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中國脊樑"的人物事例
1、鄧稼先
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
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
人物簡析: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2、錢學森
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有名的火箭專家,為美國的軍事科學做出了貢獻。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十分興奮,決定回國參加建設。但是美國方面敵視中國,怕錢學森回國對他們不利,就千方百計地阻撓。
錢學森沒有屈服,向美方提出嚴正抗議,回國的決心更大了。他在家裡放好三隻小箱子,准備隨時啟程。之後在中國政府的過問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錢學森,最後在1955年搭乘輪船回國了。他來到天安門廣場,興奮地說:「我相信我必須能回來,此刻最後回來了!」
人物簡析:
錢學森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3、袁隆平
袁隆平,平頭小臉,其貌不揚,土裡土氣。你想不到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而正是這個顯得有些平凡和土氣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跡。
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裡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獲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從一般雜交稻的成功到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袁隆平將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800公斤。
人物簡析:
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
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
4、楊利偉
2003年10月15日晨,楊利偉進入飛船,按照規定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發射前的各項檢查。8時59分,0號指揮員下達了「1分鍾准備」的口令。火箭即將點火。指揮大廳里充滿緊張氣氛,許多觀看飛船發射的人,緊張得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間彷彿凝固了。
指揮大廳里傳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這時,屏幕上出現楊利偉向大家敬了一個標准軍禮的畫面。全場頓時掌聲雷動。一位老專家激動得滿眼淚花,不住地說:「楊利偉,好樣的!」
人物簡析:
楊利偉是「神舟」5號飛船成功載人航天的標志和代表。從楊利偉的表現,人們可以看到今天中國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們的質素、智慧和表現,看到深化改革開放的成果,看到國家未來光輝遠大的前景和希望。
5、雷鋒
望花區召開了大生產號召動員大會,聲勢很大,雷鋒上街辦事正好看到這個場面,他取出存摺上在工廠和部隊攢的200元錢,跑到望花區黨委辦公室要捐獻出來,為建設祖國做點貢獻。接待他的同志實在無法拒絕他的這份情誼,只好收下一半。
另100元雷鋒在遼陽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時候捐獻給了遼陽人民。在我國受到嚴重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他為國家建設,為災區捐獻出自已的全部積蓄,卻捨不得喝一瓶汽水。
人物簡析:
雷鋒同志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共產主義戰士;他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卻助人無數,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於1963年3月5日親筆為他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Ⅱ 關於脊樑的作文素材
他們,在硝煙四起的沙場上馳騁過,渴望用血肉之軀為中國闖出一條光復之路。
他們,在國難當頭、水深火熱中傷痛過,縱使無力回天也難以抹去這一腔赤膽忠心。
他們,在浩繁壯闊、英雄輩出的歷史長卷中不曾被湮沒過。因為他們象徵著一個大民族的精魂,他們,築成了華夏民族不屈的脊樑。
夢里挑燈看劍
他,是辛棄疾。耳畔似乎又響起二十年前那戰場上如注的吶喊,如雷的鼓點,刀光劍影,二十七歲的他英姿勃發,氣蓋山河,「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乃是他嚮往的戎馬生活,擒滅胡賊,光復大宋更是他畢生所求。然而壯志難酬,空嘆歲月蹉跎,萬里覓封侯之事亦歸塵,唯有夢中可遇。夢醒時分,他也只能在銅鏡中嗟傷鬢已星星矣。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他有精忠報國的大志向;「胡未滅,鬢先秋」,他與放翁同恨時運不齊;心系蒼生,憂國憂民,他名垂千古只因這滿懷的報國之志。
苟利國家生死以
轟隆巨響驚擾了清王朝冗長的夢魘,額頭光亮,辮長及腰的中國人睜開惺忪的睡眼,眼前的景象有些匪夷所思:這銳利的嘴臉,這尖利的船炮,這令人慾仙的大煙。
他,林則徐,作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望著國人精神萎靡,望著洋人捲走國庫無數白銀,他痛心疾首。於是,一曲「虎門硝煙」的戰歌在他的主持下展開。滾滾的濃煙摧毀了大量鴉片,也升騰了他那激盪的愛國之情。
然而舉世皆濁,孤掌難鳴,他竟落了個發配伊犁的凄涼下場。這難以想像的戍邊充軍之苦,他毫無懼色,一如年前冷對如山的大煙般的大義,因為胸中裝有國家,對著涕泣漣漣的妻兒,他仰面含淚吟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字字泣血的千古名句。這擎天撼地的愛國之情澆鑄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
雄雞一叫天下白
他,毛澤東,自小便志存高遠,十七歲出門求學便吟出了「埋骨和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豪情壯志。學成名就,積極投身於共產主義事業,秋收起義,土地改革,萬里長征……歷史終於將他推向了人生的制高點。他帶領工農紅軍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於是岷山千里積雪也笑開了顏,山花爛漫,彩練當空,玉宇澄清,江山如此多嬌,只因這破曉的雄雞一叫,回盪著具有奮斗精神的愛國主旋律。這「石破天驚」的一叫中,我們隱約聽到了某種與一千多年前那位煢煢孑立的詞人和硝煙中的大臣所相契的聲音,那便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愛國熱忱。
無論他們身處何方,是南宋苟延殘喘的蟄居之地,是清末邊塞的凄寒月下,還是昏暗的軍旅營房,他們的心始終系向同一個地方,那就是中華的心臟。
無論他們境遇如何,是兩鬢如霜,壯志難酬的老書生,是卸了官翎,除了官印的晚清大臣,還是指揮自若,縱橫捭闔的一黨領袖,他們的軀殼下包裹的依舊是那顆不變的愛國心。
無論他們屹立著或是倒下了,他們始終是中國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