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魯迅的材料作文素材
他,總是穿著一件樸素的小白褂,平平直直的頭發直立在他的頭上,嘴上「一」字形的濃濃的鬍子,看起來很顯眼。他的身軀是瘦小的,當他對你伸出手來時,你看到的,就是一個非常瘦的,瘦得連血管都清晰可見的,長滿老繭的手。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話說出了我的心聲。的確,魯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用大半輩子的精力,寫了很多文章,幫助過很多人,只為了別人,而從來不關心自己。
詩人臧克家的《有的人》里,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熱情地歌頌了熱愛人民、造福人民的大文豪——魯迅;無情地鞭撻了剝削人民、危害人民的反動統治者。詩中的「俯下身子」把魯迅的精神表達得非常充分,刻畫了魯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在我學過的課文里,魯迅先生曾經救助過一位受傷的車夫。他可是一名出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竟能俯下身子,而且半跪著,用他那瘦小的手,為一個社會地位非常低的車夫來治傷,而且當時可是狂風怒號,在寒冷的陰暗的天空下,使得魯迅充滿老繭的手上,又多了一層霜。
魯迅先生一生寫了好多書,文章。他工作起來一點也不厭倦,整天寫作寫到晚上,從晚上又寫到天亮。魯迅認為,時間等價於生命,不珍惜時間就是不珍惜生命,只有利用好生命,不浪費一點時間,人生才不算白費。他願意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他把筆當做武器,把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反動派作為敵人,不浪費生命,和敵人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斗爭。
B. 魯迅的事例能用來寫哪些話題的素材
魯迅那個什麼實業救國的職業轉換,可以用在探索道路比如在一個困難的環境走出自己的路一類的作文。
C. 魯迅可以用於那些作文素材
嘲笑別人,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諷刺。而喜歡嘲笑別人的人,往往也都會一事無成。
在我身邊有著形形色色的人,但總有一些人會獨來獨往,他們是真的喜歡孤獨嗎?不見得。所以引起了我的好奇,在課余時間觀察了一下。
「呦,xx今天穿的裙子真丑啊。」,「你看看他可真笨,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之後會哈哈大笑。但這是不是源於自己內心的空虛?以為自己可以在嘲笑別人
的時候收貨快樂,到頭來只是讓自己在友誼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對嘲笑的心理說不呢?不要讓嘲笑他人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理萌芽,其實這也是人生
旅途中的一種挑戰。
對嘲笑說不的同時,我會思考,我們為什麼會嘲笑別人,明明知道嘲笑是不對的可我們為什麼會繼續?其實這就是嘲笑別人的心理在作祟。因為嘲笑別人會使自己產
生一種優越感,即使你也不會這道題,即使你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嘲笑別人就會把你從自卑的泥潭中拔出,但卻將你推向了自負的潮水中。
讓我們對嘲笑說不,讓我們對自己狠一點。直視自己的不足,正視生活中的困難。對別人的優點要發自內心的贊美,對別人的不足我們要思考是否自己也會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別人犯錯時,不要嘲笑,要鼓勵,要寬容,更要給予支持和力量。當自己犯錯時,不要逃避,要正視,要解決,要虛心接納。
對嘲笑說不吧!那樣你就會感到生活充滿陽光和希望,你就會感到自己的可愛。
D. 魯迅先生的偉大事跡 長篇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誕辰120周年。魯迅原名阿張、周樟壽、豫山、周樹人,1881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裡時,恰巧張之洞來訪,於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後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後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魯迅原名阿張、周樟壽、豫山、周樹人,1881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裡時,恰巧張之洞來訪,於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後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後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後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這里來准備當一名搖旗吶喊的水兵,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魯迅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而以筆名「魯迅」聞達於天下。許壽裳曾對此作過解釋:「(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魯迅的偉大事跡:
1881年9月25日,魯迅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余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後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南京求學。
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後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於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1909年8月,歸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
1910年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1911年,寫個人的第一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從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其中也對佛教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3月,與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會見。4月1日,赴黃埔軍校發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
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9月,致信台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離開廣州赴上海,並與許廣平在上海開始同居生活。
12月,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
3月2日,出席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被選為常務委員,作《對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演講。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現劇痛,最後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
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5月15日再發病,醫生診斷胃疾,自後發熱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情況不樂觀。
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復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19日上午5時25分逝世。
E. 關於魯迅的作文材料
魯迅生平簡介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號豫才。浙江紹興人。七歲開始讀書,十二歲從壽鏡吾老先生就讀於三味書屋。十三歲那年家裡發生一場很大的變故,經濟狀況漸入困頓,接著父親一病不起,使他飽嘗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離開故鄉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1902年初畢業後被選派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後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09年8月回國。
辛亥革命後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供職,後又隨部遷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新文學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正式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繼出版短篇小說集《吶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其思想產生了飛躍,由此進化論思想為主導,轉向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思想為主導。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推薦為常委,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化運動的主將。
後十年的雜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槍,充滿了唯物辨證的精神。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毛澤東認為:魯迅是 「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F. 寫一篇魯迅的文人事跡作文二百五十字
是誰?曾經彷徨,而後懷著滿腔熱情拿起筆桿,向敵人的咽喉刺去。是誰?曾經吶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鋪滿荊棘的道路上奮勇前行,追尋那一片光明。是誰?曾經傷逝,為的是無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是您,魯迅先生!滄海橫流,您是識時務之俊傑;刀光劍影,您是永遠不倒的猛士,壯哉!魯迅先生,您是千千萬萬人民心中的巨人。
在學校,我們學習了幾篇關於先生的文章,讀完後,我深受感動。《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先生關心下一代、憂國憂民、關愛他人的品質令我感動;《一面》中先生對進步青年的關懷與信賴以及對革命事業的追求和奉獻令我震撼。先生關愛人民,人民也敬重他,從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先生在人民心中永不磨滅的形象。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它出自魯迅先生《自嘲》文中,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先生對敵人的憤恨和蔑視、對人民的鞠躬盡瘁。據說先生在逝世前幾天還在不停地工作,這讓我吃驚不已。先生對人民,對祖國的那份拳拳赤子之心,用肝膽,用生命去抗爭的那份熱血和勇氣,鑄就的,是「中國的脊樑」,融入中華民族精神的骨髓,千年屹立不倒。
他敢怒。三十年代,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猖狂入侵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的殘暴統治,先生屹立在陣場前沿,懷著無比仇恨的心情與反動派作斗爭。他敢言。新文化運動突起,先生站在運動的前沿,並於1918年發表小說《狂人日記》,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實質。文章表現國人精神的痛苦和病態,旨在通過喚醒國人麻木的神經,促進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他著重刻畫封建專制統治及禮教對被壓迫群眾的深入骨髓的思想腐蝕與毒害。
我眼中,先生,是一個時代留下的一個精神符號,是硬邦邦的腰桿,是冷靜銳利的目光。他冷峻、孤傲、敢怒、敢言,讀先生,可以讀得酣暢淋漓。先生的文章照耀了近一個世紀。他不懈地戰斗著,默默地忍受著,痛苦地思索著,焦急地呼告著,用一滴滴心血哺育著麻木的中國人。正如長江、正如黃河,汩汩千年,不變的是甘甜的乳汁;正如泰山、正如長城,屹立千年,不變的是巍峨的雄姿。
先生是五千年凝聚的國魂,國魂是先生至今昂揚的生命。
G. 關於魯迅先生的寫作素材
魯迅一生創作的作品題材很多,包括小說,散文,雜文等。其中1918年發表《專狂人日記》,是中屬國第一篇白話小說,並開始用筆名魯迅。小說代表集子有《吶喊》,其中收錄《狂人日記》,《孔乙己》,《葯》,《故鄉》,《阿Q正傳》等。小說集《彷徨》收錄有《祝福》,《在酒樓上》,《傷逝》,《離婚》等。小說集《故事新編》收錄有《補天》,《奔月》等。散文詩集《野草》,主題是1自我主觀感情情緒的象徵性表現;2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象徵性肯定;3對各種庸俗傾向的憤懣揭露和無情鞭撻;4對反動政治統治者的揭露和控訴;5對青年中某些思想傾向的批評和諷刺。另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個回憶性散文集。記述了魯迅從少年到青年時期的一些重要的生活片斷。雜文在魯迅的全部創作中佔有最大的比重,是他一生的主要文化和文學業績。現代雜文的這種文體形式是魯迅創造的,是他對中國現代散文文體的一個重 大貢獻。著有有《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二心集》等。作品包括《我之節烈觀》,《墳》,《記念劉和珍君》,《友邦驚詫論》《為了忘卻的記念》等。
一字一字打出來的,希望可以對你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