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素材題目 > 文化的反思作文題目

文化的反思作文題目

發布時間:2021-01-10 22:50:13

Ⅰ 以文化的反思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名人、名牌、名著
日子過到了今天,什麼都講究效益是極為正常的事,因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文明程度。而在這包羅萬象、名目繁多的效益中,名人效益的重視有時候是大大地過當了。
名人效益有名人撐著,那麼什麼是名人呢?用一般的世俗觀念看:身後總有絡繹不絕的人群手執筆記本(高級點兒的則是專用簽名簿),隨身帶有簽名筆,替認識的不認識的人,替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簽一個誰也看不懂,但很有個性的名字,或許可稱之為名人;一次出場費(或邀請費)高達數萬元,甚至可達幾十萬、幾百萬的人,也許可稱之為名人;身到何處(包括住宿、吃飯、遊玩等等)總是星級,總有馬蜂似的記者們的提問,興許也可稱之為名人。名人就是這樣,他們一是有眾人捧著;二是有金錢堆著;三是有新聞說著。他們隨時有這么多理不清揮不去的麻煩,但他們樂此不疲。為了什麼?千萬種的理由似乎都可說,但說自了就不好,也許這也是名人的「名」處之一。
名人帶來名人的效益,但又豈止對名人本身,有時也可肥了非名人,如名牌的擁有者。你瞧,某某名人代言了一種火腿腸,這火腿腸顯然就身價百倍了。某某名人天天晚上在熒屏上踢一腳足球後,喊一聲「雙鹿」,這「雙鹿」就是名牌了。雖然這位名人與雙鹿好像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可他現在就這么一點也不客氣地做了,是雙鹿廠需要,還是他的無奈,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條是明顯的,即這位名人更紅了,再讓他出面來推銷冰箱,這冰箱就絕對是正宗的上品了。
於是乎,不名牌的變成了名牌,本來是名牌的就更加名牌。於是乎,名人效益就產生了。眾人跟著名人走,這一「走」,鈔票就大把大把地出手。於是乎,不少的財富流入到了笑呵呵的老闆袋中。名人呢?我不知,但名人自己肯定是知道的。
名牌由於名人蓋住了熒屏,把住了眾人的從「名」心理,銷售之勢如驚濤駭浪般席捲神州大地。這可喜但也夾著某一種可悲,因為在這如浪的涌動中,人們忘卻了一樣最寶貴的財富——名著。
現在,人們不願買名著了,偶爾買「之」也大多是去裝點門面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說不清托爾斯泰是干什麼的?巴金是何許人?最近讀作家肖復興的觚獨的普希金》時,這種感嘆是越發多了。我們的人在不知道這些真正名人的同時,也不知道《紅與黑》,不曉得《子夜》 《悲慘世界》,所以《九三年》我在幹啥,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冶金書,這些不該出現的笑話也就出現了。
名著的價值遠非火腿腸、雙鹿所及,這是大家的共識,但大家識而未睹。我們這樣說不是講吃、用的東西不要。問題是我們對吃、用的嚮往有「逐日」之精力(「誇父追日」的執著勁),為什麼不對名著也顧一眼呢?我總想:有些名人是不「名」的,有些名牌也是不「名」的。要說真「名」人和真名牌,讀些名著倒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書讀多了,能夠真正地認識些名人和名牌。從這個意義看名著的閱讀應該成為我們良好的時尚,至於對名著的宣傳,有關部門應該將其列入議事日程。
點評
這篇文章有兩個特點:一是針對性強。作者思想敏銳善於抓住目前社會上注重名人效應、忽視名著的文學價值的不良傾向進行論述,對名人效益重視過當、名著被冷落的現象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二是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文章由名人談到名牌,由名人、名牌之間的關系進而聯想到名著,層層道來,環環相扣,讓人感到有一種內在的邏輯性。用例簡明,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Ⅱ 以「文化的反思」為話題的作文

文化的反思(張汝倫)
2010-09-28 09:13:53 來自: 豆瓣用戶
文化的反思
讀金克木先生的兩部文化論集
張汝倫

在近年興起的文化討論中,表面的熱鬧卻掩蓋不住這樣一個事實:真正有新意的見解還不多。而金克木先生的兩本著作——《比較文化論集》和《印度文化論集》則顯得格外不同凡響,引人注目。金先生深厚的學問功底和開闊的學術視界,以及這兩本書所討論的問題本身,使這兩部著作極具魅力,但我覺得金先生這兩本書對當前中國學術界的主要貢獻,還在於它不僅為比較文化研究的深入進行提供了正確的態度和方法,而且還提供了正確的文化觀。



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熱衷於探討文化問題,這不純粹是出於學術興趣,金先生在《比較文化論集》那篇令人難忘的「自序」中,以自身的經歷說明了這一點。生在一個中外文化、新舊文化猛烈沖擊的時代,「毋忘國恥」竟是啟蒙教育的一項內容,哪怕還是一個小學生,就已面對了亡國瓜分的大問題。嚴酷的現實往往使人早熟,一個東方少年,就會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大國卻會受小得多的日本的欺侮呢?……為什麼印度這樣的大國會亡給英國這樣的小國呢?為什麼猶太人那樣有天才也會亡國呢?為什麼古希臘文明會斷絕而古埃及文明會只剩下金字塔和木乃伊呢?難道中國也衰老了,避免不了這種命運嗎?那麼文明還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連文字都是從中國借去的日本竟然能『明治維新』成功,而堂堂中國的『戊戌變法』卻歸於失敗呢?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人(漢族)會癖好裹小腳和吸鴉片以致被外國人看不起還『自得其樂』不怕亡國呢?如此等等」。(《比較文化論集》第3—4頁)總之,正是對於民族命運和國家前途的思索,才引出了這樣一些發人深思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金先生比較文化研究的目的是明確的:「探古為的是解今」,研究外國是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比較文化研究歸根到底要回答的是今天中國的問題。
雖然促使金先生畢生探索這些比較文化問題的是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命運,但他在具體著手研究時,卻不是從狹隘的功利主義出發。事實已經證明,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狹隘的功利主義,並不能真正解決一個民族所面臨的歷史性挑戰。金先生這兩部著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們體現了一種正確的文化觀,一種由深沉的歷史眼光產生的對於傳統文化的健全心態。金先生從今天的現實問題出發,但卻超越了狹隘的功利考慮,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從人類文明的全局著眼來考察一切文化現象和文化問題,追根溯源,探隱索微,「不是只分析怎樣,而且進一步追究為什麼會這樣;不是只找尋決定性的物質因素,而且探討起重要作用的精神因素;不是只得出抽象模式,而是還發現具體典型。」(《比較文化論集》第187頁)這樣,文化與人類的根本關系就昭然若揭了。
從人類自覺地要解決自己面臨的種種問題的那一天起,文化就產生了。文化既是人類觀察、解釋和表現世界的角度,又是人類對自己面臨的問題所提出的各種各樣解決方案或辦法的總和。它既幫助人類解決了許多問題,又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促使人們去尋找新的解決辦法。文化是人類存在、困惑和奮斗的記錄。文化一經產生,就成了人類生活最根本的部分,要想擺脫它,就象要抓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一樣不可能,一樣愚蠢。一種文化造就了一個民族,構成了它的歷史。因此,當一個民族面臨重大的危機和問題時,實際上是這個民族所屬的那種文化面臨危機和問題。當一種文化自身的各種因素在發展過程中走到了極限或走向了極端,或者與外來文化發生激烈沖突之後,它自身的弱點就會明顯地暴露出來,它的社會功能也會越來越不正常,這時,整個民族也就面臨著一場嚴重的危機和挑戰,需要反省自己的文化傳統,從中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改進甚至重建傳統文化,使之適應新的時代,解決隨之而來的問題。
正如人類歷史永遠不會完美但趨向完美一樣,我們對任何一種文化也應作如是觀。它造就了一個民族,決定了它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它本身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生成。它既是人類對曾經面臨的危機和挑戰的勇敢回答,也需要在人類應付不斷出現的新的危機和挑戰中得到更新、發展和完善。把它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既定的東西,進而要麼把它看作是一切危機和問題的罪魁禍首,要麼把它看成是賴以「以不變應萬變」的靈丹妙葯,實際上都是一種不健全的、虛弱的心理狀態。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於傳統文化之外,作為一個民族的成員,他本體地屬於一種特定的文化傳統,是它的一分子。當前的問題和挑戰固然是傳統文化面臨的危機和挑戰,毫無疑問也就是他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問題和挑戰的嚴重程度同他本人的素質與能力有直接的關系,如果他不是勇敢地承擔起歷史的責任,以自己命運的主人的姿態去回答問題和接受挑戰,而是一味乞靈祖先或指責古人,這不是孱頭又是什麼?
其實,正如金先生在《比較文化論集》中指出的:「文化上沒有『白紙』,人類只要組成社會就有維持這個社會所必需的文化,只有指文字之類的狹義的文化可以有空白而借自別人。」(第211頁)所以,「有文化傳統,萬萬不能忘記。只要物,不要人,即使富國強兵,最後也必然會一敗塗地。這正象那可能源於印度的故事一樣:騎在樹枝上鋸樹,決不可鋸自己騎的那一枝,否則必然摔死。……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會發展變化,還可以有革命性的變化,但拋棄不得;拋棄越多,失敗越大;若徹底拋棄,必然徹底失敗。歷史不缺乏證明」。(第189頁)即使那些大喊反傳統的人,也只緣身在傳統中才會去反,才需要反,光是這一點,也已證明傳統無法割裂,更無法拋棄。既然我們把傳統看成是一個我們參與其中的過程,那麼就讓我們義無反顧地負起我們的歷史責任;利用它,改造它,發展它,重建它,這樣才能解決它所面臨的問題。把傳統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偶像或應該完全推翻的「舊系統」,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和危機,反而會使問題越來越多,危機越來越嚴重。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民族墨守成規而得以自存的;也沒有哪一個民族因完全拋棄傳統而繁榮、興盛的。



把傳統作為明確固定的東西加以粉飾或痛罵的人,在持一種單面的文化觀上倒是一致的,他們都把通過文字記錄下來而流傳至今的古代文獻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價值觀與它們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等同起來。但是,古代文獻中所表現的東西只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一小部分,只是傳統文化系統中的某一現象。而這個文化系統本身不僅不等於它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或某一現象,而且也要大於所有部分之和。正如金先生指出的:「社會是復雜的,我們不能以有限的較少數受過高深教育的人的在文獻中表達的思想作為全社會的思想,對今對古都是如此。」(《比較文化論集》第100—101頁)且不說古代受過教育的人在社會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要比現在小得多,也不說古代知識和文化傳播的手段比現在落後得多,因此古代的典藉文獻所表述的思想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古代整個社會生活是大可研究的;即使是在上層人物和知識階層間,那種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和文獻上表達出來的東西也是大有出入,甚至往往背道而馳的。「我們不能把文獻中的口號和理想當作實際。有時這些毋寧是實際的反面:正因為不能這樣,所以才高呼要這樣。」(《印度文化論集》第3頁)所謂的「綱常名教」,只不過是古代知識分子提出的一種價值理想,一種哲學,一種世界觀,它在現實生活中會有所表現,但畢竟不等於現實生活。一部血淋淋的廿四史比這種價值理想復雜得多。在這種價值理想培養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持「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哲學的何止曹操一人;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無恥之徒,也比比皆是。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我們的古人囿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聖訓,對發財不感興趣,以致工商業長期不發達,使社會發展緩慢。其實,翻一翻廿四史,封建帝王橫征暴斂,甚至借抄家自肥,文官武將既惜死,又愛錢,社會豪強兼並土地,魚肉鄉里,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何曾有什麼不要「利」的君子(當然,淡泊自守的人任何時候都有,但總是極少數)。即如佛教那樣似乎是看破紅塵,超凡脫俗的宗教,也不僅要靠大商人「黃金漫地」買「精舍」捐獻,讓殺父的國王「歸依」當「護法」,而且也要廣開財源,自找生財之道,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寺廟經濟。「物質利益和社會效益是根本的。古人並不是不要實利的超人。」(《比較文化論集》第212頁)光從文獻上表達的那種價值理想來理解傳統文化,會導致怎樣的謬誤啊!
實際上,即使是文獻上表達的思想,也要將它放在整個文化系統中,放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來考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死的書本記錄是要同活的人聯系起來才能明白的。」(《比較文化論集》第5頁)「脫離古時社會實際而單看留下來的語言遺跡,難免會有許多不解之處。」(《比較文化論集》第108頁)那種單面的、一維的文化觀把傳統文化很大一部分內容排除在研究和反思的視野之外,是不可能揭示文化的真正秘密的。一個世紀以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反省和批判之所以深入不下去,老是在對文獻上所表述的上層文化的表面現象的描述與評價上兜圈子,打嘴仗,時代推移的軌跡只體現在概念和詞藻的變換上,而實質性的變化並不大,關鍵在於對於「文化」的豐富涵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沒有透徹深入的理解與認識。為了能夠更好地回答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我們不僅要對傳統文化提出新的問題,而且也要對這一百年來代代因襲的對傳統文化的種種說法提出疑問。文獻中表現的上層文化在傳統文化中究竟佔多大比重?它與下層文化究竟是什麼關系?上層文化是否構成了民族的心理一文化結構,抑或問題應該倒過來說,正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才會產生這種上層文化,而它又反過來影響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上層文化與實際的社會生活之間的張力究竟如何?那件儒、道、佛三合一的外衣對於中國文化的偉岸身軀來說是否過於狹小了?



盡管人們對於「文化」還沒有取得一致的定義,但至少可以肯定,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多維的概念。雖然有相當一部分文化的內容是由文字記載保存下來的,但文化本身遠不止文字記載的那些內容。嚴格地說,以文字形式出現的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內容,日常生活中諸如「下澡堂、吃點心和談事情」這類習慣往往更能看出人生觀、世界觀以及一個民族的傳統心理。只有超出文字形式所表現的那些文化內容的范圍,聯系它們所要回答和解決的問題,也就是使它們得以出現的當時的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種矛盾,我們才能從知其然進到知其所以然。任何一個文化現象或文化產品都不是孤立的,它同它所屬的那個文化系統的其它現象有著內在的有機聯系。因此,只有把它放在它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中,才能真正理解。這樣做不僅僅是個方法論的問題,而是有著文化發生學上的根據。
人類文化之所以得以產生,是因為它對於維持和發展人類社會是不可缺少的。任何文化現象的出現,都是為了滿足某種社會需要,因而也必然有某種社會生活方面的功能。從表面上看,巫術和科學,咒語和詩歌,或者習俗和禮儀是非常不同的文化現象,但它們在都有維持社會生活的功能這一點上是相同的。它們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和層次滿足了人類生活各種不同的需要——從物質到精神,從生理到心理,從家庭到社會,從感情到理性等等,構成了人類生活全部復雜的內容,並且在人類生活中起著各自不可缺少的社會作用,即維持人類生活整體的穩定,使其各個方面保持聯系和平衡,進而促進它的完善和發展。當然,各種文化形式的社會作用或社會功能還應再進一步區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即它們產生的背景及產生後的作用。也就是說,它們在產生它們的時代和社會中所起的作用與它們在以後的時代與社會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盡相同的。但只要它們存在,它們的社會功能就不會消失。我們當然可以對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科學等文化現象進行狹義的專業的研究,即只關注它們本身的內容,而不涉及其社會功能。但如果我們是站在文化這個宏觀的角度上,把它們作為一個文化現象來研究的話,就一定要從它們的社會功能,即從它們在人類生活中所起的社會作用出發,把它們放在它們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中來研究。這樣,我們對各種復雜的文化現象的理解就能從弄清「怎樣」上升到追問「為什麼」,從某一文化現象在整個文化系統中的作用出發,逐步把握它與其它各種文化現象及整個文化系統的關系,進而對整個文化系統有一個總體的了解。
從金先生的這兩部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金先生文化研究方法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始終把一個特定的文化現象放在它所屬的那個文化系統中,把它「當作一個開放的體系來分析研究它的內和外的各種聯系信息。」(《比較文化論集》第62頁)而不是就事論事地把它孤立起來研究。這樣,他不僅比較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文化現象產生的原因,而且也指出了它在當時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與其它文化現象的關系,以及在整個文化系統中的地位,從而顯示了那個文化系統在某些方面的一般特徵。例如,在把《梨俱吠陀》和《詩經》進行比較研究時,他既指出了它們各自的社會功能,又根據它們的社會功能指出了詩與歌舞儀式,文學與歷史,詩與巫術的關系,以及產生這兩部作品的中印兩國上古時代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通過這種具體深入的分析,中印兩國古代文化某些類似之處和不同點,也就清楚地顯示出來了。



用文獻上表述的上層文化來代表整個傳統文化,從而對傳統文化下過於輕率的結論固然是片面的文化觀所致,但這後面仍有一種傳統的心理習慣在起作用,即希望將一切復雜現象化繁為簡,總想發明一個黑格爾式的絕對真理。結果往往是用一些企圖說明一切,其實卻什麼也不能說明的籠統抽象的概念、公式或原理來解釋一切復雜現象,不是把這種概念、公式或原理往現象上亂套,就是根本無視許多現象,以為這樣一來,幾千年文化上的疑難問題一下子都可以解決了。但是,訴諸這類法寶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使文化研究的觀點越來越獨斷,思想越來越封閉,方法越來越僵化,范圍越來越狹窄。人們通過那些似乎是萬能的公式或原理看到的只是一些歪曲了的事實,而大量有價值的文化現象根本就看不到。我們有傳統的希望一下子找到最終定論或答案的心理習慣,以為非此就不足以表明認識或掌握了真理,這樣,在進行學術研究時,往往激情多於反思,議論代替分析,口號取代論據,總以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對不同觀點往往持「漢賊不兩立」的態度,缺乏學術上的寬容精神。
金先生文化研究的方法論立場剛好與之相反。他認為:「無論什麼作法,背後總會有一個哲學體系的思想在指導,卻不可以是先有一個既定的具體結論作為前提,否則就會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結果。」(《比較文化論集》第199頁)筆者從金先生近年發表的那些功力深厚、見解不凡的文章及與他個人的接觸中,都深深感到,他具有極為廣闊的學術視界和非常深邃的歷史眼光,這種境界是很難企及的。然而,金先生並沒因此而忽視了學問的嚴肅性和科學性。他在《印度文化論集》的「自序」中說:「我對印度古代文獻當初一開始涉獵,就感覺到原來自以為知道的多不可靠,而許多常見到的表述又往往同實際情況不盡符合。印度古籍和中國古籍類似,歷來解說紛紜,斷章可以取義,『六經』可以注我,容易作『各取所需』式的引用和解說。近代和現代的西方人和印度本國人的一些說法各有各的來源和背景,不能一概認為信史和結論。對古文獻的研究又隨著人類的科學和思想的發展而與時俱進,不會停滯於一點。我依據這一點認識就注意言必有據,據必核對原來情況;重分析而戒籠統;同時又注意到邊界的『模糊』,注意各種文獻『信息』的復雜性,避免簡單化, 不輕下論斷;要求分析而不割裂,概括而不含糊。」(第2頁)
金先生文化研究方法論上的又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從宏觀著眼,微觀著手,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參照系』(frame of reference)應當具備『全局性』,著手點還得是深入的個案研究(indepth case study)」。(《比較文化論集》第210頁)金先生寫的所有文章,幾乎都貫徹了這樣一種方法論的立場,無論是分析《梨俱吠陀》的祭祖詩、、招魂詩,還是討論甘地被刺案;無論是介紹符號學,還是談論日本人,他都能在透徹地分析個別例子的基礎上,引申出獨到的見解。許多復雜的文化現象,象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甘地的經歷及其命運等,不僅本身得到了清楚的說明,而且這些說明本身又提出了一連串更大更深的文化史上的問題。金先生相信科學的發展不只是解決問題,更是開拓了新的問題的領域。「似乎有關知識愈多,愈難有統一的認識。這其實是對問題認識深入的表現,是很自然的。」(《比較文化論集》第111頁)金先生的文章與一些「見林不見樹」的文章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它們提出的往往不是結論,而是新的問題,這是些多麼深刻而有意思的問題啊!從這些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金先生對於科學、對於真理難能可貴的開放態度,和他那充滿青春活力,不停探索的心靈。
其實,衡量科學發展的標志並不是問題的解決,而是問題的提出。科學的發展並沒有使問題變得簡單,「甚至問題還會更復雜難解。這說明我們的認識隨科學發展而進步了。認識深入才能再提出問題,才能走向新的解決途徑。」(《比較文化論集》第96頁)提出那種企圖說明一切,解答一切的概念、公式或原理的做法,顯然是違背科學精神的,這實際上使新的問題無法提出,這樣,一切科學研究也就無法深入進行了。



金先生在分析印度古代文化時指出:「古代印度是一個很廣大的地域,不可能只有一種單一的種族和文化。……同時,按照文化發展史分期的各別情況並不一定按照時間歷史推移。既然資本主義時代可以有封建主義甚至奴隸制、氏族制的殘餘思想、文化,而且有的還很強烈,那麼,為什麼古代不會有不同發展程度的文化現象共同存在的事實呢?我們現在看到的印度文化(包括宗教、生活、思想、風俗習慣等)中,古代傳下的痕跡是多方面的,來源也是復雜的。當印度文化知識在西方主要是『吠陀文化』而在東方又限於佛教時,當然容易把印度文化看成似乎是單一的,這反映了印度文化傳統中統一的一面。重要的是還要認識它的分歧性的一面。」(《比較文化論集》第76頁)我認為金先生這段話指出了比較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既要求同,更要尋異。
人們在進行比較文化研究時,往往過多地強調文化的同一性,而忽視了不同文化不可通約的根本差異,因為這樣便於概括或歸納出所謂「普遍有效的一般規律」,滿足上述那種心理習慣。但是,正如列寧說的:「現象比規律豐富。」「規律,任何規律都是狹隘的、不完全的、近似的。」(《哲學筆記》第160頁,159頁)就象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即使是相似的文化現象,也只有維特根斯坦所說的那種「家族相似」,而不可能完全一樣。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地理環境產生的文化現象,不可能有完全的一致,表現形式的相似不等於內容的相似,有時即使內容相似,但在各自的文化中意義和作用也不一樣。如金先生介紹的印度美學中「艷情」這個范疇,就所指的內容而言,同譯成漢語的「艷情」是相當的,但意義和作用卻大不相同。在中國詩中這是低級的,在印度詩中這反而是高級的,有時甚至成為主要的「味」。比較文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別人,而不是為比較而比較,更不是用「洋貨」來嚇唬自己的同胞,或用「國粹」去取媚洋人。因此,主要注意力要放在尋異,而不是求同上。當代人類學家告訴我們:「盡管一個部族可以有百分之九十的行為和鄰居各族共同,但總有一點根本不同。這一點也許很小,但它對這個部族本身的獨特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有重要作用」。只有抓住一種文化的特異點,才能真正了解那種文化,靠牽強比附、籠統歸納得出的東西,不會有什麼認識價值。
相對來說,人們在進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時,還不大會完全忘記它們的不同點,但比較文化實際上不僅僅指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金先生認為:「文化既有古今中外之異,而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時期內,也有階級、階層、社會集團、氏族等各不相同的文化。大概認為人類有各種不同文化並以此為背景進行研究都可以算是比較文化研究吧?」(《比較文化論集》第1頁)
持單面的一維文化觀的人在對某一文化進行研究時,往往以根本不存在的文化上的「大一統」作為研究前提,而完全忽略了同一文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地理區域、不同的社會階層和集團中的種種不同的,有時甚至是巨大差別的表現形式。「事實上,歷史有發展,前後不相同,並不是始終一貫的。」(《比較文化論集》第130頁)在文化上尤其如此。同印度一樣,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疆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僅歷來存在著各具特點的區域文化,而且也存在著與漢族文化相互作用、影響的少數民族文化。雖然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個母文化下的各種子文化,但正是這些絢麗多彩的子文化決定了母文化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即使是構成傳統「精英文化」的儒、道、佛,在歷史上也沒有統一的形態,它們本身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集團中表現出不同的色彩,起著並非完全相同的社會功能。例如知識分子把道家思想作為一種哲學和精神方面的修養;封建帝王和達官貴人指望從它那兒習得「房中術」或尋到「長生葯」;而普通百姓則靠它祈福攘災。
把傳統文化中的上層文化在某一時期、某一地域或某一階層中的表現形式同整個傳統文化相提並論,給傳統文化加上「儒家文化」或「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標簽,然後作一些簡單的價值判斷並不難,但這樣我們對傳統文化就只能有片面而模糊的認識,我們就走不出前人已經走過的那個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的循環,我們就會永遠為這種片面的文化觀產生的所謂「歷史主義與倫理主義的二律背反」而苦惱。如果我們對傳統文化沒有新的理解和認識,又怎麼談得上重新規定乃至重建傳統文化呢?
今天,當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跑線上對傳統文化進行又一次反思時,我們同時也要對一個世紀以來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史進行反思,從中吸取應有的教訓,重新調整我們審視、反省和批判傳統文化的角度。當我們把傳統文化看作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豐富的多面體和一個許多分歧的文化特點的統一體時,也許它會向我們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面貌,為我們面臨的抉擇提供新的、並非是非此即彼的可能性。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應該使我們的眼光比前人更敏銳、更開闊,因而能在傳統文化中看到前人未曾見過的東西,否則,我們不是有負於歷史嗎?

Ⅲ 求一篇文化的反思的作文

歡迎閱讀《作文:對文化的反思》,「作文網」每日為您更新更多優秀的「高二作文」,請隨時關注! 扶摸著華麗的青花瓷,凝視著猶抱琵琶半遮面女子的畫屏,聆聽著山那邊遙遠的山歌,使我陶醉其中,不願醒來...... --題記 來自:作文大全 眼看著西方潮流襲卷中國,我才知道中國人崇洋媚外有多厲害。 來源:作文網 zuowen.chazidian.com 嘹亮的山歌是我們文學的結晶,而人們更願意去聽搖滾樂;朴實的京劇是我們文化的精華,而人們更願意去看馬戲團表演;淳樸的剪紙刺綉是我們文化的象徵,而人們更願意去學油畫...... 今天,國外的文化正侵蝕著國人的思想,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問津卻漸消漸逝...... 社會面臨著急速變遷的改革,人們的思想在標新立異的社會中迅速迅速更迭,那些曾經被人們稱頌贊嘆的文學史詩在如今世俗眼裡越發地跟不上時代潮流了。 現今網上風靡一種叫「非主流」的時尚,廣受青少年歡迎,並學之追之,以致於泛濫。 難道我們傳統的內斂和樸素就要被晾在一邊吹涼風了嗎?不,我們必須好好地反思這一切的原由,讓我們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現實意義再也沒有遲疑感,讓我們正確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 3月28日「今天你生日,想吃什麼媽都包了!」一個婦女笑眯眯地問著她那可愛的兒子。 兒子一下蹦了起來:」我要去吃肯德基!」生怕媽媽會反悔的兒子伸出小指頭要拉勾勾,媽媽樂呵呵地和兒子拉拉勾...... 過了兩個月端午節到了。奶奶在家包粽子,嫌麻煩的母子倆到客廳看電視去了。當兒子看到廣告上說今天是端午節肯德基有美味新產品活動時,一蹦一跳地在媽媽面前打轉,暗示媽媽帶他去吃肯德基。媽媽一眼就殺回去:「今天端午節,在家吃,奶奶也不許我們去的。」 最終,媽媽哪抵得住兒子的「糖衣炮彈」,妥協了。 「媽,我們出去吃了,不要等我們了......」婦女喊了一聲就同兒子出去了。 「去哪呀,飯快煮好了呀......」奶奶一下沉默下去。 兩幅畫面,兩段對話,那個男孩口口聲聲都是肯德基,又嫌包粽子麻煩。奶奶手中的絕技過不了多久就變成「絕跡」了...... 這樣會給我們傳統文化大打折扣的,對待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應當有所反思。 不要再讓人們為情人節而痴痴的去買玫瑰花了,我們有七夕節;不要再讓人們為聖誕節而傻傻的掛上襪子了,我們有春節;不要再讓人們為愚人節而壞壞的構想損招了,我們有兒童節...... 文化的變遷是迅速的,但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是自己的,不要讓它們隨波消逝,只留下幾張發黃皺皺的史頁讓我們知道有過而現在沒了。 在這樣的變遷中,我們是否著該冷靜下來好好想想,好好反思一下,中國文化的道路,應該怎麼走了呢? 《對文化的反思》這篇優秀的「高二作文」由作文網收集,來源於互聯網和會員投稿,僅供參考和學習,轉載請註明出處。

Ⅳ 求一篇關於「文化與反思」的高中作文

樓主,你好!我們以前寫過的,當時找了一些文章,有4份,希望對你有用!滿意請給高分喲!(*^__^*) 嘻嘻……

Ⅳ 跪求 以「文化反思」為話題的作文如題 謝謝了

[思路分析] 下面以文化的反思為例子 [解題過程] 波茲曼的詛咒 美國文化傳播學家波茲曼的《把我們自己娛樂死》是一部聲討電視文化的著作。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確實時時聽見一聲聲急切有力的喝問:難道我們真的要把自己娛樂死? 無人能否認電視帶來的便利,問題在於,這種便利在總體上是推進了文化,還是損害了文化。 波茲曼認為媒介的變化意味著並且導致了認識世界方式的變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時代,人們主要通過書籍來交流思想和傳播信息。在書籍的閱讀中,我們得以進入用文字記載的悠久傳統。相反,電視則以現時為中心,所傳播的信息越具有當下性似乎就越有價值。文字是抽象的符號,作為一種媒介,它要求閱讀的同時必須思考。而電視直接用圖像影響觀眾,它有時甚至忌諱思考,因為思考會妨礙觀看。在波茲曼看來,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於人類精神傳統之中進行思考。書籍能夠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標,電視卻會使我們背離這個目標。那麼,電視究竟把我們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娛樂。一種迷戀當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們只能恰如其分地稱之為娛樂。 並不是說娛樂和文化一定勢不兩立,問題也不在於電視展示了娛樂性內容,而在於電視上的一切內容都必須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波茲曼的結論是,在電視的強勢影響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轉變成娛樂的程度而被人們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轉變成了娛樂。「除了娛樂業沒有其他行業」——到了這個地步,本來意義上的文化就盪然無存了。 波茲曼是把美國作為典型來對電視文化進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電視主宰文化、文化變成娛樂的傾向卻是世界性的。譬如說,在我們這里,通過電視劇學習歷史,而歷史僅僅作為戲說、也就是作為娛樂而存在,消滅歷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這更加徹底的了。又譬如說,在我們這里,電視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樣,報紙和雜志紛紛向電視看齊,蛻變成了「電視型印刷媒介」。且不說那些純粹娛樂性的時尚雜志,只要翻開幾乎任何一種報紙,你都會看到一個所謂文化版面,所報道的全是娛樂圈的新聞和大小明星的逸聞。這無可辯駁地表明,文化即娛樂日漸成為新的約定俗成,只有娛樂才是文化即將成為不爭的事實。 赫胥黎曾預言:一旦無人想讀書,無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為滑稽戲,文化就滅亡了。波茲曼認為,赫胥黎的預言應驗了。這個結論也許太過悲嘆,我相信,只要人類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決不會滅亡。不過,我無法否認,對於文化來說,一個娛樂至上的環境是最壞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任何嚴肅的精神活動都不被嚴肅地看待,人們不能容忍不是娛樂的文化,非把嚴肅化為娛樂不可;如果做不到,就乾脆把戲侮嚴肅當作一種娛樂。面對這樣的行徑,我的感覺是,波茲曼的書名聽起來像是詛咒。 點評:當前電視文化席捲天下,針對「娛樂文化」風行天下的局面,作者針砭時弊,一針見血,對沉溺於電視娛樂文化潮流中的人當頭棒喝,體現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會責任感。採用了正反對比的手法,使文章觀點鮮明,邏輯嚴密。「不在於……,而在於……」、「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無可辯駁」、「決不會」等詞語,從而使文章富於嚴正直率的論辯色彩。

Ⅵ 以文化反思為話題寫一篇八百字左右的作文

扶摸著華麗的青花瓷,凝視著猶抱琵琶半遮面女子的畫屏,聆聽著山那邊遙遠的山歌,使我陶醉其中,不願醒來......
--題記
眼看著西方潮流襲卷中國,我才知道中國人崇洋媚外有多厲害。
嘹亮的山歌是我們文學的結晶,而人們更願意去聽搖滾樂;朴實的京劇是我們文化的精華,而人們更願意去看馬戲團表演;淳樸的剪紙刺綉是我們文化的象徵,而人們更願意去學油畫......
今天,國外的文化正侵蝕著國人的思想,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問津卻漸消漸逝......
社會面臨著急速變遷的改革,人們的思想在標新立異的社會中迅速迅速更迭,那些曾經被人們稱頌贊嘆的文學史詩在如今世俗眼裡越發地跟不上時代潮流了。
現今網上風靡一種叫「非主流」的時尚,廣受青少年歡迎,並學之追之,以致於泛濫。
難道我們傳統的內斂和樸素就要被晾在一邊吹涼風了嗎?不,我們必須好好地反思這一切的原由,讓我們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現實意義再也沒有遲疑感,讓我們正確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
3月28日「今天你生日,想吃什麼媽都包了!」一個婦女笑眯眯地問著她那可愛的兒子。
兒子一下蹦了起來:」我要去吃肯德基!」生怕媽媽會反悔的兒子伸出小指頭要拉勾勾,媽媽樂呵呵地和兒子拉拉勾......
過了兩個月端午節到了。奶奶在家包粽子,嫌麻煩的母子倆到客廳看電視去了。當兒子看到廣告上說今天是端午節肯德基有美味新產品活動時,一蹦一跳地在媽媽面前打轉,暗示媽媽帶他去吃肯德基。媽媽一眼就殺回去:「今天端午節,在家吃,奶奶也不許我們去的。」
最終,媽媽哪抵得住兒子的「糖衣炮彈」,妥協了。
「媽,我們出去吃了,不要等我們了......」婦女喊了一聲就同兒子出去了。
「去哪呀,飯快煮好了呀......」奶奶一下沉默下去。
兩幅畫面,兩段對話,那個男孩口口聲聲都是肯德基,又嫌包粽子麻煩。奶奶手中的絕技過不了多久就變成「絕跡」了......
這樣會給我們傳統文化大打折扣的,對待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應當有所反思。
不要再讓人們為情人節而痴痴的去買玫瑰花了,我們有七夕節;不要再讓人們為聖誕節而傻傻的掛上襪子了,我們有春節;不要再讓人們為愚人節而壞壞的構想損招了,我們有兒童節......
文化的變遷是迅速的,但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是自己的,不要讓它們隨波消逝,只留下幾張發黃皺皺的史頁讓我們知道有過而現在沒了。
在這樣的變遷中,我們是否著該冷靜下來好好想想,好好反思一下,中國文化的道路,應該怎麼走了呢?

Ⅶ 以「文化反思」為了話題寫作文

首先,來作為曾經也為作源文頭痛的筆者,也和大家一樣,首先就是頭疼題材。
寫那種老題材吧?好像不新穎,寫那種新穎的吧,貌似也沒什麼可寫。
這里糾正大家一個觀點,就是不寫以前寫過的題材。關於題材,如果實在是想不到要寫什麼,你可以就寫那幾個老題材,例如,「送傘」,「考試失敗,父母(同學)鼓勵我」的題材。
雖然這些題材看起來很老,但如果你描寫仔細,一樣是篇佳作。
另外,就是大家可以寫以前寫過的題材,在拿到一個作文題時仔細想想,以前寫過的XX事能不能用到這個作文裡面,如果能用,接著想想,上次寫的那篇,有什麼不足的地方,這次可以改正,接著就可以動筆寫了!這也是在不知不覺得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你要知道,不管你把這個題材寫了多少遍,但至少,在中考,高考裡面,擺在閱卷老師面前的就是一篇新作文,一個從沒讀過的題材。

Ⅷ 文化的反思的作文600

時間彷彿過的很快,一眨眼的功夫,卻已學期過半。我仔細的傾聽鍾表的聲音,彷彿感到了時光的流淌,生命的流逝。時間彷彿是一片大海,我彷彿是在大海中行舟的那個人。我在著大海中慢慢的成長,進步。剛上海時,由於不適應海上的生活,很長時間里,沒有找到行舟的訣竅,因此,並沒有比別人劃得更好。等到花了六分之一時,才發覺原來劃船在海中遨遊是如此愉快,雖然需要費力,雖然需要慢慢的學習劃船的技巧和精確度。但,我卻依然感到快樂無比。因為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種超越自我的快樂。
行舟不也正如學習一樣嗎?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才能取得好成績。
可仔細想想,我真的只是因為不適應的關系么?我想有這個原因,但,完全歸咎於它么?應該不吧!很多時候,本該當天學會的知識,由於自己的意志並不鑒定,也因為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所以一拖再拖。拖到周末再學,導致很多該學的東西沒有時間復習,最終有些東西一知半解學的不扎實,考試自然就會顯露出這些不足之處。
那麼,既然知道了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就要加以改正與完善。從現在開始,只要我們能夠每天學好當天學到的東西,並加以復習、鞏固,這樣日積月累,到了周末就會有足夠多的時間來復習其他科目,保證萬無一失,考試測驗時,便會成竹在胸,十拿九穩,而且無論如何測驗,都無所畏懼。還要給自己確立一個奮斗的目標,而這個目標,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的話,當沒有超過這個目標時,便會灰心喪氣;太低的話,太過輕易的超過自己的標准,便沒有超越自己的快感。所以,給自己你定目標也是必不可少的。作文
我繼續在學習的海洋中行舟前進著,慢慢地積累著在行舟過程中所找到的經驗,努力地熟悉並掌握著。在這知識的積累中,我感到了時光的流淌,生命的流逝。而在這片大海的漂泊中,我了解了怎樣學習與反思。
學習,反思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
——題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要有知識,就要學習。惟有學習,才能使人聰明,使人進步。要做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人,就必須努力學習,而學貴有恆。為學,要有恆心和毅力。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多看多學多問,才能理解和熟練地運用知識。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的確,學習不可浮於表面,要探其究竟,深鑽細研。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如果你不去學習了,你永遠不會做任何的事,只會找別人替你做。」作文
朱德在1923年進入德國的歌延根大學,為了掌握德文,朱德首先克服年齡大,記憶力差等重重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學習。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就能夠用德語會話和閱讀的德文書報了。他還利用考察德國的機會來提高自己的德語水平,正如他所說:「獲得知識的道路就是努力學習。」
考作文
所謂「不是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考試正是學習後的考驗,考得順利當然笑逐言開,而考得不怎麼好卻只是一種「以患為利」的磨難,而磨難正是人生的一種財富,它能激發潛能,鍛煉能力,使人更具生存力。在被諷刺、被誣陷、被圍困、被打擊的時候,潛能則可能最充分地爆發出來。周文王坐牢時寫出《周易》;孔子在困境時寫出《春秋》;屈原被放逐,賦出《離騷》;左丘明失明,著有《國語》。孫臏殘廢了寫出兵書;司馬遷不僅「沉痾無礙英雄文」,更是「命運不濟文章興,坎坷作民族魂」考,表面是苦,實質卻是甜。

為什麼學後必思?因為思考後才能真正理解,理解了才能正確運用。學習與反思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引用胡達源的名言:「書不成誦,無以致思索之功;書不精思,無以得義理之益。」面對考,要勤思;考後,要反思。思考使人一層樓,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不消化。反思反思,易解其意,就是反復思考。當忍而三思須憑心暗想。
我國宋朝哲學家朱熹發明了「吃」書法。他認為做學問之道,不光是要吃得進,還要吐得出。吃是讀,吐是思與寫。把你所學的東西,在腦子里整理思索一番,勤用腦,多用筆,學問就更透徹,「吐」也是「吃」的一種檢驗方法。
要善於思考,勤於思考,凡事問一個為什麼,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鑽研,學問才可以進步,知識亦可以提高,方為有益。

Ⅸ 以反思為話題和以人際關系為話題的作文

關於西洋文化(反思)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走過了坎坷崎嶇的五千年,其文化,源遠流長。文化是人類精神的結晶,它包括一切語言、文學、藝術等精神產品。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
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時代人們的精神文明和思想境界。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應當與時俱進,不能停滯不前,更不能呈倒退趨勢。
可如今,在中國,現代的年輕人熱衷於對西方的文化藝術的迷戀,從甲殼蟲搖滾樂到彩色的龐克發型,美國高科技大片到賣麥當勞肯得雞;而傳統的戲劇和民族特色的地方戲,名揚世界的「滿漢大餐」、風味小吃和雜技藝術卻無人問津。今天外來文化正侵蝕著國人的思想,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支離破碎,對傳統文化價值的現實意義有的持懷疑態度。對待文化,我們應當有所反思吧。
外來的文化習俗在滿清以前都是被動的融入中華,文化沖突的結果都是中華文化勝利。 滿洲入侵後,第一次用屠刀改變了中國的服飾文化和外部形象,瀟灑的漢族成了豬尾民族。但滿洲人沒有文化,只能用暴力改變中國人的外表,無法改變中國人的根本。
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入侵中國,這個文化是中華文化以前從來沒有遇上過的強勢文化。強勢與強勢之間文化沖突是巨大的,中國文化節節敗退。
文化對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性無可估量,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喪失了其獨特的文化財富,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將毫無進步可言。
為何我們要放棄祖先們世世代代不斷努力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而對西方文化如痴如醉。為何一個傳承了五千年之久的文化會被幾百年前才誕生的西方文化所打倒。許多國人早已忘卻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和風俗,對洋人的節日卻能脫口而出;如今許多青年人哈韓哈日,崇拜國外的明星,喜歡他們的張揚,他們的個性,就像所謂「超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中性化,卻開始遺忘中華民族的內斂,謙虛。……
我們正在遺忘的太多太多,我們所崇尚的西方的一些精神文明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已總結出來了,但我們卻選擇將其遺忘,另劈稀徑,自以為正朝著所謂的思想進步邁進,其實我們只是在繞圈子,甚至走向墮落。我們所要反思的太多太多,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雖然已褪去,可是只要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思想依舊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著,我們必定能卷土重來,再造輝煌。

反思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十全十美,更找不到沒犯過錯的人.一個人犯了過錯,通常都會自我反省,但有些人只是口頭上隨便說說,敷衍了事,卻沒去躬行實踐,那反省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一個人不但要會學習做人,更要會犯錯時自己反省,檢討,並確實的做到.
做錯事要反省,那到底要反省那些事呢 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中去發現.像平常時待人是否親切有禮 做事是否腳踏實地 求學是否認真上進 …..等.如果可以做的到,那就要繼續保持,如果做不到的話,就要虛心的請教別人.吸收別人的長處,改進自己的缺點,這樣的話你沒有十全十美,至少也有十全九美吧!
現代的社會中有很多青少年自以為是,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總是抱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因此常會看到兒子殺父親,原因只是為了區區的小錢,還有...等不法的行為.雖然到了監獄才後悔,反省,但將來出了監獄之後,難道真的可以保證不再重蹈覆轍了嗎 所以做錯事後要銘記在心,千萬不要左耳進,右耳出,要做個新世代優秀的陽光少年
生活中最需要自我反省,倘若你在取得一點成績之後自我反省一下,那麼你將取得更多的成績,可是自我反省往往是不容易做到的。

成績出來了,我此時手中拿著成績單,腦子里一片空白,怎麼回如此的差呢?我獃獃的望著成績單回想起以前。

那是初二升初三考試前的日子裡,我比別人多付出了許多努力,終於在考試里我超長發揮一舉奪魁,坐了初三的第一把交椅。

自從我那次之後,上課不注意聽講,下課下完成作業,更不用說比別人更努力了,而且還跟一些學習不好整天惹事的人摻和,老師們見我這樣怕我退步找我談話,可是我只當耳旁風,還以為老師和我過不去,之後依舊我行我素,還玩還玩,沾沾自喜,自以為是,可是時間卻從我的放盪中飛逝。

終於又一次的考試來臨了,我本以為可以輕輕鬆鬆的,可是我錯了,每一道題都似曾相識,這時想起老師們的那些話,我真是後悔也來不及。尤其是班主任的那句:「你該好好反省放行了。」更使我難受。

「叮呤……」鈴聲把我從思索中拉了回來,我想我確實應該反省了,倘若我課上認真聽講,那些題能似曾相識嗎?倘若我及時反省我能墮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嗎?想想以前那個我,再想想現在的我,我真是變的太快了,我又很慶幸這次讓我失敗了,使我反省了,能及時改過,及時努力去追回我以前的時光。

這件事之後,我得到了一個道理:「你若想做一個成功的人,那麼你就必須經常反省,不要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自毀前程」朋友請記住生活中最需要反省了!

反思
作文:

(1)古人尚且「吾日參省乎吾身」,可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卻已習慣於對別人的所作所為說三道四,很少有人反思自己。比如上課遲到推門而入徑直走到座位去,比如面對走來的熟悉或不熟悉的老師低頭而過,比如搬動桌椅發出可以避免的聲響,你反思過自己的行為嗎?

(2)當你聽說,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桶在此」是專門寫給中國人看的提示語時,你想到了什麼?

當你看到,網上的流言者對沒有什麼過錯的人污言穢語、百般挖苦、人身攻擊和下流調戲,動輒用「硫酸」般的惡言毒語潑向大家時,你想到了什麼?

當你感到SARS病毒曾給我們這個國家罩上的恐慌和蕭條時,你又想到了什麼?

當你醒悟,除了在某個紀念日我們才提到所經理的戰爭苦難事,你又會想到什麼?

反思,可以是對自己或他人的不良行為,也可以是對自己或他人的成績及榮譽;其實,對任何事情都可以進行反思,該反思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請就「反思」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你可以發表看法,也可以寫自己的親身經歷,或編故事等。

[注意] 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②立意自定。③文體:議論文。④題目自擬。⑤不少於800字。

以「反思」為話題沒有審題難度,屬於想跑題都不容易一類。這本是一篇極簡單的話題作文,但卻出現了很多問題,而且還是大多數高中生所普遍犯的錯誤,具體如下:

1.立意上驚人之語,影響文章品位和情趣

也許是受近來「另類」文學影響,及社會不良思想侵略,還有那些所謂「細說、喘氣、秘史」類影視作品的誤導,不少學生以「新新人類」自居,作文立意刻意求新,追求另類,好「耍酷」,故做驚人之語,這實際上正是學生思想警戒上的不足。

2.議論文中大量使用題記、後記

高一十七班和十八班共150人,在寫作議論文中卻有15人用了題記或後記,佔全部人數的1/10,這不能不令我們感到驚訝。

3.文體不清

要求寫作議論文,但有12位學生卻寫成了記敘文、散文或散文化傾向很濃的議論文。不少學生也許是受「創新」影響,文體一味「出格」、「跟風」以至於出現了一些似驢非馬的「怪胎」。

4.引用錯誤

在引用材料進行論證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本身就削弱了文章的說服力。「吾日參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出自《論語 學而》是曾子向孔子請教時說的話。而超過20位的同學在引文前加上「孔子說」之類的話。此前有一篇有關「自信」的話題作文,學生在引用材料時竟將項羽烏江自刎定義為缺乏自信,這也屬於一種引用錯誤。

5.題目單一,隨意篡改關鍵詞

在這次調查中,大概有50位同學直接將話題「反思」作文題目,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沒有新意。還有就是隨意篡改話題關健詞,比如,有的同學把「反思」寫成「反省」「回首」「回憶」等等相類似的概念,這是話題作文中最低級的錯誤,染而犯這種成為的人卻多達30人,這的確值得我們「反思」啊!

6.材料誤區

在這次的話題作文中,存在一下幾個誤區:一個是完全把話題中的材料當做了自己的寫作素材,從「吾日參省乎吾身」到美國珍珠港的垃圾桶,再到SARS病毒,再到「紀念日」「戰爭苦難」,如此這般把所給材料一一擴充,完成了他自己的文章;二是雜燴式羅列一連串沒有內在體系的現象和問題,指出這些都需要反思,這樣構思,寫不出一己之見,做不到言之有物;三是材料陳舊,甚至胡編亂造,缺乏真情實乾和生活底蘊。

7.寫作低幼化與過激化

低幼化是目前我們作文存在的最大問題,我們似乎永遠也走不出我們狹小的教室,走不出雙親的摯愛,走不出以前學生生活的回憶,如《思是進的一條捷徑》就是以回憶初中生活來結構全篇,窒嚳在朋友與同學之情中。另一極端就是「反思」類內容多被學生寫成「揭露」和「控訴」之作,難免難免太多憤言怨語,語言易流於失體和過激。如果沒有足夠的思想支撐,不但沒有徵服力反而有嘩眾取寵之意。如《報紙上的遺書》一文,以薩達姆的心理活動為平台,表達對布希政權的指斥,「反思」落在美方。其實重大國際問題和國家大政方針題材的作文最好不寫,依我們目前的認知水平和理論修養,即便有見地,也往往視為搬運報刊,況且,薩達姆本身就是一個很復雜的人物,最好不自尋麻煩,不如另闢小徑。

以上幾條就是這次作文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也是大多數高中生容易犯的錯誤。

面對學生在作文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就需要我們認真去解決。在向個位老師請教、查閱相關資料後,提出了一幾條可供參考的途徑:

1.立意求新

學生應以積極心態來擁抱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不斷超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與人格修養,確立深刻高遠的主題。在在賀詞作文在好有兩位同學就從當今的明星熱、影視熱入手,寫得相當有深度,題目起的也很好——《反思時代的錯誤》。

2.題目求新

一個好的題目往往是內容上的高度概括,它可以總結全文,帶動各個部件運轉;同時也可以調動閱卷人接受意識,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這就要求題目具體、簡潔、有新意、切合題意,能給文章增添動人的情趣。具體方法如下:

(1)題中含題式,即題目中用進話題。如《讓反思成為一種時尚》。

(2)借用「名言警句」式。如《吾日參省乎吾身》、《在夢中驚醒》。

(3)設問呼告式。如《六國的血和淚,值嗎?》。

3.材料求新

材料上的創新包括三大類:一是利用社會上最新最熱的事件,將之納入作文,是作文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二是巧妙利用陳舊材料,以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來表現,以達到化腐朽為神奇之功效:三是用小詩來增添文意,增添文章閃光的「亮點」。

4.語言求新

語言求新不是故用流行語、網路語,過於花哨則失去清新活潑之本色。可採用以下方法創新語言:一是善用修辭,二是整散結合,三是化用古語,四是巧用幽默。

5.形式求新

要引導學生制定適合自己寫作的形式,即能體現自己文風的文體的體裁也就是你打算用什麼形式來寫這篇話題作文的問題。讓學生從新的角度觀看和思考,要力爭形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局面。

高中生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大致跑不了以上幾條,面對這些問題,有以上五大創新法寶,何愁作文不能得高分?只要學生肯下功夫練習,作文滿分的桂冠將輕易落如自己囊中!

在夢中驚醒

今天在閱覽一些新近的報刊時,無意中看到了一則公益廣告,看後心情久久未能平靜,一時陷入了迷惘之中……

廣告的題材顯得十分新穎,分別是三張不同的海報,海報的主題均是外國的中文告示。第一則廣告的背景圖案是一個港灣,中央的旗桿飄著美國國旗,確切的地點是美國珍珠港,而廣告的主標題是「垃圾桶在此」,副標題是「在美國珍珠港這句話只寫給中國人看!」第二則廣告的背景圖是一座宏偉的教堂,它的名字是巴黎聖母院,廣告的標題為「請保持安靜」,副標題是「在巴黎聖母院這句話只寫給中國人看!」最後一則廣告的背景圖是一群廟宇式建築物,標題是「請便後沖水」,副標題是「在泰國皇宮這句話只寫給中國人看!」。

三則廣告的描述手法幾乎同出一轍,廣告內容也大致相同,但卻真實地、尖銳地指出了我們大部分國人的「壞習慣」。確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垃圾隨手拋、公眾場合大聲叫、廁所便後不沖水」的現象隨處可見。看完廣告,作為中國人,我心裡真不是滋味,想不到外國人竟然以此來「禮待」咱們中國人,剎時間,小弟大有當年陳真看到「華人與狗,不得內進」的告示時的那種憤慨,真想去把它拆了。但是冷靜下來想想,這能怪誰?只能怪咱們自己吧!咱們中國人雖然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但歷史悠久的「壞習慣」似乎也是代代相傳,在當今的先進文明社會,這些「壞習慣」確實讓人感到悲哀。這到底是誰的錯呢?素質教育在外國是十分重要的一課,他們很小就開始注重個人道德素質的教育,而在我們中國,哪怕高呼「要重視素質教育」大有人在,但確切落實到教育部門的卻寥寥無幾,其中的原因相信大家都明白。要想改變這種現象,恐怕「路」還很長。

當你感到SARS病毒曾給我們這個國家罩上的恐慌和蕭條時,你又想到了科學的力量戰勝非典。對科學的認識需要輿論支持,也需要輿論來傳揚。在抗擊非典期間,本市和中央在京的所有媒體都開專欄、辟專版、設專門頻道,不遺餘力地宣傳、講解有關「非典」的科學知識、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電視、報紙、廣播,一時間成為醫學、生物學、營養學、健康學、心理學等科普專題的園地。人們最先從媒體報道上得知,經過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科學家們共同努力,終於正式確認變種的冠狀病毒是SARS的病原體。這個重要發現,使科學家能夠集中研究病毒,開發疫苗和新葯,或者篩選現有葯物。科學知識通過各種媒體迅速得以普及,非典流行期間,學科學、談科學成為時尚,就連出租汽車司機也知道,SARS指的是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一位年輕人說:「我科學,所以我不怕非典」。

當你醒悟,除了在某個紀念日我們才提到所經理的戰爭苦難事,你又會想到導演楊陽曾這樣說:「我一直喜歡讀中國近代史的書籍,每次看到國外表現戰爭的片子我都不由得感嘆,為什麼我們這個民族除了在某個紀念日才提到我們所經歷的戰爭苦難,平時好像很少去反思歷史。我在享受著發達物質同時,也總是思考著這些痛苦的事情,我覺得我如果不去探討這個話題就很對不起那些成千上萬在戰爭中死去的中國人。一個民族沒有反思的能力,它前進的速度和力度就會受到影響,盡管反思很痛苦,但只有反思,我們的崛起才會更有爆發力。」

當你看到,網上的流言者對沒有什麼過錯的人污言穢語、百般挖苦、人身攻擊和下流調戲,動輒用「硫酸」般的惡言毒語潑向大家時,你想到了互聯網的秩序問題,那些擾亂網路環境的留言應該刪除,網站應該加強對留言的管理,我們需要凈化網路環境,樹立文明新風。

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反思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人際關系)

中國社會需要「以德報怨」精神

濟南計程車師傅劉彥友夫婦處在極其平凡的勞動階層,終日賣力流汗為生活打拚,日子雖不富裕,但身子里流著的高貴的血性,噴發出了道德的無比能量,使整座城市感動。濟南城內許多計程車司機相約在車上紮上紅蝴蝶結,向這對夫婦致敬。

漢朝時的陳囂,為人忠厚忍讓。小時候有一次在水邊捕魚,發現有人要偷他的魚,陳囂發現了,偷魚人躲進了草叢中。陳囂追上去把自己的魚送給了他,那人非常慚愧,不肯接受,從此再也不偷魚了。陳囂與紀伯是鄰居,一天晚上,紀伯偷偷把兩家之間的籬笆拔起來,向陳囂家的那邊挪了一些,增加自己的土地面積。陳囂發現,等紀伯走了,偷偷把籬笆拔起,向自家地里又挪了一丈,使紀伯家的地更大了。紀伯知道後很慚愧,除了把侵佔的地全部歸還了陳囂家,又向自己這邊挪了一丈二尺。以德報怨,一顆崇高的心靈不僅受人敬仰,其所散發的人格光輝,確實能讓人迷途知返,也讓這個世界因此更美麗。

濟南計程車師傅事件尚有後續,人們被這樣以德報怨的精神所感動,捐助醫葯費達萬余元,但他們即刻拿出2000元捐給了一個患白血病的小女孩,其餘善款全部捐給了「見義勇為基金會」。這是平凡的一家子,卻在無意間為世間的德行善舉做了完美的示範,較之有些人的惺惺作態、沽名釣譽的偽道德假德行,不知要強出多少倍。

蔓延出春天

一位小學老師敘說自己的經歷。他的家鄉在湖南農村,冬天沒有暖氣,也很少生爐子。讀小學的時候,每天都要和小夥伴們從五六里遠的地方趕到「中心小學」去上學。嚴冬時節,他們頂著星星上路。為了抄點近道,他們每天都要橫穿一大片荒草坡。荒草茂密,露水濃重,等到了學校,他們的布鞋已經精濕了。他們的老師在門口擺開了一個個沙袋迎著他們。那用粗布縫制的袋子里,裝著滿滿的熱沙子。她為了暖熱孩子們冰涼的小腳,每天一早生起爐火把一鍋沙子炒熱,再分裝在袋子里,讓每個孩子把雙腳舒服地埋在裡面聽課。教室門口那一雙雙精濕的小鞋,被她悄悄收走。她利用爐火的余熱烤乾那些鞋子,然後,再悄悄把乾爽的鞋子送回……因為雙腳被露水冰過,更因為雙腳被沙袋暖過,當年的一個「孩子」長大後義無返顧地讀了師范。當他成為一名小學教師,那來自歲月深處的愛與柔情時時趕來溫暖他、提醒他,使他總被「怎樣才能更好地為孩子做些什麼」這樣的問題幸福地追擊。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一個叫安妮的美國女孩。安妮是不幸的。這個幾乎全盲的女孩被送進「地牢」般的波士頓精神病院後,孤獨、自閉,甚至有時襲擊「地牢」以外的人。但是,一個即將退休的老護士卻不願意放棄安妮。她一點點地接近安妮,每周都為安妮送來巧克力餅。在愛的感召下,安妮的心智慢慢蘇醒,不久就被「提升」到了輕度病房。後來,這個曾被判定是「沒有希望康復」的女孩終於被告知可以回家了。然而,安妮卻拒絕回家,執意留下來,決心再把那個老護士所給予她的愛經由她的手傳遞下去。在安妮20歲那年,她走進了一個比她更為不幸的6歲小姑娘的生活,從而使這一天成為那個小姑娘「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從這一天開始,這兩個不幸而又幸運的女子攜手50載,幫助上帝創造了奇跡。她們的名字是安妮·沙利文和海倫·凱勒。
我想,如果我們善於追溯,我們一定會發現在我們生命的上游流淌著一條多情的河流。那發源於石縫的涓滴,給了澎湃的江河一個有力的昭示。一截老根被滋潤,於是蔓延出了春天。愛能促愛,愛能生愛。愛一旦從我們的胸腔出發,就踏上了孕育愛、激發愛的旅程。愛的回響是這樣真切,愛的回饋是這樣豐贍!智者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別讓你的愛停駐、觀望,讓它出發,讓它在自己不期然蔓延出的春天裡獲得永生吧。

讓尊重之花開滿世間

有一種品格,歷經五千多年的沖刷侵蝕照舊光彩奪目;有一種修養,跨越二十個世紀的血雨腥風仍舊熠熠生輝;有一種美德,貫穿無數個日夜的浮沉更替依舊璀璨耀眼!它,就是尊重。

中國,一個禮儀之邦,人們相處講究以禮相待,其核心就是尊重他人。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說的就是尊重人的人別人就一直尊重他的道理。翻開歷史的一頁頁,我們看到信陵君尊重侯生虛左親迎而救趙成功,李廣尊重部下同甘共苦而名垂青史,劉備尊重孔明三顧茅廬而三分天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生動的事例無不為我們闡釋了尊重他人的重要,中國文明的大廈正是在尊重的基石上巍然屹立。尊重別人,不僅是人際交往的需要,更是一個人精神修養的體現。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一次在戲院演出時,一曲下來,觀眾熱情鼓掌大聲叫好,卻有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搖著頭,連說:「不好,不好!」他想:「老人說不好肯定是有原因的。」於是他卸下戲裝,走下台來,恭恭敬敬地把老人請上後台,敬上一杯熱茶,細聲尋問緣由。正是他這種謙虛好問、尊重別人的道德修養,才成就了這位藝術大師的輝煌事業。

尊重他人,其實並不難,有時一個友好的眼神,一個善意的笑容,一句真誠的祝願,都會在他人心中產生美好的印象,改變他人對你的看法,讓你收獲意想不到的喜悅。尊重他人猶如送人玫瑰,而自己手上也沾滿了余香。

山自重,不失其威峻;海自重,不失其雄渾;人自重,才不失為一個真正的人。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是可敬可佩的。古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今有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糧,他們維護自尊,小則捍衛了自己的名譽,大則捍衛了整個國家的尊嚴。而缺乏自尊的人則是可恥可悲的,正如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所說,人假使沒有自尊心,那就會一文不值。的確,試看歷史上那些奸詐小人,哪一個不是把自尊丟到一邊,再肆意踐踏,最後遺臭萬年?因此,先有自尊,才能擁有他人的尊重,才能立足於當今,才能無愧於天地,我們每個人都要在心中播種自尊的種子,收獲來自他人的尊重的芬芳。

自尊的力量,足以使人們忘卻低小與卑微,站在另一個高度,以全新的目光審視自己,從而發掘自己,走向輝煌。當財大氣粗的羅切斯特以庄園主人的身份向做家庭教師其貌不揚的簡?愛大呼「我有權蔑視你」時,堅強的簡?愛打出了自尊的旗幟:「你以為我低微、矮小、平凡、不美,難道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了嗎?……在經過墳墓到達上帝面前時我們都是平等的!」於是簡?愛獲得了羅切斯特由衷的敬佩與愛慕,難道這不是自尊的力量嗎?

人與人之間,因為尊重而交往,國之國之間,因為尊重而合作。凡事以尊為先,尊老愛幼,尊師重教……這優良的傳統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上交接,讓尊重之花開滿世間,讓禮儀之風吹遍華夏,讓我們永遠銘記——尊己尊人。

閱讀全文

與文化的反思作文題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