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老規矩為題的800字議論文
提到「老規矩」,現代的年輕人都會嗤之以鼻,認為那都是陳舊的東西,沒有一點實際的用處。所以當今社會里,「老規矩」正在不知不覺地消失,被我們漸漸淡忘。但「老規矩」其實並不是迂腐無用的「老古董」,而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每一條規矩都是無數人的生活經驗總結得出的,裡面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哲學道理,並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兩句話。比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這就是一種最基本的禮節,是一種尊敬長輩的表現,也是為了不讓長輩擔心自己出什麼事情。比如去別人家做客時不要隨便動別人家的東西,也是從小就要讓小孩子懂得的禮儀。現在的小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都被爸媽寵著,要什麼就給什麼。所以去別人家串門的時候,就經常會翻主人家的東西,好像是在自己家一樣。主人礙於面子肯定不會說孩子,但心裡肯定會覺得這個小孩不懂事,同時也會覺得家長不會教育孩子。
老人經常跟我們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是要求我們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姿態,做到舉止端莊、優雅,同時也告誡我們做人要正直。現在的小孩子很小開始就有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就是因為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韓國,也有很多「老規矩」。比如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長輩開始吃飯後,晚輩才能開始.這是表達尊敬的一種方式。但是如今一些家庭中,小孩先吃,吃最好的,這一類現象也越來越多,完全沒有了「長幼有序」的觀念。
再比如晚輩向長輩敬酒時,晚輩要將杯舉得低於長輩的杯子,用杯沿碰對方的杯身,不能平碰,更不能將杯舉得比對方高,否則就是失禮,晚輩還應該背臉並將雙手舉杯而飲。現在的職場當中,下級向上級敬酒的時候也需要遵守這些禮儀。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這些「老規矩」看起來麻煩死板,但它們蘊藏的含義都是我們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禮儀。孔子說「不知禮,無一禮也」。雖然現在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這些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准則是不應該忘卻的,否則我們和那些不懂得什麼是禮儀的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必須承認有很多的「老規矩」看起來是有些繁瑣和死板,但這不是我們應該拋棄它們的理由。相反,我們應該開動頭腦,想想怎麼把這些「老規矩」變成這個時代的「新潮流」,讓這些寶貴的智慧繼續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
『貳』 寫一篇以餐桌上的老規矩為題的作文
全家人圍坐用餐,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吃飯坐哪就不能再換,端著碗到處跑那是要飯的;喝湯不許吸溜,吃飯不許吧嗒嘴;夾菜只許夾面前的,不許過河;家有客人,要謹記茶七、飯八、酒滿……餐桌上的這些老規矩,你還記得多少?
一番走訪的結果是,這些老規矩懂的人是越發少,不守規矩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年輕人和孩子。
孩子犯「飯規」被打掉半顆牙
講述「打掉半顆牙」的是常州的網友「不是罪」。「一個女同事家裡不允許吃飯的時候看電視、聽音樂、玩手機等等,她說,家裡第一個iPad就是因為她老公吃飯的時候玩游戲被她砸了的。」女同事的講述讓這位網友有些驚訝,上周六吃晚飯的時候她小女兒手肘撐著桌子頭朝天地啃雞翅膀,被她拿筷子打了一下嘴,打下了半顆門牙。
采訪中記者發現,孩子吃飯問題已成為很多家庭的「頭等大事」。「還吃飯規矩呢,能多吃兩口就不錯了。」對張奶奶來說,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7歲孫女吃飯。從孩子能吃飯開始,張奶奶就變著花樣給孫女燒各種好吃的,可是讓她頭疼的是,小孫女吃飯就是不香,小時候是爺爺奶奶唱歌跳舞做游戲哄著吃,現在上小學一年級了,孫女吃飯還要把大熊、小豬等毛絨玩具帶到桌上來。「她要做媽媽,喂玩具一口,她自己才吃一口,每次吃個飯,都要個把小時。
吃飯時要不要「上規矩」?
「不是罪」在發完網帖後還做了一個調查,根據投票結果,55%的網友贊成「看情況,有時候打是必要的。」這份調查共有三道問題,除了「你支持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么」之外,還有「你家吃飯時規矩多麼」和「吃飯時要不要給孩子上規矩」這兩項。93%的網友選擇「應該上規矩」,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77%的網友自曝家裡餐桌上「有規矩,但不算嚴格」。
網友「月影小賊」說,「我小時候吃飯吧唧嘴我爸都會打的……還是要有規矩啊,不然出去的話吃相多難看。」相比之下,「0歲小不丁」對於「上規矩」看得就比較淡,「只要不吃得到處是飯,噴飯,一般沒有什麼規矩,正常就行。」「丹桂姐姐」認為,看不慣了就打一頓的做法並不合適。「孩子從牙牙學語的時候就要開始養成習慣,做大人的也能輕松不少。」
餐桌上的老規矩有哪些
長幼有序 先請長輩上坐
在餐桌老規矩中特別注重長幼秩序。比如,吃飯時要讓長輩先坐,飯桌上朝南的位置是要留給長輩的,桌上的葷菜也必須先由長輩夾過,小輩才可以夾。時至今日,一些家庭在聚餐時,還能保留這樣的規矩:轉盤桌上的菜都是先轉給長輩夾過後,小輩再分享。
吃有吃相忌「吵」「挑」「剩」
市民李女士說,她牢記的「規矩」是:吃飯不要說話,不用筷子敲碗盆;坐下吃飯,身子不能扭動,不能斜著,必須端坐著,一手捧碗,一手拿筷子;不能將飯碗放在桌上,一手拿筷子就著碗吃;不能將兩肘都放在桌上撐著吃;吃飯的時候,不能一手托腮。夾菜時,不能用筷子在菜裡面翻來翻去地挑,吃飯時不能將菜、飯掉在桌上、地上,如果掉了要撿起來吃掉。碗里的飯必須吃得一粒不剩,吃完後筷子不能擱在碗上。問別人是否要添飯,不能說「要飯」。
端著碗到處跑那是要飯的
對於餐桌上的老規矩,八旬高齡的李國根能說上一大串:全家人圍坐用餐,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吃飯坐哪就不能再換,端著碗到處跑那是要飯的;喝湯不許吸溜,吃飯不許吧嗒嘴;夾菜只許夾面前的,不許過河;家有客人,要謹記茶七、飯八、酒滿……
李老說,當年因為吃飯沒有端起飯碗,沒少被父親大罵:「手斷了啊?」
主流餐桌「新規矩」:吃飯不玩手機不看電視
據介紹,老規矩逐漸被淡忘,其中有原因。以前,兒子兒媳一家都跟著父母、祖父母居住在一起,三代甚至四代同堂,一家得有七八口人甚至更多。一起生活的人多了,為維持家庭秩序,定下規矩是自然而然的事。「飯桌教育是最為嚴格的。」然而,現在的家庭規模小型化,老人獨居的越來越多,多是一家三口一起生活,年輕人對於老規矩沒老人家那麼看重,吃飯的老規矩漸漸就不成規矩了。
值得關注的是,老規矩不再,又有新規矩建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個飯,埋頭看手機像什麼樣子。」不少市民提到自家餐桌的「新規矩」時都會提到,「不看電視」、「不玩手機」是最基本的要求。
『叄』 作文老規矩800字
時代需要「老規矩」
提到「老規矩」,現代的年輕人都會嗤之以鼻,認為那都是陳舊的東西,沒有一點實際的用處。所以當今社會里,「老規矩」正在不知不覺地消失,被我們漸漸淡忘。但「老規矩」其實並不是迂腐無用的「老古董」,而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每一條規矩都是無數人的生活經驗總結得出的,裡面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哲學道理,並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兩句話。比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這就是一種最基本的禮節,是一種尊敬長輩的表現,也是為了不讓長輩擔心自己出什麼事情。比如去別人家做客時不要隨便動別人家的東西,也是從小就要讓小孩子懂得的禮儀。現在的小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都被爸媽寵著,要什麼就給什麼。所以去別人家串門的時候,就經常會翻主人家的東西,好像是在自己家一樣。主人礙於面子肯定不會說孩子,但心裡肯定會覺得這個小孩不懂事,同時也會覺得家長不會教育孩子。
老人經常跟我們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是要求我們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姿態,做到舉止端莊、優雅,同時也告誡我們做人要正直。現在的小孩子很小開始就有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就是因為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韓國,也有很多「老規矩」。比如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長輩開始吃飯後,晚輩才能開始.這是表達尊敬的一種方式。但是如今一些家庭中,小孩先吃,吃最好的,這一類現象也越來越多,完全沒有了「長幼有序」的觀念。
再比如晚輩向長輩敬酒時,晚輩要將杯舉得低於長輩的杯子,用杯沿碰對方的杯身,不能平碰,更不能將杯舉得比對方高,否則就是失禮,晚輩還應該背臉並將雙手舉杯而飲。現在的職場當中,下級向上級敬酒的時候也需要遵守這些禮儀。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這些「老規矩」看起來麻煩死板,但它們蘊藏的含義都是我們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禮儀。孔子說「不知禮,無一禮也」。雖然現在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這些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准則是不應該忘卻的,否則我們和那些不懂得什麼是禮儀的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必須承認有很多的「老規矩」看起來是有些繁瑣和死板,但這不是我們應該拋棄它們的理由。相反,我們應該開動頭腦,想想怎麼把這些「老規矩」變成這個時代的「新潮流」,讓這些寶貴的智慧繼續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
『肆』 以老規矩為話題的作文
「規矩可以不遵守,但不可以被毀滅。」
在這兒,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老規矩造就了特殊的北京人。郭德綱在微博中羅列的北京老規矩有:闔家坐在一起吃飯,座位次要長幼有序。若是家中得寵的小孩子可以挨著長輩,但是不許亂了次序。開始吃飯,便不許端著碗到處跑——那是乞丐的行為。形容不整是家教不嚴的體現。可見,規矩是體現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家族的教養和人文素質傳承之道。
老規矩是對文化的堅持。在很大程度上,它孕育了文化,浸潤了文化。我一直記得一次在擺餐桌的時候,順手將筷子插在了米飯上。母親因此而狠狠教訓了我。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極大的不吉利。因為這使整一碗飯像是香爐,更是犯人臨刑的辭陽飯。看似有些迷信的老規矩,卻體現了人們對生死的敬畏與講究。
『伍』 以老規矩為話題的議論文
擬人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作用:把回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答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如: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誇張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類別特點例句擴大誇張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縮小誇張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隻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超前誇張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她還沒有端酒杯,就醉了。
『陸』 以《北京老規矩》為題寫一篇作文
北京老規矩
老北京的確有許多老規矩,比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見生人打招呼用「請」「您」「對不起」「稍候」等謙詞敬語。隨著時代的前進,這些規矩年齡越來越大,越來越老。他們會不會死,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我認為,他們不會死,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在新時代具有特殊意義。
首先,北京老規矩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北京老規矩多為謙詞敬語,也有一些是行為約束。無論是說話,還是行為,都是中國人言行舉止的形態,也是人類文明的外在形態之一,怎麼能不要呢?其次,北京老規矩並非如有些人所說是對人性的壓抑,對人自由的束縛。從我們知道的一些老規矩來看,絕大部分老規矩僅僅是對人社交場合言行的約束,不包括對某些特定場合,比如男女私密空間或兄弟姐妹之間的要求。總的說,老規矩屬於社交禮儀范疇,並不太多涉及私人空間。難道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不應該有必要的禮儀嗎?第三,老規矩經過千百年來無數人的錘煉,經過幾十代人傳承而未被淘汰,足以說明其生命力,為什麼要消失在我們這一代呢?
老規矩所以有被淡忘之勢,所以今天又被重新提起,不說歷史原因,就看我們周邊的現實吧,足以說明老規矩有多麼寶貴,足以說明人們多希望它回來。以我自己近年來的經歷看,我就經常遇到陌生人愣突突的發問和冷冰冰的咨詢,甚至連起碼的問候語、抱歉話以及謙恭之態都沒有。最近在參加語言大會期間,被不禮貌的語言對待,還不要緊;善意的提醒後竟被更不禮貌的語言,包括一些大人而包圍,這可怎麼得了啊!我並不是讓這些孩子們用北京老規矩待我,而是用起碼的謙詞敬語。比如,你好(當然說您好更好),對不起、請稍候和謝謝等等。更可怕的是,對這樣一件本來無關緊要、提個醒兒而已的事情卻招來一所大學個 別老師和學生們的莫名奇妙的攻擊,有說我們如何辛苦,有說南方人不懂北京話里的「您」,有說無錄像無真相,甚至有人冷嘲熱諷的說還是請你回北京講老規矩去吧,更有甚者,伴以各種人身攻擊和謾罵侮辱之言,太可怕了。
老規矩始自老北京,但其內涵和骨髓是文明修養禮貌待人,這一點應當是作為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的中國以及每一個中國人的必備。換言之,老規矩應當發揚光大,應當是更多人的規矩。俗話說,無規矩何以成方圓?十三億人生活在一塊土地上,怎麼能沒有一點規矩呢?如若無規矩,豈不亂成一片,回到原始社會了嗎?!
老規矩不老,也不會老。在新的時代,老規矩還會被注入新的血液,煥發出新的青春光彩。
『柒』 中國老規矩800字作文
文章作者:匿名 | 高三 2016-02-02 22:55:13
老規矩往往讓人想到舊社會束縛人們思想與行為的封建禮教,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如「出門回家要跟長輩打招呼」等是教育人們要有尊敬長輩的美德;而「忠厚傳世,勤儉持家」,則是對為人處世以及持家之道的一種要求。這些老規矩,曾影響了一輩又一輩的北京人。近日,這些久被遺忘的老規矩被人重新提起並引發一片熱議,追溯根源還在於老規矩在新時代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
作為一定時代文化影響下的行為准則,老規矩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化精髓。這其中,有的則是值得人們去遵守、傳承的文化精華,對人們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個人成長離不開這些老規矩。老規矩其實就是家規、家教的一種形式,它大多關乎個人修養和純正家風,特別是傳統禮儀和人際交往。耳濡目染,個人素養得以提升,社會規范實現傳承。歷史上,一些注重家風家教和傳統優秀價值觀教育的詩書家族,往往後代人才輩出,留下一段段傳奇。曾國藩家族即是一例。《曾國藩家書》諄諄告誡後輩言行舉止、修身立德等為人處世之道,這些把老規矩和個人經驗融合而成的傳統家教慢慢內化為曾氏子孫心中的行為准則,其後代名人輩出。讀《南渡北歸》,尤為曾氏後人貴族氣質和卓越成就而唏噓。
當下中國需要這些老規矩。不可否認,快速發展的當代中國出現了毒奶粉、中國式過馬路等令人齒寒的道德滑坡現象。僅僅靠法治解決問題顯然是治標之策,社會細胞的改良才是根本,這當然離不開依然有生命力的老規矩。基本道德規范的老規矩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揚棄之義在於傳承精華。這些老規矩的代際傳承必然造就一個個優秀的個體和家庭,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若干年後,後人眼中,哪些老規矩是我們傳承的,哪些老規矩是我們改進的,哪些老規矩是我們創造的。老規矩不能老去,我們必須在當下或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發展、創造,為後代留下優良的文化傳統。
據《紐約時報》揭秘,奧巴馬夫人米歇爾為女兒定了幾條家規,她的兩個女兒在出席各種場合中舉止顯得格外端莊得體。假如幾百年後,奧巴馬家族慢慢形成一些規矩,後人品行高潔,卓有建樹,那麼這些家規或許會從家庭的老規矩變成後人眼中頗有價值的社會老規矩。我們需要反思,若干年後有沒有我們這個時代留下的老規矩。
老規矩不能老去,從你我做起吧!
『捌』 以老規矩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在規矩中生活,從規矩中突破
觀望蒼穹,北雁南飛,定成一字人字,有規有矩,因此能抵南而禦寒;察看後土,行蟻繁雜,定各蟻嚴格分工,有規有矩,因而化渺為強力。因此,有規有矩方可成大方圓也。(修改後,標題醒目,開篇形象鮮明且富於感情。)
規矩能使團體更加團結。
三國時期,曹操有次帶兵打仗,駐扎在一個鄉村中。他命令士兵們不準去踐踏莊稼,否則按軍法處置。不料他的馬突然受驚,跑到了田地里,踩壞了一大片莊稼。曹操二話不說,當場削掉了自己的頭發,士兵們大為震驚,從此軍隊里更加團結。試想若沒有這條規矩,大家都能踐踏田地,不但百姓會有所不服,曹操的威嚴也無從體現。最後這個團結就像沒有凝聚力的一盤散沙,很容易被顛覆。我們的班級也是一樣,若沒有班規,校規束縛我們的言行舉止,我們就會像脫疆的野馬般橫沖直撞,任意妄為,這樣的一個混亂的團體,後果不堪設想。(更換不恰當的材料,使內容更符合題意。)
規矩能使世界更加有序。(調整分論點的表述方式,使文章的思路更清晰,結構更嚴謹。)
紅燈停,綠燈行。這是自小便知道的道理,就是因為人們有種潛移默化的這種思想,按照這樣的形式過馬路,交通才會如此通暢。殊不知,這就是規矩,若沒有它,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交通系統早已經癱瘓了。還有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下樓梯靠右行,垃圾要分類放,公共汽車前門上後門下,遇事要排隊……這些平時我們潛意識里就會做的事,其實就是規矩啊,規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也習慣生活在規矩中,因此我們的生活並沒有混亂,反而更有序。(增加正面表述的論據,充實文章,使段內形成正反對比的結構,加強論證的力度。)近日,某省內一家家樂福超市中發生了一嚴重的踩踏人致死的事故,造成了三死十幾傷的嚴重後果。這起事故是商家的經營模式違反國家法規,舉行限時優惠活動而引起的。如果每個人都漠視社會的道德規范和國家的法規,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沒有了規矩,社會將失去平衡。
我們在規矩中生活,也要從規矩中突破。盡管規矩約束我們的行為,維持社會的穩定,但有些時候如果墨守成規,我們的社會就有可能停滯不前。(利落過渡,辯證分析「規矩」,使用新材料,突破原有思路。)
過時的規矩需要突破,從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百日維新運動的首領之一梁啟超,關注西學,對國外民風民俗有一定的了解。他發現中國的女人還在裹小腳,我們的社會還宣揚三從四德,男尊女卑。於是他便大力引進西方文化,並首先讓自己的女兒停止遵循那些陳規陋俗,經過他的努力,中國人的思想有所解放,女性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試想若沒有人敢打破這些束縛人發展和自由生活的陋規,中國會有進步嗎?
無規矩不成方圓。有規有矩,可成大方圓也!我們在規矩中生活,但也不能一味堅持陳舊的規矩,要學會突破規矩,這才是我們對它應有的態度。
『玖』 以 老規矩 為話題的1000字作文
「規矩可以不遵守,但不可以被毀滅。」
在這兒,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老規矩造就了特殊的北京人。郭德綱在微博中羅列的北京老規矩有:闔家坐在一起吃飯,座位次要長幼有序。若是家中得寵的小孩子可以挨著長輩,但是不許亂了次序。開始吃飯,便不許端著碗到處跑——那是乞丐的行為。形容不整是家教不嚴的體現。可見,規矩是體現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家族的教養和人文素質傳承之道。
老規矩是對文化的堅持。在很大程度上,它孕育了文化,浸潤了文化。我一直記得一次在擺餐桌的時候,順手將筷子插在了米飯上。母親因此而狠狠教訓了我。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極大的不吉利。因為這使整一碗飯像是香爐,更是犯人臨刑的辭陽飯。看似有些迷信的老規矩,卻體現了人們對生死的敬畏與講究。
規矩是中華文明流傳千年的源流之一,如今很多年輕的家長已經不再在乎這些了。飯店裡時常有孩子歡跑的身影,家長們往往是端了碗在後面追。甚至很多溺愛孫輩的老人亦不再講究規矩。宴時座次早已沒了順序,孩子獲得了第二寶座。老規矩曾經體現的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的傳統已經不見了。
2013年底新聞聯播推出了家規系列的采訪,引發許多熱議。北京是全國使用「您」字最多的城市。北京人有爽利而大方的特點,正是源自於這老規矩。無論是對一言一行的約束,還是對內心的教養,規矩起到了約束人們一言一行的作用,由此才產生了行為上的文明,產生了法制和禮教。
時代發展,文化的沖擊加速規矩的流失,規矩背後的文化也在被人遺忘。新的文化快速銷蝕著傳統文化。人們以所謂自由忽視了老規矩,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沒有了規矩。然而近來,年輕一輩的人們熱議起了老規矩。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在這個文明搶劫的時代,內心缺失了束縛和因文化沖擊而帶來了日漸明顯的冷漠與輕漫、孤獨與反省。也許他們意識到千百年來,老規矩約束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約束著人們的一舉一動,是人們日常行為的底線。不僅是一言一行要規矩禮謹,更有內心對正義和善良的堅持。這份堅持成就了不同的家庭,在被口耳相傳的過程中有了所謂文化、傳統、特色。而這恰恰是現代人們所缺失的。
「規矩可以不被遵守,但不可以被毀滅。」何時開始,人們的要求也變得這樣低了?老規矩需要社會的重視,需要內心的珍重。這並不是網路上的一時興起就能夠喚起人們內心對文化禮教的尊重的,然而對於這突然而至的熱議與懷念,人們卻應當為之欣慰。
望採納,謝謝
『拾』 誰幫我寫一篇以老規矩為話題的作文
中華民族有一個老規矩,那就是在每年的 正月初一迎新年。
一這一天迎新年的,這已經無從探究了, 反正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習俗了。在這 一天,凡是有著中華傳承的人們,不管他 們身居何方都會在內心記掛著這一天,都 會與親朋好友互相送上美好的祝願。
候就發現,媽媽總是在碗櫃里留有幾個生 雞蛋,每當家裡來了客人的時候,媽媽總 會在招待客人的菜色中,加上一盤讓我饞 涎欲滴的攤雞蛋。要知道,在我還是小孩 子的那些年,每家每月要憑購物本才可以 買上兩斤雞蛋。在那些年,能痛快的吃上 一次攤雞蛋,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那時還小的我,總是盼望家裡來客人 ,每當爸爸媽媽招待客人的時候,我會找 各種理由,賴在桌子邊不走開,期待著爸 爸把一筷子攤雞蛋塞在我的嘴中,把我打 發走。
平時沖泡飲用的茶葉,另一個桶里裝的是 給客人預備的茶葉。我喜歡聞媽媽給客人 沖泡茶葉的時候滿屋飄香。
讓我幫忙招待客人。媽媽告訴我給客人倒 茶的時候不要把杯子斟滿,倒大半杯就可 以了,那樣客人可以手拿杯子上半部分而 不會燙到手。
的時候,媽媽會督促我跟上爸爸一起把客 人送到大門外,還要說上一聲:再見。
16歲那一年,我與鄰家小夥伴打了一架 。當我頭破血流的回到家中的時候,爸爸 嚴厲的訊問了我事情的經過後,領著我到 鄰家賠禮道歉。
愛溫暖的大手,輕拍我肩膀的感覺。原諒 、寬容、
,我與小夥伴握手言和。
也早為人父了。
人來到爸爸的墓前,給女兒回憶講述過往 親歷的點點滴滴,有悲傷、有喜悅、有別 愁、有歡樂,猶如回放的電影,歷歷在目 。
兒女,在我的墓碑前,講述著我們的今天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