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孔子的作文
孔子是中國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歷史的塵埃中是座了不起的文學高峰。然而,難能可貴的是,孔子是個謙虛謹慎的人。
《列子·湯問》中以前出現了兩小兒辯日,當兩個小孩詢問孔子關於太陽的大小時,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竟然「不能決也」,可見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與謙虛謹慎的品質。他是位在當時就享有「聖人」名號的人,完全能夠對這兩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所說的話不予理睬或搪塞過去,可他不,為什麼?因為他是孔子,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
孔子在學習上有獨到的見解。《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更是連孩子都能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他雖與老子等各派掌門人物有著不同的觀點,卻總是不遠萬里地驅車前往他們的住處討論學習。
孔子倡導以仁服人,固守君子節操。一次,在陳斷絕了糧食,許多孔子的學生倒下了,子路生氣地質問孔子:「你見過這么窮的君子嗎?」雖然孔子也餓極了,卻還是對子路說:「君子在窮困時仍能固守節操,但小人在窮困時會做出傷害仁義的事;君子犧牲自己恪守仁義之道,小人因為窮困而做出違背仁義之道的事。」孔子的話讓子路一愣一愣的,為什麼?因為他是孔子,是「有殺身以成仁」的孔子。
孔子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極大的貢獻,他能夠說是在歷史中有著承上啟下作用的人,他不僅僅加快了中國禮貌、文化的傳承,而且還推動了後中國的發展。他創始的儒家學派至今仍然興盛,他教導出的學生都是具有仁德、禮節的君子,他還是個具有親民意識的「至聖」,注重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哪怕見面禮只是一串干肉,孔子也會「笑納」你為他的學生。短短幾十年,他的私塾規模幾乎就能與官學媲美了,為什麼?因為他是孔子,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孔子。
孔子是500年才出一位的偉人,他是代表中國文化的靈魂工程師。在他的啟發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充滿著墨香與仁義禮讓的美德。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
(1)感受孔子作文題目擴展閱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經十九歲了,為了能夠經常回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
參考鏈接:網路-孔子
❷ 以「感悟《論語》」為話題寫作文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
❸ 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
我眼中的孔子
你可曾聽說過一個人,他願意將一生都耗在宣揚一項沒有一個君王認可的學說之上;你可曾聽說過一個人,他的學問可以經受2500年的歷史洗滌,非但沒有消沉而日漸彌新,這個人就是我可親可敬的孔聖人。
人們都說時間會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學說卻可以突破時間的捆鎖而獨立存在,我想其中必有其「永恆」的東西存在,這永恆歸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亦有孔子永不言棄的精神。
說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學識上的淵博,面對他高深的學問,顏淵曾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試想,這是怎樣的一種學問能讓這位孔子最欣賞,最器重的學生發出如此深刻的感嘆。當然,孔子作為一位老師,他的智慧也體現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原來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縱然孔子是誨人不倦的,但這一份「不倦」卻是建立在一個學生對學問痴心嚮往卻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誠然,細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他自身就不想學,那麼硬逼著他又能有什麼大的效果呢?都說言教重於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在觀看《孔子》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們都能注意到一個細節:每次孔子面見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個大禮,這時一旁的太監就會告訴他那是周禮,現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誤……就是這樣一位極力推行周禮的「固執」的老師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禮知禮守禮的學生。
轉眼半個學期也就過去了,《論語》選讀也就要學完了,但在我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別的,是孔子那一股「倔脾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有多難啊,人們常說「三人成虎」,三個人說街上有虎,就會有人相信真有老虎,這是多麼荒謬的言論,但你試推想一下,當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極力推講自己的政治主張,卻無人認同,他難道不會懷疑自己的學說嗎,他難道不會陷入到矛盾與掙扎之中嗎,然而我們會敬佩他精神的頑強,卻有否體會他在掙扎中的痛楚呢,也許在2500年前的無數夜晚中,孔子也在仰望星空,質問蒼穹,也許是上天指引了他,讓他不斷的堅持了下來,縱然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多麼美,多麼愜意的畫面,然而觀其孔子一生,至死也未曾感受到過「三月之風」,就孔子自身而言,我想他應該是再悲哀不過了,在死前,孔子曾歌曰:『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就在生命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滿臉縱橫的眼淚到底是哭死去的兒子孔鯉還是哭心愛的弟子顏回和子路,是哭百姓水深火熱還是哭自己壯志難酬,我想我們都很難解讀清楚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孔子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已深深刺痛了孔子的心……
其實恍惚間我覺得孔子離我們並不遙遠,他的思想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生活當中,但我想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些,我們可以讓孔子的仁愛播灑人間,可以讓三月的風在你我心中吹拂。
2.
我眼中的孔子
兩千五百多年過去了,人們提起孔子,還總是感到一種莫名的震撼。因為,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影響了世界,並且滲透到了每個人的心裡。
孔子是中國人不可能繞過的一個人。每個時代,幾乎無可避免地要拿孔子來說事兒。從惶惶周遊列國到確立一家之說,從儒術獨尊,聖人師表,到打倒孔家店,大型祭孔活動,孔子就被裝扮成各色人等登場,或神化或妖魔化。去後種種褒貶熱鬧,與孔子其人究竟何干且放置一邊,單說我對孔子的態度,六個字便可概括:信其道,敬其人。這兩句,為因果關系,順序不可顛倒。
孔子一生,辦成了三件大事:教書育人、傳播學說、修撰典籍。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方法是推己及人,曾子對此有所延伸,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梁漱溟先生則說:"孔門之學乃為己之學,而己又是仁以為己任的己,此所以孔子周遊列國,席不暇暖。"孔子之所以將整整十四年時間都花費於周遊列國,雖凄凄惶惶,席不暇暖,卻執著一念,從未畏難停步,明知難為而為之,是想以此創立一個富足和諧、文明有序的理想社會。"童年之苦寒、成長之艱辛、游說之落魄、晚年之孤寂"構成了孔子的生命色彩。
孔子,無疑是一個失意的理想主義者。然而,落空的理想並未讓孔子放棄宣揚自己的學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孔子的傑出正在身處困境仍能心懷天下。從政理想這扇門被關上了,十四年的努力打了水漂,不過,孔子卻幸運地打開了教書育人這扇窗。
孔子晚年致力於私人講學,有教無類。他主張士人賢者干政,他的很多弟子因此都走上了從政的道路,開戰國時期及秦以後的"布衣卿相"之局,這在中國的教育、政治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郭沫若曾言:孔子是由奴隸社會變成封建社會的那個上行階級中的先驅者。孔子立場順乎時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這樣的見解,是中肯而客觀的。
❹ 「心目中的孔子」為題寫作文
大家應該都知道孔子吧?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還創立了儒家思想.
孔子從小就十分聰明,可是,他從小就父母雙亡.孔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但他不向困難低頭,勇敢的向前走去.胸懷大志的孔子一心想改變社會,讓天下太平,他
繼續虛心的學習,奮發進取,最終成為了政治家.後來,孔子的名聲傳了開來,很多人都想拜孔子為師.孔子在30歲左右時收了第一批弟子,因此,他成為了我國
第一個以私人身份公開教學的教育家.
孔子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整理編訂的六經已成為中國珍貴的文學遺產.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還根據他平時的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出《論語》一書.後來,清聖祖康熙還把孔子尊稱為「萬世師表」.
孔子與現在的人類恰恰相反.孔子一生不求回報的奉獻著.而我們現在呢?就等天上掉下的大餡餅,自己卻奉獻的微乎其微.對這些事我是真的深有感觸.
有一次,我和爸爸去修車,只見在一張「老闆椅」上,坐著一個有「水桶腰」和「將軍肚」的人,那人帶著一個黑墨鏡.一看就是這里的老闆.爸爸和人家談好之
後,那位老闆指著身邊的一個人兇巴巴的說:「你,去把那台車修好,快去.」那個人急匆匆的跑了過去,把車開向修理車間.幾個小時過去了,我心裡還在想這件
事.修好之後,爸爸准備付錢給那位修車的叔叔,可誰知爸爸剛把錢給了叔叔,那位老闆對我們說:「嘿!給錯認了,我是老闆.」說著走過去便從叔叔手裡奪走了
錢.又坐在了老闆椅上.手還不停的在數錢.馬上數完了,嘴裡抽著根煙對我們說:「正好」我和爸爸開車走了.
人類,醒醒吧!請學習孔子,只有我為人人,才有人人為我的時候.
❺ 以「我眼中的孔子」為題目寫一篇800字議論文
都不行不行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的保險並長vb會者不難熟悉熟悉攝像機江西江西沒走莫斯科為蝦米時間順序就是想你我是撒
❻ 我要寫一篇關於孔子的作文,該取什麼作文題目
浩然儒風
❼ 對孔子的思想有何感想 寫一份作文 800字
二千五百年前,來自泰山山脈的北風吹動著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風中這位魯國的國公依舊一絲不苟,這種庄嚴在風動的夕陽中與相鄰的泰山輝映在一起,多少個斗轉星移後迎送著一個個朝陽.他就是萬世師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偉人的誕生,都伴隨著天將降大任前的磨礪與洗禮.孔子的一生無疑是一次人世間的苦行.他出身於曾經的貴族,卻必須面對家族沒落的現實,他創造了以仁為本的思想,卻要應對爾虞我詐的世事.年少的貧困病未泯滅他遠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動搖他那不去的鬥志,晚年的離喪沒能阻擋他思想的升華!他三十而立辦教育,開私塾,使貧困人民得以走進知識的殿堂,他「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知識傳播突破了出生,階級的鴻溝,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識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知識走進民間,面向大眾.是他讓中華民族成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這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壯舉,是我們的民族的知識水平遠遠超越了當時任何以出生決定知識走向的民族,為中華民族若干年後各個盛世的騰飛積蓄了雄厚的知識力量.
這位慈祥的老人,不僅告訴他的學生以及他身後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學習知識的目的,同時也交給了世人學習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夠治國經世,小的方面可以凈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義」和「禮」來闡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來傳播「仁」的觀念.學習方法上要「溫故知新」,要「舉一反三」,在細微處體現出偉人不朽的智慧光輝!
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孔子這位魯國的老人,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著著耀眼的光芒,同時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當今的世界「文明的沖突」隨處可見,局部的戰火彌漫著硝煙,紛亂的動盪使生靈塗炭.我國國內因社會轉型而帶來的問題亦急需解決.當今的時代最需要什麼?需要「和諧」!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貧富平均.重視民生的個守本分的和諧社會嗎?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與我國現階段追求的縮小貧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時光彈指一揮,孔子的思想卻永立東方,並已走向世界!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為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
❽ 請各位老大幫我寫篇作文。命題作文題目是《走近孔子》
認識了你,我才知道所謂君子之道;
認識了你,我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真理;
認識了你,我才了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至理真言。
你彷彿聖人一般,從天而降,衣袖輕拂,帶以爽人的智慧和傲人的才氣;微微低吟,就如同來自天際的夢囈,卻又發人深省而引人注意;輕捋雪白鬍須,微皺高高的眉頭,壯大的身軀,是嚴肅而睿智的化身。
你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行淡淡的墨跡而已,我卻瞭然印入心底。當自私之意習習而來,它,便在第一時刻彈跳而出,警示著我的大腦。彷彿說著:為「己所不欲」者,必「勿施於人」!冥冥之間,你偉岸的背影便在我眼前回盪,隱然刻在內心。於是便學你,微微含笑,那永遠都是我最岸然的神情。
衣衫履地,或是衣衫襤褸,你卻總是堅持要周遊列國,帶領著各位學子,顏回,子路,曾參……你總是希望用自己的儒家學說打敗所有君主的倔強與固執。
於是你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說這句話的時候,你定然在笑。從此這句話在千百年來都是友好的代言詞。每個人,都是朋友罷?每個朋友,都是懂得快樂的吧?你輕輕吟著。我便釋然地笑。於是學你,我總是很友好,轉而微笑便充溢了我的生活。嘴角微微上翹,露出幾顆潔白的牙齒。我聽到你說,對了!就這樣!然後對所有人,我都友好相待。樂觀,替代了所有。
微笑之間,你緩緩靠近,踏在青石板上。朦朧里,你沉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時,常會想起你的這句話。我反復問自己,我學了嗎?我思了嗎?當自己迷惑地只知學習的時候,就輕輕坐在月下,靜靜思索。當被思索傷透腦筋的時候,我就打開書本,學習著。在學習中思考吧!你諄諄教誨著。在思考中學習吧!你循循善誘著。我在思海中暢游,在書山中漫步。我輕輕地步向你,靜靜地學習你。
你總是穿著蓬鬆的布衣,儼然百姓。我總是默默地想:你的72賢弟子,該是幸福的吧?有這樣好的先生,何嘗不是件樂事?
風中有淡淡的茉莉花香味,還有野草不為人所知的幽香。夜空中的星宿一閃一閃,彷彿有約定似的,照亮前方。
恍惚之間,我彷彿聽見,一個聲音從地平線傳來:一起成長……我彷彿看到,你高大的身影,那是我今生唯一的守候
閱讀,讓我認識了你。泰然,岸然,井然,你帶領我走向那個叫做成長的城堡。
❾ 作文題目 」孔子我想對你說「 200字
翻開歷史厚重的書頁,走進《論語》去了解你的點點滴滴,我在字里行間感受、思考,漸漸地發現,你的思想直如那不舍晝夜的流水般源遠流長,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穿越兩千年綿長的光陰而生生不息。回望你生活的時代,三百年的春秋也已走到了盡頭,隨之而來的是一個鐵製冷兵器主宰的、更為動盪的戰國亂世。你看到了周朝禮樂制度的衰落,看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子成仇、手足反目的社會現狀。不知一生追求仁與禮的你,在這樣時代的大背景下,日日夜夜在怎樣地輾轉反側?當各諸侯國都漸漸摒棄了禮樂制度,開始以法治國的時候,你是否看到了時代前行的方向,或是明知如此,卻仍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子,我想對你說,我有多麼尊敬你「仁」的主張與「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持。「仁」,我的理解是以人為本,而你也是這么做的。雖然你認為社會應該有一定的等級之分,但你卻給予所有人平等的尊重。馬廄失火,你最關心的是是否傷到了人;見盲人樂師,你認真地告訴他台階、桌子的位置和與坐者姓甚名誰。雖然你主張「君君臣臣」,面對魯國把持國政的三桓,堅決要求「墮三都」,而對於鄭國同樣把持國政的子產,你卻表現出尊重,因為他善待人民,實行仁政,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 條。同樣,對於「背叛舊主」的管仲,你也稱之為「仁者」,因為他幫助齊桓公成就一方霸業,匡世經緯,兼濟天下,你的想法讓我明白,善待他人者就可以稱之為「仁者」。你的思想和你的師尊老子最大的不同,該在於一個重「天道」,而一個敬「人道」吧。而你一生孜孜以求的,還有周禮的興盛,我覺得這也是你一生鬱郁不得志的原因。看到原來作為禮樂之邦的魯國朝政荒廢,滿心失落之下,早已過了知天命之年的你開始周遊列國。中原大地蒼茫無疆,我彷彿看到你在夕陽下御車,身旁追隨著一批弟子的剪影,越過一座座山丘,穿過一片片曠野,經過一座座城池……多少次,頑固的君主被你的政治主張打動,打算予以重用;又有多少次,他們身邊的佞臣屢進讒言,讓你的努力付諸東流;多少次,你路途困頓,進退不得,卻依然雲淡風清;又有多少次,你遇到了認為你迂腐、勸你嘯傲山林的避世隱士,或是不理解你的市井百姓,你卻一笑置之,不曾放棄自己的堅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幾千年來作為中國仁人志士的風骨,被代代傳承著,陳涉、吳廣、屈原、杜甫、王安石、岳飛……每一個時代的英傑是你的追隨者——你是多麼偉大的先哲與殉道者!時光輾轉前行,而受著你思想熏陶的華夏子孫依然生生不息。每一年你的誕辰,昔日的齊魯大地都響起庄嚴肅穆的鍾鼓之樂。你可曾聽見,那是穿越兩千多年綿長光陰,你不息的思想回聲。孔子,我想對你說。世人敬嘆你,是因為《論語》;世人稱道你,是因為《春秋》;世人奉你為聖人,是因為你重回故土那深情一跪,因為你杏壇講學有教無類。那些高尚節操千古流傳,令二千五百年多少莘莘學子誤會地跟在你身後!兩千五百年來,我們理解你,我們評說你,我們敬仰你。你的精神化作石橋,受兩千五百年風吹、日曬、雨打,依然長存,依然被世人追尋。孔子,我想對你說。酣眠二千餘載,汝安矣
❿ 作文《感受最深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語出《論語·顏淵》.意思是,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回.這是儒家的信答條之一,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句孔子的名言.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麼自己有錢以後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說:因為你有錢後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富人仔細體味著這句平淡無奇的話,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只有一隻翅膀的天使,只有擁抱著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唐太宗則知道這個道理,他採納魏徵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歷史上才有貞觀之治的美譽.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於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多為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一定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