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陀要我們忍辱和無爭!那他贊成我們受傷害後,再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嗎我們做錯了嗎
其實這是個沒有太多實際意義的疑問,只要樹立了正確的見解,自然就有正確的處理方式和心態。
世間人對於世間錯,會以世間的道理去處理;出世間人對於世間的錯,只會以出世間的思維去處理。有一定知見的修行者,自然會有正確的思想來應對世間的事情,他們會將事情控制在自己能夠控制的狀態內范圍內,不會出現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情況。沒有什麼可執著的我,又何必去保護呢?但這並不妨礙世間其他人(護法者)來執法懲罰錯誤的世間人的言行。各做各的事而已。
簡單說個法律上的程序吧:一件違法事件,當事人可能會採取不起訴的方式,私下解決;但檢查機關卻有義務執行法律來進行公訴,仍然會通過搜集證據去起訴犯罪人。而最終當事者有沒有罪,即不依靠當事人的思維,也不依靠檢查院公訴人員的思維,也不依靠辯護者的思維,而是靠陪審人員依照各種法律和世間的公俗來辯證,法官則只是宣布裁決的人。
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其目的都是錯誤業行的止息,而不是為了報復,都是在不同角度來詮釋如果承擔因果的道理。戒律中的忍辱無爭,目的是培養我們的仁愛和慈悲,不是因為懼怕報應,而是因為明白什麼是承擔果報。
殺人,是犯的世間罪,依世間法而定死或不死的懲罰。是使受法者明白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什麼是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世間法依據的也是有因、有緣,而後有果的客觀規律,其中法是死的,制定法的人是活的,是否有死刑,什麼情況執行死刑,都是我們自心在處理事務。
如果我們自身的道德力量尚不足以改變大多數人的惡行,那麼必要的制度約束乃至恐嚇也是正常的,如何制定如何執行則依靠「轉輪聖王」的智慧了,而這種行事的智慧則與法的精神有關。
如果我們有能力依靠正見正行處世,那麼慈悲心也可轉化犯罪的人,使他們知道如何悔過,所以很多國家逐漸已經廢除了死刑的懲罰就是這個道理。
因果是循環不止的,報復不是止息因果的正確方法,只會加深自我與對方的愚痴。任何因果都可以通過我們自己來改變,如何改變、向什麼方向改變,則全依靠自我的正確見解思維。
不是希望報應的出現,而是希望報應的終結,這才是慈悲的心懷。以我們自身的思維為出發點,決定了我們對待他人的行為方式。依善看人,人人都可以是菩薩,依惡看人,人人都可以是屠夫。
2. 羅睺羅的忍辱
羅睺羅自從被佛陀嚴厲的教誡以後,又常常跟師父舍利弗在一起,接受他的開導,在修行上,進步很快。
佛陀在講經時,舍利弗總是帶著羅睺羅前去聽講;舍利弗在靜坐時,羅睺羅總是跟著坐在身旁;布教時,舍利弗也把他帶在身邊,讓他學習一些為法為人的經驗;每天托缽乞食,羅睺羅更是跟在舍利弗身後,在僧團中被譽為第二佛陀的舍利弗,實在是羅睺羅最好的恩師。
有一次,羅睺羅跟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路上遇到一個流氓惡漢,那個惡漢用沙投進舍利弗的缽里,並且用棍棒打破羅睺羅的頭。
羅睺羅頭上的鮮血,一滴一滴的流下來。
惡漢見了不但不知錯,還罵道:
「你們這些沙門,總是以托缽為生,滿口慈悲忍辱,我打破你的頭,看你能把我怎樣?」
十七八歲的羅睺羅,現出咬牙切齒的面容,但舍利弗安慰他道:
「羅睺羅!如果是佛陀的弟子,應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懷瞋恨的毒,當以慈悲憐愍眾生。佛陀常教誡我們,有榮譽的時候,不能使心高舉;受侮辱的時候,不能使心生恨。所以,羅睺羅!壓制著憤恨的心,嚴守忍辱,世間上沒有比能忍辱的人更有勇氣,天上人間,不管多大的力量,也不能勝過忍辱!」
羅睺羅聽完師父舍利弗的開示,默默的走到水邊,水裡現出他的顏面,他用手掬水洗去血跡,然後自己用布巾把傷口紮起來,見到這情形的舍利弗,心中既安慰又難過。
羅睺羅忍耐著,仍然走在舍利弗的身後,跟著托缽乞食,在回來的途中,羅睺羅對舍利弗說道:
「我想到剛才的疼痛,此刻已不把它放在心中,不過,世間有太多的惡人,到處都遍滿了可厭的事物。我不對世間生氣,只想到世間上沒有辦法的人太多。佛陀開示我們對人、對世間要大慈大悲,但狂暴的人往往就欺侮我們;沙門比丘行忍積聚高德,而狂愚的人反而輕蔑我們,而尊敬殘酷的人。佛陀真理慈悲的教示,他們倒反而認為是臭的死屍,天降甘露給豬,豬還是愛吃臭的東西,住在臭的地方。佛陀所宣講的真理,慈悲的言教,對那些凶惡以及沒有善根的人來說,也沒有什麼效果。」
羅睺羅第一次把自己的修行,以及對世間的看法,向師父提出報告,舍利弗聽後很歡喜,把羅睺羅在路上說的話,告訴佛陀,佛陀也非常高興,稱贊羅睺羅很好,對惡人的態度,應該那樣;對世間的看法,就是如此,佛陀又再說道:
「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瞋世恨人,這是背法遠僧,常墮於惡道之中輪回,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之禍。有智能的人,能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義,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世間上認為珍貴的而佛法認為不好;佛法認為好的、對的,而世人不肯實行。忠與佞不能兼容,邪的嫉正的存在,惡的不喜善的並行。貪欲的人不高興無欲之行,在這種情形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緣,可使你早證聖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夠度一切災難;忍是病者的良葯,可救人的生命之危。我能成就佛陀,獨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因為我的心能夠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
因為羅睺羅被惡人無緣無故的把頭打了出血,而他在血氣方剛的少年時代,就能像聖者一樣的忍辱,給師父很大的安慰,給佛陀很大的歡喜,並且能夠引起佛陀對忍的說法,舍利弗聽了非常感動,羅睺羅聽了含著眼淚,更感激佛陀!
3. 佛:看待X難和忍辱
一、法難指的是專門為了滅法而發難,法被滅後便會立即停止發難。
樓主所例舉的滅佛回運動,其最終的目的不是答為了滅佛滅法,而是為了爭奪權力才連帶著去滅佛滅法的,所以不屬於專門為了滅佛滅法而發的難,只是一種共業式的惡報,受這種惡報的原因不是佛和法,而是自身的惡心惡行所導致的。
二、另外,人一但發起惡來就會不管不顧,不管你法不法的,都會施與打擊、給予災難的,所以一定要修忍辱,防止自己也出現不管不顧。
像逼上樑山、忍無可忍、狗急跳牆、兔急咬人等做法,屬於慈悲心量不夠,至少是善心不夠而選擇的不管不顧,如果善念足夠的話,也不會積累出忍無可忍的後果的!
4. 佛陀是如何應對侮辱謾罵的呢
在佛經中,佛陀教導我們用忍辱應對侮辱謾罵以及種種攻擊誹謗。忍辱,是六波羅蜜之一。是修行人必修的功課。
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5. 佛陀是如何對待誹謗傷害自己的人的呢
其實這是個沒有太多實際意義的疑問,只要樹立了正確的見解,自然就有正確的處理方式和心態。
世間人對於世間錯,會以世間的道理去處理;出世間人對於世間的錯,只會以出世間的思維去處理。有一定知見的修行者,自然會有正確的思想來應對世間的事情,他們會將事情控制在自己能夠控制的狀態內范圍內,不會出現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情況。沒有什麼可執著的我,又何必去保護呢?但這並不妨礙世間其他人(護法者)來執法懲罰錯誤的世間人的言行。各做各的事而已。
簡單說個法律上的程序吧:一件違法事件,當事人可能會採取不起訴的方式,私下解決;但檢查機關卻有義務執行法律來進行公訴,仍然會通過搜集證據去起訴犯罪人。而最終當事者有沒有罪,即不依靠當事人的思維,也不依靠檢查院公訴人員的思維,也不依靠辯護者的思維,而是靠陪審人員依照各種法律和世間的公俗來辯證,法官則只是宣布裁決的人。
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其目的都是錯誤業行的止息,而不是為了報復,都是在不同角度來詮釋如果承擔因果的道理。戒律中的忍辱無爭,目的是培養我們的仁愛和慈悲,不是因為懼怕報應,而是因為明白什麼是承擔果報。
殺人,是犯的世間罪,依世間法而定死或不死的懲罰。是使受法者明白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什麼是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世間法依據的也是有因、有緣,而後有果的客觀規律,其中法是死的,制定法的人是活的,是否有死刑,什麼情況執行死刑,都是我們自心在處理事務。
如果我們自身的道德力量尚不足以改變大多數人的惡行,那麼必要的制度約束乃至恐嚇也是正常的,如何制定如何執行則依靠「轉輪聖王」的智慧了,而這種行事的智慧則與法的精神有關。
如果我們有能力依靠正見正行處世,那麼慈悲心也可轉化犯罪的人,使他們知道如何悔過,所以很多國家逐漸已經廢除了死刑的懲罰就是這個道理。
因果是循環不止的,報復不是止息因果的正確方法,只會加深自我與對方的愚痴。任何因果都可以通過我們自己來改變,如何改變、向什麼方向改變,則全依靠自我的正確見解思維。
不是希望報應的出現,而是希望報應的終結,這才是慈悲的心懷。以我們自身的思維為出發點,決定了我們對待他人的行為方式。依善看人,人人都可以是菩薩,依惡看人,人人都可以是屠夫。
6. 為什麼佛教我們要忍辱呢
忍辱可斷除業障。
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相互作用的。
例如,你對我好,那我也對你好,這樣就良性循環。又例如,你對我差,那我自然也不會給你好臉色看,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但是學佛之後就知道這種相互作用其實是虛妄不實的。無論別人怎麼對待自己,自己都不應該隨便被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牽著鼻子走。
忍辱要做的,不是心裡不痛快而行為忍住沒有進一步行動,而是對所有的逆境都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並且感謝那些罵自己,打自己的人,正是他們才給予了我們忍辱的機會, 給了我們翻起業障種子,習氣種子的機會。沒有他們,我們永遠無法發現自己內心的黑暗以及嗔念,他們製造的逆境剛好給予我們觀照自身,反省自我缺點的機會。應該感謝他們。
這里有這么一個比喻,一包鹽,灑入一杯水中,水馬上就變得又苦又澀,但是一包鹽灑入一個巨大的澄凈的湖泊中,湖泊的水依然是甘甜的。
忍辱忍不住,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量太狹小,如同一杯水,假設我們把心量放大為無量無邊,自然可以包容萬物,簡直連忍這種難受的流程都不需要就把各種逆境放過去了。
末學覺得,當忍辱修到一定程度之後,對於再沉重的逆境,我們的心也不會起一絲漣漪,這時也就沒有什麼忍辱不忍辱了。已經不需要忍了。如果達不到這種境界,還需要多多觀照自身,反省自身,不斷凈化往昔累積的無量業障與習塵。
我要表達的其實跟向日葵久久的差不多。忍辱並不是真的要忍,而是要擴大自己的慈悲心,擴大自己的心量。並在內心難受時,立即觀照自身,用佛陀的教誨熄滅自身的負面情緒,負面心念,從而在語言和行為上也不會造業。常此以往,內心的業障習塵可以被洗滌得一塵不染,這個時候也就是我們自心自性徹底打開的時候了。
一起努力吧。多多感謝那些給我們製造麻煩的人,多多感謝那些給我們製造逆境的人。他們正是我們修行的活菩薩啊。
7. 佛陀怎樣面對流氓的辱罵
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故事 【原文】 忍辱仙人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若干世之前,曾為一版位在城外山林修行的權行者「忍辱仙人」。一次,當時的國王歌利王率眾來此處遊玩。一位宮女發現了忍辱仙人,見其仙風道骨,心生好感,上前搭訕,仙人於是應機為...
8. 從佛經中看佛陀是如何面對辱罵的
世法里頭,有緣遇到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就干,沒有緣遇到,不要去求,去求,錯了。佛祖都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是機會在面前不能不做,我們去找就錯了。前面的路都是佛菩薩替我鋪好了,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是惡緣,對我們自己修行絕對有幫助,統統要感恩。
善友要感激,惡友也要感激,感激他替我消業障,感激他來考我能不能忍受。忍辱波羅蜜從哪來?就從這些知識來的,沒有這些知識,我們到哪裡去修忍辱波羅蜜?所以釋迦佛做忍辱仙人的時候,遇到歌利王GE截身體,沒有怨恨,受盡了冤枉、受盡了屈辱,最後那麼殘忍的死掉,他告訴歌利王,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
佛沒有妄語,那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的前身。釋迦成佛,在鹿野苑說法,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開悟的,就是歌利王的後身憍陳如尊者,兌現了。佛做榜樣給我們看,我們成佛,先度哪些人?先度那些殺害我的人、傷害我的人,他們是第一批得度。為什麼?他們造的業重,果報都在三途,最苦的人最先度。在人天慢慢來,他們的日子過得去,最苦的是最優先,這是真正慈悲。
文章恭錄—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143集
9. 佛教如何修忍辱,別人欺負你,弄壞你東西,我忍不住,發火啦,那,以前的功德都沒了嗎
問:許多居士認為,修忍辱最難。請開示,如何修效果最好?
大安法師答:是呀,也確實難哪,因為一般的人都忍不了。一定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以暴抗暴。你打我一拳,我一定要還你兩拳;你打我兩拳,我一定要踢你三腳;你踢我三腳,我一定要打你十個棍子;你打我十棍,我一定要給你一刀:一般都是不斷地升級。這就是眾生由於瞋恨所導致的惡果:血氣之勇。血氣的斗爭都是眾生的常態——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修行人就得要忍。能忍之人是位大力量之人。難忍能忍,心字上一把刀——一把「刃」。
我們要奉行佛陀的教示,一定要忍。那怎麼忍呢?實際上,不能忍還是一個我執在那兒作怪。他罵了「我」,「我」就不依不饒:他打了「我」,「我」一定要還:離不開這個理。所以要解決這個瞋恨的問題、忍辱問題,首先把它作為破我執的一個機會,然後把它作為修慈悲心的一個最好機會。你對這些傷害你、侮辱你、誹謗你的人,不僅不跟他對抗,而且要對他生憐憫心、慈悲心、救度他的心。
因為他跟我是同體的,當被別人罵了、打了的時候——甚至無緣無故的時候,你怎麼忍?首先做一種觀想——作還債想。你思惟:為什麼他會罵我,打我,這么沒有道理地對待我?這一定是我前生也曾經罵過他,打過他,傷害過他。肯定有這個因,才會有這個果。現在他罵我,打我,正好作還債想。你作還債想,心裡比較平靜一點、平衡一點。
然後對他要作父母想,我要對他孝順;作子女想,我要對他慈愛;作同體的都是未來諸佛想,我要對他恭敬。你要把這些觀想得很純熟,以後你那種憤怒的心就會慢慢地平息下去。作這種觀想,再加上趕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要搶念阿彌陀佛,只要這佛號能夠提起來,就能壓住那個瞋恨的怒火。
為什麼?因為這個名號裡面有一種力量,就是專門對治瞋恨的,就叫歡喜光。名號裡面十二光如來,有一道光明叫歡喜光。歡喜光就是對治我們這種瞋恨心的,你一念,心歡喜了,以歡喜的心對待他的一切謾罵、侮辱、撞打。你有這樣一個平和的心、寧靜的心,就是走向了修行的道路。修行人的一個准則,就是把一切惡罵當甘露一樣。不僅不瞋恨,而且對這個冤親債主生感恩的心:你幫助我成就忍辱波羅蜜。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對提婆達多。是什麼態度?提婆達多都要害佛的生命,都出佛身血,然而佛沒有跟他過不去。釋迦牟尼佛而且在法華會上贊嘆提婆達多:「由於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快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實際上在這個時代,有冤親債主,有一切非理打罵我們的人,確實是逆增上緣,幫助我們成就道業的。一切人的成長,是需要冤家對頭伴隨著的。就好像這個刀,只有在磨刀石上去磨才能犀利一樣。這是一個佛教徒應該面對的一種觀念。大家可以看看妙葉禪師在《念佛直指》的十種障難,十種障難之一就是遇到冤親債主的侮辱不加申辯,視這個侮辱為自己修行的極好機會。你把這些佛法的道理真正弄明白了,在知見上觀想清楚了,行為上又能夠把這句佛號用得上了——金剛王寶劍,那麼我想,你這種情況就能忍得下來。難忍能忍就是菩薩。
10. 問一個作文,請提取一下材料的中心。不要太膚淺。 一天,佛陀經過一個村莊,一些人對他口出穢言。 佛陀
不以人言益我,不以人言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