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是初中生,買意林雜志好還是買意林雜志作文素材好為什麼有什麼區別
意林作文素材是針對於初高中生積累素材的作文利器,非常值得,還有好多真對於高中作文的書。
季羨林大師在他的自傳里說到:「我就非常討厭看《紅樓夢》」。你可以看各種類型不同的書,例如金庸的武俠小說,龍應台的《百年思索》。同時,現在信息時代,互聯網這么發達,不說看實體書才叫閱讀。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多閱讀。做好文摘堅持寫日記PS:閱讀不一定要看名著。沒有與書相應的人生閱歷,有些名著對你來說就是「滿紙荒唐言」,或許有些名著一輩子也不會看得懂。
(1)中學生作文素材書擴展閱讀
意林雜志經典精華
把人生當做餅干罐就可以了。餅干[1]罐不是裝了各種各樣的餅干,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都在裡面嗎?如果先一個勁兒的挑你喜歡吃的,那麼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歡的。每次遇到麻煩我就這樣想,先把這個應付過去,往下就好辦了。人生就是餅干罐。—— 村上春樹《挪威森林》
八味心境如濃茶一杯:第一味愛心:凡事包容,諸事忍讓;第二味虛心:謙虛為人,低調做事;第三味清心:尋找心靈的平靜;第四味誠心:將心比心,廣結善緣;第五味信心:積極心態的力量;第六味專心:使人生更有效率;第七味耐心:機會總在等待中出現;第八味寬心:學會選擇懂得放棄。——林語堂 早安!
原來歲月並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從我們的眼前消失,卻轉過來躲在我們的心裡,然後再慢慢地來改變我們的容貌。所以,年輕的你,無論將來會碰到什麼挫折,請務必要保持一顆寬諒喜悅的心,這樣,當十幾年以後,我們再相遇,我才能很容易地從人群中把你辨認出來。
『貳』 初中生記敘文寫作素材
你要幾個,我那兒有四十多個,先給你兩個吧。
1、 相信
兩位情同手足的好朋友。有一次,他們在陽光下各持一把劍練習著。這時,其中一個人開玩笑說:「我要把你一刀砍成兩半!」另一個很有信心且毫不在意地說:「好呀!試試看。」結果,血濺一地。陽光下,一對好友,瞬間成為仇敵。原來的好朋友,在友誼的陽光下,一個深信對方不會下手,另一個則確信他會避開……可最後,他們都錯了。相信他人,可是該信什麼呢?懷疑一切,同樣是可怕的。
2、 禱告的手
大約1940年,丟勒和奈斯丁是一對好朋友,都是在奮斗中的畫家。由於貧窮,他們必須半工半讀才能夠繼續學業。可因為工作佔去他們許多時間,兩人的畫藝進步很慢。困惑了良久,兩個人想出一個辦法,決定,一個人工作來支持彼此的生活費,另一個人則全心學習藝術。丟勒贏了,得以繼續學習。而奈斯丁則辛勤工作,供應兩個人的生活所需。幾年後,丟勒成功了,他按照兩人當初的約定找到奈斯丁,履行支持奈斯丁學習的協議。可他發現,為了支持自己而辛勤工作,奈斯丁那雙原本優美敏感的雙手的手指已經僵硬扭曲,遭到終生的損壞,不能靈敏地操作畫筆了。丟勒心痛如絞。這天,丟勒去拜訪奈斯丁,發現奈斯丁正合著雙手,跪在地上,安靜而誠摯地為他的成功禱告。藝術家雙眼潮濕,將朋友那雙禱告的手畫了下來。這幅畫成為舉世聞名的《禱告的手》。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背後,其實都有著一雙,或者更多雙這樣的手,值得我們銘記。比如:慈母漸漸霜白的頭發,父親漸漸佝僂的軀干,愛人日漸增皺紋的面頰。
『叄』 中學生如何選擇新穎的作文材料
清朝人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有這樣一句名句:「著意原資妙選材」。任何一位善於寫作的人都會用心地根據自己的寫作意圖選擇材料,材料選得巧妙,文章就精美得體。材料究竟應如何選擇呢? 一、須緊扣主題。 所謂主題,就是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任何一篇文章,都表達一定的中心思想,而材料是中心思想的支柱。選擇材料首先應緊扣中心思想。俗話說,「量體裁衣」,如果說文章的「體」是中心思想,那麼就要選擇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的材料,關系不密切的須嚴格篩選,沒有關系的應堅決刪去,毫不可惜。例如吳晗的《談骨氣》,闡明了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觀點,為了緊扣這個中心思想,作者對材料嚴加選擇。僅摘引了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就闡明「骨氣」的含義;什麼樣的行為叫有骨氣,僅精選了南宋文天祥、不吃嗟來之食的窮人、民主戰士聞一多三個事例,就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有所側重地證明中國人民有骨氣,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優良傳統。所選用的材料不枝不蔓,以一當十,真正是表達中心思想的支柱,使中心思想鮮明、突出。 即使寫同樣的景、同樣的物、同樣的事、同樣的人,由於作者寫作意圖各異,所選材料也會大相徑庭。如同是以「海燕」為描寫對象,高爾基的《海燕》和鄭振鐸的《海燕》在材料選擇、剪裁上就很不一樣。前者的寫作主旨在於以海燕為象徵,預言並呼喚革命暴風雨的來臨,所以選用暴風雨來臨之前的變化著的海景為寫作材料,讓海燕在狂風、烏雲、閃電、雷鳴、波浪構成的廣闊背景下搏擊,以海鷗、海鴨、企鵝等猥瑣的形象襯托,顯示勇敢者的英雄氣概。後者是被迫離鄉去國,在海上航行,借托海燕表達思鄉戀國情懷,因而選用了故鄉春燕的材料,「燕子歸來尋舊壘」,選用了萬頃海濤中燕飛、燕憩的材料和海魚飛竄的材料,兩組材料融匯、結合,把思鄉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契訶夫是寫短篇小說的了不起的作家,他創作的特點之一就是嚴於選材,善於酌取。他曾這樣說:「一點多餘的東西也不應該有。凡是與小說沒有直接關系的東西都應毫不留情地去掉。」從中我們可深刻領悟選擇和剪裁材料的必要性,與主題無直接關系、密切關系的材料,都要舍棄,毫不留情。 二、應選有代表性的,能反映事物本質的。 與主題有密切關系的材料並不都能入文章,有時類似的材料比較多,如果都入文章,仍會出現堆砌的毛病,從而影響主題的表達。因而,在有關的材料中還須精選,精選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作者魏巍對這一點有深刻的體會。他在《我怎樣寫<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說:「在朝鮮時,我曾寫了一篇《自豪吧,祖國》的通訊,里邊寫了二十多個我認為最生動的例子、,帶回來給同志們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沒有拿出去發表,因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記賬,哪一個也說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後寫《誰是最可愛的人》,就只選擇了幾個例子,在寫完後又刪掉了兩個。事實告訴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會是突出的。」所謂「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是指具有普遍意義的。文中最後精選的三個事例十分有力地表現了志願軍戰士對敵人恨、對朝鮮人民愛和對祖國人民的深情。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崇高的使命感和英雄氣概,正是志願軍戰士身上最為本質的東西,因而能突出主題,震撼人心,在讀者的胸中燃起熱愛的火焰。有時材料很細小,是生活中的細節,選擇時同樣要精心,選最為典型的。越典型,越有代表性,越能閃發光彩。《儒林外史》中作者吳敬梓對嚴監生臨死前的描寫,所選用的材料絕妙,可算是匠心獨運。文中是這樣寫的: 「自此,嚴監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頭,諸親六眷都來問候。……晚間擠了一屋的人,桌上點著一盞燈。嚴監生喉嚨里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二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那裡,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兩眼睜的的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指得緊了。奶媽抱著哥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因為兩位舅爺不在眼前,故此記念。』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趙氏慌忙揩揩眼淚,走近上前道:『爺,別人都說的不相干,只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嚴監生是吝嗇到極點的人,臨死前因家裡點「兩莖燈草」而「不得斷氣」,死不瞑目,選這樣的材料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這個吝嗇鬼的丑惡靈魂,「兩個指頭」更是這個材料中的傳神之筆。 三、應選新穎的、生動的、富於時代氣息的。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新事物層出不窮。電視、電台、報紙、雜志傳遞大量的新信息,這些為寫作提供了許許多多生動而新穎的材料。中學生不僅要具有敏銳的目光,善於發現,善於積累,而且要根據寫作意圖善於從中挑選出富於時代氣息的,曲折而有情趣的。例如:改革開放中的新氣象,教學改革新篇章,城市建設新面貌,科學技術新成果,文化體育新秀譜,等等。生動的材料數不勝數,選入文章,就虎虎有生氣,有貼近感,可讀性強。如果文章中用的多是陳穀子,爛芝麻,那就死水一潭,毫無意義。別人用過的材料是不是就絕對不能再用呢?不是。有些材料確實典型,確實有價值,只要能選好角度,推出新意,選入文章,仍然會起積極的作用。
『肆』 跪求以「考試」為話題的作文 素材也可以 適合中學生就可以了
明天又要進行月考了,雖然不能決定命運,但是年級排名次,班級排名次及排位子,各科老師講評,家長狂轟濫炸……就夠我們受得了。我們或是心悅誠服總結教訓,或是口是心非地承認不足,或什麼感覺都沒有。無論怎麼樣,我們還要臨陣磨槍呀!夜車也不能不快開嘍!
第二天,我機械地走進考場,直挺挺地坐在座位上等待監考老師。這時大腦里一片空白。接過卷子,我的心咚咚亂跳,頭皮發脹,眼前卷子上的字也直跳。我閉上眼睛晃晃腦袋,想想老師曾講過要鎮定,先看簡單題。於是睜開眼全神貫注地看一遍題,挑著做了幾道小題。這時,心神穩定下來了,答題速度也快了。會做的題做完了,再挑些似會非會又弄不準確的題。同時調動全部精力回憶老師是怎樣講過類似的題型的,課本上又如何講解的,東一耙子西一掃帚,盡量地多寫。然後再仔細「相面」難題,尋找突破口,力爭解決它。這時需有耐心,而恰恰這時心跳又加快,頭腦又不十分靈活了。我無計可施。而我又不甘失敗,於是重新振作,再次審題,柳暗花明,真的答出了一道題,剎那間心情曠怡萬分。真是美哉妙也。而事情又不能總是十全十美,有的題我腦汁絞盡也無濟於事。真令我懊惱沮喪極了。
80分鍾飛逝而過。目光在龍飛鳳舞的「豆芽」上搜尋,力求找出差錯,哪怕一點點。這時喉中猶如鯁住一個辣椒,難受死了。
走出考場,我們激烈地探討答案、分數,想知道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的心情與秒俱增。心被懸掛起來了。聽了七嘴八舌的議論,又心煩意亂。直到成績公布了,而那時那刻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考試,考試,那滋味呀,是甜?是酸?是苦?是辣?唉!
——----------------------------
考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多少有些可怕,它意味著考前要挑燈夜戰,考時會肚子抽筋、額頭冒汗、兩腿發抖、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考後會忐忑不安,翹首以待。
但是,人生對我們的考驗並非都是為了升學、應聘或是晉級,也不是都要端坐在考場中,拿支筆在卷子上寫下自己的答案。它不會給我們充足的時間來做准備,它會隨時給我們出張卷子。如果你選擇適當,你就可能通過,迎接新的考驗;一旦你判斷失誤,你可能和機遇失之交臂。
挨批評是一場考試,通過錯誤認識了自己,只要能努力不再犯,就算通過了考試;若是灰心沮喪,不再努力,你就只能算不及格,如果你還不及時改正,你遲早將被社會所淘汰。
如果你受了挫折,那是生活給你一張考卷。面對挫折,振作起來,重新再來?還是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從此消沉下去?你自己選,沒有人會干涉你。前者可讓你擺脫挫折的陰影走向成功的未來,後者將使你漸漸被人所淡忘,你自己都不幫自己,還有誰會來幫你?
若你獲得了成功,你又將獲得一張試卷。面對榮譽,你是繼續努力,爭取下一次的成功,還是高舉榮譽,止步不前,躺在成功的溫床上回味那成功的瞬間呢?前者能讓你以這次成功為基點,走向下一次的成功;後者會使你從溫床上狠狠地掉下來,摔得鼻青臉腫。是成功,還是「進醫院」,就看你自己了。
不過,造物主總是會盡一切努力來挽救一個人,即使你「進了醫院」,他還是不會放棄你。你將再得到一張試卷,在你僅有的幾次機會中,你是抓住機遇迎頭趕上,還是選擇放棄,眼睜睜地看著成功離自己越來越遠?選擇前者你會很快回到自己的軌道,而後者會使你離軌道越來越遠。
其實,人生中的考場又何止這些。從出生到死亡二十多億個分分秒秒,哪一刻不是一場考試?只是這考試過於頻繁,而使許多人忽略了它,但忽略了並不等於不存在,相反,這種考試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在每一秒的刻度里畫上真正的一筆,你的一生才算是問心無愧。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考卷上偶爾寫錯幾個答案,也並非不可原諒。但如果你只是偶爾寫幾個正確的答案,那麼,你這一生就是虛度了——除了浪費糧食,你什麼都沒干。
------------------------------
考試成績背後的思考
考試,自古就有,從隋唐至明清的一千多年中,中國一直以科舉考試來選拔建設國家的人才。進入社會主義法制階段的新中國,中考、高考也是選拔人才再深造的重要方法。考試成績關繫到每個學子的前途和國家建設的發展進度。
初三、高三可以說是人生中兩個最辛苦、最勞累的時期,無數學子為了自己的夢想日夜勤奮讀書,當考試成績公布的那天,有多少學子歡喜地看到用自己辛勤汗水澆灌結出的果實,又有多少學子痛思自己為何沒有加入前者的行列中,這其中應有不少「發揮失常」或「特殊原因」的學生們,但是也有一些被老師、家長甚至同學早已認定考不上的人們。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成績確實不怎麼好,無法用成績單扣響高等學府的大門,只好去普通學校學習,再從普通學校走向工作崗位。高等府中的「高智商」學生們與普通學校的學子們不期而遇。但是有這樣一個事例,在上海師范大學數學系讀書的田某,由於英語四級未通過,一門高等數學未及格被現行的「分數標准」判定為一名不合格大學生,但在上海十二中學半年實習中,卻得到校方高度評價,工作投入,肯動腦,能力強,給學生以親切感,感染力強,被十二中學聘為教員。一個兩門未通過的大學生成為中學教員,這是因為他考試成績不好而被社會拋棄了嗎?不!而一些滿腹理論的研究生、博士生工作又怎樣呢?有些用人單位只看學位、成績,到頭來被聘的是「一本理論大典」,毫無動手與人際交往能力,又有何用。只有二者的完美結合才是真正的人才。《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的科舉狀元、榜眼、探花們,在清末外國分爭中國的談判中,有幾個能與洋人唇槍舌劍以理據爭呢?
我們不應該把考試成績作為選擇人才的唯一標准,在以後的考試科目中,除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政治這「老六位」,還應有「能力」這一門,把某個專業所要達到的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做為一個標准,用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評定他們「合格」還是「不合格」,並作為重要標准記入成績單,以便選拔人才之用。
希望以後的教育考試體制比現在的考試制度更人性化、更科學性,為能建設祖國的人才們提供機遇。我堅信這一天的到來,因為考試已從《四書》、《五經》的死扣中走向了檢測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必定向能力測評為標準的新考試制度邁進,在這其中獲勝的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伍』 初中生自己寫作文很老套,沒有什麼素材可以看什麼書
可以看 優秀獲獎作文,如果時間來得及,多看點名著或者文摘,多積累點素材
『陸』 哪裡有作文素材方面的書賣適合初中生的
可以看看《課堂內外》《作文素材》《少年文藝》這些書吧。作文方面的題材是非常多的。雜志鋪可以買到這方面的書。
『柒』 中學生怎樣搜集作文素材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作文就是說話。其中有兩層意思:其一,要有話說;其二,話要好好說。這兒只談談後者。如何說話才算好呢?能激活讀者大腦的話便是好話。如何激活讀者的大腦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想想讀者的大腦究竟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即是說,我們首先要研究讀者語言解讀背後的生命狀態。
筆者以為讀者的生命狀態主要體現在四方面,簡述如下:
其一,大腦機能自主化。心理學中信息加工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及感官的運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進行加工、傳導興奮。因此,大腦工作的狀態是積極的、自主化的。如果輸入大腦的信息簡單或陳舊,大腦便很難獲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憊。看一遍《天鵝湖》,大腦獲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腦便只能進入消極的抑制狀態。因此,好的語言總是留給大腦自主加工的空間。《紅樓夢》(48回)中香菱說「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王維詩),「白」「青」兩字「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可見這兩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間!「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漂亮」自然就不如「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因為後者需要大腦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進行加工才能獲得「不漂亮」這一信息。而這一加工過程給了大腦快感,因為滿足了大腦「機能自主化原則」。「峨嵋山月半輪秋」較「峨嵋山秋月半輪」有詩意,也正在於語序的倒錯而使大腦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這是「大腦機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輸入大腦,大腦進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戰性,自然也就更易獲得快感。因此,我們的文字應給讀者大腦輸入新鮮信息,第一個以花喻女兒的,是天才,第二個則是庸才,第三個只是蠢才;詩詞中同是說「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巒」「黛岫」……諸語,說「夕陽」,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陽」「余暉」「殘照」「殘陽」……諸語,這並非騷人墨客游戲文字,而是自發地運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這一原則。
其三,思維模式立體化。中國人的思維不同於西方人,西方人長於流線型的邏輯思維,而中國人更喜歡立體化的形象思維。《周易.系辭上》中有這樣一句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立象以盡意」正是我國浩瀚詩文基本的「立體化」思維模式的最好概括。詩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馬致遠想說羈旅之苦,便列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象助其言之;讀者藉助「斷腸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載道,而道不直說,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諸子百家文,無不如此。一部《莊子》,寓言(含喻)就佔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詩經》,漢賦,唐宋華章……《圍城》……亦無不如此。又如「鷹鼻」的表現力自然強於「勾鼻」,「鵝卵石」也強過「壘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一個「綠」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腦,使滿腦里皆是光鮮春色,又恍若眼前,盡得風流;而將「到」「滿」……易「綠」字,大腦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無余韻,正如囫圇吞棗,知棗而無棗味,因為思維沒有獲得「立體化」的滿足。
其四,認知選擇情感化。個人在物質的及社會的環境里,選擇對象形成認知。在認知過程中,個人重視的首先是符合其慾望、情緒的對象。因此,讀者更願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觀性語言。「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的表現力自然強於「綠色的郵筒立在街的對面」。「雲破月來花弄影」中,「弄」較「搖」好,原因在著一「弄」字,花不復花,影不復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當然,這四方面並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們是渾沌的、整體的、綜合的,相互包容而化為一種生命狀態。
我們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讀者的這一生命狀態。如何「迎合」呢?作者應具有同讀者一樣的生命狀態!寫作與閱讀不就是兩種生命狀態的交流、碰撞、溝通嗎?而作品不就是這兩種生命狀態相遇的「場」嗎?也就是說,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狀態,並在這種狀態下創作出作品,這作品才能去激活讀者的生命狀態。
為此,筆者提出這樣的語言傳達總則:有話不直說,換個說法說。
「話不直說」,讀者的大腦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機會;「變個說法」,讀者的大腦便獲得了「陌生化」「立體化」「情感化」的信息。這樣,讀者的生命狀態便被激活了,從而獲得語言的閱讀快感。從前文所舉例,不難理解這一傳達總則。這一總則下,筆者又演繹出六項技術:
其一,聯比。聯比便是「立象盡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話要說,但不單調直說,而是藉助聯想和想像以相似、相類或相關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從而使自己的話變得有趣、易懂、形象。具體而言,包括比喻、對比、類比、映襯等手法。欲說女兒腰如何纖細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圍幾何,天才則聯比為「楊柳腰」「水蛇腰」之類。再看下面兩個句子:
1. 20世紀快要過去了,處於世紀之交的我們回首百年往事……
2. 20世紀的帷幕正在我們頭頂徐徐落下,站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驛站,我們回首百年來並未如煙消散的往事……
比較兩組句子,我們會喜歡第二句。因為第二句形象可感,頗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話不直說,以聯比之法說出的精妙處。
其二,泛靈。有一種哲學學說――物活論,它認為一切物質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覺和知覺的能力。物活論正確與否並非本文所要論證的,但一個作者作文時,卻應該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萬物有靈」。惟其如此,作者的靈魂才可能與筆下萬物交流情感,心與物相知,達到不知莊周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莊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靈動可感。古代詩人觀飛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見傷,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這種「物我合一」的認知方式造就了一些優秀詩篇。請看下面兩個句子:
1.夏季的豆莢長滿門的四周。
2.夏季的豆莢擠在門的四周。
第二句生動些。表面看,只是換了一個詞,而實際,卻是反映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莢死掉了,因為它與作者沒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莢則有靈魂了,作者將其當作「人」來交流,所以,作者用一個「擠」字表現出豆莢的可愛,豆莢也不辜負「知遇之恩」,助作者傳達了愉悅的心情,這「擠」字,做是做不出來的,但有了「泛靈」意識,卻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筆端。我們的文章枯乾生澀,多由於極度缺乏「泛靈」意識。
其三,換元。數學中常用換元法將問題簡捷化,其實換元思想並不單是運用在數學領域,神經學家為研究人的神經而用白鼠做試驗,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頭做桌子……自然,我們的文字也可藉助換元思想而增色。因為換元可以給讀者大腦輸入新信息,激起大腦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兩組句子:
1.我的生活還是老樣子。
2.我的生活「濤聲依舊」。
兩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見達觀,形象感強,讀者大腦獲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詞、成語典故、詩文詞曲等來換元,語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其四,倒錯。漢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時僅僅是倒錯一下詞句的語序,盡管表意並無多大差異,但情趣、意味則完全變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將莎士比亞這句名言倒錯回正常語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則高下自分。前文所舉的李白詩句「峨嵋山月半輪秋」之所以詩意盎然,也正是倒錯的作用。其實,詩歌中常藉助倒錯獲得新奇妙語。「黃葉蟬吟晚」是詩,而「黃葉晚蟬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兒孩兒的門/於是我便來敲你的夜晚……」是詩,而「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孩兒的門/於是夜晚我便來敲你的……」只是文。
其五,強化。強化其實是通過增加修飾成分或換取稱謂將事物細化、形象化。舉例便知,「一隻狗」自然不如「一隻捲毛狗」形象,而「一隻黃色的捲毛狗」自然又具體些。「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一個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專心致志地讀著書。」這一句不能為我們提供除現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將書的名字寫出,我們就可以對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讀《圍城》和讀《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線,兩支竹簽,可以織出各樣的毛衣;幾粒石子,幾條經緯,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樣復雜的棋,更何況我們擁有幾千上萬的漢字呢?掌握一些實用的技術,寫作便不再「談虎色變」。但是,若以為技術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為寫作背後生命狀態的獲得才是寫作的根柢。
『捌』 可不可以推薦一下中學生讀書群,主要交流讀書心得,作文素材,推薦好書
一、居里夫人「幸運」的失戀 :1883年,16歲的波蘭姑娘瑪麗亞,即後來的居里夫人,到某貴族之家當家庭教師,她計劃掙一些錢出去上大學。兩年後,這家的長子卡西米爾與瑪麗亞相戀,瑪麗亞剛過19歲,他們計劃結婚。當然,上大學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於門第不同,他們的婚姻遭到卡西米爾父母的堅決反對,意志薄弱的卡西米爾屈從了父母。瑪麗亞痛苦萬分,竟准備「同塵世告別」,但她終於憑著頑強的意志克制住自己。於是,她把個人的不幸化為獻身更大目標的動力,化為教育培養當地貧苦孩子的善心以及隻身赴巴黎求學的勇氣。人們認為,這是一次幸運的失戀。否則,她的歷史將會重寫,人類將失去一位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女科學家。
分析:居里夫人的失戀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從挫折與痛苦中解脫出來,重新振作,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她才有了後來的成功。
話題:「挫折與成功」「意志的力量」「轉折」
二、貧窮造就了作家 :年輕時的左拉很窮。為了抵擋飢餓,他拿捕雀器在屋頂上捉麻雀,用掛窗簾的鐵絲將麻雀串起來在火上烤著吃;為了堅持寫作,他把僅有的幾件衣服也送進了當鋪,只能用被子來禦寒。偶爾得到一個蠟燭頭,他竟會如過節似的高興,因為今夜可以讀書寫作了。正是貧窮磨礪了他的意志,他終於寫成了轟動一時的《盧貢·馬加爾家族》。
分析:有人面對貧窮時會一蹶不振,有人卻能以貧窮為動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左拉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話題:「貧窮是一筆財富」「堅持不懈」「苦難出人才」
三、艱難困苦鑄人才 :米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於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一度陷於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
分析: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千辛萬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難、挫折,努力奮斗,定能書寫輝煌的人生。
話題:「成功與磨難」「挫折的力量」「苦難是一種財富」
四、磨難是財富 :困難、挫折對有志者來說是一筆財富。 蘇聯「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病而耳聾,被趕出學校。但他靠圖書館自學,顯示了驚人的數學才能。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後八年是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滅,吟出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分析:也許沒有聲音的世界更能靜心思考,但「被褥的墳墓」絕難予人靈感,一顆堅強的心才是根本!
話題:「磨難是財富」「生命的力量」
五、面對失敗和貧困 :傑克·倫敦自幼家境貧寒,但他雄心勃勃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做大作家、用筆桿子改造社會的遠大前程。為了當作家,他在中學補課一年,然後考入加利福利亞大學,但因難以支付學費,只讀了半年就輟學了。失學並沒有動搖他當作家的決心,他改變主意,以社會為學習的課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學習。達爾文、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學會思考;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學會寫作。他開始寫稿投稿,但卻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並不灰心。生活困難,就靠典當過日子,擠時間寫。白天時間不夠就晚上寫;勤奮地做筆記,搞索引,抄卡片。終於在1890年發表了處女作《給獵人》,後來名著累累,成為一名大作家。
分析:艱難困難,玉汝於成!傑克·倫敦的經歷只不過把人類幾千年來的經驗和真理再實踐了一遍而已。
話題:「挫折」「決心」「成才的途徑」
六、重振旗鼓創輝煌 :艾柯卡是美國汽車業超級巨星,他那譽滿汽車行業的推銷術為福特公司創造了上百億的美元。可是1978年7月13日,艾柯卡在毫無思想准備的情況下被嫉賢的老闆開除了。老闆把他趕到一個倉庫中的小房間,還美其名曰是給艾柯卡還沒有找到新工作之前的辦公室。在奇恥大辱面前,艾柯卡沒有消沉。在被解僱受辱之後,艾柯卡接受擔任瀕臨倒閉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裁一職,他以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克萊斯勒公司喜獲新生。僅1984年一年,他就為公司賺取了24億美元的利潤,比這家公司前60年的利潤之和還要多!頑強的精神、超群的才智、輝煌的成就,使得艾柯卡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
分析:順境中獲得成功,固然是錦上添花,而逆境中打翻身仗方顯英雄本色!艾柯卡如果沒有第二次的成功,至多不過一推銷巨星而已,正是逆境中的崛起才造就了他的「英雄」之名。
話題:「英雄」「金子總會閃光」「磨礪與成功」
七、身陷囹圄志不移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稱為「獨弦琴上練出來的小提琴家」。他的藝術道路坎坷不平。他生於一小商人家庭,據說,曾因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堅持獄中學習。他在獄窗邊,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堅持苦練,幾十年如
『玖』 《作文素材》適合初中生用嗎
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我當年挺得益這本書的。它裡面的素材很多都可以直接往作文里套用,簡單高效。不過這幾年改版越改越差…《語文報》倒是大有用處…假如你追求高點,可以訂高中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