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胡琴大師作文素材

胡琴大師作文素材

發布時間:2021-01-12 19:43:27

① 京劇作文

京劇藝術誕生二百多年以來,在燕趙大地上經歷了發展繁榮的過程。從傳統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農夫漁樵、神仙鬼怪的古老故事,到《節振國》、《八一風暴》、《戰洪圖》以及《沙家浜》、《紅燈記》、《平原作戰》等歌頌當代英豪動人事跡的現代京劇,京劇這門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在燕趙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精彩華章。
源遠流長的國粹藝術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宗八旬萬壽,江南徽班沿水道、陸道進京,參加慶祝活動。途經河北,演於水陸碼頭,隨即將二簧帶入河北境內。此後皮簧逐漸在京、津、河北一帶流行。同治年間,河北鄉間出現皮簧子弟會,從同治到光緒年間,有許多河北梆子演員兼習皮簧,皮簧藉助梆子的勢力流向河北民間,光緒十七年(1891年),田際雲的王成班首倡了梆子和皮簧「兩下鍋」的演出方式,許多戲班爭相效法。從此皮簧腔大量流入河北各地。
建國初期,京劇在河北境內的專業劇團數量已達五十多個,省直和各地市都有京劇團。1953年後,京劇不再與其他劇種合演。1966年以後,河北省京劇院、唐山市京劇團和張家口市京劇團都在全國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十年動亂」期間,一些地方戲劇團,迫於形勢紛紛改習京劇,但所演劇目僅有八出樣板戲。然而業余京劇團和票社卻遍布全省城鄉。
京劇傳入河北後,對河北地方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京劇的劇目、化妝、服裝、表演程式、音樂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河北的地方劇種。
繁榮發展的創作和演出
伴著共和國的腳步走過半個多世紀的河北省京劇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作、演出過大量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40年代末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曾觀看過該團演出的《花木蘭》、《三岔口》、《打焦贊》、《借東風》等劇目。
建國後至1978年底,河北省京劇院始終堅持為群眾創作演出。該團演出的《梁紅玉抗金兵》、《三打祝家莊》、《血淚仇》等戲曾轟動一時。《戰洪圖》、《八一風暴》、《沙家浜》、《紅燈記》、《杜鵑山》等戲都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改革開放後一些老戲重新在京劇舞台上演,《逼上樑山》經省京首演後,場場爆滿。其中《秦英征西》在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巡迴演出300多場,觀者如雲。
我省地方京劇團先後推出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好戲,主要有:唐山市京劇團創作改編的《節振國》、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創作改編的《霓虹燈下的哨兵》、《橋頭鎮》、張家口市京劇團改編演出的《八一風暴》等。這些劇目曾在全國產生較大的反響,其中《節振國》曾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片。
名角薈萃的演員陣容
自皮簧戲發展成京劇之後,全國各地的京劇班中大都有河北籍藝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二奎、蓋叫天、李萬春、郝壽臣、尚小雲、荀慧生、李少春、李桂春(小達子)、姜妙香、張世麟等均系河北人。河北省的武戲演員在全國的影響頗大。
河北省京劇院在不同的時期均有一批著名藝術家和優秀演員,如宋德珠、貫盛習、羅蕙蘭、安榮卿、郭景春、祝元昆、肖月珠等都是享譽省內外的知名演員。其中出生於京劇世家的貫盛習嗓音洪亮,武功扎實,做工穩健。他主演的《雙投唐》、《定軍山》、《失空斬》以及現代戲《紅旗譜》、《戰洪圖》等在當時反響很大。
「四大須生」之一的奚嘯伯先生曾工作過的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即現在石家莊市京劇團的前身,1957年至十年動亂之前,奚嘯伯先生偕該團演員在石上演了多部奚派名劇《失空斬》、《白帝城》、《范進中舉》、《將相和》等,盛況空前,奚嘯伯先生還帶團前往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山東、東北等地巡演,每到一地都在當地引起轟動。在此期間,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引進了一批來自榮春社和中華戲校科班出身的演員,像高永琪、楊玉娟、時榮章等,當時的石家莊地區京劇團可謂實力雄厚、聲望一流。
原省文化廳副廳長王正西在回憶這一階段我省京劇院團的發展情況時介紹說:從建國後至1978年年底,我省的京劇藝術經歷了兩個從恢復到發展的時期,一次是建國後到「十年動亂」之前,一次是「十年動亂」結束後。這期間全省各地京劇院團除恢復改編了一批傳統戲之外,還新創或排演了《節振國》、《八一風暴》、《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現代戲,都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② 胡琴的歷史

胡琴在唐宋時期,既是拉弦、又是彈弦樂器,兩種演奏方法兼而有之。與陳暘同一時代的北宋文人歐陽修,在他的《試院聞胡琴作》一詩中寫道:「胡琴本出胡人樂,奚奴彈之雙淚落」。演奏方法則是彈撥,沒有「用竹片軋之」的含意。在另一首詩中有著頗為詳盡的記載:「奚人作琴便馬上,弦以雙繭絕清壯。高堂一聽風雪寒,坐客低回為凄愴。深入洞簫抗如歌,眾音疑是此最多,可憐繁手無斷續,誰道絲聲不如竹。」這里顯然描寫的是兩弦彈撥樂器胡琴。可見,唐宋兩代,胡琴正處於由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過渡的時期。
宋代的胡琴又稱稽琴。宋代高承公元1080年撰輯的《事物紀原》中有:「杜摯賦序曰:秦末人苦長城之役,弦鞀而鼓之,記以為琵琶之始。按鞀如鼓而小,有柄,長尺余。然則擊弦於鼓首而屬之於柄末,與琵琶極不彷彿,其狀今稽琴也。是稽康琴為弦鞀遺象明矣。」照此記述,稽琴在北宋之時,仍靠彈撥琴弦來發音,而不是軋弦發音的拉弦樂器。在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卷八)中,則明確地記載著稽琴是拉弦樂器。文中說:「稽琴本稽康所制,故名稽琴。二弦,以竹片軋之,其聲清亮。」把稽琴歸於公元3世紀的稽康所制,顯然是偽托古人的一種附會,這可能是陳氏效其「阮咸造阮」之說吧。同是宋人,又同是記述稽琴,卻記載著兩種不同的演奏方法。這充分說明,宋代稽琴仍處於由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的過渡階段。 宋代晚期,中國北部邊疆地區已經開始使用以馬尾作為弓毛拉弦擦奏的樂器了。在陝西榆林石窟第十窟的壁畫中,畫有一飛天用馬尾弓拉奏卷首、二軫、二弦、圓筒形琴筒的樂器。此窟年代約當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時期,即與中原的宋代相交錯。在山西省繁峙縣岩山寺的經幢(為「特賜廣濟大師之塔」)上,有一線刻樂器圖形,一人正盤腿而坐,手持馬尾弓拉奏。有關學者認為,繁峙在元代之前即為蒙古管轄,並以大元為年號,此經幢為「大元二十三年十月十日」建成,即公元1236年,也正值宋代末年。上述兩處之樂器圖像,均與今日之二胡維妙維肖。這種用馬尾弓代替竹片擦弦發音的樂器,是中國北方長期過著游牧生活的少數民族的創造,它是拉弦樂器向前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南宋之時,胡琴類拉弦樂器開始走上發展時期。中國大批製造樂器用的絲弦,也始於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之際,故絲弦有「杭弦」之稱。在當時文人的筆記、小說里也不時提及,在《綠窗新語》中的「金彥游春遇春娘」故事裡,就寫有:「金彥與何俞出城西遊春,見一庭院華麗,乃王太尉庄。貫酒坐閣子上,彥取二弦軋之,俞取簫管合奏。」這「二弦」即是與胡琴形制十分相似的拉弦樂器。 明代,胡琴類拉弦樂器隨著戲劇和曲藝的興起而有所改進和發展,演奏形式也多種多樣。從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尤子求的《麟堂秋宴圖》畫卷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由胡琴、簫管和拍板三種樂器組成的合奏形式,圖中所繪的胡琴,是龍首、卷頸、二弦、馬尾弓,而且有了用以固定弦長的千斤。這在陳暘《樂書》中的胡琴圖上是沒有的,但也保留著胡琴的較短琴筒、置軸方向和拴弦方法。它較南宋《綠窗新語》中的二弦有了較大進步,與今日的朝鮮族胡琴和我國福建地區流行的南音二弦已較為接近。朝鮮音樂家成俔編朝鮮古籍《樂學軌范》(1494年序)中載有:「胡琴,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烏竹、海竹弓馬尾弦,用松脂軋之。按用左手,軋用右手,只奏鄉樂。」可見,胡琴在明代已傳入朝鮮。清代,胡琴用於宮廷的瓦爾喀部樂和慶隆樂中,而前者還要使用四件胡琴演奏。據民間傳說,胡琴是經東胡人之手傳入牡丹江鏡泊湖一帶及東鏡城等地的。後來成為朝鮮族人民所喜愛的拉弦樂器。

③ 梅蘭芳的魅與力作文素材

「梅先生就是死學,學得瓷實」1904年,北京前門外肉市街路東廣和樓茶園,一個孩子被一雙大手抱上椅子,踏上舞台。

這是他第一次登台,串演崑曲《鵲橋密誓》中的織女。面對台下烏壓壓的觀眾,他又緊張又興奮,口裡唱得順溜,心中不知何味。這一年他才10歲,家境已窘迫到了他必須出來謀生的地步。

他姓梅,出生於梨園世家,本名瀾,字畹華,又字浣華,蘭芳是日後的藝名。祖父梅巧玲是一代名伶,飾演楊玉環極具風情,「能使全場春意盎然」,進宮演戲時討得慈禧的歡心,被戲稱為「胖巧玲」。伯父梅雨田,武場文場、胡琴月琴樣樣精通,有「六場通透」的美譽。父親梅竹芬兼通崑曲京劇。

梅家由伯父梅雨田掌管,他一生只好技藝,不擅管家,家景衰落。蘭芳4歲喪父,15歲喪母,卻是兩房唯一的男孩,自然肩負重望。

「畹華幼年時,受盡了冷漠,生活在陰森的氣氛當中,在家中得不到一點溫暖。在他十歲以前,有段日子,他幾乎成了一個沒人管束的野孩子。」姑母對幼年梅蘭芳下的八字批語是:言不出眾,貌不驚人。「他幼年時相貌很平常,一個小圓臉,兩隻眼睛,因為眼皮老是下垂,眼神不能外露,而且見了生人還不會說話。」

畹華8歲時,家裡為他請了老師開蒙,教的是《三娘教子》一類的老段子。誰知教了多時他還不能上口。老師索性撂挑子不幹了,扔給他一句話:祖師爺沒賞你這口飯吃!第二年,畹華師從名旦吳菱仙。

吳菱仙自有心得。教唱詞他先把劇情說與學生聽,待他們背得滾瓜爛熟之後,再教唱腔。他每天端坐在太師椅上,桌上放10個「康熙通寶」。學生在他面前練完一次唱腔,他就取下一枚銅錢。10枚銅錢取完再放回去,學生們又要重新開始。

這樣,每段唱腔學生們至少反復唱上幾十遍。伶人成角之艱難,不足為外人道。程派青衣創始人程硯秋,少年學戲,長期遭受嚴師毒打,直到30歲才在德國將傷腿治好。梅蘭芳從沒挨過一次打,吳菱仙甚至沒對他大聲呵斥過。

梨園內的人際關系盤根錯節,但也有一套准則,歸結起來,一是血緣關系,二是師生關系,講的是江湖情義。吳先生常對畹華念叨他的祖父梅巧玲是圈內有名的「義伶」,無法唱戲時,他寧肯舉債告貸,也不肯委屈戲班裡的人。吳菱仙曾受其恩惠,所以誓將畹華培養成角。

14歲時,畹華搭班「喜連成」。刻苦演戲過程中,悟出學戲要先看戲。看不同行當、不同好角的戲,用心揣摩、分析。久而久之,「一招一式、一哭一笑都能信手拈來」。

他跟姑父秦稚芬、丑角胡二庚學花旦;跟名角茹萊卿、路三寶學刀馬旦;跟有名的架子花臉錢金福學武生;跟青衣代表人物陳德霖與名凈李壽山學崑曲;最後又師從王瑤卿學習「花衫派」,來者不拒,博採眾長。這一年,他改藝名為梅蘭芳。

早期京劇旦角並不受重視,青衣表演觀眾多是聽戲,外行人才稱「看戲」。當年祖父梅巧玲做了各種嘗試,拓寬旦角戲路,增加上演戲目,從身段、表情、神氣、台步、扮相各個方面革新。

王瑤卿則突破京劇行當的分工,融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特色開創了「花衫派」,即行內人所稱的「大青衣」。梅蘭芳繼承祖父衣缽,在王瑤卿的悉心指導下,表演風格定位於「大青衣」,並漸而完善發揚光大。

梅蘭芳17歲那年發生3件事:「倒倉」(京劇男演員青春期的變聲現象,表現為聲音低粗,是演員職業生涯的重要時期,過渡不好嗓子就「廢」了,再不能唱戲)、娶妻、唱響新腔《玉堂春》。

「倒倉」後,梅蘭芳去了「鳴盛和」,次年又搭班「雙慶班」。新腔《玉堂春》的本子是伯父在朋友家所得,內容上並無質的變化。但伯父是老戲骨,聽出梅蘭芳既有王瑤卿的風格,又更婉轉動聽。

《玉堂春》第一次演出在文明茶園,那夜伯父梅雨田親為侄兒操琴。看他唱著自己親授的本子,台下一片叫好聲,伯父喜上眉梢,胡琴也拉得格外輕快,甚至即興「拉出了一個新鮮的牌子」。

「畹華從18歲起,也真奇怪,相貌一天比一天好看,知識一天比一天開悟。到了20歲開外,長得更水靈了。同時在演技上,也打定了後來的基礎。」姑母驚奇過。

「梅先生就是死學,不取巧,學得瓷實。為了成角,他能忍啊,他一生受的刺激大著呢,有些不為外人所知罷了。」琴師姜鳳山說,梅蘭芳向路三寶求學,「路先生一見到他,開口便道,瞧你這德性,癩眼邊,招風耳,還唱戲呢?他磕頭作揖,央求人家。人家說他哪兒不好,他就去改。」

通過養鴿子極目遠眺,梅蘭芳改變了眼皮下垂的毛病,到老眉目仍傳神。後來他在路三寶的相片下標示「恩師難忘」。他說沒有別人的刺激,他就成不了角兒。

《梅蘭芳傳稿》中說,「當他於民國二年在北京懷仁堂唱『思凡』時,華北為之轟動。上自總統,內閣總理……在前三排席位里,你可找到蔡元培,一代文宗梁啟超,狀元總長張季直……」

④ 想像阿炳有哪些坎坷的經歷700字的作文

夏天的阿炳 阿炳,一個盲人,卻從未放棄過他熱愛的音樂,直到他要賣藝度日,他還是把賣藝的日子當成是練琴。他起早貪黑,就是為了能維持生計,可在炎炎夏日、寒冷秋冬,他一個盲人是如何賣藝度日的呢?下面,請看一下,阿炳在炎炎夏日的一天中是怎樣度過的。 在六月的一個炎熱的中午,阿炳穿著一件破爛的長袖衣服,頂著烈日在大街上演唱。可是來來往往的人連瞧都不瞧阿炳一眼,更別說是停下傾聽阿炳的樂曲了。 中午的太陽像火球一樣,曬得阿炳臉上火辣辣的,汗不停的流下來,但阿炳無暇去擦。因為,剛剛一個達官貴人李少爺給錢他,請他彈奏一曲,但條件是不能停下來,要傍晚才能停。如果違背了,阿炳就要將李少爺付給他的錢雙倍還給他,所以阿炳不能停 漸漸地,隨著天氣越來越熱,阿炳覺得眼皮越來越沉,他知道自己是中暑了,但他不能休息,於是他又以頑強的意志力擊退昏迷。但他過了幾分鍾,阿炳還是倒下來了,但他的手還在繼續拉,拉啊拉,拉啊拉,直到他失去了知覺..... 阿炳醒來後,發現自己還睡在大街上,面前是陰森森的冷風和無邊無際的黑暗。但阿炳早已習慣了,他一手捉住二胡,一手摸索著回家的路。 在寒風下,阿炳是這用過的
寒風!他讓阿炳混身顫抖,路邊的人民都傷心的走過來給阿炳一些錢,勸阿炳說;這位先生,請你回去吧!這里很冷,你會感冒的啊!我給你一點錢,快回家吧!;阿炳他聽到了路人的勸話後,回去了,可是,寒風把阿炳都凍僵了!路人說;你還不走;阿炳凍僵了,所以說出話來,路人只好背著阿炳回家。他不禁流下了眼淚,回到家後,路人給燒了點柴,阿炳可以說話了,他說;謝謝你;路人說;不用客氣;

⑤ 作文 最愛那一抹風采 800字

有這樣一種聲音」寫作指導【作文題目】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有這樣一種聲音,會讓你覺得是耳邊輕柔的呼喚,低聲的訴說; 有這樣一種聲音,沒有多餘的技巧,卻能喚起你靈魂深處的良知和責任; 有這樣一種聲音,會讓你卸去疲憊,會帶你走到過往的回憶中; 有這樣一種聲音,會帶給你心靈的震顫,會讓你心中盛滿感動。 請以「有這樣一種聲音」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文體除詩歌外自選,題目自擬,立意自定,不少於800字②不得抄襲③書寫規范,工整。【審題】「有」表示客觀存在的;「這樣」是強調,是特指;「一種」強調了數量;「聲音」是文章描寫、敘述、議論的主體,既可指自然界聲音,如風聲、水聲、鳥鳴聲;也可指生活中的聲音,如車聲、音樂聲、人的話語聲;也可指沒有聲響的心聲。材料用排比句的形式告訴我們不同的聲音給我們帶來的不同的影響。有這樣一種聲音,在訴說著愛、責任、良知……而你聽到了這樣的聲音,會豐富你的情感,凈化你的心靈,提升你的境界……「文體自選」,在表達形式上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表達空間。如果寫散文(包括記敘文),可以敘述自己聆聽某種聲音的經歷,細致地描寫這種聲音,然後寫出聆聽之後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也可以邊敘述描寫邊抒情,感情要真實。如果寫議論文,首先要確立你的論證思路如何展開,能夠鮮明的亮出你的觀點,正文部分圍繞這種聲音的意義和價值進行論證,切忌空發議論。【立意】(一)自然的聲音。1.雨敲石板發出的叮咚聲引人沉浸在「天街小雨潤如酥」的溫柔與「夜闌卧聽風吹雨」的悲壯等美麗意境中,從而讓人洗去心靈的污濁,升華思想。2.黃河波濤滾滾,撞擊兩岸的氣壯山河之聲讓人感受到拼搏的壯美。3.冰雪融化、燕子泥喃、蜜蜂嗡嗡、小麥拔節、小草的萌動等春天的聲音告示著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莫負大好時光。(二)家庭的聲音。1.父母的嘆息聲鞭笞著我永不停息。2.父母的腳步聲散發著濃濃的親情。3.父母的叮囑聲綿延著厚重如山的關懷。(三)校園的聲音。1.老師上課時神采飛揚的講解及抑揚頓挫的語調,讓我終身難忘,更讓我體味到老師的那種「春蠶到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敬業精神。2.老師循循善誘的批評教導聲,如雨露般滋潤著我茁壯成長。3.我的特異功能——聽聲知人。由走路、說話聲判斷出聲音的主人,可見友情的融洽與醇美。4.同窗的夢囈。同窗平素酷愛綠裝,軍訓時,更是夢語不斷。這讓我感受到了同窗處處以軍人自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5.競選演講。班委的競選演講,充分展示了同齡人的青春風采和鮮明個性。6.令人生厭的鈴聲。鈴聲一響,老師上場;鈴聲一落,超負荷作業滾滾而來。這是緊張、單調的學校生活的再現。(四)社會的聲音。1.歌聲:聽《好大一棵樹》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像樹一樣,做一個在風雨中昂起頭,冰雪壓不服,胸懷在藍天,深情藏沃土的人。2. 吶喊聲:賽場上觀眾為運動員歡呼吶喊的聲音,令我熱血沸騰並激勵著自己勇往直前。寫魯迅,民族的精神。3. 鄉音:遊子的思鄉、愛國、統一。4.天籟之音:寫環保。5.孩子的哭聲:寫戰爭、和平。6.節日的聲音:寫傳統節日的感悟。【佳作欣賞】牽動我心的聲音好久沒有回家了,想念家鄉的人,想念家鄉的樹,更想念家鄉那令我魂牽夢繞的小河的潺潺水流聲。汽車飛快的賓士著,我的輕盈的心像一縷輕煙,悠悠的飄出了車窗,向著那綠蔭纏繞的小河飛去。看著我獃獃的樣子,媽媽輕輕地推了我一下,才把我從那小河裡拎了回來,我說:「我看見了這條河就想起了家鄉的小河。」媽媽說:「別想了,到家了,你自己去看看吧!」放下書包,放下一身的疲憊,我向那小河飛奔而去。小河,我回來了。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高大的水杉,彷彿是守衛小河的衛士,保護小河不被塵世的喧鬧騷擾。再近一點,便聽見潺潺的流水聲,清切而動聽,像是一位音樂大師在演奏一曲動聽的歌曲,天地萬物借被這聲音感染,靜靜地傾聽這天籟之音;又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牙牙學語,這聲音是最原始的又是最純潔的,最能牽動人心靈的。再走近,便看見河水清澈見底,水草豐茂,游魚嬉戲。拿起一塊碎石,用力扔出,在水面上歡快地跳躍,一下,兩下……乾脆便脫去外衣,跳入水中,來不及覺察水的溫度是否合適,只覺得身體陡然清爽,在水中游上三四個來回,洗去身上的灰塵,洗去周身的疲勞,洗去在學校里的一切不愉快。走出小河,躺在那岸邊的青草上,任夾雜著水藻味的風吹打胸膛,吹去一身的水。以大地為席,白雲為被,伴著朝霞去來,踏著夕陽而歸,平日里喧鬧的世界和這樣的寧靜的生活怎麼可以比?如今的人們,聽慣了街頭的吆喝聲,聽慣了電視機里各種廣告的聲音,以及各種流行音樂的聲音,又有幾個人願意跋山涉水,到這荒山野嶺聽這低顫沙啞的流水聲,品味這樣原始而自然的聲音。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人們不得不為自己的生存而作出各種努力,甚至不惜耗費整個青春用來求知、掙錢,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這樣一個心靈的避風港又有幾人讓自己的心靈在此一駐。願跳動著的心靈都能有一個自己的避風港,我獨愛家鄉那小河的流水聲,指引我走向靈魂的歸隱處。聆聽《二泉映月》 曾經以為胡天八月飛雪時傳來的幽幽胡笳是最蒼涼的聲音,曾經以為西邊如狼煙般沖天直上的秦腔是最高亢悲憤的聲音,可是,當我在某個寒冷的傍晚聽到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時,我卻覺得,我的心被震撼了,前所未有的凄涼的震撼。聆聽《二泉映月》,你似乎可以看到那個獨自走在無錫街頭的衣服破爛的老漢,他手拿二胡,認真地拉呀,拉呀。 可是,有多少人駐足側身傾聽?他在風雨中艱難行走,嘆息,可是,有多少人願意聽他抱怨?這凄涼,比「秋風掃落葉」還要凄,韻味比「曲終人不見,江山數峰青」還要無窮。黛玉葬花,淚濕粉面,淚灑春衫,可終究寶玉會懂。而華彥軍,只能將這一生的凄苦告訴這把二胡,將滿腔的凄涼化為一曲《二泉映月》。 悠揚的二胡聲,從濕潤的江南傳來。不,這不是聲音,是苦難的生命在吶喊。 曾經以為黃鶯的千啾百囀才是大自然中最美的聲音,曾經以為「兩個黃鸝鳴翠柳」才是最溫暖的景緻。可是,知道嗎?在瓜地馬拉,有一種叫做落沙婆的小鳥,每一次,它都要哀叫七天七夜才會下一個蛋。這哀叫或許遠不比黃鶯的婉轉,遠不比黃鸝的悅耳,可是,這卻是大自然中最偉大的聲音,僅僅因為它來自於一個母親。在聲音中,蛋殼才會變得堅硬,在這聲音中,小落沙婆出生後才會變得健康。 聲聲痛苦的哀叫,從古老的南美大陸上傳來。不,這不是聲音,是一種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 曾經以為雨敲打傘的聲音是最落寞的聲音,曾經以為風吹過松林是最壯闊的聲音。可是,你體會過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曾經「接田蓮葉無窮碧」的葉子,有的,早已被秋風撕破,有的,甚至卷作黑色的一團。可是,它們依然在空中高懸,那些曾經翠綠的蓮蓬如今雖已成為焦黑,卻仍高舉。 滴滴嗒嗒的雨落聲,從殘荷葉面上傳來。不,那不是聲音,那是一種即使只有一根枯梗、一片枯葉,卻具有摧毀力量的精神。 世界上有許多聲音,可有一些聲音卻烙印般深深銘記在腦海中,它們帶給萎我們震撼的力量。不,這已不是聲音,而是來自生命最深處的絕唱!傾聽歷史的聲音 不管你是否相信,歷史是有聲的。 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女媧煉石補天,從夏桀商周的暴政,到唐太宗的仁政愛民;從曹操的「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再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未間斷。只要你靜下心來,銘一口清茶,閉上雙眼,你的思緒便會如眼前的熱氣氤氳上升,在無垠的歷史天空中飄然而去又飄然而來。 從一簇藍瓦黃牆的村莊里傳來,餘音綿長,那一條並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蒼茫里蜿蜒而來,又蜿蜒而去,彌漫著,如麥田上濃得化不開的霧氣。泗水岸上,飄來了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聲音,我聽到古人對於流水般光陰的深刻見解,我聽到了古人惜時節時的偉大智慧,所以我更加珍惜光陰,更加充實,更加坦然。 王圖霸業轉成空,美人香消玉殞。面對滔滔江水,那個至情至性的男人,終於忍不住,他的眼淚隨著臉頰滾滾而下,滴進歲月長河,盪起層層漣漪化作絕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徹了項羽紛雜的過往,唱徹了霸王別姬的催人淚下的無限感恩,唱徹了英雄末路,今不如昔的悲苦庾無奈。所以誰也不能拒絕痛苦,沒有哪個生命不刻苦痛的傷痕,別人的微笑中也可能隱藏著深深的痛楚,只是在寂靜的暗夜,你未曾聽過他嗚咽的哭泣。 收回遐想的思緒,歷史的迴音仍在耳邊繼續它的抑揚頓挫,清冽浩瀚的旋律,乾枯已久的心靈勾起陣陣潮湧,而美妙的記憶,不覺潸然淚下。 這是人類心靈深處的純真與柔軟,這是生命之河奔向大海的濤聲依舊。風吹起花瓣如同陣陣破碎的童年,決荒的古樂詮釋靈魂的落差,躺在夢與記憶的深處,去《高山流水》,感悟伯牙子期的千古永恆的友情;去聽《虞美人》,領會後主今不如昔,己不如人的悲苦;去聽《梁祝》,領略梁山伯祝英台亘古不變的愛情,去聽…… 讓我們在歷史的旋律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任斗轉星移,四季輪回,詮釋生命的真諦,探索歷史未知的神秘,消除那份與生俱來的孤獨。 千年的迴音 燈下,執一卷書,拂拭掉心上的塵埃,靜靜地聆聽那些千年的迴音,與另一個自己靜靜相對。一個民歌手在小洲的豐草間就著關關和鳴的雎鳩唱著美麗的四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秦的天籟行雲。 是西楚霸王那句「擋我者」的怒喝嗎,還是一個男人「虞兮虞兮奈若何」幽幽柔情,抑或是虞姬雪頸上的鮮血化為矛尖的湛藍時那聲嘆息?秦漢的聲音揉雜著壯士酒,霸王淚,烏鵻血,流淌成永不褪色的神話。 浮雲白日,山川庄嚴溫柔,嵇康「錚錚」的打鐵聲是如此的歡快又是如此的沉重。天空布滿雲彩,阮籍在山谷的盡頭如杜鵑泣血般痛哭,山鳴谷應,一同唱著憂傷的歌。魏晉,哪是一曲《廣陵散》可以說得盡,唱得完? 李白在花間獨酌,舉酒囑明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溫庭筠獨行在霜侵駝褐曉寒輕的清晨,嘆了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些長衣飄飄的詩人,綉口一吐,吐出半個盛唐,揉著七分月光,三分劍氣。 先秦的,秦漢的,魏晉的,盛唐的,還有許多許多,這些聲音穿越時光千年的幽谷,向我輕輕地傳送過,在我心中不斷地產生迴音,逐漸沉澱在彩虹似的的夢里。最愛在燈下,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咖啡濃郁的香氣中,執一卷書,眼淚和溫暖,都在發黃的柔軟的紙頁上滲透。那些曾經粗獷而質朴的聲音,千年的時光將它修飾得完美到令人落淚,在心中引起千回百轉的迴音。 有人在古詩里唱著:「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今天的我,也可以接著唱下去:「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而在我唱的時候,我也有當日他所感到的一樣的惆悵和悲傷,而池中的荷花也可以盛開得一如當年。盡管千年前那個唱歌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已消失了,但是那種叫思慕的情懷,在心中美麗而遙遠的迴音永遠不會消失,永遠不會改變。 我們可以放棄板橋和馬蹄聲,但損失不起這種美麗而遙遠的迴音、古詩的原始森林和夢想的綠地。迴音中,我是拙而安的鳩鳥,我占著有巢氏的巢,我占著昭陽宮,我占著含章殿,我占著裴令的綠野堂,我占著王摩詰的輞川和終南別業。 迴音縈繞,人生還有什麼憾事? 此時無聲勝有聲 當命運的交響樂奏起的時候,我們都是傾聽者,傾聽生命初始的雄壯,進行中的奔放和落幕時的靜謐。然而,又有多少人在我們盡情享受著鞭炮四處炸裂、鑼鼓喧天的熱烈轟動時,只是默默締看著煙花的綻放。此時無聲勝有聲吧,我們只是沉浸於喧囂,而她們用心感受到的是最真誠的愉悅和歡慶。 如果海倫凱勒沒有因病喪失視覺和聽覺,她就不會有非同一般人的感受與經歷,她也未必能寫出像《我生活的故事》這樣感動人激勵人的經典著作。無聲的世界帶給她的是另一種完美! 如果貝多芬沒有失聰,也許他也不能深切地感受到命運的多舛和生活的艱辛,也不會有與命運抗爭的經歷,也不需要每個音符的震顫真實地敲擊著他的心。譜寫的那些華美的樂章足以證明,在無聲的世界裡,生命之河奔流不息! 如果邰麗華擁有聽覺,那麼她的千手觀音也只是一場普通的演出。而恰恰就是無聲的世界鑄就了她的輝煌,憑借著勤奮刻苦,百折不撓的頑強拼搏,她們這一群美麗的姑娘登上了春晚,走向了國際舞台,更是感動了千萬人。 徜徉在無聲的世界裡,也許她們很多的無奈,畢竟這是一個既定的環境。繼而才會迸發出對生命的另一種追求。而在常人的生活里,「此時無聲勝有聲「又是另一種不一樣的解釋。 有一天晚上,寺廟里一位禪師在院子里散步,忽然發現牆邊靠著一把椅子,他知道肯定是廟里哪個人違反寺規偷偷翻牆出去玩了。這位禪師不聲不響,挪開椅子,自己蹲在那裡。不一會兒,偷溜的小和尚翻牆進來,黑暗裡踩著老禪師的背跳進了院子。等他落地時才發現剛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但禪師卻只是拍拍他的肩膀,說:「夜深天涼,快回去多穿點衣服。」 沒有嚴厲的訓斥和責備,老禪師無聲的教育是一種寬容,一種智慧,卻更是一劑良葯。 在無聲的世界,她們創造另一種輝煌,在有聲的世界,我們欲求無聲的境界!天籟之音 我以為是王子歸來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公主,還以為是「伊卡璐」的清香芬芳激活了一位與世隔絕的女子……然而,真正能與人心靈產生共振,迸發出愉悅富有律動的旋律卻是大自然的天籟之音。 聽,鳥獸蟲魚正在這個大舞台中自我陶醉在洗盡塵滓、悠然自得的另類交響樂曲中。「獨樂樂,與人樂樂」是這些可愛的主唱主奏共奉的精神原則,故才會把鳥兒曲折離奇的高調、森林之王振聾發聵甚至撕心裂肺的怒吼,水中美麗的魚群竊竊私語的波音雜燴在大自然的山清水秀之中,使大自然的音樂是那麼緊湊又不失雄壯,豐富又含個性。當你獨處在這種被生命的聲音簇擁溫暖的境界,你會忘卻不屬於清秀、恬淡、悠然的其他一切世俗,因為鳥兒是你的心理醫生,野獸是你的心理導師,魚兒是你的知心朋友,它們會把你帶進它們的旋律之中。 聽,風在大自然中扮演錦上添花的角色。尤其當秋高氣爽已至,如果沒有與眾不同、身輕如燕的秋風在落葉紛飛、金黃盈餘的樹木之間,河水山川之間川流不息,及時播下秋色的訊息,那麼這秋是不純的。而當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暖意襲來,風便化作一支催眠曲,柳條聽了,暖洋洋地隨她起舞,沐浴在春風的愜意之中。風與樹枝的合唱,簡直是珠聯璧合,感染著周圍的生機。 聽,水是自然界最有靈氣的,她同樣在美麗的襯托下譜寫一段又一段宛如音樂大師在自然戾永不停息的奏樂。聽,海哭的聲音……水用澎湃、用力量訴說著她的哀愁;走在林蔭小道,不時有潺潺的溪水流淌的聲音,是那麼輕快、悠然自得、清涼無比;春雨綿綿,淅淅瀝瀝,把朦朧的音符刻在了大地與萬物之上。她們組合交織在一起,浪漫湧向萬物,美! 想讓最美的旋律盪漾在你的耳邊嗎?想讓最清的聲音湧入心扉嗎?想讓最原始的樂章譜寫在你的身邊嗎? 感受大自然,用心去享受。 丟失的聲音 耳邊有兩種聲音:一是講台上老師按滑鼠的聲音,清脆利索;二是頭頂上投影機的聲音,長綿沉重。 如果是一個寂寞的假期,我會選擇泡一杯奶茶,坐在電腦前,瀏覽帖子,或者捧著一包話梅,躺在沙發上看一部好萊塢經典影片。如果我出生在張愛玲的時代,也許我會坐在陽光下,泡一杯綠茶,挑上一本好書,給我三天陽光我也不會滿足。而我,生在安妮寶貝的年代,我選擇用滑鼠和鍵盤來處理一個寂寞的午後。同樣的安靜的午後,總覺得鍵盤的敲擊聲比書本的翻閱聲少了點什麼,就像泡奶茶的玻璃杯少了泡綠茶的瓷杯的那點厚重和韻味。 以前總是很羨慕古時候人們的遊山玩水,七八人席地而坐,有閑情時談男論女,有雅緻時也來個飲酒賦詩,待到傍晚時,詠歌而歸,留給青山綠水一整夜的熱鬧。而現金我們的模式是把熱鬧留給都市。吃飯、逛街、KTV成了最基本的娛樂方式。我喜歡在KTV里盡情發泄自己的壓力,沒人說你唱歌是鬼哭狼嚎,能吼多響就吼多響,幾個人吼成一團,是樂還是痛,也無從知曉了。同樣是舒暢心情,K歌總比遊山玩水多了點什麼,就好比酒吧里的嘈雜和瘋狂是山間所沒有的。 忽然懷念農村的小弄。小時候,會有一些挑著糖的人,敲著鐵塊走進村子。我記得那時候聽到這種清脆的聲音時的興奮。我們親切地把這種糖叫做「DOUDOU」糖,每次聽到鐵器的敲擊聲,我們便把家裡的破銅爛鐵拿去換糖。一次,我拿鍋鏟去換糖,母親知道後,便打我,而是還是盼著那誘人的聲音。而今,我托著下巴,透過窗縫,我不知道我在等什麼,也許是「DOUDOU」糖吧! 我在尋找過去的記憶。過去就像一面古老的城牆,它並不破敗,卻被一次又一次的粉刷,過去的美好也被新的分子所掩蓋,可以說是被迫,但其實也是披著華麗的外紗。 有些東西一旦逝去,便很難再回來了。那溪水邊的衣槌擊石聲,庭院中的石磨聲,田野上的風吹稻浪聲,月光下的蛙聲…… 文明帶走了什麼?努力找尋那些丟失的聲音,偶爾發現些似曾相識,卻原來也是個影跡。 一根弦裂半生傷 一根弦裂半生傷,冷月枝頭凋彷徨。梨花桂影君莫負,只道寂寞怨春光。 —題記 我是一個琴子,在兵荒馬亂中顛沛流浪。胡琴是我的生命,血脈中浸潤了那亢奮的音符。我無法逃離生命,所以胡琴與我不離不棄。 我獨自拉著胡琴,在這條街的最左端,很少有人會注意到我,哪天有人興致勃勃看見了,丟過來一個銅板,吆喝:「喂,給爺來段。「我微笑著拾起錢,微笑著拉起琴來,微笑著看他心滿意足地離開。我一直在微笑,一如我的琴中那個令人血脈噴張的囂張。 有個人過來了,錦衣羅緞,掏出十文錢,讓我跟他走。我起身,背起胡琴上路。對於客人,我言聽計從。來到一個大宅子,富麗堂皇免不了夾雜炫耀的俗氣。那人告訴我,今後負責教他家小姐練琴,日後必有重賞。我不動聲色,跑江湖的最忌什麼都寫在臉上。 第二天,來到花園,小姐還未來,我拿下琴,擦拭松香,這是我的生命,在這亂世中唯一不能舍棄的東西。小姐還是來了,無聲無息。我低下頭,胡琴開始亢奮。亢奮之後,恭敬地躬身。小姐還是一言不發,我不敢看她。 第三天,我依舊先行一步來到花園。依舊拉完胡琴就起身告辭,依舊不敢看她。拉琴是我的本能,卻沒有教人拉琴的天賦。我承認。原以為挨上一段日子,那管家就會打發我走,可是似乎還沒動靜。 日子,在胡琴的沉默中滑過。可是,我卻發現自己開始留戀那短暫的沉默。諷刺的是,居然還未曾抬頭看過小姐的容貌。一個琴子愛上一種聲音,不是胡琴的聲音。那是言語畏懼的,輕靈不可一世。很遺憾,這個社會的愛情沒有我的資本,一個拉琴的,擁有的只有一把琴和卑賤。 我收起胡琴,束起偽裝,在沉默和樂音之間悄然走過。主意已決,連夜走了。可驚訝的是自己居然還有放不下,在閨房外,我拔起了琴弦。在某個瞬間,我希望能一起遠走高飛,一起流浪在流離之所。 夜風如冽,樂聲似戾。在最後的一個樂點,弦斷了,呻吟不止。 我微笑著,終歸還是沉默了。兩宋的聲音 歷史的長河洗盡了各朝各代的繁華,保留了各朝各代的最本質的聲音。興起發展著的秦漢發出了一統天下,萬代相傳的宏偉的聲音;繁華富強的隋唐發出了引領世界,傲視萬物的自豪的聲音;腐敗衰落的明清發出了繁華不再,落後挨打的悲傷的聲音。那麼,兩宋王朝呢,她又發出了怎樣的聲音。 陸游站在山陰的橋頭,望著金人鐵騎踐踏下的大宋江山,望著苟且偷生的南宋朝廷,發出了「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的悲憤的聲音。一個愛國詩人的悲涼的身影,半壁破碎飄零的大宋江山,無數顆破碎的心,構成了兩宋一道深深的傷疤。當滿懷豪情壯志的青年變成兩鬢斑白的失意老翁時,當宮廷別院變成斷壁殘垣時,他和她從心底發出了最悲傷的聲音。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奮筆疾書,寫下了激勵人心的《滿江紅》。他忍受住背上刺字的椎心之痛,承受住鐵制鎧甲的沉重,經受住戰地的嚴寒冷酷,馳騁沙場只為了「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當宋朝軍隊節節敗退時,有岳飛等將領誓收復國土的壯志激勵著大宋百姓;當宋朝臣民被俘時,有文天祥等志士高唱「人生自古誰無,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激勵著百姓。他們替兩宋發出了鼓舞人心的聲音。 一對難分難舍的情人,一段纏綿悱惻的離別之情,婉約派詩人柳永用它靈動的筆寫出了情人離別後的凄寂苦楚,更是開創了宋朝婉約的詞風,留下了婉約纏綿、圓潤清麗里的聲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發出了婉約動人的聲音。 蘇子站在赤壁前,望著滾滾你東流的長江高聲吟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被貶黃州的蘇軾在人生的低谷中站了起來,寫下了千古名作。歷史沒有忘記,人們沒有忘記,這滾滾長江水發出的豪邁的聲音。豪放派詩人們描寫壯麗的景物,追敘了英雄人物,發出了激昂向上的聲音。 宋朝在蒙古的鐵騎下覆滅了,江山換上了新的主人,但宋朝的聲音留下來。我們學詩、讀史,只為了讓她獨特的聲音再次響起。 宋朝的聲音組成了一首交響曲,雖然演奏結束了,但是音聲卻久久回盪,留在了人們心中。 歷史的聲音 滾滾長江東逝水,其間多少英魂,多少國色,幾多血汗,幾多嘆息,歷史湮沒於此。浪滔滔,人渺渺,縱然是千古風流浪里搖。 戰爭的聲音是血腥的,卻雄壯渾厚。始皇帝的兵馬俑,千軍萬馬,栩栩如生,置身其中,彷彿能聽到大秦帝國的鐵騎踩著相同的節奏從遠處傳來,越來越近,夾雜著渾重的鼓聲和沖鋒號角,向我逼來,令人窒息。硝煙彌漫後是屍身遍野,血流成河,斷壁殘垣,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的慘烈蕭瑟。 文學的聲音是沉默的,卻震撼人心。聽不到孔孟的諄諄教導,但學成了儒家經典;聽不到太史公的歷史評論,但了解了秦皇漢武的文韜武略;聽不到李青蓮的仰天長嘯,但已神遊了天姥和廬山;聽不到易安居士的哀怨情愁,但《漱玉詞>已記在心頭;聽不到曹雪芹的憤慨指責,但《石頭記》已光照文壇;聽不到魯迅先生的吶喊,但《魯迅全集》已翻了再翻……時間湮沒了多少文人騷客的身影,濤聲依舊,難復往日深情,但點點筆墨仍在教化人心。 美女的聲音的動聽的,卻寂寞堅韌。褒姒終於開口笑了,卻成了烽火台上最後一抹亮色;昭君決定離開了,憂怨的琵琶聲中包含了多少寧胡閼氏的鄉思;武周建立了,女皇的一字一句全是辛酸後的智慧結晶;《霓裳舞曲》響徹瓊宇,玉環卻全然不知自己成了眾矢之的;宋慶齡的鼓勵和支持,使國父孫文堅持革命一生……她們是絕美的,是無奈的,是勇敢的,社會不希望她們站在前面,但她們卻成了歷史交響曲中最清麗的音符。 科舉的聲音輝煌過後成了一種負荷。仕途的聲音模糊而嘈雜,隱士的聲音清澈卻無奈,愛情的聲音甜美轉為悲哀。於是乎,蒲松齡寫鬼寫妖,刺貪刺虐去了;嵇康與山濤絕交了,打鐵聲鏗鏘而起,《廣陵散》此次絕響;陶淵明歸隱田園,夢游桃花源去了;陸游和唐婉各作《釵頭鳳》互訴情衷,可最終還是錯,錯,錯。 不盡長江無情流水,沖出了污濁的泥沙,倒映出歷史清晰的面容,掩蓋了世俗的喧囂,回響著歷史厚重的聲音。 歷史的聲音沉重庄嚴,多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國色天香將其鄭重託起,而又輕輕放下。 傾聽歷史,感悟生命。

⑥ 變化與進步作文素材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0c84cc4d2f3aaddc「飛向」太空的中國
遨遊太空、探索火星、登臨月球一直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最美的夢想。在遙遠的古代,就有人寫下了「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等神話傳說。「鯤鵬展翅」「九天攬月」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奇妙幻想。但是富有激情和擁有超凡想像力的炎黃子孫,不單單只是在頭腦里想像這些多姿多彩的飛天夢,他們還在千百年的歷史的流轉中,不斷嘗試著實現自己的美好心願。
也許你不知道!中國清朝的官員萬戶,不顧生命危險,坐在綁著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拿兩只大風箏,叫人點燃火箭。伴著一聲巨響,萬戶在煙霧中粉身碎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驗火箭上天的人。雖然未能成功,但萬戶那種勇於探索的精神,使每一個人的心都感受到極大的鼓舞與震撼。為了紀念這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
盡管,這一宏偉夢想經受了無數次的折磨,但永遠也磨不掉龍的傳人那堅忍不拔的品格和不屈不饒的信念。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 衛星由「長征1號」運載火箭升空,開始了中國向太空進軍的萬里長征。「東方紅一號」進入軌道後,在無垠的宇宙中播放了《東方紅》樂曲。
在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駕駛的人造衛星上天後 ——1958年,毛主席莊重地宣布:「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東方紅一號」的上天,讓中國成為第五個可以發射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為中國航天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繼而,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的發射升空了。一支拖著「帶火」的尾巴的火箭,在空中劃過一條絢麗曲線,飛向太空。在環繞地球14圈後回到地球媽媽的懷抱。
也許你不知道,在這成功升天、成功降落的背後,蘊含著多少淚水與汗水。
為了完成飛船的研發、建設、發射任務,一百多個單位直接承擔 ,則協作單位多達三千。研製人員團結協作、忘我工作、默默奉獻,有的為了工作及時,方便,將被子、枕頭帶到車間;有的人為了工作高效而積勞成疾,住進了醫院;有的青年人正當大好時光卻永遠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有的人為了早日實現這千百年來 的夢想,還沒等到火箭升空,便倒在了工作台上……
當「神五」宇航員楊利偉返回北京時,說了三句話:「飛船飛行正常。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為祖國驕傲。」這是多麼簡單的三句話!卻包含著對工作人員的崇高敬意。如果沒有研製人員嘔心瀝血的工作,怎麼會飛行正常、感覺良好的飛船?怎麼會有能為祖國驕傲的飛行?
「東方紅一號」、「神五」、「神六」,「神七」的順利發射升空,使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大大提高。使中國人在外國人的面前變得驕傲、變得自豪。

變化與進步

——高中課程改革漫筆之五 —

高中課程改革的啟動, 是一場新的變革的開始, 是高中教育活動的一次重大的創新。從已經推進的省區 來看, 教學面貌確實發生了很大改變, 在某些點上, 給人 耳目一新的感覺。 我想, 在課程改革的進程中, 只有變化才能進步。變 化是為了進步, 但是變化不一定意味著進步。因此, 我們 關注變化, 更應關注進步, 要始終為進步而變化。 只有變化才能進步。最近有些同志對課程改革提 出了置疑, 認為我國原有的教學傳統有著無限生命力, 因此當前的緊迫任務是恢復傳統, 而不是進行改革。

在 弘揚民族文化的熱潮中, 這種聲音更為響亮。確實, 我們 沿襲了多年的教學傳統有它的優勢, 至今仍有許多部分 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寶貴財富, 需要繼承和發揚。所以在 文化革命結束以後, 我們曾經恢復被破壞了的教學秩 序, 倡導重建文革前十七年的教學模式, 這在當時是可 以理解的, 甚至是必要的。但是這種教學模式, 從理念、 內容到方法, 確實在許多方面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的 需求, 更在現實生活中為社會、家長和學生帶來許多困 惑和苦惱, 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 變革是必然的, 也是必需的。人力資源是綜合國力的重 要組成部分, 用先進的理念和方法開發人力資源, 才能 創造資源優勢, 才能增強綜合國力。因此, 必須堅持解 放思想, 只有變化才能進步, 因循守舊就一定要落後。 變化是為了進步。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 教育是什 么? 教人變。教人變好是好教育, 教人變壞是壞教育, 活 教育教人變活, 死教育教人變死, 教人不變不是教育。教 育是為了使人變好, 變活, 也就是使人進步。所以, 變化 不是目的, 進步才是目的。我們需要在哪些方面進步呢? 面對社會快速變革帶來的價值觀念的變化, 我們需要以 民族傳統和時代精神的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 觀;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我們需要引 導學生增強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面對 社會劇烈變動對學生身心的影響, 我們需要使學生的身 體和心理更加健康; 面對以應試為惟一目的的教育給學 生帶來的沉重負擔, 我們應當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更加 豐富, 更加快樂……這些都是我們進行課程改革的目 的, 正是為了這些目的的達成, 我們才下決心改變沿襲 多年的傳統教學模式。

關注變化, 更要關注進步。在課程改革的進程中, 我 們需要進行教育理念、內容、方式的一系列的變革, 在學 校里, 最終甚至會產生教師和學生生活方式的改變。但 是, 在一些進行課程改革試驗的地區, 幾年以後盤點一 下課改成果, 卻常常發現可以數得出來的變化不少, 但 是可以數得出來的進步卻不多。大家為探討課改作了 許多努力, 進行了許多變革, 貢獻了許多出色的研究課, 介紹了許多做法上的經驗, 但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那些進 步卻很難看到, 甚至有些同志感到, 學生的負擔更重了, 學生的心理壓力更大了。所以, 變化不一定意味著進步。 我們切不可以因為有了變化而沾沾自喜, 我們更要關注 這些變化是否解決了一些原來存在的問題, 是否真的有 了進步。我想, 關鍵在於我們所進行的每一項改革, 都必 須是為了進步。不能為了變化而變化, 不能將舊貨貼上 新的標簽, 更不能表面抓新, 實際護舊。 為進步而變化。當然, 所有改革的效果都需要經過 一段時間才能顯現, 舊的教育理念、體制、方法的變革, 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 急於求成反而會造成華而不實, 甚至弄虛作假。我們所確定的課程改革方向是完全符 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符合人的發展的需求的。因此, 我 們要堅定不移地為了進步去革新, 去變化。我們始終要 爭取用較小的代價, 取得較大的實實在在的進步。 美國的專家們評論美國近年來的教育改革是: 變化 很大, 進步很小。台灣省教育會的負責人評價台灣自 1992 年開始的教育改革是: 變化雖有, 但代價太大, 而 且與預期有很大差距。我想, 我國的課程改革從一開始 就高度關注實效性, 我們一定能夠扎扎實實地以變化清 除痼疾, 以變化譜寫新章。我相信, 當我們盤點高中課程 改革的時候, 可以自豪地說, 我們不僅有了變化, 我們更 有了進步。

http://deyupro.bje.cn/ONEWS.asp?id=975

⑦ 無錫的名人事跡,作文,600字,幫忙

江蘇省宜興縣內有條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橋名屺亭橋。徐悲鴻於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橋鎮的一個平民家庭,原名壽康,年長後改名為「悲鴻」。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法,自習繪畫,常應鄉人之邀作畫,謀取薄利以補家用。母親魯氏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
徐悲鴻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每日午飯後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並且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10歲時,已能幫父親在畫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還能為鄉里人寫「時和世泰,人壽年豐」等春聯。13歲隨父輾轉於鄉村鎮里,賣畫為生,接濟家用。背井離鄉的日子雖然艱苦,卻豐富了徐悲鴻的閱歷,開拓了其藝術視野。17歲時,徐悲鴻獨自到當時商業最發達的上海賣畫謀生,並想借機學習西方繪畫,但數月後卻因父親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遠的徐悲鴻在20歲時再度來到上海,開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為日後的赴法留學打下了一定的法語基礎。其間認識了著名的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劍父,在畫作上得到了他們的贊許和指點,增強了繪畫創作的信心。他還結識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其影響下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藝術觀念影響下,他對只重筆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貶薄,認為只有唐代吳道子、閻立本、李思訓,五代黃筌,北宋李成、范寬等人的寫實繪畫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為的支持下,他觀摩各種名碑古拓,潛心臨摹《經石峪》、《爨龍顏碑》、《張猛龍碑》、《石門銘》等,深得北碑真髓,書法得以長進。後獲得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的資助,在日本,徐悲鴻飽覽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畫家能夠會心於造物,在創作上寫實求真,但在創作上缺少中國文人畫的筆情墨韻,無蘊藉朴茂之風。
徐悲鴻從日本歸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在京期間,相繼結識了蔡元培、陳師曾、梅蘭芳及魯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旅歐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24歲的徐悲鴻到法國學習繪畫。抵歐之初,他參觀了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皇家學院的展覽會以及法國的盧佛宮美術館,目睹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優秀作品。徐悲鴻深深感到自己過去所作的中國畫是「體物不精而手放佚,動不中繩,如無韁之馬難以控制。」於是,他刻苦鑽研畫學,並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弗拉芒格擅長於歷史題材的人物畫,其畫作不尚細節的刻畫而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與互襯,對徐悲鴻日後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徐悲鴻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西洋畫的基本功訓練,上午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習,下午去敘里昂研究所畫模特兒,有時還抽空去觀摩各種展覽會。此期間他有幸結識了著名畫家柯羅的弟子藝術大師達仰,每星期日攜畫到達仰畫室求教。達仰「勿慕時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畫的藝術思想對他影響較大,使得他沒有追隨當時法國日漸興盛的現代派畫風,而是踏踏實實地鑽研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學院派藝術,在繼承古典藝術嚴謹完美的造型特點的同時,掌握了嫻熟的繪畫技巧。留學4年之後,徐悲鴻的繪畫水平已達到可與歐洲同時期的藝術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畫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
由於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被迫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在那裡,徐悲鴻仍然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他求教於畫家康普,到博物館臨摹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並且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各種動物,以提高自己的寫生能力。
當徐悲鴻重新獲得留學經費後,便立即從德國返回法國繼續學習。他抓緊每一寸時光,在名師們正規而系統的訓練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鑽研下,繪畫水平日漸提高,創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體、風景為主題的優秀的素描、油畫作品,如《撫貓人像》、《持棍老人》、《自畫像》等。
徐悲鴻在旅歐的最後階段還先後走訪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義大利的米蘭、佛羅倫薩、羅馬及瑞士等地。美麗的異國風光令他陶醉,歐洲繪畫大師們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淺。長達8年的旅歐生涯,塑就了他此後一生的審美意趣、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
技融中西 名垂畫史
學有所成的徐悲鴻在32歲這一年回到中國,開始在國內投身於美術教育工作,發展自己的藝術事業。他參與了田漢、歐陽予倩組織的「南國社」,積極倡導「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國精神」。他陸續創作出取材於歷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繪畫,這些畫作借古喻今,觀者從中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畫家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真摯之情。1931年日軍侵華加劇,民族危亡之際,徐悲鴻創作了希望國家重視和招納人才的國畫《九方皋》;1933年創作了油畫《徯我後》,表達苦難民眾對賢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完成了國畫《愚公移山》,贊譽中國民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日最後勝利的頑強意志。除此之外,還創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現實題材,《灕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題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動物題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徐悲鴻在擔任政務、行政工作的同時,仍筆耕不輟地進行創作,滿腔熱情地描繪新中國建設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為戰斗英雄畫像,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搜集一點一滴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不幸的是,這一切藝術活動因畫家過早地離開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鴻的作品,無論是油畫、國畫還是素描,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畫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義的光與色的表現與古典主義嚴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結合。在早期中國油畫家中,傑出者首推徐悲鴻。在素描方面,徐悲鴻成績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繪畫訓練的習作,為他的國畫和油畫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又是具有欣賞和研究價值的藝術品。其一生中,僅畫人體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鴻在國畫方面的造詣也很深厚。他是國畫創新的藝術實踐者,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第一個把歐洲古典現實主義的技法融入到國畫創作中,創制了富有時代感的新國畫。以人們熟知的畫家的馬畫為例,從這類作品中既能欣賞到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條造型和筆墨之美,又能觀察到物象局部的體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鴻憑藉著他的天才智慧、堅毅的精神和畢生的努力,成為近現代中國畫壇上少有的能夠全面掌握東西方繪畫技法的藝術大師

⑧ 作文:家鄉的名人—瞎子阿炳

又是一年花好月圓,遙望那高掛的明月,可知那宮闕中的嫦娥還在思念?我輕倚在竹椅下,月下獨賞。

涼風輕襲,心飄搖,朱紅輕飛濺。此時,我既沒有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閑情,也沒有蘇軾「高處不勝寒」的悲涼,心中毫無雜念,心若止水。

隨手擰開收音機,一首二胡曲流入我的耳中,緩緩的,輕輕的,似水若溪,無形中彷彿纏繞在我身邊的薄霧。眼前漸漸模糊了,猶如置身於朦朧的氤氳之中,那樣的輕浮,又是那樣的淡雅。淡淡的月光和著婉轉的韻律讓我分不清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我不敢輕舉妄動,生怕會破壞這安詳得似一碰就破的水晶球一樣的環境,只有閑上了眼,敞開了心扉,對月剪影,傾吐心聲。一曲奏罷,我緩緩睜開雙眼,月還是那麼圓,夜還是那樣寧靜,餘音在我的心田裡卻盪起了一陣漣漪,久久不能平息。但這首曲子怎麼會有絲悲傷之情呢?這種意境難道僅僅是寄託在朦朧的月色之中?

月滿西樓,八月桂花香。收音機里主持人親切的聲音響起,驚嘆,竟是同鄉阿炳的偉作,我細細聽著主持人介紹他的生平,心中開始顫抖。震顫的心弦譜出的樂曲是如此的讓人回憶,讓人心碎。在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阿炳從沒畏懼!他在自己的小宇宙中陶醉著,領略著音樂的寄託。他雖然看不見,生活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但他的心裡永遠都是充滿著光明,他的行為可以告訴世人,他的作品可以告訴世人!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並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蛇龍偃蹇,觀闞嵯峨,飄渺笙歌沸。」這一首《念奴嬌。中秋對月》是我的獨愛,現在更是覺得凄涼。阿炳也曾度過了多少個凄涼的春秋?他將自己不斷地磨練,最終破繭成蝶,扇動著夢的翅膀飛向自己心儀的音樂。而相比那些紈絝裝文藝的富家子弟,最終也只能手捧冰冷的文字,終挽不住歲月遠逝的芳華。唯剩這水月鏡花的流年,從春到冬一路相伴,終成流世佳作。這么大的對比又說明了什麼?我是不是應該好好想想呢?

斟上一杯濃茶,捧在手心,輕吹再品。夜風撲面吹落回憶萬千,莫名的情緒悄然溢滿心間。當我還醉倒在唯美的旋律里,心想著世上還有多少如阿炳一樣的人在艱難地生活,而自己卻享受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思緒難以平靜。

呷下一口茶,喝出阿炳那凄涼的社會,呷下兩口茶,嘗出阿炳那不屈的品質,呷下三口茶,品出阿炳作品的縷縷苦澀……

而這篇偉作就是《二泉映月》。是啊,二泉映月,更映在我的心裡。那淡雅卻包含著無盡悲哀的樂曲洗了我的靈魂,更升華了我的品質。阿炳的精神早已穿越了生死,他的靈魂也早已達到讓人無法觸碰的境界!

月下,一縷月光輕輕灑下,為我織下一件銀紗,輕輕披上。今晚,我的夢中定有阿炳。

⑨ 阿炳的感人事跡的作文500字

專業團隊數學之美第一時間為您解答:

(長得要你媽媽的命)

一百多年前,雷尊殿在無錫是個大道觀,觀主會彈琵琶,人稱「鐵手琵琶」。道觀里有個幫工的女子,常痴痴地聽觀主彈琴,後來就和觀主好上了,還懷了身孕。1897年,她生下一個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覺得阿炳的媽出生卑微,孩子剛生還容她活著,等阿炳四歲時送回道觀後,族裡就逼她自盡了……
阿炳回雷尊殿後,因為父親是個道士,就只能管「鐵手琵琶」叫師傅,從來沒叫過父親,他是多麼渴望能叫他一聲「爸爸」啊!鐵手琵琶仔細教養這孩子,把所有的琵琶技藝,和他懂得的民間音律都傳給了阿炳。阿炳跟父親學了20多年,到了他26歲那年,父親去世,阿炳做了觀主。
阿炳剛做觀主時,雷尊殿香火仍然很盛。有些人看上了阿炳的錢,就騙阿炳花街柳巷,讓他吸鴉片,又染上了疾病。阿炳染的疾病很厲害,瞎了眼睛。他請堂弟幫忙管理道觀的雜務,眼睛一瞎,堂弟漸漸控制了殿里的事務,最後終於把阿炳趕出了雷尊殿。那是1930年左右,阿炳30多歲。
阿炳被趕出後,只能沿著無錫運河邊的碼頭鬧市邊走邊拉胡琴,做街頭琴師。以賣藝為生,飽受人間的艱辛和苦難。

天灰濛蒙的,第一縷陽光還未灑到大地。鳥雀低哀的鳴叫伴著陣陣涼風飄過偏僻、狹小的碎石小道。影影約約,出現了兩個黑黑的人影緩緩地向前移來。有些看清了,那是阿炳在他妻子的引導下,背著陪伴他多年的二胡,走向他的賣藝場所。
熱鬧繁華的大街仍然沉睡著、冷冷的、清清的。他走到梁溪河畔,坐下。隨後,操起胡琴,琴聲優雅動聽,猶如梁溪河波動的水聲,又含著淡淡的悲哀,凄涼連綿。現在正是抗日戰爭的關鍵時刻,家家戶戶缺錢少糧,人們為著生計奔波。而阿炳更貧窮、更寒冷、更悲慘,他是多麼想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啊!但現在眼前的卻只有一片漆黑。
人們已吃過午飯,可阿炳到現在還沒有一個人請他彈奏一曲,前面的破碗中也是空得出奇。
走來一幫酒足飯飽的商販,正坐在一旁喝茶,看到阿炳連正眼也不瞧,神氣地說:「阿炳,今天我們賺了錢,心情好,給我們拉兩曲。」此時此刻,阿炳眼睛雖看不見,可是心中雪亮。聽著神氣活現的話語,心中想:「如果此時我的眼睛沒瞎,也輪得到你們這么對我說話嗎?」可是想到了自己肚子還餓著,想到家中已是破爛不堪,眼角流出了淚水,手臂開始揮動,曲畢,得到了兩個銅板,卻丟在了破碗外,阿炳趕緊伸出瘦骨嶙峋可手,顫抖地摸著,他是多麼希望盡快摸到那兩個銅板啊!
有個好心的人,提醒阿炳說:「你拉得這么好,怎麼不喊一喊,拉一下聽眾呢?」阿炳說:「我不會拉客的,人們愛聽就聽,現在的我已不是個人樣了,可我也是想要好,也想要過體面的生活啊!」
阿炳總是這樣回答別人,但他必須為那兩三個客人演奏,聽幾個銅板的叮當聲,那時,阿炳的心就像被一座大山壓著,想在掙扎中擺脫。盡管如此,還是不能讓一家人溫飽。以後的日子中,阿炳天天過著賣藝的悲慘生活,起早貪黑,直到去逝。

春天,春暖花開,小草在風中哀傷地搖動著,坐在小道旁的阿炳操著胡琴,演奏出流水似的美妙音樂,樂聲從指尖靜靜地傾瀉出來,略帶著一絲淡淡的憂愁。
一件灰色的破棉衣仍然穿在身上,不知有多少個春夏秋冬了,鞋子早已磨破,只剩下了兩個棉花團。衣服雖然破爛,但是卻還是干凈的,阿炳的眼睛是瞎了,可是心裡卻也嚮往光明,嚮往著過幸福的生活。聽他曲子的人不多,二三個人聽完以後,便把一二個銅子往地上一丟「叮當」,難道這就是對阿炳那高尚事業的回報?也許是吧!那時一個賣藝的是社會底層的人啊!
夏天,炎熱的天氣讓人煩躁,聽曲子的人也會對阿炳冷嘲熱諷。阿炳衣服里的棉花被妻子拉了出來,成了一件夏裝。此時他正不驕不躁地拉著二胡,突然一個大漢走到他面前,喊到:「喂,老頭兒,給爺拉兩段。」隨手把一個銅板丟到地上,阿炳拉了起來,大漢瞄了一眼:「哦,原來是阿炳啊!你怎麼還沒死掉啊!哈哈!」阿炳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幾天來常常發生這種事。
秋天阿炳同樣反復地拉著琴,只是街上的落葉多了,冷風把落葉吹得來回飄盪,卷到了阿炳身上。
冬天,阿炳的生活格外艱難,冷風呼呼地吹著,身上的衣服根本不足以擋住寒冷。阿炳的雙手被凍得發紫,但他好像不知道依舊拉著。街上的冷風把人們趕回家中,這里的人少多了,人們更不願意在街上站半天,去聽二胡曲子。這就意味著阿炳和妻子又吃不飽飯了,冬天對於阿炳夫婦來說是沒法想像的苦境。
阿炳重復著那樣的艱苦生活,他在拚命支撐著,堅持著他喜愛的音樂。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裡,有個地主強奸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後,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地主外逃好幾個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並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佔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奸,阿炳知道後,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後來,這個漢奸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手稱快,並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

音樂,與所有的藝術一樣,在沒有走入維也納金色大廳之前,平凡與苦難才是滋養她們成長的土壤。當貝多芬為命運掙扎吶喊的時候,當肖邦先生流落異國的時候,我們的華大師正以天堂華音來與人交換他的一日三餐。
雙目失明後,阿炳的命運在其眼前一片漆黑的一剎那,被確定下來了,他已沒有了絲毫掙扎的餘地,身上的力氣全用盡了。他開始走上了那條上街賣藝、乞討為生的末路。他融入了中國普通百姓里命運最悲慘的那一類人的行列。乞丐那常年不變的身份標志是草繩子、破衣爛鞋和一隻等待施捨的瘦骨嶙峋的手,一隻發黑的手,以及聽天由命的微微佝僂的肩背,遭遇飢餓和寒冷、遭遇人們白眼或辱罵時的默默無語以及骯臟的外表,但阿炳沒有這樣。在妻子董翠娣的照應呵護下,他每天外出時仍舊盡可能穿上家中僅有的最體面的衣裳,雖然大多破舊不堪,但都經過縫補洗干凈了。
這時的阿炳已經超越了生,進入了死亡的崇高境界。這永恆的黑夜漸漸給予這名鄉村純朴的孩子以一種新鮮而奇異的力量。現在,他倚賴於這種清醒而孤寂的力量,堅如磐石地支撐著自己傷殘的身軀在市中活著,活下去!一年一年地持續著他那人類音樂史上最驚人的一個流亡者靈魂的杜鵑泣血般的吟唱。他的每一曲吟唱都為他換來每天的飯食,但更多的獲取,卻是他那在畸型社會的壓迫下,仍然頑強跳動的一名歌者的心靈。他從未屈服於自己的命運,即使在雙目失明的不幸境遇里。他屬於人類中少數幾名真正堅信並且最終看到了神聖的曙光的人。很少有人能夠在生命中悉心領悟,並且學會死亡這一門具有罕見的詩意的課程——阿炳卻學到了!當他行走在他那風雨飄搖的人生途中,他承受了一切人所可能承受的最離奇非凡的痛苦,這痛苦凝聚起來,最終成為他內心或靈魂世界一種別人難以超越的境界,而在這一超常境界里,死亡慢慢地成了他手指的一段和弦,一個純美之極的歌聲,那歌聲直插雲霄,縈繞在虛幻的九天之上。暴風雨過去了,留給世人的是一片雨過天晴、明凈碧翠的世界。阿炳又在他那雙瞎掉的眼睛裡面,找回了自己年輕的心情,和從不知道人生的得失輕重的一個混沌初開的快樂少年的世界!
閑暇時,他用得最多的樂器,仍是那家傳的紅木胡琴,經常拉的樂曲,也仍是那首象徵了自己一生命運的《二泉映月》——溫柔、凄苦、文雅、憤恨、寧靜、不安諸多情感相交織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樂曲。他將此樂曲視為自己的眼珠一樣重要。他仍在不斷地修改它,對樂思、節奏加以潤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樂的遭遇!同樣,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種痛苦:音樂的痛苦。這一切,正是藝術臻於完善的崇高境界!
阿炳把自己的生命錘煉成了東方的樹蔭下或廣袤的荒漠中的一潭深水。夜晚的月光上,遠看,黑乎乎一片,無聲無息,甚至有一點猥褻、骯臟;近看,或者在大白天里走近它,卻是一汪泛動著無數微風和漣漪的澄澈明凈的清泉……汩汩的清泉源自大地的深處,源自自然神秘且深沉的懷抱。
這里,同樣驗證了詩人布羅茨基的兩段話:「磨礪速度是作者的自畫像,更是對天體物理透徹的理解……」「他奔跑,直至找到空間。空間的盡頭,他撞上了時間……」
有關阿炳生平的另一個令人嘆惋的情況是,在他眼睛瞎掉之後,無錫城裡的人似乎就失卻了關於他的記憶。大家都心照不宣了,包括他的同行和熟人以及喜歡聽他拉胡琴的人,都覺得這名從小孤兒出身的道士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是的,他不會再有別的作為了,除了沿街乞討賣藝,就只好坐在家裡等死了。有的人碰巧很偶然地在街巷中碰到阿炳夫婦,竟會瞪起很吃驚的眼睛大聲說:「嗯?這個人還活著?」 1928年到1937年之間漫長的十年,阿炳成了街頭巷尾淪落到生活最底層的窮賣藝人形象的一個抽象符號;一個人們司空見慣但卻視若無睹的街頭景象。他因為眼睛看不見,挺直的上身痛苦地僵硬著,不像正常人走路的姿態反而是頗為滑稽地要往後倒。看不見的雙眼朝天,本能地嚮往更為遼遠的空間。
這十年裡,有錢人家、富豪子弟或本地所謂的文人墨客,大多對他失去了興致。阿炳本人也徹底混跡於窮人、平民百姓、街頭乞丐的行列之中,成了終日和小市民為伍的社會底層中的一員。他那少年氣盛的脾氣,出了名的倔犟勁頭,也平息了一大半。有時他會在自己的床前摔倒,有時他撞倒了一個水果攤,一張茶館走廊里光天化日之下的椅子,像一名不中用的老人,而他的年齡,才四十歲不到……他的嘴角掛著一絲旁人難以察覺的苦笑,他決不是笑別人,或者像從前那樣笑這個世界,而是確確切切地在笑自己——他覺得自己真的很可笑,眼睛瞎掉的樣子一定很滑稽……阿炳是經歷了生命中最大限度的懸殊的火與冰境界的人。他讓這一境界以音樂的形式渲染出來。他把他對人生、生命的終極見解,凝聚在胡琴或琵琶的弦上。可以聽得出來,他性情中最大的成分,仍舊是愛……
他學會更為靜寂、優美的聆聽,他只是在聆聽,在命運一次又一次將之推入苦難的深淵之際。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耳朵里的世界,耳朵里的信仰。悠久的古代中國的自然山水氣息,在阿炳身上是最為充沛。他天生就沐浴在這層光輝里。他長大之後,也充分享受了這一份氣息在自己樂器上的流露。阿炳的文化程度並不高,按時代的標准,他的學歷不會超過小學三年級。他只是一名流落在中國民間的無名藝人。像他這樣一名藝人,很有可能,在舊時代的中國名地市井鄉鎮,數量也有很多,他們的存在,按照某一類中國藝術的觀念來看,本來就是不入流的。阿炳所代表的那樣一類無名藝人,歷來受到中國所謂的正史的歧視。
從外部環境而言,在一個大動盪的年代裡,一個如1890年—1950年之間的中國那樣的亂世里,普通人的生活已經不復存在。時世如同泛濫的江河,使掙扎其中的無辜百姓在一大片驚恐的呼號和無人理會中四處出逃。阿炳無意中運用音樂記錄下這一遭遇。從天翻地覆的中國鄉村到最熱鬧的街市,他成了那個時代在情感上最為明晰的見證,包括古老中國的倫理、審美、智慧、道德上的變革的見證。阿炳在世時的年代恰好是中國在最近一千年裡發生最大變革的年代。他琴弦上奏出的是真正的亂世之音。歌,說到底,是重建的時間。

⑩ 請問各位作文大師!

我最熟悉的一個地方
走在學校的大道上,跨過一步步台階,路旁的景色對你而言早已失去了吸引力,只是匆匆一瞥便跳過去了;坐在教室中,翻開書本,摩挲著熟悉的紙張,掠過早已學過的文章,尋找今日的主題;回到家中,快速接過媽媽手中熱氣騰騰的飯碗,頭也不回地回到座位上埋頭吃飯……對於這些早已熟悉的事物,若細心觀察,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走在石階上,緩慢地走著。仰起你那一直低著的頭,看看周圍吧,你會發現:嗯,今天地上的落葉又增多了,仔細嗅一嗅,還有一股微酸的味道。草坪上的草雖值深秋,仍然保持著綠色,今天一看,綠色更加幽深,像一個漩渦似的要把你吸進去。哦!梧桐樹那光禿禿的樹枝上是什麼?是一個貼著樹干長起來的小片蘑菇!它是如此的生機勃勃,貼著顏色相近的樹干盡情舒展身姿,為能夠在深秋存活而竊喜,你不禁也跟著歡欣起來。
坐在教室里,翻開書本,制止你那快速翻閱的手,回顧前面吧!你會發現:史鐵生對待母親真實惡劣。縱使腿已斷,母親對他幾十年的養育之恩就能如此被抹殺嗎?母親死後再來反省,無論對誰都是苦澀的;瓊珊因為最後一片葉子而存活下來,你要感慨精神力量的強大,那最後一片葉子赫然已成為她最後的希望。它似一強健的手臂將瓊珊從絕望的深淵中救出。
回到家中,接過母親手中的飯碗,擦亮你的眼睛,看一看你的母親吧。你會發現母親的手早已不復往日的光滑,變得粗糙。為了給你做飯,十根手指已變得通紅腫大。她的眼角多出了幾條魚尾紋,此時她正慈愛地注視著你,眼角的魚尾紋因微笑而加深,卻在燈光的映照下為母親鍍上母愛的光輝。
仰起你的頭,放慢你的手,擦亮你的眼睛,用心去觀察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因為: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

一聲渺遠卻嘹亮的雞啼中,熟睡的小鎮打個哈欠,揉揉惺忪的睡眼,漸漸地蘇醒過來。小鎮繁忙而又安適的一天開始了!
我背上書包,躡手躡腳地下樓,生怕吵醒了仍在熟睡中的鄰居們。
樓下阿婆依舊在燒她的煤爐。阿婆用蒲扇輕輕地一扇,那煙啊,就「倏」地冒了出來,在空中繞出柔曼的弧線,再繞著那棵老歪脖樹盤上三圈,戀戀不舍地散去了。「喲,囡囡,這么早啊。今天要考試了吧,細心點,一定考得好的! 」阿婆見到我就笑開了,那滿是皺紋的臉上笑得愈發像綻放的菊花,笑得呀,連袖口,褲管,肘彎都起了皺。「小心點,別嗆著嘍!」阿婆那用了幾十年的蒲扇輕輕一揮,就把煙霧扇離了,我便在清新的空氣中前進。
阿婆的煤爐和蒲扇是一道清新的風景。
遠遠地,我就望見那扇鐵門打開了。那扇斑駁的鐵門是個忠貞的衛士。歲月在它身上毫不留情地刻下痕跡,但它依舊矢志不渝地護衛者居民的安全。看門的老公公坐在歪脖樹下喝茶呢,那個熟悉的紫砂壺該比我年紀都大了吧。碧綠碧綠的茶葉兒轉著圈,跳著柔美輕盈的華爾茲,溢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公公今天怎麼愈發早了,天還沒全亮呢! 」「這不是為了給囡囡開門嘛,囡囡要中考了,公公給來個開門紅!呵呵! 」公公也笑開了,露出了被煙熏黃的牙齒,連口裡的茶都險些笑出來了。
公公的鐵門和茶壺是一道溫馨的風景。
早點鋪的陣陣甜香充斥了整個小巷。早點師傅忙得像個陀螺似的,看到我,卻停了下來:「小姑娘,今天中考了是吧,師傅給你准備了中考必備早餐!糕粽!祝你高中頭榜哦!」師傅遞過來早已准備好的早餐,厚實的手板在油膩膩的圍裙上擦了擦,臉上便笑開了,連那憨厚的笑也是油光可鑒,亮閃閃的。我正准備掏錢,師傅叫住了我:「這次算我送的,可算為你考試出一份力了! 」說完便轉身掀開蒸籠,熱氣騰騰的蒸氣沖上屋頂,一股暖流也驀然浸潤我的心田。
早點師傅的油油的憨笑是一道溫暖的風景。
一路走來,一路熟悉的風景,我把這閃爍著人性光輝的風景塗抹成一樹自開自謝的桃花,雖沒有耀人的光華,可也自有一種溫暖人心的深意和優雅。
我把這熟悉的地方,溫暖的風景裁剪成美麗的圖畫駐於心間,奔赴茫茫前程也不害怕。
雞啼三聲,小鎮在溫暖的朝暾中,蘇醒了。

輕輕推開久掩不開的柴門,時間以一種安靜的姿態恣意流過。我從城市的桎梏下倉皇出逃,來到了這兒——每天穿往的古巷。
古巷是靜謐美好的,斑駁的柴門,青蒼的地面,濕濕的烏黑的檐。沉黃的太陽的影子蘇蘇掠過久睡的白牆,在這里,時間被凝住了,千百年來它將美好沉澱下來,留給我們追思、感悟。
我每天要輕輕走過的古巷,彷彿沒有人細細地鑒賞過她。她低調地注視著,寂寞地期望著。時間如流水一般劃過。
我漫步在古巷中,她固執地在城市浮華中,守住了自己的清雅。但我之前走得匆匆,未留意到這掬熟悉而陌生的美好。
我聽到了蟲鳴,聽到了鳥啼,沒有聽到朗朗的讀書聲——請不要遺憾。因為無意中傳來的胡琴聲漫住了我,它像張愛玲《傾城之戀》中那樣咿咿呀呀唱著遠古的傳說。老牆後一捧鮮翠欲滴的薔薇靜靜開放著。聖潔而清雅地開在天地間,素麵朝天地笑著。美得讓千百年前的李清照也嗟嘆「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它開放著,幽幽地帶給這古巷青春的美好。
熟悉的氣息裊裊繞著周圍,我沉醉了。這從遠古飄來的古典之氣,何時在城市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中喪失了方向?我不知,我不過問,我微笑著看著,想著,憶著。
潺潺的流水逝過,我聽到了多年前的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但一想又釋然了。生命,在這里與自然滲透著,交流著。「年華似水從匆匆一瞥」般的閑意,我在這熟悉的巷內迷了路。
古巷是低調的。她一直留在歲月長河中,痴痴待著,詩人戴望舒見到的那個像丁香一樣的女子,會不會是巷中的一個美好記憶呢?
盡頭是鬧市。但我不想離開。我迷醉於這古典的氣息,一分一秒,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都不重要了。我驚奇於在世界的一隅里的這個角落,感謝這里,讓我忽悟美景的無處不在。
三兩個老者持著扇在門口凝望,他們定也是古巷的陪伴人。就好像淡淡的茶,不濃,不烈,不急,不躁,不沉,不浮。從從容容,淡泊致遠。是低到塵埃里的素顏,是高擎靈魂飛翔的風骨。淺斟慢品,任塵世浮華,似眼前氤氳的水霧,纏綿,消散。
無意中一瞥,古巷的牆上爬著滿滿的爬山虎。也許,年輕的臆想和古老的張力是不可分的吧,爬山虎開了又落,落了又開,而老牆依舊。
熟悉的古巷啊,你藏著的美麗令人追思嗟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就是這樣含蓄而內斂地展示給我這驚鴻的感慨。
這世界的美是億萬年滄桑創造的,所以它永恆。它帶給我這熟悉處新奇的震撼,又怎「美景」二字了得!
賢人說的對:世界不缺美,缺了發現美的眼睛。今天我擦亮雙眼,看到了這熟悉處的美景。
胡琴還是咿咿呀呀地拉著,響著……

有誰曾注意過,我們頭頂上這片再熟悉不過的藍天。
——題記「梅子金黃杏子肥」,就在前一些日子,姑蘇古城入梅。肥潤的雨滴從藍藍的天際而落,落在那古老的青石板上,那黑青的瓦片間,順著園林亭台的飛檐,流入蘇州老農們的心田。它將梅子染黃,杏子塗紅。這剛剛承受過七十年一遇乾旱的魚米水城,無論哪裡都在享受這溫柔的天賜,這藍天的恩賜。
然而習慣於低頭耕作的人們,習慣於在寫字台上低頭耗盡人生的人們,不肯抬一下頭或者說是「無暇」抬頭看一看我們頭頂的藍天。我便是這些人中的典型。面臨著中考的壓力,趴在書桌之中進行無窮盡的復習,像一個囚徒被囚禁在書房之中,無法自拔。有意傾聽這「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韻致,發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感慨,但抬頭望天的習慣,早已從我們的生活中遠去,就像我們逐漸失去空靈明凈的內心,就像這日益失去安閑而不斷加速繁忙的社會。藍天這片原本最熟悉的地方,這大片的天際,居然淡出了我們的視野!
……
告訴我,你是否有躺在松軟草坪上展望天際的習慣?那空靈的天空,曾給過人們多少美妙的幻想。蘇軾「不知天上宮闕」、「把酒問青天」的豪邁豁達,岳飛「仰天長笑,壯懷激烈」,韓愈「小雨潤如酥」的天街,甚至於郭沫若理想中那美妙的天上的街市,在他們眼裡,天空承載著幻想,而在我們這里為何不可?於是我抽閑看了那片天,仔細地用文化之心觀察了它。重新領略那「熟悉不過的風景」——無雲,有霧,樹木枝影擋住了一些,透過葉隙的生命源頭的陽光,明亮了我的心靈。城市裡蝙蝠的魅影,在天空畫出一道優美的「S」,無名鳥的飛過,平添了無限生機……
那片藍天,再熟悉不過,充滿幻想與童年,充滿回憶與韶光,縱然平日的天空已不再湛藍,地上再沒有茸茸的綠地,只因為這些原因,又怎麼能辜負這天賜的良辰美景?請記得生命在藍天下孕育,我們來自那裡。
請不忘在我們繁忙之際,抬頭看看我們熟悉的地方,生命誕生的地方。這會給你一絲休息,一絲愜意,一絲詩情,一絲久違——那是熟悉的地方也有的風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

靈動的生命繞著你跳轉,燈火闌珊處,那最熟悉的地方,一首關於生命的樂曲正悄悄地拉開序幕。——題記
又是個雨夜,我如同往常,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向公交站。
在這個城市裡,過得起夜生活的人似乎不怎麼需要公交車這種廉價的交通工具,我便一個人坐在車站里,希冀那最後一班車。陣陣風從耳邊呼嘯而過,盡管是夏天,雨夜還是冷,我拉緊了衣領。婆娑的樹影在風中變換剪影,是了,這樹啊,醉了。我細看,卻發現暗處,也有人與我一同在車站里……
一隻麻雀?是為這雨所困,而不能高飛?我好奇地審視這位沉默的同伴,卻發現它也在審視我。對於一隻麻雀來說,在黑暗中,似乎不能分辨事物,它把我當成一棵樹了!這只夜盲麻雀竟跳到我腳上,大腿上。我屏著呼吸,盡量裝成一棵樹,它便對我嘰嘰喳喳地耳語。我才知道,麻雀的叫聲在夜晚卻是如此動聽。
漸漸地,我似乎成了樹。我張開雙臂,供它棲居,它便在「枝頭」上與我聊天談情。它說雨淋濕了它的雙翅,它的羽翼無法張開飛翔;它說大風趁它遲鈍,試圖將它送往遠方,它不願,便逆風翱翔;它說閃電嫉妒它的堅強,妄想將它打落,它便傲視閃電,馳騁於空中戰場。它沒有戰馬,卻擁有無限力量,它雖嬌小,卻鐵骨錚錚,不折不撓……我崇拜它的英姿,便予它贊美的目光;我嚮往它的堅強,便握著它的手,感受那柔軟與堅強。這讓我熟悉的公交站里,成了我倆相遇相知的地方。
車終究還是來了。我在樹的剪影下站起與它道別。它歪著頭看著我,不懂我為何會動,為何能離去。我與它相約,下個雨夜再見。我留戀它的靈動、堅強。
回身遙望那熟悉的地方,麻雀踏著樹影離去。那片風景,將永生難忘。

這條街你熟悉嗎?熟悉。
你有聆聽過這街的聲音嗎?沒有。
你有欣賞過這街的美景嗎?沒有。
可奶奶卻獨獨愛這老街,每每疑惑地問她為什麼,她總是慈愛地摸摸我的頭,笑著不語,這彷彿是一個極大的秘密,在挑弄我的心。
那時恰逢爺爺心臟病發住院,我回家時便與奶奶手挽手拿著飯盒,去醫院看望爺爺,巧的是去醫院的路也經過老街,走到這兒我便想起那個奶奶從不告訴外人的秘密,便扭過頭想去詢問,卻見奶奶的臉上寫滿了懷念,她閉著眼睛,嘴角掛著醉人的微笑,那笑甜美得似乎讓那原本礙眼的皺紋都顯得別有一番韻味,時不時地深呼吸,似乎沉迷於那若有若無的桂花香,看到這一幕我原本准備的滿腔話語都咽下了,都不見了。奶奶似感受到我凝視的目光,睜開眼,笑著對我說:「囡囡,你不是老早想知道我的秘密嗎?來,我告訴你。」我有些激動,有些遲疑地跟了上去。
原來,這老街是兩位老人初次相逢的地方,本沒什麼,可奶奶卻一直覺得不好意思便從不對我說起,我看著奶奶指著這兒對我說起,這是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這兒,是第一次說話的地方……那一刻的奶奶是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那臉上幸福地似要溢出蜜來,我的目光似乎穿越了幾十年,恍惚間看到那扎著麻花辮的青衣姑娘羞澀地笑著向我走來。
從醫院出來再次踏上老街,奶奶的表情便不似剛才那般喜悅,顯得有些憂傷,有些沉重,我明白她在想什麼,便指著對面的老夫妻讓她看,夕陽西下,落日的光輝照在那對年逾九十的老夫妻身上,雪白的發散著金光,老人間挽著的雙手似更堅定地握在一起,彼此間淡淡的談笑顯得何其溫馨。梧桐樹下我第一次理解了愛的真諦,我看著奶奶說:「你們也可以這樣。 」奶奶又笑了,那口金牙在夕陽下耀眼地閃爍。
在這條熟悉的街我看到了最美的風景,那是用愛編織而成的,那景緻是我一生難以忘卻的,那景名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閱讀全文

與胡琴大師作文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