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寫雪頓節的作文
(1)
桃花源上接五強溪,下連武陵,相傳是古代秦人躲逃連年戰亂和苛捐兵役的避難之所。他們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勞自食,繁衍子孫,獨成一方風水。至今這里古撲的民風民俗,仍展示著她作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莊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數十戶人家,他們大都姓秦,因此該村也叫秦人村。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進洞避亂的古代秦人的後裔?沒有誰去做具體的考證,反正一個「秦」字貫古今,他們的衣食住行習俗確實與當今現代社會風尚有許多不同。
衣: 以前這里人們的衣料全為家織土布。各家備有紡車、織機,自產棉花,自紡自織,織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蘭或灰或紫的顏色。衣裳多為自家製做,將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針一線用手工連綴。也有上門做衣的裁縫,一個灰包,幾根針,幾絡線,一雙形似當今帶把小鋁鍋的生鐵熨斗就是他們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樣是男為封襟衣。女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褲子全為大折襠褲,4尺大的褲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繫上布帶。如今,村裡年輕人的服式與洞外人的幾乎沒什麼兩樣,但不少老年人仍穿著對襟衣,大件衣,折襠褲。不過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紡土織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選。去村裡走走,仍可尋見木製的紡車和織機。雖然這些都閑置不再用,但也展示著歷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縫紉機的今天,村裡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縫。
食:當然是主食大米,與洞外的村民幾乎沒什麼兩樣。這里所指的「食」,是專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裡的村民們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風車。碟子圓形,有上下兩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間有一硬木軸,上扇繞木軸在下扇上轉動。上下兩扇磨擦的面有規則地嵌有許多硬木片以為齒,齒縫間用黃土夯緊將齒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將殼肅去粗殼。用碟子加工時將稻殼堆在上扇盛殼的容斗內,以人力推動上扇轉動,稻殼通過木齒磨擦,從上下礧面的縫隙間灑下去了粗殼的糙米。糙米再經過石碓加工便成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機器加工的,但村裡仍有作坊可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確實有的村民原來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們(特別是老年人)認為,這比機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質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籬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獨立,確是「雞犬兩相聞」。屋內存設簡陋,石板木塊是凳,木板相拼為床,葫蘆(俗稱蘆瓜)剖開成瓢,磚頭砌壘即灶。如今茅屋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牆,仍具古代遺風。家家戶戶雖然有了電視機、電冰箱,那剖開的蘆瓜瓢卻一脈相沿。
行:秦人村雖緊臨國道,但村裡不通公路,在田園上縱橫交織的是阡陌交通田園上的這些阡陌並非說優於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確也有它的優點。它透著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濕氣,赤腳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溫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脈膊的跳動。
(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葯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庄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庄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B. 以玩味一家為題作文
「玩味」無限雪頓節六年級作文500字
雪頓節是西藏的傳統節日,藏語里「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的意思是吃,顧名思義雪頓節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
雪頓節起先是純宗教節日,每當藏歷七月一日牧民們都要拿酸奶子給解禁的僧尼。後來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加強,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已開始演出藏戲,並形成固定的雪頓節。
曬佛是雪頓節最引人矚目的儀式。早上八點鍾,一幅500平方米,用五彩絲織就的釋迦摩尼像猶如一朵巨大的向陽花徐徐綻開臉龐,庄嚴地望向太陽,彷彿在進行一場神聖的對話,凝重的法號聲震徹雲霄,掠過的鳥兒也忍不住駐足痴望。數以萬計虔誠的信徒以及深受感染的遊客無一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肅穆的味道,跳動的微塵也不約而同地放慢了腳步……
除了曬佛,藏戲匯演是雪頓節的另一出重頭戲。藏戲班子從雪頓節第二天上午11點一直唱到暮色降臨。五顏六色的藏戲面具就像美麗的蝴蝶,在暗黃的土地上縈繞,在蔚藍的天空中盤旋,在人們火紅的心裡翩翩起舞。那豐富多彩的動作、唱腔,有的如春風拂面般溫暖,有的卻像徹骨寒風般凌厲。表演者自得其樂,觀賞者更是樂此不疲。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吃著各式各樣的藏族點心,一邊聽著藏戲,一邊捻著佛珠。空氣里盡是一股濃的化不開的快樂滋味,一嗅便醉得你神魂顛倒不可!
雪頓節是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當他走下神壇,走進尋常百姓家的時候,他的肩上就承擔起了傳承藏族文化並給人們帶來快樂的擔子。朋友們,讓我們一起走進西藏雪頓節,品得其文化滋味,享得其快樂精髓!
C. 藏族的節日習俗 作文
、藏歷新年
這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從藏歷12月初,人們便開始忙碌過年,家家戶戶培育青稞青苗,供於佛前雙櫃之上,以預祝來年糧食豐收。12月中旬,各家紛紛用酥油和麵粉炸「卡賽」(果子)。接近年關,每家都要准備一個叫「竹素琪瑪」的五穀斗,內裝滿酥油和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參果等食品,上插著青稞穗,並准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洛果」)。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兩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各家進行大掃除,擺上新卡墊,貼上新年畫。 12月29日,人們把灶房打掃干凈,並在正中牆上用乾麵粉撒上「從吉祥徽」。傍晚,不論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麵疙瘩),天黑時,全家依長幼次序就位坐定,開始聚吃「吐巴」。藏族稱此為「古吐」,最早起源於民間驅鬼避邪的習俗,儀式頗為隆重,藏語「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這個儀式過程中,必須做兩種「帕吐」。其一是具有各種象徵意義的面型,如太陽象徵富有、威嚴和榮譽,經書貼象徵聰慧、有學識,鼓象徵不可靠、兩面人等;其二,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於預示心腸硬;炭預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東西的人,都要即席撈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興。但人們不難發現,藏族在這種朴實無華的古老儀式中,注人了道德的內容,使其成為一種道德教育的方式。除夕晚上,家家戶戶把房屋內外打掃干凈,室內鋪上新「卡墊」,在正屋佛龕前疊放各式「卡賽」(油炸果子)四、五層和各種水果、乾果、酥油、磚茶、鹽塊等物,以表慶祝節日,大門外用石灰粉畫上象徵吉祥的八瑞相(萬字元號)等,家庭主婦煮好「觀顛」(放有紅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熱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藏歷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來穿好衣服,點燃供燈祭祀神靈後,按輩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飲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著後輩起來向長輩們敬「琪瑪」和青稞酒,並獻上哈達,祝吉祥如意,然後坐下,大家一起喝熱青稞酒,吃麥片和酥油煮的人參果。家庭新年儀式完後,就往左鄰右舍祝賀,各家男女青年手拿「竹素棋瑪」,提上青稞酒壺,一進門就高喊「吉祥如意,幸福圓滿,主婦富態,貴體安康,願來年仍能福綏歡聚。」然後向全家人獻「琪瑪」敬青稞酒,主戶同樣向客人敬茶酒等款待。初一這一天,一般是家人團聚歡度新年,一般互不訪問。從初二開始,親朋好友相互拜年。城鄉演唱藏戲,跳鍋庄和弦子舞,牧區牧民通宵達旦盡情歌舞。節日期間,民間還有角力、投擲、拔河、跑馬射箭等一系列娛樂活動。
2、逛林卡
藏族是一個十分熱愛大自然的民族,他們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一種獨特的民族習慣,即逛林卡。每年藏歷五月一日到十五日,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布的林卡,塔起帳篷,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15日這天,藏族稱「藏林吉桑」,即「世界焚香日」,遍祭神靈。據說因為猴年五月,蓮花生降伏了藏地一切妖魔而以志紀念;另據傳說,赤松德贊建桑耶寺時,由於時運不佳而屢建不成。蓮花生於是創立贐儀神香誦經節,廣行焚香祭祀,因此所有逆緣逐漸消失,寺院圓滿建成。後來為紀念此一習俗,遂在該月上弦月圓滿的吉日(15日)舉行盛大焚香祭祀活動。同時這天也是逛林卡的高潮,人們身著盛裝,帶上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種美味食品到林卡野宴。四川阿壩藏放羌族自治州,藏歷五月初四,往往以家庭、家族或寨子為單位外出遊玩,大家在野外撐起帳篷,熬起磚茶,備有酸奶等各種食品,唱歌跳舞以至盡興,當地稱此俗為「郎扎格甲」。
3、雪頓節
這是西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 是「宴」之意,從字面解釋,「雪頓節」就是「吃酸奶的節日」。後來由於雪頓節活動內容逐漸演變為以藏戲會演為主,故又稱其為「藏戲節」。 17世紀以前,西藏的「雪頓」活動是一種純宗教活動。那時按照佛教的法規戒律,夏季有好幾十天禁止僧人出門,要行長凈,更安居之事直到解制,在開禁的日子,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百姓要准備酸奶進行施捨,這就是「雪頓」的來源。17世紀中葉,開始增加演出藏戲,並形成固定的「雪頓節」,但宗教和文娛活動的范圍仍局限在寺廟內外,在拉薩主要以哲蚌寺為中心。18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並為達賴夏宮,於是雪頓節的活動開始移至羅布林卡,市民及周圍民眾被允許入園觀戲,逐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舊時西藏,雪頓節的活動方式大致是這樣的:藏歷6月29日,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報到,並舉行簡單的儀式表演,然後到羅布林卡向達賴致意,晚上回哲蚌寺。6月30號,在哲蚌寺演出一天藏戲。7月1日,來自各地的劇團在羅布林卡進行聯合演出。7月2日至5日,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薩4個地方的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節日期間,噶廈政府機關放假,全體官員集中在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中午噶廈設宴招待全體官員,席間要吃酸奶。拉薩廣大市民和郊區農民也穿上盛裝,帶上吃喝用品,前往羅布林卡觀看演出。
藏 族 服 飾
藏族女子多愛在頸項上佩戴各色飾物,有用式樣不同的古海貝化石串成的項鏈(名為「絲」),也有用彩珠、海貝化石、綠松石等混串而成的項鏈,還有各式骨制、珠寶、蠟珠等長短不一的飾品。在這些項鏈中間常常懸掛著一個製作精美的金屬小盒,叫作「嘎烏」。 嘎烏的形狀不一,一般為銀質或銅質,盒面上鑲嵌有瑪瑙、松石,雕刻有多種花紋圖案。嘎烏的裡面裝有佛像或活佛、喇嘛的神物以及護身符等。嘎烏是由佛盒演變而來,現已成為藏族女子必不可少的重要飾物,認為佩戴上它可以護身。佛珠也是藏族不離手的宗教飾物。佛珠有一百零八顆,用線繩穿連起來,既可以戴在頸上,也可以挽於手腕。在普遍信仰藏傳佛教的廣大藏族農牧民中,無論男女老幼,大都身佩或為佛像、或為經文、或為「舍利丸」的「護身符」,並裝入精緻的佛盒或珍貴的呢革包中,佩於腰間或系於頸上,以求隨時得到佛的護佑,避免災禍。它同時也成為一種頗具藏族特色的裝飾品。參考資料:轉自網路
D. 西藏雪頓節的作文!!!
西藏的雪頓節
在西藏有一個很特殊的節日——雪頓節。
「雪」在藏語中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吃的意思;兩者合起來便是吃酸奶的日子。
在雪頓節中有隆重的藏戲演出和曬佛儀式,故又稱「藏戲節」和「展佛節」
在雪頓節那天,火紅的一抹朝霞從東方飄出時,一副巨大無比的緞制釋迦摩尼佛像將掛在高高的懸崖上。
太陽還未升起,天上一片淺青色。數以萬計的佛教信徒們聚集在展佛崖下。僧人們吹出洪亮有力的號角聲。洪亮的號角聲傳到哪裡,那裡就開始煨桑;煨桑這是一向藏族特有的宗教祈願習俗,據說迎請神靈前首先要焚香凈化周圍環境,消除不凈和穢氣,而普通人生活之處隨時都有污染,是一種污垢,一種不凈。燃桑是凈化行為,每個污點、鬼、魔和穢物都會由此而排除,具有凈化環境、消除邪氣、穢氣和凈化之功效。
隨著這煙緩緩升起,幾百位身披紅色袈裟的僧人兩個一排,抬著捲成捆的綢緞佛像,從神宮中魚貫而出。他們步伐一致,像高聳的懸崖走去,好似一條紅色的巨龍。聚集在一旁的香客們立刻擠上前去,獻哈達、用額頭頂禮佛像。
當捲成長龍的緞子佛像搬上山崖時,好些喇嘛已在山崖上磕頭迎接。四位僧人樂師登上山崖,舉起嗩吶吹起樂曲,一旁的喇嘛開始在嗩吶聲中虔誠的誦經了。在誦經聲和嗩吶聲中佛像徐徐放落,逐漸展現出釋迦摩尼佛的容顏。
藏戲演出是雪頓節不可錯過的重點之一。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布達拉宮對面的龍王潭公園內,藏戲節目會不停歇的地從上午十一點一直倡導暮色來臨。因為時間有限這是在藏曲中提取出的精華部分。否著會一直唱上三五天。
藏戲表演是和其他戲劇不同的,藏戲演出時佩戴著面具。藏戲的面具品種多樣。在戲劇結束時管理喇嘛都的財政人員會給演員們送東西,照例是成袋的青稞、酥油、茶葉等。前來看戲的商人百姓會用哈達包裹錢幣,當戲劇演到預定的時間,群眾們會將哈達拋向舞台,錢幣就會如雨點般的落在演員頭上身上。
雪頓節是吃酸奶的節日,節日和吃酸奶和驚險酸奶的傳統是在長期的歷史沉澱中形成的
佛教的的戒律多大三百多條,最嚴格的戒律莫過於殺害生命——從路邊的花草昆蟲到擁有智慧的人類,都不能殺害。
夏天人們戶外活動一多難免會拍死一些小昆蟲,所以每年夏天六月份到七月末喇嘛們只能在寺院閉門修煉。
喇嘛們成天呆在寺院內吃素食,營養既不夠生活有單調。這讓信徒們很過意不去,夏天牧草繁多正視奶牛長膘只是,信徒們將牛奶做成酸奶,這樣既不殺生又孝敬了喇嘛活佛們,所以這中做法便傳開了。
據說在十一世紀時,佛教為了鼓勵人們獻酸奶所以做了這樣的加持:凡是獻酸奶的人家,畜牲不得傳染病,不走失,野獸也不吃。這話在群眾中傳開,所以獻酸奶的人和更加踴躍。
改前稿 ..............................................................................................................
西藏的雪頓節
在西藏有一個很特殊的節日——雪頓節。
「雪」在藏語中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吃的意思;兩者合起來便是吃酸奶的日子。
在雪頓節中有隆重的藏戲演出和曬佛儀式,故又稱「藏戲節」和「展佛節」
在雪頓節那天,火紅的一抹朝霞從東方飄出時,一副巨大無比的緞制釋迦摩尼佛激將掛在高高的懸崖上。
太陽還未升起,天上一片淺青色。數以萬計的佛教信徒們聚集在展佛崖下。僧人們吹出洪亮有力的號角聲。洪亮的號角聲傳到哪裡,那裡就開始煨桑;煨桑這是一向藏族特有的宗教祈願習俗,據說迎請神靈前首先要焚香凈化周圍環境,消除不凈和穢氣,而普通人生活之處隨時都有污染,是一種污垢,一種不凈。燃桑是凈化行為,每個污點、鬼、魔和穢物都會由此而排除,具有凈化環境、消除邪氣、穢氣和凈化之功效。
隨著這煙緩緩升起,幾百位身披紅色袈裟的僧人兩個一排,抬著捲成捆的綢緞佛像,從神宮中魚貫而出。他們步伐一致,像高聳的懸崖走去,好似一條紅色的巨龍。聚集在一旁的香客們立刻擠上前去,獻哈達、用額頭頂禮佛像。
當捲成長龍的緞子佛像搬上山崖時,好些喇嘛已在山崖上磕頭迎接。四位僧人樂師登上山崖,舉起嗩吶吹起樂曲,一旁的喇嘛開始在嗩吶聲中虔誠的誦經了。在誦經聲和嗩吶聲中佛像徐徐放落,逐漸展現出釋迦摩尼佛的容顏。
藏戲演出是雪頓節不可錯過的重點之一。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布達拉宮對面的龍王潭公園內,藏戲節目會不停歇的地從上午十一點一直倡導暮色來臨。因為時間有限這是在藏曲中提取出的精華部分。否著會一直唱上三五天。
藏戲表演是和其他戲劇不同的,藏戲演出時佩戴著面具。藏戲的面具品種多樣。在戲劇結束時管理喇嘛都的財政人員會給演員們送東西,照例是成袋的青稞、酥油、茶葉等。前來看戲的商人百姓會用哈達包裹錢幣,當戲劇演到預定的時間,群眾們會將哈達拋向舞台,錢幣就會如雨點般的落在演員頭上身上。
雪頓節是吃酸奶的節日,節日和吃酸奶和驚險酸奶的傳統是在長期的歷史沉澱中形成的
佛教的的戒律多大三百多條,最嚴格的戒律莫過於殺害生命——從路邊的花草昆蟲到擁有智慧的人類,都不能殺害。
夏天人們戶外活動一多難免會拍死一些小昆蟲,所以每年夏天六月份到七月末喇嘛們只能在寺院閉門修煉。
喇嘛們成天呆在寺院內吃素食,營養既不夠生活有單調。這讓信徒們很過意不去,夏天牧草繁多正視奶牛長膘只是,信徒們將牛奶做成酸奶,這樣既不殺生又孝敬了喇嘛活佛們,所以這中做法便傳開了。
據說在十一世紀時,佛教為了鼓勵人們獻酸奶所以做了這樣的加持:凡是獻酸奶的人家,畜牲敬愛那個不得傳染病,不走失,野獸也不吃。這話在群眾中傳開,所以獻酸奶的人和更加踴躍。
E. 誰知道藏族的雪頓節是怎麽過的(作文和資料)
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雪頓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展佛節」。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以演藏戲看藏戲、群眾游園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精彩的賽氂牛和馬術表演等。
節日活動的中心在拉薩西郊的羅布林卡。這里從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領達賴喇嘛的夏日園林。節日來臨,羅布林卡以及周圍的樹林里,一夜之間便會涌現一座色彩鮮艷的帳篷城市,還形成幾條熱鬧繁華的節日市街,幾乎整個拉薩城都搬進了這片綠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聲舞蹈中過著野外生活,深沉熱烈的歌聲伴著高原特有的樂器.
雪頓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那時雪頓節是一種純宗教活動。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由於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甦,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格魯派的戒律中規定藏歷四月至六月期間,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酸奶,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到17世紀下半葉和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益西,賜給金冊、金印、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強。據記載,參加雪頓節演出活動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爾、香巴、覺木隆、塔仲、倫珠崗、郎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共十二個藏戲團體。因此這個有三百餘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藏戲節
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開始,但范圍仍局限在寺廟內。先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人稱為「哲蚌雪頓節」。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布達拉宮後,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頓節,也總是先在哲蚌寺內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為達賴演出。十八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後,成為達賴夏宮,於是雪頓節的活動又從布達拉宮移至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群眾入園觀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歷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戲的「孜洽列空」報到,並進行簡單的儀式表演。然後趕到羅布林卡向達賴致意,當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為哲蚌雪頓節,演出一天藏戲。七月一日,由拉薩、日喀貝、窮吉、雅隆、堆龍德慶、尼木等地的五個劇團,六個「扎西雪巴」戲班子,一個氂牛舞班子和一個「卓巴」 舞即打鼓舞在羅布林卡聯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薩等四個地方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雪頓節五天中,噶廈政府放假,全體官員要集中到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每天中午噶廈設宴招待全體官員,席間要吃酸奶子。
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後,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節日期間,拉薩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攜,背著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湧入羅布林卡內。節日時,除本地西藏藏戲劇團外,還有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戲劇團來到聖城拉薩切磋戲藝。人們除了觀看藏戲外,還在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果酒,菜餚等節日食品。有的邊談邊飲,有的邊舞邊唱,許多文藝團體也來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興。商業部門把各種物資和節日食品運到羅布林卡內,擺攤設棚,供應遊人。下午各家開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乾一杯的「松准聶塔」酒,在勸酒時,唱起不同曲調的酒歌,各帳篷內,相互敬酒,十分熱鬧。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將大型的文藝活動,學術討論會,經驗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雪頓節更顯得意義重大。
作為節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矚目的儀式。早上8點鍾,哲蚌寺背後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縷曙光的輝映下,伴著凝重、庄嚴的法號聲,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絲綢織就的巨大釋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顏……數萬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遊客無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
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結所建,佔地25萬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築群分4500平方米的措欽大殿、堆松拉康三世佛殿、四大扎倉(經學院)、甘丹頗章大殿等,因其白色外牆建築依山而建,從遠處看來像很大的米堆,而米堆在藏語稱作哲蚌,這就是哲蚌寺名稱的由來。
藏戲演出為另一重頭戲。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在羅布林卡、布達拉宮對面的龍王潭公園內,藏戲每天不停歇地從上午11點直唱到暮色降臨。據說,因為時間有限,這已經是提取劇目中的精華部分,否則一出戲會唱上幾天,表演者自得其樂,觀賞者更是樂此不疲。
卡墊鋪在草地上,親朋好友閑適地圍坐在一起,擺上一路背來的青稞酒、酥油茶,還有自己做的各種藏式點心,很多藏民一邊聽著藏戲,一邊搖著手中的轉經筒,或是捻著佛珠。
藏戲的故事,有《諾薩法王》、《文成公主》等
200年來,拉薩出現了哲蚌雪頓、布達拉雪頓和羅布林卡雪頓並存的局面,其中以羅布林卡為中心。雪頓節是藏族的重要節日,是藏族文化傳承綿延的具體表現形式,過好這一節日對發揮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增強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有積極意義。
隨著歷史的演變,如今雪頓節已經成為集傳統展佛、文藝匯演、體育競技、招商引資、經貿洽談、商品展銷、旅遊休閑為一體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盛會。
藏歷六月二十九日,做一些「諧潑」,相當於現在的領導接見和開幕式,也就是各地區的藏戲團體來到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哲蚌寺。
藏歷六月三十日,搞傳統的「哲蚌雪頓」。這一天正是哲蚌寺舉行浴佛節,要把幾十丈高的錦緞綉繪佛像大唐卡,由幾百個青壯年喇嘛一字長蛇陣地抬著,宗教樂隊為其伴奏,抬到寺院西北邊的陡斜的後山崖上鋪掛起,讓數以千萬的僧俗群眾來瞻仰禮拜。同時,這一天也是哲蚌寺維持政教活動正常秩序的鐵棒喇嘛「格貴」每年換任的日子。
藏歷七月一日,各團體相繼到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規定的地方朝拜,跑演一遍「諧潑」儀式。
藏歷七月二日,孜恰勒空和僧俗官員等在羅布林卡內選地搭起帳篷和圍幔,擺放地毯、卡墊、食品和娛樂用具等,以准備看戲、玩樂和朝拜等活動用。這天開始由四大藍面具派戲班輪流正式獻演。
藏歷七月三日至六日,規定由迥巴、江嘎爾、香巴、覺木隆這後期新派藍面具四大團體,輪流在羅布林卡戲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傳統劇目整本戲,有《迥布頓月頓珠》、《諾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瑪文巴》等。這幾天,是雪頓節藏戲演出高潮階段。
藏歷七月七日,扎西雪巴這一早期白面具派藏戲最大的團體,也在羅布林卡舉行一天的演出活動。主要表演白面具派的開場儀式「甲魯溫巴」和結束儀式「扎西」,以表示雪頓節主要的活動圓滿結束,歡慶祝福,祈賜吉祥。
藏歷七月八日至十五日,各藏戲團體紛紛到拉薩各地區演出,稱為「拉薩雪頓」。
藏歷七月十六日以後,覺木隆可去拉薩城區林廓以外的地方演出,外地的個別藏戲團體也有被邀去城外郊區演出的,但是,一般都開始紛紛回本地區去。
藏歷八月一日開始過「色拉恰季」節,即「色拉雪頓」。
這個節日不僅拉薩有,在日喀則叫「色木欽波」,時間要晚於拉薩,規模要小於拉薩。
F. 關於雪頓節的作文 大約1000字
西藏的雪頓節
在西藏有一個很特殊的節日——雪頓節。
「雪」在藏語中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吃的意思;兩者合起來便是吃酸奶的日子。
在雪頓節中有隆重的藏戲演出和曬佛儀式,故又稱「藏戲節」和「展佛節」
在雪頓節那天,火紅的一抹朝霞從東方飄出時,一副巨大無比的緞制釋迦摩尼佛像將掛在高高的懸崖上。
太陽還未升起,天上一片淺青色。數以萬計的佛教信徒們聚集在展佛崖下。僧人們吹出洪亮有力的號角聲。洪亮的號角聲傳到哪裡,那裡就開始煨桑;煨桑這是一向藏族特有的宗教祈願習俗,據說迎請神靈前首先要焚香凈化周圍環境,消除不凈和穢氣,而普通人生活之處隨時都有污染,是一種污垢,一種不凈。燃桑是凈化行為,每個污點、鬼、魔和穢物都會由此而排除,具有凈化環境、消除邪氣、穢氣和凈化之功效。
隨著這煙緩緩升起,幾百位身披紅色袈裟的僧人兩個一排,抬著捲成捆的綢緞佛像,從神宮中魚貫而出。他們步伐一致,像高聳的懸崖走去,好似一條紅色的巨龍。聚集在一旁的香客們立刻擠上前去,獻哈達、用額頭頂禮佛像。
當捲成長龍的緞子佛像搬上山崖時,好些喇嘛已在山崖上磕頭迎接。四位僧人樂師登上山崖,舉起嗩吶吹起樂曲,一旁的喇嘛開始在嗩吶聲中虔誠的誦經了。在誦經聲和嗩吶聲中佛像徐徐放落,逐漸展現出釋迦摩尼佛的容顏。
藏戲演出是雪頓節不可錯過的重點之一。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布達拉宮對面的龍王潭公園內,藏戲節目會不停歇的地從上午十一點一直倡導暮色來臨。因為時間有限這是在藏曲中提取出的精華部分。否著會一直唱上三五天。
藏戲表演是和其他戲劇不同的,藏戲演出時佩戴著面具。藏戲的面具品種多樣。在戲劇結束時管理喇嘛都的財政人員會給演員們送東西,照例是成袋的青稞、酥油、茶葉等。前來看戲的商人百姓會用哈達包裹錢幣,當戲劇演到預定的時間,群眾們會將哈達拋向舞台,錢幣就會如雨點般的落在演員頭上身上。
雪頓節是吃酸奶的節日,節日和吃酸奶和驚險酸奶的傳統是在長期的歷史沉澱中形成的
佛教的的戒律多大三百多條,最嚴格的戒律莫過於殺害生命——從路邊的花草昆蟲到擁有智慧的人類,都不能殺害。
夏天人們戶外活動一多難免會拍死一些小昆蟲,所以每年夏天六月份到七月末喇嘛們只能在寺院閉門修煉。
喇嘛們成天呆在寺院內吃素食,營養既不夠生活有單調。這讓信徒們很過意不去,夏天牧草繁多正視奶牛長膘只是,信徒們將牛奶做成酸奶,這樣既不殺生又孝敬了喇嘛活佛們,所以這中做法便傳開了。
據說在十一世紀時,佛教為了鼓勵人們獻酸奶所以做了這樣的加持:凡是獻酸奶的人家,畜牲不得傳染病,不走失,野獸也不吃。這話在群眾中傳開,所以獻酸奶的人和更加踴躍。
改前稿 ..............................................................................................................
西藏的雪頓節
在西藏有一個很特殊的節日——雪頓節。
「雪」在藏語中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吃的意思;兩者合起來便是吃酸奶的日子。
在雪頓節中有隆重的藏戲演出和曬佛儀式,故又稱「藏戲節」和「展佛節」
在雪頓節那天,火紅的一抹朝霞從東方飄出時,一副巨大無比的緞制釋迦摩尼佛激將掛在高高的懸崖上。
太陽還未升起,天上一片淺青色。數以萬計的佛教信徒們聚集在展佛崖下。僧人們吹出洪亮有力的號角聲。洪亮的號角聲傳到哪裡,那裡就開始煨桑;煨桑這是一向藏族特有的宗教祈願習俗,據說迎請神靈前首先要焚香凈化周圍環境,消除不凈和穢氣,而普通人生活之處隨時都有污染,是一種污垢,一種不凈。燃桑是凈化行為,每個污點、鬼、魔和穢物都會由此而排除,具有凈化環境、消除邪氣、穢氣和凈化之功效。
隨著這煙緩緩升起,幾百位身披紅色袈裟的僧人兩個一排,抬著捲成捆的綢緞佛像,從神宮中魚貫而出。他們步伐一致,像高聳的懸崖走去,好似一條紅色的巨龍。聚集在一旁的香客們立刻擠上前去,獻哈達、用額頭頂禮佛像。
當捲成長龍的緞子佛像搬上山崖時,好些喇嘛已在山崖上磕頭迎接。四位僧人樂師登上山崖,舉起嗩吶吹起樂曲,一旁的喇嘛開始在嗩吶聲中虔誠的誦經了。在誦經聲和嗩吶聲中佛像徐徐放落,逐漸展現出釋迦摩尼佛的容顏。
藏戲演出是雪頓節不可錯過的重點之一。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布達拉宮對面的龍王潭公園內,藏戲節目會不停歇的地從上午十一點一直倡導暮色來臨。因為時間有限這是在藏曲中提取出的精華部分。否著會一直唱上三五天。
藏戲表演是和其他戲劇不同的,藏戲演出時佩戴著面具。藏戲的面具品種多樣。在戲劇結束時管理喇嘛都的財政人員會給演員們送東西,照例是成袋的青稞、酥油、茶葉等。前來看戲的商人百姓會用哈達包裹錢幣,當戲劇演到預定的時間,群眾們會將哈達拋向舞台,錢幣就會如雨點般的落在演員頭上身上。
雪頓節是吃酸奶的節日,節日和吃酸奶和驚險酸奶的傳統是在長期的歷史沉澱中形成的
佛教的的戒律多大三百多條,最嚴格的戒律莫過於殺害生命——從路邊的花草昆蟲到擁有智慧的人類,都不能殺害。
夏天人們戶外活動一多難免會拍死一些小昆蟲,所以每年夏天六月份到七月末喇嘛們只能在寺院閉門修煉。
喇嘛們成天呆在寺院內吃素食,營養既不夠生活有單調。這讓信徒們很過意不去,夏天牧草繁多正視奶牛長膘只是,信徒們將牛奶做成酸奶,這樣既不殺生又孝敬了喇嘛活佛們,所以這中做法便傳開了。
據說在十一世紀時,佛教為了鼓勵人們獻酸奶所以做了這樣的加持:凡是獻酸奶的人家,畜牲敬愛那個不得傳染病,不走失,野獸也不吃。這話在群眾中傳開,所以獻酸奶的人和更加踴躍。
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雪頓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展佛節」。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為序幕,以演藏戲看藏戲、群眾游園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精彩的賽氂牛和馬術表演等。
節日活動的中心在拉薩西郊的羅布林卡。這里從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領達賴喇嘛的夏日園林。節日來臨,羅布林卡以及周圍的樹林里,一夜之間便會涌現一座色彩鮮艷的帳篷城市,還形成幾條熱鬧繁華的節日市街,幾乎整個拉薩城都搬進了這片綠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聲舞蹈中過著野外生活,深沉熱烈的歌聲伴著高原特有的樂器.
雪頓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那時雪頓節是一種純宗教活動。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由於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甦,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格魯派的戒律中規定藏歷四月至六月期間,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酸奶,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並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到17世紀下半葉和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益西,賜給金冊、金印、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強。據記載,參加雪頓節演出活動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爾、香巴、覺木隆、塔仲、倫珠崗、郎則娃、賓頓巴、若捏嘎、希榮仲孜、貢布卓巴共十二個藏戲團體。因此這個有三百餘年歷史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藏戲節
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開始,但范圍仍局限在寺廟內。先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人稱為「哲蚌雪頓節」。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布達拉宮後,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頓節,也總是先在哲蚌寺內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為達賴演出。十八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後,成為達賴夏宮,於是雪頓節的活動又從布達拉宮移至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群眾入園觀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歷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戲的「孜洽列空」報到,並進行簡單的儀式表演。然後趕到羅布林卡向達賴致意,當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為哲蚌雪頓節,演出一天藏戲。七月一日,由拉薩、日喀貝、窮吉、雅隆、堆龍德慶、尼木等地的五個劇團,六個「扎西雪巴」戲班子,一個氂牛舞班子和一個「卓巴」 舞即打鼓舞在羅布林卡聯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薩等四個地方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雪頓節五天中,噶廈政府放假,全體官員要集中到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每天中午噶廈設宴招待全體官員,席間要吃酸奶子。
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後,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節日期間,拉薩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攜,背著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湧入羅布林卡內。節日時,除本地西藏藏戲劇團外,還有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戲劇團來到聖城拉薩切磋戲藝。人們除了觀看藏戲外,還在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在地上鋪上卡墊、地毯、擺上果酒,菜餚等節日食品。有的邊談邊飲,有的邊舞邊唱,許多文藝團體也來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興。商業部門把各種物資和節日食品運到羅布林卡內,擺攤設棚,供應遊人。下午各家開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乾一杯的「松准聶塔」酒,在勸酒時,唱起不同曲調的酒歌,各帳篷內,相互敬酒,十分熱鬧。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將大型的文藝活動,學術討論會,經驗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雪頓節更顯得意義重大。
作為節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矚目的儀式。早上8點鍾,哲蚌寺背後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縷曙光的輝映下,伴著凝重、庄嚴的法號聲,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絲綢織就的巨大釋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顏……數萬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遊客無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
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結所建,佔地25萬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築群分4500平方米的措欽大殿、堆松拉康三世佛殿、四大扎倉(經學院)、甘丹頗章大殿等,因其白色外牆建築依山而建,從遠處看來像很大的米堆,而米堆在藏語稱作哲蚌,這就是哲蚌寺名稱的由來。
藏戲演出為另一重頭戲。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在羅布林卡、布達拉宮對面的龍王潭公園內,藏戲每天不停歇地從上午11點直唱到暮色降臨。據說,因為時間有限,這已經是提取劇目中的精華部分,否則一出戲會唱上幾天,表演者自得其樂,觀賞者更是樂此不疲。
卡墊鋪在草地上,親朋好友閑適地圍坐在一起,擺上一路背來的青稞酒、酥油茶,還有自己做的各種藏式點心,很多藏民一邊聽著藏戲,一邊搖著手中的轉經筒,或是捻著佛珠。
藏戲的故事,有《諾薩法王》、《文成公主》等
200年來,拉薩出現了哲蚌雪頓、布達拉雪頓和羅布林卡雪頓並存的局面,其中以羅布林卡為中心。雪頓節是藏族的重要節日,是藏族文化傳承綿延的具體表現形式,過好這一節日對發揮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增強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有積極意義。
隨著歷史的演變,如今雪頓節已經成為集傳統展佛、文藝匯演、體育競技、招商引資、經貿洽談、商品展銷、旅遊休閑為一體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盛會。
藏歷六月二十九日,做一些「諧潑」,相當於現在的領導接見和開幕式,也就是各地區的藏戲團體來到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哲蚌寺。
藏歷六月三十日,搞傳統的「哲蚌雪頓」。這一天正是哲蚌寺舉行浴佛節,要把幾十丈高的錦緞綉繪佛像大唐卡,由幾百個青壯年喇嘛一字長蛇陣地抬著,宗教樂隊為其伴奏,抬到寺院西北邊的陡斜的後山崖上鋪掛起,讓數以千萬的僧俗群眾來瞻仰禮拜。同時,這一天也是哲蚌寺維持政教活動正常秩序的鐵棒喇嘛「格貴」每年換任的日子。
藏歷七月一日,各團體相繼到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規定的地方朝拜,跑演一遍「諧潑」儀式。
藏歷七月二日,孜恰勒空和僧俗官員等在羅布林卡內選地搭起帳篷和圍幔,擺放地毯、卡墊、食品和娛樂用具等,以准備看戲、玩樂和朝拜等活動用。這天開始由四大藍面具派戲班輪流正式獻演。
藏歷七月三日至六日,規定由迥巴、江嘎爾、香巴、覺木隆這後期新派藍面具四大團體,輪流在羅布林卡戲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傳統劇目整本戲,有《迥布頓月頓珠》、《諾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瑪文巴》等。這幾天,是雪頓節藏戲演出高潮階段。
藏歷七月七日,扎西雪巴這一早期白面具派藏戲最大的團體,也在羅布林卡舉行一天的演出活動。主要表演白面具派的開場儀式「甲魯溫巴」和結束儀式「扎西」,以表示雪頓節主要的活動圓滿結束,歡慶祝福,祈賜吉祥。
藏歷七月八日至十五日,各藏戲團體紛紛到拉薩各地區演出,稱為「拉薩雪頓」。
藏歷七月十六日以後,覺木隆可去拉薩城區林廓以外的地方演出,外地的個別藏戲團體也有被邀去城外郊區演出的,但是,一般都開始紛紛回本地區去。
藏歷八月一日開始過「色拉恰季」節,即「色拉雪頓」。
這個節日不僅拉薩有,在日喀則叫「色木欽波」,時間要晚於拉薩,規模要小於拉薩。
G. 花》和《高原紅柳》兩篇短文都運用了什麼的寫作手法
《心田上的百合花》和《高原紅柳》兩篇短文都運用了的寫作手法:
托物言志
襯托對比
H. 仿寫藏戲的作文
藏族,約有人口5416021人(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蕃」(音bo),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蕃巴」。「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為「堆巴」(阿里地區),「藏巴」(日喀則地區),「衛巴」(拉薩地區),「康巴」(四川西部地區),「安多窪」(青海、雲南、川西北等地區)。藏語依地區劃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個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 3 5 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 5.5 %。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由於草原遼闊,水草肥美,生產多以牧業為主。主要有綿羊、山羊和氂牛、犏牛。其中氂牛體大毛長,耐寒負重,除供奶、肉外,還是交通運載的「高原之舟」。農業以種植青稞為主,也有小麥、油菜、碗豆等農作物。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對研究藏族的服飾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藏戲獨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藏族雕刻技藝高超。位於西藏首府拉薩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堡建築群,以其建築特色、輝煌的繪畫、雕塑藝術和珍貴的文物聞名遐邇。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祖國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十世紀到十六世紀,是藏族文化的興盛時期,幾百年間,藏族文化大放異彩。除了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外,還有關於韻律、文學、哲理、史地、天文、歷算、醫葯等專著問世。
藏族人民熱情開朗、豪爽奔放。他們一般以歌舞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揚頓挫,合轍貼韻,悅耳動聽。唱時還伴以各種舞蹈。舞姿優美,節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鍋庄舞、弦子舞最為廣泛流傳。
【民族歷史】
藏族的先民自遠古時就居住於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6世紀山南雅隆部落首領,成為當地諸部的領袖,號稱「贊普」(王)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7世紀初,贊普松贊干布統一整個西藏地區,定都邏娑(今拉薩),在漢文史籍中稱為「吐蕃」。 吐蕃建政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進入9世紀後半期,吐蕃王室分裂,藏族地區出現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到了元朝,政府把藏族地區的分裂局面統一在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區事物。這是中央在西藏設官建制的開始。明朝承襲元朝管理制度。清朝統一中國後,在中央設置理藩院,並任命駐藏大臣,會同地方辦理西藏事物。公元641年贊普松贊干布與唐朝的文成公主聯姻,被唐封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O年,犀德祖贊又與唐朝的金城公主聯姻,由於與東部中原地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會逐步有了很大發展。元朝把藏族地區置於中央王朝統一治理之下,設置由中央管理的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內的全部藏族地區。明朝也設置了行都指揮使司等地方行政機構。清朝,在中央設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務。對西藏地區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年)和班禪額爾德尼(1713年),設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廈」(1751年),並任命駐藏大臣(1728年)。歷屆民國政府也在中央設立了管理蒙藏事務的專門機構。1934年,國民黨政府在拉薩設立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是中央派駐地方的專門機構。新中國成立後,1959年建立了西藏自治區籌備處,1965年正式建立西藏自治區。
【宗教信仰】
布達拉宮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歷史。公元1 3 至1 6 世紀中葉,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動頻繁,佛教寺廟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廟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和布達拉宮。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紀後,隨著藏傳佛教「後弘期」的開始,陸續出現了許多教派,早期的有寧瑞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當派,噶舉派(俗稱「白教」)等。15世紀初,宗喀巴實施宗教改革,創建格魯派(俗稱「黃教」).此外藏傳佛教還有一些獨立的教派:息學派,希解派,覺宇派,覺囊派,廓扎派,夏魯派等。
【飲食習慣】
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後磨製而成的炒麵,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歡,食物多用肉食和奶製品,不少人愛吃風乾的牛羊肉。
[編輯本段]【婚喪習俗】
西藏人死後有五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後,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喂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託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拉薩北郊的天葬台,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不經允許一般是不歡迎人們去觀看的。
【服飾特色】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優美。
幫典——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並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後面加個:"啦"字,以示尊敬和親切,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座,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一飲而盡. 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經筒,經輪不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民族禮儀】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民族節日】
轉山會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庄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採花節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黃藏歷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要穿著盛裝相互拜年,並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舉行法事,入夜,各家點燃酥油燈盞,在青海塔爾和拉薩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製成的酥油花,色彩鮮麗,雕塑精巧,遠近馳名。四月十五日,相傳為釋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舉行宗教活動紀念。七月,糧食收成在望,農民背著經卷轉繞田間,稱旺果節,預祝當年豐收藏歷新年
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藏歷年古時曾以麥熟為歲首或麥收為歲首,是在夏秋季。據記載,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歷法,它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幾百年過後,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確推算出冬至日歸時間,並以此作為一年初始,形成了節日及各種儀軌。公元7世紀,唐朝文成、金成兩位公主先後入藏成婚結盟,帶來內地的歷法。此後,藏族古歷法與漢歷、印度歷法相結合,到元代時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為一體的獨特的歷法。大約十三世紀元代的薩迦王朝時定為藏歷元月一日為新歲起始,沿襲至今。
藏族節日繁多,其中最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義的要數藏歷新年。藏歷新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一年最大的節慶。從藏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人們就准備過年吃、穿、用的節日用品。成千上萬的農牧民湧入拉薩城,購買各種年貨。此時是拉薩一年中最為繁忙的季節。
藏民族過年是從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開始的。晚上,家家戶戶要團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團肉粥),以此辭舊迎新,求得太平康樂。一家人在歡聲笑語中吃完九道「古突」後,舉著火把,放起鞭炮,呼喊著「出來」,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給來年帶來好運。
藏歷除夕是個十分忙碌的日子。這天,除打掃房舍、個人衛生外,各家都要在一個叫「竹素琪瑪」的木斗內裝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後把琪瑪、「卡賽」(油炸果子)、青稞酒、羊頭、水果、茶葉、酥油、鹽巴等擺放在正堂藏櫃之上,在大門前用糌粑或白粉畫上吉祥八圖,預祝新年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藏歷初一,是在凌晨時分吉祥的「折嘎」說唱中迎來的。藏族人大年初一會來一個「搶水比賽」,每戶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邊、井口或自來水下「搶」頭道水。據藏族傳統,藏歷初一誰搶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稱為「銀水」,預示著吉祥、幸運,財源滾滾。當太陽升起時,盛裝的人們按長幼次序已吃完幾道節日食品。那時,鄰居間就要挨戶端琪瑪、敬青稞酒,高誦沿傳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瑪帕卓貢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辭。此後,全家會閉門歡聚。大年初一,許多信仰佛教的農牧民還到拉薩的大昭寺進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親訪友活動使大街小巷熱鬧起來,也成了人們展示新年時裝的時刻,到處都是「洛薩(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聲。
大年初三的活動則以宗教、文體內容為主,轉經路上、房頂上彌漫著濃濃的桑煙,年輕人在房頂和山頂上插五彩經幡,以祈福禳災,而廣大農牧區還將舉行新馬馱鞍儀式、賽馬、拔河、投擲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藏歷新年的歡慶活動將一直持續到藏歷正月十五。
藏歷農家年
由於在藏歷的元月,後藏(西藏主要的產糧區,指日喀則一帶)農民就要開始春耕,所以後藏一帶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歷12月1日定為藏歷農家新年。
過藏歷農家年的習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則一帶,其中包括西藏拉薩的尼木縣,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藏歷每年的1月1日過新年的。
藏族節日本就繁多,而藏歷農家新年是後藏一帶最為隆重、最具有民族意義的節日。從藏歷11月中旬開始,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時吃、穿、用的節日用品。
雖然真正的農家新年是藏歷12月1日,但過節的喜慶活動則從藏歷11月29日就開始了。從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團聚開始,藏歷農家新年的一系列歡樂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藏歷農家新年的歡慶活動與西藏其他地區過藏歷新年的活動基本相同,其歡樂活動將一直持續到藏歷正月十五。
薩噶達瓦節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薩噶達瓦節。關於它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紀念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說是紀念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這天西藏各地都要舉行宗教紀念活動。在雲南的藏族人民有的還要到維西縣的達摩山朝拜,有「轉葛拉」(繞山)的儀式。
女兒節
甘肅文縣的藏族,每年農歷五月初四、初五,是他們的「女兒節」。節日期間,姑娘們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艷麗的服裝,帶上美味可口的佳餚,上山採茶對歌,和小夥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
望果節
「望果」」(意為轉田間)節是西藏藏族傳統節日之一。節期為一至三天不等。每年七月,糧食收成在望,藏民們便背著經卷轉繞田間,預祝豐收。同時舉行賽馬、射箭、文藝表演等活動。>>
演員在布達拉宮廣場表演藏戲慶祝雪頓節
雪頓節
雪頓節是藏族傳統節日,起源於公元11世紀中葉。藏語「雪」意為「酸奶」,「頓」意為「宴會」,雪頓節即為酸奶節,每逢藏歷6月30日舉行,為期四五天。據佛教規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時間內禁止出門。夏季,藏歷6月底期滿,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進行施捨。當時純屬宗教活動。
17世紀中葉,清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後,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戲團體集中到拉薩為雪頓節助興,雪頓節活動演變成為以藏戲匯演為主,宗教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重要節日,故又稱「藏戲節」,因其范圍局限在寺廟內外,並以哲蚌寺為中心,故稱為「哲蚌雪頓節」。18世紀初,雪頓節活動中心從哲蚌寺轉移到羅布林卡,允許市民入園觀看藏戲。
西藏民主改革後,雪頓節成為人民群眾自己的節日。節日期間有哲蚌曬佛、藏戲表演、逛林卡等活動。每年的藏歷6月30日,拉薩市西郊的哲蚌寺都舉行盛大的「展佛」活動,讓更多的信徒有機會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對這樣的佛事活動不加干預。節日期間,羅布林卡內,人山人海,林木間到處是帳篷、地席,藏族群眾歡聚在這里喝著青稞酒、酥油茶,吃著酸奶子,並觀看藏戲和欣賞各種文藝節目。
1993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決定,從1993年起,每年舉辦一次拉薩雪頓節,同時舉辦拉薩雪頓節物資交易會。1993年8月16日,首屆「雪交會」開幕。如今雪頓節已發展成融文藝匯演、經貿洽談、招商引資、物資交流、產品展銷、體育競技、旅遊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盛會。
2004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決定,為了解決傳統雪頓節以藏歷為准,每年的公歷日期不一致,給國內外遊客造成不便的問題,從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動依然按傳統的藏歷6月30日進行外,由市政府主辦的雪頓節固定為每年公歷8月18日開幕。
「白來日追」節
藏歷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傳統節日——白來日追,即「吉祥天母節」。
關於這個節日的起源,藏族民間有個生動的傳說:大昭寺的守護神母瑪索傑姆有三個女兒,小女兒白拉協姆,二女兒東贊傑姆,大女兒白拉扎姆。因為她們不聽話,母親便許了咒,願大女兒一生不得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見一次。咒願實現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薩河南岸赤仆宗贊,每年只能在藏歷10月15日相見一次。
為慶祝「天母節」,婦女們在這一天刻意梳妝打扮,到白拉扎姆天母像前焚香祈禱。西藏自古就有不論貧富向晚輩、僧侶、小孩們進行施捨的習俗,小孩們在這一天是最快樂的,一大早就向父母要「白來日追」節日零花錢。
從藏歷10月14日晚上開始,朝拜白拉扎姆的信徒絡繹不絕,許多善男信女紛紛向天母敬獻哈達,大昭寺的全寺僧眾舉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和會供曼荼羅的定時大祭,並將白拉扎姆的天母像面朝拉薩河南岸的赤撲地,而赤撲地也把宗贊的塑像面朝北,表示兩相會面之意。
藏歷
藏歷是中國藏族人民的傳統歷法,基本上與夏歷相同。它以月球圓缺一個周期為一個月,大小月相間,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年12個月,全年354日;閏年13個月(平均每兩年半到三年加一閏月),全年384日,用以調整月份和季節關系。藏歷重視「定望」,不重視「定朔」,即「望」必須在每月十五,「朔」不一定在每月初一,這樣藏歷與夏歷日序有時相差一天。
藏歷採用干支紀年,以「陰陽」與「木、火、土、金(藏文直譯為鐵)、水」五行相配代替十干,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支,再以十乾和十二支相配成,如:陽木鼠、陰木牛、陽火虎、陰火兔……2001年是夏歷辛巳年,藏歷為陰金蛇年,也稱鐵蛇年。藏歷還採用二十四節氣,對五大行星運行和日月食也做預報。
根據藏歷理論,每三十二個半月應閏一個足月,這樣藏歷年與農歷春節的日期就形成了一個特定的「三年循環」,即頭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個月,然後再循環。。
【建築特色】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扎什倫布寺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藏族音樂】
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 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 方面,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早在12、13世紀前後,即出 現了論述藏族民族音樂的專著,如薩迦班達智·貢格堅 贊的《論西藏音樂》等。寺廟中至今保存並使用藏族的 古老圖形樂譜——央移譜。藏族傳統音樂特色鮮明,品 種多樣,包括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3大類。民 間音樂可分為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器樂等5類。衛藏、康、安多3大方言區的民間音樂在風 格上有明顯的差別,樂種亦不盡相同。宗教音樂包括誦 經音樂、宗教儀式樂舞羌姆、寺院器樂;宮廷樂舞嘎爾 只傳於拉薩布達拉宮及日喀則扎什侖布寺。民間音樂在 傳統音樂中居主要地位。 央移譜 民歌 包括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風俗 歌、頌經調等。
山歌 衛藏地區稱「拉嚕」、康地區稱「嚕」、安 多地區稱「勒」,是在山野間自由演唱的歌曲。山歌音 域寬廣,節拍、節奏自由,旋律起伏較大,悠長高亢,極富 高原特色。安多地區的山歌當地亦稱為酒麴。牧歌流行 於牧區,與山歌音樂特點相近。山歌、牧歌有多種曲調, 結構多為上下句體,常用羽、徵、商、宮五聲(或六聲) 調式。甘孜山歌《阿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勞動歌 藏語稱「勒諧」,種類甚多,幾乎在各種 勞動中都有特定的歌曲。有的節奏鮮明,與勞動動作緊 密配合,如打青稞、挖土、打牆等;有的節奏較為自由, 如放牧、犁地、擠奶等。勞動歌有獨唱、齊唱及一領眾 和等形式。
愛情歌 包括情歌 情茶歌等 情歌安多地區稱「拉 伊」,衛藏地區稱「嘎嚕」。情歌音樂有的較深情,有 的較開闊自由,接近山歌風格。情茶歌藏語稱「克加」, 流傳於雲南中甸等地,是在青年男女們聚會、飲茶以表 達愛情時唱的歌,包括招呼歌、進門歌、對歌、感謝歌、 告別歌等。 風俗歌 包括酒歌、猜情對歌、婚禮歌、箭歌、告 別歌等。
①酒歌。藏語稱「羌諧」,流傳於藏區各地,在節慶 聚會敬酒時唱。安多地區的「則柔」,甘南地區的「格 兒」,都屬酒歌一類。各地酒歌的演唱形式不同,有的 邊舞邊唱,有的只唱不舞。音樂開朗熱情,多為宮調式。 如下例:
②猜情對歌。衛藏地區稱「次加」、康地區稱「葉 莫」或「戈莫」,安多地區稱「諧莫」等,是藏族青年相 聚娛樂或作占卦游戲時所唱的歌,流傳廣泛。四川藏族 區青年游戲時常以戒指作為卜卦的信物,因此亦稱「箍 箍卦」。猜情對歌的音樂輕松活潑,常用五拍子與四拍 子的混合拍,以宮、羽、徵調式為常見。
③婚禮歌。各地的婚禮歌及演唱形式不同,大致包 括接親歌、離家歌、途中歌、迎親歌等。其中有的旋律 悠長,有的歡快帶有舞曲性質。
④箭歌。藏語稱「達諧」,主要流行於西藏林芝地 區,亦稱「工布箭歌」,春夏之際,在林卡耍壩子時演 唱,是射手們誇耀弓箭及射箭技術所唱的歌。唱時伴以 舞蹈動作。音樂中常用附點音、三連音和切分音,清新 明快。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700.htm#4
I. 雪頓節藏文作文
人們總是喜歡追求那些遙遠的美好,但往往忽略了已經擁有的。嚮往著遠方的高山,卻忽略了身邊挺拔的綠樹;嚮往著遙遠的江河,卻忽略了身邊潺潺的小溪。
有的人喜歡遊山玩水,他們希望登上巍巍的泰山,希望陶醉在麗江如畫的山水中,甚至希望卧在海邊,享受夏日的清涼。但他們不曾注意過山坡上夕陽與藍天交織在一起,不曾注意過河邊的楊柳輕輕拂過小溪,留下微波,甚至不曾注意過一棵小草,一朵小花。這些最美好的事物都在我們身邊,僅僅需要我們安然握住。
有的人認為,夢想是遙不可及的東西,但其實夢想離我們並不遙遠。如果你的夢想是在舞台上為數萬人歌唱,就請你安然握住今天,努力練習,讓一個又一個人為你的歌聲鼓掌;如果你的夢想是造出一艘航天飛船,就請你安然握住今天,記住一條又一條枯燥的公式定理;如果你的夢想是寫出令人振奮的文字,就請你安然握住今天,練習一篇又一篇文章,修改一遍又一遍。如果你有夢想,就請你安然握住今天。
夢想就像遠方的風景。如果不能到達遠方,不妨安然握住身邊的美好。如果不能一天就變成自己想成為的自己,不如安然握住,安然握住每一天,奔向那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