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莊子的<秋水>為材料的作文
《莊子-秋水》賞析
道家文化與哲學是中華文化傳統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風骨、包羅萬象的廣闊胸懷而成為中華文化立足於世界的堅實基礎。而在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與哲學的歷史發展中,莊子的思想可稱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脈,並且莊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絢麗多姿的特色而被視為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奇葩。莊子的思想被輯錄成書,即為今天所見到的《莊子》。《莊子》一書其體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大部分之間的關系,如果借用佛學用語,內篇相當於正法,也就是莊子自己的心法,由此直接能窺見莊子本人的真實面目;外篇則相當於像法,是離莊子比較近的弟子所為,由於有的弟子曾得莊子親傳,故即使不能完全得庄學之妙,亦不遠也;而雜篇乃莊子的後學所作,相當於末法,離庄學之真義已遠,然其有旁通其餘各家思想之功,亦不可廢也。就境界而言,內篇最得道學真諦,得其精髓可入道德經的境界;外篇乃就內篇之精義鋪衍而成——其實莊子一書可以整個被理解為對老子的解說——可視為內篇之輔佐;雜篇則以庄學攝其餘諸家之學,且通於各家學問之中,不妨稱為庄學與其他學問之間的交叉學科。內篇為君,外篇為臣,雜篇則為佐使,相輔相成,混成一體。
內篇之義高矣,故不易說之;雜篇之義已遠矣,故不可說之;外篇正處於有意無意之間,正當發其本意以歸於內篇,辨其真假以使統雜篇也,故我不自量力,擇外篇一文而說之。
外篇文亦多矣,擇何而言之乎?曰《秋水》也。為何如此?因為此篇最得莊子汪洋恣肆而行雲流水之妙。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
文章一開篇,直契入題,引眾人開始進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時值秋季,雨水連綿,乃逐漸成勢,由文本身而看,「川」當為支流,而「河」就是幹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漸漸匯集到幹流之中,互相增益,於是乎終於達到了「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的浩大場景,這就難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了。應該說河伯的心態也是人之常情,試想,如果我們忽然間也擁有了一大筆財富,誰又不會象河伯一樣沾沾自喜呢?什麼叫「自滿「?這就叫自滿,自以為滿,可憐(也可以說幸運)河伯不知道後面將有一個多麼廣闊的世界展現在他面前!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見大海無邊無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興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
等到河伯順流而到達大海之後,見到了大海的遼闊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滿是多麼可笑——不過,河伯的可貴之處在於: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能夠及時自我反省,於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評的話「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意思大約是說:俗話說,自己知道一點東西就自以為了不起,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唉,這難道不是在說我嗎?看來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於是就對海神說「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大方之家」,就是廣大廣闊的大海,佛學有時也稱佛為大方廣佛,極言其廣大無邊也。海神你老人家千萬別和我計較,我看到你如此廣闊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笑了,可讓你老人家見笑了。海神聞聽之下,就順承著河伯的意思並啟發他逐步超越自己的局限「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三句話意思相近而強調的重點有別,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論海,那是受空間的限制;夏蟲之所以不可以語冰,那是受時間的限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語至道,那是受自己的限制,偏見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還排斥最高的真理。總之,人因為受到各種限制或束縛而無法聽聞大道,乃至於即使有機會聽聞大道也加以排斥,豈不聞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之語?一個人如果自己的偏見太深,你和他講道理,白費口舌,甚至還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罵,所以就連聖人也只能「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唉,難啊,難啊。你看,河伯作了自我批評,還是被海神罵了個一無是處。不過海神絕對是個很好的教育家,你不是自滿嗎,那我先打打你的囂張氣焰,狠狠的貶你一頓,等到你自己貢高我慢的壞毛病消除了,再告訴你真理,於是,下面海神話鋒一轉,說道「今爾出於江河,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行,你能知錯就改,孺子可教。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承認自己的渺小正是開始超越局限,走向偉大的開始,看來我還是可以給你講一講大道理的。海神接下來講的什麼大道理呢?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止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萬水之源,之歸宿,雖然萬川歸之,並不見海水溢出,雖然尾閭不斷傾瀉,也不見海水乾涸,四季或旱澇的變化也對大海沒有影響,為什麼如此?很簡單,因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這里也許要問:剛說了河伯自滿,海神怎麼又重蹈覆轍,在這里自吹自擂?借用包老三之言曰:非也非也。因為這幾句話只是一個引子,後面緊跟著的一句話表明海神有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自我認識「而吾未嘗以此自多也」,我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這樣有多麼了不起,因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不似罍空之在大澤乎?中國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罍空」,小酒杯那麼大一點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間簡直太渺小了。
大海如此謙虛,我們更不可驕傲。現代科學所認識的東西和茫茫的宇宙相比,也只是滄海一粟而已,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只能稱為管窺蠡測。現在自然科學所研究的宇宙范圍從層次上可分為渺觀,微觀,宏觀,宇觀和脹觀幾個層次,它們之間分別以誇克、布朗運動的顆粒、行星和總星系為界,分別屬於粒子物理學、量子力學、經典科學、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研究的范圍,當然,渺觀之下還有無數更微小的層次,脹觀之上還有無數更高的層次存在。也許大家對介觀(介於微觀和宏觀之間的層次)比較熟悉,因為這個層次正是目前最前沿的納米技術所在的領域,所謂納米技術,從技術層面看,就是操縱單個分子或原子的技術。一納米有多大呢?我們知道,我們在中學學的參與化學反應的最基本的微粒——分子是很小的,分子就是納米級的粒子。經過簡單的計算,就知道,分子:乒乓球=乒乓球:地球。而原子的大小隻有10-10m,是分子的十分之一,基本粒子更小,只有<10-15m,至於誇克、輕子則只有<10-18m了。但還有比這更小的,超微觀層次是指小於普朗克尺度的范圍。所謂普朗克尺度,就是在普朗克空間:10-35m,和普朗克時間:10-43s之下的范圍。目前自然科學的視野從空間上看,最大范圍與最小范圍相差達到1061 倍,從時間上看,最長與最短相差達到1060倍。兩個數目初看起來是很大的。說到大數目,我們可能有些情況下對下面幾種情況下的數目感到無法計算,比如一場大雪中落下的雪花數,一場暴雨中下來的雨點數,全世界森林中的樹木上所有的葉子數,海洋中的水滴數等等,這些數目太巨大了,誰能計算得出來?只好用「不計其數」來形容了。但是所有這些數目都遠遠比不上總星系中的原子數,而後者只不過1081-85而已。
上面說的是空間的大小,下面說說時間的長短.佛學中經常說一剎那,那麼,一剎那究竟有多短暫呢?很簡單,在印度哲學中,「剎那」是這么計算出來的:一晝夜=30須臾,1須臾=30臘縛,1臘縛=60怛剎那,1怛剎那=120剎那,所以1剎那=0.013秒,並不是很短暫。佛學言壯士疾彈指經65剎那,而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的一首詞中有「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一語,說時間過的很快,應該也源於此。當然這是向短處說,如果向長處說,則我們都知道佛學中有一個表示時間久遠的單位「劫」。它有多長呢?我們看一看它的意思,很容易算出來:從人壽10歲開始,每100年增長1歲,直到84000歲,再反過來減少到10歲,如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20小劫為一中劫,4中劫成、住、壞、空為一大劫,一大劫之中整個大千世界歷一成毀,經歷一個大的周期。如此算來,一大劫大約為1343840000年。這只是一般的劫,象一些特殊的劫更為長久,比如佛經上說:用一件極為輕軟的天衣,每隔三年拂拭一個方廣一里乃至四十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將其消盡,為一小劫;每隔梵天中的三年拂拭一次方廣八十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將其消盡,為一中劫;每隔凈居天中的三年拂拭一次方廣八百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將其消盡,為一大劫。時間太久遠了.
至於說到咱們中國傳統文化,大家應該都知道「滄海桑田」的典故,說的是仙女麻姑自成仙以來,已經三次看到滄海變成桑田了。佛經中雲仙人壽命可達千萬歲,然也。不過麻姑如果碰到下面這幾位神仙,那簡直就年齡太小了。據《東坡志林》記載「嘗有三老人遇,問其年。一曰:滄海變桑田時,我下一籌。爾來我籌已滿十間屋。一曰:吾與盤古有舊」。這兩位神仙的年齡真是久遠久遠矣。「籌」,簡單說就是小木棍,滄海桑田一變遷以一個小木棍來記錄,這種小木棍那位老神仙已經堆滿十間屋了,你說他老人家有多大吧。另一位也不簡單,盤古何人也?開天闢地者也,「吾與盤古有舊」,那還不與天地同壽?從空間的大小來看,剛才說到「大千世界」,也是來源於佛經,其意思是這樣的:四大部洲構成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中含有10億個小世界。我們地球人居住在其中一個部洲裡面,而宇宙中有無量大千世界。其實根據現代科學的計算,地球在太陽系中就好像一個沙粒在操場之中一樣,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又好像沙粒在操場,銀河系在總星系亦然,而總星系在宇宙中連沙子也不是,而是無窮小。所以,海神說自己在天地之中很是渺小,並不是謙虛,而是實事求是的說法啊。
河伯聽了這番道理,深覺言之有理,乃把自己的體會給海神說出來,以求得到海神的首肯「然則我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說,你看,我剛表揚了你,怎麼你又迷糊了呢?「否」,你這樣說那就不對嘍。大理我給你講了,但尚未與你語至理啊。「何以知毫末足以定至細之倪?何以知天地足以窮至大之域?」你以為原子就是小之極至嗎?你認為總星系就是最大的了?唉,剛才我真和你白說了,你剛從一個陷阱里跳出來又進入了另一個陷阱,什麼時候是個頭呢?須知天外有天,總星系之外還有總星系,原子之下還有原子,從更高的層次來看,總星系就好象是原子那麼渺小,而從極微小的層次看,原子就好象是總星系那麼浩瀚。你得連天地的境界都超越過去,達到道的境界才行。什麼是道?道非大非小,非善非惡,非常非變,非正非奇,非外非內,超越一切,含攝一切,貫通一切,乃全,乃備,乃妙。領悟了如此妙道,方始明白:宇宙間一切事物皆本來完備具足大道一切真體妙用。偉大的天地固然美妙,難道世間的一草一木不是同樣美妙的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萬物皆備於我」,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實理具備,隨在各足。猶如王陽明所說的:孔子、堯、舜,聖人、凡人,猶如金子,雖然分量不一樣,但如果都經過提純,成為足金、赤金,其純度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所謂個個圓成是也。整個宇宙中的一切,從極大的天地到極小的原子,都互相含攝,互相具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互相之間緣起無盡,圓融無礙,宇宙中一切的一切都是美妙之極的,故禪宗先師才說「翠竹黃花,無非妙道;擔柴挑水,皆是菩提」,我佛如來亦言「煩惱即菩提」。禪宗至高無上的法門是不斷煩惱,不求解脫,因為煩惱即菩提,本來無縛,今亦無脫。出家出家,何謂出家?出家的真義就是「沒有煩惱」,隨緣任運,無處不是極樂。
可見,<秋水篇>沿著河→海→天地最後一直到達道的境界的思路將我們引入一個越來越廣闊、越來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讀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載之下,吾心通於莊子之心,乃至通於無量眾生之心,通於宇宙萬事萬物,可得大自在矣。
② 材料作文:材料一:《莊子·列禦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耗盡)千金之家,
的」。
原文如抄此記載襲:「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世上竟有如此之人,什麼本領不可以學,他朱泙漫傾家盪產,苦心孤詣學會了屠龍之技,卻無龍可供他屠。於是,他成了多餘人,遭白眼,被罵為廢物,淪落為千夫 所指,萬世標本。
而我,卻對朱泙漫肅然起敬。
他天真可愛,是個偉大的幻想家,浪漫主義理想家。屠龍之術,不是經世之學世俗功用,也許
③ .根據所給材料,聯系實際,寫一篇議論文,不少於700字。 《莊子》中有這樣一則寓
答案: 提示: 提示: (1)可以論證盲目空想者的一事無成。 (2)可以論證脫離實際的理論毫無價值。 (3)可以論證單純苦學苦練而不動腦筋、不講實效,必然勞而無功。
④ 《秋水》寓言的作文素材
莊子散文具有鮮明的浪抄漫主義色彩,它的說理,不局限於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演繹,而是善於將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繪之中,藉助具體可感的景物人事來表達深微玄奧的哲學道理.本文的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整體性寓言形式.本文假託河伯與北海若這兩個虛構人物的對話,展開說理,闡明觀點,整篇是一個生動的寓言故事.先秦諸子中多喜引用事言故事來說理,但像本文這樣,整篇都是寓言故事,卻很少見;而且這里的寓言不是引用·,而是莊子自己虛構的,這也是莊子寓言的一個重要特點.寓言的基本特徵,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寓意富有哲理.本文中的河伯被設為莊子思想的對立面,而北海若則是莊子自己的化身,通過兩人的對話,通過正反兩種思想境界的對比,十分清晰地宣揚了莊子的認識無止境的哲學思想.寓言的另一個明顯特點是用鮮明生動的形象來說話,避免了呆板、抽象說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與形象結合起來,有化抽象艱澀為具體可感的效能.
⑤ 莊子《齊物論》里的天籟之聲材料寫100字有文採的材料,高中作文用,即議論文中的材料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種美學觀念。為老子所提出。語出《道德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中又說:「聽之不聞名曰希。」王弼註:「大音,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王弼集校釋》)「眾」即全體,「分」即部分;人們聽到的宮音或商音等,都只是部分,而非全體。意謂有了具體、部分的聲音之美,就會喪失聲音的自然全美。老子認為最美的音樂是自然全聲之美,而非人為的、部分之美,這和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的見解,以及他的「無為自化」(《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之後,莊子繼續發揮了這一觀點。在《齊物論》中,莊子把聲音之美分為「人籟」、「地籟」、「天籟」三種。「人籟則比竹是已」,即簫管之類,屬下等;「地籟則眾□是已」,即風吹□穴之聲,屬中等;「天籟」則「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即塊然自生的自然之聲,為上等。在《天運》中,莊子還論述了「天籟」的特點:「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郭象註:「此乃無樂之樂,樂之至也。」這實際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聲」。所以在《齊物論》中,莊子又說:「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王先謙註:「鼓商則喪角,揮宮則失徵,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亦猶存情所以乘道,忘智所以合真者也。」意思都在於反對以部分的、有限的聲樂,破壞或代替自然全美之聲。
老、庄這種對於自然全美的提倡,對後來的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成為文學家、藝術家所追求的一種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鑿的最高的藝術境界。鍾嶸《詩品序》所提倡的「自然」和「真美」;元結《訂司樂氏》所提倡和推崇的自然、「全聲」之美;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所提倡的「以全美為工」;徐文長《贈成翁序》所說的「夫真者,假之反也。故五味必淡,食斯真矣;五聲必希,聽斯真矣。五色不華,視斯真矣
⑥ 作文素材莊子事例涸轍之鮒
成抄長中的快樂——你襲是否錯過……
當00:00的鍾聲敲響的那一刻,就意味著我們張大了一歲。「張大了,要乖哦。」曾經的話語時時在耳邊響起,那麼熟悉,而又那麼陌生。對呀,現在的我們已經不是那個總會哭泣的小孩了。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許許多多的感情,親情,愛情,友情。我們懂得了如何去彌補,去挽回,也學會了如何去學會滿足,學會寬容。而這是值得我們快樂的,因為那份執著,那份僵持。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學會了許多知識,學海無涯,知識太多,我們學不完,所以便有了那份追隨,想要知道更多,想要學會更多,那也是快樂。知識時時充實我們的生活,也只有它能帶給我們不曾有過的滿足,像得到糖果的孩子那樣得滿足。我們有我們的理想,有值得我們緊握的璀璨年華,我們不曾孤單。
成長中的煩惱——你是否擁有。
⑦ 以「磨合」為話題的議論文並加入莊子這一素材
磨合」一詞曾經屢見報章,諸如「中國女排完成磨合觀察,確定世錦賽下階段主回力陣容」、「答新班子先磨合再合作」、「中美結束磨合期步入務實階段」、「畢業學員怎樣順利度過『磨合期'」、「在夾縫中磨合和成長的中國法治」等等。
磨合
在汽車行業。新考下駕駛執照,駕車上路的新手把磨練駕駛技術稱作"磨合"。駕車族皆知,新車上路,馬達的齒輪需要磨合,有一段磨合期。磨的是引擎中活塞上的金屬密封環,磨的結果就是使此環外廓形狀與氣缸壁精密吻合,從而使活塞與氣缸壁間的密封達到最優,發揮原始設計的工作能力,進入正常車輛使用。同時,駕車人對新車要進行了解、適應。汽車的磨合期如同運動員在參賽前的熱身運動,目的是使機體各部件機能適應環境的能力得以調整提升。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磨合;人與集體、社會之間,也有一個價值觀的適應、同化的過程;兩種文化、不同的思想觀念或意識形態之間,也有一個交流、沖突、包容、認同的過程;集體與集體、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交流,也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尋求共同價值視點的磨合過程。
⑧ 要寫一篇作文,關於我最敬佩的人,我想寫莊子,誰能給幾個素材
我佩服他在學校外面的一個牆角,有一位瘦小精乾的老爺爺,旁邊支著個白幌子,上面寫著「東北糖人」。一群准備進學校的同學都圍了過去,我從外面左瞅瞅、右瞧瞧,卻怎麼也看不到,心想不如進去探個究竟。
好不容易擠進人群,看見一張大桌子,上面有一塊和桌面一樣大的大理石,這塊石頭的左上角有一個綠色的長竹筒,筒桿上有整齊的小孔,大概是用來插糖人的吧。桌子底下有個爐,爐上熱著麥牙糖。老人用鐵勺搗弄著黏糊糊的麥牙糖。 老爺爺舀了一勺麥牙糖,這一勺可真夠多的。他注視著大理石沉思了片刻之後,便揮動那隻大手,把糖盡情潑灑在大理石板上,幾秒鍾功夫,一個栩栩如生的「大龍蝦」便誕生了。大家看著這只「大龍蝦」,眼裡發出一道道驚奇的光芒,紛紛嚷著:「賣給我!」「給我,我出1元!」「我出2元!」老人揮揮手:「只要5角。」大家十分驚詫地「啊」了一聲,都懷疑是不是把5元聽成了5角。「沒錯!是5角!」老人解釋道,「不過這個不賣,是樣品!」老人把「龍蝦」用竹簽安上,插在竹筒里。
這時,一個巡警擠進了人群,居高臨下地看著老人。他戴著墨鏡,可老人一點也不害怕,鎮靜地掏出營業許可證,巡警檢查了一下,問:「那這糖……」老人微笑著說:「這麥牙糖是俺東北特產,俺東北人兒不賺虧心錢!」從老人潔白的牙齒中發出一串地道的東北口音,巡警也微笑著走了。
老人笑著對大家說:「來呀!誰要下一個?」就在大家都爭著要的時候,突然又闖來一個「不速之客」,「我要!」說著遞給老人一張50元大鈔。我們都望著這50元錢,老人看了看,又用銳利的目光盯著這個給錢的人,他是個小學生,和我年齡彷彿。老人說:「我不能收你的錢,請走吧。」這個同學懵了。他走了之後,有個二年級小弟弟問老人:「為什麼你不收下呢?」老人答道:「他這個年齡,誰知道哪來的那麼多錢。」老人還說,他到這來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世人知道中國還有這門子手藝。
我離開之後,心中回盪著老人和藹的微笑、親切的話語、清廉的精神,漸漸地老人的身影在我心中變得高大。
⑨ 麗水中考作文材料是你看見我的快樂,就好像莊子看見了魚,你不是莊子,我不是魚。我選擇了關於溫暖的偏題
子非魚出自莊子《莊子.秋水》【原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1)。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2),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3)。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譯文】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游得多麼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從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其他意思:「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這句話原本有三重的意思。本來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異類之間無法相通,彼此之間並沒有法交流感情,只因為青菜蘿卜各有所好,很難強求,當然就是說,魚有魚的歡樂,你有你的悲傷。古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用的是諧音字,所以就變成了「子非余,焉知余之樂」,意思很平實,人心隔肚皮,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心願,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你的悲傷,你的歡樂都屬於你自己,是別人奪不走要不去的。
⑩ 莊子山木的材料作文
代大學者許衡一日抄外出,因天氣炎熱襲,口渴難忍。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行人紛紛去摘梨,惟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便問:"何不摘梨以解渴?"他答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么亂,管他是誰的梨。"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