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仿寫孔融讓梨的作文
一份快樂如果乘以十三億,就是更大的快樂;一份過悲傷如果除以十三億,就是渺小的悲傷。這就是分享的真蒂!
分享它就像是一座天平,你給予他人多少,他人便回報你多少。而我們身邊時常會有彼此間的分享,成功時的那份喜悅,處於困境時的悲傷和些許氣餒,有的時候,當你試著去和身邊的人分享這一切的一切,就會發現,世界是那麼明亮,它充滿了溫暖,溫馨,讓人覺得時刻處在分享,處在愛的光暈之中。
古時候就有孔融讓梨之說,從一個角度而言,說的是孔融孝順長輩,尊敬兄長,是謙讓。但我覺得,這未嘗不是一種分享的體現。在孩子的世界裡,一切都是那麼美好而純真,孔融在拿起大梨子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將大梨子給予父母和兄長,而不是自己吃掉,這就是一種分享的小小體現。在「爸爸去哪之中」也是如此,那些尚未懂得太多世事的孩子,他們並沒有學過分享是什麼,但是當兩人面臨著有無早餐的抉擇時,有些孩子選擇獨自享受美味,也有一些懂的兩人之間的均攤,那便是一種小小的分享。可能有的人在看見fyman只顧自己的時候,會忍不住垂手,覺得他太自私,可是朋友們,你有捫心自問,你會比那些孩子好多少呢?多多是個乖孩子,他明白分享,也懂得和別人一起共享。但是多爸有句話說的對,分享並不是只是好的東西就要,才去分享。而當我們面臨的是糟糕的情況時,我們卻也要學會分擔,這也是分享,所以說,分享與我們一直同在。
相比,我們都是大孩子或者說是大人,我們更應該懂得分享的意義。我們分享快樂,分享悲傷,分享文學,分享過去的歷史……如果分享的是悲傷的,自己也好把它輕聲的傾訴;如果分享的是快樂的,被給予的人也會為你而快樂。所以,行動起來吧,與身邊的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學會分享,懂得分享,在分享中不斷成長。
㈡ 孔融讓梨和羅馬分麵包作文的話題可以這什麼
「羅馬規則」曾被視為制度設計的典範 ,讓人對制度的力量信心大增,完美的制度設計似乎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然而,作者的分析卻告訴我們:作為已經失去了「孔融讓梨」(道德自律) 土壤的現實中國,強化制度設計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值得警惕的恰恰在於,如果既得利益者可以左右制度設計的權力,而又沒有「孔融讓梨」似的道德約束,則可能產生最壞的結果。
一塊烙好的餅,如何公平的分配給每個人?中西方有不同的做法。
「完美」的「羅馬規則」?
西方的做法是靠規則。美國著名財經專欄作家約翰·斯蒂爾·戈登(John Steele Gordon)曾經在《美國傳統》(American Heritage)雜志上發表一篇文章,通過分麵包的傳說回溯了西方保證公平分配規則的起源。據說,在古羅馬軍隊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塊麵包充當全天的口糧,而這塊麵包是從更大塊的麵包上切割下來的。一開始,切割麵包與分配麵包的任務是由類似班長這樣的長官一人擔任,於是,長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塊留給自己,然後按關系親疏決定切割下麵包的大小進行分配。由於分配不公平造成軍隊內部矛盾甚至內訌的事不少。因為在古羅馬軍隊中,「除了女人和賭博之外,沒有比食物更合適的東西可以使無事可做的軍隊產生劇烈的爭鬥了。」
但正如戈登所言,「羅馬人不僅具有軍事天才,還具有法律的天才」。為了防止因爭奪食物產生的爭斗,羅馬人很快找到了一個極好的規章:「當兩個士兵拿到了一塊麵包後,規則要求一個士兵來分割,而另一個士兵首先出來選擇屬於他的一半。」可以設想,在這種規則下,分割麵包的士兵出於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寫到這里,戈登很激動:「這是自律法的完美例證:這種法律是從每個人的自利角度來制訂的,以使其行為公平合理。自律法考慮到了每個人的利益,而不是一個集團的利益,不是那些制訂和執行這些法律的人的利益。」這當然也是西方以制度保證公平分配的傳統。
但中國人保證公平的分配也有自己的做法:靠倫理道德約束。有一個關於「孔融讓梨」的故事。在孔融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弟弟妹妹,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這個簡單的故事之所以一直流傳到今天,絕不僅僅是為了教育小孩懂得謙讓與禮貌,還體現了傳統中國人關於公平分配的一些基本思想:公平分配的順序是要照顧到老幼尊卑,體現傳統倫常;而主持分配的人也應該是像孔融這樣的有道德的人!如果把「孔融讓梨」這個發生在家庭內部的故事放大到國家——在傳統中國人那裡,家與國本來就是一體的:公平分配的秩序必定體現了儒家綱常,而皇帝因「順天承命」是最高的道德代表與化身,同時作為最大的「家長」當然應該為所有的「子民」進行公平分配。
「孔融讓梨」的現實尷尬
不要天然地認為「孔融讓梨」落後於古羅馬分麵包!
古羅馬軍隊發展起的分麵包規則其實一開始是「相互執行」,其基礎是契約的雙方必須有對等的實力,發現對方不遵守契約時有實力進行懲罰。於是導致了兩個結果:首先,這是一種在強者之間執行的規則,因為弱者沒有實力加入這種游戲。也正因此,羅馬式民主僅僅是貴族的民主,且這種民主在對待弱者上殘酷異常:比如,貴族通過投票決定修建了古羅馬斗獸場,將奴隸、犯人與戰俘投入其中與猛獸搏鬥,死亡者高達27萬多!這是典型的「狐狸聯合起來決定分散的雞的命運」!直到「雞聯合起來成為斗雞」, 民主才逐漸蔓延至全社會,這也恰是馬克思倡導「階級斗爭」與「階級分析法」的原因!其次,即使是強者之間,尤其是利益分配並非如分麵包那麼簡單的情況時,有時還會有毀約情況發生,於是,需要一個更強大的中立的第三方進行裁決,於是,衍生出一套紛繁而巨大的國家官僚系統,消耗巨大的資源!
相比較而言,中國靠倫理道德約束的公平分配是一種「自我執行」:發乎「仁」的規則使得「抑強扶弱」成為一種社會自覺;同時交易成本最低,不需要外在監督。當然,這種倫理道德約束有時會出現問題,但它有一套糾正系統:比如改朝換代。但即使是改朝換代,替代者也往往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我是要恢復「道」!也正因此,總體上,這套保證公平的體系持續了幾千年不倒。
中國幾千年的「道」面臨全面喪失始於近代以來西方船堅利炮下現代化的輸入,李鴻章稱之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狐狸面前,中國不甘心做小雞,於是也學習做狐狸。「國已不古,人心自然不古。」再以在強勢的「羅馬規則」面前自漸形穢了的「孔融讓梨」來保證社會公平,不僅可笑,而且不可行。因為「道德」在競技場中淪落為強者壓迫弱者的面紗與工具:在戰場上,有優良火器的入侵者把赤手空拳靠信念抵抗的中國農民說成是「沒有道德、不講規則」的「匪類」;在市場上,依靠「政治經濟學」賺得缽滿盆溢、打扮得衣冠楚楚有仁有義的富人,把剝奪得一無所有的貧民斥之為「墮落與沒有教養」。在這種背景下,誰還相信道德的力量能保證公平呢?庶幾保證公平的也只有「羅馬規則」了。此時回想起孔子幾千年前說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就有一種宿命的味道:當古老中國「道」徹底失落時,要維護這個社會基本秩序的只有引進西方的邏輯——每個人都是魔鬼,只能靠他律實現自律!
㈢ 用孔融讓梨的故事寫一篇作文不少於200個字
從前,有一戶人家,家裡有一位白發蒼蒼的祖母和一位慈祥的父親,還有三位帥氣的小少爺,寒冷的冬版天 ,祖母剛剛過權完生日,由於天氣乾燥,祖母上火了,於是,父親請人幫忙買來梨.為祖母去火.這個時候,孔融給祖母選了一個又大又好的梨,准備給祖母送去,他心想;祖母是老人,牙齒咬不動,如果能把它熬成梨兒水,那該多好啊!於是,孔融來到櫥房,把梨熬成了梨兒水,送到祖母的房間,祖母誇他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幾天以後,甘甜的梨水,讓祖母的病痊癒了.孔融心想;父親和哥哥那麼辛苦,還是給他們送過去吧!而他自己確留下了一個很小的梨,父親問他:"你為什麼吃那麼小的呢?孔融說:"長者先,幼者後嘛:"父親滿意的笑了.孔融真是一個好孩子,我應該好好向他學習.
㈣ 從孔融讓梨想到的作文800字
從前,有一戶人家,家裡有一位白發蒼蒼的祖母和一位慈祥的父親,還有三位帥氣的內小少爺,寒冷的冬容天 ,祖母剛剛過完生日,由於天氣乾燥,祖母上火了,於是,父親請人幫忙買來梨.為祖母去火.這個時候,孔融給祖母選了一個又大又好的梨,准備給祖母送去,他心想;祖母是老人,牙齒咬不動,如果能把它熬成梨兒水,那該多好啊!於是,孔融來到櫥房,把梨熬成了梨兒水,送到祖母的房間,祖母誇他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幾天以後,甘甜的梨水,讓祖母的病痊癒了.孔融心想;父親和哥哥那麼辛苦,還是給他們送過去吧!而他自己確留下了一個很小的梨,父親問他:"你為什麼吃那麼小的呢?孔融說:"長者先,幼者後嘛:"父親滿意的笑了.孔融真是一個好孩子,我應該好好向他學習
㈤ 作文學講一個傳統文化故事: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原文: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㈥ 以孔融讓梨為題能寫什麼作文
孔融讓梨讀後感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聽的,可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很久以前,有個小孩叫孔融。每個人都誇他很聰明。有一天,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當梨端上桌子時,媽媽把最大的梨給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卻不要,將這個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
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種種。孔融他願意也毫不猶豫地將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而我呢?我不僅沒有這樣做,還總是與弟弟搶東西。我身為姐姐,卻比當弟弟的孔融還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總是第一個沖上去挑,東挑西挑,必須要把最大,看起來最美味的拿來吃,堅決不留給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絲絲的內疚與後悔,而且,不僅如此,吃飯時,總會有一些很美味的東西吃,只要飯菜一端上來,我就會毫不猶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東西全部夾在碗里。媽媽每次都教育我要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可是我總將她說的當耳邊風。
有時候在坐車時,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邊,可是我卻看了她們一眼,就坐在那裡了。有時,這些小朋友會用可憐巴巴的眼神望著我,就算我的心再怎麼虛,為了我個人的利益,我的心還是控制住了雙腳。
現在想起,不禁後悔莫及及自責。我以前太自私了,只為自己著想,從來沒想過別人。我連那麼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愛幼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做什麼事都要為別人著想,不要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讓位置給老少;將好吃的留給別人等等。
讓我發揚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吧!
㈦ 用孔融讓梨的故事寫一篇作文不少於200個字
作文: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它講述了:有一天,孔融的父親給了孔融一個大梨,孔融就把大梨給了哥哥,父親問他:」你為什麼要把大梨給哥哥呀?」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
父親又給了孔融一個大梨,孔融給了弟弟,父親又問他:「你為什麼要給弟弟呀?」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
以前,媽媽買了好吃的,我覺得大的好的理所應當就是我的,我和哥哥也經常因為一些小東西爭得面紅耳赤。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謙讓是一種美德,我們要學習它,但不能凡事都謙讓。比如:學習上我們要你追我趕,相互比拼,這樣我們才能共同進步。
(7)孔融讓梨材料作文題目擴展閱讀:
常用的寫作方法:
1、借物抒情法。
借物抒情要求我們在描寫物品時,把感情寄託於對事物的愛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運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關鍵是找准物品的特點與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鳴的地方,使物品與感情相統一,使感情有所依託。
2、托物言志法。
採用托物言志法寫的文章的特點是用某一物品來比擬或象徵某種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寫好這樣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與「志向」,「物品」與「感情」的內在聯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點要與自己的志向和意願有某種相同點和相似點。
其次,描述時,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點為核心。物品要能表達自己的意願。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徵等。
3、物品自述法。
物品自述法是採用第一人稱來描述物品,因此要找物品中具有「人」特點的角度進行描寫。在具體描寫時,要注意准確地把握物品的特徵,做到人格化後的物品既體現了人的特點,又不失去物的本色。
具有人的特點,物品顯得形象生動,吸引讀者的興趣,可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質特點,物品描寫則顯真實自然。
4、遠眺近看法。
建築物可以遠眺,也可以近看。遠眺建築物,可以得到建築物整體印象,看清楚建築物的整體輪廓。但是,遠眺不可能看清各個部分的具體情況,但是對建築物在空間的位置,缺乏一種整體感,往往有一葉障目的感覺。
我們描寫建築物時,把遠眺和近看的結果結合起來寫,可以使讀者對建築物的整體和各部分情況有詳細的了解,從而獲得完整的印象。
㈧ 材料作文,求思路!
心中有他人
——做不妨礙他人的人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他人與社會構成一個親密無間的整體。我們的一舉一動對他人都有著很深刻的影響。我們的心中不能只有自己一個,必須要有他人,我們不能把自己一時的快感建立在他人的煩惱之上,我們心中要有他人。
心有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人與人之間是互動的,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對你怎麼樣。俗話說「投我以桃,報之以梨」。心有他人,考慮他人的感受,對方自然也就感受得到你對他的尊重,那麼他也會尊重你。心有他人是一種謙讓。想當年,孔融讓梨,孔融年紀最小,但他知道哥哥們都想吃大一點的梨,於是他挑了最小的梨。孔融是聰明的,犧牲自己一點點的利益能換來哥哥們的喜悅又有什麼不好呢?孔融或許不知道,他只是為哥哥們多想了那麼一點,就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贏得了世人千百年的尊重。
試想,若孔融當年心無他人,沒替哥哥們著想,就不會有「孔融讓梨」的故事,那麼孔融也只是一個為了滿足自己「口福」而不顧他人感受的調皮小孩罷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便會成為「孔融爭梨」的反面教材。
心無他人,害人又害己。心無他人,就是不尊重他人,損害他人利益。害人者,終將害人。前些日子,學校就有學生在飯堂打飯時不小心弄翻了別人的飯菜,這就是一種心無他人妨礙他人表現。對方的飯菜弄翻了,肯定很生氣。碰撞中這件事發展成為打架斗毆事件。雙方都沒有為對方著想,雙方都為了自己的利益「戰斗」,不管誰打贏了,終歸是兩敗俱傷。這些慘痛的教訓再一次警醒我們:心無他人,害人又害己。
孔融心有他人,得到世人的尊重;那些學生心無他人,兩敗俱傷,害人又害己。這些事例不斷地提醒著我們:多為他人著想,不要妨礙他人。心有他人,犧牲自己一點小小的利益又何妨?
心有他人,不妨礙他人。我們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快樂之上,把自己的快人建立在社會和諧之上!
㈨ 【作文材料】 有這樣三個母親,她們都有兩個孩子,只有一個蘋果。第一位母親用孔融讓梨的辦法
給沒說一樣 人家要的是作文 你給人家說這些 難道人家就不懂嗎?呵呵
㈩ 以孔融讓梨為題能寫什麼作文
尊重,是臉上一抹真誠的微笑;尊重,是在他人發表不同意見時的傾聽;尊重,是為別人付出的努力而鼓掌.尊重看上去,好像只是奉獻給身邊的人.
我們從小都受到過「孔融讓梨」的教育,也都知道要在公車上給老人讓座,不能嘲笑諷刺殘疾人.這樣的理論有時候粗看上去是很不近情理的,為什麼年紀小便要吃小的梨呢?為什麼一定要讓座如果我也已經很累了?為什麼不可以直接說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
其實真正的道理在這兒: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有句話叫「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意思是說別人送我木桃,我便用瓊瑤做為回報.所謂禮尚往來,在人類的社會中,你付出一分便會有一分的回報,總有一天一定實現.這是規則.規則在大多數時候對大多數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你對他人的尊重禮貌會在他人心中留下美好印象,隨後他們亦會如你所做般對待你.
不是沒有這樣的反例吧,試問哪見過一個憤世嫉俗目中無人的狂小子會贏得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呢?最多是用自身的「叛逆」及「與眾不同」來吸引大眾好奇的目光罷了.
尊重是一種大智慧,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尊重旁人與己的相同之處不難,得遇知音的興奮雀躍足夠掩住「尊重」那平實些微的光芒.難的是尊重旁人與己的相異之處.你認為吸煙有害健康且污染環境他卻將其視作一種調劑,他說人生要積極進取鮮活濃烈而你只求平淡安祥恬然舒適一輩子,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差異何止千千萬,尊重便是守著自己的人生信條而從客觀的角度用以欣賞的目光去看對方,並不苛求相同,而是正視相異.
所以,懂得尊重旁人的人都參悟明了了人生的大智慧.所以姿態優雅舉止從容,因為有足夠的自信支撐自己也有足夠的寬容去審視旁人.所以會為旁人所尊重,因其身上所散發出的高貴又平和的氣息實在是讓人嚮往予人吸引.
尊重會讓人心情愉悅呼吸平順,尊重可以改變陌生或尖銳的關系,若是有對彼此足夠的尊重,戰爭都不是不可避免.
古人雲愛人者人恆愛之,重人者人恆重之.
尊重,並不只是做給別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