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晚年日益昏庸的齊桓公想提拔…作文素材
管仲病重之時,曾明確告訴齊桓公,不可重用易牙、開方、豎刁三個專寵臣。易牙屬是御用廚師,為了討好齊桓公,他曾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給齊桓公做菜吃;開方不但給齊桓公進獻美女,而且為了服侍齊桓公,父母死了也不回家守孝;豎刁更絕,為了得到服侍齊桓公的機會,他揮刀自宮把自己給閹了。為了得寵,三個傢伙連自己的兒女、父母和身體都不顧惜,管仲認為他們的做法不合人情,力勸齊桓公疏遠這三個人。
齊桓公不傻,原則上也認可管仲的判斷,就將易牙、開方、豎刁三人撤職了。可是過了三年,齊桓公總是過不了情感這一關,沒了這三個人的周到服侍,齊桓公感覺很不爽,於是他又召三人回到宮里。第二年,齊桓公病重,三個寵臣立馬變臉。他們發動政變,擁立公子無虧,逼走太子,同時堵塞宮門,不許任何人進宮給齊桓公食物。結果,身為一代霸主的齊桓公慘死宮中,「桓公屍在床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戶」。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展開大戰,齊國的霸業亦從此衰落。
⑵ 不計前嫌作文800字
不忘國恥,振興中華!今日的祖國是那麼地繁榮昌盛,那麼地欣欣向榮。可是你曾想過,這一切,都是中華兒女用生命與侵略者搏鬥才換來今日的和平與幸福。如今,東方龍已奔騰,讓我們翻開那早已泛黃的歷史,回憶從前:因清政府腐敗,使得那些侵略者向中國這片土地伸出了魔爪:圓明園,擁有最珍貴的歷史文物、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因英法聯軍的踐踏,像海的女兒的結局一樣化為泡影。因中華不振,腐敗的清政府只好對侵略者笑臉相迎,雙手顫抖地簽下一張又一張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把本應屬於神州的土地一塊塊地割讓了出去。因國不強,32萬中國同胞慘死在南京大屠殺侵略者的刺刀之下,血流成河,慘不忍睹……長江在哭泣,哭中華不振;黃河在咆哮,怒吼著侵略者的滔天罪行;長城在默哀,默哀著無辜的、慘死的中國老百姓,舊日的國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落後了就要被挨打!看今朝,中華騰飛之快,速度之驚人:有著世界關注焦點的北京奧運會,成功發射的一顆顆高科技衛星、一架架神舟系列的飛船;匯集於所有科技為一身的上海世博會……中國在用事實向世界證明:中國站起來了!當國外發生天災人禍時,是她不計前嫌,伸出援助之手,當國際金融危機來襲時,是她從容鎮定,順利渡過難關……她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使外國贊嘆不已,洗刷了百年來「東亞病夫」的稱號。古人雲: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富,則國富。外國人仍舊野心不死,一次次地伸出魔爪,但都被趕了回去。為了使中國強大,我們應不忘國恥,振興中華。好好讀書,讓祖國的將來更加美好!
⑶ 關於以德報怨作文材料
春秋時期的管仲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齊桓公的政敵。齊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長齊襄公。齊襄公是一個喪失人倫的衣冠禽獸,把齊國搞得一塌糊塗,使齊國政治潛藏著極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機。諸公子紛紛逃亡,以避災難。公子小白與心腹鮑叔牙投奔莒國,弟弟公子糾則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魯國。不久,國內發生政變,齊襄公被殺。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得知消息後,分別由他們所居的國家派遣軍隊,護送他們回國。兩兄弟誰先回到齊國,誰就能成為國君。為了幫助公子糾奪得齊國君位,管仲單人匹馬馳向通往莒國的大道,奮力追趕上了公子小白。他假裝恭順,上前拜見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發一箭,直向小白心窩射去,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從車上栽了下來。管仲大喜過望,急忙策馬而逃。管仲趕上公子糾的隊伍後,把事情對公子糾講了。他們以為政敵已除,於是便從容不迫地向齊國進發。但是當他們趕到齊國首都臨淄時,卻得知小白已經登基為國君了。
原來小白並沒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帶的銅鉤上,便幸運地躲過了劫難。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於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聲,口吐鮮血,栽下馬去,瞞過了管仲。然後他們抄小路疾馳回國,搶先登上了國君的寶座。魯國軍隊見小白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門,哪知齊國早有防備,魯軍大敗而回。
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即位以後,要封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極力推薦管仲,他對齊桓公說:「管仲之才,勝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圖,非管仲莫屬。」齊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曠世奇才,又見鮑叔牙竭誠推薦,於是決定捐棄前嫌,重用管仲。為了能讓管仲回國,齊桓公派人對魯國國君說,殺掉公子糾,縛送管仲回國,以報一箭之仇。若不應允,即興兵伐魯。魯國弱小,只得照辦,殺了公子糾,把管仲捆綁起來,裝入囚車,送回齊國。管仲自以為必死無疑,他早已置生死於度外,大義凜然,泰然處之。哪知當他被押進宮廷時,齊桓公快步走下座位,親自為他松綁,當即拜他為宰相。齊桓公的這一舉動使管仲深受感動,從此他盡心輔佐齊桓公,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結果齊國大治,國力大增。管仲又建議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存邢救衛,九合諸侯,最後終於稱霸天下,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首。標準的以德報怨 採納吧
⑷ 以管仲之交為材料的議論文
春秋時,管仲輔佐齊國公子糾,為了奪權,管仲曾射殺公子小白,但僅射中衣帶鉤。後小白奪得王位,即齊桓公,管仲被捕並要處死。這時,輔佐桓公的鮑叔牙極力勸阻,聲言自己有五點不如管仲:寬惠愛民不如,治國理政不如,忠信得民不如,制定禮儀不如,領兵打仗不如。因此,桓公要稱霸天下,必須忘記一箭之仇,重用管仲。於是,桓公任管仲為相,鮑叔牙甘居其下,二人輔佐桓公,成為諸侯盟主。後來,管仲感慨地說:「我當初與鮑叔做生意,賺了錢總是自己多拿,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是家貧所致;我曾與鮑叔謀事,但屢屢失誤,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我有順有不順;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貶逐,鮑叔不以我為無能,知我乃是未逢其時;我打仗曾三戰三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是顧及老母之故;我曾因輔佐公子糾而被囚禁,飽嘗屈辱未死,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是不計小節,以圖博取更大的功名。所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管仲與鮑叔牙的「管鮑之交」,是我國古代交友的典範,直到今天,這典範的意義還值得當今人們學習。
一、齊桓公能聽取鮑叔的勸止,不僅沒有殺掉仇人管仲,還任用他為相,這等肚量,就值得稱贊。管仲是自己政敵的輔佐者,又曾一箭幾乎要了自己的命,不殺他已很有肚量,更何況任他為相?而事實證明,沒有管仲,就沒有春秋霸主齊桓公。
二、鮑叔牙推薦管仲,此舉更是難得!我們今天,也不乏推舉別人的事,但推舉別人取代自己,或擔任自己的上司的事,肯定不會太多。而鮑叔就能做到,事實證明也做得正確。這的確和古今那些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官場齷齪事形成鮮明的對比。
三、鮑叔牙不僅推舉管仲取代自己,而且在和管仲的一向交往中,都能處處體諒對方,理解對方。這真是我們今天常說的「理解萬歲」的最好的例子。兩個人做生意,賺了錢,一方總要多拿,這誰受得了?一個月即要散夥!然而,鮑叔能夠體諒,管仲多拿並非貪,是家貧所致,兩人肝膽相照,才有傳誦古今的「管鮑之交」。
四、管仲能夠知恩圖報,感慨地說了一番肺腑之言,流傳至今。這雖然是很應該的事,但往往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們今天,不是常看到一些得人恩惠而不知感激的行為嗎?
管仲鮑叔的友誼是建立在相知相善的基礎之上,並不因私而誤公,且舉賢而忘我。交友貴在知人,知人貴在知心。不為己之好惡而擇友,不為利己而攀情,這樣的友情才是真情、純情,脫俗,這樣的友誼才日久,這樣的朋友方可稱為摯友。所以能夠說,管仲鮑叔牙的友誼堪稱古今所謂朋友的楷模。尤其在利益紛爭的現代,應當宣揚,值得大家學習!
⑸ 古今名人任用賢才的作文素材200字
齊桓公用人不疑
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廣求天下賢士輔佐。衛國人寧戚聽到這個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他家裡貧困,苦於沒人舉薦自己。最後他心生一計,於是就替衛國商人趕著貨車來到齊國。他們趕到齊國國都時,已經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門的外面。
這一天,齊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賓客,夜裡打開城門,讓裝載貨物的車子讓開。迎賓隊伍中的隨從很多,火把也很明亮。這時,寧戚正在車下喂牛,遠遠地望見了齊桓公,悲從中來,於是就敲著牛角大聲地唱起歌來。
齊桓公聽到了歌聲,細細品味歌詞,說:「真是與眾不同啊!這個唱歌的人絕對不是一個凡夫俗子!」說罷便下令把寧戚帶回去。
齊桓公回到宮中後,侍從們請示桓公如何安置寧戚。齊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隨即召見了他。寧戚見到桓公後便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他,桓公非常滿意。
第二天,齊桓公再次召見了寧戚。這一次,寧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桓公聽了以後更加高興,准備任用他擔任要職。
大臣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勸諫道:「寧戚是衛國人,我們對他的底細還不是很了解。大王還是先核實一下,如果他確實是個賢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齊桓公笑著搖了搖頭,說:「不必了。用人而疑之,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傑出人才的原因。 最後,齊桓公沒有聽從大臣的意見,對寧戚委以了重任。
⑹ 古代發現賢才的人 作文素材
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廣求天下賢士輔佐。衛國人寧戚聽到這個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他家裡貧困,苦於沒人舉薦自己。最後他心生一計,於是就替衛國商人趕著貨車來到齊國。他們趕到齊國國都時,已經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門的外面。
這一天,齊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賓客,夜裡打開城門,讓裝載貨物的車子讓開。迎賓隊伍中的隨從很多,火把也很明亮。這時,寧戚正在車下喂牛,遠遠地望見了齊桓公,悲從中來,於是就敲著牛角大聲地唱起歌來。
齊桓公聽到了歌聲,細細品味歌詞,說:「真是與眾不同啊!這個唱歌的人絕對不是一個凡夫俗子!」說罷便下令把寧戚帶回去。
齊桓公回到宮中後,侍從們請示桓公如何安置寧戚。齊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隨即召見了他。寧戚見到桓公後便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他,桓公非常滿意。
第二天,齊桓公再次召見了寧戚。這一次,寧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桓公聽了以後更加高興,准備任用他擔任要職。
大臣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勸諫道:「寧戚是衛國人,我們對他的底細還不是很了解。大王還是先核實一下,如果他確實是個賢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齊桓公笑著搖了搖頭,說:「不必了。用人而疑之,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傑出人才的原因。 最後,齊桓公沒有聽從大臣的意見,對寧戚委以了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