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溝通的作文素材(寫論文)6個
是不是廈門二中高三七班的學生啊
『貳』 關於「學會溝通」的作文素材
比如和朋友溝通,家長溝通,老師溝通,例如和朋友吵架,後來因為溝通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發現自己錯了
『叄』 急求以「交流」為話題作文的素材
交流的可來貴 交流無處源不在,老師與學生之間需要交流,兒女與父母之間需要交流,長輩與長輩之間需要交流……只要你去交流。體會從中的可貴,你就能夠做得更好。 老師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師生之間會更加融洽。在交流過程中,給老師提幾個意見,談談我們做學生的體會,讓老師交接我們。這難道不好嗎? 兒女與父母之間互相交流,能使兒女與父母的關系更進步,步步高升,從而能使父母了解你,做什麼事也會想想孩子的感受,再做打算。因此在孩子心中的父母也會日益增好。這難道不是孩子、不是父母所希望的嗎? 當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了矛盾,也可能是父母的錯,但也不排除孩子的錯。但是,如果孩子與父母之間經常交流,經過溝通,還會發生這樣的事嗎?不會的,因為你在和父母的交流過程中,流露出了許多自己的感想。父母都謹記在心。在做出某些事情的同時,自然會仔細想想,想想做出這件事的後果和感受一下孩子的感受,這樣的兒女與父母之間才能相處得更好。
交流是多麼可貴,能夠促進友誼,涌現親情,更能體現出師生之情。交流,讓我們多一次交流,多一份情感,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讓我們把交流充滿人生。
希望對你有幫助
『肆』 溝通的作文素材(陸谷孫)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說得正是江南水鄉--駟馬,一個天堂般的地方。
早晨,微風吹拂,花香四溢,風如一個慈祥的母親,撫摸著打著碧綠雨傘的荷花姑娘,小魚小蝦們四處嬉戲,太陽伸著懶腰從水面上升起來了,萬縷利箭般的陽光刺入荷花池,沒有荷花的水面閃著金色的光芒,使人看了心裡好溫暖,好舒服。
太陽越升越高,水鄉的孩子們從家裡出來玩耍了,男孩子們抓魚捕蝦,女孩子們採摘荷花。還有的在池裡游泳,大鬧,孩子們的到來使寂靜的荷花池添上了畫龍點睛般的神來之筆,玩累了,男孩子們烤魚煮蝦,個個吃得津津有味;女孩子們頭上戴的荷葉荷花為她們遮住太陽,似一把把遮陽傘;有的則站在家裡水牛身上來個金雞獨立,好生威風。
下午孩子們滿載而歸,水鄉的瓦房煙囪里升起一縷縷炊煙,和著被太陽染紅的青天,想一幅赤色的油畫,荷葉和池中的水都被染成了紅色,這美景是任何一個畫家都無法描繪出來的,這就是水鄉迷人的下午。
晚上,孩子們睡了,荷花荷葉們也睡了,萬籟俱靜,風吹著牆上的爬山虎,盪起綠色的波浪,發出沙沙沙的聲音,和蟬鳴聲一起,想一區交響樂,真是天籟之音,回想著這江南水鄉的一切,你不得不感嘆:「這真是一個天堂般的地方!」
『伍』 以中外文化交流為主題的話題作文 1500字
中國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秦磚漢瓦;無論是周禮漢制,還是傳說典故,無論氣宇軒昂的兵馬俑、波瀾依舊得隋朝大運河,還是孟江女的凄婉悲慟哭聲,縈繞在耳邊的纖夫的號子,沉澱了千年的沉浮、繁華、屈辱、悲憤,這些文化遺產燙帖了坎坷的心靈,將肅穆呈於世人。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樹,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葉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敗葉。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尤其是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佔有統治地位。中國的先哲們給後人留下了豐美的歷史寶藏,也留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
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文化體現在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從賣菜的小販手裡接過找來的零錢?
1.中國古代的許多知識分子在青年時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奮發圖強;當仕途多有磨難,到了晚年時又遁入佛、道文化,從佛老思想中尋求內心的安寧。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雲梯,激勵著仁人志士們努力攀登,去摘取事業的果實;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張安全網,有人從雲梯上跌落下來,就有這張大網將其接住。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這兩極文化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個穩定發展的中國文化系統。
儒家文化注重家庭關系,宗族血統,講究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以親情、血緣為紐帶,延伸到社會,講究四海之內皆兄弟。中國自古以來不斷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斷地修築長城,閉關自守。受此影響,中國文化也演變成了保守的陸地文化,對外來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從清朝的戊戌變法到今天的改革開放,每一次打開國門,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中國文化不斷地同化著外來文化,卻從來不被外來文化所同化。與正統文化相對立的是,開放式的中國民間文化卻是以敞開的胸懷迎接著外來文化。好萊塢電影、麥當勞快餐店、西方哲學思潮等等西方文化,無不是借著中國民間文化的東風吹遍了中國的村村落落。
美國的主流文化源於歐洲,是一種開放型的海洋文化。美國對於各種外來文化兼容並蓄。美國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主流文化的國家,大部分美國人相信上帝。基督教講究博愛,無論什麼人,都是上帝的兒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世博會是全球文化交流的盛會。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正在向我們招手。它將為世界各國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將幫助中國加強與世界的交流,近距離與世界文化對話。
早在1894年,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第一個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1851年英
國倫敦首屆博覽會上,就有中國絲綢、茶葉在世博會上的首次亮相。1915年,茅台酒成為博覽會上的明星,被授予榮譽勛章金獎。在天地蒼穹之間,人類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歷史和文明。人類的文明發展,是一個交融、互推的過程,而世博會是測試這種交流的重要載體與方式。交流加速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也增強了人類面對世界的信心和力量。
3.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一幅巨大的地圖展現出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2000多年前,中國的商隊就經常帶著貴重的絲綢由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這時候,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也展現在人們面前,這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當年鄭和就是通過這條海上之路下的西洋。
絲綢之路再現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盛世氣象,開幕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熱愛和平的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毫無疑問,「中國元素」通過奧運已經征服世界,世界通過開幕式「中國元素」更加了解中國。北京奧運會讓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地球村中的位置,更溫情地對待歷史,更有信心地面向未來。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一直存有「天朝大國」的觀念。在我們先人的眼中,中國就是天下,世界就是中華,我們的歷史是一部「浪花淘盡英雄」的王朝更替史,歷史的和現實的危機,是一個個王朝的危機。央視二套播出的12集紀錄片《大國崛起》的誕生,是正在崛起的中國從容自信的存照。我們應該通過梳理五百年世界現代歷史的坐標,尋看坐標中的大國並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進而審慎地面對世界和自我,或許前車之鑒則是最寶貴的財富。
『陸』 與交流有關的作文素材
回憶,讓人充滿甜蜜,展望,使人充滿希望.20年後的我是什麼樣的呢?此時的我已不再是那個小不點了.回憶起我
的童年,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
2030年後的一天,我已是一位光榮的人民教師了,在泉州師范附屬小學教學,這時候的我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教
師了.站在光榮的講台上給同學們上課,這是我最開心的一件事.
這天,我習以為常的夾起教案,邁著大步朝六年二班教室走去,才剛走到教師門口,那群天真可愛的學生們便齊刷
刷的站起身來,我走進去,對他們說了聲:「同學們好!」,同學們也異口同聲地說道:「老師好!」我揮揮手,示
意他們坐下,他們便慢慢地坐了下來.
我讓每個同學打開電腦,和同學生們一起學習課文,電腦里的知識真是應有盡有,在電腦上,同學們領略到了課外
的知識,當然,我的這群學生們都是十分積極的,他們會為一道題而辯論得面紅耳赤,會為一個答題權而喋喋不休,
會因為一個不和的答案而爭論不停,正因為這樣,他們的課堂總是十分活躍的,不會猶如死水一般寂靜,短短的40
分鍾過去了,可學生們仍對課堂十分留戀.
第二節是自選課,這節課可讓同學們自由挑選,這群文學迷們便挑選他們最喜歡上的作文課了,於是,我便寫了一
個題目——《20年後的 》讓他們自由發揮想像去寫,而我則趁著空閑時間,到學校轉了轉,20年過去了,學校也舊
貌換新顏了,此時已不同於20年前:以往的教學樓早已無影無蹤,屹立在我面前的是一座28層的大樓,整個建築是
由納米材料,通過激光技術建造而成.這里不僅有可供學習的各種教室,還有老師和同學休息的宿舍.
每個學生都配備有一台電腦,設備都是數一數二的,這樣,學生們可以在課堂中通過網路學習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
最後我欣賞了學校的綠化,那兒花紅柳綠,小橋流水,學生們徜徉其間,彷彿置身於大自然中,愜意、舒暢極了.
「這二十年來學校的變化真是太大了!」我情不自禁地大聲叫出來
漸漸地,下課鍾敲響了,我走回教室,同學們一擁而上,交上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大家都寫出了他們20年後的變化
,真是太美妙了.看了看他們,我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柒』 有關溝通的作文素材(寫論文)6個
產品主管:×總,即將上市的新品資料好像還有些問題,您看什麼時候能改一下?
研發部×總工程師:你都知道有些問題了,你們改就好了,幹嘛還找我改呢,研發部這么多工作忙都忙不過來,你們產品部就不能處理一下?
產品主管:哎呀,領導,技術上您德高望重,肯定你說了算啊,您就辛苦一點,就當我給我們幫幫忙啦。
研發部×總工程師: 少跟我來這套,你們懂什麼啊,整天這里有問題哪裡有問題,大呼小叫的……
產品主管:好好好, ×總,領導,我說錯了,我也是為工作嘛,您就大人大量,多支持一下我們工作吧。
研發部×總工程師斜了他一眼:…… 這幾天都沒時間,等忙完再說吧。
產品主管:領導啊,這樣會耽誤新品上市時間哦,到時候市場上沒東西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研發部×總工程師火大了:遲幾天沒上新品,你們都不吃飯啦?公司就不銷售啦?你講什麼p話。
然後……
※ 脾氣大是一種個性,但不是耍酷的資本,工作中需要克服這種影響關系的個性。
※ 脾氣大也不是什麼時候都要發火的,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說到對,有沒有說到對方接受。
『捌』 跪求關於中西文化或其他文化融合的作文與素材!
近代文化形成發展的兩大主題「沖突」與「融合」
2005-4-26 閱讀6154次 本站網友 常丕軍 發表 常丕軍專欄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
近代社會是從古代社會發展而來,歷史的分期存在於歷史的延續中,近代社會的變遷只有同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及與此聯系的生活、風俗相對比,才能得到認知和說明,近代文化的狀貌也只有同傳統文化相對比才能得到真切的認知。為了勾勒出近代文化嬗變的脈絡,我們先對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做一個簡述。
一
中國古代幾千年,人們在宗法血緣關系與小農經濟相結合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發達的農業文明,同時也造就了一種成熟的倫理——政治型文化模式,從先秦儒、道、 墨、法等諸子百家到漢代獨尊儒術再到宋明理學,使這一倫理——政治型文化體系越來越成熟,這種文化模式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觀念,其價值趨向就是注重倫理道德,追求社會的安定和人際的和諧,注重心理感情的安逸,注重內在超越的精神價值。這種傳統文化觀念伴隨著小農經濟和大一統的政治等級制度,維系著傳統社會生活得以平穩緩慢地運行。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歸結起來有三個主要內容。第一,天道的觀念,儒家信天,言天,天即是指自然界的天,又是指主宰人世之天。這個天不象基督教的上帝,有一個具體的形象,但它在冥冥之中安排人世間的一切,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
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天的意志為天命,儒家講,人道和天道是相通的,為人道可以參天,王者不可以不知天,王者要觀天道而行事。顯然這種人格化的天帶有相當大的神秘性。在這一觀念下,儒家藉助於天的權威又豎起皇帝的權威,皇帝的另一個名字叫天子,即上天的兒子,為天子受命與天。因此,聖旨詔書的開頭語,常是「奉天承運」。這樣,皇權在觀念上同天道連在一起,皇帝就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在世代承襲的過程中積淀而成為傳統。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天道的觀念根深蒂固像山一樣壓在中國人的心頭,如此的沉重而無法解脫。第二,大一統的思想。儒家認為,「春秋」中國的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大一統是天經地意不可違背的事情。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大一統的理論,反對和制止了許多可能出現的動亂和分裂,曾經起到過巨大的凝聚作用。但我們也要看到,大一統的理論總是在維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排斥了許多不應該排斥的事物,並由此在某些方面也阻礙了社會的發展。第三,綱常倫理,這是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自西漢以來成為維系封建制度的精神力量。在政治生活中它關注的不是每個個體的人,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義務關系。它強調人應當遵守他在社會關系中所承擔的角色和規范。而中國封建社會從來就承認人與人的不平等,正是在承認不平等的前提下儒家提出了調整人際關系的「三綱五常」的思想,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倫常關系,叫做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種典型的封建社會的人倫關系是建立在宗法血緣關系與小農經濟相結合家族取向很深的社會之上的。封建社會的國家實際上就是家族的擴大。於是儒家將家族的人倫關系政治化,提出忠孝合一,家國合一,道德教化的政治思想。在儒家看來,既然國家是建立在三綱五常的人倫關系之上的,那麼治理國家就不能依靠武力,而要靠統治者的道德教化,靠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養,所謂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在對個人人格的要求之上的,對政治事物的關心和參與也就只限於聖君賢相,或士大夫階層。而一般的民眾只能期盼「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理想境界出現。縱觀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儒家的道德政治在現實生活中很少實現,聖君不多,昏君暴君卻比比皆是。所以說儒家的道德政治帶有很大的空想成分。
二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是完全不同質的兩種文化,這種不同不僅僅由於兩種文化的模式和形態不同,更由於兩者還是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上的文化。即中國傳統文化是封建文化、農業文化,西方近代文化是 資本主義文化、工業文化。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是一種高勢能文化,它傳入中國後必將對封建的意識形態、思想文化以巨大的沖擊,最終的結果是動搖封建社會、封建制度的根基。因此,當西方文化傳播進中國後,必然要引起封建勢力的頑強抵抗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的沖突。因為,從封建的倫理綱常以及相應的價值觀念出發,是很難接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的。正如近代思想家嚴復在分析中西文化之異時所指出的那樣:「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國貴一道而同風,而西人喜黨居而洲處;中國多忌諱,而西人重譏評。其於財用也,中國重節流,而西人重開源;中國追淳樸,而西人求歡虞。其接物也,中國美謙屈,而西人務發舒;中國尚節文,而西人樂簡易。其於為學也,中國誇多識,而西人尊新知。其於禍災也,中國為天數,而西人持人力。」由此可見,中西思想文化的差異是全方位的。因此,自明末西學東漸以來,中西文化的沖突一天也不曾停止過。而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深入變得更加激烈 。譬如人所熟知的1867年的「同文館之爭」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修鐵路之爭,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派遣留學生之爭,以及再後來的剪辮易服之爭等等,都驚動了朝野上下,紅牆內外。近代史上的戊戌變法和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中西文化、新舊文化大規模的、深刻的、全方位沖突的總爆發。
三
與中西文化沖突相對應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也貫穿近代社會始終。如果文化沖突是不同質的文化相遇後所發生的排斥現象的話,那麼文化的融合則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補充和相互整合。發生在中國近代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現為,中國文化主體在保持其基本民族形式和某些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整合。例如,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時提出的「泯中西之界限,化新舊之門戶」的思想,嚴復主張「必將闊視遠想,統新故而視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而後得之」;孫中山則強調說「發揚吾國之文化,且吸收世界文化而光大之,以其與諸民族並驅與世界」。這些都是近代思想者對文化融合重要性的基本看法。
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經歷了一個由抵觸到認識到學習再到主動吸收這樣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過程。19世紀二三十年代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開眼看世界,師夷之長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接著馮 桂芬在《校賓廬抗議》中提出「采西學」、制洋器「。「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主張。到洋務運動中,則發展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說在對三綱五常、封建君主制度以及正統儒學決不觸動的前提下, 吸收西方文化中可以利用的部分。用中學來包融西學。由此可見,在洋務運動以前傳統文化對西方文化的接納完全是一種被動的行為,是不得以而為之。文化的融合是低層次的,內容是有限的。但是,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隨著對西學的介紹和西書的翻譯的日漸增多,從洋務派中蛻化出一批早期維新思想家,他們把「洋務」從原來狹小的范圍,擴大到政治和文化領域。並對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張效仿。在此基礎上,19世紀末葉,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新的啟蒙思想家們終於振臂崛起,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他們把西方進化論、民權論及各種政治社會學說作為變法的理論根據廣泛地介紹傳播。積極地開拓資產階級的新文化,主張在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文化設施、科學技術等諸多方面進行改良和改革。戊戌變法對中國傳統文化走向近代化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標志著中國對西方文化的接納由被動完全轉為主動,標志著對西方事物的整合,已從器物層面深入到制度層面了。在以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更是一個有力的證明。辛亥革命後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中西文化的融合又深入到了人們的心理層面。
總之,西方文化的沖擊與挑戰,中國文化的應戰與選擇,一直伴隨著近代文化形成的始終。其中,「沖突」與「融合」,是近代文化演進中的兩大主題。沖突與融合的種種表現,不僅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所獨有的文化現象,也是世界文化史上即具有一般規律、又極富典型意義的文化特例。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融合
By 御風 發表於 2007-1-18 15:26:03
中西方文化在其各自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帶有本民族的精神烙印。把傳統民族文化中最優秀的東西與西方文化的積極成果進行融合,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文化,對於調節改造中國文化,建設面向未來、符合全人類發展前進方向的中國新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西方傳統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和探討,對其差異優劣有一比較客觀平實的評價,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優秀合理部分, 促進中西方文化積極因素的有機結合。探索中西文化的建設性融合方式,其前提在於了解這兩種文化的具體特點,並通過比較把握其精義,中國人與西方人在宗教、倫理、政治、經濟、歷史等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觀念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思維方式的不同
中西文化最大的區別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這種差異自西方黑格爾哲學體系形成以後愈趨明顯,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不同的行為方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立體型,向前看時往往還要顧後,看到勝利時還會回頭看看失敗,試圖從失敗中尋找出一些教訓來,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此種思維方式的表現。再觀西方人卻是一向勇往直前,不但不顧後面,連前面有多少障礙都很少顧及,所以說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線型的,表層的。而此種思維方式的不同絕非地域差異和人種不同,是在於中國人和西方人的靈魂深處有其不同的宗教信仰,或者說是因為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進而導致文化不同,從而決定思維方式不同。中國傳統上比較重直覺的感悟,相對輕理性思維,而西方重理性思維,相對輕直覺感悟———歸納而言,中國文化傳統大致是一種倫理型的,西方文化主要是科學性的或者是理智性的。
(二) 對待自然的態度不同
天人合一與征服自然是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中國文化相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國文化主要是從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自然產物、人是自然界一部分的立場來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打成一片,融為一體,不可分離,即「天人合一」。中國文化中包含不少對自然的客觀認識,但主要方面不是提倡認識自然的本質和客觀規律,而是體驗人與自然界萬物的息息相通,和諧交融。從「天人合一」思維模式中發展出中國式的「自然意識」,這里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界的自然,更是因其自然、順乎自然的思維習慣,同時也是富有詩意的人生態度。
西方文化則強調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以求得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西方文化也認為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看到人與自然的同一性,但西方文化認為自人類出現以後,就與自然分為兩極,因此主要從人與自然對立的立場來關照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看成是主體,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體,提倡認識自然世界的本來面貌、客觀本質與發展規律,並改造、征服自然,從而發展出科學理性精神。
(三) 家庭觀念的不同
家族是婚姻和血緣關系結成的社會單位。家族本位與個人本位是中西文化特徵的重要差異之一,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家是中國人心中生活的宇宙,具有超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人的姓氏,先是宗姓,其次是輩分,再次是自己的名字。這里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而非個人。中國的文化傳統中離家便是「遊子」,便少了生活的根基和心理平衡。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時至今日,客居他鄉之人,思鄉情節依然異常濃厚,還寄望落葉歸根。從家族本位出發,中國文化強調群體和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該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體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視為集體成就,集體感到光榮。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強,血緣關系,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終一家人。哪怕成家立業,另設門戶,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贍養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
而西方文化中奉行個人本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注重人的人格和尊嚴。其個人本位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相對中國而言,西方的家庭組織相對較小,家庭結構鬆散得多,家的意識相對淡泊,個體意識極強。西方人的姓氏,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自己。西方人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因此不習慣關心幫助他人,甚至認為主動幫助別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接受別人的幫助是證明自己的無能,父母以子女脫離家庭獨立生活為榮,而無子女成人離家的失落感;子女幫父母幹活,領取報酬是天經地義的事。無論長幼,人人平等,各有自己的生活空間。西方人的父母對子女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對待,而不是要求絕對服從。西方人子女一到成年,就會離巢而飛,父母不再撫養他們;而子女一旦獨立,對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會,更休想贍養父母或幾代同堂了。
(三)生活方式的不同
中國人認為,人生的真諦在於享受淳樸悠閑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歡樂和社會各種關系的和睦,陶醉於這樣一種人生理想之中,十分地實在,這使得中國人對世俗生活呈現出溫和、內傾的特點。西方人同樣追求享樂,但他們的功利意識非常濃厚,人們努力追逐物質財富,改造和征服自然,從而刺激了西方人工作、獲取和創造的積極性。簡單而言,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一靜一動。
二、差異的形成
人類創造了文化,同時又是文化孕育和滋養的產兒,各民族因其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類型,彼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這些差別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及民族存在和發展永恆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某個民族在一定區域內居住、勞動和生活,同時也就創造了相應的文化,與這個民族以及相應文化相聯系的有關自然地理條件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態環境。一般說來,文化的差異最初都是來自於對自然世界認識的差異,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發展的最初方向。三面高原一面海的相對閉塞的地域特點,使得古代中國文化基本上與外隔絕,但這同時也為農業文明的發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經濟形態。同時,大河大陸性環境及其所造成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得中國人贊成盡物之性、順物之情,把人們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而農業社會的穩定,家人親友的長期聚居,使得中國人自古將惜別看得非常重,這讓中華民族在思想情感上表現為喜一不喜多、喜同不喜異、喜靜不喜動、喜穩不喜變。而西方文化的活水源頭是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文明發源於地中海,其所處的海洋環境培養了西方民族原始的冒險外傾的民族性格。在他們看來,人類的力量與海洋比較起來顯得很渺小和脆弱,但是人類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勇敢、剛毅、偉大斗爭精神征服了大海,因而人類的氣魄比海洋更偉大,這一切也都塑造了西方民族開放、勇敢的性格。因此,從整個古代社會和文化現象看,西方都是以個人為起點,向外開拓,不斷地自我追求、自我拓展,同時也自我革新。而中國因封閉式、自我滿足式的農業社會,表現出強烈的對鄉土的眷念,對安謐生活的嚮往。
2.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主要指由制度、政策、法規等構成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總和。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發展中,戰亂不止,動盪不息,但超穩定的農業生產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宗法倫理觀念始終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和生存。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以血緣紐帶為基礎的宗法制度使得老百姓產生了喜靜厭動以及重鄉土、重血緣的社會心理,而以孝為核心的倫理觀念又限制了中國人的外出探求行為,孔子就曾指出「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而西方民族由於山地面積大而平原面積有限,他們只能通過海上貿易換回自己所需的糧食等日用必需品,海上商貿成為了西方人重要的經濟活動,這促進了西方人進取冒險民族性格的形成。而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使得民主觀念、法治意識成為了社會全體成員所達成的共識,他們認為人人能力相等,地位平等,行為自由,人與人之間更多地體現了一種獨立的性格。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國民的精神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形成了開放、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
三、中西方文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世界上各個國家聯系的日益密切,文化交流的頻繁,中西方文化日益的融合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以人倫、人道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的價值觀,注重道德修養,強調人與人的關系的互補、忠誠、獻身、責任和義務的崇高品德,並提倡相互尊重、相互諒解,強調個人與組織統一的倫理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無疑是對現代西方社會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彌補。處在當今世界文化趨向融合的時代,現代西方人正在努力學習我們的文化,把中國文化的優秀部分納入他們的文化之中,豐富本來就已經很厚實的西方文明。
在對社會的責任方面,當今世界開始進入全球化,物質財富涌流,科技知識爆炸。但天下並不太平,自然環境遭到極大破壞,人類生存面臨極大威脅,安樂者死,憂患者生。我們仍需發揚憂患意識,承擔歷史使命,關注人類命運,促進人類大同之實現。西方文化中關於拯救和博愛的道德意識在文化深層次中維系著西方社會的生活秩序和人際關系,加強著人們相互之間的認同感和共存感。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群體存在及發展所必須的個人責任感和義務提供了道德保障。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使人們惟利是圖,人情冷漠,互不關心,甚至相互欺騙傾軋,社會矛盾尖銳,貧富不均嚴重。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拯救和博愛精神在協調、溝通、融洽人際感情方面,就愈顯出其巨大存在價值,對群體的行為規范和社會公德之形成,乃至於合理的國際秩序之建立,也將發揮積極有效作用。中國人也正在經歷現代化、商業化漫漫洪流的沖擊考驗。揚棄現代化、商業化所帶來的弊病、缺陷,重建道德理想,提升人生價值,使憂患意識、仁道精神與拯救意識、博愛精神互相提攜,互相促進,形成有利於人類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的未來新文化。
一個國家要在世界市場上取得競爭的勝利,必須形成核心競爭力。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中國文化倡導和諧、謙讓、關心他人、關心集體,也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中華民族的美德和市場經濟的競爭意識緊密結合起來,以便更好地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形成穩定社會、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
『玖』 關於溝通的作文素材,名人名言,寫議論文用
只要自己相信自己,他人就會相信你。
------辛達·威廉姆斯
2.所謂的「耳聰」,也就專是「傾聽」的意思
------艾默生
3.「辯才屬」是一種將真理轉化為語言的能力,而所使用的語言又能讓聆聽者完全理解
------艾默生
4.當我面對一群人,或是大眾傳播媒體談話時,我總是假想自己是和「一個人」進行推心置腹的談話
5.有效的溝通取決於溝通者對議題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辭的甜美
------葛洛夫
要想使別人喜歡你——喜歡他,並且用所有語言告訴他你喜歡他。
——卡內基
首先深入你的言辭,再讓言辭深入你
眼色是女子們常用以補充她們對於一個男子的意見。
——小仲馬【法】
具有高度溝通技巧的主管,他也有可能擅長「欺上瞞下」,將真正的問題遮掩得天衣無縫。(阿奇瑞斯)
當我面對一群人,或是大眾傳媒媒體談話時,我總是假想自己是和「一個人」進行推心置腹的談話。(巴伯)
如有幫助好評哦
『拾』 關於「怎樣溝通」的作文素材
因為溝通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是化解矛盾的主要方式。良好的溝通是我們可以相互交流,互相促進。所以,我們應該懂得怎樣與別人溝通。只要掌握溝通的技巧,我們才能更好地立足於社會。
溝通,讓我們走出家門,認識世界。因為有了溝通,我們的優秀文化才能穿成出去世界各地;因為溝通,我們才能吸取更多的外來文化。例如世博會,展覽了許多國家的新發明或者是商品。從世博會裡面,我們可以與更多的國家交流技術,收獲多多。如果沒有溝通,那麼我們就與別的國家沒有了聯系,也不會得到許多先進的技術和寶貴的經驗;如果沒有溝通,那麼就沒有競爭和進步;如果沒有溝通,世界就不會有發展。所以說,學會溝通,讓我們獲益良多,學會溝通,走出家門,增長見識。
溝通,就是要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和睦相處。適當的溝通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能使我們的人際關系進一步擴大。
有一把鐵鎖牢牢的鎖上了,任憑鐵棍怎樣撬,也開不了鎖。一把鑰匙來到了,輕輕了插入鎖扣,一扭。鐵鎖就開了。鐵棍驚奇的問:「為什麼伱能開得了的呢?」鑰匙說:「因為我了解它的心。」
溝通,是為了有足夠的了解,那麼辦事情才會少一些阻礙。
溝通,使我們的關系更加牢固;溝通,是滋潤我們心中的一股甘泉。我們要學會溝通,生活才會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