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互相尊重增進友誼作文400
互相尊重增進友誼
友誼是我們一生中不可少的,朋友是很重要的。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把幸福告訴朋友,會使幸福增加一倍。把痛苦告訴朋友,則會使痛苦減少一半。」友誼可以變成一道鼓勵的目光,讓你在失敗中得到力量;友誼可以化作指南針,當你迷茫是指引方向;有誼可以沖走一切不如意;使熄滅的燈心重新燃燒希望。 我們在人山人海中碰到了一起,這就是緣。我們在人生道路上結伴而行,這就是分。我們的偶然相遇,註定了少年時期的友誼。我們到處尋求友誼,卻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所以我們格外珍惜我們的朋友。友誼是質朴的感情,我們也應該以一顆純真的心對待。 朋友之間是應該坦誠相待的,不應該隱瞞什麼。只有彼此建立感情基礎,互相信任,我們之間的友誼才會更深、更牢固。但這並不代表朋友之間是沒有隱私的,有些私事還是最好埋在心裡。像孔子說的:「朋友數,斯疏矣。」你與你朋友關系過於密集,就離你們倆疏遠的程度差不多了。記得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說:「有一群帶刺的豬,再一起過冬。但有一個問題困惑他們,不知道彼此之間應保持怎樣的距離。離得太遠,覺得冷,離得太近,刺太扎得慌。最後終於找到了合適的位置。在既不傷害對方的情況下,保持了集體的溫暖。」 畢竟,距離才能產生美嘛! 朋友之間應該相互理解,不應該為了一點小摩擦,傷了和氣。人無完人,既然選擇了她,就要接受她的性格,接受她的一切。我們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 朋友之間應該相互幫助,在學習方面,在生活方面和情感方面。但不是所有的忙都能幫的,為朋友,可以兩肋插刀,但不能盲目地講究「哥們義氣」。有正義感是可以的,但不能不講原則。這種哥們義氣是極其消極的,容易讓年輕人走上不法的道路。它的信封是「士為知己死」、「有難同當」,是把「義」字的含義完全扭曲了,也不是我們同學之間真正的友誼。 好朋友之間是不需要甜言蜜語的,只有一些心懷鬼胎的,極有心計的人,才會說一些花言巧語。這些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法去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往往會打扮出一幅善良的面孔。所以,交友是要慎重的。對於真正的好朋友,朴實無華的語言就足夠。 今天的社會,物質生活是越來越豐富了,但人際關系卻越來越冷淡了。趁我們真正步入社會之前,好好珍惜這份純潔的友誼。
⑵ 關於作文以寬容和尊重為素材有哪些
名言警句
1.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 ——歐文
2.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蘇霍姆林斯基
3.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紀伯倫
4.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 ——斯賓諾
5.寬容意味著尊重別人的任何信念。 ——愛因斯坦
6.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它賜福於寬容的人,也賜福於被寬容的人。我們應該學會對別人表現寬容。 ——莎士比亞
經典素材
一、寬容:人際關系的潤滑劑
1.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京城做了高官。張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張家重新擴建府第,院牆蓋到了鄰居葉家的地界。葉家明知張家仗勢欺人,但對祖上傳下的宅第也不願相讓,雙方相持不下,沖突在所難免。張英的夫人在族人的催促下給丈夫寫信,希望張英干預此事。張英接到夫人的信後,對家人的做法很是不滿,於是作詩一首帶給夫人,詩中寫道:「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夫人見詩後,理解了丈夫的用意,讓家人主動後退3尺築牆。葉家得知後,被張英寬厚禮讓的行為感動,也將自己宅院主動後退3尺,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一個6尺寬的巷子。
2.婚姻的保險櫃
一位老媽媽在她50周年金婚紀念日那天,向來賓道出婚姻幸福的秘訣。她說:「從我結婚那天起,我就准備列出丈夫的10條缺點,為了我們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諾,每當他犯了這10條錯誤中的任何一條時,我都願意原諒他。」有人問,那10條缺點到底是什麼呢?她回答說:「老實告訴你們吧,50年來,我始終沒有把這10條缺點具體列出來。每當我丈夫做錯了事,讓我氣得直跳腳的時候,我馬上提醒自己,算他運氣好吧,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諒的那10條錯誤當中的一個。」
【點評】寬容化解矛盾,寬容保持家庭和睦,寬容讓人際關系和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對老人、配偶、子女,還是對領導、同事、學生,抑或對曾經傷害過你的人、背叛過你的人甚至你的仇敵,都常懷一顆寬容之心。寬容,往往折射出一個人待人的藝術、處世的經驗、良好的涵養。
二、寬容:政治家的必備品質
1.一把寬容之火
西漢末年,劉秀大敗王郎,攻入邯鄲,檢點前朝的公文時,發現大量奉承王郎、侮罵劉秀甚至謀劃誅殺劉秀的信件。可劉秀對此視而不見,他不顧眾臣反對,全部付之一炬。他說:「如果追查,將會使許多人恐慌,甚至成為我們的死敵。而不計前嫌,可化敵為友,反而可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劉秀的寬容使自己成為眾望所歸的人,最終成就帝業。
2.克雷蒂安化敵為友
出生於平民家庭的加拿大前總理讓•克雷蒂安,其貌不揚,一耳失聰,連英語也說不好,可這樣一個小人物卻能在政壇上平步青雲,三度登上總理寶座屹立不倒,成為加拿大政壇的「常青樹」。1993年保守黨在大選中慘敗,失去總理寶座的保守黨主席坎貝爾難辭其咎,被迫辭去黨主席職位。贏得勝利的克雷蒂安不計前嫌,給這位失去棲身之所的昔日對手專門安排了一間辦公室和一個秘書,讓他從容整理文件。一年後,克雷蒂安又讓失業的坎貝爾擔任駐洛杉磯總領事——一份年薪12萬加元、部長級待遇的工作。
【點評】劉秀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用寬容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終成帝業;克雷蒂安以過人的容人之量化宿敵為朋友,並成為政壇「常青樹」,他的成功之道在於不樹敵,肯助人,胸襟寬闊。對於政治家來說,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潛在的朋友。在政治、軍事上,寬容有時是有目的、有計劃的退讓,寬容有時可以將主動權更牢地攥在自己手中。寬容是柔中有剛,而不是軟弱;寬容是以退為進,而不是退宿。
三、寬容:一種辯證法
1.袋子里的馬鈴薯
有一天,老師讓每個同學各帶一個大袋子到學校,還叫大家到雜貨店去買一袋馬鈴薯。上課時,老師叫大家給自己不願意原諒的人選一個馬鈴薯,將這人的名字以及觸犯自己的日期都寫在上面,再把馬鈴薯丟到袋子里——這是我們這一周的作業。第一天還蠻好玩,快放學時,我的袋子里已經有了九個馬鈴薯:珍說我新理的頭發很醜,巴比打了我的頭,吉米不肯讓我抄他的作業……每件事都讓我欣然地丟個馬鈴薯到袋子里,還發誓絕不原諒這些對不起我的人。下課時,老師說在這一周里,無論上學和放學都得扛著這個袋子,一周後,那袋馬鈴薯就成了相當沉重的負荷,我已經裝了差不多五十個馬鈴薯在裡面!真把我壓垮了,我希望這項作業快結束。一周後老師問:「你們知道不肯原諒別人的結果了嗎?」我們點頭,老師接著問:「對這個重擔怎麼辦呢?」她停了幾分鍾讓我們先想一想,然後她自己回答:「放下來就行了。」(選自《寬恕的本領》)
2.把怨恨留在身後
南非民族英雄曼德拉因領導反對白人的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將其關押在一個荒涼的小島上長達27年之久。這期間有三名看守專門負責看守他,而這三名看守對他極不友好,在這27年的牢獄生活中,曼德拉吃盡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與折磨。然而,令人無法理解的是,曼德拉在1991年出獄當選為總統後,在就職慶典儀式上,他向人們特別介紹了三位特殊的客人——他被關押期間的三名看守。後來曼德拉談及此事,他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的環境中學會了控制情緒,才得以活下來。他談及出獄當天的心情時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點評】把怨恨留在身後,說得多好。面對磕碰,是盛氣凌人還是以禮相待,這兩種選擇,不僅反映了當事者不同的修養和氣度,而且會出現迥然不同的結果。倘若當事人互諒互讓、容忍大度,就能化干戈為玉帛,消除憂愁煩惱,最終獲得「雙贏」。
四、寬容:一種動力
1.文化寬容促進社會昌盛
「百家爭鳴」,乃有戰國的學術繁榮;「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乃有劉漢以後的文化衰頹。東晉南北朝時期儒學、佛學、玄學等各家學術融合,又產生了一次思想的大碰撞,誕生了一大批藝術精品。大唐對異域文化的兼收並蓄,遂有盛唐文明輝耀千古;滿清在外來文明前的閉關自守,終致近世中國的積貧積弱。北大在現代學術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基於蔡元培校長的「兼容並包」思想。
2.寬容創造奇跡
英國著名醫學家麥克勞德在上小學時,有一天突發奇想,要親眼看看狗的內臟是怎樣的。於是,他跟同學偷偷地套住一隻狗,宰殺後把內臟一一解剖觀察。沒想到,這狗竟是校長的心愛之狗。校長知道後非常惱怒,但經過一番思考後還是決定寬容小麥克勞德;同時為了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校長罰麥克勞德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張血液循環圖,麥克勞德高興地接受了。麥克勞德後來成為著名的解剖學家,參與研製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獲得192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點評】從歷史來看,「寬容」大多是和繁榮、進步聯系在一起,而獨斷、專制則更多的是和戰爭、災難聯系在一起。從個人來看,校長從麥克勞德的不當行為中看到了積極的因素,他知道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原動力,所以寬容了他,成了麥克勞德由產生興趣到專注研究的助推器。
【例文與點評】
紫羅蘭的馨香
曹小文
大海包容海濤巨浪的一時狂妄,天空包容風雨雷電的暫時肆虐,森林包容動物世界的弱肉強食……包容營造了一個豐富多彩而又充滿活力的大自然。安德魯•馬修斯說過這樣一句啟人心智的話:「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容。」其實,人類世界也不乏芳香馥郁的「紫羅蘭」,時間的年輪帶不走「紫羅蘭」沁人心脾的馨香,遙遠的空間也阻隔不了芳香的播散。
古今中外,寬容品質歷來為人所推重,寬容也確實具有無窮的力量。
寬容是人際關系最好的潤滑劑,它能讓人際關系更和諧。
清康熙年間,張葉兩個世家因為地界之爭各不相讓,張家自以為有當朝宰相做靠山,修書一封請宰相干預此事。誰知卻收到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結果是兩家互相寬容禮讓,各退三尺,留下了「六尺巷」的佳話。一位老媽媽在金婚紀念日道出婚姻幸福的秘訣:「我一直准備列出丈夫的10條缺點,並且承諾原諒他。可50年來,我始終沒有把這10條缺點具體列出來。每當丈夫做錯了事,我馬上提醒自己,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諒的那10條錯誤中的一個。」老媽媽哪裡是想擬出什麼丈夫的10條可以原諒的錯誤,她有的只是一顆寬厚仁慈之心。
寬容化解矛盾,寬容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寬容和諧人際關系。因此,在日常交際中,無論對什麼人,只要不是什麼原則性的錯誤,我們都應常懷寬容之心。
寬容折射出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從而讓一個人贏得他人的尊重。
2008年,奧巴馬作為民主黨候選人參加總統競選,當時媒體爆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佩林17歲的女兒未婚先孕。不少的人認為這對奧巴馬來說是天賜良機,可以給競爭者致命一擊:在美國人看來,一個連自己的女兒都監護不好的話,怎麼會管理好自己的國家?但當記者問及奧巴馬如何看待此事時,奧巴馬嚴肅地說:「我也是一個18歲母親生的孩子。青少年不應該成為政治話題,這與佩林州長作為副總統候選人的表現沒有關系。」奧巴馬沒有揪住不放、借題發揮,更沒有惡毒攻擊,甚至自曝家醜,讓自己的支持者對此予以理解。他的舉動給予對手足夠的尊重,用自己的人格和寬厚贏得了更多選民。
更進一步說,寬容他人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成全自己。
18世紀的法國科學家普魯斯特和貝索勒是一對論敵,他們對定比定律的爭論長達9年之久,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後以普魯斯特勝利而告終。但普魯斯特真誠地對曾激烈反對過他的論敵說:「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質難,我是很難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時,他特別宣告:「發現定比定律,貝索勒有一半的功勞。」允許別人反對自己,不計較別人的態度,而是充分吸收其營養,這種寬容會讓一個人在與對手的論爭中成長。事實上,反對者的存在,確實可以讓人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做事更周全;甚至可以激發你的勇氣,迸發出生命潛能。
寬容如同一縷和煦的陽光,能融化人與人心靈的堅冰;寬容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風,能驅散人與人心靈的陰霾。讓我們綻放心靈的「紫羅蘭」,讓「紫羅蘭的馨香」充溢人生!
【點評】這篇文章以「紫羅蘭的馨香」比喻「寬容的力量「,文章結構很嚴謹,主體部分從三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論述,全文前後照應,語言方面也頗見功底。
⑶ 作文中關於尊重他人的,名人事例。
名人尊敬老師的故事
毛向教師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同志來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特意邀請自己在私塾讀書的老師毛禹珠一起吃飯。席間毛熱情地向老師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笑著回答:「敬老敬賢,應該應該!」周恩來向老師贈款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突然患腦血栓逝世,周恩來參加了治喪委員會並送了花圈,白色緞帶上寫著:「伯苓師千古,學生周恩來敬輓。」張伯苓逝世後,周恩來一直掂記著張家的生活。1961年國家困難時期,周恩來給張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幣,並囑咐交際處要加倍關照張夫人和子女。朱德給老師敬禮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看戲。開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邊觀眾談話。這時,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朱德一眼便認出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親切地呼喚:「葉老師!」,然後請葉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後他才坐下。彭德懷穿便服會見教師
195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3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彭德懷身穿便服,准備接見北京市部分中小學教師代表。工作人員提醒他說:「彭總,您是國防部長,應穿軍服才好。」彭德懷說:「今天是去見老師,學生見老師應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舊思想的影響,瞧不起中小學教師,我們應改變這種不良風氣。」接見時彭德懷頻頻向老師們問好。魯迅尊敬老師魯迅對啟蒙老師壽鏡吾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看望壽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東渡日本留學的8年間,他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一次,他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辦婚事,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時間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先生。魯迅在日本還拜章太炎先生為師學文字學。章太炎先生逝世後,他連續撰文兩篇紀念。江澤民在百忙中看望老師江澤民同志盡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記著曾教育過自己的老師。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澤民同志乘車到當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去看望老師,緊緊握住嚴竣教授的手說:「嚴老師您好!」並詢問了教師們的身體狀況、工作和生活情況。學校的鍾教授住院期間,他多次到醫院看望。1995年,當江澤民同志得知老師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當即請沈教授的妹妹轉達他對老師親屬的親切慰問。
⑷ 關於尊重的素材急
名言:
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笛卡爾
誰自尊,誰就會得到尊重。——巴爾扎克
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黑格爾
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忍辱偷生的人,絕不會受人尊重。——高乃依
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
人必自敬,然後人敬之;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揚雄
不知自愛反是自害。——鄭善夫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禮記》
施與人,但不要使對方有受施的感覺。幫助人,但給予對方最高的尊重。這是助人的藝術,也是仁愛的情操。———劉墉
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徐特立
知道他自己尊嚴的人,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別人的尊嚴。———席勒
真正偉大的人是不壓制人也不受人壓制的。———紀伯倫
草木是靠著上天的雨露滋長的,但是它們也敢仰望穹蒼。———莎士比亞
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笛卡爾
誰自尊,誰就會得到尊重。———巴爾扎克
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黑格爾
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每當人們不尊重我們時,我們總被深深激怒。然而在內心深處,沒有一個人十分尊重自己。———馬克?吐溫
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
人必自敬,然後人敬之;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揚雄
不知自愛反是自害。———鄭善夫
仁者必敬人。———《荀子》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禮記》
尊嚴是人類靈魂中不可糟蹋的東西。———古斯曼
對一個人的尊重要達到他所希望的程度,那是困難的。———沃夫格納
素材故事:
尊重別人有不同的姿勢。
堪稱「國寶級」的一代大師季羨林,從不倚老賣老。每有客人前來拜訪,他都早旱地衣冠整齊地在書案前坐好,昂首挺胸,下巴微微內收,坐得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在他看來,挺胸端坐,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在客人離開時,他一定送出門外,道別再見。
1995年的一天,白岩松為季羨林做「學者訪談錄」。當時,季羨林坐著,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備遞給他的一剎那,他就站起來,彎腰等著,令在場所有人感動不已。當記者采訪完後,他一定會站在家門口,很有禮貌地目送大家走遠。曾經有不少人贊嘆過,大師就是大師,簡單的姿勢,有幾個人能時時做到?
大名鼎鼎的富蘭克林也有段軼事。一天下班,他和一位同事走下樓梯,來到大廳出口。此時,走在前面的一位女士忽然在光滑的地板上摔倒。富蘭克林的同事見狀,馬上要上去幫忙,可富蘭克林卻一把拉住了他,一起躲到了一根立柱後面。那位摔倒的女士已經迅速地爬了起來,一邊打量四周一邊整理衣裙、頭發,走向了自己的汽車。直到這時候,富蘭克林才拉著他的同事從立柱後面走出來。
這一幕讓同事感到很困惑,一個平常對別人充滿同情心的人,為什麼在別人摔倒時不及時伸出援手,卻躲了起來?富蘭克林正色道:「有誰希望被人看到自己的尷尬和狼狽相呢?我們躲到立柱後面,是讓那位女士確信,沒有人看到她難堪的一面。否則,她以後遇見我們,一定會感到羞愧。」
富蘭克林的這一停、一躲,就是他對別人心理的極大理解和尊重。躲避不看,也是一種尊重。尤其是在別人尷尬、難堪的時候,比如辦公室里的吵架,夫妻雙方的鬥嘴。再比如對待一個身體有缺陷的人,不要過分關注,也是一種最好的尊重。身體有缺陷的人心理最敏感脆弱,他們最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盯著他們,否則會感到自卑。所以,尊重他們的姿勢,就是「不看」。
一次,美國卓越的幽默表演大師卓別林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熱心的觀眾忽然提醒他:「大師,你的上衣紐扣忘了扣了。」卓別林一怔,連忙表示感謝,並很快將紐扣系好。當那位觀眾走開後,他又悄悄地把紐扣解開。這一幕正好被前來采訪的記者看到了,問卓別林:「您這樣做何苦?」卓別林回答道:「我要扮演的是一位長途跋涉者,松開紐扣更能體現他的辛苦勞頓,會給觀眾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但對別人的善意提醒,要以感謝的態度給予回報,去尊重他!」
對於誤解,我們有時是及時的解釋,有時不屑一顧。而卓別林則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接受。自己放低姿勢,不分辨,不回擊,甚至感謝他們的關心,不就是一種尊重嗎?
對別人尊重,可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姿勢。不管是端坐還是站立,是躲開不看還是放低自己,都能彰顯閃耀的人格。
⑸ 高二素材 「尊重」。 就是寫對於一個尊重的例子 然後你的看法 類似於議論文那樣子的 20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你不學禮,就無法在社會中立身。
禮儀就是律己,是一種規范,是表現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禮儀,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是城市或國家的臉面,所以,學好禮儀不僅可以增強
個人素質,也能改善人際關系。
作為幾百年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是展現名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我們在社會中的身份不停地變換著,我們這一刻討厭別人,下一刻就會成為被討厭的對象。
當我們成為遊客,總是以著自己的興致,做些不文明的事,身為市民,也是這樣。
我們和同學相處時,總會埋怨同學,無論在生活上的說話借東西;而我們往往懶得去理那些「小節」。
當我們坐公交時,總為能搶到座位而高興;踩到扁人從不道歉,被別人踩到時,總為對方不道歉而耿耿於懷;當老人上車時總渴望有人給他讓座。
那些陋習,圖的是快,丟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重,一個連自己的不尊重的人,別人還會尊重你嗎?
初二:戴之澍
第2篇 尊重
世界上有一種情感,最為神聖,世界上有一種行為,最為可貴。這,便是尊重。
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游覽中,一對夥伴遇到了一位殘疾人。在路上攀談起來,漸漸便熱絡起來。到達景點之後,殘疾人在殘疾人專用通道上順利的通過,沒有花任何的錢。其中一個人看到後,對他的夥伴說:「我也去試試。」說罷,便買了副黑墨鏡戴上,走到了殘疾人專用通道上,對工作人員說:「我的眼睛……」還沒等他說完,工作人員便為他打開了通行的門,那個人高高興興地走了,他的夥伴很是疑惑!如果這樣,所有人不都效仿了嗎?等他排著隊到了大門口時,那名工作人員說話了:「請告訴你的朋友,以後不要再做這種佔小便宜的事了,我讓他進去,只是因為前面的殘疾人還沒有走多遠,如果和他爭執,只會讓殘疾人聽到之後受到侮辱。」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工作人員用理解與善良架起了這座尊重的橋梁。讓每一個人都為之陣容而感動。尊重,是人與人交際的重要一部分。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
不知你是否注意過,公交車上,總有那麼一個位置——殘疾人專用座。這是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懷與體諒,以及無言的尊重。但每每上車時,它總是讓形形色色健全的人佔有著,也讓每一位上車的殘疾人而感到尷尬。尊重是一朵花,只有你悉心澆灌它,它才會開出最美好的色彩。
不知你是否注意,街道上,總有兩行黃色的「綵帶」。黃色,多麼一種溫馨亮麗的色彩!那條「黃絲帶」被行行色色的車輛所侵佔,所踐踏。這也讓盲人感到不便,盲道,普通的一件事物,卻體現著多少人對殘疾人的尊重與關愛,踐踏盲道,不就是踐踏尊嚴嗎?社會上,只有互相尊重,才會擁有一條真正的,將心與心連結的綵帶!
尊重是一個細節,但也是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只有讓尊重這朵道德之花綻放,才會擁有更加美麗得明天!
山西太原清徐縣清徐縣城第二初級中學初二:侯翔
第3篇 不是只有人才應該得到尊重
中國出現了個標題為《活吃炸魚》的視頻:魚嘴還在一張一合,魚身卻早已炸熟並澆上了糖醋汁。旁邊的食客用筷子戳魚,魚頭顫動,然後客人開心地大笑。
那魚該是多麼痛苦地活著啊!只是人們不知道將心比心,魚不會人的語言,只會用「魚語」表達身體的痛楚,所以食客不知道它的痛,所以食客安心地笑著。
我不禁想到人的恩「人」海豚被人窮追不舍·前後夾攻時絕望的尖叫,無辜的熊被獲取熊膽時響徹天地的痛吼,剛出生的幼鼠被吃進肚前那三聲痛苦的叫喊……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文明了,越來越講究「尊重」這個詞。人們不再對那些十惡不赦的罪犯採取凌遲·腰斬·砍頭等殘酷的刑罰了,社會上越來越多地出現關於療養心靈的「心靈雞湯」·心靈療養院等了,學校開始不再公開懲罰學生了……但為什麼文明的人類對那些動物卻越來越殘忍?雖然那些動物和人不是同一個種族,但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是這個地球上的生物,它們和人類一樣努力地為生存而奮斗,為了適應環境而不斷進化自己,為了延續後代而堅定地犧牲自己。它們和人類一樣偉大,一樣值得尊重。人怎能因自己比它們強,怎能為自己心靈上一時的愉悅而殘忍地對待它們呢?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不能要求人人都像「君子」那樣仁慈,畢竟我們得生存下去。但為了一時享受而殘忍的對待那些動物也不是正確的。就算不為了那些動物的感受也想想「人」這個身份吧!
「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難道人不是因為有智商·思維·心,才自稱為「高級動物」嗎?為什麼那麼多人有高超的智商·豐富的思維,卻沒了善良的心?難道「高級動物」的定義改變了?難道,「人」的定義改變了?
請發揮那優越的智商好好想想吧!請在尊重人類的同時也尊重下其餘動物!請在傷害無辜生物時先三思,先將心比心。因為,不是只有人才應該得到尊重。
揭西一中高二:黃俊鳳
第4篇 作文分類指導--議論文寫作指導
議論文是指以議論說理為主的文章,在高考中,作為寫作的一種主要文體,一直是學生們學習訓練的重點之一。一篇「以理服人,以理取勝」,推理邏輯性強的議論文往往在高考中更能獲得高分。
應當說,議論文的寫作,總體上來講,可能它的難度顯得要比記敘文大一點。上句下句之間有一種什麼邏輯聯系呀?材料跟觀點之間是不是有個嚴密的因果關系呀?好多同學這一方面好像水平不太高,注意得不夠。議論文很需要語言的連貫,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語氣很流暢地下去,把一個理講了,才能服人,但是不少同學那個語言疙疙瘩瘩的,不是很好。
議論文要以理服人,那麼以理服人,人家怎麼服你呀?覺得你這個理對他才服你,沒理攪理誰服你?怎麼才能讓人覺得你的理對?你要用材料證明你的觀點,你的材料跟你的觀點之間必須有一種很嚴密的因果關系。你在用每一個材料甚至於你在寫每一句話的時候,你都要考慮:這個是不是能得出那個果來呀?因為什麼什麼所以什麼啊,要考慮這個;我寫的這個跟因果關系能搭得上嗎?你要琢磨這個。打個簡單的比方,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或者兩邊加一角,或者兩角加一邊,角A等於角AP,角B等於角BP,AB等於AB,所以兩個三角形全等。你寫了這個,對證明這個結論就管用。我發現有的同學寫作文,我仍然用這個比方,角A36度,角BP71度,這玩意跟三角形全等有什麼關系?沒關系,沒關系你寫它幹嘛?咱們這個注意得不夠。議論文裡面,這是一個問題。
咱們許多同學寫作文有一個習慣,給我一個觀點我立刻一個例子、兩個例子、三個例子,還有什麼理嗎?沒了。有的同學再多,四個例子五個例子,只是寫成了證明文,沒有寫成議論文。論證論證,要論要證,你不論哪行?當然事實論證是一種方法,但是,僅僅是一種啊,你只用這個,不大容易使人服。我們有的同學一到寫艱苦樸素,張三艱苦樸素,李四艱苦樸素,王五艱苦樸素,所以我們要艱苦樸素。為什麼所以我們要啊?你這個文章能讓人服嗎?要學會講理就是要變單純舉例為就例說理。就例說理,就是結合著這個例子,就著這個例子我來講一點理。咱們要學會掌握這種方法,例子舉完了,然後馬上我緊接著這個例子我來講一點理,使得這個例子更好地為證明觀點服務。而我講這個分析這個例子說的話,也是更好地為觀點服務,把這個例和理拴得緊緊的。要做到這一點,或者,我換句話來說,你們不是以例代理嗎?用例子代替道理嗎?怎樣就例說理。第一種方法,叫做假言因果法。就是說,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講出來,使得人們服你。先說一個例子,你聽一聽。歐立西為了發明一種新葯,堅持進行實驗,失敗了,總結教訓再干,一直實驗了606次,才獲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實驗次數命名的新葯606。我們有的同學寫到這兒可能底下就來,「由此看來,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應當說這個例子是能說,證明這個道理,但是覺得不夠。你為什麼不對這個例子再進行一點分析呢?好,大家接著往下聽。「新葯的問世是堅持的結果。假如歐立西僅僅實驗一次,失敗後就撒手不幹了,新葯當然不會問世。就是他實驗了605次,失敗了以後不再堅持,也絕不可能有新葯的製成;正是因為他堅持到了最後,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可以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你看看假如他僅僅實驗一次就停下來了,是不是假設,進行假設性的分析?那麼,進行假設性的分析,它當然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大家要注意:進行假設性的分析,就是你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麼你就從反面來假設分析;你舉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從正面來進行假設。基本要求,因為它是假設性的,所以叫做假言因果法。是吧,用假設性的語言,這是第一個辦法。
第二個辦法叫做論據引申法。你舉了一個例子,是吧?這個例子是不是論據呀?由這個論據裡面你可能看到了一定的苗頭,看到了某種苗頭,然後你就就著這個苗頭你給它引申出去,這是看出苗頭來了。而你由這個事例裡面,你可以設想出某種結果,你就往那個方向引申一下。那麼它跟假言因果有什麼不同呢,或者說區別在哪兒呢?就是這個例子裡面,它已經有某種苗頭可以看出來了,剛才那個是不是完全假設,是不是?人家沒有停過,第一次沒停,到605次人家也沒停。下面要講的就是這個例子裡面它有一種苗頭,好,現在先把這個例子說一說。
繆賢心胸開闊,他發現藺相如的才德,並不因為他出生卑賤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藺相如推薦給趙王,得以出使秦國。藺相如此去吉凶難料,雖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開得勝,若是此去非但沒有換回秦國的城池,連「天下所共傳寶」的和氏璧也被秦國奪走了,辱沒了趙國的威名,那麼趙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殺了藺相如一個了事,連繆賢也將因推薦庸才之過而受到牽連。但繆賢並不懼怕這些,他識才敢用,非常信任藺相如,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毅然把藺相如推薦到趙王面前。若非出於對國事的關心,是難以做到的。
好了,這個例子,請看從這兒開始,「若是此去非但沒有換回秦國的城池,連天下所共傳寶的和氏璧也被秦王奪走」,這個是不是出現苗頭了?這個璧丟了就不是假設吧?差一點丟,苗頭出現了,就此我來引申。假如這個璧丟了,倒霉的恐怕不只是藺相如了,是不是?你這個繆賢怎麼把這個大草包推薦給我呀?必然除了藺相如要被殺,繆賢也要倒霉。繆賢沒有顧慮,是吧?推薦人才要出於公心,從國家利益出發,不要考慮個人,一引申把這個道理是不是講得很清楚了?更能服人了,是吧?所以,第二種方法我把它叫做論據引申,就是它是有這個苗頭的,有這種可能性。
第三個方法,叫做例後解說法。這個例後解說法,怎麼用?用在哪兒?要提醒大家。你舉了一個例子,當這個例子比較長的時候,可能你有一個擔心:對於這個事例的中心,別人認識會不會和我不一樣呢?你把它解說一下;二,同樣你舉的那個例子比較長了,可能你會有一個考慮,我這個例子跟觀點是個什麼關系,別人會不會跟我認識不太一樣?或者覺得我這個例子跟我要講的觀點關系不那麼密切。這個時候你來把這個例子解說一下,這個例子或者解說它的中心是什麼,或者解說這個例子跟中心有什麼關系,在這個范圍內你解說一下。同樣用一個事例來說話。
從前有一種病,這種病使人食慾不振,最後導致人死亡,在當時幾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學家,也得了這種病。有一天他路過一個村子,村裡的人聽說他有這個病,於是乎告訴他,我們這個村裡面有一種神水,一口井裡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學家聽了,照辦了,就去喝那個水,結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後,化學家就想:為什麼這個水能救我啊?結果就是這么一個村子裡的人們從來不曾想過的問題,促使化學家去研究,最後化學家發現水裡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發現了芒硝的葯用作用。
大家聽到這個故事了,這故事的中心是什麼,你清楚嗎?也許你想到一點。用這個想證明哪個觀點呢?好,下面往下聽,正所謂「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宋代張載語)古人的話,在別人沒有產生疑問的地方,你產生疑問了,你這就是比別人前進了一步了。村裡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沒有,從來不想;化學家想了,發現芒硝了,說什麼,正所謂「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宋代張載語)。「疑」是發現矛盾的鑰匙,「思」與「學」是解決矛盾的方法,發現矛盾是解決矛盾的開端,「疑」便是「思」與「學」的「端」和「始」了。
一個人要善於質疑,善於質疑你才會去學,才會去思,最終可能才能解決問題。這兒講什麼,善於質疑和學、思的關系,因為你善於質疑了,你才會去學,才會去思,還暗含著一個才可能得出一個最終結果。解說一下目的是為了說明這個。好了,這樣子這個例子就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了。
第四個方法,我把它叫做正反對比法。這個正反對比可不像學生那個作文裡面,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還是兩例子往這放在一塊。當然,免不了要舉例,因為我這說了正反對比,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我可能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擱在這里。但是,並不是擱在這兒就算數了,要對這個例子還要進一步進行分析。或者,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裡面含有正反兩種因素,這個例子舉完了,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加以對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跟你們說舉一個例子、舉兩個例子一對比就完了不是一回事。好,用一段文章來告訴你們。
孫臏與龐涓同出於鬼穀子門下。他們二人可說是精於謀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當孫臏來到龐涓任職的魏國時,龐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內心狠毒,多次向魏王進讒言,以致使孫臏被挖去膝蓋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轉到另外一個方面。而齊王聽說孫臏之才,不惜費盡心力,將孫臏請到齊國,委以重任。齊軍終於有了馬陵道之勝。例子是不是完了?想說什麼,想說「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但是人家沒有就此而止,下面做對比性分析。要害在這兒呢。
同是孫臏,為何落得兩種境遇呢?就是因為他效勞於優劣不同的兩個統治集團。在魏國,龐涓只為私利,妒賢嫉能,魏王昏庸,偏聽偏信,而且缺乏識別千里馬的伯樂眼光。試想孫臏在這么一個集體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齊王任賢用能,身邊的臣子也不像龐涓那樣謀私,因而上下齊心,孫臏在此,可說計出即行,正得以充分發揮作用。可見,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你看看,如果僅僅是剛才這個例子,跟多了這個對於事例的對比性分析,你覺得效果怎麼樣?是不是多了分析,說服力就更強了?議論文,議論文,你要議論,這就是議論。
順便再介紹另一種方法,這個不叫事例分析。同學們寫作文,還有一個習慣,喜歡引用名言名句。某某某說得好,說什麼什麼,說的正是這個意思,就完了。某某某這么這么說,他的這個說法不是證明了這個道理嗎,這就證明道理了。那麼你要不要對某某某的話分析一下呢?要分析,不能簡單地引一下就完。簡單地引一下就完效果不好。給大家舉個例子說說。這個例子幹嘛?告訴你,這個方法叫做披文示意。披露一段文字解釋它的含義。披露文字解釋含義在解釋含義過程當中,使得這一段話更有說服力,更能證明觀點。當然解釋意思本身也是在證明觀點,我給大家讀一個你聽一聽。
「常見有這種人,遇事總是自慚形穢。我認為,做人還是不要妄自菲薄。」觀點出來了沒有?出來了。「俄國作家契訶夫曾經說過:「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無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我們有的同學寫作文,到了這兒,契訶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完了。你能有說服力嗎?不行。好,你聽下面,人家有一句話過渡了一下,「天下人也是如此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間存在有能力、有風度、有才華的人們,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紛繁復雜,天下人更是多種多樣,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小狗無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價值,自有其自然選擇的位置,何必因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長成的,如果小狗們自輕自賤,縱使長成大狗,也會在自卑的壓迫下碌碌無為。何況,小狗的嬌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們望塵莫及的。」
大家聽出來了,是不是還是沿著契訶夫那個比喻的意思繼續延伸比喻下去的,是不是?下面再告訴你一個例子,就這一段話引用完了,有的同學用比較直白的語言就說,不是用比喻了,把這個道理也說出來了。
契訶夫曾經說過:「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無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廬的青年人,大狗則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輩。青年人應該尊重老前輩,虛心向他們學習,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訶夫所說的:「小狗無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輩歷年言語作為金科玉律,哪怕是錯誤的言論,也不敢加以評論。這種做法只能使他們的思想凝滯,缺乏創造性活力。這種現象在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尤其明顯。老前輩的理論被奉為金科玉律,無人敢提出異議,而真正有作為的青年人向來是自信的,他們敢向科學權威挑戰,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就。因此,勸君不要妄自菲薄,應該有自己的主見。
你看這段是不是用比較直白的話,把道理說出來了,是吧?「不要自慚形穢,不要妄自菲薄,要有主見。」人家不只是說把名人的話一引就完。這種方法也該學一學,這會增加議論文的說服力。
第二個大題,變換一下思路求變求新。也就是說,改變一下習慣性思維。有的同學一看到這個試卷上給了一個材料,馬上就想起了一個什麼東西。但是呢,缺乏創新,習慣性思維起作用了。我們是不是能夠改變改變思維的方向,一個材料一個話題,你是不是要想到許多相關的方面?
比方說這個成語,濫竽充數。你們是不是腦子里邊馬上反應到那個南郭先生不怎麼樣,湊數呢,不學無術,不求上進。但是僅僅想到這個行嗎?還有新的方面可以想。齊王能不能想到,比方講,齊王是不是冒充內行?他假如真正地懂音樂,一個樂隊裡面那個嘰哩哇啦的聲音他發現不了,他的聽覺不敏銳,並不是很懂音樂,還是外行。好了,話題出來了,擔任領導工作的人要盡量使自己成為內行,不要僅僅靠權力去領導,要靠學識去領導。這個話題是不是出來了?好了,上百人的樂隊大家想一想看,是不是得有一個隊長吧?這個隊長為什麼沒有發現南郭先生那個聲音吹得那麼難聽?好了,用人不當,這個話題是不是又找出來了?領導幹部要把人放到適合他的位置上去,讓他充分發揮作用,尤其不要讓那種不大負責任的人去負責某項工作。這個話題是不是又出來了?用人不當,不是說用南郭先生。你這個隊長不行,又有新話題了,比方說,從樂隊的其他竽手那兒能不能找到話題?也能找到,他南郭先生身邊的人是不是能聽出南郭先生吹得不怎麼樣?好了,為什麼不揭發?「報告隊長,這位南郭同志不怎麼樣,混事呢。」不揭發,混下去了,好了,老好人要不得,是吧?又有話題來了。我們需要的就是這個,要向多向去想去,去聯想。這個材料里邊能看出這個來,能看出那個來,你能看出來,看到一個新的,你這個作文絕對有新意了。但是同學們有的時候缺乏這個,從新角度去考慮。
第三個問題叫做不要端著金飯碗討飯。有好多同學手裡端著金飯碗,這個金飯碗多值錢,但是他卻討飯:「老爺爺給點吧,太太給點吧。」你那麼富有。這里說的富有是什麼?許多同學手裡有理,沒有自覺地想到用。「老師,怎麼說理呀?我不會,我哪來那麼多理?」其實你手中理有的是。因此,怎麼改變端著金飯碗討飯的現象?建議你把你手頭掌握的理,梳梳辮子,整理整理看看你有哪些方面的理,到考場上根據需要你來用。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說,你手頭有哪些理。
比方量變和質變的理,內因和外因的理,原因和結果的理,現象和本質的理,目的和手段的理……你們手頭掌握這么多理,梳理梳理,把它梳成辮子。到考場上,講這個事的時候,要說個什麼理,講那個事的時候我要講個什麼理,哪幾種理可以用上。
第5篇 辨如明刃(議論文)
辨如明刃(議論文)
何為辨?
「辨」如快馬利刀,令人茅塞頓開;「辨」如指南針,使人步步夯實;「辨」如鏜亮光鏡,讓人慧眼隨身。「辨」字看似復雜,唯一「立刀」矗立於中央,冷光一閃,刃面上一切透徹分明。明辨之,明辨之,辨如明刃。
辨需時
任何劍槍銳器,煉、燒、打、磨自是不可缺,時間的積累凝聚與刃鋒上一道寒氣,准狠利令人望而生畏。同樣「辨」亦需時。古語有曰: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辨忠奸賢惡,時光汩流中聽其言觀其行,待日方長。康熙家訓中有語叮囑,《史記》筆端下有史為鑒,歷史長河中有汪精衛、秦檜作前車之鑒。樟樹和橡樹成長還需七年,分別辨別紅白雙面,時間作審判官。「辨材還需七年期」,謂之同理。
辨需智
鑄造倚天屠龍劍、碧淵神劍,除時間孕育後,還待工匠之心神與劍合一。辨需智,需閱歷,需雲涌風奔中的浪潮背後那雙篤定的慧眼。
中阿企業集團是我國九十年代南南合作企業的典範,在我國化工工廠企業中,是首個年產值達百萬噸以上的企業。它的總裁武四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千分之一的質量問題對於農民來說,就是百分之一的損失。他明辨企業管理的學問,選擇了「務實」二字作為企業發展信念的基石。中阿曾在商海中幾度浮沉,都在武四海辨識浪潮風向,把握航行方向的高瞻遠矚中再次仰首。
第1篇 利益與尊重
辨需智,是一種境界的智。
辨需明
孫中山的創校校訓中有「明辨之」一語。此明,非通達致遠,也非事事洞明,而巧在「清明」一詞。芸芸眾生笑語「難得糊塗」之時,魯迅站在了「清醒」的一隅,史太公立在了「明辨」的一側。在中日關系僵化的今天,《獨賣》報的老主編選擇了清醒明辨局勢。作為日本主流而且極度右傾的報刊主編,他享有國民的推崇和尊重,但他突如其來的呼籲國民冷靜回首日本侵華歷史的舉動,令國人震驚。「我要為子孫做點事,日本此刻的反華情緒只會促使它回到當年軍國主義的路上!」老人沉著地回答記者激動的追問。他眼裡的冷靜和堅定,反射出他內心的一種如刃寒光的從容肯定。
辨如明刃……
心中有辨,心中有輝光。
⑹ 語文作文素材(尊重)
香港大富豪李嘉誠在下車時不慎將一元錢掉入車下,隨即屈身去拾,旁邊一服務生看到了,上前幫他拾起了一元錢。李嘉誠收起一元錢後,給了服務生200元酬金。
這裡面其實包含了錢以外的價值觀念。李嘉誠雖然巨富,但生活儉朴,從不揮霍浪費。他深知億萬資產,都是一元一元掙來的。錢幣在他眼中已抽象為一種勞動,而勞動已成為他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他的所有財富,都是靠每天20小時以上的勞動堆積起來的。200元酬金,實際上是對勞動的尊重和報答,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
富蘭克林借書解怨
(尊重別人贏得朋友)
富蘭克林總統年輕的時候,曾經把所有的積蓄一並都投資在一家非常小的印刷廠里,但結果大敗。他很想獲得為議會印文件的工作,可是出現了一個不利的情形,議會中有一個既有錢又能乾的議員,但他卻非常討厭富蘭克林,甚至還公開斥罵富蘭克林。這種情形對富蘭克林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富蘭克林決定使對方喜歡上自己。
富蘭克林為此絞盡了腦汁。向他的敵人借幾塊錢?這是沒用的。他所請求的,應該是令對方非常高興的事才行———這個請求要正好觸動對方的虛榮心,使他覺得獲得了尊重,還能很巧妙地表示出富蘭克林對對方的知識和成就的仰慕才行。
於是他向那個議員請求道:「聽說你的圖書室里藏著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書,我極欲一睹為快,請求你把那本書借給我幾天,好讓我仔細地閱讀一遍,可以嗎?」
果然,那個人馬上叫人把那本書送來了。過了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富蘭克林把那本書還給了他,還附上一封信,強烈地表示他的謝意。
於是,下次當他們在議會里相遇時,那個議員居然首先跟他打招呼,並且極為有禮。自那以後,他隨時樂意幫富蘭克林的忙,於是他們成了好朋友,一直到他去世時為止。
⑺ 以"尊重"為話題的議論文材料
施於人,但不要使對方有受施的感覺。幫助人,但給予對方最高的尊重。這是助人的藝術,也是仁愛的情操。———劉墉
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徐特立
知道他自己尊嚴的人,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別人的尊嚴。———席勒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約翰·洛克
要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別人。 ——箴言
尊老愛幼是人之美德。 ——箴言
我們平等的相愛,因為我們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列夫·托爾斯泰
每一個正直的人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 ―――盧梭
自尊,迄今為止一直是少數人所必備的一種德性。凡是在權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從於其他人統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羅素
沒有自我尊重,就沒有道德的純潔性和豐富的個性精神。對自身的尊重、榮譽感、自豪感、自尊心―――這是以塊磨練細膩的感情的礪石。 ―――蘇霍姆林斯基
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卻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 ―――屠格涅夫
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驕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評精神的同義詞。自尊心強的人不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而只是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克服自己的缺點。
人要想對自己的尊嚴有所覺悟,就必需謙虛。的確,人性是尊嚴的,但這樣說還是不甚明確的,也是不完整的。說人是尊嚴的,這只限於沒有私心的、利他的、富於憐憫的、有感情的、肯為其他生物和宇宙獻身的這種情況。 ―――湯因比
尊嚴是文明,但又像一層貼在臉上的東西一樣容易脫落。 ―――陳家琪
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財物、生命轉借給我們的朋友,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轉讓尊嚴之名,把自己的榮譽安在他人頭上,這卻是罕見的。
事例:
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於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魯迅聽後,便把海嬰咬過的那隻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紐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出於憐憫,他塞給拿人一元錢,不一會,他返回來,從賣筆那兒取出幾支鉛筆,並抱歉地解釋自己忘取筆了,末了說:"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幾個月後,再次相遇,那賣筆人已成為推銷商,並感謝紐約商,"你重新給了我自尊,告訴了我,我是個商人。"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 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 ————弗洛姆.
對別人的意見要表示尊重。 千萬別說:「你錯了。」——卡耐基
人們大概都熟悉張良拾履的故事。故事中的張良講的就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
傳說張良閑暇時在橋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張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拾鞋。」張良猛然一驚,真想揍他,一見如此大的年紀,就給他拾了鞋。老人要張良替他穿上,張良既已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來為他穿鞋。穿好後,老人笑著走了。走了1里遠,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很可以培養,過5天,天一亮你來等我。」過了5天,張良來時,老人已先到,批評他說:「和老人約會,怎麼能遲到?過5天,你再來等我。」第二次,張良又遲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興,送給張良一部書,並且告訴他說:「讀了這部書,就可做帝王的老師了。後10年你會發跡。13年後,你會在濟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塊黃石就是我。」天亮後,張良一看,原來是一本兵書,叫《太公兵法》。張良得到這本書後.認真閱讀,終於學到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本領,據傳說,13年後,張良跟隨高祖路過濟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見一塊黃石,張良取回它,並把它當做珍寶供奉、張良死後,就和這塊黃石合葬在一起。
美國前總統哈里斯有一次和孫子一起乘坐馬車。路上一個黑人奴隸看到後站在路邊向他們脫帽致敬。哈里斯總統也向他脫帽還禮。孫子看到後大位不解,說爺爺你怎麼能向一個奴隸致意?哈里斯笑著說,孩子,你怎麼能讓一個奴隸都比你有禮貌?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招待印度客人,餐後印度客人把端上來的洗手水喝了,女王面不改色也將其喝了。大臣們見狀紛紛效仿,成為美談。
⑻ 關於"尊重"的作文素材
思路
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友好相處
要讓別人尊重自己,首先自己得尊重自己
尊重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
尊重需要理解和寬容
尊重也應堅持原則
尊重能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
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尊重能鞏固友誼
尊重會使合作更愉快
和諧的社會需要彼此間的尊重
名言
施與人,但不要使對方有受施的感覺。幫助人,但給予對方最高的尊重。這是助人的藝術,也是仁愛的情操。———劉墉
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徐特立
知道他自己尊嚴的人,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別人的尊嚴。———席勒
真正偉大的人是不壓制人也不受人壓制的。———紀伯倫
草木是靠著上天的雨露滋長的,但是它們也敢仰望穹蒼。———莎士比亞
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笛卡爾
誰自尊,誰就會得到尊重。———巴爾扎克
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黑格爾
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每當人們不尊重我們時,我們總被深深激怒。然而在內心深處,沒有一個人十分尊重自己。———馬克·吐溫
忍辱偷生的人,絕不會受人尊重。———高乃依
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
人必自敬,然後人敬之;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揚雄
不知自愛反是自害。———鄭善夫
仁者必敬人。———《荀子》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禮記》
尊嚴是人類靈魂中不可糟蹋的東西。———古斯曼
對一個人的尊重要達到他所希望的程度,那是困難的。———沃夫格納
經典素材
1元和200元
(尊重勞動成果)
香港大富豪李嘉誠在下車時不慎將一元錢掉入車下,隨即屈身去拾,旁邊一服務生看到了,上前幫他拾起了一元錢。李嘉誠收起一元錢後,給了服務生200元酬金。
這裡面其實包含了錢以外的價值觀念。李嘉誠雖然巨富,但生活儉朴,從不揮霍浪費。他深知億萬資產,都是一元一元掙來的。錢幣在他眼中已抽象為一種勞動,而勞動已成為他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他的所有財富,都是靠每天20小時以上的勞動堆積起來的。200元酬金,實際上是對勞動的尊重和報答,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
富蘭克林借書解怨
(尊重別人贏得朋友)
富蘭克林總統年輕的時候,曾經把所有的積蓄一並都投資在一家非常小的印刷廠里,但結果大敗。他很想獲得為議會印文件的工作,可是出現了一個不利的情形,議會中有一個既有錢又能乾的議員,但他卻非常討厭富蘭克林,甚至還公開斥罵富蘭克林。這種情形對富蘭克林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富蘭克林決定使對方喜歡上自己。
富蘭克林為此絞盡了腦汁。向他的敵人借幾塊錢?這是沒用的。他所請求的,應該是令對方非常高興的事才行———這個請求要正好觸動對方的虛榮心,使他覺得獲得了尊重,還能很巧妙地表示出富蘭克林對對方的知識和成就的仰慕才行。
於是他向那個議員請求道:「聽說你的圖書室里藏著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書,我極欲一睹為快,請求你把那本書借給我幾天,好讓我仔細地閱讀一遍,可以嗎?」
果然,那個人馬上叫人把那本書送來了。過了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富蘭克林把那本書還給了他,還附上一封信,強烈地表示他的謝意。
於是,下次當他們在議會里相遇時,那個議員居然首先跟他打招呼,並且極為有禮。自那以後,他隨時樂意幫富蘭克林的忙,於是他們成了好朋友,一直到他去世時為止。
完整的看網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