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篇有關諸葛亮的作文
關於諸葛亮的研究報告(精品)
今年暑假,我看起了《三國演義》。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諸葛亮,只要書中一寫到他的故事,我就如飢似渴地看起來,常常廢寢忘食。所以,我特別想研究什麼成就了諸葛亮一生的智慧,是怎樣的人格魅力讓一代代後人崇拜敬仰,帶著這些問題我整理了有關諸葛亮的資料,包括諸葛亮的成長過程以及他的理想追求,以期樹立自己的努力目標。
二、調查方法
1、 閱讀《三國志》、《三國演義》,了解諸葛亮的一生。
2、 看電視節目「百家講壇」,聽易中天爺爺品三國。
3、 詢問父母、親屬,了解一下他們眼中的諸葛亮。
4、 看圖片,了解諸葛亮的故居——隆中。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閱讀 諸葛亮的一生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漢末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准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諸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公元181年:誕生於琅邪。
公元207年:因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輔之。
公元208年:說服孫權抵禦曹操於赤壁。
公元214年:被封軍師將軍。
公元221年:被封蜀國丞相。
公元225年:討伐南蠻,將其平定。
公元234年:出師北伐,六齣祁山,不幸在五丈原病逝。
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諸葛亮是一個少年奇才,而且是一個帥哥。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他從晉代開始,就是許多人追捧的對象,可謂魅力四射,粉絲如雲。諸葛亮在隆中過著一邊勞作一邊耕讀的生活。但他讀書卻很馬虎,這其實是會讀書。他善於抓住要點,一下子就掌握了書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會去尋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個大氣的將領和統帥,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樣。諸葛亮的志向非同一般,自比管仲、樂毅。諸葛亮的理想,既不是稱王稱帝坐北朝南,也不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輔佐賢明,廓清四海,賓士天下,定鼎中原。那麼,諸葛亮的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是什麼呢?是偉業和奇功。這個偉業和奇功,可以是齊桓公那樣的「霸業」,也可以是光武帝那樣的「帝業」,但必須是經天緯地的事業。
詢問 我媽媽眼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一個充滿智慧、英氣瀟灑、能言善辯、忠義雙全的人。諸葛亮的羽扇綸巾、從容應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神機妙算未卜先知,迷倒了古今多少人。諸葛亮蟄伏隆中,讀書、思考、觀察時世,立志要做「管仲、樂毅」。正是這種大志向,引導著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火燒赤壁,空城之計,七擒孟獲,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故事,總是能把我們帶入那些以少勝多,憑智慧增添力量的神奇佳境。諸葛亮之所以成就這番偉業,正是他青少年時刻苦讀書、勤於思考的成果。
圖片 諸葛亮的故居是什麼樣子 諸葛亮的故居隆中位於今湖北省襄陽城西13公里外。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和「三顧茅廬」 都發生在這里。媽媽曾經去過那裡,帶回來了許多照片。從照片上看隆中真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可謂清靜幽雅,山青水碧。
隆中古跡眾多,文化積淀豐富。諸葛亮當年活動的草廬、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橋、抱膝石、梁父岩等還依然完好無損。先賢憑吊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龍深處、隆中書院、古牌坊以及眾多藉以托志的碑碣石仍舊相間於茂林修竹之中。
諸葛亮就是在這種寧靜和諧、充滿大自然靈氣的地方讀書、生活。他的目光在山、水、書之間轉換著,他的思想在隆中、荊州、中原之間飛躍著,所以他寫出了著名的「隆中對」,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思想。
四、結論
1、諸葛亮一生共分為兩個二十七年:准備階段、發揮階段。我也要像他那樣,首先要積累知識,修養儲備,讓自己的大腦有充分的知識,將來才能為祖國效力。
2、大家都知道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吧,諸葛亮就像一匹千里馬,被劉備這位「伯樂」發現了。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多讀書,勤思考,把自己培養成像諸葛亮一樣的千里馬,做一匹真正的千里馬。這樣,是不怕沒有「伯樂」發現的。
3、書對諸葛亮一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果他不讀書,就不會有智慧的大腦,如果他不讀書,就不會創造一番偉業,如果他不讀書,就不會受到後人世世代代的青睞。諸葛亮之所以看書粗枝大葉,是因為他善於把握書中的要領,同時也是時代的要求,因為他要看了許多書之後,才能有聰明的大腦。我也要 「讀萬卷書」,要把精讀和泛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吸取其中的精華,把知識存放到大腦里,讓自己變成一個諸葛亮。
4、媽媽眼中的諸葛亮可謂魅力四射,粉絲如雲,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神機妙算未卜先知。她希望我能像諸葛亮一樣,有一個會思考的大腦,遇到事情不要慌,要靜下心來思考解決問題的答案,答案總是會思考出來的。
5、雖然我不在諸葛亮故居那樣幽靜的環境中學習,但正像陶淵明說的「心遠地自偏」,即便是在車水馬龍、人聲喧鬧的都市,只要心境高遠了,你所在的地方自然就幽靜了。
6、「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蜀相》把諸葛亮描寫得淋漓盡致,讓人十分惋惜。
7、可是,人無完人,諸葛亮還是犯了兩個錯誤,「失街亭」和「火熄上方谷」。這是因為一點點疏忽造成了他的大業未成。我今後做事一定要謹慎,不能有一點點疏忽。
8、我立志要做諸葛亮一樣的人,學習他的優點,從現在開始,為我的「第二個二十七年」 做好准備。
五、收獲
這次調查讓我知道了諸葛亮為什麼能夠成就一番偉業。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像他那樣大智大慧,英氣瀟灑,靈活善辨。諸葛亮是我一生學習的目標。
B. 關於諸葛亮的作文
文明古老的神州大地,哺育著勤勞而又勇敢的龍的傳人,絢麗多姿的中國歷史畫卷,繪綉出無數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就《三國志》中所載的英雄人物,多如繁星,但其中最璀燦動人的,莫過於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諸葛亮。「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他的英名,他的品德,早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域,千古傳頌,令人肅然起敬。本文擬就諸葛亮的人品與文品作些粗淺的論述和探討。
(一)
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並聯吳抗曹,致力於統一事業,政績斐然。盡管「出師表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他那宏偉遠大的抱負,堅韌不拔的毅力,忠貞不渝的赤誠,超凡絕倫的才智,卓爾不群的人品,達到了儒道法的和諧統一,構成了我國歷史上罕見的才德兼備的人物形象,羽扇綸巾的諸葛孔明成了集智慧、謀略道德於一身的永恆的偶像。
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他知識淵博,多才多藝,處事注重調查研究,瞻前顧後,深思熟慮,具有一個偉大政治家非凡的品格。所謂品格,顧名思義,即入的品質通俗地說,就是指人的「德行」。我國古代歷來都十分重視人的德行,講究人的品行修養的重要作用。關於諸葛亮的人品,突出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其一是諸葛亮處理國家大事善於集眾思,廣忠益,聽得進不同意見和建議。劉備定蜀後,曾任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前後跟隨諸葛亮共事七年。期間,董和對於諸葛亮某些處理不當的事,敢於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或者是反對意見,有時其至連提十餘次。但諸葛亮總是十分贊賞董和這種忠於國家的大無畏精神,說大家如果都能像董和這般認真、勤勉,「則亮可以少過矣」。在他擔任蜀漢丞相後,經常教育下邊的人說:「干工作,就是要集眾思,廣忠益。如果只因為一些小嫌隙,就聽不進不同意見,難免要犯大錯誤。聽了凈言,獲得了正確的結論,那就好比丟棄了廢舊破爛而得到了珍貴的璣珠寶玉。」
其二是諸葛亮能夠嚴肅無情地正視自己的錯誤,勇於引咎自罰,痛下針砭,深刻檢討,知過能改。公元二二七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准備攻魏。雖然他制定的作戰計劃是正確的,但由於錯用了馬謖當先鋒,結果在街亭打了大敗仗,使整個北征計劃受挫。事情發生後他即以《街亭自貶疏》上書,「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並坦誠深刻地檢討說:「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閱」。認為錯誤全在於自己用人不當,願承擔對這些過失所負的全部責任,並請求官職降低三等,以懲罰自己這個過錯。
其三是諸葛亮通體光明,清廉謙退,不貪財、不求奢,毫無自私之利之心。諸葛亮臨終前曾上表後主劉禪,表明他至死不要任何封贈賞賜,不使自己內有餘帛、外有贏財的心跡。他最終將自己鑄成了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高度道德品質的人。對於他身後之事,也早就立下了遺囑,「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需器物」。全然不像有些官吏要搞厚葬:死後埋葬丘隴必巨,棺槨必重,衣衾必多,文綉必繁。由此觀之諸葛亮對喪葬制度頗有超前的革新精神。他的這種精神處在我國封建社會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此外,本文還要特別提到他的另一高尚品行——諸葛亮的擇婦觀。關於諸葛亮擇妻,在《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中曾提到過:「瞻之母黃氏,貌甚陋,有奇才。武候聞其賢,求以為室。武候之學,夫人多以贊助焉。此事《三國志》中雖未有記載,但裴松之注引的《襄陽記》有載:「沔陽名士黃承彥謂孔明日:『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據此,象諸葛亮這樣身居顯要的人物,對選擇妻室堅持採取以才德取人而不以容貌擇婦的婚姻觀,這在我國歷史上的確是絕無僅有的。 一片冰心 你可以自己在縮寫點。。。我就知道這么多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C. 關於諸葛亮的作文 300字
諸葛亮在有的人眼裡,是一位智者,什麼事情都做的很好,被萬人傳頌、受萬人敬仰。可是我卻不那樣認為他,他有些事做的不太好。
他在赤壁之戰前,「草船借箭」,現在已經是一段千古佳話,可是我卻不那麼認為。如果曹軍放火箭么?他,必死無疑。可是,郭嘉早亡,不然,他必死。
赤壁之戰後,他明知曹操對關羽有大恩,還叫關羽去把守華容道以致曹操逃脫,別人都說他那是挫關羽的囂張氣焰。其實不是,他以為關羽如果捉住曹操,那樣一來,關羽的知恩圖報就是虛偽的了,關羽的名氣就會打折扣。如果沒有,他有可以不殺關羽,借機巴結關羽,他早就料到劉備和張飛回說情的,說以叫關羽去華容道守。他如果叫五百弓箭手和一百刀斧手去捉曹操,那樣一來,天下大勢一目瞭然。就不是三分天下了,應該是和東吳平分天下。
別人都說他料定魏延謀反,讓馬岱殺了魏延是對的,別人也都以為魏延真的謀反,其實不是,在《九州春秋》中紀錄諸葛亮說的一句話,諸葛亮說:「若延不歸,軍便自發。」由此可見,他早就料到魏延會不走,他還不事先叫人帶魏延走,導致來了一個馬岱斬魏延。可憐的魏延死了連名節也沒有。
他明知關羽驕傲,還叫關羽守荊州那麼重要的地方,以致呂子明白衣渡江、奇奪烽火台、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著是他借孫權之手殺關羽。
他六齣岐山,自不量力的以為憑借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打敗魏國,以致窮兵黷武,加快了蜀國滅亡的時間。他應該利用蜀國易守難攻的優勢發展經濟。可他沒有,最後累死了。
在有的人眼裡,諸葛亮是智者,是一個神。可是,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沽名釣譽,是一代智者,也是一代愚者。
D. 諸葛亮 的作文
在人才的成長過程中, 要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否則論你如何胸存韜略、 學富五車版, 沒有空間給你權施展, 也是無濟於事。
諸葛亮,說他是人才,一點也不為過。但是,縱然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 在出山以前, 也就是被人們敬稱為 「 卧龍 」 人們知道他的學識、 才華, 但在那時人們眼裡,諸葛亮畢竟還是一「卧」龍,而在他出山之後,可謂是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盡顯真龍本色。 那時的亂世需要這樣一個人才,劉備又給了他一個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相比之下,屈原雖然也是滿腹才華,卻是飽受排擠,最終只能落得個自投汨羅以死的悲慘結局。他就缺少這樣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所以說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成就了他,使他的文韜武略得到了完美的施展施展。
我們說諸葛亮是人們眼中的曠世奇才,但我們更應該感悟到,一種時代造就一種人才,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所以說,我們要想像孔明先生一樣,活出自身的價值,活出自身的意義,我們就要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尋找綻放自身光彩的舞台,並學會如何適應這個時代,學會如何在舞台上展現出自己最優秀的一面,這樣我們必定會有一個光輝燦爛的人生, 成為21世紀的新人才!
E. 諸葛亮的作文
諸葛亮這個人很可悲。
其實,歷史對諸葛亮添加了過多的贊揚,卻沒有人真正地批評過他。
大家翻開歷史書,蜀漢為什麼會滅亡呢?其實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要他輔佐劉禪,可是他卻一切包辦,導致劉禪沒有任何辦事能力,因此後來信任宦官,導致蜀漢滅亡。
而且,諸葛亮沒有把他的本領找個繼承人繼承衣缽。他在一出祁山時就在天水收了姜維,可一直到臨死,他都沒有認真教育過姜維,只給了他一本書。
還有,諸葛亮把荊州佔住不放,結果與東吳不和,直接導致了關羽的犧牲,間接讓張飛與劉備都相繼被害。
接著,我們就要講到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榮耀與錯誤——征南蠻、伐北魏。
其實,當時諸葛亮剛剛打下川地,百姓剛喘息一兩年,又勞師出征,勞民傷財,實不可取。而且,當時的天下大勢是與東吳有不和,後方不固,而魏雖撤勝諸葛亮一籌的司馬懿,但急切之間,曹睿還是會首先把兵權賦予他。因此,天時不利,地利不得,人和不順,諸葛亮的出征實為徒勞之舉。
按當時的大勢,如果諸葛亮還算有一點眼光,應該派精兵猛將把住北、東、南三個關口,盡力與東吳和好,這是外交;整理好政事,再教教劉禪基本的為君之道,此為內政;最後,再廣泛培養人才,精中選精,給自己找個徒弟,再給國家找些棟梁之才,這才是長遠之計。等到大勢有變,曹睿被麻痹,司馬懿真正被疏遠時再出兵,起碼成功的幾率要大得多。
所以,我覺得諸葛亮是一個可悲的人。
F. 有關諸葛亮的作文
城外,古道荒蕪,城牆上,澟風呼嘯,旌旗在無聲飄揚,訴說著這亂世中的滄桑。你手執羽扇,靜佇遠眺,期待的目光穿越千年風霜,在如雪的月光下漾開,再漾開……
卧龍崗中,你的期待是興邦濟世,計安天下的一腔忠魂。你高卧隆中,荷鋤耕稼,行吟隴畝,眉宇間不動聲色,卻把天下握在掌心,把胸懷和志向深藏在一曲平平仄仄的《梁父吟》中。承當年,早梅斜發窗前時,左將軍劉備踏著白雪,三顧你的茅廬,以求安定天下之計。你徐徐搖動羽扇,笑指陣圖,淡定對論,三分天下。雲夢飛落至茅廬,卧龍終出山。於是,你期待自己一腔熱血酬知己;期待自己能一展經天緯地才;期待天下百姓安居,自己建功立業的未來。
博望城中,你的期待是初出茅廬,力挽危局的如山承諾。曹操揮師南下,一場大戰如箭在弦,一縱即發,你沒有逃避,而是果斷地揮動羽扇,給博望坡加了一把大火,讓曹操十萬精兵聞風喪膽,灰飛煙滅。連曹操也贊你為世間奇才。但這,就是你期待的嗎?不!你期待今後奪荊州,取西蜀,定南蠻;期待能一舉鏟除曹賊,還復漢室天下;期待天下百姓能在漢室的天下,過如你隆中的田園生活。
白帝城中,你的期待是東和北拒,支撐蜀國的忠肝義膽。在劉備的固執伐吳中,在你的滿懷擔心中,八十萬蜀兵,還是敗了。你登上高樓,寒冷的月光深深地刺進了你的心裡。蕭瑟的夜風在你的耳邊呼嘯。今後的路,將是你一個人闖盪,再也沒有一個與你談論時,痛恨桓靈二帝的主公了。你沒有放棄,你的微笑還是一如從前,因為你還在期待蜀國能再次崛起,期待今後漢室的江山能在你的堅守下千秋永固。
南定孟獲後,你的期待是《出師表》中泣血的忠貞和不悔的決心。萬木蕭條,雪飛水寒時,你帶上你的蜀軍出發了。從此,你夙夜憂嘆達不到那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的洛陽。出師表上銘記了你一生的牽絆,蜀道上只聞見你深深的嘆息。
定軍山下,你的期待是再度祁山,收復中原的不老心願。七弦空斷,你還是放不下,徒勞無功地緊握手中沙。五丈九仞山,未了的心事隨著渭風飄散。六齣祁山,只為一統中原,但怎奈天愁地慘,將星隕墜,只留下一番知音渺渺的哀嘆。你期待上天再借你一點時間,哪怕一個春秋,哪怕一季寒暑;期待今後國泰民安的錦綉河山;期待今後再也沒有蜀人的流血與死亡。
你傾整整半生的期待,終難敵過歲月滄桑。
你的期待,被天雨生生地澆滅,而在你一路漫漫的求索中,一雙慧眼,一把羽扇,一腔忠魂,就是一條攪騰宇宙的巨龍;一襲青衫,一聲輕嘆,一抔苦淚,是你對於蜀國一份永遠不言放棄的千古期待。
可能多了,你可以自己改一些。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70765589.html?an=0&si=1
G. 三國演義諸葛亮作文
[三國演義諸葛亮作文]
在《三國演義》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中,諸葛亮無疑是塑造得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三國演義諸葛亮作文。可以說,他是全書的主角,是全書的靈魂。那麼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怎樣一個人物?在作品中他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稱帝後,任蜀漢丞相,後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當政期間勵精圖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圖中原,未能如願。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於五丈原軍中。下面我們來具體談一談諸葛亮。第一,我首先否定諸葛亮在軍事上的能力。首先,作為一個執掌蜀國軍政大權的諸葛亮,每日陷於具體事務,事情不分大小,皆決於己,這是統治者的大忌,一個聰明的領導者是絕不會這么做的。難怪司馬懿會說:孔明食少煩多,豈能久乎?諸葛亮53歲就病死與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有直接關系!其次,諸葛亮不會用人也就罷了,但往往在關鍵時候或重要地方用錯人,並導致嚴重的後果。戰爭無情義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戰中,在華容道上把關羽、張飛二人對換一下或把關羽、趙雲二人對換一下,這不是既讓關於換了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的不殺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豈不兩全齊美?但他並沒有這樣做。他錯用關羽,結果導致放虎歸山,曹操得以卷土重來。後來在駐守荊州的人選上,他又選關鍵字:分析諸葛亮 三國演義 從擇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爾後劉備伐吳,自己做在那裡穩如泰山,所以劉備又被東吳火燒連營,導致蜀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更有甚者,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守要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這是婦孺皆知的事。但是孔明的這些失誤卻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話語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以至讓我們誤認為這種事就是靠天決定的,實際上是孔明的用人不當。毛澤東主席曾經就錯用馬謖一事,對諸葛亮作過批評,中學生作文《三國演義諸葛亮作文》。1948年,他對警衛員說:我一不是如來佛,二不是諸葛亮。就算是諸葛亮,也有錯用關羽和錯用馬謖的時候啊!當警衛員問及馬謖失街亭,害得諸葛亮只得冒險擺空城計時,毛澤東說:這也是諸葛亮用人不當呢!歷代評書、戲劇在表現失街亭事件時,都把重點放在馬謖如何違背調度,以及諸葛亮如何執法嚴明之上。毛澤東對此則有獨到的見解,他評論到一、魏延與諸葛亮的問題:(1)、諸葛亮對待魏延並不是像大家所說的那麼差。據《三國志·魏延傳》,諸葛亮先任命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三年後,當魏延建功時,又升為征西將軍、假節、進封南鄭候,可以說這一系列的待遇是極高的。(2)、魏延之死。對諸葛亮來說,魏延之死他並無重大責任。因為這其實是魏延與楊儀的個人恩怨造成的內斗,自相殘殺致死。據《三國志·魏延傳》,諸葛亮死之前的部署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拔,這個命令可以理解為,如果魏延同意斷後的話,就將軍權交與他斷後,如果不願意的話,就不管他了。但魏延偏偏不斷後也不北上,選擇了南下截住了楊儀的軍隊,想奪了兵權再北上,可這就讓本來和他有個人恩怨的楊儀抓住了把柄,兩人自相殘殺,當然,楊儀此時據於大家認為是魏延先截住丞相軍,成了有理的一方,就輕而易舉地殺了魏延,所以諸葛亮對魏延之死最多負有對部下調和不當的責任。(3)、反骨問題:反骨之事是文藝小說的虛構,所以不可並提。二、諸葛亮與李嚴、張飛、關羽、姜維等的問題。(1)、與李嚴:諸葛亮與李嚴同受託孤,照劉備的安排,諸葛亮負責軍政大事,李嚴負責實戰防守。但李嚴的地位因為這個安排與諸葛亮的地位相差甚遠,所以在其位,不謀其職。整日想的是怎麼陞官。在諸葛亮調令李嚴配合北伐時,李嚴就以劃出一個新州以他為刺史和開府作為條件要挾諸葛亮,諸葛亮給予否定後,還給他的兒子升了官作為彌補。李嚴在這個時候提出陞官,確實讓人懷疑他的人品。再後來,李嚴又寫信讓諸葛亮晉王加九錫,這個做法的目的有可能的就是兩個,一就是自己想陞官,讓別人帶個頭;二是想陷諸葛亮於不義,這就說明了李嚴的人品有問題,所以諸葛亮加以懲戒是有一定的道理的。(2)、與關羽:關羽之死與諸葛亮毫無關系,首先關羽留守荊州並不是諸葛亮決定的。其次,關羽再三惡化與東吳的關系。最後,諸葛亮以當時的職務,並無任何權力插手此事,而且就我的分析諸葛亮和劉備應該都沒料到要發兵(劉備剛平定了益州,益州方面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安定,而且劉備的兵力並不是很住夠,他需要防守漢中、益州,而且基於他對關羽的信任,他也認為荊州的兵力足夠了。劉備已經擁有了益、荊兩州,他開始產生了曹操當年赤壁前的那種成就感,自滿感,他不會去居安思危,並且自關羽戰來,捷報連連,他就不會在去增兵了。總結起來劉備是因為認為不需要和受牽制才不派兵。)(3)與姜維:諸葛亮並無說他死後應該繼續北伐,反而告誡人們別再北伐,他也沒將姜維指定為軍事繼承人,只是寫了兩封推薦信而已,姜維是在費禕死後才接手了兵權。(4)與廖化:據《三國志· 廖化傳》,廖化是病死的。並且樓主所說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並沒出現於《三國志》,願樓主指明出處和事因。
H. 有關諸葛亮的高考滿分作文.
諸葛亮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來士大夫知識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國歷史上,德才兼備的人不少,但象他這樣集智慧與人格於一身,可謂絕無僅有。他所張揚、實踐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忘我精神,為歷代所推崇備致。
諸葛亮的人格、節操、風范,概括起來是如下四個方面: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博覽群書,廣交士林,關心時勢,每自比管仲樂毅,負有擔大任、致高遠的遠大抱負。但他又絕不是那種醉心於功名利祿、汲汲於榮華仕進的俗子。事實上,當時曹操稱雄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朋友石廣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卻不為所動,其兄諸葛瑾在東吳頗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後,劉備三顧茅廬,以千古未有的求賢至誠深深打動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廬,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書》中,諸葛亮曾如此諄諄告誡:「夫君子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節操的真實寫照。
盡瘁國事,忠心輔政。諸葛亮先後輔佐劉備、劉禪兩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劉備很信任他,臨死託孤於他,並大義地提出讓出家天下,但他沒有奪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殫思竭慮,「親理細事,汗流終日「,最後以身殉職,病死軍中,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輔佑後主,實際上是執一國之政,出帥入相,但後主並不感到他的威脅,群臣並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無私,國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賢,清正廉明。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聾發聵。諸葛亮如此進諫後主,他本人則更是任人唯賢的典範。托志忠雅的蔣琬,清廉有才的費禕,智勇雙全的姜維,都到他的重用和培養。他死後,這幾人成為蜀國的中流砥注。託孤大臣李嚴運糧失責又慌報軍情,被諸葛亮廢為平民,但對李嚴之子仍加以信任,並促進他勸父改過自新。由是李嚴不僅不抱怨,而是心懷感激,諸葛亮去世,李嚴因悲痛發病而死。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曉之對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潔上,亦堪稱典範。他曾上書後主,如實申報個人財產。書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一家可以溫飽,臣隨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給,決不別作經營,增長私產一寸,臣死以後,如查出
I. 寫一篇關於諸葛亮的作文500字
我認為:對諸葛亮的評價應該秉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分為二看待。縱觀諸葛亮一生,應該說,他是光輝的,但是人非聖賢,當然,他有很多缺點。
首先,他的功績應該肯定。
四川今天北稱為:天府之國。究其根源,來自於諸葛亮治蜀之功。大家知道在劉備入主西蜀之前,西蜀乃蠻荒之地。人民蒙昧,野獸出沒,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經過諸葛亮的治理,生產力躍居全國前茅。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治安空前良好,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境地。蜀地開始成為中國富庶、繁華的地區之一。諸葛亮還發明了很多農耕器具,以利於農業生產。所以,至今蜀地老百姓還懷念諸葛亮的功績。這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有人會說,諸葛亮逆歷史潮流,扶持一個沒落的漢王朝,是歷史退步,是倒行逆施。這對不對呢?值得商榷!在當時哪個歷史背景,諸葛亮的選擇無可厚非。按一些學者所言,諸葛亮應該幫助曹操完成統一大業,而不是慫恿劉備三分天下。我覺得不是這么簡單。第一,曹操值不值得賢士們幫助統一華夏。我們看看曹操所作所為,盡管算是個英雄,但是殘暴不仁,冷酷多變,並不是天下福祉。況且曹操出身宦官,讓好多士人看不起,也沒有統一華夏的號召力。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多方面的:一是,劉備禮賢下士,誠心招納賢士。二是,劉備漢室宗親,有號召力。古人特講究門第。要說,西漢末年比劉秀出色的人難道沒有嗎?還不是他室漢室宗親,有號召力,又有謀略,才有許多賢士去幫他打天下。三是,在劉備處,知識分子完全有了用武之地。劉備放手諸葛亮去干,言聽計從。讓古代知識分子的夢想得到實現。擁有一個開明、信任的君主,有一個施展報復的舞台!這是多少代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理想。再者,劉備寬仁,愛民,有作為明主的先決條件。得民心者得天下,諸葛亮的選擇是對的。
另外,諸葛亮也不是提倡分裂。他在隆中對曾說得很明白:聯吳抗曹,以待時機,滅吳統一華夏。只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才長使英雄淚滿襟!時勢讓滿腹才華的諸葛亮沒辦法。
況且,我們知道,直到唐以後,士族勢力才逐漸消亡。那時,正處反動的士族勢力猖狂的時候,諸葛亮盡管雄才偉略,但是擋不住這股逆流。(註:曹操和孫權也曾努力消除士族勢力,但是沒成功,卻成為士族勢力的維護者)
再者,諸葛亮極大的促進了西蜀的文化。經濟建設。似的西蜀數百年後,人才輩出,文星璀璨,產生了如蘇東坡、李白等大文豪。經濟上人民富裕,蜀地富庶。
諸葛亮還注意搞好民族團結,「七擒孟獲",讓西南少數民族歸化漢文明。起到了融合民族,傳播漢文明的作用。
對國內,諸葛亮依法治國,獎罰分明,讓蜀國成為三國中唯一的「文明之邦」。對外,諸葛亮聯合東吳,抗擊曹魏,努力實現統一大業。
但是,諸葛亮的確有缺點。
首先,他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致使「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足可見蜀國人才嚴重斷層,後繼無人。
再者,他沒有制定選賢納士的好政策。致使好多英雄豪傑游離在政權之外。
第三,他自己本來士倡導民主、任人唯賢的。但最終走上了反面,他自己獨斷專行,不能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如,他多次伐魏,有大臣提出,多年征戰,國庫空虛,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這是多麼遠見卓識的建議,但是諸葛亮端出劉備先主,執意伐魏。結果勞民傷財,最終被司馬氏所滅。
最重要的是,他分不清指責范疇,竟然「親校薄冊」。這種小吏所作之事,一個堂堂丞相作,可見他分不清主次
J. 寫一篇關於諸葛亮的作文
在人才的成長過程中,
要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否則論你如何胸存韜略、
學富五車專,
沒有屬空間給你施展,
也是無濟於事。
諸葛亮,說他是人才,一點也不為過。但是,縱然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
在出山以前,
也就是被人們敬稱為
「
卧龍
」
人們知道他的學識、
才華,
但在那時人們眼裡,諸葛亮畢竟還是一「卧」龍,而在他出山之後,可謂是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盡顯真龍本色。
那時的亂世需要這樣一個人才,劉備又給了他一個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相比之下,屈原雖然也是滿腹才華,卻是飽受排擠,最終只能落得個自投汨羅以死的悲慘結局。他就缺少這樣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所以說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成就了他,使他的文韜武略得到了完美的施展施展。
我們說諸葛亮是人們眼中的曠世奇才,但我們更應該感悟到,一種時代造就一種人才,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所以說,我們要想像孔明先生一樣,活出自身的價值,活出自身的意義,我們就要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尋找綻放自身光彩的舞台,並學會如何適應這個時代,學會如何在舞台上展現出自己最優秀的一面,這樣我們必定會有一個光輝燦爛的人生,
成為21世紀的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