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有關端午作文素材

有關端午作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1-01-13 20:29:01

1. 求一篇關於端午節的英語作文 要用到以下材料:date: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

date: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origin:in memory of Qu Yuan,a patriot and poetstory:why Qu Yuan drowned himself in the Miluo river how people celebrate it:hold boat races;m

2. 外來文化入侵事例及寫作素材衣食住行的分類

三:端午節「事變」
「洋節」侵華,大有要滅「國節」之勢。當國人現在熱衷於「洋節」時,自己的「國節」卻被外人「掠奪」而去。「端午節」這個紀念中國古代一個愛國「騷人」的節日,被韓國改名「端午祭」成功申請到世界文化遺產,過了幾百年的中國傳統節日一下變成了外國的,著實讓自信心大增的國人大受刺激。一時間似乎覺醒,就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傳統節日展開了口水戰,有人甚至和韓國人在網上叫陣。不過韓國人倒振振有詞,「雖然端午節是起源你們中國,但是你們不重視它,都去過什麼聖誕節了。我們申請到世界遺產也算保護了它,有什麼不可。」聽了此話,大概國人應該啞口無言了吧。得了便宜的韓國人,竟叫囂將「中醫」改名「韓醫」也拿去申請文化遺產。
「端午節」在每年農歷的 五月初五,多數人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不過在其他一些地區認為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東漢孝女曹娥。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另有傳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還有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不論端午節紀念誰都是用節日的方式來宣揚一種愛國或孝道的精神。
「端午節」被韓國人申請到文化遺產,並不奇怪,也不見得是件壞事。雖從正式的書本記載宣稱「端午節」是全中華民族的節日,但在南方人常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而在北方即以麵食為主食和旱地為主的地方並沒有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只屬於部分地區的節日。這和其他中國的節日的情況差不多,比如,在北方有農歷十月初一有紀念死去的人的「鬼節」,而南方則在農歷的七月十四成為「鬼節」;在南方沿海地區有紀念媽祖的節日,而北方就沒有此項活動。因此在中國傳統節日嚴格意義上來講漢族人的節日有其地域性,各地的風俗並不相同,而且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有各自的節日和風俗習慣。相對於中國,韓國民族單一、地域狹小,一項活動節日基本上舉國慶祝,看似聲勢浩大、舉國重視,因此在風俗活動的傳承上有利於其保持和發展。從聲勢來講,韓國申請「端午祭」為文化遺產已經勝了。自己的東西被外人拿走並當成自己的,心裡不好受是必然的,但是卻能讓國人警醒的意義重大。雖然很多東西在地域和民族上差別很大,但總體來說都屬於中華民族的東西,不能舉國保護或舉國慶祝在地方也要發揚好自己的地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不能被別人拿走了才意識到「補牢」為時已晚。
五、「國節」的保護和新拿來主義
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遭遇的尷尬,我們不能把無知當作借口,更不能把無知當作叛逆來耍個性。一個民族的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它傳承著一個民族的特色,如果一個民族連自的民族特色都喪失了,這個民族也就不再被稱為一個獨立的民族。歐洲的吉普賽人作為一個民族已經在地球上消失,遷徙流浪中對自己民族風俗沒有堅持,最後導致迷失在民族的混雜之中。與此相反的猶太人,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後被數個其他民族蹂躪欺壓被迫背井離鄉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但是猶太人依然堅持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幾千年後這個民族還能聚在一起建立一個周圍都是阿拉伯人的國家,並且躋身世界強國的行列,這就一個民族自己文化的力量。
中國,正在被世界矚目著躍升世界強國之林的國家。然而腰包鼓起來的中國人並沒有將自己的信心膨脹起來。年輕的一代在上一代的沒有堅強堅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將自得青春叛逆交付給外來的文化,將自己的無知和叛逆當作與眾不同的個性,對外來的東西頂禮膜拜,把自己民族的文化當作老土來唾棄。當韓國把「端午節」申請為文化遺產時,才感覺到自尊心嚴重受損,似乎已經意識到該考慮考慮保護傳統節日了,不過當腦子想完如何之後,拿起一支漢堡作為自己的一頓大餐。
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這段話告訴我們如何對待「拿來」的文化,我們並不是簡單的排斥外來的文化,要把眼睛擦亮拿來的東西是優是劣,和我們的文化是不是相抵觸。中國從大局上本著開放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就意味著在某些方面外來的的確有比我們先進之處,因此將其優秀之東西吸引進來為我所用不失為一種安逸的做法,即「洋為中用」。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個度的,如果將外來的拿來的擺到桌案上成了大餐,即便如此「筷子也吃不了漢堡包」,最後只剩下了一個不同於別人付膚色的皮囊。
說到這里轉入我們如何在外來的文化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的節日因為中國的地域廣闊和民族眾多導致風俗習慣風格多樣,但這不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弱勢的借口,被標上時髦標簽的外來節日侵略。正因為其風俗地域多樣,這種多樣性才使得中國文化顯得博大精深。從韓國對待其傳統文化的方式,我們可以學到我們並不需要舉國慶祝,只要我們各地區將自己的所在的地區的風俗傳承好,就是功德無量。在來中國旅遊的外國人的眼中,他們想看的是和自己國家不一樣的東西,是中國特色的東西。這不是我們故意將我們5000年古老的文明拿來沾沾自喜,到處宣揚,而是因為這就是我們中國的東西,任何人不能抹殺的。更有人認為,我們應該學習美國將可樂、法國將香水等作為自己文化的代表來宣揚,的確這樣的方式讓人可以記憶深刻,而中國沒有哪一件可以完全代表中國的東西,或許你說瓷器可以,但是瓷器又能真的完全代表我們中國的文化?所以這樣的方式不適合宣傳我們的文化,節日也一樣,你只要將我們民族每一樣國粹都做得獨一無二、具有民族特色,都可以讓世人記住我們的每件東西,就是傳承了民族的精髓。
年輕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正面對待 自己增強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要有對外的自信心。

3. 耀眼的背後總會有危險作文素材

例文

素材准備。就是通過觀察、回憶、采訪等形式對身邊的人或事中值得一些的東西進行整理搜集,為作文提供素材,使之言之有物。
(二)、知識准備。寫好一種事物,就一定要知道關於該事物的基本知識。以寫《菊花》為例,如果對菊花各部分的名稱、生長習性等情況卻不了解,那這篇作文就一定寫不好。一般來說,知識准備應從兩方面著手:
1、獲得有關的書本知識。如寫《我愛桃樹》,就應從《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中查到「桃樹」的解釋,知道它是一種果樹,會開花、長葉等。然後再查找關於「桃樹」的古詩、散文、及作品等資料,了解桃樹的樹架結構、生活習性、日常狀況等情況,這樣就比較全面地了解了「桃樹」,那麼寫作起來也就可以左右逢源,下筆入神。
2、獲得有關的日常知識。學生由於缺乏生活知識,對一些日常生活場面描寫,尤其是風土人情的描寫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因此,我們人腦要通過各種方法知道有關的日常知識。例如寫「端午節」,
就應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及其由來,掌握關於「端午節」的日常知識。
(三)、語言准備。語言准備分兩個方面:
1、書面語言的准備。要專門摘錄一些與本次作文有關的課外書籍上的精彩詞句,以提供寫作時用。
2、日常生活語言的准備。生活語言是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因此,我們在寫作前去收集一些生活語言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一些歇後語、俗語等,用到作文中可使作文更有色彩,更有品味。
(四)、技巧准備。作文是需要技巧的,例如順序、倒敘、插敘;細描和白描;靜態和動態;懸念設置、過渡照應、誇張擬人等方法技巧,如無果熟練運用於作文,會使文章錦上添花。
二、消除障礙。
(一)、心理障礙。初學作文的學生,面對作文無話可說,不知道該寫什麼,怎樣去寫,心理負擔十分嚴重。要減輕這種負擔,首先要打消學生的顧慮,減輕學生的壓力,告訴學生,寫作文其實是一件很簡單、很快樂的事,無非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及自己想說的話寫出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其次,指導學生多讀幾本書,從培養閱讀興趣過渡到培養寫作興趣。通過閱讀寫讀書筆記,養成動手、動筆的好習慣。再次,帶領學生深入當地的是生活區、風景點,讓學生觀察生活,參加社區活動,積累寫作素材。這樣,學生有了膽量、有了材料,心理障礙也就克服了,寫作也就慢慢適應並逐步提高了。

4. 初中生作文素材: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習俗活動圍繞敬龍酬龍、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內喜慶,帶有濃容郁的各地域特色。具體習俗活動主要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放紙鳶、盪鞦韆、系百索子、贈香扇、曬百日姜、劃喜船、打午時水、浸龍舟水、九獅拜象、放紙龍、點艾條、薰蒼術、搶青、馬拉溜、掛鍾馗像、品花宴等等。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扒龍舟(隱寓蒼龍)與食粽子(隱寓主星心宿二)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端午節慶食品有諸如粽子、五黃、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餅、菖蒲酒、雄黃酒、午時茶等等。

5. 高二作文五月之思(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今天早上,我和媽媽一起去外婆家包粽子。
剛一進門,就看見外婆家的桌子上放滿了材料:有粽葉,糯米,餡料······只見外婆先拿起兩片粽葉,把粽葉做成一個「無孔漏斗」,再往裡塞了三分之一的糯米,又加了一些餡料,然後往裡蓋了一層糯米,使勁壓一壓,最後包上粽葉,用繩子扎牢,瞧,一個個胖胖的粽子在外婆熟練的雙手中誕生了。
我心想:外婆做得那麼好,我一定不能輸給她。我學著外婆的樣子,一步一步地做。包著,包著,咦?糯米怎麼總是填不滿呢?哎呀!原來粽葉下面有一個洞,我只能看著白生生的米撒了一地。又得拿出糯米,重新把粽葉做好。終於,在我的不懈努力下,手上出現了一個不像樣的小粽子,雖然沒有外婆的好,但我依然很開心。
我把粽子放進鍋里煮,可粽子還沒出爐,媽媽就叫我了:「快!快!龍舟比賽要開始了!」我只得往河邊跑去。
啊,河裡的人真多!我左擠右擠,總擠不進去,只好踮起腳尖,等待龍舟的出現。
看,一條條龍船從河東面游來,它們身長五米,「龍頭」鼻子上有兩根龍須,兩隻眼睛瞪得大大的,像兩顆晶瑩的黑珍珠。劃船的人頭上戴著紅頭巾,身上穿著與龍舟一樣顏色的衣服,手中緊緊地握著槳,使勁地向前劃。
隨著一聲令響,比賽開始了,鼓手使勁打鼓「咚咚咚咚······」那一聲聲鼓響震耳欲聾。前面的指揮員,在不停的跳躍著。劃船的人握著槳,奮力地劃著,船邊激起了一道道波濤洶涌的浪花。
比賽越來越激烈,岸邊的觀眾沸騰了:有的觀眾在拚命吶喊,為自己支持的龍船加油;有的觀眾指手畫腳,彷彿自己是船上的一員。我覺得紅隊能贏,因為這支隊伍的隊員身強力壯,於是我便大聲叫喊:「紅隊!加油!」紅船上的隊員彷彿聽見了呼喊,龍船就像踩著風兒一樣。
在觀眾的吶喊和議論中,白龍沖過了終點。雖然其它隊沒贏,但他們依然洋溢著笑容。
回到家,吃著那香噴噴的粽子,回憶著賽龍舟那激烈的場面,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6. 傳統節日作文素材

[傳統節日作文素材]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傳統節日作文素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而有趣的,人們會舉行馬球比賽、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丫枝為架,再拴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小朋友們所喜愛。 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放風箏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詩詞] 清明 (唐)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端午節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女兒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ku!)像、迎鬼船、躲午、貼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賽龍舟、比武、給小孩兒塗雄黃、吃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的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作文素材《傳統節日作文素材》。 [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起於三代夏至節;惡月惡日驅避,吳越民族圖騰祭等等。以上各種說法,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節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兒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端午節詩詞] 端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中秋節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習俗]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水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月餅最初是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作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詩詞]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 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傳統節日作文素材〕【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7. 高考英語作文寫作素材:端午節用英語怎麼說

端午節
[詞典]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本來是夏季的...;
[例句]我們談到了端內午節和兒童節。容
We talked abou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oliday and Children's Day.

8. 節日里素材作文

[節日作文素材]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傳統節日作文素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而有趣的,人們會舉行馬球比賽、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丫枝為架,再拴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小朋友們所喜愛。 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放風箏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詩詞] 清明 (唐)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端午節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女兒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ku!)像、迎鬼船、躲午、貼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賽龍舟、比武、給小孩兒塗雄黃、吃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的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作文素材《傳統節日作文素材》。 [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起於三代夏至節;惡月惡日驅避,吳越民族圖騰祭等等。以上各種說法,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節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兒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端午節詩詞] 端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中秋節 [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習俗]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水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月餅最初是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作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詩詞]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 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傳統節日作文素材〕【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9.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作文材料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閱讀全文

與有關端午作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