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屠呦呦的作文材料怎麼立意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剛剛宣布,屠呦呦與另外兩名海外科學獎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諾貝爾獎官網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金將一分為二。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兩人一同獲得一半獎金,而另一半獎金將頒給屠呦呦。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打破了幾個記錄: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諾獎,女科學家,土生土長未出國不會英語的科學家,未獲院士的科學家,研究工作沒有發表過SCI論文(國際期刊)的科學家,中醫科學家,無博士學位的科學家,最高年齡當選博導的科學家,工作發表到獲獎間隔最長的科學家。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而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當上了院士。不過,屠呦呦今天卻拿到了諾貝爾醫學獎!而且是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第一次獲獎。可見在中國做院士可能與你的科研能力無關。
在當今的中國,傑青、長江、院士、這個計劃那個計劃獲得者、這個級別那個級別的各類獎勵獲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實學者?一旦上靠旁門左道上了某一個台階,成為所謂的"沒有良心的專家(磚家)"就開始為"錢"(經費、灰色收入)而奮斗,利益交換、權錢交換,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而且這些學術敗類一旦上台就會肆無忌憚地提拔徒子徒孫和與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學霸甚至學匪了!當然在這樣的群體中還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專家,但他們對力量甚微,偽幣驅逐良幣,但願良幣能倖存一二,這才是中國學術界未來的希望。
估計屠呦呦教授這次獲得諾貝爾獎後,中國科學院相關部門估計現在忙於增補她為院士了,這真是自打嘴巴。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像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而落選院士的,在我國並非個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
這些人是因為學術水平不高、科學貢獻不大而落選院士嗎?答案顯然不是。從上述幾位"落選院士"的治學為人風格中,人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扎在水田裡研究超級水稻;李愛珍數十年如一日呆在實驗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為她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
士,恐怕還不為社會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際",還"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
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屠呦呦的老同事李連達院士語,筆者注);饒毅則是出了名的"敢講話",研究之餘還在自己的博客和國內外媒體上撰
文,批評中國科技體制的弊端、教授不聽講座的浮躁學風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相當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順風順水地當上了院士,風光於政、學、商諸界。
作為"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兩院院士的評選無異於風向標、指揮棒,具有無可替代的引領、示範作用。其評選是否客
觀、公正,不僅事關院士群體自身的尊嚴和公信力,更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熱情,甚至海外留學人員的來去選擇。
默默工作、不善交際、敢講真話、貢獻卓著的落選院士,涉嫌造假、擅長公關、有權有錢的卻順利當選、風光無限。兩相比照,向社會傳遞了怎樣的信號?給公眾造成了怎樣的印象?
追求權利、鄙視知識!已經成為了我們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的絆腳石!
再看看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在從事基礎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許多的專家、學者。但是這些專家和學者,甚至高級教師、高級講師。又有幾人是真正的在一線教育戰線上從事教學研究的?用現在時髦的一句話回答您:您懂得!
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個人的人生成長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僅僅是一個相當於高中學歷的中專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冊會計師證書,讓很多會計專業的畢業生艷羨不已。其實靠的就是在小學和初中打下的扎實的知識基礎,才能夠舉一反三的去領悟許多繁雜的知識結構。可是現在的中國的基礎教育,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潛意識中的雞肋。甚至有學生也認為當老師是"最沒出息的人"才做的。
這種情況的出現,和我國現在的制度有緊密的關系,天天奮戰在教育一線,但是每每晉級評職稱,卻被主管部門用各種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為打分靠的是證件,而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的教師又有多少時間去搞這些所謂的證件?結果和屠呦呦一樣,成為"三無"教師。
今年屠呦呦的獲獎,應該引起決策者的反思,不僅僅是院士的評選制度,也包括教師職稱評定製度在內的人事造成的評定!
⑵ 屠呦呦事跡素材描寫生動的。。。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寧波人,中共黨員,葯學家,中國 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葯學系(該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學獨立建院,2000年4月回歸北京大學,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歷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化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個人榮譽
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09年,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葯發展獎;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拉斯克獎是美國最有聲望的生物醫學獎,也是世界上最有聲望的大獎之一,是僅次於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大獎。屠呦呦獲得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獲獎詞
表彰她在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這一醫學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礎生物醫學領域,許多重大發現的價值和效益並不在短期內顯而易見。但也有少數,它們的誕生對人類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義是立竿見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一起研發的抗瘧葯物青蒿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科研過程
屠呦呦自幼耳聞目睹中葯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葯有了深刻印象,這促使她後來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考大學時,屠呦呦選擇葯物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她認為葯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與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所選專業正是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生葯學。她覺得生葯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葯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從此,她埋頭從事生葯、炮製及化學等中葯研究,開始了她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當時,正值初創的中醫研究院工作條件差,設備簡陋,科研人員不足。但是,黨的「繼承、發揚中醫葯學寶庫,積極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政策,遂成為廣大中醫葯工作者的奮斗目標。為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從事生葯學研究。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有效葯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葯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復雜的中葯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葯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葯志》。
屠呦呦雖身患結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堅持工作,無論到野外採集標本,還是在室內進行實驗研究,她都積極主動地完成。由於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葯知識。在2年半的學習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論知識,而且參加過臨床學習。通過這次學習,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她還根據自己的專業,深入葯材公司,向老葯工學習中葯鑒別及炮製技術,並參加北京市的炮製經驗總結,從而對葯材的品種真偽和道地質量,以及炮製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以後,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葯炮製研究工作,是《中葯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該書廣泛收集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中葯炮製經驗,對有關文獻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1978年,該書獲衛生部醫葯衛生科技大會成果獎。
通過一段時間的生葯和炮製研究,屠呦呦體會到,中葯研究還必須重視中葯內含物質與葯效之間的關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葯療效規律的必然途徑。屠呦呦和同志們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後發明和研製了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還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獲國家科委授予的發明獎。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由於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績,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寸草心,幾度寒暑報春暉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作為一名生葯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葯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埋首於深愛的事業中,將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給黨和人民。
屠呦呦入職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實驗室內「搖瓶子」外,她還常常「一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採集樣本,先後解決了中葯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貢獻;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中葯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矚目的成就是發現青蒿素,作為防治瘧疾的一線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並且在與瘧疾這種致命疾病的持續戰斗中產生了長遠的醫療福利。」拉斯克基金會如是說。
為什麼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崗位上大有作為?或許我們可以從她說過的一句話中找到答案:「一個科技工作者,是不該滿足於現狀的,要對黨、對人民不斷有新的奉獻。」
傳承者,古代醫書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雙雙眼睛緊張地盯著191號青蒿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後成果。隨著檢測結果的揭曉,整個實驗室都沸騰了:該樣品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臨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為「523」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要在設施簡陋和信息渠道不暢條件下、短時間內對幾千種中草葯進行篩選,其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但這些看似難以逾越的阻礙反而激發了她的鬥志:通過翻閱歷代本草醫籍,四處走訪老中醫,甚至連群眾來信都沒放過,屠呦呦終於在2000多種方葯中整理出一張含有640多種草葯、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方集》。可在最初的動物實驗中,青蒿的效果並不出彩,屠呦呦的尋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屠呦呦再一次轉向古老中國智慧,重新在經典醫籍中細細翻找,突然,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語驚醒夢中人,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隨即另闢蹊徑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追夢人,求索之路無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後。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這些成就並未讓屠呦呦止步,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見的一種植物,鬱郁蔥蔥地長在山野里,外表朴實無華,卻內蘊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樣的科學追夢人,大愛在左,奉獻在右,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生命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綠意盎然,讓不同地域、種族的人一起吮吸現代科技的芬芳。
拉斯克獎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現在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名單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預言性地公開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醫科學家值得獲得諾貝爾獎。
饒毅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希望很大,事實上,她獲得這個獎甚至比獲得諾貝爾獎更厲害。」
共有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獎,而其中有80位在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該獎項也被看作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個人獲獎引爭議】
「功勞歸於一人不公平」 。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持續多年。屠呦呦獲獎的消息傳出後,業內也不乏異議。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稱,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有30年,早期甚至「狀告」至國家科委(現科技部)獎勵辦。「屠呦呦既不是最先發現青蒿提取物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離到抗瘧有效單體的人,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導下取得的,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事實不符」。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研究員李英,1967年就參加「523項目」,並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中作出關鍵貢獻。她透露,這一發明此前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並獲香港、泰國等獎項,「但都是頒給集體」。
「泰國的獎,屠呦呦也以個人名義申報了,但在評審時還是給了集體,可能美國特別強調個人的作用,所以給了個人。」李英認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證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貢獻,但屠呦呦對其他發明環節很難出力。
對於屠呦呦獲獎引發爭議的問題,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表示,經查證原始資料,尤其是軍事科學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後確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關鍵作用,所取得的成績無可爭議。
饒毅同時也提出,如果屠呦呦獲國內廣泛認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簡單地英雄崇拜,更不應否認其他人的工作,在這背後,還有一群「無名英雄」。
⑶ 屠呦呦淡泊名利作文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作為一名生葯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葯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埋首於深愛的事業中,將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給黨和人民。屠呦呦入職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實驗室內「搖瓶子」外,她還常常「一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採集樣本,先後解決了中葯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貢獻;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中葯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矚目的成就是發現青蒿素,作為防治瘧疾的一線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並且在與瘧疾這種致命疾病的持續戰斗中產生了長遠的醫療福利」。拉斯克基金會如是說。 為什麼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崗位上大有作為?或許我們可以從她說過的一句話中找到答案:「一個科技工作者,是不該滿足於現狀的,要對黨、對人民不斷有新的奉獻。」
【素材分析】假如沒有屠呦呦百折不撓的毅力,假如沒有屠呦呦默默奉獻的信念,假如沒有屠呦呦不斷創新的精神,便不會出現拯救了成千上萬生命的防治瘧疾的一線葯物,也便不會獲得華人十年未獲拉斯克獎的空白。
【素材運用】適用於頑強毅力、心靈寧靜、傳統與現實、創新、信念、遺產、奉獻等話題。
⑷ 屠呦呦獲諾獎的作文素材十條
屠呦呦
⑸ 屠呦呦作文素材有沒有創新
[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寧波人,中共黨員版,葯學家,中國 中醫研權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作文素材——屠呦呦
。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葯學系(該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學獨立建院,2000年4月回歸北京大學,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歷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化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個人榮譽
⑹ 關於屠呦呦的作文素材 100子左右
屠呦呦來,女,1930年12月30日生自,浙江寧波人,中共黨員,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作文素材——屠呦呦。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葯學系(該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學獨立建院,2000年4月回歸北京大學,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歷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化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1971年首先從黃花
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⑺ 屠呦呦淡泊名利 拒絕浮躁作文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
待。作為一名生葯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葯物的研發
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
1955
年進入中醫研究院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埋首於深愛的事
業中,將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給黨和人民。屠呦呦入職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
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
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實驗室內「搖瓶子」外,她
還常常「一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採集樣本,先後解決了中葯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
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貢獻;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中葯炮炙經
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矚目的成就是發現青蒿素,作為防治瘧疾的
一線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並且在
與瘧疾這種致命疾病的持續戰斗中產生了長遠的醫療福利」。拉斯克基金會如是說。
為什麼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崗位上大有作為?或許我們可以從她說過的一句話中找
到答案:「一個科技工作者,是不該滿足於現狀的,要對黨、對人民不斷有新的奉
獻。」
【素材分析】假如沒有屠呦呦百折不撓的毅力,假如沒有屠呦呦默默奉獻的信念,
假如沒有屠呦呦不斷創新的精神,便不會出現拯救了成千上萬生命的防治瘧疾的一線
葯物,也便不會獲得華人十年未獲拉斯克獎的空白。
【素材運用】適用於頑強毅力、心靈寧靜、傳統與現實、創新、信念、遺產、奉
獻等話題。
⑻ 人物類作文萬能素材
人物素材非常多,重點在於如何運用。用名人素材時,我們要切記「取其新奇,追其細小」的原則。唯其新,才能引人入勝;唯其小,才能小中見大。
《西遊記》導演楊潔:一部戲樹起的豐碑
角度一:淡泊名利,無私奉獻。藝術創作是否具有生命力,與藝術工作者自身的品質息息相關。拍攝《西遊記》時,已經52歲的楊潔不顧病體,身兼多職。當時拍戲根本賺不到什麼錢,楊潔拍一集才領90塊錢,但這絲毫不影響她對拍攝品質的追求。她嘗盡辛苦,歷經千難萬險,一直在苦苦支撐,默默地發光發熱。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
角度二:不變初心,方得始終。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西遊記》的拍攝,辛苦到讓人難以忍受——麵包發霉、供水不足、中暑暈倒、演員罷演、資金不足······但這些困難都沒有難倒楊潔導演,她一直秉懷初心,堅持拍攝。正是因為她的堅守,才留下了那部回放多次也依然讓人感動,讓人共同記憶和懷念的經典。
角度三:探索求新,塑造靈魂。創新是文化永葆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要想讓一部作品流傳千古而不被時代所淘汰,創新無疑是為其注入活力的不二法門,楊潔導演就抓住了這一關鍵。為了追求完美,她大膽地採用使用了電子音樂作曲的《雲宮迅音》作為片頭曲,這在當時是一種創新,可以說是一種時代的審美,為《西遊記》的經典塑成注入了活力。
角度四:認真負責,追求藝術完美。楊潔導演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使得她對拍攝要求近乎苛刻。1986版的《西遊記》前後拍攝6年,楊潔導演為了一個好鏡頭不惜踏遍萬水千山,甚至承受病痛的折磨。這種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讓演員有了更深刻的角色體驗,也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力。
適用話題:奉獻、認真負責、磨煉、創新、擔當
寫作示例:泰戈爾說:「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在理想面前,在信念面前,有的人敗給了現實,銷蝕了激情,而有的人卻越挫越勇,在風霜雨雪中歷練出一副刀槍不入的傲骨。1986版《西遊記》導演楊潔,正是這樣一位以柔弱之軀撐起一副錚錚傲骨的鐵娘子。如若沒有追求藝術的無畏精神,沒有甘於為藝術犧牲的奉獻精神,沒有為藝術奮不顧身的勇者精神,那麼創作出的東西也只會是對經典的褻瀆。她堅守住了心靈的一方凈土,讓其孕育出永不凋零的花。
正如雨果所說:「讓自己的心裡藏著一條巨龍,既是一種苦刑,也是一種樂趣。」歲月催促著我們成長,現實打磨著我們的夢想,但只要保存著一顆永不泯滅的追夢心,每個人都能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星。
劉震雲:一輩子就干一件事
角度一:淡泊名利,真實地生活。毋庸置疑,劉震雲是一位高產且高質的作家。他每隔幾年便有一部作品問世,每一部作品都可圈可點,有很多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收獲了很多贊美和眾多獎項。他與莫言站在中國文壇的兩端,一位是荒漠深處賓士的駿馬,一位是從鄉土淳厚處起飛的雄鷹。但他卻認為,得不得獎不重要,收獲名利只是對生活的錦上添花。他把帶給自己巨大成就的寫作事業稱之為「編瞎話」。他對待名利的態度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偉大作家的真實性格。
角度二:作家的職業擔當。一位舞者,需舞出靈魂;一位歌者,需唱出情感;一位作家,需寫出本真。從《一地雞毛》到《我不是潘金蓮》,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劉震雲保持著現實的敏感,一直在實踐,承擔著作家的責任。他始終走在民眾的前端,描摹生活中最真實、最深處、最本質的東西。他的筆透過浮華,直指黑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素養和准則,有些人走著走著便忘了來時的路,劉震雲卻一直在堅守著,始終記得自己肩上的責任。捧著一顆赤子之心,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擔當,一個作家的良心。
角度三:專注、執著、堅持。「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專注者成,浮躁者衰。專注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缺乏專注,即使立下凌雲壯志,也絕不會有所收獲。因為專注,雕塑家羅丹成就了一件件驚世的作品;因為專注,屠呦呦花費幾十年的時間攻克醫學難關。劉震雲戲說自己一輩子就幹了一件事,就是「編瞎話」。「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一輩子只專注與一件事,他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適用話題:責任與擔當、專注於執著、做生活的有心人、平常心、淡泊
寫作示例:淡泊是孔明躬耕南陽的身影,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安逸,是莊子「吾將曳尾於塗中」的空靈。他們的淡泊都存在於山水田園之間,而劉震雲的淡泊則是身處鬧市之中,他的淡泊是別致的。茅盾文學獎的分量不言而喻,可對於劉震雲來說,得與不得不過是吃西紅柿還是茄子的區別而已,作品不會受任何影響。在文學的碧空中,劉震雲沒有驕傲,沒有狂喜,只有淡定、從容。「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繼續揮灑著筆墨前進,留給世人的只是一個別致的淡泊的身影。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角度一:創新。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約瑟夫·戈爾斯坦曾說:「生物醫學的發展主要通過兩種不同的途徑,一是發現,二是發明創造。」屠呦呦則對此表示:「很榮幸,這兩條路我都走了。」如果沒有創新精神,屠呦呦不會想到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採用乙醚低溫提取等方式,獲得抗瘧效果明顯的青蒿提取物,並最終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創新實驗,攻堅克難,面對失敗毫不退縮,終於成功完成科研任務。而這樣的成功,是絕對離不開創新意識及創新的勇氣的。
角度二:團隊。一個團體想要獲得成功,團隊合作精神尤為重要。學會與他人合作,發揮團隊的力量,可以使我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我們的工作更加良好地向前發展。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於成功完成科研任務。這樣的成功,絕對離不開團隊中其他人的努力。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證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貢獻,但她不可能參與到每一個發明環節。這個中國首次獲得的諾貝爾醫學獎,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成功,更是一個團隊的貢獻。
角度三: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屠呦呦這位普通的中國女性,在她85歲高齡的時候,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盡管是中國第一位本土科學家獲此殊榮,但她為人低調,發表獲獎感言時,也一再強調是團隊的貢獻,非她一人之功。與做人低調相對的,則是她對待科研工作的一絲不苟:為了提取青蒿素,她試驗了200多種中葯,用380多種提取方法逐一實驗,即使酒精中毒,她也從沒有退縮過。
適用話題:創新、團隊、高與低、笑對失敗、奉獻、執著
寫作示例: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面對失敗,要懂得用豁達和微笑對待,明白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才能走向歡樂。正如愛因斯坦所說:「通向人類真正偉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條——苦難的道路。」失敗了,不要怕,我們可以不斷嘗試,也從中磨礪自己。就像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失敗的190次,也許,下一次,就是成功。陽光總在風雨後,讓我們用微笑的表情,堅定的信念及勇敢的內心,坦然迎接這人生的風雨。
先分享這些,希望能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