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高考作文素材
1.海明威和他的「硬漢形象」
美國作家海明威是一個極具進取精神的硬漢子。他曾嘗試吃過蚯蚓、蜥蜴,在墨西哥鬥牛場亮過相,闖盪過非洲的原始森林,兩次世界大戰都上了戰場。
作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過莎士比亞,「幹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湯達打在地上說胡話。決心下定,就得奮力拚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納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不服氣,匆匆寫了一部小說要超過人家,反遭失敗。
他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寫下了一句響當當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敗的,你可以把他消滅,但不能打敗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敗的,只要我們心中有目標,有信念。即使過程艱幸,最終也能有所收獲。
話題:「成功的曲折」「永不言敗」
2.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分析: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話題:「命運」「責任」「精神衛士」
3.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扎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
分析:「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岳飛的忠勇故事千百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每當外侮當前,人們總是以岳飛為榜樣,堅決抵抗。
話題:「國難見忠心」「國家與個人」「忠君與愛國」
4.辛棄疾憂國憂民
分析:「位卑未敢忘憂國」,為國分憂,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義務。
話題:「責任」「愛國」
5.宋慶齡的執著
分析:沒有一顆熱忱的愛國之心,宋慶齡能七十年如一日為祖國的解放和富強而殫精竭慮嗎?
話題:「忠貞」「持之以恆」
6.張伯苓的理想
分析:只有祖國的富強,個人才有尊嚴。為此,張伯苓不余遺力地創辦學校,希望能以教育培養振興中華的人才,其愛國熱情讓人感動。
話題:「教育與愛國」「人生的目標」
7.於右任的臨終詩
分析:祖國的統一和強盛是華夏兒女永恆的願望。於右任的臨終詩之所以能打動無數人的心,還在於他表達了這樣的願望,引發了人們的共鳴。
話題:「故鄉情」「月是故鄉明」「殷殷愛國情」
8.李宗仁的民族情
分析: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李宗仁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義,將永遠激勵著為統一大業而奮斗的人們。
話題:「心中的豐碑」「祖國的呼喚」
9.肖邦的遺願
分析:葉落歸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祖國的眷念,是每一個愛國者的共同期望。
話題:「遺願」「愛國——永恆的話題」
10.華羅庚立志回國
分析:「富貴不能淫」,物質再豐厚也不能阻擋愛國者回歸祖國的腳步。
話題:「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人生價值」
11.80美元環游世界
分析:世界上有多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羅伯特的經歷印證了一句俗語:「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決心,堅持到底,就沒有完不成的事情。
話題:「成功的魔杖」「夢想與堅持」「信念」
12.我竭盡全力
分析:人們在做事之前,往往總是強調困難的因素,而不願動手,其實,這只不過是為自己的惰性找一個借口。大多數時候,不成功僅僅是因為努力得還不夠罷了。
話題:「立志與成功」「人生的奮斗」
13.左思立志 堅韌不拔
分析:認准行動目標,不為外人所動,堅持就是勝利,挺住就是一切。
話題:「磨礪與成功」「如何對待別人的嘲笑」
14.普羅米修斯
分析:對一個信念堅定的人來說,任何加諸肉體的痛苦都無法戰勝靈魂對自由的追求。
話題:「對自由的追求」「對信念的堅持」「理想與犧牲」
15.「這是我的權力」
分析:堅持了自己的信念,就是堅持了做人的尊嚴,堅持的真理,也就是維護了個人和民族的尊嚴。
話題:「信念與尊嚴」「永不屈服」「骨氣」
16.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分析:心靈需要自我維護。純潔的心靈是智者所追求的,心靈有了污點,人生也就不再完美了。
話題:「心靈的維護」「追求完美人生」
17.孫中山的崇高信仰
分析:孫中山執著無悔於革命,在於他有崇高的信仰,即「人群之需要」。信仰如山,仰之彌高。
話題:「成功與信仰」「成功的動力」「可貴的信仰」
18.相信自己是第一
分析:能正確地激勵自己、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人,往往就能獲得成功的青睞。
話題:「激勵的價值」「成功與自信」
19.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
分析:一個人如果沒有一顆愛國心,是不可能成就偉大事業的。
話題:「成功的因素」「愛國心」
20。不為五斗米折腰
分析:沒有高尚的品德和氣節就無法做出這樣的舉動。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傳,這正是人們對高尚品德和氣節的追求與嚮往。
話題:「品德與氣節」「人生的追求」
② 堅持真理 議論文
人們總是很尊敬發現真理的人,認為只有天才才能發現真理。其實,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身邊,能不能發現它,就看你有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於思考的腦子,有沒有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綜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於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來說吧,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旋渦,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方向旋轉,而美國處於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球的台風之所以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旋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渦將朝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旋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是完全正確。
無獨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發現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麼?這個疑問,引起了當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洋起源問題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形成了兩大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他看到兒子睡覺時,眼珠子突然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子的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於是他以兒子、妻子和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後寫成論文,指出:當人的眼珠子轉動時,表示睡者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用眼珠子轉動次數和轉動的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夢的長短。
洗澡水的旋渦、蚯蚓的分布、做夢,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它說明科學並神秘,真理並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麼,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必能發現真理。
③ 有關「一切從實際出發」的作文素材,誰知道
戰國時期,齊國的鄒忌是個美男子。他的妻、妾和客人都說他比城北徐公美,可是鄒忌並不盲目自信。看到徐公後,自認為不如徐公美,而且照鏡子,仔細"調查研究"一番,覺得比徐公差了一大截。他悟出了妻、妾和客人說他美的原因,並用此設喻來委婉地規勸齊威王廣開言路,納諫除蔽,使齊國強盛起來,在朝廷上"戰勝"了燕、趙、韓、魏等國。
況鍾是明朝江西靖安縣人,曾任蘇州府尹。昆劇《十五貫》就是寫況鍾判案的故事。劇中況鍾任監斬宮,但是他一聽到犯人呼冤,拿起的筆就放了下來。仔細看案卷,似乎錯了,又舉起了筆,犯人又呼冤,並自述經過,況鍾叉放下了筆但想到自己是監斬官,本來他只需朱筆一揮,就算完成任務。又無權過問判決,於是第三次拿起了筆。在千鈞一發之際,他想到;人命關天,舉起的筆又落下來,他終於立下決心,自擔干係,延緩處斬,親自勘察,破了案情,平反了冤獄。況鍾的朱筆三起三落,是《十五貫》中給觀眾印象極深的情節,也是他作為著名清官,實事求是,不主觀臆斷辦案的一樁佳話。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湖南農民運動蓬勃發展。為了回答黨內外對農民運動的懷疑和指責,毛澤東親自考察湖南農民運動。他腳穿草鞋,手拿雨傘,歷時32天,行程700公里,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一光輝篇章。
詹天佑是我國近代第一位鐵路總工程師。清朝末年,清政府想修築從北京到張家口全長二百多公里的京張鐵路。計劃剛提出,一些帝國主義國家紛紛爭奪築路權,由於各不相讓,他們最後提出一個條件:清政府如果使用本國工程師,他們就不插手此事,於是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負責修築京張鐵路。詹天佑帶著助手和工人,冒風沙,踏冰雪,跋山涉水,披荊斬棘,進行線路勘測。他親自教會工人使用炸葯開山,並革新施工方案,打通了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設計了一種人字形軌道,解決了坡度特別大的難題。京張鐵路是第一條由中國人自行設計的鐵路,詹天佑以他的艱苦奮斗,事必躬親的務實精神,為中國人爭了光。
柯岩的優秀報告文學《船長》的第一節《漢堡港的變奏》,敘述了英雄船長貝漢廷率領的我遠洋貨輪漢川號,在德國漢堡港破例裝載一套貴重設備的經過,貝漢廷船長和全體船員認真調查研究,將貨物一件件地測量,精心核算排列,經過27個不眠之夜,拿出了配載圖,令德國航海專家刮目相看……
宋代的沈括,為了測定極星的位置,連續三個月里,每晚上半夜、午夜、下半夜各觀察一次,畫出200多張圖,並進行細致測量和數學推演,"凡十餘年,方初見真數",得出每日微差時間的大小,並給予理論上的解釋。
《小馬過河》里說:小馬要過河,先問牛大伯是否可以過。牛大伯說水很淺,能過。小馬正准備過,忽然松鼠告訴它,水很深,不能過:前天還淹死了它的一個同夥。小馬沒主意了,回去問媽媽,媽媽叫它自己多想想,試一試。結果小馬過去了,水不深也不淺,剛好過膝蓋。
大禹治水,左手拿"准繩",右手握"規"和"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勢,""此數之所生也。""此數"即"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量。""幾何學"一詞的希臘文含意就是"測量土地技術",許多幾何定理是埃及人在丈量土地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
達爾文五年環球旅行,在各地進行了動植物和地質方面的實地考察和研究,逐步形成了進化論思想,後來又進行了二十多年的調查研究,還親自進行了選育良種的科學實驗,於1859年完成了《物種起源》,深刻地闡明了現代生物是長期的歷史進化的結果。
吳吉昌通過反復實踐解決了棉花落桃問題,姚士昌通過幾年實踐摸索出落花生增產的經驗,李光慶在水稻生產中解決了減少空殼率的問題,袁隆平辛苦多年培育出雜交水稻系列制種。他們的經驗和理論普遍推廣,為解決人類的穿衣吃飯作出了傑出貢獻。
(2)引言:
1、"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毛澤東
2、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
3、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和根本點。――鄧小平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俗語
5、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
6、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徵
7、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毛澤東
8、無論任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毛澤東
9、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毛澤東
10、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毛澤東
1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3)反例:
《史記》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紙上談兵,滔滔不絕。趙括頗為得意,以為世上人莫可擋。而趙奢卻不以為喜,他說,一旦讓趙括帶兵,"破趙軍者必括也。"趙奢死後,趙括率兵與秦國交戰,結果為秦將白起的奇兵佯攻所詐,糧道被絕,軍隊被圍,不但自己被秦軍射死,還斷送了四十萬兵士的性命。藺相如曾經批評趙王用趙括帶兵如"膠柱鼓瑟",批評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廉頗商相如列傳》
有一個人丟失了一把斧子,主觀認定是鄰居的兒子偷的。看他走路的樣子,面部的表情都像是偷了斧頭的樣子。聽他講話的聲調,也像是偷了斧頭的人。總之,鄰居的兒了動作態度,沒有一處不像偷了斧頭的樣子。後來,這個人在山溝里掘地,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再看鄰居的兒子,動作態度沒有一處像偷斧的樣子了。(《列子·說符篇》)
湖南雙峰縣荷葉鄉某村民屋前的水塘淤塞,造成流水不暢。該村支書在處理這一問題時.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責任推在這個村民身上並加以處罰,致使這個村民怨氣沖天又無處申訴,最後服毒自殺。事發後,上級紀委兩位負責同志問這個村支書 :"為什麼不做調查就亂下結論?"回答是:"沒想過"。"為什麼只是罰款,牽耕牛,不做思想工作?"回答仍是:"沒想過。"
有位女青年,一次被電視劇《我的太陽》攝制組選中做了一回舞蹈演員。於是,她便通過關系調到歌舞團工作,一心想在藝術上有所成就。她天天苦練,而且到35歲還不願生孩子,搞得婆媳關系十分緊張,她寧肯離婚也不讓步。可是她在專業上成績平平,一直未能充當過主角。歌舞團決定調她到文化館工作,用團長的話是"專業退休"。作出了這么大的犧牲,最後卻不得不怏怏地離開舞台。她選中了這個專業,這個專業卻沒有選中她。
古時候一個國王出巡,聽到哭聲,命令隨臣去查問。回報說,那邊山上一婦人在哭,她丈夫吃飯不幸噎死了。國王下令,今後任何人都不準吃飯了。
有則《守株待兔》的寓言說:"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裡有棵斷樹樁,一次有一隻飛奔的兔子撞在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於是這個農民就丟下農事,整天守在樹樁旁邊,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兔子沒有得到,而他的這種行為卻被宋國人傳為笑料。
一手藝人串村行業,適逢皇帝郊遊,碰壞皇冠。太監命他修補,補好後,皇帝十分滿意,賞他很多銀子。回家路上,手藝人又見老虎顫抖著舉起一隻血淋淋的腳掌求救,原來虎掌上戳進一根很大的竹刺,他為虎拔出竹刺,老虎一會兒便銜來→只鹿作為報答,手藝人分外高興。第二天,他趕忙把門面裝飾一新,還掛了塊招攬顧客的大招牌,上寫:"專門修補皇冠,兼拔虎掌竹刺"然而,他再也沒有做成生意。
④ 從做事從實際出發最終成就輝煌的作文素材
一個守字,牽系著無數古今中外的豪傑之士;同樣一個守字,呵倒了多少見利忘義的無恥之輩堅守,在不同人身上成就了不同的故事
司馬遷堅守目標,即使身受大辱,仍不改志向,終成《史記》傳於後世;文天祥飽受牢獄之苦,卻堅守忠義,不改氣節,使其高節萬古流芳;布魯諾在烈火繞身之時,也不改本心,堅持科學真理,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托起了科學信條……
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在眼前,我們怎能不信服於「守」的巨大力量在這個人人都高喊變通的年代,無數的人為了變通,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信條,最終由變通變為了迎合迎合富豪,迎合領導,迎合上級,迎合一切覺得有利可圖的人與事卻都只能落得一事無成,一生只在迎合中虛度
昔
日的一世之雄呂布,不就是如此沉淪嗎?為高官殺丁原,為美色弒董卓,一個兩次弒父的「三姓家奴」,終究落得聲名狼藉,慘死白門樓他不就是沒有「守」得住做
人之道嗎?歷史明鑒,守不住自己信仰與心智之人,大人物則會遺臭萬年,小人物則為旁人唾棄潘金蓮不守婦道,成為人們口中永遠的反面角色;秦檜不守臣道,只
能永遠跪著接受人們的鄙視唾罵……
一個守字,竟也能貫穿古今其實,這個守字,蘊存在萬事萬物之中太陽每天從地平線升起、落下;四季每一年都輪換、改變;小鳥守著窩巢,盼望著暖春的來臨;菊花堅守節氣,等著金秋的吹來我們生活著的一切,不也是以「守」為原則的嗎?
不知是誰說了一句「識時務者為俊傑」,然後這句話就不斷地被後世所引用,甚至奉為圭臬,而變用,而甚用,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識時務而不能變氣節,識時務而還要守本心!」作為這個正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的一員,我呼喊著自己的信仰
堅守,則固其本身:迎合,則萬事皆廢一個永遠不變的道理:堅守本心,固守靈魂!
⑤ 作文素材
朋友你是想學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詩句吧,請仔細閱讀下面的文字
借得佳句成華章
古今作家都十分重視引用。可以起到開拓與深化、突出與升華、錦上添花之妙用。 引用分明引與暗引兩種。但無論是哪一種,它們都必須與所論證的觀點或文章的中心相一致,並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諧,能融為一體。
例1 在人類的語言中,有一個最神聖、最崇高、最永恆、最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具有不朽的價值的詞,那就是「祖國」。屈原抱石懷沙,投身汨羅江時,想到的是祖國;文天祥過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想到的是祖國;岳飛發出「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的豪言時,想到的是「祖國」;譚嗣同面對刀俎,引頸就戮時,面不改色,「我自橫刀向天笑」。他想到的還是「祖國」;陸放翁說:「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他夢魂為縈、念茲在茲的也是「祖國」;抗日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就義時講:「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甘灑熱血,視死如歸,所報者,也是「祖國」。
對祖國,他們有著濃烈、深沉、溶解不開的愛戀。為了祖國的命運,他們甘願將血肉之軀獻出,化入祖國的大地,「血沃中華肥勁草」。
例2 縱觀天下有志者,總是夙興而夜寐,百折不撓,孜孜以求,心甘情願為社會奉獻的。千百年來,奉獻精神如同血液,在我們民族軀體中不息地流動;如同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靈魂;如同火炬,點燃了炎黃子孫的愛國赤誠。從為治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從「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的戚繼光,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從「願與人民共患難,誓將熱血固神州」的朱德總司令,到「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南疆衛士,真是英雄萬千!他們在奉獻之時,從沒想過要得到什麼回報,而是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獻給了崇高的事業。
常用的引用句可分兩種形式:①直引式,如例1,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詩句來證明文章的中心;②修飾式,即引語在文中作定語,以修飾語的形式出現。
例3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走進春天,你會發現春天的色彩,瑰麗、燦爛;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走進春天,你會發現春天的形象,清新、明麗;
「淺深春色幾枝含,翠影紅香半欲酣」,走進春天,你會發現春天是美好、馨香的;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走進春天,你會發現春天還是自由、靈動的。
春天喲,春天,紫燕翻飛,柳絲吐芽的春天;萬物興盛,如花美眷的春天。走進春天,融進春天,你就會成為春天的一朵芽苞,一泓碧潭,一枝花葉,一個翩然歡翔的飛燕…… (《走進春天》)
在記敘、描寫類的文章中,引用除了有與例1、例2相同的作用外,它還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蘊,為文章平增幾分詩情畫意。本段文字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引用,才顯得特別詩意盎然。
以上的直引式屬明引,修飾式屬暗引。此外,還有一種暗引的形式,它不是把引用的話作為定語出現,而是把引用的話,組織進了自己的敘述或議論,變成了自己話中的一部分。為了便於掌握和操作,我們不妨稱其為「鑲嵌式」,例如:漫漫秋夜,冷冷秋風,你孤枕難眠,輾轉反側,「寒蟄不住鳴,驚回千里夢」,思念遠方的明誠,你多情啊!再回首,那攜手穿行於菜花間的快樂往事;再回首,那臨窗共飲酒賦詩的閑情歲月;再回首,……更不會忘卻,「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噎」的那場離別啊……你追憶這一切,「欲語淚先流」。你日夜盼明誠至,相思成灰,離恨成草,以致「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我面對你,面對你的多情,你的柔弱,我無語,只覺心痛,心如麻!
姑且起身,坐於院中。折一剪紅梅,可「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你「淚痕紅絕鮫綃透」,我不想再見你,愁了.拿來一壺水酒,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你「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啊!
你深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但你也懂得「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也許,是你早已厭倦了這種離別的痛苦了吧! (苗萌《面對孤雁清照》)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種句子,它不是直引式、修飾式,也不是「鑲嵌式」,它不是把原句組織進自己的文章,而是將典故、故事或某種意境、片斷性的鏡頭等組織進自己的文章,我們姑且稱這種句子為化用句。請看一例:
例4 詩是色彩斑斕的夢。這夢里有灞橋傷別的煙柳暮雲,有鯤鵬水擊三千里的羽翼,有小軒窗里默默的相對,有大漠長河的遙遙思念……詩,是一支神來之筆,勾勒鸚鵡洲上的芳草,點化二十四橋的明月,渲染香爐峰的紫煙……
我愛詩,因為我難以抗拒自己的心靈在這美妙的詩行中與先哲們的心一起跳動的感覺,難以抗拒讓自己忘情於吶喊者或低吟者所創設的一個個優美意境中的感覺。詩,讓我體驗屈夫子不能從俗的喟嘆,讓我領略魏武帝碣石山旁壯心不已的豪情,讓我沉浸於康橋邊靜謐的月夜,讓我品味雨巷中那份丁香似的憂傷……(《詩心遐想》)
有時用引用,尤其是詩句來結構文章,也會給人一種形式上的新穎感。例如:
《名句書寫情態,人生重在選擇》 作文話題像一葉小舟,負栽著心靈在詩海游渡。
關於「選擇」的名句珍珠,是這般感人至深、璀璨奪目!
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愛國詩人屈原,一生都在為富國強民而探索著,然而懷王昏庸,奸佞當道,屈原的種種努力都因「忠不被用」而無濟於世。是隨波逐流,從俗偷生,還是寧為放逐也不苟且?這兩句詩如實地表達了屈原毅然決然的人生挾擇:堅持我的追求,執著我的所愛,繼續我的奮斗,即使為此九死一生也決不後悔!正因為屈原有此偉大的選擇,他才能深思高舉,正道直行,成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其英名業績與「天地比壽,日月齊光」。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大詩人李白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輩豈是蓬蒿人?」但他並未得到朝廷的重用。長安三年,不過是個供統治者「歌舞昇平」「淺吟低唱」的御用文人。「大濟蒼生」成泡影,滿腹經綸無所用。然而,李白畢竟是李白,他不為高官而奉迎,不圖厚祿而諂媚,在去留、窮達的十字路口上,毅然選擇了不「摧眉折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其正直、傲岸、瀟灑,成就了他那豪放、脫俗、飄逸的偉大品格。
於謙:碎骨粉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此詩題為《石灰吟》,但遠遠不止吟詠石灰。作者托物言志,設喻抒懷,充分體現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作者理想的追求、人生的選擇。於謙少有大志,23歲中第入仕,直至擔任兵部尚書之重職,如果他不能握好「選擇」這把雙刃劍,勢必為劍所傷,成為罪惡的俘虜。正因為他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崇高選擇,才能具備「碎骨粉身渾不怕」的志節,才能秉持「清風兩袖朝天去」的廉潔,才能成為忠勇如岳飛的民族英雄,德高似包拯、海瑞的一代清官。
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面對列強入侵,朝廷昏庸,民族危亡,林則徐果斷地選擇了「虎門銷煙」。何以有此決心和行為?這兩句詩就是其人生追求、人格理念、價值取向的具體寫照:只要有利於國家民族,我就盡志而為,雖死不辭,怎能因為是禍就躲避,是福就爭取呢?或許有人會說此詩寫於「銷煙」之後。不錯,時間上的確如此,但這種偉大的情志早已根植於心胸,融會於血液,成為他人生的准則、行為的指南,並與其聯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相輔相成,共同鑄就了人生的偉大與不朽。
⑥ 求關於 "錯誤與真理" 的作文材料
菠蘿木陀在《要想改變世界,還得從改變自己開始中國文化啟蒙1》一文中說:「我們在認識真理的時候一定會認識到錯誤。在最初的認識時,真理的本身就是錯誤的本身。也就是說真理與錯誤本身是一體的。」有新浪網友很贊賞在留言中留了小新小浪表示稱贊的小圖片。菠蘿木陀很高興,但是就這句話本身來說,對於長期在唯物主義教育下的中國現代人並不容易。因為唯物主義已把真理決定好了。決定好了的是真理。那麼沒決定的就不是真理。不是真理那一定是錯誤。也就是說在唯物主義者的眼裡,真理與錯誤是不相容的,是對立的。或者說在唯物主義者的眼裡真理的本身不可能就是錯誤的本身。假如真理與錯誤的本身是同一本身的話,那麼還要區分真理與錯誤干什麼呢?真理就是真理,錯誤就是錯誤。怎麼可以混淆呢?
現在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事實。有位新浪網友在《要想改變世界,還得從改變自己開始中國文化啟蒙1》一文中留言說:「「無論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都是要自己動腦子的.」這是真理。」菠蘿木陀也以為這是真理。但是腦子是長在自己頭上的。如果別人認為是真理,就是真理。那麼我們動腦子了嗎?我們不動腦子就得到了真理,那麼這個真理還是真理嗎?也就是說我們不動腦子就得到了真理,那麼就否定了「「無論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都是要自己動腦子的.」這是真理。」的判斷。換句話說「「無論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都是要自己動腦子的.」這是真理。」的判斷可能出現錯誤。這樣我們發現我們在判斷真理和錯誤的時候,他們的本體並沒有改變,都是在說「無論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都是要自己動腦子的.」這句話。這就是說真理和錯誤並不是由外在決定的,只不過是我們認識的一個差異。當然這樣的討論還是比較深奧的。對於長期在唯物主義教育下的中國現代人來說還是不易理解。
老子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國古人認為世界是變化著的,那麼認識這個變化就是真理, 中國古人認為這個世界變化是有規律的. 那麼認識這個世界變化的規律是真理.只認識世界是變化著的就不是真理了.差一步了,又因為中國古人認為這個世界變化是有規律的,進而發現這個世界變化的規律是有差別的.那麼認識這種變化規律的差別就是真理了, 只認識這個世界變化的規律就不是真理了. 又差一步了……
說通俗一點,當我們認識一的時候,一就是真理. 一生二,當我們認識二的時候, 二便是真理. 一就不是真理了.二生三, 當我們認識三的時候, 三便是真理. 二就不是真理了.三生萬物, 當我們認識萬物的時候, 萬物便是真理. 三就不是真理了.以此類推. 真理無處不在,只不過是不被我們把握的時候,就是真理也不是真理了.當我們看到新的真理的時候,舊的真理也就過時了. 世界是變化著的, 真理也一樣.
真理只是一種自在之理,並不是由那個人說了就是真理,就一定是真理.別人說的也只不過是別人的真理,並不是自己的真理.自己的真理還須自己去把握, 認識真理是有層次的.比如中青年認為合理的性生活是一種快樂.這對中青年來說就是一個真理.假如有人把這種快樂講給少年兒童聽,讓少年兒童嘗試一下這種快樂.這是在傳播真理嗎?這不但是一個極大的謬誤,而且更是一個極大的罪過.
有一個號稱海歸大學生叫方舟子的,開口閉口講科學,彷彿中國人都是科盲。從竟然稱中葯有毒性,要取消中醫乃至中葯。這么講科學的人竟然每天吃毒葯而不知。卻高喊科學的口號,不覺得羞恥嗎?不用大學生更不用海歸的大學生,只要初中生就能知道氯是一種劇毒的毒葯,要不了多少就能殺死一個人。鈉是很活潑的金屬,咬上一口那會把你的嘴炸爛。敢吃嗎?然而我們不講科學的中國人天天在吃。沒有死絕啊。為什麼,中國人認為人只不過是一個聚合物。聚合了得當就生存,聚合了不得當就散失了。氯和鈉聚合後成為氯化鈉卻是人身體不可或缺的物品。人長期得不到氯化鈉的補充,就會手腳無力,以至於性功能喪失。人身體這么需要的物品,我們多補充一點又如何呢?人過量補充氯和鈉後腎功能就會受到傷害乃至性命攸關。這里就有一個度的問題。這個度就是真理。那麼這個度又如何把握呢?
西方人覺得人只不過是一個物體,只有大小的差異,於是按體重分配,這就所謂的科學。而中國人覺得人是一個活的生物,所謂為活的生物就是指人與人存在差異並不一樣;就是體重一樣的人,他們的體質,他們的體能,他們的需求量並不一樣。比如坐辦公室的人相對要吃的清淡一點的,而體力勞動的人相對要吃的咸一點的。就是坐辦公室的人也各有差異,並不等而劃一。活的生物因為是活的,所以是變化著的。一個人生出來後,不是一個固體物,他從小變大,成長,到老不停地在變化著。我們的選擇,不是去選擇真理。而要選擇能讓我們朝著好的方向去變化。這就是文化,當然文化並不這么簡單。不過我們已經看得出文化要比科學來得深奧。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中醫要比一個優秀的西醫要求具有更廣泛的學識。當然庸醫另當別論
我是一名初二的學生,某日上課,我頓感口渴,拿出礦泉水喝了幾口,不料被老師看到,指責我上課喝水,讓我下課後去她辦公室一趟。
我感到奇怪,憑什麼上課就不能喝水,記得三四歲時,常常晚上睡覺前喝水,媽媽會阻止,那是因為她怕我喝太多水,夜裡會「漲潮」。可上課又不是睡覺,縱使一些老師的課很催眠,但也沒必要擔心我犯那種事兒啊。
下課後,我來到老師辦公室,我問,憑什麼上課不能喝水。
老師說,你上課喝水是對我的不尊重。
我說,我喝水又沒把水倒你臉上,有什麼不尊重的啊?
老師又說,你上課喝水,會走神。
我說,喝個水,怎麼會走神?水裡面又沒人在跳舞。
最後老師無話可說的說道,上課不許喝水就是一項紀律,你必須無條件遵守。
這話是說對了,上課不許喝水的確是一項紀律,既然是紀律我就得遵守,但遺憾的是,這項紀律是不合理的,我不懂設計這條紀律的人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這項紀律對我,對老師,對學校都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有諸多壞處,它讓我變得口渴,又不好喝水,從而感到難過,便更沒有心思認真聽講。
這種紀律是一種典型的形式主義,它一個是毫無意義可言的錯誤,然而這個錯誤還必須要人們遵守,人們不遵守還要遭批評。這是很矛盾的。
當然老師們學校們,以及一些家長們當然不會認為這項紀律是錯誤的,他們大多認為這是正確的,認為像這樣一項紀律遵守的就應表揚,不遵守的就應批評,也就是說做了這錯事就表揚,不做這錯事就要遭批評。我話雖這樣說,但我想,他們肯定知道搞形式注意是錯誤的,是要批評的。
但像「上課不許喝水」這種紀律的的確確是個形式注意,本應是錯誤的,要被批評,但因各種莫名其妙的原因它竟變成了一個人人都認為是正確的真理。
其實,歷史上以及社會上有諸多的真理和錯誤,贊揚與批評是矛盾的。
一些人人唾罵的錯誤,或許在某種空間或某種時間下就變成了人人贊揚的真理。
⑦ 高中語文作文萬能素材
嗯,我就是一個高中生,語文成績在125--129之間吧,就是作文不太好,每次只得43--45分。
老師說我的事例很好,就是欠缺深度,與理性縱深的思考,所以分不高。
我也不太愛寫李白蘇軾之類被用的過於浮泛的事例,我三模考試時,寫的是這幾個例子。
是自己總結的,所以不太好查,不過若是中意,我可以再補充一些。
1.淳於髡貌寢志學成辯才 (自信,自強,志學,不可以貌取人,得失)
2,越勾踐三千甲敗吳 (這個比較通俗,雄心壯志,自強,不畏難,吃苦,抱負遠大,以少勝多,不可輕敵(反面來寫) 得失)
3,齊宣不疑七人薦 (信任,自信,果敢)
4,端木賜(子貢)縱橫七家,存魯,滅吳,強晉,霸越,亂齊,十年天下局生變。 (辯才,利益,自信,能力,手段,危機,聯合)
5,汪曾祺一世悠然不染塵 (寧靜淡泊,不喜塵俗,如同林逋)
6,胡適之賢母教習 (女子賢惠才能,環境影響···)
7,羅斯福決然新政,鄧小平天策改革
8,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好學,專注,毅力,抱負)
9,阮嗣宗(阮籍)竹林七賢話流觴。 (同 陶淵明)
還有一些只有古書上才有記載,網上找不到的,這些要是符合心意,就拿去用吧,不滿意我可以再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