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覺得我寫作文雖然沒有扎實文學功底,但我就可以發揮我所擁有的感性去寫東西,讓別人一讀我的東西就有一種
中華杯」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復賽題目(1999)
一個行為藝術(另:韓寒由於某種原因遲到,參加補賽,萌芽編輯把一團紙投入盛滿水的杯子,讓韓寒以此為題材作文。一個半小時。於是世傳《杯中窺人》)
「中華杯」第二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復賽題目(2000)
扇子
「中華杯」第三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復賽選題(2001)
考題一:
根據下面的材料,展開聯想、想像或論述,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
材料:
某地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擁去,但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路……
考題二:
有一種向日葵是種不出來的,這就是名畫《向日葵》那樣的向日葵;有一種小屋是別人造不出來的,這就是《湯姆叔叔的小屋》那樣的小屋。
考題三: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
「中華杯」第四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復賽選題(2002)
題一:有一天,一隻狐狸走到一個葡萄園外,看見裡面水靈靈的葡萄垂涎欲滴。可是外面有柵欄擋著,無法進去。於是它一狠心絕食三日,減肥之後,終於鑽進葡萄園內飽餐一頓。當它心滿意足地想離開葡萄園時,發覺自己吃得太飽,怎麼也鑽不出柵欄了。(根據材料,自擬題目)
題二:今天誰最美麗?
題三:講台上放一台電腦,調到屏幕保護「三維變形物」(注,是windows2000里名為「三維花盒」的屏幕保護)上,面對眼前的電腦保護屏,擬題作文。
「中華杯」第五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復賽選題(2003)
題一:
有這樣一個故事:聯合國准備在全世界搞一次兒童徵文比賽。徵文題目為:「請以非洲糧食缺乏為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結果這個題目在全世界不少地方都出了問題。因為西歐兒童不知道什麼叫「糧食缺乏」,而非洲兒童則不知道什麼叫「糧食」 ;美國兒童以為美國就是世界,不知道什麼叫「非洲」 ,而中國等國家的兒童則不知道什麼叫「自己的看法」 。
請選擇某一個與故事的相關點,寫一篇文字,體裁不限,題目自擬。
題二:
以「欲說還休」為立意作文一篇。
題三:
看圖,自擬題意,撰寫成文。
「中華杯」第六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復賽選題(2004)
題一:
② 材料作文"理性和感性哪個更重要
理性的人或感性的人只是對於善良的評價不同.東郭先生救了狼,佛法有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他的確算的上善良了.人們對他有什麼評價呢?
理性的人會嘲笑他愚蠢,感性的人會感嘆甚至贊賞東郭先生無私救人的精神,說人不應當在拯救一條生命之際,還要權衡自己的厲害得失.你說誰對誰錯?
感性或理性無所謂孰好孰壞.每個人都有理性和感性的一面.但是每個人在處理具體事情的時候,採用理性或是感性,選擇是不同的.我想我們不能從某件事情的結果來推斷那個人是理性或者是感性的,同樣我們也不能一言蔽之地說是感性好還是理性好.
人生很復雜也很微妙,大概就像站在高空鋼絲上,小心翼翼地走著.但是我們的步伐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天空可能颳起大風,可能下場小雨,可能突然襲來一群鳥兒……太多變數。如何應付,端看自己的修為和造化。
老子說過福禍相依。在理性和感性的問題上,執著於對錯或優劣只是給自己徒添煩惱
曾經在書上看過一篇文章這樣寫道:「一個人如果理智地去生活,那麼他的生活將是一個喜劇;如果感性地去生活,那麼他的生活將是一個悲劇。」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應該理智,應該理性,不能感性。
我是贊同這句話的,但是並不完全這么認為,人需要理性,需要理智,但同樣少不了感性,生活中,只是感性多一點,還是理性多一點的問題。
人生來的第一聲哭泣,就是因各種來自於生長生存最基本的慾望需求,這是一種本能的感性。在不懂得任何知識道理的情況下,為了慾望的滿足,可以哭鬧,幾乎為所欲為,但因為無知,所以也無可厚非。
然而人總要長大,要生存,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懂得知識道理,需要各種行為道德規范的約束,需要受教育。所以我們從懂事起,就開始接受著父母的教導老師的教育,就要上學,一學就是十幾二十年……
學無止境,一輩子學習知識,學習智慧,學習做人,學習生活——學會理性。
但是,這個世界上一千種人,就有一千種幸福。每個人對快樂和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或許從某種程度上說,理性能讓人獲得更多的金錢和利益,但不是每個人都這么在乎名利。試想如果違背自己的感情與意願,就算理性地獲得了金錢,獲得了地位以及成功,沒有開心和快樂,意義又何在呢?
③ 有關理性與感性作文的名人事例
華夏第一龍橋——海門港棧橋,位於海門港新村的東部,是蠣岈山開發的橋頭回堡。
到了那裡,一下車,答風好大,看來要想乘船到蠣岈山沒戲了。問了工作人員,果不然,風大,沒有船過去,再說,現在正是漲潮時間,對面的蠣岈山也被淹沒了。要到下午退潮時才能看見對面的蠣岈山。那就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我倆沒去成蠣岈山,那就買張票沿著棧橋走走看看,檢票前,先拍張照。
邁步在棧橋,盡管風很大,遙望黃海水,目睹潮水嘩嘩的漲升和呼呼的風聲,感覺還是很愜意。
④ 求高考作文素材,「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急
(1)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和必要前提。佔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徑是參加實踐,就個人而言,也可以使用他人提供的資料。他人提供的資料可以是對事物的如實反映。因此,耳聽未必為虛。 (2) 感性認識是對現象的認識,可以憑人們的感官直接感知。事物的現象有真象與假象之分,假象不是對事物本質的如實體現。所以,眼見不一定為實。 現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的哲學道理.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它是說聽別人講和自己看到是不同的,看到的可以是真實情況,而聽人講往往是虛假的,道聽途說,沒有親眼所見就不要相信。但眼見是不是一定為實呢?其實不一定。因為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眼睛看到的是假象,把假象誤認為是真象,就會把虛誤認為實了。 (1)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中通過感覺器官與客觀事物相接觸,形成的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和必經階段,但感性認識所認識的事物現象中有大量的還是零亂、片面、乃至虛假的東西,因此感覺器官所感到包括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實的。同時,現象有真象和假象,假象以否定的方式歪曲表現本質,並掩蓋本質。僅憑感性認識或被假象所迷惑是不能正確認識事物的。所以「眼見未必實」 (2)人們的認識活動有兩類,其中學習性認識活動,是學習別人總結出來的東西,雖然是聽來的,但也可能是真實的。所以「耳聽未必為虛」 (3)對於見與聽、實與虛應作具體分析,眼見的可能是實,也可能不實;耳聽的可能為虛,也可能不虛。不能籠統地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