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名人看淡人生的素材
名人事跡素材十五則
柴智屏
機會只有三秒鍾
她,名牌大學畢業,卻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戲劇編劇助理的工作,卻發現整個公司除了老闆只有她一個員工。累死累活幹了三個月,只拿到一個月的工資,於是炒了老闆魷魚,開始游盪幫人寫短劇,寫電影,只要按時收到錢就好,前路茫茫,她希冀著奇跡發生。
一次機緣巧合,她應聘到電視台一個節目當了編劇。半年後,在一次製作節目時,製作人不知為什麼突然大發雷霆,說了句「不錄了」就走了。幾十個工作人員全愣在那兒不知怎麼辦,主持人看了看四周,對她說:「下面的我們自己錄吧!」
機會只有三秒鍾,三秒鍾後,她拿起了製作人丟下的耳機麥克風。那一刻,她清楚地對自己說:「這一次如果成功了,就證明你不僅是一個只會寫小劇本的小編劇,還可以是一個掌控全場的製作人,所以不能出醜!」
慢慢地,她開始做執行製作人。當時,像她那個年紀的女生能做製作人,相當罕見。
幾年後,這個小女生成了三年獲得金鍾獎的王牌製作人,接著一手製作了紅得一塌糊塗的偶像劇《流星花園》,被稱為「台灣偶像劇之母」
回首往事,柴智屏爽直地說:「機會只有三秒,就是在別人丟下耳機的時候,你能撿起它。」
分析:人們時常抱怨上帝不公,總是眷顧他人而忽略自己。但是當上帝賜予你機會的時候,你有沒有像柴智屏一樣在三秒鍾之內把握機會?如果沒有,不妨先反省下自己,錯過花期的花兒不會開放,請珍惜身邊的每一次機會。
適用話題:自信、勇氣、機會
田家炳
拿礦泉水的富翁
一位記者隨同一所受捐助的學校教師迎接一位捐助者,在機場為了解渴,大家買來礦泉水。剛喝幾口,飛機到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把手中的礦泉水扔掉。這時他們看到大富翁從飛機上走下來,手中拿著的似乎是一隻空瓶子——瓶底只有一口水。大富翁下飛機後和大家談笑風生,隨著他手的晃動,礦泉水發出輕微的聲音,直到他坐上前來接他的車子,還沒有扔掉瓶子。車里有水,有人就遞給他一瓶,可他擺擺事實手,直到喝完那瓶中剩下的最後一口水,才放下瓶子,接過滿瓶的礦泉水。這位大富翁就是香港知名實業家、慈善家田家炳。20年來為慈善事來捐款10億元人民幣。
分析:修養不關乎身份地位,無論貧富。即使是賣報的老頭,他的修養也可以使他比一般人都高大;而田家炳先生,他除了愛心之外,更讓人感動的是他連一瓶礦泉水也不願浪費。
適用話題:修養、行為、高尚、節約與浪費
② 看重過程,看淡結果的作文素材
經典素材
美國的愚公故事
(漫長過程締造偉大結果)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當今,美國南達科他州也出現了一位「愚公」,他要把一座高183米的山變為世界最大的雕像。這雖然是為了實現一些印第安人的夢想,卻使這位波裔美國雕塑家科爾切克·索奧爾考斯基發展了極為龐大的家族事業。
科爾切克曾協助拉什莫爾山總統紀念像的雕塑工作,後來印第安人領袖要求他創作一尊19世紀蘇語印第安族長「馬迷」騎馬的塑像,科爾切克答應了,當時他的口袋裡只有174美元及幾支炸葯,時為1948年。 科爾切克婚後有10個子女,後來又添了18個孫兒,他的財產亦發展至500萬美元及大量炸葯。72歲的科爾切克1982年逝世後,他的家族繼承了他的事業。7歲已開始協助父親炸石的卡西米爾表示,他的4個子女會像他一樣,繼續在「馬迷」山完成雕刻工程。
卡西米爾監督雕像工程進展,其弟邁克在山區伐木,亞當管理家場,妹妹莫妮克負責度量計算炸去及削去的位置,安管理印第安博物館,瑪麗嘉為紀念品店製作畫及雕塑,傑特維嘉管理餐廳,唐管理一切征詢郵件,而科爾切克的63歲遺孀魯絲則負責整個企業的運作。雕像紀念人物「馬迷」在33歲時被謀殺,而他的雕像工程已進行了40多年,比他的壽命還長,但現在還只能看到雕像的雛形。 素質教育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教育要重視過程)
素質教育重在過程而不完全在於結果,即主要不著眼於學什麼內容,而是怎樣學習、消化、理解並運用這些知識,形成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這里,不能局限於、停滯於學會某些知識,要讓學生明白和把握的,是與這一個個結果和一類類事實密切相關的完整過程,並思考和探索這個過程。這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實際上展現給學生的科學作為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種鮮活的、動態的自然、社會如何運動的行為的過程。這就絕不是應試教育的那種僵化、靜止的知識傳授。
素質教育過程,是情境的、愉快的、過程性的,淡化結果,給學生留有討論的空間和思考的時間,激發、培養學生關注這個過程的濃厚興趣和足夠的好奇心,讓學生去發現造成某一結果的過程這個現實。這樣的素質教育所要做的,無論是怎樣的內容組合,都緊緊抓住過程。如
思想素質教育讓學生弄明白究竟怎樣做人,身心素質讓學生學會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學生有能力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綜合文化底蘊,這樣,知識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
由知識上升為能力和素質,在學生身上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有潛力、有能力、有素質靠自己的力量長大和生存,謀求發展和有利於社會。 啟功先生「文革」中一事 (把苦難看成人生的一段過程)
啟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文物鑒賞家、文獻學家、教育家。啟老已年過九旬,但精神依然矍鑠,言談之間充滿樂觀豁達的精神。他回憶起自己50多歲時處於勞改之中,妻子亡故,生活極度艱難,自己為自己做了一則墓誌銘。但是盡管當時心境蒼涼,墓誌銘里卻還是充滿幽默。
啟功先生的學生曾向外界提及啟功先生「文革」時候掃廁所的事。那時很多文藝工作者和他一起被勞動改造。大部分人都是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啟功先生卻依然樂觀。有一次啟功先生和另一個先生打掃公共廁所,啟功先生一邊打掃一邊談論起掃廁所的方法訣竅來,另一個先生深深嘆服啟功先生做任何事情都樂在其中的精神。 掃廁所而從中總結經驗,這真是懂得重視過程的典型啊。 中醫治病的過程需要明朗化 (過程很重要)
中醫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之一。但是與西醫相比,它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還是太小了。究其不能被廣泛接受的原因,就是因為過程太晦澀。
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因此西醫在技術層面上的問題通過科普宣傳和患者的自身感受,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本來治病是應該注重結果的,但關繫到自身的生命安危時,人們也就多投入了幾分精力,不但要看結果,還要看過程。 這一看過程,西醫就明顯地佔有了優勢。檢測手段,復雜儀器讓患者感到滿足——現代科學技術在支撐著他;高燒不退,頻繁換葯他心裡都覺得踏實。因為他明白高燒是由病毒和細菌引起的,而不同的葯是針對不同的菌群,細菌也具有耐葯性,新葯會殺滅耐葯菌群,病毒還會變異,等等,不一而足。
看中醫治病的過程就非常的難,難以科普宣傳,難以讓外行明了。而且簡單的診病手段也讓患者感到忐忑不安。你能讓一個接受過現代科技教育的人接受陰陽五行嗎?你能讓一個普通患者明白脈象的浮滑沉澀?我曾在醫院里聽一患者問醫生:中醫怎樣消炎?醫生回答:中醫沒有這個概念,比較相近的是清熱。醫生的回答應該說也沒有錯,可這樣的解釋患者是難以接受的。
所以,在向世界推廣的過程中,我們的中醫應該有一些調整,讓過程變得明朗一些,便於理解一些。
愛迪生的發明過程
(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個過程) 愛迪生為了研製燈絲,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研製蓄電池整整花了9年的時間,試驗了9000多種材料,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最後連他最好的助手也都堅持不下去了,但是他卻堅忍不拔,毫不動搖,終於獲得了成功。他的每項發明都有一個艱辛的、充滿心血和汗水的過程。 他除了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試驗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敢於面對漫長艱辛過程的精神。 傑出作品的形成過程 (過程是一種苦澀的歷練)
歷史上的著名作品,大多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創作過程。
西漢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8年。西晉左思寫《三都賦》,寫了10年。宋代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前後共用了19年。明代的李時珍寫《本草綱目》,共花了30年。清代的孔尚任寫《桃花扇》,前後花了15年,易稿5次。清代的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10年,前後增刪5次。
顯微鏡之父列文·虎克的故事 (過程可以多樣化)
條條大路通羅馬,追尋成功的過程是多種多樣的,事在人為,關鍵是選擇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去走。經過不懈的努力過程,一定會有一個滿意的結果。
發明顯微鏡從而發現細菌的列文·虎克在青少年時代,由於家境不好,中途就輟學了,在荷蘭一個市政府做看門人。
他沒有受過系統的自然科學教育,但他對生物學非常感興趣。他喜歡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花鳥蟲魚。他覺得生物世界奧妙無窮,有一種巨大的魅力讓他著迷。在這種興趣的引導下,他長期鑽研,1665年,列文·虎克研製出了一台顯微鏡,對他來說,這無異於如虎添翼,彷彿有了一張走向微觀世界的通行證。列文·虎克用顯微鏡觀察一些肉眼很難看清楚的東西,比如蒼蠅的翅膀、蜘蛛的腳爪、羊毛的纖維。微觀世界的精彩令他興奮不已,他不停地觀察,不停地記錄。
1673年,他將觀察記錄材料整理成《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皮膚、肉類以及蜜蜂和其他蟲類的若干記錄》一文,寄給英國皇家學會。這篇文章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承認。許多人對文章中的內容抱懷疑態度。因為文中所述的微觀世界誰也沒有見過。列文·虎克並不氣餒。他想只有更有力的證據,才能掃除權威們的偏見。他繼續用顯微鏡觀察各種動植物。並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細菌。
1680年,列文·虎克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這是對他20年來刻苦鑽研的最好褒獎。 發現煤氣的過程
(成功的過程是多樣的)
今天,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人們已經普遍使用煤氣作為能源。把煤變成煤氣的實現,給人類帶來了諸多的方便。與此同時,人類也將永遠記住煤氣的發現者,英國化學家威廉·梅爾道克。
威廉·梅爾道克小時候有一天,在山坡上挖到一些頁岩。當地人都知道,這種石頭可以用火點著。然而,小梅爾道克突發奇想,把這塊石頭帶回了家。之後,他找來一個水壺,把頁岩放進壺里,然後給水壺加熱。
「把它加熱後,會變成什麼呢?還能點著嗎?」小梅爾道克邊想邊認真觀察水壺里的變化。 過了一會兒,水壺嘴裡開始向外冒出氣體。小梅爾道克打開了壺蓋,然後劃了一根火柴,想看看頁岩還能不能點著。沒想到燃燒的火柴剛一伸到水壺上面,火焰就猛地往上躥了起來,氣體燃燒了!
20年以後,1792年的一天,梅爾道克在研究煤礦物質時,想起了童年時代玩煤的游戲。他想:「能使火焰突然躥高,說明氣體燃燒了。這種氣體也許有些利用價值。」就這樣,人類運用煤氣的時代開始了。 吳士宏:從小護士到董事長 (成長的過程)
③ 關於輸贏的句子
作家楊大俠表示,看淡輸贏贏得人生
爭來爭去,輸了如何,贏了又如何,凡是弄丟內心情的事情,都是容輸了。輸贏不是絕對的,而是一種心態。當你可以看淡輸贏,就真正贏得了人生。有的人很窮,但是活得很快樂,也就是這個道理。
④ 看淡輸贏的事例、論據
你現在能這樣感慨,很好戒了吧這樣下去沒有價值的可能現在一時也戒不了慢慢來。
⑤ 看淡名聲作文800字給些素材也好
呢?坐在白雲上,純真地看一切浮塵……
或許,我們還不夠成熟,不懂得父母的做人之道。或許,大人也是因世事而如此,迫不得已。或許,我們把一切事情看得太重了,導致我們自己有這樣的想法。或許,我們九零後是常常追求著真實,想做一個不虛偽的孩子。呵呵,眾多或許,僅是我個人的看法罷了。
重男輕女,是從古至今就有的思想。直到現在,仍然還有,不過程度沒有像以前那麼深而已,也很少表現在外面。有的是,心裡有著這么一個思想,卻因世事所迫,不敢直白地表現出來。有的是,心裡有著這么一個想法,而行動上恰恰又流露出來了。對於以上兩種,我更反感前者。我認為,那樣的人是虛偽的,經常是面前一套,背後又一套的雙面人。這樣讓人提心吊膽,時時保持警惕心。而後者呢?雖然跟上者的思想相似卑鄙,但她起碼做到了真實!
我們九零後喜歡真真實實,討厭虛偽。我們九零後有點倔強,比較聽不進去意見。我們九零後很在意一些東西,害怕失去,我們九零後,總是把情感隱藏得很深,很少有人讀懂我們的內心。我們九零後,常常一個人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哭。我們九零後,是經常糾結的一代啊!
也許,長大以後,自己也會像今天自己所述的那麼地虛偽。到那時我們就會清楚的明白,自己長大了。很多時候,並不是單純為了真實,而是為了自己能夠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不會因此而被世事唾棄。生活總是那樣,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社會,很現實,不要輕易付出自己的真情感,以免被傷得累累傷痕。有些事情,我們不必太過於在意,不然會把自己弄得很累。
⑥ 有失才有得議論文素材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處於辯證之中,即「有失才有得」。
這「失」與「得」之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即「失」是因,「得」是果。捨不得「失」,就不可能有所「得」。要想有所「得」,就必須付出「失」,得失即「得失」也。不付出、不奉獻、更不願意「失」去,而企求「得」,那是投機取巧,是不勞而獲。而任何方式的投機取巧和不勞而獲,最終是要受到道德、良心甚至法律的懲罰。
在奧運賽場上,人們常羨慕和崇拜那些為國爭光的運動健兒們,感慨他們讓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讓<<義勇軍進行曲>>一次次響徹在異國他鄉或自家的國土上,那種為國爭光,萬丈豪情的情景,這是多麼讓人激動和自豪的時刻!可你曾知道,這台上一分鍾,台下卻是十年功!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和努力。與此同時,國家為培養出優秀運動員,在人力、物力、財力等諸多方面的付出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果,運動員不願付出,國家也捨不得這些,能有現在這輝煌的成績嗎?也就是說,一個奧運冠軍的產生,是建立在雄厚的經濟實力、科學的訓練方法和自己刻苦的努力等大量的付出之上的。如果捨不得這些,那麼,其結果只能是一無所得。
「得」建立在「失」的基礎之上,但「得」的獲取還與多種因素有關,有「失」並不一定有「得」,而不「失」就一定不會有「得」。如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都進行了長時間的高強度的訓練,在他們身上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就有所「失」,但賽場上的獎牌只有三枚,冠軍卻只有一個,絕大多數運動員與奧運冠軍甚至與獎牌無緣,如果運動員不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捨不得「失」,則肯定拿不到獎牌,更不可能拿到金牌。
得失得失,有失才有得,有失不一定有得,那就要看淡人生,心平氣和地對待「失」與「得」,就要學徐志摩那首詩里的一句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能否舍棄人生道路上那些必要舍棄的東西,這也許就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是否具有自克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准。因為只有當一個人能夠冷靜而准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能夠理性,客觀地規劃自己的理想與生活的時候,他才敢舍棄,舍棄也是自然的規律,舍棄是生存的一種方式,舍棄也是勇敢者的行為。一個人,如果不能舍棄陳舊的陋習,如何能更新、進步?佛學上說:「舍迷入悟,舍小獲大,舍妄歸真,舍虛由實」,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失去」,不失去,如何成佛?
辯證唯物論也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處在矛盾的對立體中,真所謂有失才有得,有失必有得。當你失去了某一種東西,也許你就能得到了另一種東西。當你付出了代價,失去了財物,幫助了別人,也許你就會體會到了快樂,感受了幸福。
總之,有失有得,微妙無窮。人要能學會了「失」,能將金錢、財物、知識、技能,舍其給別人,那你必然會得到比金錢、財物、知識、技能更這貴重的東西。舍給別人好的,你就會得到更多更好的,捨去其壞的,也會得到好的,當我們把煩惱,悲傷與痛苦及妄想都舍棄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另一番境界,懂得失去、舍棄的人往往會有更大的收獲。
⑦ 面對挫折不放棄的事例
1、克里斯蒂·布朗 愛爾蘭作家克里斯蒂.布朗(Christy Brown,1932-1981),命運對布朗來說是殘內酷的,他剛出生容不久便患嚴重的大腦癱瘓症,他的腦部控制肌肉的神經受損,因此手臂扭曲軟弱,如果沒有外力支撐,便無法坐、也無法爬。 他耳聰目明、能思考,可是自己的想法卻無法傳達給別人知道,他還沒有來得及領略人世的美好,便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求醫無效,一直到5歲,小布朗還不會說話,頭部、身軀、四肢都不能活動。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定了,小布朗將在痛苦中度過一輩子。 在21歲那年,布朗的第一部自傳體小說《我的左腳》問世了。10年後,布朗的又一部小說《生不逢時》問世
⑧ 關於名人看淡人生的素材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回首滄桑,不禁感嘆:三十未立,四十猶惑,現在還碌碌無為,該順應天命了。人生苦短,歲月無情,命運已定,萬事皆休應該收心斂性,淡定從容去面對生活,看淡人生。
⑨ 輸贏看淡的七言絕句
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2、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桃花庵歌》
明代:唐寅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
不願鞠躬車馬前,但願老死花酒間。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世人笑我忒風顛,我咲世人看不穿。
記得五陵豪傑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譯文:
桃花塢里有桃花庵,桃花庵下有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了桃樹,又折下桃花枝去抵酒錢。
酒醒了也只是坐在桃花前,喝醉了就要在桃花下睡覺。
日復一日的在桃花旁,年復一年的酒醉又酒醒。
不願意在華貴的車馬前彎腰屈從,只希望在賞花飲酒中度日死去。
車馬奔波是富貴人的樂趣所在,而無財的人追尋的是酒盞和花枝。
如果將富貴和貧賤相比,那是天壤之別。
如果將清貧的生活與車馬勞頓的生活相比,他們得到的是奔波之苦,我得到的是閑適之樂。
世間的人笑我太瘋癲了,我笑他們都太膚淺。
還記得五陵豪傑的墓前沒有花也沒有酒,如今都被鋤作了田地。
3、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乙亥雜詩之一》
清代:龔自珍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