中心和邊緣。這不僅意味著他的學術成就擁有巨大持久的力量,而且表徵著他的思想和人格具有較大的問題性。的確,如何認識和評價馮友蘭一直是學界議論紛紛的話題,其間的分歧和差異至今仍然大量存在。本文試圖通過方法層面的思考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以就教於諸位方家。
如學界所周知,對於馮友蘭評價的分歧意見集中在兩個主要問題上:一、如何評價馮友蘭的新理學體系?二、如何評價馮友蘭的個體人格?第一個問題關涉的是作為哲學家的馮友蘭的哲學成就,第二個問題關涉的是作為公眾人物的馮友蘭的歷史評價和道德評判。另外要說明的一點是,相對來說學界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評價分歧不是太大[1],所以本文只作簡單涉及,不再將它作為一個問題提出。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至少應分清兩個層面,一是事件真實和文本原義層面,二是事件影響和文本重闡層面。前者解決的是馮友蘭自身人格和思想的「真實」問題,後者解決的是他對他人的意義和「可能」問題。說得誇張一些,我們應該分清兩個「馮友蘭」:一是真實世界中的馮友蘭,一是意義世界中的馮友蘭。當然,這兩個馮友蘭絕非截然不同,而是有著極大的重合面,但二者的區別也是十分明顯的。在本文看來,這種理論分疏有助於將許多紛紜的問題說明白。下面從這點方法思考出發對這兩個問題分別予以探討。

新理學是馮友蘭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六年用近十年之功建構的哲學體系,具體闡述在他的「貞元六書」——《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言》之中。雖然這六部書涉及到的問題較為廣泛,但其核心內容共有兩部分——本體論和人生觀,前者基本體現在理、氣、大全和道體四個概念之中,主要在《新理學》一書中闡述;後者基本體現在人生境界說中,主要在《新原人》一書中闡述 。這里所謂「核心內容」是就一個哲學體系的重心所在及其可能達到的較高學術成就來說,其餘部分俱可說圍繞這兩項內容展開。這樣,對新理學體系的評價主要取決於對《新理學》本體論和《新原人》人生境界說的評價。下面我們的評價便以這兩本書或這兩種學說為主,同時兼顧其它各書。
任何一種學說就其文本真實層面的得失成敗來說至少取決於兩種因素:一是它自身的體系化程度如何[3],即在邏輯嚴密性和思辯深度廣度上所達到的水準;二是它較前人學說增添的嶄新且正確的質素有多少,即在形式工具和經驗內容上的創新程度。從這兩種因素來考察新理學本體論,一個方面會看到它有某些成功和建樹,另一方面也會看到它有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
從前一個方面來說,新理學本體論引進了一些新的語言表述和邏輯工具。在語言表述上,馮友蘭將西方哲學概念和中國哲學概念相互參比對勘,形成了一些新的概念,表面上還是中國哲學概念,但內涵已經有了變化,理、氣、道體、性、心、無極、太極等便都是這樣的概念。在邏輯工具上,馮友蘭有意識地引進一些西方的邏輯知識。比如關於類的邏輯,《新理學》中對於理的一種解釋便是從類的角度來論述的[4]。可以說,折中中西古今或說半中半西有古有今是新理學本體論的鮮明哲學創作方向。應該肯定,這一方向的釐定是新理學的成功之處。這也是馮友蘭為他那個時代的中國哲學增加的嶄新且適中的質素。

另一方面,新理學本體論中存在著某些較為嚴重的邏輯不自足或失誤之處。我們以新理學本體論中最為重要的「理」范疇為例來加以說明。在這一本體論中,理既是事物的本體,又是事物的標准、極限,各種事物之理組成了一個「潔凈空闊」的「真際」,和現實中由具體事物所組成的「實際」相對。對世界「真」「實」二際之分是新理學體系最為核心的觀點。但是,馮友蘭對於理范疇及其特徵的證立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下面我們分析這一過程。
有些特殊的是,馮友蘭對於理的證立是通過舉例來進行的。他自己曾提出一個極為關鍵的設問:「有人以為,所謂方者,不過人用歸納法,自其所見之許多方底物中,所抽象而得之概念,在客觀方面,並無與之相當者。真際即是實際;實際之外,別無真際。」[5]這個問題實質上包含兩層內容:1、方僅是抽象的概念,沒有任何客觀性;2、方寓於客觀事物之中。前者否認的是方本身的客觀性,後者否認的是方(對物)的獨立性。馮友蘭明確反對這兩種否認,那麼,他的反駁就應該既證明方(理)的客觀性,又證明方(理)的獨立性,這正是新理學之理的兩個重要特徵。馮友蘭還是通過舉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我們於此僅討論其中一個語言表達較為明確的例子。馮友蘭議道;「我們若將『這是紅色』之判斷,『這是紅色』之命題,加以分析,我們即見,我們於作此判斷,說此命題時,我們已有紅色之概念。我們若再將此概念,加以分析,我們即見我們所有紅色之概念,實是我們所有對於紅色之概念。有紅色之所以為紅色者,我們對之之知識,即所謂紅色之概念,所以紅色之概念,實是對於紅色之概念。此紅之所以為紅者,並不在我們心中,我們心中所有者,不過對此之知識,即所謂對於紅色之概念。紅之所以為紅者,雖亦為紅底物所依照,但不即在紅底物中,亦不即是紅底物。因為假使實際上無紅底物,還可有紅之所以為紅者。此紅之所以為紅者即是紅之理,我們對之之知識,即是我們所有對於紅色之概念。」[6]這段繞口令似的話意思卻並不難解,它對1的回答是這樣進行的:我們心中所有的是對紅的知識,則紅之所以為紅(紅之理)不在我們心中,那麼,紅之所以為紅就是客觀外在的。這在實質上是一種語言邏輯的推論,這個推論無疑是可以成立的。但這個推論之外存在一個問題:即客觀的紅之所以為紅未必指馮友蘭所理解的紅之理,在一般語言意義上,前者還可能包括質料基礎。但這里我們僅將此問題看作語言表述問題,而不贅議。對2的回答就要復雜一些,馮友蘭仍是根據語言邏輯來解決這個問題,其推論過程如下:先設定紅之所以為紅者為紅物所依照,如果依照者不存在,在邏輯上推不出被依照者不存在。馮友蘭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被依照者可以存在,即紅之所以為紅獨立於紅物。這里的推導缺失很明顯:在邏輯上推不出被依照者不存在,並不等於可以推出被依照者存在。「推不出」的意義只能是在邏輯上沒有解決,而不是可以得出相反結論。總結以上分析可以說:馮友蘭語言邏輯意義的論證證立了紅(理)的客觀性,而未能證立紅(理)的獨立性。而這兩點是馮友蘭「沖漠無朕」「萬象森然」的理世界(真際)存在的主要依據,其中一點的不成立勢必導致這個世界的坍塌。很清楚,即使從邏輯角度來看,新理學之理也是不成立的。同樣嚴重的是,馮友蘭對新理學本體論中的另一重要范疇――氣的論述也存在著類似的邏輯問題,因篇幅關系,在此不詳析。那麼,理、氣范疇證立中的問題足以導致新理學本體論建構整體上的失敗[7](這並不否認其某些細節的成功)。
在學術影響的層面上,新理學本體論在建構中的邏輯問題足以使學人們冷靜、清醒,使人們在後來的學術建構中盡量避免類似問題。同時啟示人們不要僅僅停留在知性的思維方式[8]上來思考哲學問題,而是要上升到更高的思維層面(比如辯證思維)上處理哲學問題。但新理學在本體論建構中對於中西古今的比重掌握卻是比較准確的,它是後來者進行本體論建構中值得借鑒甚至依循的取向。實際上,當代一些華人學者對於本體論問題的思考就和這一取向接近。
人生境界說在文本真實層面的得失成敗又如何呢?從達到的體系化的程度來說,人生境界說明顯優於新理學本體論。至少有一點後者不可與之相比,它本身沒有大的明顯的邏輯矛盾,也就是它在總體上可以達到自身的邏輯自恰。它將人的生命存在從高到低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重境界,每重境界的規定也大體清楚,各重境界之間的界線也基本明了。從體系的廣度來看,人生境界說還是相當開闊的,人生命存在的物質方面、精神方面及精神方面的各個層面(從功利到道德再到某些超越之境)都涵蓋或涉及到了。從體系的深度來看,應該說比新理學本體論有一些進步,在表述中展示的思辯力度比後者明顯要強。從體系的精緻程度來看,也比新理學本體論明顯好些。比如,《新原人》的整體結構相當整齊完備,從宏觀上看,人生境界的心性前提、各個類型、達到和持守的方法以及不同境界的生活態度在這部書中都有闡述。而相較之下,《新理學》未能做到這樣齊備。因此,從《新理學》經《新事論》和《新世訓》到《新原人》是一個體系化程度不斷加強的過程(再到後面的《新原道》和《新知言》這一過程仍在持續)。當然,從另一方面說,《新原人》在體系化方面尚有不足的地方,這主要體現在一些細節上。這里僅舉一個其前後不甚一致的例子。比如,對於自然境界的規定馮友蘭不太有把握,一方面按照他的體系邏輯說自然境界是沒有覺解,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不承認自然境界中還是有一定覺解。對此,他只能用「似乎」之類的詞敷衍一下[9]。其真正的問題在於他難以確定自然境界的外延尤其它的下限所在。

從所可指涉的經驗內容來看,人生境界說的重點似主要在於整理傳統儒家的經驗。不過,對於其時代的新內容,它仍然有所注意,那就是對抗戰時期國人的愛國熱情、犧牲精神的涵融。但從整體上說,人生境界說對於新時代的新經驗關注不夠,這也是它受到當時一些學者(尤其是一些馬克思主義者)批評的原因之一。從新形式工具方面來看,人生境界說取得可觀的成就,最為典型的體現便是覺解和境界及各種境界等概念的引入。從我們所見到的材料來看,《新原人》之前在中國現代哲學中尚未見到這樣一套系統的人生哲學范疇。那麼,將這樣一套既具古典色彩又結合了一些現代哲學內容的范疇便是二十世紀人生哲學領域中一件不小的成就。因此,從總的方面來看,人生境界說取得的成就還是非常可觀的。
從對於他人的意義和可能來看,人生境界說在提出之後對於當時的青年思想也有一些積極影響,那就是為他們提供了某些人生原則和生活信念[10]。不過從總體上看,人生境界說的實際影響並不是很大,這是社會形勢和時代變遷造成的。在本文看來,人生境界說的主要意義在於它為未來的人生哲學奠定了某些基礎。從人生哲學發展的角度來看,作為融匯中西的一次嘗試,人生境界說在正反兩方面都留下了大量有價值的內容。第一,它指示出新的人生哲學必須會通中西的方向。第二,它留下了一個非常整齊的人生哲學框架,在我們看來,這是目前所見的較為適宜的人生哲學框架。第三,它留下了一套范疇體系,經過改造後仍有其新的用途。第四,它留下了許多問題,對於它們的解決自然指向新的人生哲學。從今天來看,人生境界說的意義主要集中在對於未來學術的影響上。
通過上文新理學本體論和人生境界說在文本真實和意義可能兩個層面的探討,可以看出馮友蘭的哲學成就和不足。從新理學體系的整體著眼,我們認為可以做出下面的把握:新理學體系的邏輯使用、思辯水平和經驗基礎都有一定局限,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在諸多細部問題直至體系建構上的錯失。從《新理學》到《新知言》的撰述過程中,這些細部問題的確是在逐漸減少,但未能從根本消除。應該說,這和馮友蘭個人素質和所受哲學訓練的特點有關。這是新理學體系不足的一方面。從它成就的一方面看,主要展現在它的宏觀方向或框架上,那就是中西折中、中西會通的思路掌握。在這兩方面中,如果就一個哲學體系的自身完善度來說,前者佔主導地位。也可以說,這些細部問題造成的裂縫足以危及整個體系的成立。其中,新理學本體論中的問題相當明顯,人生境界說中的問題明顯要小得多,但問題仍然存在。如果就一個哲學體系的意義可能性來說,後者佔主導地位。這是因為無論對於思想的接受者還是對於思想的繼承改造者,他們都是有選擇有創造地接受其中的思想,只會接受正確的部分,錯誤的部分只會作為反面的教訓來看待。從這兩個方面著眼,我們既不同意將新理學拔到極高地位、認為無人可及的觀點,也不同意將新理學貶得極低、說成一無是處的觀點,而是認為應該以辯證的、分析的態度來評估和認識。

❾ 作文素材的積累

引名句,起點高遠

引用名言警句、古詩詞、歌詞等作為文章的開頭,可以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喚起讀者的閱讀情趣,同時也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蘊,使文章熠熠生輝。如:

(1)「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壽」。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屬於海洋性文明的希臘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靈動的水,如同靈動的智者,追求變革,而屬於大陸性文明的中國文明,卻是一位長壽的「仁者」,是一座沉穩的大山,尊重傳統,對「變」有天生的審慎。(江蘇考生《永遠的蔥郁永遠的中國》)

(2)「從諫如流」常被用來形容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古語雲:「古之賢君,其從諫也,猶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由此可見,古人對此是非常推崇的。波蘭的諺語也說:「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至此,我們是否可以下個結論:從諫如流,多多益善,聽從一切的諫議?(山東考生《給「從諫如流」上把鎖》)

例1引孔子及馮友蘭的話導入,例2由古語及諺語入筆,切合題旨,意蘊豐富,既顯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積淀功底,又展現其靈活駕馭的才思。可見,把自己平時集錦的妙言佳句巧妙地安置在文章的顯眼處,無疑會使開篇文采飛揚,魅力十足。

(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元好問的確好問,也很會問。他這一問可謂一問問千古。多少年來,有多少人在這個問題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價後作出了人生最終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卻如每個人的臉一樣,各不相同。(《問世間情為何物》)

(4)美學大師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今天,受這位富有創新精神的學者啟發,我想說:「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對於我們的腦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許多時候,我們都迷惑於問題的不解或徘徊於多解的選擇路口,怎樣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團,往往舉棋不定,左右亂傾,這時,就有換個角度考慮的必要,這樣會給你帶來更多成功的機會。(《旋轉這只萬花筒》)

(5)古人雲:「仁者樂山,知者樂水。」樂山之挺拔峻秀,樂水之輕盈靈動。無怪乎一條青溪會引來諸如李白杜甫的駐足凝視,會令眾多得志或不得志的文人騷客甘願在此了卻一生,不原再「誤入塵網中」。(《水的聯想。》)

(6)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寧不為;若所行似惡而非惡,毋寧為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腳步,匆匆的心靈選擇。在這來去匆匆之間,又應點燃一盞怎樣的心燈?(《心星點燈》)

一、開篇明旨,篇末點題或開篇點題、篇末明旨的佳句。

二、高度概括、內涵豐富、意蘊雋永、耐人尋味的佳句。

三、烘雲托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佳句。

四、顯要精煉的段落首括佳句,承上啟下的段間過渡佳句。

五、整散結合、形式整齊、氣勢貫通、意義鮮明的佳句。

1.開篇明旨,篇末點題或開篇點題、篇末明旨的佳句。

開篇

蔚藍的星球,不息旋轉,壯闊的大海,白浪滔天;涓涓的小河,流過田野、鄉村和城鎮。這些都是生命活力的表現。

(摘自河北省考生《生命在你手中》)

青春的風鈴,吹開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動了夢想,青春的音符帶動我奔向希望。青春,這個美好的季節,正是我們播種希望的時候,珍惜它,把握它,讓它在我們手中放出奪目的光彩

(摘自河北省學生《把握青春》)

都說生活的船不能沒有理想的帆。

都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光,便是夢想的花季。

(摘自荊州市考生《把夢想帶給花季》)

愛心是冬日裡的一縷陽光,驅散了凜冽的寒霜;愛心是久旱後的一場甘霖,滋潤了龜裂的心田;愛心是汪洋中的航標,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摘自荊州市考主《把愛心帶給他人》)

不知是否曾經擦身而過,你輕輕地如天邊的一絲薄雲,即使可遇而不可求,也帶走了我心靈的關注……

(摘自廣東省考生《我關注生命中的點滴》)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如遭受挫折,被人誤解,受到批評等等。當時感覺,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但是以後驀然回首,那隻不過是人生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多彩歲月的一縷馨香。

(摘自重慶市考生《馨香縷縷》)

人生需要掌聲。

許多人時常慨嘆:知青難求。何為知音,知音難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聲嗎?

(摘自安徽省考生《人生需要掌聲》)

就像是風對於帆,就像是溫度對於種子,就像是陽光雨露對於萬物生長,贊美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

(摘自安徽省考生《渴望贊美》)

世上有一種不會凋謝的花朵,那是微笑。它不分四季,不論南北,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會開放。越是高潔的心靈,微笑之花越美。

(摘自荊州市考生《把微笑帶給生活》)

篇末

生命是正在燃燒的火焰,在灰燼里同樣會放射出光芒,因為生命在你手中,你只要把握好。

(摘自河北省考生《生命在你手中》)

青春是什麼?青春是希望。青春需要什麼?青春需要好好把握。無悔的青春,完美的答卷,把握好它。待到春風吹過時,回想過去,自己的認真把握,干好了該乾的每一件事,至少" 這" 也是對我們生命的一種交待。將青春握在手中,將希望銘記心頭,帶著希望與夢想,去追求,去奮斗,去創造青春之輝煌。

(摘自河北學生《把握青春》)

在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遠記住先哲的那句良訓:

生活中的船不能沒有理想的帆。

生活中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摘自荊州市考生《把夢想帶給花季》)

讓我們行動起來,把愛心帶給那些失學兒童,帶給那些孤寡老人……帶給身邊每一個人。當你把愛心獻給他人時,你也獲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摘自荊州考生《把愛心帶給他人》)

閱讀全文

與馮友蘭作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