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變與不變」有關的作文
關於這樣的作文你要抓住其內在聯系來寫,古話說「萬變不離其宗」版正所謂「變」其實沒權變,其內在關系是隱含著的。
像那個別里科夫,周圍的人在變,社會在變,但是他卻沒變,始終思想保守,因循守舊,不肯接受新事物,但如果換個角度來說,社會又是沒變的,因為社會發展的潛規則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小說中的社會就是在這個軌道上發展,這就所謂沒變。
還有想提醒的是,寫作文你要從現實中找材料,這樣才能支撐你的觀點,以上只是在教你怎麼去看問題,怎麼分析,不能寫到作文中去,小說里的東西是虛構的不能夠成論據。
2. 變與不變 作文
衣變,心不變
柳永有一句「衣帶漸寬人不悔」,迷煞千古風花雪月之人,為之盡折腰,眾生皆嘆:「妙哉,妙哉!」
此言確為抒真愛性靈之佳句,但我卻以為妙不在愛情之執著,而在於「衣變,心不變」。立不變於變之中,這一種聖人的情懷,妙獨在此生。
太陽每日都是新的,可又有誰忘卻今日之朝陽恰為昨昔之落日?人們不在乎太陽天天變一圈,因為溫暖這一主題亘古不變。
世界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生活像萬花筒一樣,每天旋轉,五彩繽紛。「與時俱進」的大旗卷遍中華民族的每一寸土地,可你是否聆聽過那一聲聲微弱的呼喚:「有些東西是不能變的。」誠然,在這個紛雜的世界之中,有些東西是無法改變的,說話的人們不是流行兒們眼中的遺老,恰恰相反,他們是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里敏銳的哲人! 譬如文化。語文課上,我們無知地笑著那句台詞:「老祖宗的東西是萬萬變不得的。」我們衣著美國米奇休閑服,腳踏德國阿迪達斯,脖上掛著MP3,甚至嘴裡吐出的盡是:「oh,我心愛的西班牙女神!」用柏楊的一句經典話便是:「你們懂個屁!」確實,時代在進步,思想在變,世風在變。是誰造出了「人心不古」這個詞?他說得太好,道盡這城市燈紅酒綠的泡沫下遮住的無知與迷茫。是的,我們無知,我們忘卻了「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靈動之美,我們忘卻了《十面埋伏》中激揚的琵琶聲中流淌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我們忘卻了沙漠中那些壁畫曾有過「飛天」的夢!韓流席捲之時,我們只會在寬大的褲腳中晃盪富國的使命,更新著MP3里的歌曲,高談「與時俱進」!我們變的東西太多,卻忽視了中華民族精神源泉這些文化是不可變的,它們過去支撐過古朝的興盛,今朝它們仍不應變化,因為它們提醒並蘊養了今人!因而立不變於變的人是聖人,他把握了時代的脈搏,不跟風,卻從未停止向前的使命。
譬如人性。兩次謫貶黃州,流放嶺南,一路坎坷,蘇軾變了嗎?沒有。他留下了「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留下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他心靈的寫照,我認為此句是可以概括他這風雨一生的征程的,而且恰到好處。世間陰晴在變,能此曠達的心留守心空的人確實是可以稱之賢人、聖人了。東坡正在這樣拈花一笑,立不變的清潔靈魂於變世之中,誠可敬矣!官場在變,陶淵明的桃花源沒有變;朝代再變,李香君染紅桃花扇的熱血沒有變;世風在變,詩人們留守的心中的執著不變,他們是真的「衣帶漸寬終不悔。」
立不變於變之中,這是一種聖人處世的態度,更硬實我們每個現代人所應遵守的准則。
堅守一個富強的夢,亘古不變。衣變,心不變,變的是形式與生活方式,不變的是我們純凈的心空。 為此,「衣帶漸寬終不悔」又有何嘆惜?
3. 變與不變 為話題的作文素材
可以從中國國情入手,如;中國發展了,而國民素質參差不齊
或者:寫成類散文型的,
4. 關於變與不變的作文。。
變與不變
久違了的老同學、舊相識見了面,每每會說,你還是老樣子,沒怎麼變。或者說,你小子鳥槍換炮了,讓人都不敢認啦。當然,在無心的言者,這些都是恭維話,但在有意的聞者,卻可能像嘆惋,像譏諷。《易·隨彖》曰:「隨時之義大矣哉」。的確,在社會劇變的時代,個人如何調整自己的位置和心態以適應環境,至關重要。
庸常之人似乎總是在不停地變。他們追逐時尚,隨順潮流,一日千里,而面目全非。實則中心仍舊冥頑如石,只不過表面磨礪得玲瓏圓滑罷了。《世說新語》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東晉時代清談風盛。某甲與某乙數月未見。一見之下,某甲照舊誇誇其談。某乙譏笑他說,數月不見,沒一點長進,還好意思開口。某甲聽了,頓覺慚愧。其實,在智能德行方面,有的人一輩子也未必有什麼長進。俗語雲:三歲看老。每見暮年之人,言談舉止,想法見識,粗俗幼稚,不異兒時,實在可嘆。這大概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知反省,不思進取的結果。他們的內質幾無改進,外表卻已經千變萬化。在擇業方面,他們只有一個原則不變,即盡量追逐實利。為達此目的,他們可以隨時變換手段,正所謂有奶便是娘。嚴格地說,他們並沒有真正的事業,因為他們所從事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也就沒有成就可言。
古人雲: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指的是進德修業,重在氣質的變化。有識之士執中守正,自覺追求恆久價值,而不隨時風俯仰。他們獨行孤詣,所達到的境界,往往不為時人所識,而須求證於有相似造詣的前人和來者。猶如登山者凌駕於絕頂之上,只發現前人到此一游的蹤跡,而不見海績奮啃莪救烽尋甫默其人,自己留下的蹤跡則有待於後來者發現。他們無暇修飾邊幅,積攢財物。表面上,他們似乎遠離時尚,越來越落伍。但內心裡卻逆水行舟,學益道損,歷盡滄桑,思想境界日新月異。窮則獨善,達則兼濟,進退之間,偶顯炳然豹變,便足以驚世駭俗了。
總之,有識之士外變少而內變多,乃出於自覺;庸常之人外變多而內變少,是不由自主。W.B.葉芝說:「人隨年歲長進。」內在的長進才是真長進,身外之物的增長只能使自身相形見絀。
5. 人生的變與不變作文
人生的變與不變
列子曰:「有生不死,有化不化,不生者生生,不化者化化。」誠如是言,人生的一切多變,離不開不變,正如枝葉華實之美,不離根莖軀干之堅,唯有善於堅守本分,才能逢時而舉。
孔子席不正不坐,肉不正不食,困於陳蔡,不改禮樂,這是孔子不變的操守。孔子堅守這些品質,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其道一以貫之。而其一生坎坷,四處求學,周遊列國,到了晚年則教化子弟,這是他的變化,然而如若使他喪失原則,為了致仕蠅營狗苟,他也不可能有日後的成就。歷史上因時勢而改節操者甚多,相傳明朝奸相嚴嵩少時有志於開創太平,恥與人合污,然而入仕之後,數逢挫折,一旦苟且,而為權勢迷心,終究不得盡忠良之份。漢奸汪精衛令人唾罵,但他少時曾寫出一句詩話「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誰能想到他日後的卑鄙?因此,時過境遷而志不可易。若不堅守心志,終究會使人日益墮落,欲成大業,反作小人。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志向二字,說來容易做來難。基督教傳說耶穌死前曾預示他死後將有弟子否認他是耶穌門徒,眾弟子都信誓旦旦說自己是忠實的,然而耶穌死後,有執刑者拷問民眾,欲將耶穌門徒帶走,結果在刑殺之前馬上有門徒失口否認其身份,甚至不惜否認其認識耶穌的事實。人總是有情慾在心中,然而因為這些畏難之心、免刑之欲,對自己的志向改變,對自己的操守放棄,對自己的誠信否定,真的能使人更加安心嗎?我看不然。因此上,不獨在「利」字之前人要守節,在「害」之前更要無畏,否則人也枉為人了。
安守本分其實不難,難的是立志。志心不堅,如何作為?一切機械,都有軸有承。軸之轉動,在於承之穩固,立志就好比在軸里安置這個「承」。孔子十五而志於學,終其一生,矢志不移,因此他才能有所作為。人要立志,得靠實踐,在勞作中「空其心志,勞其筋骨」,最終「行拂亂其所為」,這就是立志的關鍵。
因此上,人生之變與不變雖多,其實卻並不繁難,有大志才作作為。所以說,君子外化而內不化。(787字)
人生的變與不變
山,若遇上春風,則換上嫩綠的新裝;若沐浴夏雨,就變成蔥郁的模樣;若披上冬雪,就著上了素裹的銀裝。山在變,山亦不變,變的是顏色,不變的是沉穩。
水,跌入山谷就變成了小溪流,路遇懸崖就成了一簾如煙的瀑布,奔騰到了入海口,就歡快地融入了海洋。水在變,水亦不變,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靈動。
人,在他鄉是一個遊子,在官場是一個宦海中人,在田間是一介布衣。人在變,其實人又未變,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我們信守的原則,心中那永恆的信念!
我們在不斷地改變,隨著時代,隨著環境;我們也沒有改變,因為信念,因為原則。其實,變與不變本來就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法寶,變的是思路、風格、方法,不變的是我們信守的原則。
是什麼讓屈原毅然抱起石頭躍入了汨羅江?是什麼讓文天祥在狂瀾既倒、大廈將傾之時仍堅持抗元?又是什麼讓魯迅選擇了棄醫而從文?是"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的愛國情懷,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正氣,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沸騰熱血!
時代在變,他們那一顆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心卻未曾有絲毫的改變。是啊,不變是信守的原則,心中的信念!
為什麼尾生在洪水襲來之時抱柱而死?為什麼張瑞敏不允許一件不合格的產品走出「海爾」大門?為什麼謝延信毅然擔負起了照顧亡妻家庭的責任?不過是與那女子的一個約定,不過是「讓每一個用戶放心」的工作理念,也不過是病妻榻前的一句承諾。
也許這都無足輕重,但他們卻選擇了堅守,不是回報多麼重要,只是為了把握一份信任,信守一個原則。是啊,不變的是信守的原則!
曾有一位老師這樣教導學生:「我們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調整自我,但是我們信守的原則是不變的。」原則之於人,就如同帆舵之於航船,翅膀之於飛鳥,根基之於大樹。
信守一個原則,人生便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不至於迷失在生活的遠航中;信守一個原則,人生便有了 一種得失的平衡,不至於在生活的天空中搖擺不定;信守一個原則,人生便有了為人處事的根本,不至於敗倒在生活的土地上。
朋友,社會在進步,我們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就得不斷地改變自己,可有一點萬萬不可改變,那就是——我們的原則!(881字)
人生中的變與不變
一、人不能改變相貌,但可以改變笑容。
二、人不能改變命運,但可以調整改變心態。
三、人不能改變身材高度,但可以改變體態寬度。
四、人不能選擇父母,但可以選擇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往往成也朋友,敗也朋友,關鍵要選准朋友,提協自我,善借人脈資源,才能成功鑄大業。
五、人不能改變遺傳基因,但可以改變生活習慣。遠離不良嗜好,科學起居飲食。人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人體生物鍾不紊亂,免疫功能強,才能養生促健康。
一、審題:
1、給材料命題作文;
2、此題目基本相當話題作文,只是命題而已;
3、題目基本結構為並列短語(屬關系型話題)「變與不變」,不過是涉及「人生的」;
4、回顧復習資料:
關系型作文話題要素之間的關系主要有:A、對立統一關系;B、是非取捨關系;C、並非絕對關系;D、並列共存關系;
5、此處,「人生的變與不變」,結構並列,而要素之間應是什麼關系呢?
「變」是「變化、改變」「變遷」「變通」;
「不變」是「保持」「堅守」。
----回歸材料,看材料中所透露的信息。從材料看,應抓住兩句關鍵的語句:「人生也總是處在變化之中」,「人生中有些東西卻是不能變化、不會變化或無法變化的」。
第一:人生總是處在變化之中;
第二:舉各種外物變化例子;
第三:強調有些東西——精神內蘊——不變;
二者可理解為並列共存關系,即「要變,也要不變」,這就不是「是非選擇」關系了,理解為「是變還是不變」,就不恰當了。
二者也可理解為對立統一關系,即「變,是為了不變」,「不變,才能變得更好」,「變必須以不變為基礎」,「變有利於不變(堅守)」,或是「變為了更好地堅守。
7、進一步明確,材料中「變」與「不變」所指對象不同,作文中也應具體指明和區分:
時代變遷了,生活急劇變化了,我們的很多方面都會變,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不斷改變自己,提高自己。
同時,有一些東西是不能變的,是要始終堅守的,比如原則,正直、真誠、善良、堅韌、樂觀等美好的人格。
8、必須糾正這類作文的典型毛病(回顧資料):
誤區一: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誤區二:泛論關系,不見重點。
誤區三:不見「人生」,泛談企業、民族、國家……
二、根據以上分析與判斷立意舉例:
1、無論自己的人生怎麼變,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誠、做人的原則等)不能變;
2、不管生活怎麼變,自己那對「真善美的追求」(……)不能變;
3、我們要積極改變人生,但一定不能改變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誠、做人的原則等);
4、我們要應時而變,但不能改變「對社會盡有的一份責任心」(……);
5、當變則變,該堅守就堅守,彰顯人生智慧。(「變」是一種態度,「不變」是一種深度)
觀念要變,心境不要變。
方法、手段可以變,但追求不能變。
…………
6、對做人而言,既要有變的進取心,又要有不變的操守。(變,才能感受人生的奧妙,追求生命的燦爛;不變,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彰顯品格和修為。)
7、對處世而言,既要懂變通,又要會堅守。(變通,方能適時而動,適者生存。堅守,才可高處著眼,大處入手;只變通不堅守,可能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只堅守而不變通,恐會思想高遠,卻又慘遭淘汰。)
8、我們應時而變,就是為了堅守美好的人格(節操、夢想、品質……);
9、不改變(堅守)……,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10、以「不變……」應「萬變」;(世間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變化。財富名利,榮辱得失,不過鏡花水月,隨時會變。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堅守高潔的品質,才能在各種變化中把持自己,完善自我)
11、生活在發生著改變,而有些東西不能改變;
構思示例:
我們要積極改變自己,但一定不能改變美好的人格
為什麼?
①想要豐富多彩的人生,必定要不斷尋求改變,不斷突破自身極限;
②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的必然;
③但一定不能改變美好的人格;
④人生豐富多彩了,慾望也在膨脹,而想要避免自己迷失其中,就一定堅守自己的真性情、好人格。
三、典型問題
1、審題不當:要麼單寫「變」或「不變」,要麼忽略「人生的」,談企業、民族、國家等的「變與不變」。
2、無中心論點,議論分散,主體的幾個層次不存在緊密的聯系。
3、主體不再是幾個分論點形式,又無破解之法,而僅是單一角度的材料堆砌。
變與不變
一條幽徑,曲折迂迴處總能展現心曠神怡的嚮往;一波巨瀾,潮起潮落時方能疊出驚心動魄的鳴響;一種人生,跌宕頓困中方顯驚世駭俗的力量;一種精神,百變環境中彰顯亘古不變的執著。
蘇武牧羊,愛國之心未變
當蘇武身陷異國,不得歸。當蘇武面對與敵人威逼利誘,堅持不叛國,彰顯在他身上的變與不變清晰可見。在敵國,生活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他從來沒有後悔過,即便擺在他面前的是高官厚祿,他也從來沒有動搖過。這是為什麼?這正是他那永恆不變的愛國精神啊!身處的環境雖然變了,但那愛國精神永不變!這種不變的精神將永遠為我們所銘記。
白芳禮生活艱苦,助人之心未變
每天靠蹬三輪載客的白芳禮,把僅僅的微薄的收入都積攢起來,捐給貧困的孩子們上學。隨著白芳禮老人年齡的增長,他做工作越來越吃力,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幫助孩子們。直至他病倒後,躺在病床上的他,仍不忘那樣需要幫助的孩子,將留給自己治病的錢全部捐出。白芳禮的行為,讓我看到他助人的精神不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他的精神感染了全國的人,他的精神將永載史冊!
比爾.蓋茨成功創業,奮斗之心未變
作為世界著名IT企業——微軟公司的創立者,他身價上億。管理公司的理念是「不斷創新,再創新…….」比爾.蓋茨本可以享受豪華奢侈的生活,但他以一顆平常人的心,一直在奮斗,努力經營他的公司,使微軟不斷擴大不斷變強,始終屹立於行業前鋒。他那不變的精神正是他立於不敗之地的動力。生命不息,奮斗不息。外界的變化永遠摧毀不了他不變的精神!
世間萬物瞬息萬變,唯有精神亘古不變。若想要成功,就必須保持一種不變的精神。這種精神將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使自己永遠站在時代前列,不會被潮流所掩蓋。堅持一種精神吧!它會使你有不一樣的人生,在平凡人中彰顯不平凡的人生。加油!變與不變盡在心中!讓生命擁有非凡的色彩,一起追尋那不一樣的人生吧!
《易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大禹一改其父鯀的圍堵之法,而採用疏導之法,變通讓他終治天下之洪水。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通讓趙國成為當時七雄中的佼佼者。
商鞅變法,才有了秦國的強大,才有了始皇帝的一統天下。
北魏孝文帝穿漢服,說漢語,是變通讓其融合各民族的文化,從而走向強盛。
鄒忌懂得變換一種方式勸諫齊威王,所以收到奇效。
股市奇才巴菲特知道只有以靈活地適應市場的變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從而創造了世界股市的神話。
當前的改革核心無外乎一個「變」字,是「變」讓中國重新立於世界之林。
不知變通,因循守舊,只能坐以待斃。
清政府閉關鎖國,無法接受維新,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最後不也落得個被八國聯軍欺辱,最辛亥革命趕出了歷史舞台嗎?
那些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的企業,如果不知變通,那隻能關門大吉。
對於我們個人,解題時,變換一下思路,可能會柳暗花明;對於新生的事物,變換一下思維,可能認識會與眾不同。
當然,我們不能為了變而變,見時尚就好,遇明星就帥,有時,保持自己的個性是多麼的重要。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我們不可不引以為戒,否則,把自己變得面目全非,不光別人不認識你,恐怕自己都會認不出自己了。
變有道,不變亦有道,當不可不思。
n 萬事可變,良好的道德不能變
n 除法律之外,良好的道德是維系社會秩序的保證:
n 國家的穩定需要道德,沒有道德,違法之事隨處隨時隨地可見:坑蒙拐騙、偽劣產品、敲詐勒索……
n 民族的發展需要道德,誠信是民族的生存之道,德國總理為自己民族的罪惡下跪……
n 個人修養需要道德:誠信、孝道、助人……使社會更加和諧
6. 變與不變話題作文
你可以是鑽石,也可以是沙礫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人從小發奮練武,並發誓要打敗世上所有的高手,於是他從最基礎的目標開始訓練,而每當他打敗了一個人,他便給自己改變目標,定下更高的要求……終有一天,他打敗了世間所有高手,然而就當他挫敗群雄,屹立於山頭俯視天下時,突然覺得他已無法再定更高的目標,大叫「誰與我爭峰?」,並無人回答,於是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已失去意義,縱身跳下山崖。
故事是悲哀的,然而就真的無人與之爭峰了嗎?他從前能夠以逐漸升高的目標來要求自己,但當他成功之後覺得無法再繼續前進了,那他便錯了。其實他可以把自己作為目標,自己同自己較量,繼續修煉,每天都將自己提高一個層次,難道不可以嗎?其實能夠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目標,人對「成功」概念的理解不同樣可以改變嗎?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改變看待自身價值的方式。
人生便是處在無數的變與不變中,而對於我們自身的價值,決定者不是別人,而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我們往往給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標,而對於這些目標,我們或是很難實現,或是實現之後便讓自己無所適從,以至迷失了自己,故事中的那個練武之人便是如此。
當然,人本來就應當有追求,有理想,但我們又如何在成功與失敗之間改變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一個企業家曾這樣說:「一張鈔票,嶄新時它是那麼多錢,它的價值是不隨它的外觀而改變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常常被一些成功與失敗的表象所迷惑,而看不清自己的價值所在。然而,比爾·蓋茨在賺得他一生也花不完的錢之後又為何能繼續進取奮斗?卻又有多少無名的人在一些普通甚至被人嫌棄的職業中默默奉獻自己的人生?
陶淵明不能在官場上有所建樹,那麼他便可以歸隱山林,「不為五斗米折腰」;王安石能在自己政治地位極高時來發展自己的詩文。你我為何不能在成功與失敗中處理好自己對自己的價值看待呢?
所以,成功時,我們可以繼續前進;失敗時,我們可以另闢蹊徑,我們亦能在成功與失敗之間發現自己永恆不變的價值。
人生中,變化的是世事無常,不變的是每個人心中的進取之心。當我們在成功與失敗之間翻滾得暈頭轉向時,請記住,你是一張外表迷離但價值不變的舊鈔票;請記住,你的價值應當明確在自己心裡;請記住,你可以是鑽石,也可以是沙礫,但,你的人生價值在你自己心裡是永恆不變的。
7. 作文《變與不變》
變與不變
久違了的老同學、舊相識見了面,每每會說,你還是老樣子,沒怎麼變。或者說,你小子鳥槍換炮了,讓人都不敢認啦。當然,在無心的言者,這些都是恭維話,但在有意的聞者,卻可能像嘆惋,像譏諷。《易·隨彖》曰:「隨時之義大矣哉」。的確,在社會劇變的時代,個人如何調整自己的位置和心態以適應環境,至關重要。
庸常之人似乎總是在不停地變。他們追逐時尚,隨順潮流,一日千里,而面目全非。實則中心仍舊冥頑如石,只不過表面磨礪得玲瓏圓滑罷了。《世說新語》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東晉時代清談風盛。某甲與某乙數月未見。一見之下,某甲照舊誇誇其談。某乙譏笑他說,數月不見,沒一點長進,還好意思開口。某甲聽了,頓覺慚愧。其實,在智能德行方面,有的人一輩子也未必有什麼長進。俗語雲:三歲看老。每見暮年之人,言談舉止,想法見識,粗俗幼稚,不異兒時,實在可嘆。這大概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知反省,不思進取的結果。他們的內質幾無改進,外表卻已經千變萬化。在擇業方面,他們只有一個原則不變,即盡量追逐實利。為達此目的,他們可以隨時變換手段,正所謂有奶便是娘。嚴格地說,他們並沒有真正的事業,因為他們所從事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也就沒有成就可言。
古人雲: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指的是進德修業,重在氣質的變化。有識之士執中守正,自覺追求恆久價值,而不隨時風俯仰。他們獨行孤詣,所達到的境界,往往不為時人所識,而須求證於有相似造詣的前人和來者。猶如登山者凌駕於絕頂之上,只發現前人到此一游的蹤跡,而不見其人,自己留下的蹤跡則有待於後來者發現。他們無暇修飾邊幅,積攢財物。表面上,他們似乎遠離時尚,越來越落伍。但內心裡卻逆水行舟,學益道損,歷盡滄桑,思想境界日新月異。窮則獨善,達則兼濟,進退之間,偶顯炳然豹變,便足以驚世駭俗了。
總之,有識之士外變少而內變多,乃出於自覺;庸常之人外變多而內變少,是不由自主。W.B.葉芝說:「人隨年歲長進。」內在的長進才是真長進,身外之物的增長只能使自身相形見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