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作文:若肯經受, 最好是以蘇軾為素材,句子優美一點
神宗用王安石變法,蘇軾的改革思想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上書反對變法版,由於意見未被採納,權請求外調,他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這期間,他曾經懲辦悍吏,滅蝗救災,抗洪保堤,對邑政進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蘇軾不滿意變法,尤其當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時,"不敢默視",時時"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王安石罷相後,何正臣等新進官僚卻從蘇軾詩文中搜納,羅織罪狀,彈劾蘇軾"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因於元豐二年(1079)把他從湖州逮捕,投入監獄,勘問他誹謗朝廷的罪行,這就釀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台詩案"。經過幾個月的折磨,蘇軾僥幸被釋,謫貶黃州。在元豐時期的貶斥生活中,他雖被迫表示要閉門思過,但並未緘口擱筆,他仍然關心現實,同情人民,寫了不少有價值的作品。元豐七年,蘇軾改貶汝州,離黃州北上時,路經金陵,曾拜會退休宰相王安石。兩人政治見解雖有分歧,但還保持了私交,共游蔣山,互相唱和。
⑵ 作文素材--蘇軾
[作文素材--蘇軾]作文素材--蘇軾中國古代名人:蘇軾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四個三"來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題名、烏台詩案、太後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師的歐陽修、素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馬光;不忘三地--黃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與蘇轍的手足情、與王弗的生死情、與朝雲的不了情,作文素材--蘇軾。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幾乎都與傳奇相聯系。例如,金榜題名時,他由第一變成了第二,卻反而更為出名;烏台詩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貶黃州,卻反而出現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贈弟轍、悼亡妻的詞篇,被人們萬口流傳,歷久而不衰…這些事例適合話題"肩膀"、"仰望""我想握住你的手"、"豁達與成功"、"寬容與成就"等蘇軾,《題西林壁》《明月幾時有》《赤壁懷古》《江城子》《赤壁賦》等(高中語文第三冊),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詩文。【原文再現】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作文素材《作文素材--蘇軾》。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摘自《赤壁賦》素材評析《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選文中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適用話題在為人上,蘇軾在幾乎喪命的逆境中保持堅貞氣節和獨立人格,決不隨波逐流;在為官上,蘇軾堅持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態度上,蘇軾即使在身處絕境時,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這些性格特點適合話題"豐碑"、"談意氣"、"沉穩與靈動"、"高潔與志氣"等。素材連接:名人教子之蘇東坡銘教銘教:宋代詩人蘇東坡的長子蘇邁赴任縣太尉時,蘇東坡送給他一個硯台,上有他親手所刻的硯銘:"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若予,以此書獄常思生。"〔作文素材--蘇軾〕【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⑶ 高考作文 蘇軾的素材怎麼寫出新意
作文素材怎麼寫出新意
寫出不同凡響的文章,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是鍛煉觀察的敏銳性。文章不是照搬生活。寫自己熟悉的生活,首先要對生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注意把生活中有趣的、有意義的、感人的人和事不斷提煉出來。這就需要耐心、細致、敏銳地觀察,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它的不平凡之處,從身邊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中尋覓真、善、美。
二、是訓練思考的深刻性。進行觀察時,如果只帶著眼睛和耳朵,不帶上自己的心,就好比是在生活的門外參觀,那你獲得的也只是一些膚淺的生活表象,難以深入地體味到生活的真諦。因此,對於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某一類物、某一個現象,不僅要用心去觀察,還要多加思考,善於聯想和想像,想出點意思來,悟出點道理來,品出點情味來。
三、是注重情感的真實性。文章不是無情物。這個「情」必須是作者從胸中流淌出來的真實的情感體驗,而不是矯揉造作的虛情假意,用情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神氣充足,情韻豐滿,激盪人心。真情實感來自於對生活的真切感受。
四、是追求表達的新穎性。由於思維定勢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最熟悉、最動情的東西在有些同學的筆下也最容易流於平庸。因此我們要敢於打破舊模式的束縛,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寫出新意來。
⑷ 以辛棄疾,李清照,蘇軾為素材的中考作文
中國的歷史悠久,中國的文化精深,中國的文人璨若星河,而名垂青史的女文人卻寥寥無幾。李清照就是這寥寥無幾的女文人中的佼佼者!
中國的文人善以女性口吻來寫作,他們借閨愁來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等情懷,但真正寫閨愁閨怨的卻少之又少。李清照就是這少之又少的寫閨愁閨怨中的佼佼者。
李清照生於北宋時期的書香世家。至少從她的祖父那一代起就是由讀書而進入仕途、科舉及第的。「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誰比數」,可見這個家族在齊魯一帶頗有盛名。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一個能文的官吏。他的詩詞造詣很高,很受蘇軾的賞識,《宋史 李格非傳》有這樣的記載:「苦心工於詞章,陵躒直前,無難易可否,筆力不稍滯。」李清照的母親王氏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善於寫詞作文。《宋史 李格非傳》說她「亦善文」,《祖國名媛錄》說她「工詞翰」。李清照生活在這樣一個具有濃厚文學氛圍的家庭,她在文學素養方面深受父母的影響和熏陶,對其前輩亦有繼承和發展。《碧溪漫志》曾說她「自少便有詩名,才力華瞻,逼近前輩」。此後李清照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女作家。
十八歲的李清照嫁與趙明誠為妻。趙家像李家一樣也是書香世家。李趙二人的愛好和志趣一致,十分恩愛。他們經常促膝對坐,共同鑒賞碑帖。共同的文學愛好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可是沒多久,趙明誠外出求學,只有李清照獨自一人在家,不免思念遠行的丈夫,遂將相思之情訴諸筆端而作了極其典雅雋永、清新細膩的《一剪梅》。
《一剪梅》是她直接抒寫自己的閨中之情的佳作,筆調清新,風格細膩,耐人尋味,與眾不同。
詞的上片主要描述詞人的獨居生活。
「紅藕香殘玉簟秋」是以點帶面的寫法,給讀者描繪了一幅詞人眼中的余香裊裊的秋景圖。荷花已謝,雖仍留有殘香,卻不免透出秋的冷落與蕭條。玉席也已涼了,秋意漸來,秋涼漸濃。中國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況是獨守空閨的女詞人呢?怎能不讓她倍感孤獨寂寥、怎能不思念遠行的丈夫呢? 為排遣心中的愁緒而「輕解羅賞,獨上蘭舟」。一個「獨」字而意境全出:曾經是夫唱婦隨,曾經是攜手並肩,曾經是舉案齊眉,而現在卻是煢煢孑立,形單影只;舉目四望,相伴的只一「蘭舟」而已!本是為「消愁」而來,怎奈卻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濃。-
看到鴻雁,詞人想像著也許是丈夫托鴻雁捎來家信,她把蘇武雁足傳書的典故巧妙地融於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餘味無窮。我們可以設想:詞人甚至會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訴自己歸期、行程,那種企盼之情溢於字里行間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看到雁群飛回故里,自然會強化企盼丈夫回來的心緒。我們似乎看到詞人獨自憑欄遠眺,柔柔的月光灑滿西樓,雁字回時,那種清冷,那種孤獨,那種寂寥,怎可言傳? 下片是詞人抒發內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詞人用「花自飄零水自流」起興,這既是寫她在舟中所見,也是她的內心所感。花飄水流本是物之自態,卻使詞人觸景生情:流水落花無從體味她的情懷,依舊我行我素地流走飄落,這更增加了詞人的傷感與凄涼。句中「自」用得最妙,詞人移情於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表達了對韶光易逝的感慨。這樣,詞中的感情就使人覺得比單純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層,更富有暗示性,給讀者留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直接抒發相思之情。詞人把夫妻雙方合起來寫,這是她設身處地地想像丈夫也如自己一樣深深地思念著對方,可是空間上的距離使二人不能相互傾訴,只好各自思念著、愁悶著。這也是女性特有的細膩之處。 但是這只是鋪墊,詞的主旨落在最後兩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上。相思之情要用「計」來「消除」,卻又「無計可消除」,可見相思之深之苦。眉間心上,「斬不斷,理還亂」。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詞人的萬千愁緒,這與她的「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通觀全篇,詞人以細膩委婉的筆觸抒寫自己對丈夫的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用平常無奇的文字表現新奇的意境。此詞是李清照細膩深婉的風格的最好詮釋,也使《一剪梅》成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⑸ 以蘇軾的定風波為題材的作文題目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定風波
一
雨來得是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意外,剛剛還是晴朗的天,霎時間暗了下來,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樹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濛……
方才還在樹叢中跳躍的松鼠不見了,方才還在樹林里聒噪的鳥兒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聲喧嘩……他們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斷打在臉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臟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濺起一片泥水,引來一陣驚叫……
風雨來得太意外了,人們猝不及防,方寸大亂。
蘇軾微醺,走在後面。這條沙湖道他已經來來回回走了無數遍,小路曲折、泥濘,全然不像汴梁城裡的那些寬闊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經離開很久了。
二
雨來得是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意外,剛剛還是晴朗的天,霎時間暗了下來,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階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濛……
方才還在廳堂里談笑的朋友不見了,方才還在檐下吵鬧的孩子不見了,剩下的是一片人聲喧嘩……他們大喝著他的名字,把倉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車。
風雨來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亂。
烏台的囚室外,雨還在淅淅瀝瀝的下著。街上的人卻不少,人們要看一看他——這個曾經一舉高中榜眼,曾經被皇帝大加賞識,曾經春風得意的蘇軾。梁城裡的寬闊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輛囚車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著,雨水在他心中流著……
三
雨漸漸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腳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這一霎那,他忽然覺得它們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貴。
白天過去是黑夜,晴朗之後遭風雨。無論你怎樣左躲右閃都無可避免地要與它們相遇,也許,這就是人生的一種必然吧?既然如此,揚起臉,面對著風雨,嘆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吧!那麼,黑夜過去是白天,風雨之後見陽光,也就是另一種人生的必然了。
緩緩的走著,心情漸漸的輕松而愉快,小曲兒也不覺間哼唱了起來。晚風習習,不覺間雲已經散了,夕陽在西山的頭上又露出了艷紅的臉。
他回過頭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陽的余暉中另有一種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場風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獲。
⑹ 關於蘇軾的高中作文素材
人說蘇軾如曜日,豪放自恣,我卻以為子瞻如曄月,朔望之時,將滿不滿,清輝蔓延,昭質未損。
子瞻明朗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只是,皎月空靈處,小人常嘁嘁耳。
元豐二年,烏台詩案,子瞻首歷人生黑暗,於生死間來去幾番,仕途終不得圓滿。黃州離嘉佑二年新中進士的輝煌太遠,子瞻仕情漸疏,於坡地開墾,補貼家用。東坡之號,自此而始。
呵!奸佞之徒固凋了子瞻一季芳華,卻不見殘紅褪後,青杏正小。
蘇子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官場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詠間,深刻的憂傷日漸明媚。好個「一蓑煙雨」,好個「任憑生」!閑適如此,率性如此,文字在這般曠達的駕馭下,似無半點雜質的銀色月華,燦爛而博大,在那時代蔓延得遍地皆是。耀眼,卻不是曜日的炫目。
陌上花開,蛺蝶飛遲,昔人已改,江山猶是。哲宗親政,子瞻依然無法在官場中升華,只因,如他的侍妾所說,他「滿腹不合時宜」。是時,他摯愛的元配夫人已與他「十年生死兩茫茫」,一貶再貶時,流光退卻,華發漸生,涼月墮江,舉觴欲飲,他驀然發現,酒中沉的月顏色慘淡。於是他嘆: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人生給每個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場盛大的疼痛。柳七終日偎紅倚翠,墮落得未免刺眼,只有子瞻,「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灑脫不是曜日般任性的放縱,而是曄月成熟的自製。
大宋繁華,人生百味,官場紛擾,自有小人狗苟蠅營。子瞻既不願與之同流合污,便註定只徘徊於繁華邊界。然,子瞻懂得放——
放生離死別於山水間,愁苦與大江俱東,被浪淘盡;放官場浮名於田園之中,三百顆荔枝入口,失意消亡於嶺南。將滿未滿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蘇軾之月昭質未損,熠熠生輝。
其光華,也曾明朗地照過三千鐵騎席捲平岡,也曾溫柔地漫過牆里鞦韆牆外香徑——
子瞻固然如稼軒,胸懷力挽雕弓而射天狼之志,卻也恬然於曳杖而行,聽杖音鏗然,看棗花簌簌。太陽過於刺眼了,若用來形容蘇軾,未免偏了其大氣豪放,漏了其溫和多情。只有朔望之月最適合蘇軾:將滿不滿,昭質未損,既曄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溫柔。
子瞻,其光華之清也,固令君子折服,亦使小人相妒。故其雖為賢士,終不得居廟堂之高,而空流連山水之間。然一斜蘇堤,分子瞻之心為二,一為官場失意,二為人生快意。而子瞻,存快意而忘失意矣!
子瞻,朔望之月,將滿不滿。繁華邊際,清輝蔓延,昭質未損。恃一腔文采,染一季輝煌。
⑺ 作文若肯經受 最好是以蘇軾為素材
神宗用王安石變法,蘇抄軾的改革思想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上書反對變法,由於意見未被採納,請求外調,他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這期間,他曾經懲辦悍吏,滅蝗救災,抗洪保堤,對邑政進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蘇軾不滿意變法,尤其當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時,"不敢默視",時時"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王安石罷相後,何正臣等新進官僚卻從蘇軾詩文中搜納,羅織罪狀,彈劾蘇軾"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因於元豐二年(1079)把他從湖州逮捕,投入監獄,勘問他誹謗朝廷的罪行,這就釀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台詩案"。經過幾個月的折磨,蘇軾僥幸被釋,謫貶黃州。在元豐時期的貶斥生活中,他雖被迫表示要閉門思過,但並未緘口擱筆,他仍然關心現實,同情人民,寫了不少有價值的作品。元豐七年,蘇軾改貶汝州,離黃州北上時,路經金陵,曾拜會退休宰相王安石。兩人政治見解雖有分歧,但還保持了私交,共游蔣山,互相唱和。
⑻ 關於蘇軾的作文素材,希望對此有了解的網友幫助解答,方便完成作業
人說蘇軾如曜日,豪放自恣,我卻以為子瞻如曄月,朔望之時,將滿不滿,清輝蔓延,昭質未損。
子瞻明朗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只是,皎月空靈處,小人常嘁嘁耳。
元豐二年,烏台詩案,子瞻首歷人生黑暗,於生死間來去幾番,仕途終不得圓滿。黃州離嘉佑二年新中進士的輝煌太遠,子瞻仕情漸疏,於坡地開墾,補貼家用。東坡之號,自此而始。
呵!奸佞之徒固凋了子瞻一季芳華,卻不見殘紅褪後,青杏正小。
蘇子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官場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詠間,深刻的憂傷日漸明媚。好個「一蓑煙雨」,好個「任憑生」!閑適如此,率性如此,文字在這般曠達的駕馭下,似無半點雜質的銀色月華,燦爛而博大,在那時代蔓延得遍地皆是。耀眼,卻不是曜日的炫目。
陌上花開,蛺蝶飛遲,昔人已改,江山猶是。哲宗親政,子瞻依然無法在官場中升華,只因,如他的侍妾所說,他「滿腹不合時宜」。是時,他摯愛的元配夫人已與他「十年生死兩茫茫」,一貶再貶時,流光退卻,華發漸生,涼月墮江,舉觴欲飲,他驀然發現,酒中沉的月顏色慘淡。於是他嘆: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人生給每個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場盛大的疼痛。柳七終日偎紅倚翠,墮落得未免刺眼,只有子瞻,「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灑脫不是曜日般任性的放縱,而是曄月成熟的自製。
大宋繁華,人生百味,官場紛擾,自有小人狗苟蠅營。子瞻既不願與之同流合污,便註定只徘徊於繁華邊界。然,子瞻懂得放——
放生離死別於山水間,愁苦與大江俱東,被浪淘盡;放官場浮名於田園之中,三百顆荔枝入口,失意消亡於嶺南。將滿未滿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蘇軾之月昭質未損,熠熠生輝。
其光華,也曾明朗地照過三千鐵騎席捲平岡,也曾溫柔地漫過牆里鞦韆牆外香徑——
子瞻固然如稼軒,胸懷力挽雕弓而射天狼之志,卻也恬然於曳杖而行,聽杖音鏗然,看棗花簌簌。太陽過於刺眼了,若用來形容蘇軾,未免偏了其大氣豪放,漏了其溫和多情。只有朔望之月最適合蘇軾:將滿不滿,昭質未損,既曄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溫柔。
子瞻,其光華之清也,固令君子折服,亦使小人相妒。故其雖為賢士,終不得居廟堂之高,而空流連山水之間。然一斜蘇堤,分子瞻之心為二,一為官場失意,二為人生快意。而子瞻,存快意而忘失意矣!
子瞻,朔望之月,將滿不滿。繁華邊際,清輝蔓延,昭質未損。恃一腔文采,染一季輝煌。
⑼ 蘇軾的作文素材60字左右!!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蘇軾。大江東逝去的雄偉,挽弓如滿月的英武,千里共嬋娟的博愛,江海寄餘生的灑脫,無不讓人心曠神怡。 細細想來,我最喜歡他的是他的人格。蘇軾的一生,多災多難,尤其在仕途上前後竟被貶了三次,王安石當政時一次,司馬光主朝時一次,新黨餘孽上台時又一次,並且他的被貶都不是他的錯,這對一個封建士大夫的打擊可想而知。但是蘇軾是泰然處之的,從沒有褻瀆自己的靈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杭州整治西湖,在徐州指揮抗洪,為災民救濟飢荒,為百姓奔走呼號,如果那個年代也有幹部考核的話,蘇軾大概會經常得「優」。 有人把「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作為知識分子的楷模,可我覺得高是夠高的,但總少了一份博大和執著。高傲地拂袖而去固然是一種瀟灑,為老百姓辦些實事更是一種充滿實干精神的偉大。 蘇軾的多次被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愛講真話,敢講真話。他不幸生在了一個充斥著黨爭的年代,又固執地選擇了一條憑良心說話辦事的路。左派上台了不喜歡他,右派上台了也不喜歡他。於是他註定要一生坎坷。其實他也有茫然的時候,也有疲憊的時候。在他漂泊的歲月里,也留下了「此生飄盪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樣悲愴的詩句,一個孤獨的靈魂找不到自己的歸宿,一顆受傷的心在流血。 然而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何曾低下高貴的頭顱?他自有勇氣承受這一切,他頑強的靈魂超越了這些生活的磨難。在蕭瑟秋風里,美髯迎風而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蘇軾依然竹杖芒鞋,依然擎蒼牽黃!據說就因為這些感懷之作,偏執的當權者看了之後很惱火,於是更殘酷的打擊來了,蘇軾被迫離開了惠州,被貶到更遙遠更偏僻的海南島。然而,天涯孤島並不能囚禁蘇軾的意志,他依舊微笑著生活。雖然他在離開大陸之前和親人作了生死訣別,但是,蒼天有眼,三年之後,他終於又笑著踏上了大陸。 這就是蘇軾,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的蘇軾。他有非凡的信心和智慧,他有正直的人品和勇敢的靈魂。他的偉大的人格魅力,可以逾越時空的界線,照亮遙遠的未來,惠及一代又一代的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