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歷屆高考零分惡搞作文
高考零分作文:2009湖南卷《踮起腳尖》
高考零分作文:2009湖南卷《踮起腳尖》
0歲時。我在娘胎里踮起腳尖,老娘很痛,很痛。我卻出生了。
1歲時。我試圖踮起腳尖。我摔得很痛,很痛。失寵的姐姐在一旁冷笑,你以為你是齊天大聖,還是哪吒三太子啊?原來,「天生異稟」,那隻是神話故事裡才有的。
2歲時。我終於可以踮起腳尖。最高記錄是連續踮11秒。這個記錄後來被比我小11歲的小侄子輕松打破。我想他是喝了牛奶的緣故。
3歲時。我偷偷喜歡上了鄰居家的小芳。小芳比我小11天,居然長得比我高,和她在一起背對背比高時,我須得偷偷地踮起腳尖。
4歲時。我去幼兒園報名。幼兒園的人真多啊,白老師的小腿和她的裙子一樣白,想偷看白老師小腿的家長比小朋友還要多,我不得不踮起腳尖。
5歲時。我當上了人人流口水的一年級班長,司職偉大的周一擦黑板工作。黑板是那樣的高,即使踩在小板凳上,我還是得踮起腳尖。
6歲時。小芳和高年級的大兵好像好上了。每一次在大兵身邊有意無意的經過,我都會要踮起腳尖,假裝優越卻憂郁地走過。
8歲時。每個夜晚,我都會徘徊在在小芳家的樓下,哼著跑調的流行歌曲,吹著憂傷的口哨,不時還會踮起腳尖眼巴巴地不停張望,多麼希望能夠看到一眼小芳,或者能被她看到。
10歲時。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很長,很無聊,小芳建議我帶她去偷桃。我踮起腳尖,用一根竹竿把半生不熟的桃一一擊落,這時侯,桃便是一個個愛情的果實,讓我如此地陶醉和幸福。我被主人家發現了,抓住了,叫家長了,但我始終沒有供出跑得飛快的小芳。小芳那天晚上告訴我,其實她一直喜歡的是我,她和大兵在一起,只是為了想讓我更主動一些。我真是只「呆頭鵝」。
11歲時。初一了。小芳和我不在同一個班,每天的課間操,我都會要踮起腳尖,找尋著她們班的方向,慰藉我懵懂少男的淡淡相思。
13歲時。小芳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是全校公認的「校花」,每當聽到有人誇她漂亮時,我都會有一種小小的滿足感。我這時已經比她高,不需要再在她面前踮起腳尖。
17歲時。我成為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小芳因為在高考時踮起腳尖,成績被取消,回家後哭得像淚人一般。
18歲時。在我去偉大首都念大學的前一天,小芳上了那個暴發戶公子的保姆車,跟他去了遙遠的法蘭西。我在村口踮起腳尖,獃獃地、傻傻地、痴痴地,直到人與車消失不見,沒有留下一束煙。
19歲時。我在大學社團里學跳探戈舞,每一次踮起腳尖,我都會想起小時候和小芳一起比高、偷桃的那些場景,不自覺黯然神傷、憂愁揮之難去。
22歲時。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實在太大,我找工作一次次碰壁,前途一片渺茫,對生活的態度,從希望到失望再到絕望,我幾乎喪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氣。我站在22層的高樓上踮起腳尖。我沒有跳下去,我不是怕死,而是怕痛。
30歲時。通過不斷地改掉毛病和改進方法,不斷的沉澱和積累,不斷地努力和堅持,我終於小有所成,這時侯我才明白,踮起腳尖,只是為了讓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50歲時。我終於獲得了世界上最牛逼的「拿破輪文學獎」,在浪漫之都頒獎的那一天,我踮起腳尖,不放過每一個觀眾席,多麼希望能看到那個曾經無比熟悉的身影,結果我失望了。
70歲時。我葉落歸根榮歸故里。我不時會拄著拐棍,顫巍巍地,在村口踮起腳尖。這時,總能回憶起那一些曾經遺失的美好,那一些曾經刻骨銘心的人與事。我輕輕地告訴自己,我也曾年輕過,愛過。
㈡ 2012年東城區高三二模語文作文範文
惡搞杜甫不能沒民族底線
核心提示:近日,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就網友惡搞杜甫畫像發表聲明,稱杜甫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之光,決不允許詆毀杜甫形象。馬新朝稱惡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沒有民族低線,不能沒有精神之光。
大河網訊 「杜甫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之光,我們決不允許詆毀杜甫形象。」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杜甫是世界上偉大的詩人,我們應該尊重他、敬仰他。現在是娛樂時代,網友塗鴉詩聖杜甫畫像,也可能沒有惡意。如果網友惡搞他,是非常不應該的。
他說,杜甫是1300年來,為數不多的為底層老百姓鼓與呼的偉大的詩人。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庇天下俱歡顏」等他的經典詩句都是在為底層老百姓吶喊,他也的詩句也最能代表最底層老百姓的心聲。他不但是1300年來威望最高的詩人,而且還是全世界最受尊重的詩人之一。
「如果是有人惡搞杜甫,惡意醜化杜甫形象,說明他是無知的、淺薄的、低俗的。」馬新朝說,我們絕不允許抵毀杜甫形象。惡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沒有民族底線,不能沒有精神之光。我們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發揚光大。
反對惡搞杜甫------假正經的傷不起
塗鴉惡搞杜甫,他也會覺得好笑
詩聖杜甫最近爆紅網路,有人將教材中插圖塗鴉後傳到網上,引發了主題為「杜甫很忙」的惡搞風潮。但這招來批判,認為惡搞杜甫是無知、淺薄、低俗的表現,反映出當下不尊重的人文迷惘,惡搞文化要有民族底線,但惡搞其實詆毀不了杜甫的形象,這么上綱上線明顯是過於激動了。
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惡搞文化不能沒有民族底線。這聽上去更像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刻意避諱。古代講究「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連這些人的人名都不提及,所以才會有因為州官叫田燈,所以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典故。
但手握公權力的官員,和可調控更多資源的公眾人物,理所應當要有被公眾開涮的心理准備,可在我們的社會理念里,這種觀念恰好是倒置的,對普通百姓可以極盡醜化之能事,可對於官員連談論都唯恐避之不及。
惡搞杜甫要有「民族底線」的說法,就是這種心理的延續,總認為著名詩人要享受社會的尊重與愛護,殊不知,正是這種內外有別,自認人分三六九等,讓人對官員對名人有了天然不容置喙的理由,因言獲罪有了再正當不過的認同環境。
馬新朝認為杜甫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之光。民族精神是一個尚可理解的詞語,但高大空,具體為何物也不好說,民族精神之光的說法,就顯得莫名其妙了,在什麼是杜甫精神,什麼是民族精神,都搞不清狀況的前提下,突然冒出一個民族精神之光,這就是典型的喜好拔高酷愛總結的表現,總認為什麼都要上升到民族國家的高度才算高尚,總認為什麼人都能提煉出專屬他的精神。
與所謂杜甫精神相掛鉤的,應該是杜甫所寫的詩歌。如果說為底層百姓鼓與呼,就是杜甫精神的話,那麼杜甫形象,就應該是針砭時弊的敢言者。要去詆毀這種形象,塗鴉是達不到這種神奇功效的。
「杜甫很忙」系列圖片的取材來源,是中學語文課本里的杜甫插圖,這完全只是學生的信筆塗鴉,可以認為是上課無聊之餘的小動作,也可以視作是對古文詩歌沒興趣。即便是傳到網上引起圍觀,從而製造了一輪惡搞杜甫的風潮,那也不必要做上綱上線的解讀。
認為惡搞杜甫是無知、淺薄、低俗,是一種假裝正義感、沒有幽默感的病症,認為只有傳誦杜甫的詩歌才是正經事,其餘一切無關動作都是大不敬,這種固有的尊重充滿了虛假做作,尊重的方式並不唯一固定,為考試咬牙切齒背杜甫詩歌,不見得真就尊重喜歡他;塗鴉惡搞杜甫到處傳播,也不見得就是包藏禍心,這一切都只是惡搞潮里一個小浪花,不必放大來做痛心疾首的哀嘆。
真正不滿惡搞杜甫的人,大可不必如此心急如焚,惡搞這類事,來得快去得也快,主角是變化不定的,惡搞杜甫之前,還惡搞過李白、關漢卿、辛棄疾,也沒見得這些人的形象,就變得多麼不堪入目。惡搞杜甫之所以如此風行,更直接的原因可能只是,教科書上呈45°角憂傷仰望的杜甫插畫圖,更顯百搭,塗鴉什麼就像什麼。
惡搞,作為一種流行文化,其同時也是一種寄生文化,離不開一些曾流行的經典的「宿主」,它只是在這個層面上一種再創作。就像開啟我國惡搞先河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它的傳播效果,也只對看過《無極》的人有作用,最流行的時段,也只是在《無極》上映之後的一段時間。所以註定,惡搞持續不了多長時間,網友們也就圖一個暫時的樂呵。
懷舊的網友認為,塗鴉惡搞杜甫,是對傳統文化的侮辱,這顯示了當下的人文迷惘。當下或許真有人文迷惘,但完全不能通過惡搞杜甫這事完全得到體現。杜甫只是一個詩人,人們有沒有讀他的詩,是有無人文素養的一個衡量標准,但僅是塗鴉教科書上杜甫插畫,一來並不見是侮辱,二來也無法真實反映人們對杜甫的了解程度。
了解杜甫,也是由詩及人,先是為他所寫的詩歌動容,轉而為其情懷所打動。這在杜甫的《茅屋為秋風(微博)所破歌》一詩中,有著最為直接明顯的體現。「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成了杜甫代言底層的名句,悲天憫人的情懷打動了許多人。所以說,因為惡搞而詆毀杜甫形象、進而侮辱傳統文化的說法,大可不必放在心上聽聽就可,地位和形象不是幾筆塗鴉就撼動得了的。
相反,塗鴉惡搞所製造出的「杜甫很忙」假象,反而有可能成為進一步普及杜甫的機會,為彌補人文迷惘提供契機。要知道,在當下網路媒體所製造出來的淺閱讀時代,還去讀詩背詩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對杜甫的知之不多了解,也幾乎全部是來自於中學時代所學的幾首詩。
此時出現的塗鴉杜甫,讓不少人又回憶起了插圖頁里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不管肇事者的最初原因是什麼,但事實上卻是可能起到溫故知新的效果。還必須正視的一個現象就是,杜甫詩歌內容感時傷懷、詩風沉鬱頓挫,中學時代所熟讀的詩歌,可能並不能真正理解。「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之類的人生變化,可能會讓藉此重讀杜甫詩歌的中年讀者,產生與學生時代完全不一樣的感觸。
喜歡古代文學的網友在回帖里認為,拿芙蓉姐姐、鳳姐等人物來娛樂大眾,毫無問題,因為他們就是熱衷於此類炒作,你越是惡搞她,她越是開心,但是惡搞古代著名詩人,就是等於惡搞自己祖宗,實在是大不恭大不敬。
這種邏輯暗藏這兩種比較,一個是人以群分,有些人可以惡搞,有些人則不可以;另一個則是對待古人比今人要更尊重更寬容。但這實際上混淆了惡搞的能不能與願意不願意的問題,芙蓉與鳳姐是願意被惡搞甚至竊喜於心,人們反感於這種惡搞被利用,成為製造知名度的推手。但對今人惡搞成分的厭惡,並不能反過來證明不能惡搞杜甫,對人不對事的評價惡搞會錯了意,既然今人能搞,為什麼古人就不能搞?
一般人印象里的杜甫,是窮困潦倒、仇大苦深的,所以才會惡搞杜甫,嫁接這么多現代意象,與古代人物完全不匹配,破壞了杜甫原本固有的中規中矩的形象。但歷史上真實的杜甫,也並沒想像的那麼清苦。杜甫是官宦子弟,母親出自唐朝望族清河崔氏,他的眾多親戚、妻族都是官宦人家。杜家有多處產業的,國家太平時期,杜甫一家靠收租生活,完全不成問題。
惡搞杜甫,雖然不是對人物形象正本清源的撥正,但至少沖擊了不少人固有的印象。原來杜甫還可以這么「搞」?其實杜甫本來就很「搞」。河南省杜甫研究會副主席程韜光就說,歷史上的杜甫就有種自我戲謔、調侃的精神。比如杜甫回憶童年的詩句: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老頑童的形象,就頓時躍然紙上。
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接吻的照片,曾是義大利某服裝公司的海報,主題為「消除仇恨」的海報還涉及德國、法國、美國多國政要。惡搞成分相當明顯,查韋斯看後也覺得照片「創意不錯」。惡搞國家領導人,在許多國家是見怪不怪的的事,沒人會對此大驚小怪痛心疾首,當然也不會因此獲罪被捕入獄。惡搞的底線是法律法規,只要不違反不逾越,惡搞本身就無罪。對公眾人物的惡搞,只要不屬違法行為,也在容許范圍。杜甫作為古代文化名人,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即便是後裔也是隔了幾十代了,因此肖像權不再受到保護,所以對杜甫的惡搞,並不涉及肖像侵權。
還在痛心疾首的人,買份《人民日報》去讀吧。3月27日有篇文章叫:《杜公有靈當莞爾》。
結語:還在為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痛心疾首的人,買份《人民日報》去讀或許能找點安慰。但不巧,這份報紙3月27日有篇《杜公有靈當莞爾》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誰叫大人們把杜甫們都當成他們說話的工具,壓得紙一般單薄?
杜公有靈當莞爾
稚子無賴閑塗抹,一解公頤勝沙鷗!
智勇詩
杜甫近來很忙。中學課本里收錄的蔣兆和先生所作《杜甫像》,被各種塗鴉後,上傳網路,引發熱議。某民間組織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杜甫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之光,我們決不允許詆毀杜甫形象。如果有人惡搞杜甫,惡意醜化杜甫形象,說明他是無知的、淺薄的、低俗的。
在網上找來相關的塗鴉照片,驚訝於塗鴉形式之多樣,想像力之豐富:一圖杜甫橫端狙擊步槍,他剛剛完成射擊任務,表情「酷呆」了;一圖杜甫橫抱吉他,凝神遠望,好像在忘情吟唱;一圖杜甫被裝扮成時髦青年,嘴叼香煙,胯下一匹Q版踏板小摩托……惡搞後的杜甫與那個憂國憂民、慷慨悲歌的現實主義詩人形象構成了極大的反差,令人忍俊不禁,而且不少增益改動,與原作「配合」默契,大有「增一分嫌多,減一分嫌少」的精準。可以想見塗鴉者之充滿熱情、神情專注、饒有興味。
看到這里,感覺「詆毀」和「醜化」的說法實在有些「炮彈打蚊子」,這些塗鴉最多是青春逆反期孩子們的調皮和幽默。捫心自問,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有哪個沒有在課本上塗鴉過?又有哪個課本里的正經人物和「大反派」沒有被「惡搞」過呢?這些調皮惡搞真的是在侮辱「民族的精神之光」、扭曲「是非黑白」嗎?幸虧「法不責眾」,否則,即使難稱「罪惡滔天」,也該拖下堂去,重打五十大板!
作為成人,作為教育或文化從業者的我們,倒是該反思:孩子們到底為什麼如此熱衷於「塗鴉」?塗鴉背後究竟隱藏著他們怎樣的情緒和心理訴求?我們的文化教育傳播工作還存在著哪些片面和謬誤之處?能否通過教育傳播方式的調整,正面滿足他們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讓他們被壓抑的「力比多」得以升華?
比如,我們的課本、教參形容杜甫總是「憂國憂民」、「現實主義」,哪管他「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性情、「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懷念、與朋友索要樹苗也要賦上一首絕句的浪漫。「憂國憂民」與「現實主義」當然是杜甫突出的特點,但是只對這些特點的反復強調造成了杜甫形象的標簽化,讓還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們觀察歷史人物的視角變得單一乏味,傷害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甚至刺激了他們的逆反心理。
說白了,孩子們對杜甫的塗鴉,還真不是針對杜甫本人,他們有意見的,是我們這些教育和文化的從業者。誰叫大人們把杜甫們都當成他們說話的工具,壓得紙一般單薄?
孩子們嬉笑怒罵,大人們應該如芒在背,知恥而後勇。今年正值杜甫誕辰1300周年,果能如此,杜公有靈,亦當莞爾。
㈢ 高考作文寫「反詩」,是真作,還是惡搞
2歲時。我終於可以踮起腳尖。最高記錄是連續踮11秒。這個記錄後來被比我小11歲的小侄子輕松打破。我想他是喝了牛奶的緣故。
3歲時。我偷偷喜歡上了鄰居家的小芳。小芳比我小11天,居然長得比我高,和她在一起背對背比高時,我須得偷偷地踮起腳尖。
4歲時。我去幼兒園報名。幼兒園的人真多啊,白老師的小腿和她的裙子一樣白,想偷看白老師小腿的家長比小朋友還要多,我不得不踮起腳尖。
5歲時。我當上了人人流口水的一年級班長,司職偉大的周一擦黑板工作。黑板是那樣的高,即使踩在小板凳上,我還是得踮起腳尖。
6歲時。小芳和高年級的大兵好像好上了。每一次在大兵身邊有意無意的經過,我都會要踮起腳尖,假裝優越卻憂郁地走過。
8歲時。每個夜晚,我都會徘徊在在小芳家的樓下,哼著跑調的流行歌曲,吹著憂傷的口哨,不時還會踮起腳尖眼巴巴地不停張望,多麼希望能夠看到一眼小芳,或者能被她看到。
10歲時。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很長,很無聊,小芳建議我帶她去偷桃。我踮起腳尖,用一根竹竿把半生不熟的桃一一擊落,這時侯,桃便是一個個愛情的果實,讓我如此地陶醉和幸福。我被主人家發現了,抓住了,叫家長了,但我始終沒有供出跑得飛快的小芳。小芳那天晚上告訴我,其實她一直喜歡的是我,她和大兵在一起,只是為了想讓我更主動一些。我真是只「呆頭鵝」。
11歲時。初一了。小芳和我不在同一個班,每天的課間操,我都會要踮起腳尖,找尋著她們班的方向,慰藉我懵懂少男的淡淡相思。
13歲時。小芳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是全校公認的「校花」,每當聽到有人誇她漂亮時,我都會有一種小小的滿足感。我這時已經比她高,不需要再在她面前踮起腳尖。
17歲時。我成為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小芳因為在高考時踮起腳尖,成績被取消,回家後哭得像淚人一般。
18歲時。在我去偉大首都念大學的前一天,小芳上了那個暴發戶公子的保姆車,跟他去了遙遠的法蘭西。我在村口踮起腳尖,獃獃地、傻傻地、痴痴地,直到人與車消失不見,沒有留下一束煙。
19歲時。我在大學社團里學跳探戈舞,每一次踮起腳尖,我都會想起小時候和小芳一起比高、偷桃的那些場景,不自覺黯然神傷、憂愁揮之難去。
22歲時。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實在太大,我找工作一次次碰壁,前途一片渺茫,對生活的態度,從希望到失望再到絕望,我幾乎喪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氣。我站在22層的高樓上踮起腳尖。我沒有跳下去,我不是怕死,而是怕痛。
30歲時。通過不斷地改掉毛病和改進方法,不斷的沉澱和積累,不斷地努力和堅持,我終於小有所成,這時侯我才明白,踮起腳尖,只是為了讓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50歲時。我終於獲得了世界上最牛逼的「拿破輪文學獎」,在浪漫之都頒獎的那一天,我踮起腳尖,不放過每一個觀眾席,多麼希望能看到那個曾經無比熟悉的身影,結果我失望了。
70歲時。我葉落歸根榮歸故里。我不時會拄著拐棍,顫巍巍地,在村口踮起腳尖。這時,總能回憶起那一些曾經遺失的美好,那一些曾經刻骨銘心的人與事。我輕輕地告訴自己,我也曾年輕過,愛過。
㈣ 2009高考零分 兔子篇
很NICE
他就一強人
很好反映了社會現狀嘛……
這材料給我 我一定蒙,太傻了
有才的孩子
順便我想罵罵全國2卷
那個岳樺那個
那材料哪個SB寫的!
只知道批評別人贊揚自己,真土!
還有說什麼白樺嬌生慣養,說岳樺在災難中依然拼搏向上!
TMD看人家好,你嫉妒?
要是所有的書都長成岳樺那樣,估計你也不樂意!
真無聊!
還有那個造句,更TM想吐!
兄弟! 你佩服你
㈤ 賈玲惡搞花木蘭的高三作文
賈玲[微博]攤上事兒了,攤上大事兒啦!近期,賈玲在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節目《木蘭從軍》小品中,身穿古裝、嘴啃燒雞走上舞台。這樣的傻大妞形象引發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不滿,並刊發公開信要求賈玲及劇組公開道歉。其後有媒體就此事致電賈玲經紀人及其助理,兩人的電話均處於關機狀態,沒有回應。而《歡樂喜劇人》的製作方及播出平台東方衛視均表示對此事不願作出回應。
《木蘭從軍》被指是一出鬧劇
就在《木蘭從軍》當期節目播出後,有網友在微博上稱:「賈玲為了自己的所謂名聲,惡搞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顛覆花木蘭聰慧、孝順、剛毅、勇敢等英雄形象,惡搞成了貪吃、不孝、胸大無腦、貪生怕死的傻大妞。」隨後在網上引起瘋狂轉發,許多微博大V對此進行轉載及評論。7月10日,新華社援引河南省商丘市文史專家郭義方的話稱:「這出鬧劇,令人作嘔,又為之憤慨。其技藝低劣,內容庸俗,不僅歪曲了木蘭的形象,也玷污了民族文化,可惡至極。『歡樂喜劇人』欄目如此惡搞,是誤導青少年陷入迷途,更是愧對後世子孫。」
此外,有名為「中國木蘭文化研究所」的組織致信節目欄目組,要求公開向全國人民、尤其是花木蘭家鄉——河南虞城縣的人民公開道歉。該研究中心主任宋成樹認為,花木蘭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縮影,節目中將她惡搞成貪婪呆傻、猥瑣醜陋、戀生怕死的傻大姐形象,嚴重違背了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精神。
是否惡搞花木蘭引發網友爭議
對於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抨擊賈玲惡搞花木蘭一事,有娛樂網站發布了一項調查,截至發稿時共有近七萬網友參與民調。從數據來看,絕大部分網友認為《木蘭從軍》只是一則小品,不必小題大做。有網友表態稱:「一大堆更惡俗的抗戰神劇為什麼不見有人上綱上線,不就是一個搞笑節目嗎?」也有網友認為,「為什麼要道歉,喜劇加惡搞不是很正常?」除此之外,也有19%的網友認為「惡搞可以有,但是有度別惡俗。」網友「小井兒」表示:「娛樂是娛樂,但也要做到尊重,惡搞也要有原則。」網友「茶妹紙」則認為:「成年人已經有分辨能力,可以明辯是非,但是如果這個小品被孩子看到呢?」
不過,對於賈玲是否惡搞花木蘭一事,其中「木蘭文化研究中心是啥單位」也引發網友好奇。有網友稱:「要不是這個新聞,估計全國都沒人知道還有這么個研究中心。」還有人表示:「有啥研究成果嗎?定了花木蘭是哪朝哪代了嗎?哪次徵兵哪個戰役了嗎?」據了解,花木蘭的故事源自於《木蘭辭》這一古代民歌,對於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至於她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並無定論。