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講文明作文的題目
''講文明禮貌''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文明、進步的表現。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一向被人們稱作禮貌待人的楷模。有一次,周總理請一位姓朱的理發師傅給他刮臉,剛刮到一半,周總理忽然咳嗽了一聲,朱師傅沒提防,颳了個小口子,朱師傅心裡一陣緊張,忙說:「我工作沒做好,真對不起總理。」周總理微笑著寬慰他說:「怎麼能怪你呢!全怪我咳嗽沒和你打招呼。還幸虧你刀躲得快。」事後,周總理還一再向朱師傅道謝,盡力消除朱師傅的顧慮。
我們小學生從小就應該講文明,懂禮貌,語言和行為都要彬彬有禮,文雅而不粗野,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對長輩,對老師,對說話對方表示尊敬時,要稱呼「您」;請求別人做什麼或給予幫助時,要用商量的口吻說「請」;別人幫助了自己時要說「謝謝」;當別人感謝你或有事向你道謝時,要說「別客氣」或「沒關系」;當你無意中妨礙了別人或給別人添了麻煩時,要主動說「對不起」;早晨上學或路上遇到老師、同學、朋友或其他熟人時,要主動打招呼,說「您早」、「你好」;分手時互相說「再見」。說話時,態度要和藹、謙遜、文雅、親切、得體,決不可以說臟話、粗話,要堅持說普通話。
待人接物,行為舉止,都要講究文明禮貌,講究儀表儀態,無論在校內校外,都要做到不打架,不罵人,不撒野。要學會克制和謙讓,自己不對,要勇於自我批評;別人不對,要能原諒別人的過失;當別人對自己表示歉意時,更不能得理不讓人。
到他人房間要先敲門,經允許再進入。擅自進入別人房間,是魯莽是行為。任何人在工作、學習時都需要專心專意,因此要盡量避免去打擾別人,當別人正在休息時,尤其是睡著了的時候,更要盡量避免打擾別人、影響別人。
學習與禮貌
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禮儀大邦。自古以來就倡導「禮治」,將禮儀謙恥作為立國之本。文明禮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由禮儀所體現出來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像給老幼病殘讓座,像幫助盲人過馬路,再比如送迷路的小朋友回家,這是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也正是因為這些小事,才能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才足以證明中國是個名副其實的禮儀之邦。
在學校一次次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的活動中,我們不斷加深了對文明禮儀的理解。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該遵守一定的文明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尊敬他人,是人際交往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也是禮儀的核心。敬人的原則,就是要求在運用禮儀時,務必將對交往對象的恭敬與重視放在首位,切勿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二是自律的原則。自律,就是要克己,慎重;就是要在運用禮儀時,積極主動,自覺自願,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允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也不能人前人後不一樣,生人熟人面前不相同。三是適度的原則。運用禮儀,與做其他事情一樣,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應當牢記過猶不及。所謂適度,就是要求在運用禮儀時,既要掌握普遍規律,又要針對具體情況,認真得體,掌握分寸,不能做得過了頭,也不能做得不到位。四是真誠的原則。應用禮儀,必須誠心誠意,待人以誠。這樣去做,待人友好與敬意才易於為他人所接受。不允許在運用禮儀時逢場作戲,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投機取巧,做假騙人,這就是真誠的原則的含義。
現在全社會都在提倡學、用文明禮儀,文明禮儀活動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演講、作文、漫畫、徵文、專刊等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也在不斷開展,在社會、家庭、校園都涌現出許多文明禮儀的標兵。但在這與此同時,也讓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國家全社會都在提倡學習文明禮儀,運用文明禮儀,各行各業都在開展文明禮儀活動。然而,為什麼在不斷的倡導學習中,仍然有許多非文明禮儀的行為發生?是我們倡導的力度不夠?還是我們的意識有問題呢?所以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尤其是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更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
我們學習文明禮儀,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我們的行動上。管住自己的嘴,不說臟話,管住自己的手,不亂扔垃圾。人人樹立起「文明禮儀,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意識。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做起,把文明禮儀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讓文明禮儀真正伴隨我們成長。
⑵ 文明的對話作文七百字
「正月里來是新年哎,大年初一頭一天哎。」又迎來了新的一年,大街上熱熱鬧鬧,人們都忙著過大年,購年貨、貼春聯。一切都喜氣洋洋,二零壹壹年就要來到了。
我也和家人去爺爺家過年。我坐在車里看著窗外,人們都忙個不停,春節的年味我好像已經聞到了。看著窗外,映入我眼簾的一幕,讓我更加的感受到年味十足,工人叔叔正在加班加點的在高空工作台上掛紅燈籠。街的二旁全是紅紅的燈籠,漂亮極了,我不禁贊嘆「太美了」,紅紅的燈籠把冬天單調的城市點綴的十分艷麗。晚上街上亮了燈,夜晚紅紅燈籠就像過年時媽媽塗的紅紅亮亮的口紅,好漂亮。
紅燈籠給大家帶來喜氣,紅燈籠讓我們感受到年的氣息,紅燈籠讓膠南這座城市美不勝收。可大年的第一天,我們去叔叔家拜年的路上,確看到了一幕不文明的行為,只見路邊三位青年的叔叔,拿著長長的桿子站在腳踏三輪車上,正在挑掛在路燈上的紅燈籠,遠遠望去已經有不少燈籠被挑下來了,還有不少燈籠在挑時已經弄壞了,我和家人都停下了腳步,有一位大伯也站在一邊,我心想:這些不文明的人,市政府是為了我們膠南新的一年有個新氣象,才准備了紅燈籠,也不是為你們某個人准備的,太不道德了。這時看到他們不文明行為的人們多了起來,大家都用異樣的目光注視他們。站在一旁的大伯大聲說:「小夥子,它們值幾個錢哪?回家好好過年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幾個叔叔不好意思的拿著工具,騎上腳踏車,灰溜溜地走了。
我心裡想著大伯的話,我們每個人都要像大伯一樣,敢於跟不文明行為說「NO」,這件小事告訴我們和諧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要去維護,美麗的城市要有文明的人才會更美麗,我要做個文明的新世紀少年。一份努力遠遠是不足的,共同努力才能創造奇跡。讓我們用文明說話,讓我們用文明做事。
⑶ 急求關於文明的作文,開頭結尾題目要出彩!!!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麵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起來了么。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自己看著刪減點吧
⑷ 有關文明的作文好題目
文明在於行動
⑸ 對話形式的關於文明禮儀的作文
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校園里,文明禮儀隨處可見。比如:在學校里,如果內把同學或老師容撞到的話,都應該說一聲「對不起!」,才能走開。同學之間要相互團結,友愛,不能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情而爭吵不休。同學有困難時要幫忙,不能坐視不管;在家裡,要尊敬長輩,父母交給自己的任務要立即完成,不能拖拖拉拉,更不能推脫,如果自己實在放不下手上的事,應向父母交代清楚,不能向父母大吼大叫。如果想尋求父母的幫助,必須要用上「請」這個字眼,這樣能顯得自己十分有禮貌,很懂事;在其他公共場合,更要講文明禮儀了,如果有人問你問題的話,自己確實不知道,應該說「實在對不起,我不知道。」就行了,但是不能說「我怎麼曉得,你去問別人噻,你好煩人。」這樣會讓人覺得你沒有禮貌,你在別人的心目中會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
⑹ 有關文明的作文題目 文明怎麼起作文題目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
⑺ 話題為"文明"的作文題目,精闢一點的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而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文明禮儀處處可見,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所以我們要把文明禮儀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
首先,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從儀容儀表說,要求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從儀態舉止說,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優美的站姿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其次,注意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宿舍、影劇院等場所的禮儀,還有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等方面。校園禮儀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升旗儀式,最為庄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更顯得鮮艷。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
第三,我們要謙恭禮讓。謙恭禮讓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謙虛的態度,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懂得禮貌,謙恭禮讓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謙恭禮讓能與別人友好相處,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友誼和幫助,「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四歲的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卻吃小的。這正說明雖然年幼但禮儀卻不短缺。
還有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多互相理解、寬容待人……
「以和為善」「平易近人」「舉案齊眉」「讓棗推梨」「賓至如歸」都說明了禮貌原則。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儀開始的。到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要求人們講文明禮貌。文明禮儀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而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們國家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文明禮貌已經成為投資環境、國家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講文明、講禮儀,需要的是人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我們有義務去幫助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學習文明、實踐文明。因為我們今天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文明的國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學家歌德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⑻ 請以"對話"為題目寫一篇作文兒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與歷史對話,想寫詩,一紙鋪開春秋戰國的千軍萬馬,一筆浸染秦皇漢武的烏發濃眉。想繼續屈原「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美好理想;想實現「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偉大抱負;體會「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憤慨與無奈,感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與凄涼;刻畫大元帝國的錚錚鐵騎、成吉思汗手中那把拉滿弦的如月彎弓。
我還要用詩句來形容拿破崙的威武、大衛的彪悍,贊美為解放黑奴獻身的林肯……
與歷史對話,想唱歌。應和著余伯牙和鍾子期那曲《高山流水》的裊裊餘音,歌頌孟母夜半穿針以縫遊子身上衣的母愛,詠唱管鮑之交的深情厚誼,輕吟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纏綿思語……親情至善,懷念那陽光般的溫暖;友情至真,珍藏那千金難買的忠誠;愛情至美,用心品味那分甘甜,細心呵護那分溫存。
為科學殷勤奉獻一生的愛因斯坦,淡薄名利的居里夫人,愛無國界的白衣天使南丁格爾,以及在波蘭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下跪的德國總理勃蘭特……他們也是我歌唱的對象,也讓我深感驕傲。
與歷史對話,想喝酒。與陶淵明同醉於一處籬落,賞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致,或悄然入夢去尋找沒有世俗紛擾的桃花源,繼續一段縹緲又美妙的經歷;與范仲淹同醉於岳陽樓,把酒臨風,領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偉岸傲然,爾後敞襟大笑;與李白同醉於太湖之上,杯中酒太白,舷外水也清,卻又怕「借酒銷愁愁更愁」……東坡有雲,「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唯願那千回百轉的愁緒化為一縷清風,飄去瑤台;化為滔滔江水,奔流入海。
而與顧城同醉,學會的是另一種信念,「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尋找光明。」
與歷史對話,想奔跑。沿著長城從嘉峪關向山海關狂奔,跑過「秦時明月漢時關」,跑盡「八千里路雲和月」,懷揣我國勞動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踏一路星辰,灑一路汗水,從上古跑到今天;沿著京杭運河從古時餘杭向今朝北京狂奔,帶著歷史的滄桑,踩著歷史的腳印,一路向北;沿著奧林匹斯山斗折的山路從宙斯的神宇向希臘體育廣場狂奔,高舉希望的聖火;沿著底格里斯河綿延的流徑從巴比倫文化向世界文化殿堂的大門狂奔,追逐文明的腳步。
與歷史對話,方知人類文明史的源遠流長;
與歷史對話,方悟生命的長度有限,而寬度無限;
與歷史對話,放感我們中華兒女任重道遠。須以史為鏡,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
二月的春風,撫摸歲月的額頭;二月的春風,譜寫歷史的篇章。
站在時代的腳尖上,我與歷史對話,我與未來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