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關於孔子的作文素材

關於孔子的作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1-02-03 15:27:53

❶ 關於孔子或屈原的素材,寫作文用的

孔子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弟子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弟子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裡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路里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准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後台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借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游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屈原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孔子.我要寫500字以上作文《我了解的孔子》,急需素材。。。

孔子(公元前--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生平: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孔子行禮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干什麼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 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孔丘的舉止確實是不同凡響的。 評贖奴隸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他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從魯國人被贖出來。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評落水救人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的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❸ 關於孔子的作文素材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賢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❹ 以孔子的故事為材料寫一篇作文 速求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烈。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12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90歲了。

那個老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的頭,而且他的論點好像是正確的。」

===========================
孔丘六歲時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禮容」的游戲,這是媽媽徵在教給他的。孔丘扮演相國,阿牛扮演國君。在街上擺出各種陶制的豆、盤等東西——這還是媽媽托臨巷的陶匠伍浮子專門給做的,為此媽媽還給他織了半匹布表示感謝。

陽光照在孔丘的臉上,胖乎乎的有點像蘋果,但卻很嚴肅的樣子,一本正經地對著阿牛鞠躬。忽然阿牛從國君的位置上跳了起來,指著孔丘的背後笑了起來,他正想說話,孔丘抬起頭來,嚴厲地瞪了他一眼,說:「國君怎麼可以在祭祀的時候不守禮節,隨便離座呢?並且還嘻嘻哈哈的,成何體統!」阿牛卻也不管他,仍在笑著,說:「好怪的一個人吶。」孔丘正待再說什麼,卻感到一雙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過頭去。

就在他回過頭的瞬間,孔丘看到了一個今生今世再也沒有忘記的臉孔,這臉孔是這樣的:頭發一綹一綹地沒有綰在一起,額頭上滿是皺紋但下半邊臉很平滑,只是左頰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沒有鬍子,眉毛卻很長,一張大圓臉象臉盆一樣,嘴巴楞大。這是臉,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爛,左袖子乾脆就沒有了。肩上斜背著一個干癟的袋子。頭上、臉上、衣服上沾滿了土,象剛剛從土堆里打過滾又爬了出來一樣。孔丘當即小臉一呆但馬上又鎮定下來,撫著那人的頭說:「叔叔,你一定走了很遠的路吧?不然你的頭發怎麼這么亂呢?你一定是從蠻夷地區過來的,不然你怎麼會這么窮困呢?」那人微微一笑,兩顆七零八落的門牙凄慘地露了出來,說道:「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孔丘不答話,卻反問道:「叔叔,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呢,這是不合禮節的。」那人當即一楞,轉而一笑回答說:「叔叔確實走了很遠的路,但並不是從蠻夷地區來的,叔叔這么貧困只是因為叔叔不會理財罷了。好了,叔叔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你說你的名字吧。」

孔丘說:「我叫孔丘。今年六歲。」那人又轉向阿牛,說:「你呢?」阿牛往後退了一步,說:「我叫阿牛。」那人說:「你們剛才在玩什麼呢?」「禮容,」孔丘露出了笑容,「還是我媽媽教的呢。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贏他,我才不玩這個呢;還不如捉迷藏好玩。」那人聽了說:「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歡呼了一聲,跑了。孔丘大聲說:「不行,祭祀還沒完呢,怎麼能走呢。」卻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動彈不得。

等阿牛走遠了,那人放鬆了手。孔丘一下子掙開了,大聲說道:「你為什麼不讓我追他?還沒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問道:「孔丘,你喜歡這個游戲嗎?跟叔叔說說原因好嗎?現在基本上沒有小朋友願意玩這種游戲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歡。」孔丘板起臉來,說道:「這是媽媽教我的,媽媽說『禮』是文王、周公兩個大聖人制訂的,應該好好學習,她還編了『禮容』的游戲讓我玩,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們就是不喜歡。」說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聲,大聲說道:「什麼文王周公,什麼周禮,全是騙人的鬼話;小孩子鳥事不懂,在這里裝模作樣,實在可惡!」說完,一張臉變得猙獰可怖,瞪了孔丘一眼,雖然是在大白天,孔丘還是嚇得「媽呀」一聲,轉頭就跑。剛跑到街角,被一個人抱個正著。抬頭一看,正是母親徵在。

孔丘這才定下神來。只聽母親說道:「這位先生貴姓?為何當街作此等模樣,嚇唬小孩子么?」這時再看那人,已經恢復了常態,聽到徵在發問,好象也覺得不太好意思,低了頭,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對不起夫人,剛才一時發狂,喪失本性,實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請這位夫人原諒;這位應該是令郎吧?我看他雖是兒童,在玩耍時卻有一種雍容的氣度,所以多說了幾句。請問夫人,令郎玩的游戲是您教他的么?」

徵在微微一笑,說:「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夫人真是大智大賢之人;不過我有一句話不得不說。夫人這樣賢明,應該知道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所需要的都是實用型的人才,周禮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諸侯之間爾虞我詐,只有辯士、謀士等人才會吃香,讓孩子學周禮是沒有什麼前途的。」徵在臉色一沉,說:「先生錯了。我雖然是個女人,卻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無愧於心。實用和真理並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禮雖然暫時勢微,卻代表著當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趨利之學分別執掌著社會生活的的兩端,本來周禮就有被淹沒的危險,我怎麼能夠看著這個社會被烏煙瘴氣所吞沒呢?聽先生談吐不凡,肯定也是一個知識分子,難道沒有聽到過『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這句話嗎?」說完,徵在拉著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來步,只聽後面喊道:「夫人留步!」徵在回過頭來,那人說道:「小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剛才出言冒犯,請夫人原諒。小子雖然不才,對周禮卻略知一二,願意為令郎做指引;夫人雖是大賢,恐怕對周禮還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說老實話,徵在對周禮僅僅知道一點點,讓孔丘學習它僅僅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一直發愁給孩子找不到好老師,聽到這句話,著實歡喜,連忙回了個禮,極力壓抑著卻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說:「那就有勞李先生了。」
* * *

一個周後,孔丘因為有老師指點,學的很快,整天樂呵呵的很興奮的樣子,徵在看了很高興,李耳也對他贊不絕口,原本醜陋陰沉的臉也漸漸有了光彩;顏徵在又給他縫了一件衣服,為他買了牙刷肥皂,打扮好的李耳漸漸顯露出他溫文儒雅的一面,言談舉止之間,自然透露出一股貴族氣息。讓顏徵在很驚詫。

這天下午,顏徵在織完了布,走到孔丘學習的房間,見兩人正在休息,就說道:「這些日子李先生辛苦了。李先生的學識這么淵博,應該是家學吧?」

李耳正在笑著的臉一下子陰沉了下來,露出一種很痛苦的表情,低下頭去,放開了原本按著孔丘肩膀的手,沒有說話。徵在連忙說:「對不起,李先生。」說完就要退出去,只聽見李耳說:「孔夫人請等一等,」徵在停住腳步,「孔夫人,我已經在您家裡住了一個多周,卻還沒有告訴您我的出身來歷,實在很失禮。今天我就給夫人講一下吧。」

李耳出生在一個魯國大族,小的時候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父母一心想讓他成為自己家族的繼承者,就給他僱傭了最好的周禮老師,讓他學六藝,讓他學習各種各樣一個貴族必須具備的品質;李耳也沒有讓父母失望,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成為貴族圈子裡最出名的學識淵博者,被人們稱為「周禮之星」、「復興者」、「周公第二」。李耳自己也非常得意,一心想著要在各國貴族中推廣已經沒人理會的周禮,恢復周禮昔日的榮光。可是正當他躊躇滿志的時候,一場變故發生了。

李家的政敵,大夫仲米是一個堅決的反周禮主義者,他原來是個大商人,因為替魯國國君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被封為大夫,他一直鼓動魯君把商人的地位抬高,但遭到了以李耳父親為首的老貴族的堅決反對。仲米非常想把李氏一家消滅,但卻一直沒有機會。

魯國儲君行冠禮成年的時候,魯君舉辦了一次盛大的狩獵活動,在這次活動中,仲米指使他手下的一名箭手往魯君的旁邊射了一箭。事後,魯君追查此事,仲米便指使手下誣告是李耳的父親所為。就這樣,李家遭到了致命的打擊。李耳的父親被殺頭,母親不久就因為悲傷過度而去世,李耳逃出了魯國。

開始的時候,李耳並沒有絕望,除了悲傷之外,他一心想的就是到別的國家去推行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偉大報復。但他游歷了很多國家,很少有國君願意推行他的政策,即便有那麼一兩個小國,也是不多長時間就失敗。

在一個叫堍的小國,他和掌權的一派政敵發生了沖突,結果一敗塗地,險些喪了性命,臉上還留下了一個刀疤。這使得李耳心灰意懶,再也不想過問政治,於是就想回到魯國,死在家鄉。在曲阜城外遭到一夥強盜的打劫,情急之下把衣服的左袖子給撕掉了。進城之後,就碰到了孔丘和阿牛在一起玩游戲。

孔丘對周禮的執著和徵在對周禮的信心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代,也把他心底的一絲希望重新點燃,這才主動要教授孔丘的周禮課程。

* * *
李耳在孔丘家已經呆了有六個月了,外面的流言蜚語漸漸地多了起來。說顏徵在終於耐不住寂寞,開始勾引男人了。顏徵在也不在乎。倒是孔丘有一次在外面被一群小孩子圍攻了一番,說他是風流寡婦的兒子。孔丘仗著自己個子比較高,沖了出來。回家以後,抽抽搭搭地跟母親說了,正好李耳也在旁邊,感覺很郁悶。

第二天下午,徵在到李耳房裡找他吃飯的時候,發現房間里空空如也,收拾地乾乾凈凈,一張紙條躺在桌子上,寫著:

「孔夫人:令郎孔丘,師從本人李耳,時逾半載,其藝已成;近日李耳有事在身,不敢請辭,請夫人見諒。」

徵在看了很久。沒有說話。

❺ 古代關於像孔子或孟子之人的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之孔子]作文素材之孔子2009-12-03 19:35一、孔子簡介孔子回(前551-前479),名丘答,字仲尼,作文素材之孔子.春秋後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人物事略盡善盡美孔子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是非常重視的,它贊美古代樂舞《韶》及《九辯》完善的藝術形式.《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評價《韶》樂盡善盡美.而對周朝樂舞《大武》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以高度贊揚外,對其表現周武工伐紂滅商的戰爭功績的內容卻給予批評:"《大武》,盡美未盡善也."安貧樂道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

❻ 求一些關於孔子的議論文素材

素材運用
話題1:山的沉穩水的靈動
材料加工: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儒家學派的一大特點是保守、守舊,以上古為黃金歲月,只重視「先王之道」而不關注事物的變化,而孔子則是一個方正迂腐的學究。其實,「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對道德的理解,結合白己對時代的期望,對經典作了新的闡釋的。他既將「如山」的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准,也發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為之共鳴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極其詩意地闡釋了「變」,而且身體力行,收授弟子,用實際行動改造靈魂。如果他畏懼「變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會成為一位靈魂工程師,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教師。他作為中國哲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變化」如同萬物生長,是一種無聲而自然的過程,他心目中理想的發展,不是斬斷傳統的脈絡,而是以傳統為根基,如山中樹木,生長不息。(《永遠的蔥郁永遠的中國》節選)
話題2:挫折
材料加工: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懼,不逃避,以一種達觀的態度對待人生。在樂天知命、通達自得上孔子並不比老莊差。「孔顏樂處」是對這種處世態度的概括。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被匡人圍困,當時形勢非常緊急。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魁其如予何?」
《論語·述而》表現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時,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時對自己的安慰與鼓勵,是一種自我調適的做法。(《〈論語〉所見之孔子人格魅力》節選)
話題3:理解
材料加工:
現在我們一談到孔子與《論語》,便有不少人脫口而出:「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半句話出自《論語·陽貨》第二十五章,後半句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很多人特別是女人都非常反感這句話並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圓場,說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認為,退一步講,即使孔子在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釋為在男性中心主義的社會,對女人的歧視,是一種通病,是時代的印痕或時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穌罵夏娃,亞里士多德罵女人,尼采罵女人,非常嚴厲,其程度大大超過了中國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謨、黑格爾,對女性的歧視也很厲害。當然,無論東西方人士,對女性的歧視、蔑視、輕視,都是錯誤的。儒學、儒家中有對女性不尊重的表現,是需要批評的,但我們要放在時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與檢討。我們要學會容忍、理解、欣賞、研究外來文化,同時也要學會容忍、理解、欣賞、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來對於儒學的批判,有許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淺層次或直線性的,以致於今天中國大陸的多數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紀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殤」的方式來對待儒學。我們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態和理性批判的方法來面對這些復雜的問題。(《〈論語〉所見之孔子人格魅力》節選)
話題4:選擇
材料加工: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於城下,晚上刮風下雪,氣溫驟降,同宿城門下的一女子凍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將其抱在懷中,靠體溫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沒有非禮之舉,留下了坐懷不亂的美譽。
無獨有偶。魯人有獨處室者,鄰居是一個寡婦,也獨處一室。半夜,暴風雨至,寡婦室壞,想進魯人室躲避,魯人閉戶不納。寡婦在窗下哀求道:「你怎麼不懂得仁愛,不讓我進去?」魯人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一室。你現在年輕,我也年輕,所以不敢讓你進來。」婦人說:「你怎麼不學學柳下惠?」魯人說:「柳下惠能做到,我是萬萬做不到的,我現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學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說:「善哉!要學習柳下惠者,沒有像魯人這樣會學的,希望向善的方面發展,卻不因襲別人的行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來,柳下惠的選擇是對的,魯人的選擇也是對的。(《〈論語〉所見之孔子人格魁力》節選)
話題5:幽默
材料加工: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貢四下詢問走失了的老師孔丘,這時候有一個鄭國人對他說:「東門口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可是從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憊的樣子好似喪家之犬。」子貢找到孔子後把這話告訴他。孔子笑著說:「他說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說我像喪家之犬,是啊!是啊!」這就是孔子,一個渾身上下充滿幽默細胞的老頭兒,全然不是千百年來端坐在畫像中,端坐在中國人意識深處的「大成至聖先師」的形象。在孔子眼裡,要想真正不朽,不在於權力,而在於文化與教育。所以後來儒家稱譽孔子為「素王」。沒有土地、沒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遠存在。(《親切隨和的「大成至聖」》節選)
話題6:源泉
材料加工: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的處境。他所宣揚的仁愛和禮教,有時候被拋在一邊,可有時候,又搞得登峰造極。不是嗎?直到今天,幾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學的人,可研究什麼?我想:不過是為我所用罷了。可是,無論如何,孔子是偉大的。是的,絕對是偉大的。他的經典的論述,是人性,是人倫。有人說:地球上的萬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報應,是因為人類打破了生態平衡,不顧一切地滿足人類自己的慾望。所以,人類呼喚人性,呼喚平等。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喚人性。是的,封建的歷代王朝,都在以儒學治國還是以法治國上,顯現一個天子的抉擇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倫理道德觀念仍不過時。道德淪喪,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時候,就會向孔子討教。(《駐足孔子墓前》節選)
話題7:誠信
材料加工:
誠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認為,治理國家,掌握政權,必須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否則就會自取滅亡。孔子講:「民無信不立。」是說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無法立足。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這三項,讓你去掉一項,你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首先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在兩項中再去掉一項,還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因為沒有糧食最多不過死亡,自古以來人就難免一死,而人民對政府沒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來。(《論誠實守信》節選)
話題8:尋覓
材料加工:
從那一簇藍瓦黃牆的村莊里傳來,餘音綿長,和那一條並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蒼茫里蜿蜒而來又蜿蜒而去,彌漫著,如麥田上濃得化也化不開的霧氣,我聽見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聲音,從孔子一直說到了現在。
我的祖先,那個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經焚過書坑過儒的。如今,他的後人如我者,卻千里迢迢來拜孔子了。我來山東,除了拜孔子,當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給我以藝術上的想像和力量。接待我的濟寧市的朋友說:哈,你終於來了!我是來了,孔門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沒有給偉大的先師帶一束干肉,當年的蘇武可以唱「執瓢從之,忽焉在後」,我帶來的惟有一顆頭顱,在孔子的墓前叩一個重響。(《論誠實守信》節選)
三、成品展示(2004年高考福建滿分作文
至聖
文廟,是古時的學府。文廟大成殿,是文廟精神的中心。中華各地的文廟大成殿中,當面傲立的,便是中華儒學之始者——孔子。
可以說,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孔子,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並非皇族,但在其以後的時光中封號卻一再提高,從「大成至聖先師」,直到「大成至聖文宣王」,孔門盛極一時,孔子萬古流芳。
儒士注重個人的修養,孔子作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養極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跡依《禮》,非禮勿行。顏回去世,孔子贊口:「聖哉,回也。」內心極推崇他,但依禮反對厚葬。他對諸侯公卿公然欣賞天子樂舞而感到憤怒,他對列國不納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絕對平靜。身處亂世,他默對現實,獨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齊般高義,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膽識。「見賢思齊」是他的理論,論語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賢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魯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國君不明,只得周遊列國。或而謂之游,可絕非游說之路——諸侯無一納其言。但其在天下紛爭中,為天下奔走,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覺得「禮」己不會富國強兵之時,其卻矢志不渝:東方諸國遍布了他的足跡,中華大地散滿了他的喟嘆。聖人居於天地間,絕非呼天搶地地狂號,只是留下一片靜默,一片永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靜默中孕含了無窮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傳至今日,是因為其在教育上的貢獻。孔子七十二門生為賢人,另有三個人感其教化。孔子身體力行於教學,是無愧於先師的稱號的。他的學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潛心學問,有的通靈於天地,有的傲立於廟堂。孔子注重文化的傳承,其修《春秋》、《詩》雖是為儒家而修,對《詩》的內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無疑將中華的文化傳了下來。否則哪有「關關雎鳩」的千古絕唱?孔子是個文化人。他回望歷史,低首是現今,遠望是將來。漢代的獨尊儒術使其學術的傳承初見成效;傳至宋代,程朱理學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續揚。一門能傲立千年的學術以其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以及能代代相傳不斷創新,證明了它在華夏的生命力,無人可擋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他的精神,他的學說也隨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為聖,聖者之聖。紛爭之春,多事之秋,亂世間,聖人傲立。其對自身的感懷,對社會的關注,對教育的投人,對文化的貢獻,僅有一項便可傲立於天地,何況全才乎!
步人文廟,孔子靜默。一身寬服的他目視遠方,目視將來。「聖人不拘於時」,他自能望見將來,不知儒士能否長存,但儒學必定紮根於每個國人的心中。
個體之聖人,社會之聖人,教育之聖人,文化之聖人。

❼ 與孔子為鄰 作文素材

010年廣來東省高考作文題:《與你源為鄰》 2010廣東高考作文《與你為鄰》:你我為鄰,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鄰,無法迴避,卻可有所選擇。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以《與你為鄰》為標題寫一篇文章。不少於800字。 名師點評:會有很多可寫的角度,極容易寫出真情實感 天利考試信息網特邀三河二中:崔亞榮網路上的那句「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激發了許多人相同的感受,引起了人們對於一種很原始的感受的追憶,因此能產生情感共鳴。「與你為鄰」這個題目,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你」字,立刻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會引起他豐富的聯想,與之相關的不同的人物會立刻活躍在他們的思維之中,因此就會有很多可寫的角度了,而且極容易寫出真情實感,學生在寫的過程中,也會有一種身心愉悅的感受,對自己也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也完成了在作文的過程中的自我教育。

❽ 作文素材之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專栗邑(今河南省屬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說《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❾ 請幫忙寫 <涉及孔孟的作文素材800字>

孔孟三遷

相傳在戰國時代,有一個姓孔的家與一個姓孟的家為鄰。兩家各有一個兒子,權且把他們各稱為孔子和孟子。兩家各有一位望子成龍的母親,也權且各稱她們為孔母和孟母。

孔孟兩家搬到了一處,孔母和孟母立刻成了無話不談的摯友。兩人談論最多的話題還是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這不,這一天兩人曬著太陽,擇著菜拉起了家常。

「我說孟母啊,你有沒有發現最近這兩個孩子有點不對頭?」

「怎麼不對頭?」

「兩個死小子天天往墳地上跑,學人家怎麼出殯辦喪禮,一天到晚迷了進去,這以後可怎麼了得?我看我們還是趕快搬家吧,住在這靠墳地的地方,不要把小孩給毀了!」

果然沒多久,孔子家就搬走了。但孟母卻不以為然,倒是在家裡對孟子進行了一番考試,她發現這小子的確能把葬禮的禮數、過程說個頭頭是道,她就表揚了他。

過了一陣子,見兒子學得差不多了,她才將家搬離這個穢氣的地方。新家座落在一處菜市場邊上,一搬過去,正巧孔子家也是搬到了這里。孔母和孟母於是又開始繼續著她們的話題。

「孟母啊,你怎麼也想到搬到這個鬼地方了?」

「這地方怎麼了?」

「你看,我們家孔子自從搬到這兒來以後,天天被吵得讀不成書,而且不知道哪一天,真的學得跟那些賣肉的一樣!我看,我們還是趕快搬走吧!」

很快,孔子家又搬走了。孟母看著孟子天天鑽進菜市場,看那些賣肉的、賣菜的、雜耍的是怎麼算賬,怎麼求生的。菜市場里的人很雜,賣肉的有時也會看不起人。孟子想跟賣肉的交朋友,就問一位賣肉的,剁這些肉是干什麼用的,那賣肉的懶得理他,就敷衍他一句:「是給你吃的。」孟子回家,興高采烈地告訴

母親,母親臉一沉,真的到菜市場找那賣肉的買了一斤肉回來給孟子吃,而且教訓賣肉的以後不許糊弄小孩。這些事情都深深印刻在孟子的心裡。

到底是嫌菜市場太嘈雜 ,孟母也跟著搬了家。兩位母親真是太有緣份,這一回,孟母看到孔子家住在學校邊上,真是羨慕不已,也跟著搬了過來。兩個母親在一起說的話就更多了。

「告訴你孟母,我們自從搬到學校邊上可就得救了。你瞧,我家孔子上學、放學,從家裡到學校,從學校回到家裡,給我看得死死的,哪邊都不敢去,學習可進步了!」

「哦,我們家孟子怎麼不聽話,一放學就往外跑,不是上山,就是下水,還跟先生淘氣呢。」

「那可了得,你得看緊點,否則長大沒出息怎麼辦?」

一晃十年過去。孔子和孟子都離開了學校,成了社會上的無業遊民。兩位母親也年近花甲,喪失了勞動能力。孟子再也不忍心讓老娘伺候自己,就跑回過去熟悉的墳場,當起了司儀,收入雖然不高,可也夠維持娘倆的生計。孔子一時找不到工作,只好閉門讀書。

隔了不多久,孟子興沖沖地跑回家,對母親說:「娘啊,我們可以過好日子了,兒子在以前住過的菜市場找到了一個鋪子,今天一開業,生意就火了。娘啊,你以後不要再幹活了,兒子雇個丫環服伺您。」

興奮之餘,他又沖進孔子家,只見孔子一手捧著書,一手攪著湯勺,正在煨鹹肉湯。孟子一聞,怎麼臭烘烘的,孔子無奈地說,在家中無事,沒有辦法,帶了兩個家教,人家不給錢,只給兩條臭鹹肉。自己和老母只能如此苟且偷生。

孟子聽到這些話,心裡不是滋味。第二天,他就沖進旁邊的學校,掏出這幾年的所有積蓄,將這所學校買了下來。然後,將孔子請進學校,擔任校長。自此,這座過去破爛不堪的學校,一下子熱鬧起來,各地學子爭相前來求學,居然有三千之多,而且有七十二人成了國家的棟梁。

兄弟倆倒不得意,兩位母親卻得意起來,一聊天就說:「相信自己的兒子沒錯吧!」

孔孟

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既有大成至聖,則有亞聖。既有《論語》,則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史記》說: 「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

但是我們仔細比較他們,卻也發現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顯的,《論語》中所敘述的孔子,有一種輕松愉快的感覺,不如孟子凡事緊張。所以大成至聖能夠以「君子坦盪盪」的風格,避免「小人長戚戚」的態度去保持他的悠閑。孔子令門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贊許。而曾皙所說的,大致等於我們今天的郊遊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這種態度截然相對的是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主張。孔子還說飯菜不做好,這樣不吃那樣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卻毫不忌諱地提出「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而且「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這樣的話也經常出現在他的嘴中。

孔子並沒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惡。《論語》中,「仁」字出現了66次,沒有兩個地方的解釋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說出雖為聖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範不仁的話,可見他認為性惡來自先天。他又說「觀過,斯知仁矣」,好像這糾正錯誤,促使自己為善的能力,雖系主動的,但仍要由內外觀察而產生。孟子則沒有這樣猶疑。他曾斬釘截鐵地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認,他一生學習,到70歲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則可以由他自己所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一句話里看出。這種道德力量,經他解釋,純系內在的由自我產生。所以他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聖賢。

孔子對「禮」非常重視。孔子雖然稱贊管仲對國事有貢獻,但仍毫不遲疑地攻擊他器用排場超過人臣的限度。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他死時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卻根據「禮」的原則反對厚葬顏淵;又因為「禮」的需要,孔子見南子①,使子路感到很不高興。孔子雖不值陽貨的為人,但為了禮尚往來,他仍想趁著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沒有這樣的耐性。齊宣王稱病,他也稱病。他見了梁襄王,出來就說:「望之不似人君。」魯平公沒有來拜訪他,他也不去見魯平公。他對各國國君的贈儀,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齊國的吊喪正使,出使滕國,卻始終不對副使談及出使一事。

這中間的不同,不能說與孔孟二人的個性無關。或許《論語》與《孟子》兩部書的取材記載不同,也有影響。但是至聖和亞聖,相去約兩百年,中國的局勢,已起了很大的變化。孟子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這八個字正好可以用來說明他們之間的距離。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時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雖不能確定,但是他最活躍的時間,也縣戰國時代的前中段。《孟子》一書開場即提到他見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離戰國開始已67年,又115年之後秦才滅六國統一中國。在春秋的時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維持,但是還沒有完全敗壞。以前各小國各自為政,裡面主持國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擔任下級軍官的土,全部世襲,一切都按成規,而現在一切都接受「禮」的約束之原則已不再適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義出之。縱使叛逆篡位也還要邀請與自己利害相關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這時的戰事還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離散。

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不離開「禮」的約束。「不為已甚」是當時的一般趨勢。根據原則,在某種情形之下,不追擊敵人。在某種情形之下,不向主敵射擊,不設險以譎詐取勝。既已給敵兵第一下白勺創傷,不乘勢作第二次的戳刺。頭發斑白的人,不拘為俘虜。這些態度與歐洲中古的騎士精神很相彷彿,雖然這些原則並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戰時間短促,參戰的人數受車數的限制。總之,春秋時代的戰事,顯示了社會的不穩定性。但戰事的本身,還不足以造成社會的全面性動盪。

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相對於戰國的暴亂而言,還相當的寧靜。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復禮」,顯示著過去的社會秩序仍可恢復。他有時也發牢騷,說什麼「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針的時候,他的辦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復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更表現一腔復古的熱忱。

孟子有時候被人稱為有「革命性」,這是因為戰國時代的動亂,使他知道,只是恢復故態而不改弦更張是不能濟事的。齊人准備伐燕,他說燕可伐。齊宣王問他貴戚之卿應做的本分,他說:「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也就是容許廢君而另立族中賢人。梁襄王問他:「天下惡乎定?」他答道:「定於一。」襄王又追著問:「孰能一之?」孟子就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說過「地方百里,而可以王」。這已經不是孔子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嚴格規矩了。

孟子開始游說的時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蘇秦、張儀提倡合縱連橫之季。戰國七雄,已經准備長期的大廝殺。雖然這時候的戰事還沒有像戰國末季那樣劇烈 ——凡是年齡十五歲以上的都要向防地報到,降卒四十萬或四十五萬一起坑埋——但是這時也不再是春秋時代競技式的戰爭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為什伍」,即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在戰場上騎兵既登場,步兵人數也大量增加。「斬首六萬」,「斬首七千」,已經開始見於各國的紀錄。孟子說: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這句話可能反映著當時各國備戰的情況,也可以說是他對當時國君草菅民命的一種控訴。他所說的「民有飢色,野有餓殍」不可能是無的放矢。

在宋朝以後,《孟子》成為《四書》之一,實際上它占《四書》一半以上的篇幅,既為各朝經筵講解之用,也為科舉取士的標准,對中國思想史有無可估量的影響。而亞聖以慈悲為懷的心腸,為民請命,他講的話有時也富有情感,有時尤任直覺,例如「見牛未見羊」,「君子遠庖廚」。他的性善論必定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因人既然生性為善,那麼強迫人們保持這種天性也不算過分了。這關鍵處有如盧梭之論自由。他的低水準平等思想——例如「樂歲終身飽,凶年不免於死亡」,以及「省刑罰,薄稅斂」,在一個簡單的農業社會里,被奉作經典,同時也符合事實的需要。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

為什麼孔子和孟子之間會有這樣一段距離?為什麼春秋階段與 戰國階段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為什麼中國會如此早熟——在紙張 都未發明,文書尚用竹簡木片傳抄之際,即出現至聖亞聖,而且與 孟子同一世紀即出現了秦始皇,且對此後的中國有決定性的影響?

對於上述諸問題的背景,前人已經說過:是因為華北黃土地 帶,耕耘容易,農業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業開始互通有無,社會之流動性大。加以鑄鐵技術出現於春秋戰國之間,影響 到農具和兵器等等。這些解答都有根據,但是沒有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春秋戰國間劇烈的變化,百家爭鳴,最後又 以暴力完成統一,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
孟子將名利看德淡似水,孔子追求符合「義」的富與貴

❿ 關於孔子的作文 材料是 孔子有一個學生看見一個小孩掉到了水裡就跳下救了小孩,小孩的父親很感謝他,就送

第一則講的是孔子表揚學生見義勇為後收取貴重酬謝禮品,第二則講的是孔子批評學生贖回奴隸後不到官府報銷。兩個學生一個是救人,一個是贖人,概括起來都是善舉;一個學生收取報酬遭到人們非議卻得到孔子表揚,一個私人掏腰包得到人們誇獎卻受到孔子的責備。可見孔子是贊成善舉得到酬報,不讓行善之人蒙受損失的。

這里會產生一個疑問:一向倡導儒家道德的聖人為什麼這樣看重錢財?解答這個疑問正是完成作文的關鍵所在,它涉及到利益與道德。

看問題與做事情都應以誰為最大受益者為出發點。收下謝禮的學生雖然收了貴重的報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卻是國家和社會。孰大孰小,已不言而喻。其實,道德與利益的關系並不完全對立,只是我們有時在心中高高豎起了道德的旗幟,才使我們對一切與之稍有偏差的行為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古人雲:「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間;德馨心必正,質雅品自高。」的確,道德是高尚的品格。從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恆的話題。無德者不立,道德始終是做人的基礎。但是,我們在推崇道德時往往過於偏激,好像道德與金錢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敵人,於是評價某個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時總要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金錢上。這是不理智的,甚至於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萬元的首屆「最高科學榮譽獎」。這能說明他沒有道德情操嗎?不。袁隆平的二系法雜交稻技術的推廣,讓中國,也讓世界多養活了億萬人。比之於袁隆平的貢獻,這500萬實在是微不足道的獎勵。國家之所以設此重獎,是想讓世人明白中國是個尊重人才的國家,從而吸引更多的本國人才、留學者和外籍科學家來我國工作。孰大孰小,早已不言而喻。
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健兒取得了很多歷史性突破,奧運會後國家重獎了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這件事引發很多議論,責難之聲不時充盈於耳。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重獎是一種催化劑,可以激勵更多的運動員創造佳績。我們不能認為運動員拿了獎金就是喪失了道德。女排姑娘們不是就集體把獎金捐給了慈善機構了嗎?
當然,我們也不能見利忘義,而應該正確看待和處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處理好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尤為重要。我們不應偏頗地用道德概念看待利益問題,更不應惟利是圖地看待和處理道德問題。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用理智去審視利益,用理智去維護道德吧!

該材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立意
一、道德尺度並不能成為衡量社會價值的唯一標准。
認的道義有時候並不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因為人的悲憫之心是與生俱來的且因人而異的,而制度的確立旨在維護社會穩定與進步。
而體現價值的標准需要的不只是悲天憫人,更是人們的反思與從善如流。(有一句話說得好「都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難道憑民憤就可以殺人么?)
二、成全
蘇格拉底臨死前拒絕了學生的救援,因為他相信當時沒有任何一種制度能比古希臘的民主與法制更加進步了,所以他選擇遵循(盡管不盡合理)。因為整體的環境是好的,所以值得人們成全。
三、榜樣作用
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更要注意對後者的榜樣作用。可以引申到現實,比較容易聯系實際,如名人效應等
四、反彈琵琶
不在乎社會輿論,只在乎對得起道義和良心,認為是對的值得的就去做,沒有物質的牽絆與世俗的眼光,做好你自己。
ps:前兩種是比較正規的思路,但如果缺乏很強的邏輯能力和議論水平,最好還是不要涉及。如果議論論點明確,層層推進,有理由破,論據充足,完全可以拿高分。
第三種比較討巧,不需要多少技巧,只要語言流暢,言之有理,不偏題應該可以上二類文
第四種沒有一定寫作功底的不要涉及,很容易跑題,跟材料意圖南轅北轍,不過如果材料運用得當,言之有理讓人心服口服就可以上一類。

閱讀全文

與關於孔子的作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