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關於寫論語的作文題目

關於寫論語的作文題目

發布時間:2021-02-07 02:52:14

① 以《讀論語》為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論語》的核心就是闡述君子和小人問題,通篇反反復復、絮絮叨叨都是在說君子和小人,但是,《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們現在經常簡單認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壞人。《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區別,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國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們都屬於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屬於小宗之人,簡稱小人。從出身方面來看,只有貴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隸們是沒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論語》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們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如果他們通過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會,成為社會管理者,他們也就躋身君子之列了。
從出身和身份上劃分,君子和小人是不關乎道德問題的。但作為社會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讓人品有缺陷的人來管理社會,社會是要出問題的。所以《論語》中不斷強調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而對於小人,他們更多地是充當執行者而不是決策和管理者,不能夠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樣要求他們。而且,在孔子看來,小人有時也不失為做人的底線,比如《子路》中有一段子貢問怎麼樣能算得上「士」的記載,孔子回答的最後一項標準是「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由此也可見《論語》中所稱的小人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道德品質有問題的人,更不能理解為壞人。另外《論語》常常是通過事物的兩相對比來說明問題,在君子和小人就非常明顯,《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的言論。但是,將兩者作對比,並不等於將兩者相對立,這是讀《論語》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
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的管理者而不是執行者,因而他就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為他的教育方向。

② 我要寫作文 有關論語的 希望給我個特別點的題目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③ 以論語為話題的作文

行 走在贊與毀中間(53分)
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左邊是人們敬佩贊賞目光右邊有咬牙切齒的憎惡和詆毀就像一邊是一馬平川而另一邊是萬丈深淵。但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昂首闊步無懼他人的評價「辯乎榮辱之境」以自己的標准活得自在、活得崇高。 沒有人喜愛陽光下的陰影我們渴望贊同和支持。於是有人學會了左右逢源、八面玲瓏他們是老好人打碎了牙齒自己吞下。面對他人的質疑一味笑臉相迎然後再找個角落獨自舔舐傷口。「老好人」不願樹敵也沒有敵人但他們失去了自我只為他人而活。這樣的人生是疲累而無意義的。而有些人是強硬派他們一味苛責推行自己的處世原則以強硬作風要統治世界。顯然他們是孤獨的與社會格格不入且遭人討厭。或許他們都是善良的人但他們活得不盡如人意只有行走在贊與毀中間隨性的人才是大寫的人。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遭到國民黨反動文人的口誅筆伐蒙受生命威脅但猶筆耕不輟用吃進去的草化成滋潤國民麻木心靈的奶。他因而受到更多人的敬仰因他的吶喊而喚醒了沉睡的民族。還有巴金這位懷著沉痛的心情寫下懺悔錄揭露那瘡疤的老人。他將血淋淋的傷口暴露給世人看嚇跑了那些心懷鬼胎的人因為他們見不得這耀眼的白光見不得這灼人的良知巴老的作品像一劑心靈的良葯以無限的關懷讓更多的人找回失去的道德。 這些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文人且行且歌他們用自己的良心道義書寫高尚的篇章。 而任長霞一位正義凜然的女英雄。因為她那浩然正氣讓罪惡無處遁形她遭到了黑暗的忌妒和痛恨。她被無情的殺害但她所散發的光芒不會被吞噬。人們為她送行的道路越走越長那些悲慟的神情上是不舍和贊佩。任長霞會永遠被人記住以使她被壞人毀滅但她的英勇正義會流芳百世潤澤世人。 總有這么些人行走在毀與贊中間人無完人他們並不能滿足每一個人的評判標准。他們一邊是黑一邊是白一邊是贊賞一邊是毀滅。但這贊賞來自同樣善良的心這些共同跳動的心牽著同樣的正義而那毀滅來自於狹隘的人他們懼怕這坦盪的情義。行走在贊與毀中間的人有自己的標准只為正義和良心而活他們無所畏懼的行走著。 與惡相斥攜道同行(53分)

④ 有關論語的作文

泱泱大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在聲聲不息的文化長河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弟子的《論語》穿越時空,一直將和諧、寬容、仁慈、孝順、友愛、學習的聲音傳遞到現在,傳遞到未來。

孔子是一位充滿智慧、循循善誘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一位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古代先賢。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正是他虛懷入谷、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精神寫照嗎?他活到老,學到老,還處處拜能者為師,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理念不謀而合,他的「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貽」的先進教學方法不值得我們借鑒嗎?新時代的教師,要想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想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死守書本,不更新自己的知識行嗎?長此以往,你只能成為夜郎。我們應該以孔子為榜樣,拜能者為師,不收到下問。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接觸的人很多,而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們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你看,我們身邊的許多平凡人,他們有的是書法好手,有的是繪畫巧匠,有的是象棋大師,有的是球場精英……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人身上汲取點滴之長。

在當今世界風雲變幻、戰亂不斷、挑戰多多的 年代,和平、和諧更是人們所嚮往的境界。一個國家無論大小、貧富,都應互相尊重、取長補短才能和諧,才能創造美好的一切。對每人而言,真正的和諧應該是人人互助,團結友愛,身心健康,盡可能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世界充滿愛,這就是《論語》對現代人所謂和諧的啟發。

《論語》還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腳踏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學習、誠實守信地交友、孝順的對待家人。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自信、完美。

⑤ 「論語讓我們明白…」以這為作文題目該怎麼寫呢

反思一下,論語談的內容,再看下現在狀況,做出對比,在引用典故、現實案例就行了

⑥ 關於《論語》的作文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⑦ 關於論語的作文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內、言簡意賅容。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論語》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魯莽的子路、安貧樂道的顏回、聯盟機智的子貢等。但輯錄者本意並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語錄體寫人畢竟也有局限。

《論語》的文學性還體現在以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深刻 的道理。如「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等等,形象簡約地表達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⑧ 關於論語的作文題目 中學

「知」——孔子思想的精華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很有意義、很有啟發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在春秋末期這樣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保守的奴隸主貴族是無法應付現實生活的變化,從奴隸主貴族本身來說也不可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但從整個社會發展來說,卻需要有一批有才乾的人才,要他們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發生的種種復雜的問題。孔子適應著當時社會的需要,通過教育,給人們以知識,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對這句話雖有種種不同解釋,但它包含要擴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僅僅限於奴隸主貴族,應該是無疑問的。孔子自己實踐了他的「有教無類」的主張,所以他說:「只要給我十條干肉作學費,我從沒有不教誨的。」(《論語·述而》)他的這一作法,對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人才問題起著很大的作用。當然孔子的「有教無類」並不是為了所有的階級,更不是為了什麼培養為全民服務的人才,而是為了培養更多的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有才乾的人。雖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動,卻是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官府之學」,開始了學問的私家傳授。所謂「學術下庶人」,正是從孔子開始的。從這一點來說,無論如何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發展的。
不僅如此,孔子通過他長期的教育實踐,從中總結了不少合於人們認識規律的經驗,但孔子的這方面的思想,還不是認識論本身的問題,主要還是對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總結。
首先,孔子比較強調人們的知識來源於學習。雖然他也講到「生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還受著傳統思想的束縛。但是我們從他的具體教育活動上看,他並不十分重視這點。他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才是他自己的主張,顯然這和「生知」的觀點是不一致的。孔子從來就沒有認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沒有說過哪一個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認為堯舜也會有錯誤。關於他自己,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非常好學,他自己給自己的評論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贊美好學的學生顏回說:「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論語·先進》)子貢問:「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習,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學習,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過學習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說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話了,在實際上並沒有重視它。
孔子主張學習的知識大體上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學習古代文獻和典章制度方面得來的知識,這可以說是歷史知識,《論語》中記載孔子從過去的歷史文獻、典章制度中學得知識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說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鄉黨》一篇中,除極少數幾節外,大都是講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學習這些東西。從孔子教學的內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獻、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種內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生活行為的准則,對上要講忠義,對朋友要講信實。」(《論語·述而》)這里所說的「歷代文獻」就是《詩》《書》《禮》《樂》等等。二是從現實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識,這可以說是現實的知識。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觀察而不大注重實踐,特別是他非常輕視生產實踐。在《論語》中許多地方記載了孔子主張在生活中要注意學習的話,例如他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不恥下問」等等。但是孔子輕視生產實踐則是非常錯誤的,有一次他的學生樊遲向他請教種莊稼和種菜,他不僅說他不如老農民和老菜民,而且罵樊遲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呀!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做一個統治者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隱瞞真情。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會背著小孩前來投奔,哪裡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論語·子路》)孔子說這樣的話表明他是一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而剝削階級從來都是自己不勞動而且輕視勞動。
其次,孔子對某些學習的規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並以此作為他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他提出反復的學習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他說:「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等,就是這個意思。孔子雖然沒有明確談到通過對過去的經驗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發展的規律,但他已經知道可以由學習過去的知識中吸取經驗,這對認識當前的事物是有幫助的。孔子常常向別人請教,從別人那裡學得知識,然後用來教別人,他說:「我有很多知識嗎?沒有呢。有一個普通人問我,我對他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但是我從他的問題正反兩面去盤問之後,卻得到很多啟發,然後盡量地告訴他。」(《論語·子罕》)
孔子還從教育實踐中總結出「學」和「思」的關系。他所說的「學」和「思」的關系雖然不等於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但也是別人的經驗如何通過思考變成自己的知識的關系。「學」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思」是把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得的東西通過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前人的知識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確與錯誤;只是憑空思想而不學習和利用前人的知識經驗,那就會一無所成。看來,孔子雖然也重視「思」,但他卻更重視「學」,他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所以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大凡人類認識史總是首先重視「學」(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而逐漸才注意到「思」(對經驗加以總結找出規律),孔子通過他親身的教育實踐,開始認識到這兩者的關系,並由注意「學」開始,到注意「思」的認識階段。

143回答者: 67065

⑨ 求一篇以論語為主題的作文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
在開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於天地的永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質量,總體概括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態度積極、和親人朋友、同事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多方面又十分精闢的道理,乃至讀完,行人處事的一切尺度,豁然於眼前: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心的坦盪,自信,泰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寬容.但這種寬容變有尺度,並非毫無原則的謙讓、寬恕,而是以真報怨,以德報德.其實面對自己過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當時有過許許多多的情緒,可是走過來回頭再看的時候覺得其實也沒什麼,不管是幫助愛護自己的,還是曾經嘲弄甚至傷害過自己的,都不過是人生的一種經歷而已,處世為人,除了要感謝幫助愛護自己的人,同樣也要感謝那些嘲諷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因為只有他們的嘲諷才更讓人感覺至深,才更人覺醒與自強.
交友:「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並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在與人相處的分寸把握上應「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麼才是「淡如水」,水的純凈與清徹.
對待事業:「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並且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不是語言的力量.
通篇讀完綜合發現,書中頻頻出現的一些詞語定、坦盪、溫暖、從容、樸素、和諧~~其實,這些就是本書所要告知我們的為人處世的真諦.夜以繼日里,我終於讀完了它,合上書的剎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開心靈枷鎖的鑰匙.這些枷鎖是虛妄之想的枷鎖,庸人自擾的枷鎖、面對不順、不公、不義、不禮而只知一味或憤慨、或憂郁、或禮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極避之的枷鎖.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處世、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種種,給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間與遐想的餘地.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

⑩ 關於《論語》的作文怎麼寫

「知」——孔子思想的精華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很有意義、很有啟發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在春秋末期這樣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保守的奴隸主貴族是無法應付現實生活的變化,從奴隸主貴族本身來說也不可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但從整個社會發展來說,卻需要有一批有才乾的人才,要他們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發生的種種復雜的問題。孔子適應著當時社會的需要,通過教育,給人們以知識,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對這句話雖有種種不同解釋,但它包含要擴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僅僅限於奴隸主貴族,應該是無疑問的。孔子自己實踐了他的「有教無類」的主張,所以他說:「只要給我十條干肉作學費,我從沒有不教誨的。」(《論語·述而》)他的這一作法,對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人才問題起著很大的作用。當然孔子的「有教無類」並不是為了所有的階級,更不是為了什麼培養為全民服務的人才,而是為了培養更多的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有才乾的人。雖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動,卻是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官府之學」,開始了學問的私家傳授。所謂「學術下庶人」,正是從孔子開始的。從這一點來說,無論如何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發展的。
不僅如此,孔子通過他長期的教育實踐,從中總結了不少合於人們認識規律的經驗,但孔子的這方面的思想,還不是認識論本身的問題,主要還是對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總結。
首先,孔子比較強調人們的知識來源於學習。雖然他也講到「生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還受著傳統思想的束縛。但是我們從他的具體教育活動上看,他並不十分重視這點。他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才是他自己的主張,顯然這和「生知」的觀點是不一致的。孔子從來就沒有認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沒有說過哪一個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認為堯舜也會有錯誤。關於他自己,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非常好學,他自己給自己的評論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贊美好學的學生顏回說:「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論語·先進》)子貢問:「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習,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學習,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過學習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說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話了,在實際上並沒有重視它。
孔子主張學習的知識大體上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學習古代文獻和典章制度方面得來的知識,這可以說是歷史知識,《論語》中記載孔子從過去的歷史文獻、典章制度中學得知識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說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鄉黨》一篇中,除極少數幾節外,大都是講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學習這些東西。從孔子教學的內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獻、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種內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生活行為的准則,對上要講忠義,對朋友要講信實。」(《論語·述而》)這里所說的「歷代文獻」就是《詩》《書》《禮》《樂》等等。二是從現實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識,這可以說是現實的知識。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觀察而不大注重實踐,特別是他非常輕視生產實踐。在《論語》中許多地方記載了孔子主張在生活中要注意學習的話,例如他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不恥下問」等等。但是孔子輕視生產實踐則是非常錯誤的,有一次他的學生樊遲向他請教種莊稼和種菜,他不僅說他不如老農民和老菜民,而且罵樊遲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呀!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做一個統治者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隱瞞真情。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會背著小孩前來投奔,哪裡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論語·子路》)孔子說這樣的話表明他是一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而剝削階級從來都是自己不勞動而且輕視勞動。
其次,孔子對某些學習的規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並以此作為他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他提出反復的學習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他說:「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等,就是這個意思。孔子雖然沒有明確談到通過對過去的經驗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發展的規律,但他已經知道可以由學習過去的知識中吸取經驗,這對認識當前的事物是有幫助的。孔子常常向別人請教,從別人那裡學得知識,然後用來教別人,他說:「我有很多知識嗎?沒有呢。有一個普通人問我,我對他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但是我從他的問題正反兩面去盤問之後,卻得到很多啟發,然後盡量地告訴他。」(《論語·子罕》)
孔子還從教育實踐中總結出「學」和「思」的關系。他所說的「學」和「思」的關系雖然不等於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但也是別人的經驗如何通過思考變成自己的知識的關系。「學」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思」是把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得的東西通過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前人的知識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確與錯誤;只是憑空思想而不學習和利用前人的知識經驗,那就會一無所成。看來,孔子雖然也重視「思」,但他卻更重視「學」,他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所以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大凡人類認識史總是首先重視「學」(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而逐漸才注意到「思」(對經驗加以總結找出規律),孔子通過他親身的教育實踐,開始認識到這兩者的關系,並由注意「學」開始,到注意「思」的認識階段。

閱讀全文

與關於寫論語的作文題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